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实训总结(精选5篇)

  • 货运实训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1-02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带动了外贸、物流高速发展。据海关统计,2011…

货运实训总结(精选5篇)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1-02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带动了外贸、物流高速发展。据海关统计,2011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屡创新高,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233.3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31.5%。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77.1亿美元,年增长24.3%,进出口总值列全国第十八位。2010年广西各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到6237万吨,2011年上半年广西口岸进出口货运量为3713万吨,同比增长23.7%,全年突破2010年的货运总量。报关与国际货运是货物进出口的必经环节,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和国际商品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港口运输的快速发展,报关与国际货运业蓬勃发展,报关员和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需求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预测,至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其中,物流产业2015年需求量达95800人,根据调研结果,报关和货代操作员占人才需求量的43%、货代业务员占34%、单证员占11%、报检员占9%、其他人员占3%。可见。随着广西经济的蓬勃发展,钦州、防城港、北海等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加,国际货运业务将急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急需大量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

二、国内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国内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研究现状。我国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各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钮立新提出了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讨论,他认为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对高职教育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刘晓斌分析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提出按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殊能力来分别设置课程;将“素养、能力、考证”融入到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技能需要,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宋学敏、昝金淼等就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探索,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本专业能把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内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研究的不足。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师资培养机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开设时间较迟,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方面还不够健全。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始终要主动与外贸、物流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以校企合作为主线,遵循利益共享原则,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师资培养机制不完善。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本科及以上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体系,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本专业高职师资严重匮乏。因此,在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师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以及提升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3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还有待加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群设置来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归纳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还有待加强。

4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有待完善。实习实训是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校内实训特色不够鲜明、技术含量偏低、产教结合不够紧密、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够深入等问题。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研究滞后。近几年,广西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展开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培养。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有9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但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还严重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习)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思路

(一)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钦州、防城港、北海等沿海城市外贸、物流企业密切联系,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推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前两年按“平台+模块”的方式进行培养,结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专业技能平台,并根据具体目标工作岗位对技能的需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开展模块教学实训,第三年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定岗实践机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业务技能能力,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双向培养”的师资培养机制。为了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型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构建一支精通业务、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由于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设置时间有限,此外本专业没有设置硕士、本科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师资匮乏、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问题。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讨“双向培养”师资机制,以项目双向参与为切入点,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业务项目,企业骨干参与专业的教学项目,形成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和企业骨干到高职院校参与实践教学的制度。

(三)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要根据其职业生涯成长阶段。参照外贸、物流行业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岗位基本素质领域模块、岗位核心素质领域模块和岗位拓展提升领域模块等4个模块构成。按照外贸、物流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标准,把知识、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并以实际项目或仿真项目为载体设置相应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到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提升潜力相融合;校内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融合。

(四)加强与企业合作,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学生岗位操作能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区内外贸、物流企业合作,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设计仿真的专业综合训练内容和训练项目,提高专业学生业务技能。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建立报关报检实训室、国际物流与货运实训室等,设计本专业核心岗位综合训练,如报关、报检、货代、船代和单证等内容,增强学生迅速融入职业氛围和角色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掌握报关与国际货运理论与实践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途径,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的策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部门、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部门共同参与。宏观层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政策的扶持;微观层面,需要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到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培养中去。

(一)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等政策扶持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育发展。首先,广西的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需要大量高技能高素质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方面应具有前瞻性。其次,自治区及各地市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应从经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创建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专业招生和就业提供优质的指导和服务。

(二)增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扶持。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师资的培养,除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外,教育主管部门应为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从政策、法律、进修与培训等方面提供保障。德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广西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举办师资培训班或组团参观学习等形式,让更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师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此外,广西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应在高职院校引进具有丰富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经验的企业实践专家,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审、进修和培训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核心课程 教学改革

近年来,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如何合理设置课程以及开展教学建设,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以行标为导向,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内容及考评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1. 行标导向,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报关、国际货运、报检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涉及的报关、报检和国际货代等行业,在我国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际货运协会已陆续推出其对应行业规范和服务作业标准。在报关行业,2007年海关总署颁布《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2011年颁布《报关服务作业规范》;在报检行业,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管理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管理规定》;在国际货代行业,2007年中国国际货运协会推荐国家标准《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国际货物运输作业规范》。这些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企业均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参照报关、国际货运、报检等行业标准以及企业用人要求,结合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特点,我们对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创新。(如表1所表)。

“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的设置不是简单的课程调整,而是按基础能力——专门能力——综合能力三层能力递进为主线,其设置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2.“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融合度、相关度很高,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评方法等方面做了如下改革:

