《城南旧事》林海音简介(13岁丧父,拉扯6个弟妹,后嫁豪门收获爱情)

  • 《城南旧事》林海音简介(13岁丧父,拉扯6个弟妹,后嫁豪门收获爱情)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娱乐
摘要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小说《城南旧事》的结尾,主人公英子在赶去医院见父亲最后一面时,望着庭院里凋谢的夹竹桃,默念出这句话。这是著名女作者林海音给笔下小英子童年画上的句号,也是现实中她自己童年的终结。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在日本大阪出生,原名林含英,英子就是她在北京(当时叫北平)度过童年时的小…

林海音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小说《城南旧事》的结尾,主人公英子在赶去医院见父亲最后一面时,望着庭院里凋谢的夹竹桃,默念出这句话。

这是著名女作者林海音给笔下小英子童年画上的句号,也是现实中她自己童年的终结。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在日本大阪出生,原名林含英,英子就是她在北京(当时叫北平)度过童年时的小名。

《城南旧事》插图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人到中年时出版的一部以自己7到13岁生活为原型的小说集,影响深远,乃至于很多人心中林海音永远都是英子。

可真正属于林海音的精彩人生,却是从小说故事结束之后才开始。

林海音祖籍广东蕉岭,家族很早就迁居至台湾苗栗,是当地的客家望族。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1917年带着妻子到日本大阪经商,次年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是他们的长女,取名林含英,就是未来的林海音。

林家家底深厚,但林父却并不喜欢经商,他从小热爱文学,想当作家或者记者,这样的性子当然做不好生意,没过几年就关门大吉。

生意失败并没有给林家带来什么灭顶之灾,林父反倒是趁机开始追求理想。

林海音童年时的照片

当时的台湾是日本殖民地,厌恶日本帝国主义的林父不想生活在那里,于是去北京追求理想。

在北京站稳脚跟后,林焕文把妻女也接来团聚,此时林海音不过四五岁,之后的二十五年,她都生活在北京。

因而北京这座古都的城市文化,深深影响了林海音的一生。

林海音在北京无忧无虑的生活到1930年,就在这一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侵入到她的生活,几乎把她的家摧毁。

1928年日本人为了全面侵占东北,设计暗杀了当时实际控制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

虽然之后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通过东北易帜河山统一等方式暂时稳住了局势,遏制住日本侵华的行动。

但日本人的侵略野心已经被越来越多中国人知晓,特别是生活在东北的爱国人士,对此更是感触日深。

林海音的叔叔此时在大连生活,因为是来自台湾,所以十分了解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狡猾,于是秘密加入抗日组织。

可惜很快就被日本人发觉,逮捕他之后,在狱中将其毒杀。

出事后,林焕文就赶去大连,可只来得及给弟弟收尸,亲眼目睹手足惨死和日本人的嚣张,让他心如刀割、五内俱焚。

操持完弟弟的丧事后,林焕文就病倒了,他原本肺脏就不好,沉重的打击和无法纾解的愤怒让他旧病复发。

缠绵病榻几个月后,林焕文望着软弱的妻子、7个稚嫩的儿女和山雨欲来的局势,含恨闭上了眼睛。

青年林海音

在患病的几个月里,林父就不断把“闯练”“(孩子中)你最大”的意识灌输给作为长女的林海音。

让林海音小小年纪就完成心理建设,父亲不把她当孩子看,她也不会撒娇逃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于是林海音很小就养成了早熟稳重、充满闯劲又不爱依赖别人的独立性格。

父亲留给她的,不仅仅是性格的塑造,对文学的热爱、对新闻的兴趣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厌恶,都成了林海音生命和性格的标签。

《城南旧事》封面

这些特质甚至改变了林海音的命运,并帮助她在成年后获得了幸福成功的人生。

父亲去世后,因为母亲没有工作,所以一家八口除了吃老本,其他经济来源就是远在台湾的家族。

林焕文的父亲此时还在世,得知儿子去世后,曾经写信让儿媳带着孩子们回家乡。

林海音从小深得父亲痛恨日本殖民侵略的教导,不愿意回去接受日本殖民教育,更不想让弟弟妹妹们连中文都还没学会就开始学日文。

所以勇敢的写了一封长信,向祖父阐明了父亲生前的意愿和他们在北京生活的现状,成功说服了祖父,让他们一家留在了北京。

晚年林海音

解决了大问题之后,林海音也毫不犹豫地把家庭日常管理的重担挑在肩上。

林母黄爱珍15岁就嫁人,所以没念过什么书,性格很温柔,行事甚至有点软弱,但她自有一份独特的外柔内刚。

她从来不是一个强势的女人,丈夫在时依靠丈夫,丈夫去了就服从女儿,但这份柔顺又维护了家庭氛围的和乐,且不带条件,不拖后腿。

因此林海音虽然13岁就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帮助母亲拉扯养活6个弟弟妹妹。

但她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难而变得尖酸严苛颐指气使,反倒是养成了大气爽朗心思细密的性格。

