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校本研修(精选5篇)

  • 小学语文教师校本研修(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 形式片面问题。时下,盛行的校本研修形式很多,如观课议课、课例分析、反思总结、沙龙论坛、同伴互助、专家讲座等,研修的过程无非就是将几种形式简单组合。虽然条块清晰,但片面运用难与主题契合,导致问题重重。同伴互助很快会失去新鲜感;薄弱学校难…

小学语文教师校本研修(精选5篇)

小学语文教师校本研修范文第1篇

一、 叩问校本研修之痛

1. 主题缺失问题。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专题意识越来越强,但每学期定什么主题,却让组织者绞尽脑汁。往往想到什么是什么,随意性较大;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再干脆流行什么做什么,依着别人的样子,照葫芦画瓢。一个主题开展一次活动,一次活动就完成一个主题研究或解决一个问题。一学年下来,研修次数频繁,主题多而杂乱,缺乏系统的联系,好像无数珍珠散落天际。

2. 形式片面问题。时下,盛行的校本研修形式很多,如观课议课、课例分析、反思总结、沙龙论坛、同伴互助、专家讲座等,研修的过程无非就是将几种形式简单组合。虽然条块清晰,但片面运用难与主题契合,导致问题重重。同伴互助很快会失去新鲜感;薄弱学校难请到专家,且讲座不易对症下药。长此以往,不禁让人质疑研修形式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主体缺失问题。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是直接受益者,但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往往都是领导一头热,教师缺乏研修的热情。35周岁及一级职称的评定,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一场研修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可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少数人口中。课例展示的总是几位年轻教师,交流研讨的又集中在几位骨干教师身上。即便点名评议,也是寥寥数语敷衍了事。教师主体缺失,内需不足。一场研修活动结束,收效甚微,更不用谈后续的行为跟进和反思实践了。

二、 感悟校本研修之伤

为了了解校本研修活动的现状,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我校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从问卷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端倪:

1. 关于研修主题。91.4%的教师认为,每次研修活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82.9%的教师认为,研修活动的主题应该来源于教师的实际需求;77.1%的教师认为,事先不知研修主题,会直接影响交流效果。由此可见:每次研修活动需要切合一个主题或解决一个问题,主题可以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来。引领教师参与到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中,明确研修目标,深入研修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研讨,挖掘问题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而产生新的思考。

2. 关于研修形式。“在研修活动过程中,您觉得怎样的活动形式最有效?”统计结果显示,教师们选择较多的是:D. 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 (57.2%);C. 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31.4%);其次是: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11.4%)。没有教师选择 A.听理论讲座。由此可见,同事间的交流往往因局限于经验的共享,而缺乏权威的引领,就出现了“萝卜炒萝卜”的耗时低效现象。所以,教师更渴望有专家或优秀团队,能深入课堂细致引领,尤其是青年教师,希望得到专家一对一地跟踪指导,促进其快速提升。而年龄偏大些的教师,则倾向于专业团队给他们提供范例,供参考学习。其实,教师们认为最有效的研修方式就是深入课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解决个人教学中的问题。

3. 关于研修过程。在调查“您喜欢哪种现场研讨方式?”这一倾向性意见时,绝大多数教师喜欢让与会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形成上课教师、与会教师和专家多方参与、多元互动的现场氛围,而不喜欢让研修活动变成“一言堂”。在“您是否会在研修活动中主动发表意见?”数据统计中,仅有 23.1%的教师会主动现场发言,而76.9%的教师则成为现场旁观者。由此可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觉得研修活动过程中,需要提高参与者的互动交流。教师们渴望听到外界的声音、多方的意见,希望有思维的碰撞,找到自己的知音,或者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同时,又漠视自我主体的行为。长期在研修活动中被边缘化,使他们满足于仅当观众,而不愿走至台前,展露观点,参与研讨。

三、 探寻校本研修之路

问诊校本研修之痛之伤,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校本研修需要聚焦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引领教师教学实践的变革,目的不是把教师塑造成理论人,更不是像布迪厄所批评的那样,“把实践活动变成符号学书写游戏”。因此,校本研修要立足于学校实践,确定研修主题,并为此进行充分的信息分析,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我校在区域内属于较薄弱的学校,校本研修开展也曾举步维艰。自2012年底,学校成功申笫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有效达成的行动研究》后,我们尝试以课题为抓手,坚持开展课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学校校情的,以课题为引领,以研修为活动载体,在实践中渗透问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式,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研修模式。下面,以语文组在本学期开展的《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为例,谈谈我校在改善校本研修状态,解决校本研修问题的具体做法:

