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预防医学范文第1篇
首先要使临床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明确预防医学教学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意义所在,思想是指导行动的风向标,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后,学生自然就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学习,因此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导入法对其进行动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经过多年对非预防医学生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医学论文的经常性阅读与写作,对提高医学业务水平有较大帮助,一些科研论文中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判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知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两大学科: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是进行临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进行医学科研的课题设计、资料的分析等。不仅如此,预防医学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虚假宣传广告等伪科学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较大的帮助。
预防医学范文第2篇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校部分大三本科学生500人进行调查。其中,护理专业65人、中西医专业95人、口腔专业28人、药学专业35人、临床及相关专业255人。
(二)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理论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需求。采用SPSS13.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在各种需求之间的差异性。
二、结果
(一)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结果。
表1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学时以及各章内容要求都不同。临床医学及其各专业方向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需求量较大,并且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比其他专业高。大部分专业在自然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等章节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偏大。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分配比例需求结果。
表2显示,总的来说,各个专业对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这6部分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例较偏高,但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医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口腔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药学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护理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三)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需求调查。
表2表明,各个专业对预防医学实验需求不同:临床及相关专业对开设社区卫生服务见习的需求最高,其次开设统计上机实习和疾病控制中心见习,社会实践需求最低(χ2=13.42,P 0.05);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社区卫生服务见习次之,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8.93,P 0.05);药学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最低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χ2=18.23,P 0.05);口腔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社会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见习,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21.83,P 0.01);护理专业对社区卫生服务见习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疾病控制中心最低(χ2=23.64,P 0.01)。
对于同一实验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对于实验室实验:药学专业 口腔专业 中西医结合专业 临床相关专业 护理专业(χ2=15.98,P 0.05);统计上机实习:临床相关专业 护理专业 药学专业 口腔专业 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5.90,P 0.01);疾病控制中心见习:临床相关专业 口腔专业 药学专业 护理专业 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2.19,P 0.01);对于社会实践:口腔专业 临床相关专业 药学专业 护理专业(χ2=13.65,P 0.05);社区服务见习:护理专业 临床相关专业 中西医结合专业 口腔专业 药学专业(χ2=25.47,P 0.01)。
2.操作能力的比较。
研究表明,两种模式的培养,高职生的操作能力优于大专生。出现该结果是因为考试的时间的选择。该考试时间选择在学生下临床进行毕业实习前,此时,高职生不仅有学校的实验、实训,还经历了为期4个月的临床实践;而大专生毕业实习之前只有为期不到1个月的教学实习。所以两者的动手能力有明显区别。
3.情商状况。
此次研究显示:高职生情商的平均得分为55.60±7.55分,说明高职生具有基本的情商水平。两者比较除“外向性思维”高职生得分较高外,其他无明显差异。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职生、大专生两者年龄相当,心智发展已基本成熟,且护理课程中,对情绪的知识也有所涉及,家庭、学校环境无明显差异;但高职生没有经历高考的压力,在情绪的表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4.临床能力的自评。
此次研究显示:临床处置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职业心理素质方面,高职生和大专生无明显差异,在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自评得分高职生高于大专生。这是因为此次的问卷由学生自填。高职生由于较为外向,对自我的评价较高。另外他们经过两次的临床实践,对护士工作的感性认识更多些;而大专生第一次毕业实习,更多地是在适应实习环境,没有更多的时间对护理工作进行思考。
5.就业质量。
此次研究显示,除了“获得工作靠自己能力程度”的选项,“大部分靠别人”大专生略高于高职生,其他无明显差异。这是因为: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3],除了学生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准备还有来自家庭的鼎力支持等等,都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影响。
预防医学范文第3篇
