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论文(精选5篇)

  • 五年级科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摘要

经济学学科发展离不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共同努力。在老一辈主要学术带头人陈征教授和新一代主要学术带头人李建平教授的培养和带领下,经济学学科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0人,副教…

五年级科学论文(精选5篇)

五年级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1956年福建师范学院设立直属师院党委领导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改为政治课教研室)下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四个教研组,承担全校11个系的四门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1960年为了培养全省中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师、政治工作干部和政治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需要,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福建师范学院创办政治教育系,将原师院政治课教研室转为政教系。当年10月招收第一届二年制专科生;第二年改招四年制本科生。1966年“文革”后停招,1969年福建师范学院停办,1972年复办,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也于同年首批复办。1975年为了加强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学生思想工作,从政教系抽调20名教师单独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政教系40多位教师继续承担本系教学任务,政教系先后设立政治教育(1977)和思想政治教育(非师、1987)本科专业、中共党史硕士点(1991)、政治经济学硕士点(1979)和博士点(1993)等。1994年为了顺应学科发展的变化,政教系更名为经济法律学院,下设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2003年6月学校在整合了原经济法律学院、管理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经济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学院。学院现下设经济系、工商管理系和财金系,以及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福建师大经济学学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成长和壮大的。1979年我校开始招收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该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省属高校以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第一个政治经济学博士点;1994年开始获准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单招研究生;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这是我国高师院校唯一的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我校建立了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不仅是我国省属高校的第一批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是当时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唯一的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增设产业经济学硕士点;2000年增设西方经济学硕士点;2003年增设经济思想史博士点和硕士点;2006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校成为全国省属高校第3家、全国高师院校第2家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的单位。在28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中,我校经济学学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已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以政治经济学为龙头、理论经济学为主体、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协调发展、多层次办学的学科群,成为我省乃至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科研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经济学学科发展离不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共同努力。在老一辈主要学术带头人陈征教授和新一代主要学术带头人李建平教授的培养和带领下,经济学学科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讲师28人,其士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分别为范、“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福建省优秀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劳动模范2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等等。

二、学术研究的源流与特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特色是学科发展的生命,也是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作为东南沿海的省属师范院校,我们始终立足实际找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学科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和发展学科优势,形成了一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

(一)关于《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早在1972年政教系复办后,我校经济学学科梯队就十分重视《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当时国内学者虽然出版过解释《资本论》的专著,但大都只解释了《资本论》第一卷,或者是复述《资本论》的部分内容,尚未有系统解释《资本论)全三卷的著作问世。1978—1983年期间陈征先后出版了长达144万字的《 资本it解说)(五卷本),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解说《资本论》三卷的专著,至今修订三版,重印4次,印数达14余万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许多高校、党校、军事院校采用为教材,影响深远;该书于1988年获部级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和省“六五”重点项目优秀成果奖,1991年获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1982—1986年期间陈征带领学科梯队成员进一步对《资本论》开展多维度的研究,陈征、严正、郭铁民、林述舜等合作编著了《资本论》研究的两套丛书,出版《评介国外部分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论的看法》(上、下)等15部著作。另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梯队成员还编著20余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主要有:陈征、林健合作主编《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1986)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

2.1和42人在学科梯队成员中获得全国劳动模(1989)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合作主编的全国高师通用教材《〈资本论〉选读》(1990、1998)和《政治经济学》(1984、1992、2003)、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资本论〉选读》(2003)和我校国家经济学基地系列教材等,其中全国高师通用教材《政治经济学》被誉为“名教材”,广被米用。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李建平就对《资本论》方法论进行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他于1986年出版的专著《〈资本论〉辩证法探索》在该领域独树一帜,他将《资本论》看成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开放性的方法论体系,并力求探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应用的每一种辩证方法的既成形态,并进而寻究其历史的来龙去脉;该书出版后,《光明日报》等媒体迅速做了报道,陈征教授等知名学者评价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称赞它是一朵学术界“初春的红萼”。1987年该书荣获省社科规划”六五”重点项目优秀成果奖,2006年该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再版,获得广泛好评。此外,他还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991年他所撰写的论文《关于马克思1844年巴黎手稿文本的研究》是我国最早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的论述之一,1994年该文获得了第二届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我校经济学学科不仅重视《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也重视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使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如围绕劳动价值论、资本理论、地租理论、分配理论等专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了“《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这一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陈征选集〉(1996)和《〈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陈征选集续篇》(2005)是我校经济学学科在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经济学学科在对《资本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上,着济问题,取得丰硕成果。主要著作有:陈征、林健的合著《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问题新解》(198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1988)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1989);严正的专著《评介国外部分学者对 资本论 的研究》,该书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9);林健、李思的合著《国情与选播(1990);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的合著《〈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该书获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的合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2000),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著作。主要论文有:陈征的《〈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一文,原刊于《福建论坛》1987年第3期,被美国《国际社会经济杂志》(use)译成英文,转载于1991年第9、10期;林健的论文《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研究》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9);骆焉名的论文《怎样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的作用》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9);吴维崇的论文《试论生产资料流通经济效益》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9);李建平以《资本i论〉原理研究国有企业改革而撰写的论文《关于资本营运的几个问题》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1997);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的合著论文《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运用与发展》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并居于获奖论文的榜首(1999);李建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改革的系列论文获得第五届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陈征和李建平两位教授的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学习十五大关于分配方式新论述的思考》,双双获福建省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杨强的专著《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研究》(2007)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等等。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李建平教授将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共10辑100本著作),带领学科成员进一步深化对《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