1. 关注生成,提炼问题,追求主题的系统性。自学校十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有效达成的行动研究》确定以来,各教研组反复研读《课标》,查阅相关课题文献资料,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研究中生成新的问题,展开新的思考。每学年,各教研组都会将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生成的共性问题,认真梳理提炼,分解细化为校本研修的系列化小主题。这些系列化主题在研修目标上,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在研修过程中,更具有参与性与生成性;在研修效果上,更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本次《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校本研修主题,就是语文教研组在学校课题的引领下,在上一学年《扎根语言文字,追求适性课堂》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动中,衍生的新问题。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发现,第二、三年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清,目标“越位”或“缺位”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第二学段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教师教学容易贪大求全,目标茫然,随意性强。如何依据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确定位目标,有效开展实施,是目前学校语文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于是,语文组决定在本学期开展《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希望能进一步明晰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探究达成目标的有效策略及操作方式,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2. 遵循规律,层层推进,优化形式的多样性。校本研修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们普遍厌恶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校本研修活动,而更倾向于草根式、有价值的研修项目。研修的形式需要为内容服务,形式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怎样用好。单一的研修形式或将几种形式简单叠加,而不注重内涵与本质的需要,忽略教师的能动性,不遵循研究规律,是难以实现研修效果的。学校校本研修的组织者,要善于把多种研修形式进行优化整合,使活动结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所有的参与者全员投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深入其中,有所贡献,共享思考,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就将“课例研讨、反思体验、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专家引领”等形式进行相机融合,紧扣课堂教学实践,在不同的研修阶段,根据需要,采用适合的研修形式,逐层深入,螺旋提升,让每位教师享受过程,收获成长,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难题。(附“研修过程”)

3. 深度研修,智慧共生,实现过程的互动性。课题研究式的校本研修,就是引导教师们亲历研修活动的全过程,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针对问题展开学习,结合课例聚焦问题,围绕重点深度研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而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支持,让交流互动过程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和思想的碰撞,促使教师变得更为聪明。虽然,较薄弱的学校很难请到专家或优秀专业团队加入和指导,但我校借助“一体化办学”的契机,依托“1+X”校本研修实验项目,将优质资源最大化运用。导师全程参与研修活动,提供范例细致指导;共同体学校优秀教师倾情加盟,互动研讨,拓宽研究的思路和视野;专家现场针对问题答疑解惑,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或问题情境中去阐述。组织者适时凸显不同观点的争论焦点,引发教师们自己去辨析、去思考,共同催生出新的认识和新的体验,让整个活动焕发出光彩。

在《清晰目标,因材施教――小学语文叙事类作品课堂教学年段目标定位与实施》的校本研修第九阶段的活动数据统计中,教师的发言面100%,共同体校优秀教师参与面100%,教师互动率64.7%,专家对即时生成的4个问题答疑,现场解决1个问题,经专家指导梳理提炼后生成两个问题,作为后期行动研究内容。在本次研修活动后期的跟踪问卷中显示:有57.8%的教师,在研修活动结束后,能自觉整理笔记,修改完善教学反思,梳理下一步的教学研究方向;有78.9%的教师,继续思考研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有益尝试;有84.2%的教师,表示会借鉴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

可,基于教师实际需求的课题研究式校本研修,真正让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思维,来思考和分析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以研究者的智慧,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意识和研修热情,使校本研修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小学语文教师校本研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反思型教师成长;内外因素

【中国分类号】G642.0

校本研修是英语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 [1] 校本研修有三个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叶 平,2004)。[2] 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相对独立,但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作为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英语教师本人的传统教学观念束缚了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失去了内在条件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缺乏校本研修的自主性。” [3] 教师和学生都信奉“师道尊严”,认为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教师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持批判态度,不能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学习的动力、毅力和意识。在这种观念下,谈反思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

