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提起余秋雨的大名,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他是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曾以《文化苦旅》一书蜚声海内外,赚取惊世才名。就艺术成就来说,余秋雨是当代大师。
但在他的身上,美名之外也有恶名,以至于无数人撰文攻击他。据说,直接攻击余秋雨的“黑稿”一度多达一千八百篇之多。
名人是非多,倒也不是稀奇事,但余秋雨为人诟病最大的一点,却是他的感情问题。曾经,余秋雨与一个小他五岁的女工李红相恋,并走入了婚姻。
在余秋雨最为困难的时候,是妻子李红辛苦赚钱支持他的梦想。
但是,就在余秋雨成名后,他却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转而与86版《西游记》里“唐僧的母亲”马兰走到了一起。
余秋雨和马兰
余秋雨出生于1946年,老家在浙江余姚桥头镇(现在属于浙江慈溪)。年幼时候的余秋雨,就表现出了与同龄人不相称的艺术天赋,他十分的聪敏好学。尤其是对于文学最为痴迷。
1963年,高中毕业的余秋雨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去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在这里,余秋雨的艺术才华终于得以展现,他将大部分地精力都花在阅读和创作上,如饥似渴地汲取文化养料。大学期间的刻苦努力,为他以后的创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66年,余秋雨大学毕业,因为在校期间表现十分优异,余秋雨被学校批准留校任职,负责招生工作。
这样的工作,余秋雨做了很久,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在他的考察下,步入这座艺术殿堂。
起初,余秋雨并没有过多地在意自己目前的工作,只是年复一年的履行着职务。直到1974年的一天,一个女学生闯入了他的世界。
余秋雨
这个女学生叫李红,她在一天下午气冲冲地来到上海戏剧学院的招生办,与负责招生的老师争执了起来。
原来,李红是这次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但却被学校拒之门外,心有不甘的李红气不过这件事,就来找学校的老师理论。
李红生于1951年,是上海本地人,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一个老师,母亲是一个医生。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但恰恰是这样的家庭出身,影响了李红的命运。
深受家庭环境影响的李红,从小就有着很好的文化教养,且对艺术有着很深的痴迷,梦想着成为一个艺术家。
所以,很小的时候,李红就想着要报考上海戏剧艺术学院,去追寻她的梦想。
上海戏剧学院
对于孩子的梦想,父母当然是十分支持的,女儿是他们的掌上明珠,他们自然希望女儿能够有一个理想的未来。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背景却成为了李红的累赘。
当年为了支援地方的发展,国家组织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李红也是其中的一员,这个过惯了城里生活的丫头,在十几岁的年纪来到农村,过上了艰苦朴素的生活。
那段时间,李红吃了不少的苦,但她对于这些,都不是很在意。李红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艺术梦想,所以即使是在最艰苦的时候,李红也没有忘记学习。
终于,李红回到了上海,并进入工厂当纺织工。虽然是在工厂做工,但好歹回到了城市里,有了更好的条件来考学。
80年代纺织女工
不过在当时,高考制度并没有恢复,想要上大学只能靠推荐。好在单位的领导很是欣赏李红的才华和勤奋劲,给她写了推荐信。
那一刻,李红觉得自己这些年吃的苦都不再重要,她终于要去她梦寐以求的大学了。此时的李红还没有意识到,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
尽管李红的文化课成绩很好,不仅达到了学校的招生要求,还在一千多名报考学生中名列前茅。
李红(左)和朋友合影
但是,上海戏剧艺术学院还是拒绝了她,理由是李红不是工农兵家庭出身。一想到自己多年的梦想,就要在此断送,李红当然不甘心,所以才冲到学校去找老师理论。
办公室的喧闹场面吸引了余秋雨的注意,他走过去看的时候,却发现是一个女学生正在和同事争论,看起来女学生的心情很是迫切。
出于好奇,也为了不影响大家工作,余秋雨走进办公室,并让李红拿出了自己的资料。
在翻开资料的时候,余秋雨注意到李红之前是一个纺织工人,他随后问:“作为纺织工人,你的基础并不好,你有信心吗?”
