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1966年,8月24日,中国近代大文豪老舍先生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享年67岁。 老舍死后,因是“自绝于人民”,骨灰未能留下。
在我入墓那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
艰难困苦的童年
1899年立春,舒庆春(老舍)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家庭,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春来之意。
第二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老舍的父亲时任护卫军镇守正阳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老舍家遭意大利军的劫掠,老舍当时一岁半,凑巧因为一个倒扣在身子上的箱子而幸免遇难。
父亲的阵亡给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更沉重的压力,外有强敌,内有窘迫,老舍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一度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母亲有时候很想让老舍去上学,但是怕体弱的老舍让人欺辱,更怕交不起学费,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一个月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直到老舍九岁时(1908年),由满清贵族刘寿绵(宗月大师)资助,老舍才得以进入一家私塾读书。
老舍先生的平民化的幽默和贴合生活的艺术作品与老舍的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出生在一个北京的贫民家庭,年幼丧父,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与少年时代,这也是他熟悉底层社会市民生活的原因。
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童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老舍在他的的回忆性散文《宗月大师》中写道: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大半已出了手。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民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这些,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等我初中毕业时,他已一贫如洗,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他太乐善好施了,尽管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工厂、粥厂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
这些无一例外都成了老舍日后的写作素材,老舍的艺术来自于生活中。1918年至1924年间,老舍先后任职了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
赴英国教学,作《骆驼祥子》
1924年秋季,老舍去到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古典文学。
业余时,老舍阅读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并且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1926年,老舍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此间,他亲眼目睹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国家惨状,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的蒙受侵略之苦的中国同胞抒发感慨。在这部小说中,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1936年写出了他文学代表作品之一的《骆驼祥子》。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11月15日济南沦陷的前夕,当时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先生告别妻子儿女离开了济南,挤上了南去的最后一班火车,只身前往武汉参加抗战。
冯玉祥将军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老舍先生参加抗战的热情:“老舍先生到武汉,提只提箱赴国难;妻子儿女全不顾,赴汤蹈火为抗战!老舍先生不顾家,提个小箱子撵中华;满腔热血有如此,全民团结笔生花!”
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同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做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剑北篇》、话剧《残雾》、《抗战文艺》、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
抗战期间,老舍还先后到万县、成都、青城山、昆明等地了解各地抗日宣传工作和“文协”活动情况,并发表演讲。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舍写了长篇回忆小说《八方风雨》,记录了他八年的抗战生活。
老舍为抗战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成为了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强有力而无形的武器。
战后的老舍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了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课。并且在美国完成了他的另一个代表作品《四世同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径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9日抵达天津。
“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
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终于在自己热爱的故乡安定下来。
老舍在国内工作期间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回忆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
1956年,老舍完成了他代表性的作品话剧《茶馆》。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幻。
通过老茶馆“裕泰”揭示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作品通过对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茶馆“裕泰”的惨淡经营,他虽呕心沥血,但终究挡不住失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走向。
1960年,毛泽东接见文学艺术工作者时与老舍握手
文革期间的老舍
1962年起,许多文艺作品遭到了中共当局的批判,老舍被迫停止了《红旗当下》的创作。1965年3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团访日本。
(老舍于1965年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
回到中国将旅日所见所闻写成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但并未获准发表,老舍也只能被迫停笔。
此后老舍试图参加文艺工作队,想通过写快板书、相声等来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但也并未获得批准。
1966年春季,老舍肚子前往北京郊区顺义县以养猪闻名的陈各庄,跟那里的农民生活在一起,写了一篇科学养猪的快板书《陈各庄上养猪多》,成为他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
1966年8月23日,本应继续在家休养的老舍,来到北京市文联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
23日下午,北京女八中冲击文联,老舍与30多位作家、艺术家一起被挂上了“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文人”的牌子,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前,被押着向焚毁京剧服装、道具的大火下跪,惨遭侮辱、毒打。
老舍先生血流满面、遍体鳞伤地被押回市文联,又因还手“对抗红卫兵”被加挂上了“现行反革命”的牌子,遭到了“红卫兵”变本加厉的残酷殴打,随后被文联委会副主任浩然送到西长安街派出所(为了保护老舍先生),直至8月24日凌晨,老舍先生才回到家中。
而红卫兵组织要求他24日上午到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
清晨,出大门前,他和三岁的孙女说:“和爷爷说再——见!”
老舍晚年最后的留影之一
这一天,伤心之至的老舍先生没有去文联接受批斗,而是独自一人走到了太平湖湖畔。
老舍累了,但谁也不想谴责谁,他对巴金说:“请告诉朋友们,我没有问题”。
当日深夜,中国近代大文豪老舍先生自沉于太平湖,享年67岁。
老舍死后,因是“自绝于人民”,骨灰未能留下。
在1968年,老舍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在最终的5个候选人投票中,获得最多票数。
瑞典曾派驻华大使寻访老舍下落,一直没有得到准确音信,就断定老舍已经去世。
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东方人。于是,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日本的川端康成拿走了。
1978年初,老舍先生终于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先生使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一只手笔、一筒茉莉茶花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沾上他血渍的衣服残片。
而太平湖,在1971年就已被填废,原址上建了地铁机务段。如今每天承载着北京拥挤人流的地铁列车,便有不少是从那里驶出。
老舍墓上,墨绿色花岗岩左下角有一副老舍的铜雕像,围绕铜像刻着几道水波溅起的涟漪。
两边汉白玉矮墙,一边以菊花做成浅浮雕为背景,上面刻写着老舍先生在抗战爆发前所写的《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