1资料 藏医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生存实践活动当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远古时期,在与大自然搏斗的漫长岁月坐,藏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积累了不少医药知识。据藏医典籍记载:“人类最初的病是消化不良,最早治病的药是开水。”公元前246年藏聂尺赞布时期,就发现“有毒就有药”的科学论断,并懂得用植物、动物、矿石、食物等治病预防、解毒。至此,藏医药学已有了预防疾病的理论。公元8世纪藏医始祖宇妥・云丹贡布所著《四部医典》中,详细介绍了保健与预防疾病的章节内容。藏医学认为所有疾病内因通过外因诱导才能发生疾病,没有外因则内因不能单独成病,要使身体保持健康而长寿就要严防一切疾病的外因,尢缘之因何以能有结果。相传在几千年前,藏族人民就认识到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到藏医学发展到达日年塞与朗日松赞时代,人们对饮食不当所致的疾病、以及对疾病的表坐传递和遗传疾病等有了新的认识,十分讲究饮食利弊及预防保健方法。根据藏医学的“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人们必须选择合适的饮食,讲究饮食的性味,才能获得健康长寿。《四部医典》阐述了人们摄取饮食的调养,并详细介绍了饮食与人体的关系,饮食的种类、性味、饮食禁忌、适量限度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方法,善于适量享用,则有健身益寿之功,随意乱食乱饮、过量、过少或相反,则必发生疾病而危及生命。藏医学发现胃病及有天机体内科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当、不良的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所引起,所以藏医《四部医典》总结论别提出:体腔内部疾病,应先以培育胃火或胃气为主。适量饮食章节中指出:如果不掌握食量而食之过少,则体力容颜不佳,一切“隆”病则随之而生,或者不加控制而食之过量,则将引起不消化而产生粘液,使“隆”运行之脉道阻塞,致胃火减弱而诱发百病。最佳食量方法为,胃容量的四分之二为食物所占,四分之一为饮料所居,其余四分之一留作“隆”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根据食物的性味与胃火之具体情况而进食,才能达到预防各类疾病和健康的目的。
预防医学范文第4篇
1预防医学考试现状及弊端
1.1考试方式
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考核以提问、作业、实验报告为主,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以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题型为主,占总成绩的70%。
1.2弊端
1.2.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平时考核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如平时作业,教师主要布置一些需要记忆、归纳及简单应用性的内容;实验操作主要开展一些验证性实验,很少有思考性、创新性内容。期末考试以记忆性、理解性知识为主,应用性、创新性知识为辅。很多学生考前突击就能应付。
1.2.2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片面预防医学主要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试题很少涉及开放式问题。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最后的成绩确定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1.2.3缺乏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结束即课程结束,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寒暑假,考试结果在下一学期开学初公布。教师没有讲评时间,考试试卷按照学院要求封存。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缺少考试反馈这一必要环节,学生将带着残缺的知识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
1.2.4考试主体单一
主要是任课教师命题,缺少卫生部门人员参与。考试主体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现有考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能力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预防医学考试改革与实践
2.1改革考试维度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综合评价体系,课程结束前对每位学生进行课程综合评价。根据课程特点,科学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课程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突出能力本位。采用“352”模式,即知识占30%、能力占50%、素质占20%。
2.2改革考试模式
建立由多种基本考试方式构成、进行多次测试、综合评价的考试模式。知识评价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能力评价采用平时实操考核和期末综合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素质评价采用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观察、面谈方式评价学生,主要采用多次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能力培养、学习态度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出勤、小组表现、团队合作、实验实训占总成绩的50%,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改革平时作业内容。改变过去名词解释、判断、问答等形式的作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结束后布置难度相当、数量适中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总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五一”“十一”长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能力。如2009年“十一”长假组织2009级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30个班学生开展调研,调查当地居民碘盐摄入、甲状腺肿大情况,分析碘盐与甲状腺肿大间的关系,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专家的结论。学生调研前,认真设计调查表,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后统一调查表,并在离校前开展了预调查,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通过这次调研,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了解了目前居民的真实摄碘水平;明确了碘盐摄入不足或碘盐过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系统地将解剖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及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2)改革实验课授课与考试方式。原有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实验情况与成绩没有关系。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将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改变原有实验课授课模式,将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改变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阐述实验目的,讲授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研究现有实验,整合部分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将漂白粉中有效氯测定、水中余氯测定、水中需氯量测定3项实验整合为一项实验———水中加氯量测定,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想知道加氯量,必须知道需氯量;加氯量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余氯量判断;任何氯化消毒剂在使用前都要保证有效氯在一定范围。因此,3项实验整合成一项实验,学时不变,但效果却大大增强,学生课前思考、课中协作、课后分析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预防医学范文第5篇
