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5篇)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布置《伯牙绝弦》的课堂作业时,我尽量添加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别致的作业元素,使课堂作业生动有趣、灵活多样。 《伯牙绝弦》塑造了两位鲜活的人物:一位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被人尊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课堂作业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学习、巩固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时,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随堂练习的积极性,巧妙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快乐地完成课堂作业。下面,我以《伯牙绝弦》为例,谈谈优化课堂作业的具体方法。

一、新颖别致,激发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布置《伯牙绝弦》的课堂作业时,我尽量添加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别致的作业元素,使课堂作业生动有趣、灵活多样。

《伯牙绝弦》塑造了两位鲜活的人物:一位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被人尊称为“琴仙”的伯牙,另一位表面上是深山里的樵夫,实则是一名隐姓埋名的音乐高人钟子期。他们心有灵犀,途中巧遇便心灵相通而成为知音。而后,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引导学生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三道极富情趣的课堂作业:

(1)伯牙与钟子期为什么会成为知音?

(2)有人认为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伯牙与钟子期,你更钦佩谁?请说说你的理由。

这三道作业,既简单又富有深意,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又因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处于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启动多向思维,畅所欲言。所以,这三道课堂作业深受学生欢迎,也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分层设计

受家庭教育、智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伯牙绝弦》的语文课堂作业时,我十分注重体现这种差异性。课堂作业分为必做作业、选做作业、提升作业三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困生必须完成必做作业,中等生可以尝试做选做作业,优秀生可以不做必做作业,可以尝试提升作业。如此因材施教,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都能在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参与,完成作业,迅速提高各自的语文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学困生必做作业:翻译、背诵《伯牙绝弦》全文。

(2)中等生选做作业:默写《伯牙绝弦》全文;说说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原因。

(3)优秀生做提升作业:说说自己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做法的看法;伯牙与钟子期相比,你认为哪个更具音乐才能?理由是什么?

事实证明,如此分层设计课堂作业,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前进的内驱动力得到了很好的启动。很多学生在选择作业的时候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困生羞于只做必做作业,中等生极力向做提升作业发展,优等生已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完成提升作业后自觉地做课外作业。

三、丰富多彩,多维训练

1.演一演,锻炼能力

文言文《伯牙绝弦》虽然不长,却完整地讲述了伯牙巧遇知音钟子期,两人心灵相通,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流传千古的故事。这样故事性极强的文本,教学后,我布置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汇报演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能根据伯牙和钟子期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等编写台词,能准确揣摩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和动作,表演到位。

2.写一写,画一画,展示才艺

此外,鉴于《伯牙绝弦》高度浓缩的语言,跳跃性极强的人物活动场面,几乎完全省略的人物心理描写等特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进行再创作。这样的作业形式新颖独特,既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空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还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对有绘画才能的学生,我在鼓励他们感受《伯牙绝弦》语言文字的精美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体验,用绘画的形式来创作《伯牙绝弦》,将课文的情境再现于绘画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获得审美体验。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作业设计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虽然选入教材的数量极少(共四篇),但是从目前教学上来看,误区很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会出现以下情况:1.教学过深,即教师将所有的东西包括语法在内都统统教给学生。2.教学过浅,即只是读读背背而已,学生连最起码的朗读节奏都不知道。

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再次翻开课程标准,我们看到的只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不过,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只是与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合理过渡,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即可。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给学生“启蒙教育”的。所以说,积累语感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则是通过文言文教学,了解一下古代文化。这些即可定位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二)文言文教学形式过于呆板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一个模式:读课文认识生字,再根据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教法可谓呆板至极。因此,课堂氛围也就沉闷,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也有个别教师扩大拓展,无限制地“挖掘课堂资源”,结果虽使课堂无比活跃,但内容偏离了,学生自然也没有收获。在课程标准中,我们读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工具,让学生学到方法;侧重人文,则让学生懂得道理。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古文的韵味,品味其独特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该如何教,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汉字入手,抓字形和渊源

文言文教学,首先得明确字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了解了汉字之美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时,为让学生理解“绝”字的意思,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那好。我们不妨把课文换一个题目叫《伯牙断弦》,如何?