2、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研究。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资本论》力运用《资本论》原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诞生100多年来人们围绕劳动价值论的激烈争论就从未休止,其原因既有来自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也有来自于对《资本论》理解的偏差,更由于《资本论》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当代社会经济状况相去甚远,如今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征教授主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对新的情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特别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知识价值论”等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商榷,澄清了理论是彳非捍卫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他的专著《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和发展》(2005),根据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提出了现代科学劳动的新理论,作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本质性的核心理论内容,这是对当代劳动价值理论的最新发展。该书中有关文章已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省第五届和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李建平教授以独特的视角,提出要划分和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两种形态即抽象的和具体的劳动价值论该系列论文获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张华荣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研究了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的问题,其专著《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论》获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陈征和李建平还针对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潮,撰写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系列论文,予以反驳,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和广泛认同。经济学界的泰斗、中国人民大学宋涛教授赞誉我校经济学学科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南方阵地”。

3、关于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研究。学科梯队成员以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地租、地价和房租、房价理论,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和房地产价格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填补了理论空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租和地价理论;同时着眼于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土地产权关系、城市土地市场结构、批租地价的形成和住房贷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取得丰硕成果。如陈征的专著《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是我国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主义城市中的应用和发展,该书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和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李建建的系列论文“土地资本试探”和专著《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分别获得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和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等等。另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发表一系列高级别论文,如陈征在《中国社会科学》(1997、1998)连续发表“论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和“论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两篇论文;李建建在《经济研究》(1991).《当代经济研究》(2001、2003、2004)等刊物发表《有关城市土地使用费的几个问题》、《论城市绝对地租》等系列论文,在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

(二)关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郭铁民、林卿、廖福霖等围绕“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开展持续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

1、关于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学科梯队成员借鉴国内外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系统性、跟踪性研究,突出农村土地配置市场化与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现代化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高级别课题有:郭铁民的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规划《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林善浪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及其相关政策研究》(2004);李建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村土地征用与农民权益保护研究》(2005);林卿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流失与保护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2007)和国际合作课题《中匈土地制度比较研究〉(2006);廖福霖的省社科重点规划课题《海峡两岸生态生产力发展研究〉(2006);等等。主要著作有:林善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1999),该书获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学术专著,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在社会恤一等奖(2000).省第—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和省邓小平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林卿的《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地利用问题研究》,这两部著作分别获得省第四届、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2005)林卿主编的《土地政策学》,该教材被教育部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推荐教材。另外学科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几十篇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其中廖福霖的论文《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获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等等。

2、关于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该方向学术梯队成员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割体制双重制约条件下的我国城乡经济关系、工农业关系的演变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全面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中心的城乡经济关系理论,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著作有:蔡秀玲的《论小城镇建设一要素聚集与制度创茅新 ,该书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张国的《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该书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陈少晖的《国有企业劳动就业体制研究》和《从计划就业到市场就业》,这两部著作分别获得省第四届、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2005)王知桂的《中国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2007);等等。学科成员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几十篇相关论文,如吴维嵩的《对福建省农村过剩人口转移问题的探讨》(1987)、李建建的《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运行机制》(1990)等等。