这不得不说有母亲的功劳。

林海音

父母除了在性格塑造方面给林海音很多正向的影像之外,还给了她一副讨喜的好相貌。

198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片中的小英子有一双充满灵性的大眼睛,皮肤白皙,五官精巧。

虽然这是导演为了角色选择的形象,但现实中的林海音,从小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漂亮姑娘。

外表靓丽,性格坚强,行事果断,这让林海音在校园时代就成了风云人物。

她在春明女中念书时,除了刻苦学习,也热衷于参加校园活动,特别是戏剧表演,是话剧舞台的常客。

但林海音登台演戏,并不是为了出风头,也没有沉迷于掌声,选一条当时很时髦的演员之路。

林海音对自己的人生有很清晰的规划,她要完成父亲未竟的梦想,成为记者或者作家,靠手中的笔养家糊口实现自我价值。

林海音

这是林海音的梦想也是现实所必须。

中学毕业时,因为弟弟妹妹都陆续到了受教育的年纪,家中的经济负担愈发沉重,林海音想继续升学的困难越来越大了。

家庭需要她工作和放弃学业贴补家用,可如果选择其他行业工作,很可能就此失去以知识维持门楣甚至改变命运的通道。

林海音不是普通的花季少女,她没有盲目选择人生之路,就在她慎重考量时,一则招生启事为她指明了方向。

《世界日报》是民国时华北地区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为了招揽人才扩大规模,1933年投资成立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

林海音夏承楹和家族中的孩子们

由报纸创办人成舍我亲自担任校长,以普通学校教育和新闻专业的实用课程为教学内容,学费全免,学生在学习之余在报社担任实习生。

这新颖的职业教育尝试,为很多家计艰难学子打开了一扇窗,其中就包括刚满16岁的林海音。

能够继续学习,又可以直接进入向往的新闻媒体工作,节省了自己的教育支出,还能通过稿费贴补家用……

对林海音来说,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和《世界日报》简直就是天堂。

虽然年轻的林海音不知道,其实一开始校长加总编成舍我,并不看好她。

林海音夏承楹晚年

北平新专一开始旨在培养有新闻常识和文化基础的基层工作人员,工作量繁重,经常需要通宵达旦,就体力要求来说并不适合年轻女孩。

成舍我在招生时见过林海音的简历,也知道她在女校时的风光,觉得这样一个既时髦又娇滴滴的小姑娘恐怕承受不住他要求的工作压力。

但林海音没过多久,就靠文笔和韧性,让他刮目相看。

《世界日报》是一份内容质量要求极高的进步报纸,极其注重新闻时效,当天采访的内容,必须形成稿件刊印。

所以对校对、检查、印刷等环节的要求都很高,成舍我也要北平新专的学生参与到报纸工作的所有步骤中。

林海音从小练就一笔隽秀的书法,更早早显露了写作才能,所以一年级刚念完就进入报社采访部门实习,还要担任资深记者的誊写和校对。

因为稿件量极大,所以林海音常常整夜待在报社里。

成舍我白天作为校长看到她在学校里认真学习,晚上作为总编看到她在报社里忘我工作,他暗中观察,想看这个漂亮女孩到底能坚持多久。

没想到春去冬来,林海音白天认真上课,晚上努力加班,不但毫无疲态,而且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有精力参加学校的排球队。

林海音(下)

成舍我忍不住问她感受,所有的辛苦林海音没有多说,只笑着道:“我写字练得飞快。”

成舍我被打动了,虽然之后对林海音要求更加严格,但他和林海音都知道,这是看重尊重和重用的表现。

林海音在北平新专毕业后,直接进入《世界日报》工作,专门负责报纸重要的文教版块和妇女新闻采写,可谓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

到此时,因为父亲去世产生的焦虑、彷徨和恐惧,已经逐渐消减,微弱到可以藏在情绪的最深处。

林海音终于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避免了一家人回到家乡寄人篱下或者因为失学缺乏谋生能力从而受制于人的命运。

而完成这些时,她才不过双十年华。

命运总是青睐林海音这样自主、自立、自强的聪明人,于是又送来一份“大礼”,让她的人生更加圆满。

像林海音这样有魅力的年轻女性,身边从不缺追求者,林海音作为新闻工作者,社会接触面广,交际也很多。

林海音夏承楹

追求她的人中,不乏富家子弟或者身处高位的人士,但林海音性格坚定,既不被眼前风光或小恩小惠诱惑,也不会屈服于权力地位。

所以从未被一时的虚荣迷惑,行得正坐得端,《世界日报》上下都知道“林小姐”的美名。

其中就有一位默默注意林海音很久的青年编辑。

一天林海音又在黄昏时分回到报社准备写稿,打开抽屉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包自己喜欢的蜜饯点心。

