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精选5篇)

  • 中医内科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研究方法 两组理论授课教学内容相同。本研究在2个班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中实施。对实验组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首先,按照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为主,带教老师带领学生接触病人,一般以新入院的患者为好。第一次接…

中医内科学(精选5篇)

中医内科学范文第1篇

1研究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医院,承担大学针推学院五年制本科生临床课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带教任务。本研究以2011—2012学年在医院上临床课的针推专业2008级五年制100名学生做为实验组,以2012—2013学年在医院上临床课的针推专业2009级五年制9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入学成绩、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教材均选用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带教老师为同一组临床教师,且接受过统一的规范培训。

2研究方法

两组理论授课教学内容相同。本研究在2个班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中实施。对实验组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首先,按照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为主,带教老师带领学生接触病人,一般以新入院的患者为好。第一次接触病人时,通常以一个学生为主向病人及其亲属询问有关病史,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询问;接着由同一个学生或另一个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查体,并将检查结果向全组汇报;如果学生问诊或查体有遗漏或错误时,可以相互纠正,老师进行点评。其次,接触病人后带教老师应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小组讨论,让主询问病史的见习生进行汇报,归纳和分析病人的病史与临床特点,提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拟定进一步的诊疗方案,然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并提供新的意见。如果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自己在问诊和查体方面的某些遗漏和错误,可由学生自行提出解决的办法;若确实存在某些遗漏和错误而学生没有及时发现时,带教老师应适当提示学生并提供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想办法补充遗漏,纠正查体错误。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异议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问题;老师可暂时不直接解答这些问题,可将这些问题归纳、总结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按学生兴趣分配给每个学生,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要求他们应用各种资源(包括教科书、杂志、网络、图谱等资料)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必要时带教老师可为学生指出需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查询工具书、查询网站等。再次,在全班讨论前,小组中指定一名学生对病例进行追踪,这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向患者的主管医师询问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必要时在主管医师带领下察看病人。每次获得新的病例资料后,这名学生都要及时地向全体组员汇报。在全班讨论前小组长组织全小组的同学对病例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和诊疗过程制作成PPT形式,待全班大讨论时用。最后,在全班大讨论时,带教老师做主持。各小组先由一名学生用PPT形式向全班同学将本组病例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实际诊治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讲述,还可以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本组其他同学可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和更正,并阐述自己的意见及自学心得(每组10min以内),然后由带教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围绕病例提问题,该小组的学生进行解答,最后带教老师对该病例所涉及的临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补充、讲解,并对该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点评。逐个小组依次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医内科学以带教老师为主导的见习带教方法。

3效果评价

学期末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合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中医内科学综合笔试考试成绩得出结论。

3.1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运用χ2检验,P 0.05有统计学意义。

3.2结果

(1)对两种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分析。2011—2012学年、2012—2013学年共发放调查问卷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分别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开阔思路,能否培养自觉学习能力,能否提高互助沟通能力,能否对基础知识起到复习作用、能否锻炼对疾病判断力和对资料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否享受学习乐趣等8个方面进行调查。两组调查问卷A+B选项(A选项为有明显作用,B选项为有作用)结果比较。

(2)两种教学方法在临床技能考核效果比较。中医内科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总分30分,“优”为27分及以上,“良”为22分及以上。两组中医内科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 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考核成绩优良所占比例比较。

(3)两种教学方法在综合考试笔试成绩中的效果比较。中医内科学卷面成绩满分70分,“优”为63分及以上,“良”为52分及以上。两组综合笔试考试成绩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 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笔试成绩优良所占比例比较。

4讨论

中医内科学范文第2篇

英文名称:China Medical Abstract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西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136

国内刊号:45-1121/R

邮发代号:48-3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医内科学范文第3篇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国传统医学思想和医疗经验为基础,囊括“杂医”、“大方脉”等医学内容的医疗科,这一该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汲取了历代医学的医疗经验,并且有效的实现了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这也使得其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医研究发展至今,中医内科学作为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从病种角度进行分析,当代中医内科学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内伤病和外感染两大类病种的医疗,其中内伤病包括气血津液病和脏腑经络病等,这一类病情的医疗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经络和脏腑等器官中的病理和生理现象进行辩证论治。而内科病中的外感染病类别则主要为温病,伤寒等热性病,这类病种医疗的开展则要以卫气营血、六经以及三焦等的病理、生理进行指导并加以论治。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病种范围的广阔,使得其在医疗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研究专业,专业所囊括的不同类型和系统疾病的研究,都为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开展创设了极为便利的前提条件。