3、关于流域区际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李建建、张国、黎元生等以闽江流域为例,对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补偿原则,补偿计价办法,补偿资金的筹集、营运与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索性研究。李建建主持省环保局横向课题《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补偿激励机制研究〉(2005)和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课题《闽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与对策研究》(2005)黎元生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闽江流域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006)、《完善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思考》(2007)等4项省级以上课题,并在《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经济》、《福建日报》(求是版)等刊发了“闽江流促进区际协调发展”10余篇系列学术论文。其中有关完善闽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同和实践部门的采纳。

(三)关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1、关于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我校经济学学科梯队在努力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术领域在产业组织、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新兴的网络产业和企业虚拟化经营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高级别课题主要有:李建平的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福建和其它省、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2006)和《福建和其它省域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2007)李闽榕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2007);王知桂的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课题《福建产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2005),等等。主要著作有:由李建平、李闽榕、李建建、张华荣、黄茂兴等主编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230万字)蓝皮书,该书于2007年3月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各级政府、学术界和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中央和地方媒体共200多家单位全方位报道了该书出版的情况及相关研究内容,在国内夕卜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大大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郭铁民、王永龙和俞姗合著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和全国第五届外经贸研究成果优秀作品奖(2005);林善浪和吴肇光的《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获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此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出版了多部著作,主要有陈朝阳的《中国企业并购论》(1998)、黄瑾的《市场占有论》(2000)、何荣天的《产业技术进步论》(2000)、林玉妹的《中国现代企业制度》(2002);张国和林善浪的《中国核心竞争力研究》(2002)等等。另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在国内权威刊物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其中陈明森的《试论社会主义信息经济学》(《经济研究》1986年第1期)是国内较早阐述经济信息功能、作用和效益的开创性学术作品;林子华的系列论文《虚拟空间与虚拟企业问题研究〉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个视角一浅谈我国推进企业虚拟化运营》,分别获得省第五、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2005)集群研究”和“全球价值链与集群外部空间延展规律研究”,分别获省第五、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和优秀成果佳作奖(2005);等等。

2、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也是本学科开展持续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梯队围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农业增长与发展、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高级别课题有:郭铁民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八五”重点规划课题《股份合作经济研究》(1991)、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课题《股份合作制与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1996)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股份合作制经济问题研究》(1998)以及省社科规划课题10余项。主要著作有:郭铁民和林善浪的合著《股份合作经济研究)获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郭铁民和林善浪的合著《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上、下册),这是当时国内第一部研究股份合作经济史的力作,该成果获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郭铁民和林善浪的合著《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9)。林善浪、张国的合著《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和《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分别获得省第五届、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黎元生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获得福州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另外,学科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刊物百余篇相关论文,其中郭铁民的系列论文《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要有新视野)以及他和黎元生合著的系列论文《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分别获得省第五届、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2005)。

3、关于金融产业发展研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有根、祝健和黄向臻等对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结构演进、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持续、深化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富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吴有根教授是我省较早进行证券投资理论和实务研究的资深学者,近年来在《宏观经济管理〉》、《福建论坛》等刊物上发表(2001)、《规范,从政府做起》(2002)、《股市困境的理论溯源》(2004)等论文,出版《股票投资诀窍》(1990)、《谁将扛起中国主流资本的大旗一论中国现代民族资本的崛起》(2003)、《营销与金融运营中的互动》(2006),其中《谁将扛起中国主流资本的大旗一论中国现代民族资本的崛起)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成长和崛起的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的私营经济,就是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资本,提出现代民族资本是21世纪中国的主流资本的观点,该书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祝健在《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刊物发表《试论银行与证券市场的良性互动》(2001)、《私营企业信贷困局及破解》(2005)等论文,已出版专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2005),即将出版《论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等专著。黄向臻在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发表《关于中国股市晴雨表功能的思考》(2004)、《中国股市价值投资与投机的思考》(2006)《上市公司净值提升的市场分析》(2007)等论文。另外,经济学学科梯队成员还承担10余项高级别的课题,如徐龙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效应研究》(2002),等等。

