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苏轼(原文 翻译及赏析)

  • 西江月苏轼(原文 翻译及赏析)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北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词作大意: 世间事不过是大梦一场,一个人一生又能度过几个清秋呢?夜晚,一阵风吹起了落叶,在回廊上发出嗡嗡鸣响。对着镜子看自己,眉尖与鬓发,都沾染了秋霜。 大概是因为我的酒不好喝,所以客人都不来了。天上的明月,也时常被乌云遮蔽。这个中秋佳节,月色…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北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词作大意:

世间事不过是大梦一场,一个人一生又能度过几个清秋呢?夜晚,一阵风吹起了落叶,在回廊上发出嗡嗡鸣响。对着镜子看自己,眉尖与鬓发,都沾染了秋霜。

大概是因为我的酒不好喝,所以客人都不来了。天上的明月,也时常被乌云遮蔽。这个中秋佳节,月色孤清,有谁能与我共度过呢?握着酒盏,满怀凄凉地望向北方。

词的第一句蕴含了庄周梦蝶的思想,说明了中年苏轼对人生现实的态度。与此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前半生岁月蹉跎的感慨。

他青年时代那些“道理贯心肝,忠义颠骨髓”的志气,都在那四十多年中浪费掉了。他有心放开那些不切实际的思想,再将视线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

四十五岁的人,在如今看来还是很年轻,但是在古代,已经算是半个老人了。在这里,苏轼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衰老的相貌,而是先用“夜来风叶已鸣廊”起兴。

秋风横扫落叶,就像是那一场冤狱给他带来的打击。秋叶象征着人生暮年的开始,它在人群中发出了悲鸣之声。百日囚徒之后,再看看自己,面容已经苍老了,那眉尖、那鬓上都添了白色。

此时此地,只想好好地享受生活,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和亲友聊天话家常。但是他是贬谪戴罪之身,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也都避开了他。

“明月多被云妨”是指因为小人的谗言与诽谤,让他的理想无法实现,在人生的前路上倍感孤独。即使他再坚强,内心仍然渴望能有一个朋友与他结伴同行。

最后一句“把盏凄然北望”,望的是谁呢?有人说他望的是他的弟弟苏辙。因为他总是在中秋佳节写诗表达对苏辙的思念。但是此时,苏辙人在江西。

这里的“北望”,望的是“中原”。那是他亲戚朋友聚集的地方,也是他实现理想的方向。

苏轼虽然说世事如梦,可作为红尘中人,他仍然免不了七情六欲。免不了为自己的衰老,为亲朋好友的远离,为理想的破碎而哀伤。

这首词无一句不是在写人生的“落”点,并且有落无起,字字都在诉说不开心。唯有第三句“夜来风叶鸣回廊”与第六句“月明多被云妨”,是在借景抒情。

不过,词作贵在真实自然,尤其是其中涉及衰老的自然规律,以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变化,所以以情取胜,读来感染力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