2现代西医发展概况探究

现代西医即近代和现代医学,是区别于中国传统旧医而产生的新式医学。在现代西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生首先通过视诊,触诊和听诊,嗅诊等方式,或利用听诊器,体温表和叩诊锤等工具进行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测,再以诊断结果为基础,借助先进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治疗,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从发展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西医的发展要追溯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多名医学家的研究与探索为其赋予了实验医学的又一医学内涵,而这也为西医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西医科学研究中实验的逐渐兴起,高精度、多功能的医学实验仪器应运而生,这把人们的对西医的认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知水平。发展至今,现代西医的诊断治疗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对医药企业的投资数量也在日渐增加,而这都有力促进了现代西医与科学研究间的交融并进,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创收提供了必要前提。在现代西医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医院的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监视仪器记录病人生理指标,计算机存储和检索病案记录,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开展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综合治疗机制,这都是西医发展为我国医学研究应用带来的重大贡献。

3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探究

3.1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的桥梁作用分析

我国中医内科学的开展是以承接中医和现代西医临床治疗为导向的,而由于中医内科学自身被囊括在中医医学治疗的范畴内,所以其与现代西医的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的关系可知,中医内科学起着中医基础和西医临床衔接的桥梁作用,这也是中医基础病理融入西医临床实践的有效保障。在中医内科学的桥梁作用下,中医科学中的病因病机,辩证规律等都能够与现代西医治疗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症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医护人员和医学研究者得以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的医学探究,进而提高我国的中西医学诊疗技术水平。

3.2现代西医治疗中中医内科学重要任务探析

随着现代医学领域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推进,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要,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展更是对中医内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医学教育开展的背景下,现代西医治疗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与发展中,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首要任务即临床实践研究与教学开展。为更加有力的促进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结合发展,中医内科学所负责的任务要求医学工作者要注重对自身基础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够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学教育,使得现代西医的临床医学开展不仅能够稳定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整体提升我国的现代西医教育水平,为今后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在现代西医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发展中,中医内科学的临床研究与教师开展任务可以在巩固中医内科学桥梁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现代西医诊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这对于我国医学领域科研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形成也是有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的。

3.3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究

为实现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有机结合,要首先注重对我国中医内科理论的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医医疗开展的主干,中医内科理论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的强化不仅能够突出我国医学发展中“中西结合”的发展特点,还能够有效保持我国中医医学的发展特色,使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能够在稳固的医学基础上得以有效实实施。其次,现代西医与中医内科学的结合还要注重对临床医学的实践与探究。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医学中的实践认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两类型医学的融合中临床实践对医学基础巩固和医疗技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临床医学研究的开展也为我国的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医学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束语

中医内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卷调查;建议;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2014年度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实践项目((2014)zz026);2009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C09027)

[作者简介]何明月(1990—),女,山东邹平人,中医学硕士,常州市金壇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纪孝伟(1970—),男,山东鱼台人,医学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4-0103-02[收稿日期]2019-11-19

“西医内科学进展”是中医学博士研究生的重要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广泛,难免有同学觉得不易掌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做了这次问卷调查,以便深入了解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广泛征求学生对“西医内科学进展”的感受与建议,并对获得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如下数据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修过“西医内科学进展”课程的43名博士研究生,2006级12名,2008级13名,2009级18名。对这三个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西医内科学进展”对学生临床工作的帮助。此次问卷通知43个学生,要求写出自己对“西医内科学进展”主观感受、对临床工作的帮助以及对该学科授课的建议,收回41份问卷调查报告,同学们对该次问卷调查接受程度达95.35%,重视程度高。