(四)关于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999年我校成立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下设闽台经济研究所、闽台文化研究所和闽台政治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经济学学科部分梯队成员在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任兼职研究员,带动了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向的成长和壮大。该方向学科梯队成员立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宏观背景,多层次、多角度考察和描述台湾产业的演进轨迹,探讨台商大陆投资的结构演变、区域分布、本地化经营等方面的特征和趋势,以及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整合闽台资源要素、创新闽台区域优势的模式、机制与政策创新思路等等,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高级别课题有:林卿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世贸组织框架下闽台农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2002)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研究”(2007);郑胜利的国家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台湾产业集群演进中国际代工问题研究”《迈向新世纪我国与国际资本竞争的发展趋势》麵;蔡秀玲的省社科规划课题“加入謂与闽台两岸产业结构调整研究”(2001)、黎元生的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产业链整合: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现实路径”(2006),等等;主要著作有:严正、蔡秀玲等主编的《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该书获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蔡秀玲、陈萍的合著《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与区域产业整合研究》,该书获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蔡秀玲的著作《闽台经贸合作研究》(2000)和《面向新世纪的两岸经济合作》(2002),林卿、郑胜利和黎元生的合著《两岸三通与闽台经贸合作研究》(2005)等等。学科梯队成员还在《台湾研究》等全国性刊物以上发表5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三、经济学学术研究服务“海西”建设

经济理论创新源于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丰富实践,而理论创新的成果对经济改革与发展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基于此,我校经济学学科不仅重视经济理论的研究,而且十分重视实践应用,特别是加大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力度,为福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承担了几十项有关福建省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重大研究课题。经济学学科梯队成员围绕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承担了一系列应用性强的重大课题,主要有:陈征的“福建省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改革研究”(1997)和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在新的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2001);李建平的“福建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与对策研究”(1998年)、“国有资产管理与重组研究”(1999年)、“加强交通建设促进福建经济发展”(2003);李建建的“福建省社会发展 十五’规划超前研究”(2000年)、“闽江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补偿激励机制”(2006年)郭铁民的“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2004年)、“构建福建省公共卫生突发危机应急机制”(2003年)、张华荣的省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福建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2004)以及厦门市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005);等等。上述课题中许多思想、观点均被相关文件吸收和采纳。

2、积极参加省委、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策论证、咨询。本学科有不少教授、博士被聘为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顾问、咨询专家、特约研究员。如李建平教授兼任福建省政府顾问、福建省“十五”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

郭铁民教授兼任福建省“十五”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等职务;李建建教授兼任福建省住房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学科梯队成员参与了“福建省山海协作”、“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课题调研、论证,积极参与省政协、财政厅、经贸委、科委组织的重大调研课题,参加省社科季谈会分别就“倾心构建福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福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福建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制度改革”等作专题发言,直接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另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参与石狮市、南安市、连江县、厦门思明区、罗源县等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论证、积极参与福建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为企业改革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李建平教授为福耀玻璃集团、三木集团发展献计献策;郭铁民担任上市公司利嘉股份的独立董事,并曾为香港万城集团等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吴有根教授兼任兴业银行顾问,承担了福耀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论证咨询工作等一系列有关我省企业发展的重大研究项目,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服务。

五年级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最初和苏共二十大批评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引发波兰、匈牙利事件有关。他在一段时间里多次强调双百方针,其他领导人随之呼应,很快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热点。知识界受到感召,科学界出现了青岛遗传学讨论会等新气象,文学艺术界则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新作。费孝通说:“百家争鸣实实在在地打中了知识分子的心。”

 

1957年春天,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号召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帮助党整风。鸣放从学术和艺术领域进入政治领域,一时间出现了众声喧哗局面。中共高层形成共识,鸣放就是对资产阶级右派引蛇出洞,然后大举反击,以避免波匈事件在中国重演。1957年6月上旬,反右派斗争开始,鸣放戛然而止。

 

毛泽东对双百方针的集中论述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八节“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此文原为他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讲话整理稿在1957年5月上旬到6月中旬作了多次修改和补充,于6月17日定稿,6 月19日以在《人民日报》发表。讲话最初鼓励鸣放,发表时已经变为反右,新补充的区分香花与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成为划分右派的依据。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本来就建立在阶级斗争理论的基础之上。他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照此逻辑,学术、艺术作品就会区分为无产阶级香花或资产阶级毒草。即使远离意识形态的作品,也往往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来区分。作品一旦定为毒草,便失去招架之功,哪有申辩余地。毛泽东生前关注过的学术争鸣,像《兰亭序》真伪之争不贴政治标签的情况,十分罕见。

 

从提出双百方针,到毛泽东去世,其间正好20年。这20年中国没有出现科学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却发生了一幕幕斯文扫地的悲剧。1950年代中期只有500万知识分子,经过反右,沦为专政对象者竟超过十分之一。其中不乏最有才华和探索精神的学者、作家、艺术家。他们遭遇阳谋,饱尝炼狱之苦。不学有术,只会整人者,却成为时代宠儿。也有少数人看破玄机,不为所动,被后人视为智者。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知识人视探索为畏途,民族文化自然失去生机。到文革爆发,又一代青少年响应领袖召唤,投身大鸣大放,悲剧再度轮回。