2.1结合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合理安排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改变过去“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安排,我们结合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对应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对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开发、整合与创新,使课程与课程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报关业务一体化课程为例,《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业标准——《报关服务作业规范》,以报关服务作业流程为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洽商委托—评审合同—签署合同—接收单证—申报前审查—缮制报关单—申报前复核—预录入报关单—复核报关单—电子申报—现场申报—配合海关查验—缴纳税费—申请办理现场放行、结关手续—申领报关证明联—结算费用—退还单证。这些以工作流程为主线设置的课程,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并重,通过教、学、做,使学生掌握对应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等。而由于这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学生亲自操练的机会和时间还相对不足,专业的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训练。《报关操作》、《国际货运操作》等课程的设置,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岗位专项技能训练为教学目标,设计一项项具体的实训操作项目。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实训操作,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2 探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法,它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如在国际货运业务综合实训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法,教师和部分学生是外贸客户、海关、检验检疫、船代等机构部门的扮演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国际货运公司开展业务经营活动。通过实训,学生不仅掌握了主要业务流程、业务环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职业礼仪、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3. 改革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评方式

为了使报关与国际货运“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考试内容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能力考核相结合,并且以技能、能力考核为主,我们加大平时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任务、项目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职业表现等都列入了考试的范围。如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国际货运公司在揽货专项实训中,提供的公司宣传资料,对客户的服务意识、态度等都列入考试的内容。在《报关操作》、《国际货运操作》课程中,将学生报关、国际货运等作业流程操作的正确性与熟练程度也纳入考试范围。在考评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笔试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包括现场操作、专题讨论、问题答辩、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通过改革核心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评方法,力争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素质现状做出整体性评价。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实践实训环节的考核,形成学校、社会、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评体系。

3.“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教学改革需解决的问题

3.1 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

“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相互渗透和交融,各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孤立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不适用这种一体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需编写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大纲和配套教材。即要编写进出口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报关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国际货代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报检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并编写体现高职特色,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材,特别是培养学生岗位专门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实训教材。

3.2 培养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教学需要的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经验、态度等,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一是定期派送老师到海关总署的培训学校或教育部指定的相关院校和场所参加进修学习;二是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半年以上顶岗或轮岗实习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鼓励教师考取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熟悉报关、报检、货代等工作岗位的行业标准和操作技能;四是吸收更多在外贸行业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行业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师。

3.3 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场所与设施

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需加强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场所与设施。如在校内实训基地内模拟设立海关、检验检疫、外贸公司、国际货代公司等机构、部门,购置外贸类、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实训软件,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的场所。

3.4 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

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才能保证“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高职院校要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教师及其他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赵华 陈鸿雁 邹宛言,试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的整合,职业教育,2011.

[2]邹哲维;宋国强,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研究,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主要针对行业和职业岗位群培养、训练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职院校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国际货运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代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定位,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国际货运从业人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货运的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国际货运流程中的接单、订舱等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国际货运经营管理方法,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2.1课程设计的理念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满足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并以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大量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和企业必需的合格的职业人。

为了做好课程建设工作,课程组教师应对本地周边地区物流企业的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调研,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调整计划,构建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国际货运实务等课程的教学与企业的业务发展同步。学院还应成立由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2.2课程设计思路

2.2.1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为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承担实际工作,教学内容必须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岗位工作实际相一致。因此,本课程的设计以一个货代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把项目划分为6种典型的工作任务,即海运出口、海运进口、空运出口、空运进口、多式联运、仓储,使本课程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2.2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始终以实践教学作为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其特点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在每个项目教学中,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完成项目,使教学内容完全来自实践,此外,每个任务环节中又均设有实训环节,更突出了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学生完成课堂内教学之后,将到定点货代企业进行一周的顶岗实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2.3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课程开放应先对货代企业开放。教学模块和项目需要和货代企业一同设计、开发和实施,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货代企业的实际需要。事实上,开发和实施的项目既是企业支持学校的教学项目,也是学校支持企业的培训项目,两者应具有彼此的开放性。

同时,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网上课程对外开放,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案、电子课件、案例分析、思考练习、项目任务与业务实训、学生作品等都要通过课程网站对外,再配以网上答疑,学生就可以实现网上的自主学习。

3.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3.1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国际货运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过程及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3)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的教学资源。

经过课程组的分析总结,得出国际货运企业主要是下列8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国际货运企业成立;对外贸易基础知识认知;国际海运出口货运;国际海运进口货运;航空出口货运;航空进口货运;国际多式联运与大陆桥运输;国际货物仓储。