二、应试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英语教师反思教学在中、高考压力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目前的状况是: 初中阶段是围绕中考成绩转,高中阶段是围绕高考成绩转。学校的一切工作重点都在这个方面。学校往往采取学生的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关注是如何有效传递知识,教学过程演变为单向的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形成了“讲授”与“接受”的关系。这种 “灌输式”的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司空见惯,教师很难创造性地反思教学、生成知识、建构意义,只能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成为反思型教师只能是理论上的空谈。

三、英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无暇顾及反思教学的研究

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跨年级上课;是有几种不同的教材;要备课、准备教具、查找资料、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各种统考、试卷的分析、课外活动的组织、教研组和学校会议、自己业务进修以及家庭的照顾。

四、资源和技术匮乏,英语教师搞反思教学研究没有必要的信息支持

很多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图书室只是摆设,甚至压根儿就没有。参考资料少、科研杂志几乎没有。要搞研究,起码的文献资料无法查找。一些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不知道如何研究课题、收集和分析数据,更莫说写研究报告了。

五、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素质不高,教师本身没有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打铁”本领

通过调查发现:上海市90%以上现有的小学英语老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甚至个别班级英语课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有的学校聘请了外教,但外教本身未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有的甚至从未做过教师。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尤其是西部地方的中小学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不如人意就可想而知了。

六、英语教师在职培训不到位,反思性教学缺乏专家引领

专业人员的参与是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所不可或缺的,如果失去了专业引领,教师校本研修将会停滞不前。[4]对于在职培训,没有学科统一的教学计划,一般由当地教育学院或师范院校自己找资料、编教材,而这类培训只能解决一些教学法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在短期内提高使教师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培训的老师也不太了解教师需要什么,课程需要什么,更多的情况下是从书本到书本,不太能解决一线老师的实际需求和困惑。[5]一方面,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自娱自乐’的研究,关注抽象的概念演绎,忽视教育实践的积累;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论作指导,他们要么模仿教育理论研究者做抽象、空洞的理论研究,要么经验丰富教训深刻却不会反思总结,无法提升。”[6]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误区,英语教师要进行反思教学研究没有课程资源作保证

很多人包括学校领导认为教材、教参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编写教材;课程资源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情。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其重要性在下降,而编写教材只是课程开发的表现形式之一。学校在课程资源的实际建设上,重“硬”不重“软”。忽视教师培训,忽视课程资源的利用。

八、校园文化与环境欠和谐,英语教师搞反思教学研究缺乏人文支持

探究反思型教师教育,从推动当前课程改革进程,促使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师终身发展来讲,研究反思型教师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作为英语教研员,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努力为英语教师营造一个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与社区、学校系统、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等;作为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课程理念,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这个过程也就是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教育研究 [J] .2003(4),35

[2] 叶 平走向校本研究,2004,

/blog/static/99592472006101571945838/)

[3] K. Zechiner and D. Liston, Reflective Teaching: Introduc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1996, 转引自王春光. 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理论研究[D]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44

[4] 陈永福.试论校本研修的校园文化构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J] .2013 (6),123

小学语文教师校本研修范文第3篇

1.关于开设进程

目前,本地区共有所小学,其中完全小学所,不完全小学所。本地区共有小学生名。

目前,本地区小学已经全面开设英语课程,其基本进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起步较早。在当地党政的领导和重视下,本地区小学英语课程开设起步较早。90年代末,首先在实验小学进行试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开始后,本地区虽然不是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但是,英语课程实验与国家课改实验区基本同步,于年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比大市其它县市要早得多。据了解,目前大市其他县、市只有市(县)城区少数有条件的实验小学开设英语课。

二是分步实施。按照教育厅文件要求,吸取省内外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经验,我们制定了英语课程开设方案。按照方案,本地区从年秋季开始,城区3所小学和乡镇所有中心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从年秋季开始,本地区所有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全面开设英语课。年年,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关心小学英语课程开设工作,本地区10所省级实验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年本地区所有小学的一、二年级,全面开设英语课程。按照计划,今年秋季,英语课程覆盖所有学校、所有年级。在教学内容上,为防止英语教学与汉语母语学习相互干扰,各学校一年级英语字母教学皆在语文汉语拼音教学任务完成并得到充分巩固的基础上进行。