 

以文贾祸的风气一开,不但作家学者人人自危,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也不安全,小说《刘志丹》竟导致习仲勋下台,京剧《海瑞罢官》、电影《清宫秘史》也成为打击彭德怀、刘少奇的突破口。双百方针20年的实践,留下太多的教训。

 

 

考察宪法与双百方针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影响,今天仍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分别于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制定过四部宪法,每部宪法都有与科学和文学艺术相关的条款。

 

毛泽东时代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是五四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第九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其它文化事业的公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但科学界和文学艺术界对这样的规定写进宪法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响。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年,国人已经习惯毛泽东方针政策治国的方式,最高领导人的意志,执政党的方针政策,就是国家和社会的支配力量。

 

毛泽东时代制定的第二部宪法是七五宪法,由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此前1970年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还通过了一个宪法修改草案,由于发生913事件,没有拿到人大审议就流产了。七五宪法总纲第十二条规定:“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实行全面的专政。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科学研究都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十三条规定:“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种形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规定公民享有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自由的基本权利的宪法。当时的基调就是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这部宪法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却专门有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任何由于拥护正义事业、参加革命运动、进行科学工作而受到迫害的外国人,给以居留的权利。”以适应毛泽东世界革命的宗旨。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七八宪法,是唯一写进双百方针的宪法。总纲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当时正值揭发批判四人帮高潮。叶剑英在修改宪法的报告中作了说明:“四人帮”公然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迫害广大知识分子,用专政的方法压制社会主义的香花,而使反社会主义的毒草自由泛滥。我们一定要彻底清算“四人帮”这方面的罪行。

 

七八宪法只存在了四年。五届全国人大期间,中国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发生了变化,1978年第一次会议时是华国锋,1982年第五次会议时已经是邓小平。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又产生了一部宪法——八二宪法。这部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它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相关表述基本上回到了五四宪法。 彭真在修改宪法的报告中说:文化建设的条文中没有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是考虑到:第一,作为公民的权利,宪法修改草案已经写了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就是说,已经用法律的语言,并且从更广的角度,表达了这个方针的内容;第二,科学和文化工作中,除了这项方针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基本方针,不必要也不可能一一写入宪法。当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国家指导科学和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以促进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这是没有疑问的。

 

这实际上点破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非规范的法律语言。

 

不提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与两年前从宪法中剔除“四大”有相关性。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中都有关于“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规定。而 “大鸣”、“大放”的语词源头正是“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1980年,针对西单民主墙,邓小平提出,要取消七八年宪法中关于“四大”的规定。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向全国人大建议,取消1978年宪法第四十五条中关于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修改宪法的议案,1980年9月10日获得通过。

 

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修正案的形式作过几次局部修改,基础仍是八二宪法。八二宪法关于科学和文学艺术的规定,至今一直是稳定的。

 

在双百方针问题上,八二宪法与七五和七八宪法的区别,我想有两重意义。一是脱钩的意义。双百方针应该与阶级斗争理论脱钩。科学上的不同观点与学派,文学艺术上的不同风格与流派,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简单地挂钩,本来就不符合事实。二是归位的意义。双百方针作为执政党提出的科学与艺术的方针之一,必须服从于宪法。理顺这个关系,才能告别人治,进入法治。八二宪法规定了公民和政府双方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已经法律上构筑了科学和艺术走向繁荣的底线。当然,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是更重要的。

 