这8个项目的教学内容针对的是国际货代企业或物流企业的国际货代部门的货代业务岗位要求,按照实际货代员操作的业务模块来组织教学,适用于培养国际货运企业的货代员。

另外,与货代协会组织的国际货代员的考证内容一致,以便国际货代的教学与国际货代员的考证培训同步进行,所以教学内容针对和适应性强,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

3.2教学模式的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本课程实行“一条主线,六部曲”教学模式,项目引入-任务引导-资讯检索-任务实施-成果展示-检查评估。

在“项目引入”环节,教师通过真实的应用场景明确项目完成的目标,从而引出任务;“任务引导”环节,教师展示要实现的功能并讲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组织学生进行“资讯检索”,这两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辅助作用,配以材料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在“任务实施”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各分组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讨论获取学习资源,完成任务目标并对工作任务进行记录和归档;“成果展示”环节。由组内安排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在“检查评估”环节,对所完成的任务进行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或学生互评,并通过教师的补充讲授,总结和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3.3教学方法的运用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此,课程教学积极起用项目教学法、学习情境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并存,效果显著。

3.3.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是完成项目的主体,其目的是发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多式联运业务流程操作,教师把学习任务作为一个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身份,为托运人设计多式联运运输方案,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资料查找,写出了方案,最后通过PPT形式展示成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资助学习、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

3.3.2学习情境法

本课程教学全部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设有专业教室,例如:海运出口货物交接,模拟货代业务场景,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和货代软件。校外实训基地则根据项目进行更换,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学习,并顶岗实习。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配合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下,在完成真实的项目任务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形。

3.3.3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以小组为单位(6―8人组成)实施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个步骤,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团队协作完成,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如在海运、空运等项目中,教师可提供一个企业实际业务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按流程共同完成各环节业务操作,并提交操作结果,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增强、热情高,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分组讨论的座位安排不适合并列式,应把座位分成若干个小块(小组),课桌合并成长条形,让学生面对面进行课堂活动,这种排法有利于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

3.3.4案例教学法

教师对每个任务进行项目引导时,都是以一个背景案例来引入的,目的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一个情景任务、设定岗位角色,以营造直观形象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3.3.5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把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业务流程操作。比如:在货代公司招聘员工时,通过扮演应聘者和招聘者,来加强学生对货代各个岗位的职责认知,另外,在海运进出口货物交接的业务中,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船公司、货代公司、码头堆场来进行集装箱货物的交接,交接完毕,要求其他小组对扮演者的行为进行评价,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归总点评。角色的扮演,帮助学生掌握货物交接的流程,同时,对一些操作细节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4.课程的考核方案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终端管理对于有过服装经验的人而言,感觉很简单,没什么要做的大事难事、请个营业员点好货品做销售就行了;然对与没有做过服装经验的人而言,感觉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其实对于终端单店的管理运做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几个方面,按照一定的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可以得心应手的操作运营了。终端的管理包括了人员管理、货品管理、店堂管理、帐目管理、培训管理、促销管理、信息管理、客服管理等几方面的管理。

一. 人员管理

人员的管理就是都导购员的招聘、筛选、入职、上岗等相关工作的管理。各个终端根据自身店铺的大小、客流的多少、经营情况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导购人员的数量和岗位。优秀的导购员可以在形象一般的店中将色彩面料款式一般的产品顺利的销售出去;更可以让形象好产品好的终端锦上添花。因此对导购员的选择就显的相当重要。对于导购员的选择要尽量从年龄、形象、品德、素质、技能等方面进行甄选。

一般情况下优秀的导购员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五官端正、面貌清秀、形象好、气质佳、性格开朗活泼、有责任心和进取心、思维敏捷。优秀的导购还要具备相关的行业知识、品牌知识、产品知识和一定的销售能力、沟通能力。

二. 货品管理

货品管理是终端运营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货品的管理包括了货品安全管理、货品进出管理、货品的上市规划、,货品的销售分析、货品库存管理、货品的订货管理等几个方 面。

货品的安全管理:终端在进出货品时要仔细清点数目和产品的质量,对于能当时解决的就尽量当场解决如线头、整烫工作,对于有明显质量问题的决不能以销售处理,以免影响自身声誉,对于节假日和销售高峰时候更要做好货品安全,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货品的上市规划: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和季节情况及时和商或是公司沟通,做好货品数量、款式、种类以及上市时间等规划,以抢占先机。

货品的销售分析:终端客户根据近期货品的销售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做个汇总分析,分析销售品种、面料、花色、款式等,在第一时间对畅销品进行补货或补充类似替代货品,并对滞销货品进行退换、促销等处理。