三是步履稳健。专门召开了开设英语课程动员会。制定了《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实施方案》。每年安排师范英语毕业生选聘计划,陆续补充师资。不断由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英语师资转岗培训以及在职进修培训。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形成校本研修制度。

2.关于教材使用

1-6年级目前使用的教材为译林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的《牛津小学英语》。该教材词汇量较大,内容丰富。

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有关文件(苏教基〔2010〕6号)规定,3-6年级英语教材,属于义务教育免费教材,其费用由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补助经费统一承担并实行国库支付;1-2年级英语教材,属于地区教学实验教科书,其费用由本地区财政负担。

3.关于师资状况

本地区英语任课教师共360名,其中,英语专业130名,非英语专业256名。为保证英语课程的开设,近年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师资缺乏问题:

一是招考。每年新教师招考时,向小学英语倾斜。尽管每年所下达的新分配的聘用人数指标很紧,但对小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聘用人数上都给予最大限度的倾斜。年比上年度增加50%。

二是培训。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自年以来,依托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7期培训班和一期提高班。迄今为止,参加培训转岗英语教师有269名。

三是委培。从年年起,采取定向委培的办法,解决师资来源问题。年年共委培小学师资23人,其中小学英语14人;2010年共委培小学师资29人,其中小学英语师资11人,2010年委培30人,其中小学英语8人。

4.关于课程设置

3-6年级,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每周安排3课时。

1-2年级每周安排4课时,每节课20分钟;由于国家课程计划中低年级没有英语课时,目前,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中安排低年级英语课时。

二、存在问题

1.在教材方面,词汇量大、内容多,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同时,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备课的要求高,一些转岗改教的老师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要求很高。

2.在师资方面,一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通过转岗培训从事英语教学的269名教师中,有些教师语音和听说能力等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负担较重,小学英语教师一般都跨年级上课,任课班级多,备课量大,教师工作负荷较重,无暇花费更多的精力更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三是职称评定有障碍,大多转岗培训的教师所拿文凭都不是英语专业,职称评定的时候所教科目与文凭对不上号,按照目前市职称评定的要求,似乎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称评定。

三、应对措施

1.招聘专业师资。今后,本地区小学事业将基本稳定在现有规模:学生35000-38000人,班级900个左右。从人数上看,现有英语教师规模,能基本符合要求,但是,对照高标准要求,专业合格人数太少,很多是通过培训临时转岗的。现有222名专职英语教师中,有62名专业学历有待进一步对口;现有138名兼职英语教师中,有135名专业有待进一步对口。因此,请求今后陆续招聘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加快英语教师专业学历的合格化进程。

2.实施科研兴师。以科研兴教为抓手,以打造优质资源为契机,以编精练题、易错题,写教学案等为手段,通过磨题、研题,磨课、研课等过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加强专业培训。需要对部分转岗教师进行2次培训。

小学语文教师校本研修范文第4篇

实践证明:这一研究引导教师关注真实的教学生活,审视常态的教学活动,教师从中发现了学校和课堂生活的绚丽多姿,增强了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以下是我们的基本做法。

一、学习―区教育学院率先探索研究,引领培训、交流,区域教师形成对关键教育事件研究意义和规律的科学认识

2005 年,在国内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的启发、引领下,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组织一批教研员率先结合相关学科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关于关键教育事件研究的有效的、原创性的探索攻关。

1.培训先行

2005 年下半年,长宁区教育学院举办了全区中小学教导主任校本研修专题班,进行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专题培训。与此同时,在区中小学校级干部培训班、教研组长培训班、教师教育规定学分培训班等多种类型的区域内学校干部培训和教师教育活动中,分别穿插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专题培训内容;结合区域内“研训一体”教研活动的开展,各学科教研员分别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教师进行了关键教育事件研究的培训。

2.论坛交流

结合区教育局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的教学研讨(教学年、科研年)活动,区教育局、区教育学院联合主办了多场次的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学论坛交流活动,在公开自我、加强对话的过程中,将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例如:2006 年9 月,借教育部“校本研修网”,长宁区教育学院与教育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项目组合作,组织了面向全国的以关键教育事件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网上专题研讨活动。