八二宪法颁布30多年来,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环境有所改善。虽然仍有党政机构和官员,动用公权力封杀学术和艺术作品的现象,乃至罗织罪名,构陷科学和艺术工作者,造成文字狱的现象,导致公民的宪法权利受到侵犯,不能充分享有表达成果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但这30多年和毛泽东时代毕竟不同。中国告别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规模平反了冤假错案,国家重申民主与法制,宣示以法治国,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意识,在国人心目中开始传播。国人已经觉悟到,宪法的权威应当高于任何领导人的讲话和任何政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国家权力的机构和官员,愿意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固然好,但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受公权力侵犯更关键。现在,没有哪个权力机构或党政官员敢于公开无视宪法,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与宪法宗旨相悖的部门政策规定,仍然没有得到清理;一些无视宪法规定的长官意志,仍然我行我素。公民宪法权利处在缩水状态,仍然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真正实施以法治国,依宪执政,还要排除许多障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年级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广大团员青年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五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以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为主线,突出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党的工作重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使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1、深入开展青年学理论活动,努力构筑跨世纪一代青年强大的精神支柱。全市各级团组织把邓小平理论教育作为核心内容,以青年学理论小组为载体,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在学习活动中努力坚持“把握实质、立足实践、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体现了学习的多样性,强化了学习的实效性,使广大团员青年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了运用邓小平理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全市各级团组织始终把握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教育人、提高人、培养人的宗旨,坚持以学理论小组为核心,以各级党校、团校、青年学理论研究会、讲师团、青年政治业校、学理论学(协)会等组织为补充,充分利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竞赛辅导、辩论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活动。2001年,团市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作为统领全市团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市共举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班2960期,73万多名团员青年参与到学习中,共下发调查问卷8万份,查摆出各种问题145项,新建立青年学理论小组265支,青年政治业校、业余团校16所。目前,全市已建立8660余支青年学理论小组,全市各大中专院校,多数中学都建有团校,全市176个乡镇都成立了青年政治业校、业余团校,已使学理论活动在全市广大青年中蔚然成风。

2、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坚持把两史一情、三个基本和三个主义教育做为主要内容,先后开展了“五知五讲”、“爱家乡、建强市、奔小康”、“迎回归、庆十五大”和“爱国、成才、迈向新世纪”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汇到共同理想之中,进一步增强了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在道德文化教育中,通过开展“三五”学雷锋奉献日、“一助一”、“千街万户”、服务“会节”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等一系列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广大青年树立了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通过开展青少年新世纪读书活动、“展青春风彩,做跨世纪合格人才”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动,使广大青年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围绕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召开纪念表彰大会、新老团干部和青年典型共话活动。围绕建国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举办书画展览等庆祝活动。围绕少先队建队五十周年,开展“光辉的历程”系列纪念活动,使全市广大青少年振奋精神,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之情。为适应形势要求,推出了“新世纪,新青年,新形象”教育活动,集中开展了五个专题教育,树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XXXX青年群体形象。在纪念建党80周年时,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开展了“星星火炬,代代相传”大型主题队会、“党在我心中”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永远跟党走”全市各族各界青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全市团员青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世纪颂歌》大型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掀起了全市青少年纪念建党八十周年活动的高潮。

五年来,通过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广大青少年的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涌现了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十大杰出青年”、“优秀青年企业家”、“新长征突击手(队)”、“十佳大学生”、“十佳少先队员”、“抗洪英模”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典型群体脱颖而出,展示了我市青少年立志成才、奋发向上、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在青少年中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通过不断深化农村青年科技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已经成为建设农业强市的主体力量

目前,我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61万人,35周岁以下农村青年99万人,农村青年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2%。五年来,团市委围绕市委建设农业强市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农村青年科技活动,突出抓好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基地五方面工作,使农村青年科技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系统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业强市建设的综合性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青年增效增收成长成才步伐,成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团组织以进一步提高“三位一体”配置团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带领青年致富的素质和能力为重点,从加强农村青年科技培训入手,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全面深化农村青年科技活动,农村青年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利用科技脱贫致富的排头兵。

1、统一规划,加强指导,稳步推进农村青年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农村各级团组织以领办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项目为牵动,紧紧围绕农村青年增产增收这一根本目标,通过改造和新建,发展了一批规模大、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并做到了落一处、成一处,发展一处、见效一处。全市已建成农村青年科技项目示范基地437处,其中,种植业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基地208处,养殖业产值在20万元以上的基地135处,加工业产值在50万元以上的基地48处。其中,团市委直接领办基地1处,即富裕县二道湾镇300亩杂粮对比实验基地,该基地被团省委、省农办、省科委、省农行命名为全省农村青年科技项目示范推广基地标兵。同时,克山县西建乡团委领办的北方兔业养殖基地等11个基地被命名为全省农村青年科技项目示范推广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共辐射带动农村青年10万余名,取得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2001年,团市委把农村各级团组织领办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项目作为深化农村青年科技活动、为我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构建农业新格局贡献力量的突破口,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各级团组织领办“两色一品”农业项目。2001年,3月7日--10日,召开了近200人参加的全市乡镇团委书记领办项目工作研讨会,为开展好这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市各级农村团组织共领办各类项目160个,其中种植业项目97个,养殖业项目50个,加工业项目13个,其中“两色一品”农业项目107个,占团组织领办项目的67%。