生:不好。仿佛一百个“断”也不如一个“绝”字。就好像我和你“绝交”了,就是永远不好了。而“断交”,仿佛还有和好的可能。

师:(出示繁体字“絕”)看,“绝”字有一把刀,将左边的丝全部割断了,一点都不剩,所以叫——

生:绝弦。

通过分析“绝”字,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比单纯的讲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趣味十足

文言文离我们的语言较远,小学生读起来很困难。很多小学生都会对其“望而生畏”,在还没有学习时就开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消除小学生的畏惧心理很重要,而让我们的课堂趣味十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再以《伯牙绝弦》这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摆在老师面前的是一架钢琴,我要弹琴了。但在古代不说弹,而说“鼓”。用古代的话来说,现在老师要——

生:鼓琴了。(大笑)

师:说话,在古代是“曰”,老师要——

生:曰——了。(大笑)。

……

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一个情境,注重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联系,可以让课堂在趣味中展开。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乐学。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可放开大脚步,脚步一定要慢。这样,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压力。

(三)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在读和背上多下工夫

我们知道,古诗教学重在朗读与背诵。其实,文言文更应该如此。入选课本的文言文篇幅短,特别适合朗读。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言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寻其韵味,抑扬顿挫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小学时期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机,多积累一些经典的文言词汇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感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文言文课上,我们应倡导大声读、反复读、多种形式朗读,从而使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初读,抓读音。只有先把字读正确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韵律美。复读,把握节奏。文言文都有优美的韵律,指导学生读准节奏,方可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再读,想象画面。我还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伯牙静坐,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静心倾听,能说出他的想法。

师:把画面想象还原成书面文字。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文言之美,用画面展现,不仅能还原语境,还能更好地记忆和背诵,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学生对内容无比熟悉了,教师再让学生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背诵下来的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还有其中的画面,以及其中的情感。

(四)言意兼得

学习古文和现代文一样,不仅需要理解意思,更需要学习句式。如我在《伯牙绝弦》一课中的应用。

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 ,子期曰:“ !”

此设计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写话训练、语言积累的有机统一。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多读方见真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生读书的时候,尤其是齐读的时候,容易造成“唱读”现象。这样读起书来难听,又读不出感情。让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要充分发挥范读领读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朗读。

我常常领着学生读课文,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崇拜教师,善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朗读方面更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他们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以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已经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发音、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范读这个句子时,我边范读,边学着文中那个小男孩的样子,把一条条小鱼扔进海里,我读出了小男孩渴望把所有的小鱼都扔回大海的心情,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了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体会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时,情感就得到了升华,朗读起来也就自然有感情了。一个班级,总有一些语感好的学生,他们的朗读水平总是高同学一筹,让这些学生在班级当“领头羊”,就能带动全班同学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班上有一个学生的朗读特别好,读课文总是读得特别有感情,每次朗读课文时,我都让她来示范读,领读,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这个学生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其他的学生也想得到这样的“荣誉”,在课堂上,就能特别注意模仿朗读得好的同学,回到家还请家长帮忙,纠正自己的朗读,争取早日能在班上领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请另一个学生来朗读课文,他的朗读水平让我大吃一惊,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为他鼓起掌,我问他:“你怎么朗读得那么好?”他告诉我:“你每次表扬×××朗读得好,我就在心里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超过她,我就认真观察她是怎样朗读的,回家后再听录音磁带是怎么读的,慢慢地跟着读。”如今,班上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朗读则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教师要以情导读,用激情渲染课堂。

最近,我校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我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有一些感触。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真情投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抑一扬,眉目之间,语调之中,包含着的爱憎、喜恶、褒贬之情。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般境界,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气力,努力发掘语文教科书中的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等。要渲染这些美,表现这些美,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你要读得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再辅之以动作,才能达到艺术化的效果,用你的真情去渲染课堂气氛,打动学生。