3.主题征文

自2005 年以来,围绕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主题,长宁区教育局、教育学院积极组织全区教师参加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论文征集和案例评选活动,畅谈关键教育事件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长宁教育》开辟专栏,连续刊载教师的教学论文和案例,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教研员等对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

开展关键教育事件研究两年来,长宁区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关键教育事件实践研究意义的共识:关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历程中的若干关键事件,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研组的群体发展、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及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聚焦发散中,提高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力

长宁区开展对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始终将重心聚焦于课堂,聚焦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应用,聚焦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与优化。因此,关注常态的课堂教学,围绕“课堂教学问题”的聚焦发散,提高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力,成为长宁区将关键教育事件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的特色。

1.以关键教育事件实践研究为载体,提高区域教研活动和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效益与效率

在区域教研活动中,长宁区教育学院各学科教研员普遍运用聚焦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通过区域“研训一体”教研活动的开展,聚焦具体课例中的关键教育场景,力求“一课一得”、“一研一得”,引领教师从关键教育事件的细节分析、规律提炼中感悟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关键事件和问题的诊断力、处理力。

以长宁区天山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的一次教研活动为例,在区语文学科教研员的引领下,全体教师围绕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初中语文学科课程资源――杨亦文老师《稀粥南北味》语文录像课,聚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教育事件,并进行研究、实践。整个教研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观课教师共同提炼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教研组全体老师集中观看由杨亦文老师执教的录像课《稀粥南北味》,观看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本节课留给自己的最深印象。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新颖的教学创意――语文教学的魅力源泉”为教研组活动的研讨主题。

第二阶段:主要运用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聚焦主题并开展专题研讨。参加研讨活动的教师从五个层次对本节录像课进行了研讨:(1)杨亦文老师录像课《稀粥南北味》的教学创意在哪里?成功之处在哪里?(2)对杨亦文老师录像课《稀粥南北味》的教学处理,你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进一步改进的意见?(3)让我们分享你的成功和得意之作―请介绍你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一次成功的教学创意。(4)让我们在共享中提升―你在日常听课或教学观摩活动中有没有对某一节由名师指导的教师执教的语文课在教学创意方面留下深刻印象的?(5)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意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三阶段:同课异构,观课者共同进行课堂教学的行为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策略之一是,以杨亦文老师执教的录像课《稀粥南北味》为基础,观课教师进行部分环节和流程的教学调整。策略之二是,观课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创意。在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初中预备年级备课组长石云秀、青年教师汤子俭和黄宵妹共同进行了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上课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反映,聚焦本课例中的教学创意,分析语文课堂教学创意的内在规律、影响因素等,进行再辟蹊径的教学创意实践,对他们的专业成长非常有益。

2.培养学科教师围绕关键教育事件进行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

开展关键教育事件研究,使教学反思有了真实的载体。在校本研修中,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正逐步成为广大学科教师一项训练思维技能、提高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以长宁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体育教师李毅的一段教学经历为例:初一年级徐× 同学在体育课进行双杠训练时,尽管本人非常渴望训练成功,与教师的关系也很融洽,但她对这一项目训练始终存在心理障碍。针对她的情况,学校教研组提出了“以适度的强刺激突破训练瓶颈”的方案,结果获得了成功。李毅老师在其教学日记中将该案例列为关键教学事件进行反思。

为什么敢于让她完成动作?因为徐× 同学平时上课认真,在教师讲解双杠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时她都能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她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要领。

只是因为儿时摔伤的记忆根深蒂固,束缚着她的手脚,几句大道理无法将她从恐惧中唤醒,所以只有用老师在她心目中的权威性,突如其来地给她一个“有力、准确的命令”,利用她对老师的尊敬、信任使她在下意识中完成此动作。

李毅还由此提炼形成了“以适度的强刺激突破训练瓶颈”这一教学策略的基本原理。

⑴学生突破学习瓶颈和运动员突破极限的道理是相通的,培养学生突破学习瓶颈的勇气和决心比教会她解决一道难题、会做一个动作等要重要得多。⑵勇气和决心的获得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学生遇到瓶颈障碍时,教师要起到引导、点拨、甚至是“猛击一掌”的作用。⑶学生学习中因遇到大的瓶颈而退缩时,强刺激才能鼓足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这是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而进行的选择。⑷学生面对强刺激有两种反应方式:或消极对待而萎靡不振,或积极应对激发潜能。因此,运用“强制”策略要慎之又慎,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正面教育为主。