2、注重培养,强化管理,大力加强农村青年科技能人队伍建设。五年来,本着“一手抓培养、一手抓提高”的原则,采取强化培训、加强管理、抓好考核等手段,不断发展壮大了一支以青年科技示范大户、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股份合作体领办人、青年经纪人、村“三位一体”团支部书记为主体的系列化、专业化、群体化的农村青年科技能人队伍,形成了树立一支队伍,搞活一方经济,带动一批青年致富的良好局面。全市已建立了由2041名“三位一体”村团支部书记,3683名县级以上青年星火带头人,3125名青年科技示范大户,2813名农村青年股份合作体领办人以及一大批从事科技生产经营的青年企业家和不断涌现出的科技服务组织领办人所构成的农村青年科技能人群体。他们在应用推广科技项目,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进入市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克山县北联镇兴发村“三位一体”团支部书记张春堂被团省委命名为“全省十大农村青年科技致富标兵”。讷河市通南制粉厂厂长李金岩等10名青年厂长经理被团省委、省青企协命名为全省优秀(杰出)青年乡镇企业家。张利民、孙进明等17人被团省委评为“省级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克山县星火燎原公司总经理闫继全被团省委授予“省级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东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万贵荣获“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荣誉称号,团市委被团省委、省科技厅联合授予“全省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为了迎接首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在我市召开,团市委在农村青年中广泛开展了绿色创业者“五个一”活动。一是学习一项绿色新技术,1300名农村青年都能掌握一项绿色新技术;二是领办一项绿色新项目,有近1000名农村青年领办了绿色新项目;三是创建一片绿色科技园,共创建绿色科技园52个;四是开发一项绿色新产品,共开发绿色新产品78种;五是打出一项绿色新品牌,共打出绿色新品牌138项。2001年7月25日,团市委在依安县召开了全市农村青年经纪人协会成立大会,产生了农村青年经纪人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与市工商局、市农委、市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青年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意见》,联合市工商局转发了《全省农村青年经纪人管理实施办法》,下发了《农村青年经纪人优惠政策》。全市各级团组织共举办农村青年经纪人培训班500余期,培养农村青年经纪人7600名,有219名农村青年经纪人通过了资格认定,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又推荐30名农村青年加入省级农村青年经纪人协会,初步形成了农村青年经纪人组织网络。

3、依靠阵地,健全组织,加大科技服务活动力度。五年来,全市各级农村团组织在健全、规范已有的科技服务组织基础上,注重抓好科技型、物资型、营销型科技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能人队伍为主体,以科技、信息为先导,以团组织为网络的左右相间、上下贯通、功能完善的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切实在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为农村青年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开展“科普之冬”活动,向农村青年广泛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并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村青年成为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者。“科普之冬”活动到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在第九届科普之冬活动中,全市各级团组织共组织培训班4410次,培训农村青年38.9万名,培训市、县两级青年星火带头人6400名,培训“三位一体”团支部书记1964人次,举办科普讲座、展览、竞赛、报告会累计1494场。1人获得省级科普之冬先进个人称号,3人获得市级科普之冬先进个人称号。团市委分获省、市两级先进单位称号。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乡杜尔门沁村扶贫联合队队长吴金波被授予全省十大杰出农村青年科技致富标兵称号。在第十二届科普之冬活动中,全市各级团组织共组织科技培训班2941期,培训人员32万人次,举办科普讲座745次,参加人员达35795人次,开展科普咨询5878次。在第十三届科普之冬活动中,共举办培训班4166期,培训人员31万人次,举办科普讲座754次,参加人员4万人次,开展科普咨询8700余次。目前,全市已有科技服务组织523个,其中青年科技学(协)会300多个,青年科技图书站88个。这些阵地和组织的健全和完善,对加大科技服务活动力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市农村青年科技活动步入了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影响广泛、成效显著的新阶段。

此外,在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方面也已取得突破,开始向深层次推进。2001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团市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通知》,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进千家,访万户”宣传教育活动、“学文化、比技能”科技培训活动、“兴产业、找门路”增效创效活动和“抓服务、树典型”示范带动活动。通过这几项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我市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多渠道转移。据统计,全市各级团组织共转移农村青年劳动力12.1万人。

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建功和创新创效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已经成为推动企业改革的中坚力量