二、结果

1.有38名同学对“西医内科学进展”的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达92.68%。有的写到“老师们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循序诱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说,各个任课老师授课内容深入浅出,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也带领大家了解了西医内科各领域的最新前沿研究进展,受益匪浅;有的同学说,每一次上课,都让他们感觉不虚此行,老师们的精心备课、精彩演讲都让他们倍受感动;还有的同学说,西医内科学的教学形式新颖,所请授课人员多为综合医院临床专家、教授,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基本功娴熟,态度和蔼,令其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并且学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一位中西医结合肝胆病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说,在学习本专业理论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而通过此次学习,接触其他专业,尤其是各位专家的精彩授课,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可以将其他专业的学科研究思路借鉴过来,为本专业服务,所以,他认为这门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其启发极大。一位资深的中医临床学生说,在众多的专家讲课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解读高血压指南的那一部分,接触到了很多高血压治疗方面临床经验和最新进展,比如: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降压治疗的必要性和长期性、高血压病最佳联合用药策略、如何提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等知识,使他对高血压的治疗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有利于对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的同学说,此次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聘请外院知名专家和教授进行授课,他们的教学紧密联系临床,探索医学前沿问题,通过本学期学习,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西医内科较差的现实,为今后狠抓西医基础从思想上得到了加强。一位从业多年的临床学生说,尤其是齐鲁医院的教授们用流利的普通话,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精心准备的讲稿,深深吸引了他们,让他们深刻体会了医学的前沿知识,为他们临床工作打开了一扇窗。由此看来,学生对我们的授课还是比较肯定的,我们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授课专家以及教授都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2.尽管同学们对我们的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给予了我们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19.51%的同学提出了内容不够新颖,希望老师多介绍一些现代医学前沿的内容,从而能够用最先进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临床和科研。17.07%的同学提出,虽然老师讲得很棒,但是由于课时少的原因,致使内容不够丰富,让大家有意犹未尽之意,希望能够增加课时。17.07%提出,希望老师增设一些科研方面知识和技巧,启迪大家的科研思路。正如一位同学说,作为博士研究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课题设计和科研思路,希望老师在授课之余,多讲一些西医院校的科研设计。14.63%的同学提出,希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介绍一些临床的经验,并带领大家多开展实践课程,而非“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同学们的临床能力。12.20%的同学提出,希望老师能够课前通知学生讲课的方向及大致内容,方便学生课前预习。正如一位同学所说,术业有专攻,由于每次上课前不知道老师所讲内容,所以听起课来有些盲目,专业以外的内容听得有些吃力。如果能够提前得知讲课顺序,听课就会比较有目的性,课前还能进行充分的预习,从而提高听课效果。有极少数同学建议,可以扩展授课内容,增加国外先进、前沿医学,适当引进外文。也有极少数同学提出上课略显乏味,可以增设一些提高大家兴趣的内容,适当活跃课堂气氛。

中医内科学范文第5篇

中医内科病名历史悠久,早在殷商甲骨文、《周礼》、《礼记》中就有记载。在殷墟发掘的甲骨文里,已有“疟”、“蛊”之类的内科病名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可谓古代病名之渊薮,它记载了中医内科疾病数十种病名,较为系统的论述了疟疾、疫疠、咳嗽、肺胀、痹证、痿证、癫狂、厥病、臌胀、消中、腰痛、水胀、饮证、喑病、血枯、伏梁、肠覃、石瘕等数十种。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更是以病名为纲,针对各病的本证、兼证和变证全面地进行辨证施治。至于《金匮要略》和今之《中医内科学》则是古典内科学和近代内科学的关系,两者所论述的病种多数病名是相同的。如中风、症疾、历节、虚劳、肺痿、肺痈、咳嗽、胸痹、心痛、积聚、痰饮、消渴、淋病、水肿、黄疽、惊悸、吐血、衄血、呕吐、呃逆、下利等。自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出发,更是在不断创立新的病名的同时,补充、完善了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的内容,使之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系统理论。迄今为止,中医内科古今病名有上百种,目前为临床运用者至少有七、八十种之多,1985年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仅介绍常见病49种。

各类内科疾病的命名,各有其不同的取义,一般来说,可分为三大类。

1温病的命名

温病的命名有二,一是根据四时节气,如冬温、春温;一是取义于时令气候,如春温、暑温、湿温、秋燥。另外,也有根据特殊临床表现或流行特点来命名的,如温疟、温毒、温疫等。