面对余秋雨和众多老师,李红落落大方地说:“我既然能够站在这里,就说明我有足够的能力,您说对吧?”
李红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料,余秋雨当即也对这个颇有个性的姑娘来了兴趣,仔细打量了一下,余秋雨觉得这个清秀而灵动的学生,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未尝不可以把她招进来。
余秋雨
只不过,在余秋雨向领导反映了这一问题时,他的个人意见并没有打动领导,学校还是拒绝录取李红。最终,李红只能失望地离开学校。
很是遗憾并略有歉意的余秋雨选择送李红出校门,在出校门的路上,他们又聊了很多。这次谈话,给余秋雨留下很深的印象,从这以后,李红的身影就留在了余秋雨的脑海里。
在之后的时间里,每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余秋雨总是会想到李红。
渐渐地,余秋雨发现自己对于这个学生,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同情,他分明是喜欢上了这个自信而直爽的姑娘。
从那以后,一有机会,余秋雨就会去找李红,两人之间也慢慢熟络起来。知道李红心中有放不下的艺术梦想,余秋雨在得知电影《春苗》要开拍的时候,鼓励李红也去参加试镜。
本来对于李红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她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参加了试镜。只不过,这一次李红还是失败了,她没能竞争过那些专业的演员。
《春苗》剧照
在此次试镜失败后,李红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艺术梦想,而是踏踏实实地经营生活。
此时的她也发现,这个大她五岁的上戏老师,是一个谈吐不凡,很有修养的人。李红惊叹于余秋雨的学识,更欣赏他的风度。
他们一起赏雪赏月,一起谈论风雅,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几乎无所不谈,是真正地灵魂伴侣。渐渐地,两人的关系不断升温,终于到了互相袒露心扉的时候。
当李红的父母知道两人的恋情后,二老起初坚决反对,他们觉得两人之间差距太大,不会有好的结果。
但是,架不住爱女心切,在看到两人五年的爱情坚守后,二老最后还是点头了。
终于,在1979年,余秋雨与李红结婚了。在旁人看来,这是一对幸福的新人,真可谓郎才女貌。
余秋雨
但在当时,余秋雨作为大学老师,他的薪水十分微薄,李红也只是纺织工人,酬劳更是可怜,他们两人的婚姻刚起步,就被生活所羁绊。
因为买不起婚房,他们只好暂时租了一间小房子,可这间屋子小到连厨房都没有,以至于李红只能下班后先去娘家吃饭,再给余秋雨带一份。
作为男人,却给不了自己的爱妻一个安稳幸福的生活,任谁也会心里过不去,余秋雨自然也是如此。满怀愧疚的他,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不让每天辛苦做工的妻子再过度操劳。
此外,身为文人的余秋雨,用他特有的浪漫情怀,时不时地给妻子制造一些小惊喜,并对她嘘寒问暖。所以,尽管那段日子很是清贫,但小两口也甜在其中。
余秋雨一直在尝试写作,偶尔也会赚取一些稿酬,尽管不多,但聊胜于无。尤其是在女儿出生后,家里的生活压力更大了,余秋雨不得不更加认真地工作,也更加勤奋地笔耕。
李红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可能再追求梦想了,但她不希望丈夫的梦想也夭折了。
李红
所以,无论自家的日子多么艰苦,她都默默支持着余秋雨,做他最忠实的读者,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好让丈夫全心追寻文学梦。
终于,余秋雨的作品不断出版,尤其是《戏剧理论史稿》一书,最是受人好评。一时间,余秋雨的名气就上来了,他的事业也迎来上升期。
不久,余秋雨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副院长,后来还担任了院长。
在这个时候,最为余秋雨高兴的人,就是李红了。每当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老公,李红满脸都是幸福的模样。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却没有持续多久,余秋雨先是被检查出肝炎,紧接着又被单位停职。
余秋雨和马兰(右二)等人合影