预防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日益增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为此,国家教育部门也越发重视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不少高校都进行了预防医学课程改革[1]。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医学生由于受到学校环境,自身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行为和效果上均有很大差异。因此,研究我校杏林学院和普通本科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差异性,对于提高独立学院预防医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二、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普通本科和杏林医学专业共600名学生。根据现行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2]和教学特点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行为两个方面共18道选择题。将问卷结果录入电脑,利用Stata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剔除有缺漏项和逻辑错误的问卷33份,得到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为94.5%,其中普通本科(以下简称普本)学生280人,杏林学院(以下简称杏林)学生287人。现将所有调查结果展示如下:1.课程重视情况。学习本课程前,普本有12.14%,杏林有5.92%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医学生来说不重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学习完本课程后,普本有6.07%,杏林有1.05%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医学生来说不重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另外,普本有37.14%,杏林有41.81%的学生对预防医学感兴趣;对该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调查发现,普本20.36%、杏林21.60%的学生认为与我专业关系不大,普本18.93%、杏林14.98%的学生认为专业性太强复杂难懂,普本11.79%、杏林8.01%的学生认为书本内容陈旧编排不合理,普本11.79%、杏林8.01%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解不生动重点不突出;普本与杏林学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4)。2.学习预防医学的动力因素如下(见表1),普本与杏林学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预防医学学习方式调查。普本有59.64%,杏林有52.96%的学生不能做到课前及时预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2);普本有38.21%,杏林有33.10%的学生不能做到课后及时复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57);其中普本有11.79%的学生平时带着复习,多于杏林8.71%(P<0.001)。普本有55.71%的学生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杏林这一比例为44.6%;课堂上自己看书的普本占26.43%、杏林占29.97%;剩下的学生(普本17.86%、杏林25.43%)则是在玩手机、听音乐、看别的书、发呆睡觉等。总体看来普本学生课堂状态好的比例要高于杏林学生(P=0.0091)。具体的复习方法调查结果如下(见表2)。4.预防医学难易情况调查(见表3),普本与杏林学生之间有统计学差异。5.学习态度、行为、期末成绩得分统计。将杏林和普本医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进行赋值,得到学习态度和行为得分,并与期末成绩一起,进行t检验(见表4)。
四、讨论
对以上这些结果初步作如下分析:1.更多的普本医学生不重视对本课程的学习;而杏林医学生在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兴趣点方面要好于普本。2.与普本相比,更多的杏林医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此外,对于一门新课程的学习,课堂讲授很关键,抓住课堂效率成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普本比杏林的医学生更重视课堂学习,并且,普本中有一定比例的医学生从课程一开始便为考试作复习准备,略高于杏林。3.与普本医学生相比较,更多的杏林医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中最难的。在整个预防医学课程中,只有统计学知识偏向于理科,它所强调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公式繁杂等学科特点[3],需要学生通过深刻理解每个知识要点才能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而其他部分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比较容易掌握的。再看学校的试卷结构,满分100分的试卷中统计学部分占有30分。由此看来,医学统计学无疑成了学生成绩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部分。结合表4数据和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杏林医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比普本的好,而最终的考试成绩却不如普本。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到位,杏林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普本,从而造成整体成绩低于普本医学生。4.从普本与杏林医学生的生源状况分析[4],南通大学杏林医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属于三本线,而普本医学生属于一本线,入学时的基础差距也是造成入学后学习成绩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综上所述,虽然杏林医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态度好于普本,但是普本医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却要高于杏林。由此可见,好的学习态度不能决定考试成绩的优秀,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入学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此外,本研究认为仅凭考试成绩这一项指标来判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充分的,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应当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邱伟,李小波,罗江洪,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72-75.
[2]黄水平,徐广飞.预防医学[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
[3]陈卫中,魏敏,杨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阶段《医学统计学》教学满意度评价及建议[J].现代预防医学,2013(23):4486-4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