货品的订货管理:合理科学的订货既可以带动库存消化,又可以促进当季的销售。终端客户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货品销售分析以及货品的库存合理的预算估计下一季度所需货品的品种、数量、款式等,在结合总公司下一季度的产品开发情况,作出科学的订货指导计划。

三. 店堂管理

店堂的形象好坏直接决定了顾客进店与否,好的店堂形象就象一块磁石一样有巨大的吸引力,好的店堂要给人以一种对话的感觉,在第一时间内把人吸引。那么好的店堂要作到干净、整齐、温馨、舒适、愉快,让人留恋忘返。

那么在现有的空间和货架道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一个店堂让人留恋忘返呢,要做到第一环境卫生,整个终端卖场无论是地面、玻璃、货架、模特、试衣间、休息凳干净无尘。灯光明亮、卖场宽敞、行动方便。第二产品丰富,摆放整齐。货品陈列出样美观大方、色彩鲜快、主题明确、搭配合理。橱窗有季节性、故事性、动态化。第三服务到位,感受温馨。即使是一杯茶、一本书、一句问候、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能够让顾客感动,感受温馨。

四. 帐目管理

规范帐目管理工作更有利于终端运营工作的开展,对货品销售的汇总,销售分析,货品的进出,库存管理,订货的指导,店铺的评估等有非常大的作用。帐目的管理主要包括货品总帐管理、明细帐管理、报表管理和单据管理。

总帐管理和明细帐管理:所谓的总帐是指终端店铺所有货品的大类帐目,反映大类货品进销存每天的数据变化。明细帐是指终端店铺所有货品的明细帐目,反映所有货品明细进销存的每天数据变化和当天的实际库存情况,有利于客观直面的反映货品的畅销情况,可以及时对产品进行分类处理。

报表管理和单据管理:销售日报表、销售月报表、销售货品统计表等报表有利于帐目的核对和销售的分析。进货单、出货单、销售单等方便帐目的基础数据的核对以及数据的汇总。

五. 培训管理

优秀的导购可以创造更多的业绩,而对导购的培训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导购。对于导购的培训工作包括上岗培训、技能培训、服务培训等。

上岗培训:上岗培训包括行业知识、品牌知识、产品知识、店铺运营常识等。

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包括陈列培训、销售技巧、搭配技巧、帐目管理、信息收集等。

服务培训:服务培训包括仪容仪表、服务礼仪、电话礼仪、客服礼仪等。

六. 促销管理

终端客户根据市场需求、节假日、产品上市、季节性等因素为提升销售、消化库存、品牌宣传等制定开展相关的促销活动。

促销活动一般的促销方法:第一卖场氛围的营造,营造相适应是节日氛围、季节氛围和活动氛围,并通过广告宣传造势。第二明确促销活动的主题、内容和促销方案。第三掌握库存,及时补充货源,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选择货品促销。

七. 信息管理

掌握信息,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可以帮助终端店铺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信息管理包括市场信息、品牌信息、货品信息等与终端相关的所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反馈工作。

八. 客服管理

终端店铺的运营需要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环境,这就必然需要开展客服管理。客服管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处理和顾客客服管理。

政府部门客服管理包括工商、税务、物业、其他部门的关系处理,建立和谐良好的商业环境。

货运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行标导向 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80-0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面向报关企业、报检企业、国际货运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和对外贸易经营企业培养报关、报检、货代和制单人才。由于企业的报关报检工作直接与海关、国家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接,这些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定性和严肃性,因此,探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传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改革,推行“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员执业管理办法》、《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关报检从业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和报检从业资格,未依法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报关报检业务。国家对报关报检从业人员的特殊规定决定了报关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紧依托报关报检行业标准,充分挖掘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关协会、报检协会、货代协会、报关报检货代龙头企业等各方面的有利资源,走“行标导向、四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由学校,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关报检货代等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等四方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按照报关、报检、货代等行业标准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和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共同组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共同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行标导向”是指以报关报检货代等行业标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四位一体”是指学校、海关、检验检疫等行政管理部门、报关报检货代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四方的专业人士共同出谋划策,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参与专业教学事务。

二、“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报关行业和货代行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报关、货代服务已经形成了有专门的市场和技术含量、知识含量相对较高的公共产品,承担了全国90.7%的进出口报关和货代业务。但就整体而言,有关报关与货代服务运营却规定散落,标准的执行力度不高。随着《国际货运作业规范(GB/T22151-2008)》、《国际货运业务统计导则(GB/T22152-2008)》、《国际货运通用交易条件(GB/T22153-2008)》、《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GB/T22154-2008)》、《国际货运企业资质和等级评价指标(GB/T22155-2008)》、《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海关行业标准(HS/T 32-2010)》等行业标准的陆续出台,标志着中国报关和货代行业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与标准化,推动了报关与货代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高等职业学院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行业标准,有利于推动行业的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对推动行业的发展,最终与国际标准接轨产生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作为专门培养货代员、报关员、制单员的对口专业,为了与行业接轨,为企业培养技能高、适应岗位能力强的人才,在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行业标准,让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就掌握相关行业标准,对于毕业生顺利找到对口工作以及就业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熟悉和掌握行业标准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中缺少引入行业标准有关,因此,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熟悉和掌握行业标准的专业人才成为职业院校当前需要面对的重任。