一时间,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就倒了,维持家庭、给丈夫治病、抚养女儿的重担一下子全丢到了李红的肩上。
但此时的李红,展现出了她坚韧顽强的一面,她毫无怨言,默默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李红带着丈夫孩子一起回到了母亲的家中,将女儿交给母亲照顾,余秋雨也留在了丈母娘家疗养。李红还在自家的天井里搭起一个小书房,让余秋雨继续写作。
而至于李红自己,她知道仅靠纺织厂的工资是养活不了一大家子的,但那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不少人都去了深圳打工,李红也想去碰碰运气。
就这么,一个弱女子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只身来到深圳漂泊。
80年代深圳
起初余秋雨不忍心让李红一个人去外面闯荡,但架不住李红决心已定,何况困难就摆在眼前,总得想办法解决。
最后,余秋雨只能眼含热泪,一直把妻子送到火车站,默默地看着火车远去。
在来到深圳后,事情并没有李红预料的那样顺利,她在街头徘徊好久都找不到工作,就在她盘缠快要用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个好心人介绍她去服装厂打工。
李红进入这家服装工厂,相比以前,这里的工资要高很多,李红就这么在深圳开始了打工生涯。因为工厂在郊区,而李红的宿舍却在市区,之间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但是,李红为了省下公交钱,一直是步行上下班,风雨无阻。
当时的深圳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走夜路最是惊心,李红有一次在晚上就掉进了水沟里,要不是被清洁工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工厂里的生活,从来都是十分紧张地,李红为了赚钱,没日没夜地扑在生产线上,只为了多拿一些钱。工厂里的工人都很佩服李红的干劲,称赞她是“拼命三娘”。
80年代服装厂老照片
而拿到手的工资,除去自己的必要花销,她将其余的钱全部寄回了上海老家。
一想到自己的付出,能让这个家庭继续维持,让丈夫继续专心写作,让女儿顺利成长,李红便不再觉得苦与累。
在她的心里,始终相信他们一家会有再次出头的那一天。
只是此时的李红并没有注意到,在她漂泊的这段时间,丈夫的来信变得稀少,信的内容也不再饱含那种热烈的感情。李红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完全没有注意这些细节。
有了妻子月月不断的资金支持,余秋雨的病慢慢养好了,人也变得精神起来。而在养病的这段时间,他思考了很多,并最终执笔写下了《文化苦旅》一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
这本散文集一经上市,立即引起轰动。他那潇洒从容却又纵横时空的书写风格,写出了一篇具有大气魄和大手笔的文化名著。
曾阅览过这本书的读者,无不被书中所呈现出的从江南春雨到塞外秋风,从东南形胜到西北苍茫的气派所感染。
《文化苦旅》的火爆自然也让余秋雨的名气和身价水涨船高,他再次回归到文化界的顶流,成为炙手可热的名人。
余秋雨的成功自然也使得妻子李红激动不已,她在外面这样辛苦,不就是在等丈夫重新振作的这一天。
余秋雨
于是,在1992年的春节,李红终于决定回一趟家,当面向丈夫贺喜,她也是真的想念家人了。
怎料得,当时还在病中的李红,在给丈夫打去电话后,却听到丈夫很是冷淡地说:“你就在深圳好好养病吧,春节就别回来了。”
李红在外面孤单一人打拼,如今又生了病,本来是想从丈夫这获取一点安慰,却没想到得到这么一个很是冷淡的回复。顿时,李红的心在这寒冬中变得越发孤独与冰冷。
好不容易熬完这个春节,李红的身体也养好了,她再次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北返的旅途。
然而,就在李红兴冲冲地返回父母家中,没等看见丈夫,却在为丈夫整理书桌的时候,看到了一封丈夫写的信。那是一封情书,但收信人不是她,而是安徽黄梅戏剧团的马兰。
余秋雨和马兰
那一刻,李红只感到眼前一黑,她的精神被极大地刺激了。但是,李红强忍着泪水,没有使它流出来。
李红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样为了这个家庭而付出,却换回这么一个结果。
但是,生性好强的李红,没有选择立即向丈夫发难,没有像一个怨妇一样对他撒泼,她甚至没有将这件事挑明。
也许在她看来,丈夫不会是一个绝情之人,他们的感情虽然有了裂痕,但还不至于终结。
而马兰,其实很早以前李红就知道她,她是一个话剧演员,也是余秋雨的粉丝读者。