林海音略微吃惊,一抬头看到不远处,一个身材高挑、五官端正、戴着眼镜的英俊青年正默默注视她。

林徽因心中微微一动,向青年扬了扬手中的纸包,青年点点头,目光中深情无限。

原来这包蜜饯点心,是青年偷偷放在林海音抽屉里,方便她在夜晚加班时吃的。

这不是青年第一次给林海音送来惊喜,林海音也早就注意到这个青年对自己的关心,坦然收下礼物,其实就是对青年心意的回应。

晚年的林海音夏承楹

两人早已经对彼此的好感心照不宣。

这位沉默的倾慕者叫夏承楹,比林海音大8岁,是《世界日报》的骨干编辑。

林海音早就注意到夏承楹,因为他和其他文绉绉的书生编辑相比,太与众不同了。

虽然戴着眼镜,但夏承楹绝非民国时常见的文弱书生,他自小就是运动健将,游泳、滑冰、排球等运动无一不擅长。

常年运动让夏承楹身体健壮、行动敏捷,每天赶稿付印的紧张时刻,都能看到他在报社里奔跑的身影。

不知是不是因为父亲身体羸弱,母亲也十分娇弱,林海音从小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喜文弱。

她喜欢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切,只有健康才能向上,只有精力充沛才能对生命充满热情。

林海音夏承楹

从这个角度,夏承楹可算是符合林海音的全部憧憬。

而且夏承楹绝对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喜欢运动,完全是因为天资聪颖,别人头疼的学业和工作,他很轻松就能完成。

因为聪明所以减少无用功,因此多出来的时间,夏承楹又用来运动,锻炼出的健康体魄和充沛精力,又更利于学习和工作,良性循环。

“世上最好的补药莫过于运动,相信使我支持得了每周七天、每天至少八小时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运动。”

这样优秀青年的追求,当然让林海音心动,但因为心动所以患得患失,有一种“甜蜜的焦虑”让她裹足不前。

夏承楹不仅是个优秀青年,他还是豪门少爷,他的父亲夏仁虎曾经官至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位高权重。

虽然到了三十年代夏仁虎已经弃官归隐,但依然影响力巨大,担任了北京大学讲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是当时学术界文化界的名人。

夏家不是暴发之家,家学渊博又人口众多,三十多人一起生活,是个大家庭。

林海音

林海音知道自己少年丧父,家道中落,并不是这种豪门望族会喜欢的媳妇人选,她的自尊心不能接受被人挑三拣四,所以心已动却犹疑。

最终打消林海音顾虑的是,是夏仁虎本人,当然这也是夏承楹努力的结果。

夏承楹向父母坦陈自己爱上一个姑娘,随即把林海音的家庭、现状、人品都一一道来,还呈上她发表在报纸上的作品。

夏仁虎听儿子诉说之后,仔细阅读了林海音的文章,被那充满灵气和力量的文字打动。

这位阅历丰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望文知人,明白能写出这样充满正向力量作品的姑娘,必然是性格大气,格局开阔。

再听到林海音的身世,得知她13岁丧父后便把家撑起来,而且没有依赖外援,也没有自怨自艾,便知道肯定是个有主见有能力的女孩。

夏仁虎的妻子想得更深远,夏家人口众多,一起生活时,外来者性格开朗大方十分重要。

林海音夏承楹结婚照

而且总有一天儿子要自立门户,到时候当家主母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也是必须的。

所以这位小小年纪便撑起一个家的林小姐,是夏家二老心中的完美人选。

最大的顾虑消失后,再没有什么阻碍可以分开林海音和夏承楹,他们很快就从热恋步入婚姻的殿堂。

林海音和孩子们

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和夏承楹在东单三条的协和医院礼堂举行了婚礼。

因为夫妻二人都是《世界日报》的得力干将,林海音更是成舍我的得意门生,所以成舍我旗下的媒体人几乎是倾巢而出,全员捧场。

夏承楹更是朋友众多,求学时的校友、各种体育比赛时结识的好友,再加上夏仁虎从政和教学时的相识,一场婚礼堪称文化界的盛事。

美好的婚礼也是之后几十年相濡以沫幸福生活的开端。

因为志同道合、兴趣相投、彼此尊重,林海音和夏承楹的婚姻一直平顺美满,婚后不久就生育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夫妻两人对孩子的教育就如他们对彼此新闻和文学事业的支持一样,依然是步调一致,劲向一处使,把一对子女都培养成才。

女儿夏祖丽继承林海音衣钵,成了作家和编辑;儿子夏祖焯前半生是工科博士,后半生是文科教授,成为优秀学者。

就好像北平新专求学时,林海音不但学业出众工作努力而且文体开花一样,她在照顾子女和家庭的同时从没有放下事业和创作。

无论在北京还是台湾,她都没离开新闻事业,除了受聘于各家刊物作专职新闻人外,还创建了纯文学月刊和出版社,担任发行人和出品人。

与此同时,文学创作方面更因为阅历的丰富愈加成熟,代表作《城南旧事》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林海音夏承楹携手一生

林海音一生就没有忘记父亲在病榻上对她的教诲:“英子,闯练闯练。”

她一生不求不靠,目标坚定,勇往直前,从不“混”日子,也从不“糊弄”活,所以活得清清楚楚,日子也因此红红火火。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因中风病逝于台北,去世时,心爱的丈夫、女儿和儿子都陪伴在她的身边。

当林海音再次与父亲重逢时,想必可以自豪地对他说:父亲,这一辈子,我闯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