三、“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行业标准是服务作业质量管理的有力保证。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一线的服务作业,服务作业质量管理的有力保证是行业标准。报关报检货代行业标准是规范统一报关报检货代服务作业流程和质量的标准,其制定依据来源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国家监管部门对报关报检货代工作的相关监管规定,如《海关行业标准(HS/T32-2010)》对报关服务作业流程规范为:洽商委托-评审合同-签署合同-接收单证-申报前审查-缮制报关单-申报前复核-预录入报关单-复核报关单-电子申报-现场申报-配合海关查验-缴纳税费-申请办理现场放行、结关手续-申领报关证明联-结算费用-退还单证。报关服务作业的这个流程不仅符合报关行业的标准,也符合海关对报关企业的管理规定。行业标准不仅可以约束、规范企业工作,而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受到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管理部门认可。因此,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培养学生,既可以与全国的报关报检货代等资格考试接轨,提高通过率,又可以和企业具体工作无缝对接,缩短学生的岗前适应期。

(二)“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四方合作多方受益。作为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和单证员的培养方,学校的培养水平很大程度依赖于“政、行、企”三方的热心合作,四方合作顺利,学校的培养水平就会提高,培养对象的工作质量也会提高,他们工作质量的提高会直接拉升企业的经济效应,直接推动作为监管部门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的工作管理效率的提高。而行业协会作为管理、维护、改善市场经营秩序的民间组织,直接负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考核、颁发考核合格证书。行业队伍素质以及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行业协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校、政、行、企”四方合作潜力巨大,意义深远。

(三)“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强。“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备较深的现实基础,可操作性强。目前,我国的报关、报检和货代等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成熟。2002年至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中国国际货运协会陆续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管理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管理规定》、《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国际货物运输作业规范》和《报关服务作业规范》等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企业均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是“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扎实理论依据。此外,“校政行企”有共同合作的社会利益基础,可操作性强。

四、“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思路

“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建设和改革时,以行业标准作为导向,按照行业标准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使用或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评价课程效果;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智囊库”作用,通过聘请行业协会负责人,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资深关员、质检员,龙头企业优秀报关员、报检员和货代员等专业人士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综合实训指导、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等工作;站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高度推动“校政行企”四方合作,选定报关协会、货代协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外运、港务集团等单位作为合作方,“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共建报关与国际货运综合实训基地。

(一)构建“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由学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四方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按照行业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的报关、报检和货代等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成熟,“校政行企”也具备共同合作的社会利益基础,“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强。

(二)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建设专业主干课。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建设报关实务和国际货运实务等专业主干课。

1 按报关行业标准建设报关实务课。在建设报关实务课程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业标准――《报关服务作业规范》和《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以海关对报关员的标准来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可要求任课老师先考取报关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报关服务作业流程为主线:洽商委托-评审合同-签署合同-接收单证-申报前审查-缮制报关单-申报前复核-预录入报关单-复核报关单-电子申报-现场申报-配合海关查验-缴纳税费-申请办理现场放行、结关手续-申领报关证明联-结算费用一退还单证,建设与海关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报关实务课。

2 按货代行业标准建设国际货运实务课。在建设国际货运实务时,引入《国际货运作业规范(GB/T22151-2008)》、《国际货运通用交易条件(GB/T22153-2008)》、《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GB/T22154-2008)》等国际货运行业标准,由获得国际货运职业资格证书或师资培训证书的教师任教该课程,教学内容以国际货运作业流程为主线:揽货-订舱-做箱-报检-报关-装船-提单缮制,建设与国际货代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国际货运实务课。

(三)“校政行企”四方合作共建综合实训基地。学校、行政主管、行业、企业四方合作,由学校以项目形式申请建设资金,提供实训场所、实训师资,由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行业发展的政策顾问、技术支持,由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实训指导、管理制度、操作业务环节、流程、单证资料,“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共同制定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制定建设“校政行企”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明确四方合作的分工与职责,建成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实训的场所,也可以作为行业、企业培训员工的场所,更可以成为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宣讲政策,培训学校、行业、企业员工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