一次,我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我并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只用我深情的朗读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我一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一边用动作演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鼔。他们静静地听着,瞪大眼睛看着我的手势和悲伤的表情,待我读完以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情不自禁的掌声,那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也心情激动,问道“为什么鼓掌?”学生们回答说“老师读得太生动、太动情了。”我说:“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吗?”同学们一个个模仿着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以后,我问同学们的感受或心情怎样,有同学说:想哭.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俞伯牙为知音钟子期忍痛割爱,摔琴绝弦,这种深情真感人。我说“是啊,人生得一知己真难哪, 俞伯牙遇一知音,该是多么高兴呀。可是,世事难料,钟子期的不幸去世,让俞伯牙情无所依,心如刀割啊!这是怎样一个“痛”字了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以身相许,以命相许呀!我们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完此句,我分明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泪花,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整个课堂,我和孩子们被一种深情包围着,感染着,激动着。随后,我朗诵了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的祭文:“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声音低沉哀婉,我望望孩子们,已经是泪流满面了。这样的一节课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了真情的难得和友情的珍贵。所以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首先是一个有着正义、善良的心灵和感情丰富、细腻的人,能够带领孩子们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当中去,去感受,去体验,去交流。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针对课文中的“善”字,两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案例一】

(1)课文中还有一个关键字“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表现了他们的什么感情呢?(知音)

(3)用自己的话说说知音相遇的那份欣喜。

【案例二】

师:课文中的“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面的两个“善”字应该是“喜欢”的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字应该是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生2:应该是“啊”或“好啊”的意思!

师:后面的两个“善”字除了“好啊”还可以怎么说?能不能用现代汉语说一说?

生:真了不起啊!

生:非常棒啊!

师:的确,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认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意思是说,伯牙鼓琴时,心里想着高山,旋律里面自然出现了高山的情景。

师:说得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他们俩是最好的朋友,也就是所谓的“知音”。

师:的确,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只有知音才会如此默契。伯牙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高山和江河吧?想一想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还会有鸟语花香。

生:还会有绿油油的春天,还有白茫茫的冬天。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皎皎明月”。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追求;真实;语文;教学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实”应该成为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情感等丰富意蕴的基础与生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功利而不顾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以致于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屡屡出现失真的场面。请看以下几个严重失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一、语文课堂呼唤真挚的情感

一次语文竞赛课,老师在执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为了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完整地体现课文内容与情境而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这些小船、榕树、房屋、鸟儿、游客等塑料图片都贴到黑板上来吧。”几位学生迅速地走上讲台,将小船等塑料图片贴到了黑板上。之后,这样教师又兴致勃勃地让学生读了《鸟的天堂》中第12和第13自然段,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然后,问学生:这样的生态环境“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下课了,学生眼巴巴地望着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满心期待着老师会将之送给他们。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教师因为这节竞赛课的教学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了,学生也已经圆满地完成了配合老师上竞赛课的使命,这位教师又要准备下一轮比赛的备课了,所以,看也没有看学生一眼,就将那些贴在黑板上的鸟儿等塑料图片通通收到塑料袋中带走了。学生的眼里顿时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这位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竞赛课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漠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还欺骗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后一旦明白这位教师根本没有将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他们的意思,而教师的提问“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只不过是这位教师在竞赛课中展示给评委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表面上似乎非常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却成了这位教师表演的道具,心里该有多么的懊恼与失望啊。这位教师如果将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学生,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终身难忘这节课、这位老师和哪些美丽的鸟儿等图片,终身难忘在这节课中感受到的真挚情感。这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课堂呼唤真实的语言

笔者在一次视导检查中发现这样一个语言失真的课例。教师在教学完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与江南美景相关的内容。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幅一位古代的官员躺在床上梦见江南的青山绿水的图画,当然,其梦境画面是用一个箭头从官员的脑袋中指示出来的。(估计是教师事先安排的)这位教师问道:“请你说说,你画的这幅画的意思,好吗”学生说:“我给这幅画题名为《梦江南》。”这位教师很有兴趣地继续问道:“请说说命名为《梦江南》的原因。”学生说:“白居易以前在江南某地做过官,后来离开了江南。白居易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回到江南欣赏那里的美景,所以连做梦都离不开江南的美景。”教师称赞道:“这位同学说的真好。同学们鼓励他。”于是全班学生一齐热烈鼓掌。那个学生高兴的坐了下来。

课后,我问班里的其他学生:“那位同学说的话好在哪里”有几位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不知道。反正老师说好,我们就赞扬他了。这是老师给我们做的课堂规定。”我认为,这样的写景古典诗词,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浅吟低唱感受词的节奏美与意境美,讲讲江南美景的具体表现,画画有关江南美景的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高尚情趣就可以了,没必要刻意追求不真实的拔高,应该要让教室里充满着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

三、语文课堂呼唤真切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