2其它外感疾病的命名

对温病以外的其它外感疾病的命名,一是根据病因,如伤寒、伤风,二是根据特殊的临床表现,如疟疾、痢疾、霍乱等。

3内伤杂病的命名

内伤杂病包括的范围广,病种多,其命名。约有以下几种。

3.1病因病原:如虫证、疟疾。

3.2病机及病理产物:如厥证、郁证、痰饮。

3.3病位结合疾病性质或主证:如肺痨、肺痿、肺痈、胸痹、头痛、胁痛、腰痛。

3.4主要症状:如咳嗽、喘证、噎膈、呕吐、泄泻、便秘、眩晕、心悸、不寐、遗精。

3.5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消渴、哮证、癫狂、痫证。

3.6综合病证:如虚劳、中风。

3.7主要体征:如黄疸、水肿、臌胀。

由以上命名可以看出,中医内科病名除疟疾、癫狂、痫证、哮证等相对具有特异性,大体与西医有关病名相近外,绝大多数都是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算不算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病名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总的来说,一个中医病名,主要是依据以下条件确定的,即有其明确的名称含义,独立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规律可循,有预后可测,并有相应的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下列以“水肿”为例,看它是否具有病名的意义。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伴有胸水、腹水的一种病证。它是由风邪外袭、水湿湿毒侵淫及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房室无度等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体内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水道壅塞不通,而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于体内泛于肌肤而形成的。在病情演变匕有“肺肾相传”、“脾病及肺”、“喘胀相因”及病至脾肾常并发“凌心射肺”等传变特点。在治疗上,总结出了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治法并有相应的方药以对。对于“水肿”的转归和预后也认识到经治疗后水肿渐消,食欲日增,脉象和缓,精神好转,是病退佳兆;反之,若水肿曰益加重,出现口唇爪甲青紫,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缺盆、背心、足心平满,纹理消失,肚脐肿满反突,阴囊腐烂,皮肤流水,眼球肿胀,目光失常,舌质晦暗,则表示病重,如水邪闭阻三焦,出现关格不通,呕逆不止或并发亡阴亡阳,亦属恶候。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水肿”做为病名,它有明确的自身含义,详实的病因病理,符合临床的传变特点,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和较为全面的预后转归知识。所以,“水肿”虽属--个症状,但以它为中心,通过历代医家不断努力,总结出了如此全面系统的疾病规律,无论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它都起到了指导辨证论治的纲领作用。因此,象这类症状、体征性质的内科疾病名称,不应当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症状看待,而实际上是以主症为中心,突出主要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这个主症,从纵横交错的关系中,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系统地探讨其病因病理、发生发展、治法方药、转归预后,总结出一整套带规律性的认识。实践证明,中医内科学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的学术理论,正是通过对这些具体疾病的认识来体现的。这种以症状、体征命名的疾病,在中医学这个特殊的理论体系中,不仅具有与西医关于疾病概念同等的意义,而且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这种研究内科疾病的方法,正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如果否定这类病名的意义,在客观上则是否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检验中医病名的科学价值,只能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如果舍此他求,则可能得出文不对题的结论。试想,如果现在取消“水肿”这个病名,而以西医病名代之,那就可能出现在西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内分泌失调等病名下,附列出几个证型和处方,其结果必然是中医理论体系被肢解,其特色丢失。严重阻碍中医理论的独立发展。

现阶段运用中医内科病名,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的特殊性,没有也不可能采用如同两医一样的以实验室检查为基础的命名原则,而主要是根据对临床表现的观察来进行命名,这样,它在反映疾病的本质方面就可能不如西医病名那么准确。例如,西医的“肾炎”属于中医的“水肿”病范畴,如果单凭望、闻、问、切四诊资料不结合尿和血的理化检查来判断病情预后,有时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出现误把病情好转当成治愈,把病情反复或恶化仅仅责之于“劳复”、“房室复”等因素,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再者,由于中医内科病名是建立在宏观认识基础上的,因此有其局限性。中医的病是对证的高度概括,而证是病的临床表现。如果通过四诊来发现任何病变,那就无病可言,无证可辨。现在临床实践证明,确有少数病人,西医理化检查有病,如亚急性肝炎、早期肿瘤等,而中医望、闻、问、切检查则无异常发现;还有,现代医学中的某些病,尤其是神经内科的一些病,如巴金森氏病、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毒性脑炎等。虽各有其临床表现,但中医诊断常有四不象情况,很难作出病名诊断。象这些在医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单靠目前有的中医内科病名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应当用发展的观点,面对现实,通过广泛的讨论和争鸣,逐步统-认识,不断补充确定新的病名,必要时,也可以引用一些现代医学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