3.关键教育事件研究成为区域内校际间共享教育资源的基础,引领区域教育走向优质均衡

围绕关键教育事件研究,长宁区各学校、各学科的教师找到了专业提升以及学校发展的共同话题,跨校合作、校际协作,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推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长宁区,区教育学院和区域内中小学骨干(示范)校强强合作建立的小学学科培训基地、初中文科和理科工作室、高中学科培训中心都普遍以关键教育事件为研究和对话的载体,开展深入的教师教育和课改实践活动。愚一小学的多校合作校本研修战略共同体以课堂教学关键教育事件研究为重要的合作攻关内容。区域内新古北中学、天山二中、新光中学、教院附中、姚连生中学等结成的“十四校(初中)课题组”采取研修时间、研修地点、研修内容三固定的做法,使以关键教育事件为载体的跨校联片校本研修活动趋于规范。其中,语文学科研修室以建立“公共教案”为基点,剖析教学课例中的关键教育事件,进行教学研讨;数学学科研修室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关键教育事件为载体,研讨二期课改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在实践中加强反思,根据反馈随机进行调整;物理学科研修室以各校综合学力较差的教学班为研究对象,以具体的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为切入口,探索新的教学手段,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

4.围绕关键教育事件开发立项的市级教科研课题将研究不断引向深入,构建起长宁区教师教育的特色研修文化

为进一步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课堂教学研究作为引导、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的一项突破,2006 年,长宁区教育学院“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先后被立项为区级重点教科研课题、市级教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实践,长宁区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实践研究成为区域内一项集体的、有思考、有互动、有引领、有效能的教学研究活动。

长宁区教育学院“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理论研究:着重研究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基本思想、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理论支持。(2)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3)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实施及操作研究:着重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线,探索区域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整体实施框架。(4)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政策保障机制研究:着重研究相关政策的制定、相关政策的功能与效应、相关政策的推进作用。(5)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评价体系研究:着重研究评价体系的设计、实施与调整。(6)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成效研究:着重研究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的课程研发、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

在龙头课题的引领下,长宁区教育学院及区域内部分中小学进一步开展了相关子课题的实践研究,在长宁区教育学院,由各学科教研员任主持人的子课题共有24 个。

三、扩展―结合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科学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正逐步形成

1.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视野正由主要关注课堂教学向研究整个教育领域拓展,一个全面的研究实践框架体系正在形成

长宁区教育学院干训部借鉴了课堂教学领域研究关键教育事件的成功经验,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中,及时组织校长进行关键教育事件的相关研讨,同时,就校长管理实践中的一些话题进行研究。例如:长宁区“十一五”校级干部培训班对关于“校长的权限有多大”的一件关键教育事件进行了专题研讨。

黄校长因公出国考察半个月,行前他将出差期间的学校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安排,并委托李副校长在他出差期间主持学校工作。

黄校长出国后的一天,李副校长突然接到教育局电话,第二天有一个教育代表团要到该校进行交流访问。为了全面展示学生的风采,李副校长决定第二天下午举办一个全校性的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并动用了学校的一笔资金( 此笔资金原本作为学生奖学金用)。

黄校长回校后,李副校长及时向他汇报。黄校长大为恼怒,就打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违反财经制度等问题严厉地批评了李副校长。李副校长觉得很委屈,并表示不服。

长宁区教育学院干训部设计由学员担任主持人和学校正副职领导的代表,首先由正职方与副职方交流观点,然后进行现场互动,接着再请参加研讨的上海市特级校长和高校专家作专题指导。通过对这一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讨互动,校长培训班的各位学员对该专题的认识深化了。譬如:校长在决策中要分清校长负责制、集体领导、民主管理三个方面的界限,按照制度和程序管理学校、处理问题,副校长(校长)要有助手意识等。许多培训班学员将他人的经验和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对比,形成了新的经验和智慧,学员对这种培训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学校德育、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师德和育德能力提高等方面,长宁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教研员也进行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专题研究实践,使关键教育事件研究实践与教育教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对应。

2.网络平台有力配合了关键教育事件的项目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校本研修范文第5篇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