在八六版《西游记》中,马兰曾扮演唐僧的母亲殷温娇,并因此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马兰饰演的唐僧母亲剧照
以前,余秋雨就和马兰有过接触,这一点李红也是知道的,但她只当是读者对作者的仰慕,还为此十分自豪。
只是没想到,马兰竟然成为了自己家庭中的第三者。要知道,马兰比余秋雨小十六岁。
在得知真相后,李红选择了为了女儿而委曲求全。但是,没过多久,余秋雨就将离婚协议书递送给了她。
在看到那张纸的时候,李红感到万念俱灰,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在协议书上签了字。自此,余秋雨与李红之间十三年的爱情画上了句号,已经八岁的女儿归李红抚养。
余秋雨和马兰合影
余秋雨没想到李红会签的这样干脆,一点也没闹,这反而让他十分愧疚。于是,余秋雨主动提出为孩子提供抚养费,并说只要李红开口,他随时可以提供帮助。
但是,李红拒绝了,她什么都没要。随后,李红拖着伤心而疲惫的身躯返回了深圳。
但灾难并没有结束,工厂以她旷工为由将她开除,而已经四十岁的李红没有了年龄优势,又没有技术,一时间在深圳无处落脚。
最后,李红只能骑着三轮车去送水,干这种一般只有男人干的苦力活,每桶水才赚一块钱,一天也只能赚二十多块。
送水女工(非李红)
这个工作干了没多久,李红的身体就吃不消了,但为了女儿,她只能咬牙坚持。
最后,一个旅行社的老板在看到上门送水的李红后,心生怜悯之情,于是给她介绍了一个导游的工作。从这以后,李红的生活才好过了一点。
1997年,李红在带团的时候,遇到了以前的一个同事,对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导游竟然是李红,在与她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她现在的处境。
在同事离开半个月后,李红接到了余秋雨打来的电话,很是急切地说:“既然有困难,为什么不找我?”
李红回答:“我们已经离婚了,我不能再要求你做什么。”最后,因为李红坚持不肯接受余秋雨的帮助,余秋雨只能惭愧万分地挂断了电话。
在那之后,李红还是以她一贯的坚韧精神,努力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后来,她和别人合伙做起了生意,日子也越来越好。
到了新世纪,李红在深圳购置了房产,将父母和女儿都接到了深圳生活。据说李红搬家的时候,余秋雨还送了礼,这一次李红倒是欣然接受了,这也让余秋雨心中的负罪感稍有宽慰。
余秋雨
如今,余秋雨也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他作为文化名人,在上海文化界根基深厚,更是凭借几千万册的图书销量以及商业活动的收入,坐拥几亿身家,是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
但尽管文化造诣深厚,声誉很是兴隆,却因为个人感情问题饱受诟病。
甚至于说,他和马兰之间,总是传出离婚的绯闻,但就实际来看,二人的感情一直都很牢固。只是他们之间,一直没有生育过一儿半女。
而至于李红,尽管婚姻失败,但凭借着那坚韧的心志,现在也有着安稳的生活,事业也很平稳,最终也算有了一个好的结局。
说起九十年代的文化名人,余秋雨是当之无愧的巨擘,他的成就让后来人高山仰止。
以至于后来的语文老师给学生推荐文学作品,总是《平凡的世界》第一,而第二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有人说,在《文化苦旅》之外,诸如《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余秋雨的作品,都是可以当枕头的书籍。
而余秋雨的作品,据说被大量盗版,不仅养活了一众盗版商,更是滋润了几代人,这也说明他在基层群众中很有影响力。
就成就来看,余秋雨确实是一代文坛泰斗。
余秋雨接受采访
而至于私人问题,虽说旁人无可干涉,但余秋雨作为公众人物,传达给公众的这种价值观,确实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他成为了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而作为旁观者,我们也只能对当事人抱以同情。
可喜的是,李红尽管平凡,却无比坚强,她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告诉了我们,人无论在何种处境,只要保持一颗自强上进的心,再大的困难都会过去,而未来还会是一片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