五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围绕企业振兴和不同时期企业改革的重点,以岗位建功和创新创效活动为统领,带领广大青工投身企业改革,立足本职岗位建功成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围绕企业工作中心,大力推进企业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2000年1月18日,召开了全市企业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推进会议。会上交流了市直大企业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做法,成立了由团市委牵头,市科委、市经贸委、市劳动局、市科协等五家单位联合组成的活动领导机构,确立了10户全市企业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重点联系企业,制定下发了全市企业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创新创效活动的工作思路、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法,各企业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四个层面开展活动。2000年9月,团市委荣获全国“帮助青年创业计划”工作优秀组织奖,黑化团委荣获全国创新创效活动优秀组织奖,并在会上交流了经验。在创新创效活动中,全市80%以上的企业在青年科技人员中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开发一项新产品、创造一项新工艺、推广一项新技术、转化一项新成果活动;在青工中开展了以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五小”活动。2001年,对省重点联系的10户企业和市重点联系的8户企业实施了以项目化促进创新成果的现实转化。7月,举办了全市青年职工创新创效优秀成果展,共展出各类成果240项,帮助广大青工把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创新创效活动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率达90%,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率达60%。几年来,累计提合理化建议4522条,成立青年QC小组292个,成立青年营销小组783个,取得“五小”科研项目1381项,累计创效14000余万元。

2、围绕提高青工职业技能,扎实推进“号、手”活动。1997年初,为加强对青年文明号活动的领导,由团市委牵头,市经贸委、市劳动局等21个行业主管部分联合组成了“XXXX市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织委员会”,并制定下发了《XXXX市青年文明号管理试行办法》和《XXXX市青年文明号监察委员会章程》,对我市青年文明号的认定条件与标准、评选办法、日常管理、考核与监督都做了明确规定。同时,还对我市5个部级青年文明号、44个省部级青年文明号、314个市级青年文明号进行了逐一建档,使我市的青年文明号活动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几年来,团市委每一年都对上一年的青年文明号进行考核、验收,加大监管力度,重新认定,重新命名,进一步增强了青年文明号集体的创建意识,确保了青年文明号的先进性和权威性。2000年,我市已有市级青年文明号367个,省部级青年文明号78个,部级青年文明号4个,部级青年文明号生产线1条,命名表彰了59个市级青年文明号。2001年8月,团市委组织开展了“绿色和我相随”青年文明号“五个一”活动,即贴一条标语,发一份宣传单,送一张承诺卡,说一句温暖话,开展一项特色服务,通过活动,广大职业青年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01年,共评选市级青年文明号40个,对新命名和重新认定的293个市级青年文明号在XXXX日报上进行了公示。

1997年,团市委积极与各有关部门沟通,成立了市“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组织委员会”,制定下发了《XXXX市青年岗位能手奖励办法》和《关于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五户龙头企业中深入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意见》,为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深入开展建立了完备的政策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通过开展以“兴质量、降成本、练技能、当能手”为主题,以“导师带徒、拜师学技”为主要形式的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使企业团的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997年,我市有28人被评为省级青年岗位能手,有3人代表行业参加了全国青工技能大赛。1998年,全市已有80%的企业开展了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有近万名青工参与到活动中,共结成帮带对子2000余对,全市评选出市级青年岗位能手100名,确定了10个市级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示范企业。从2000年以来,团市委本着“创名牌、出精品”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和创新“号、手”活动。在工作领域上,不断向工业企业、重点建设工程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延伸,先后在黑化集团中氮改扩建工程、黑龙集团30万吨新闻纸改造项目、移动通信公司等单位开展“号、手”创建活动。在工作内容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号、手”活动的质量。在工作考核上,改变以往“重评选、轻考核”的做法,从严考核。2000年,我市已有市级青年岗位能手368名,省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6名,省级青年岗位能手78名,部级青年岗位能手9名。2001年7月,XXXX市青年商会成立,吸收会员120名,其中有75名会员创办了微型企业。为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工的岗位技能,团市委利用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培训在岗青工4000人次,举办了13个工种的青工技术比武,收集整理先进操作法325项,签订导师带徒合同1200份。

四、通过不断整合社会资源,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广大团员青年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

为了使青少年成长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市各级团组织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努力解决青少年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习、生活、教育等诸多方面加强对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广大青少年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群体。

1、加强希望工程管理力度,稳步推进希望工程向纵深发展。为了保证我市希望工程工作扎实推进,团市委把1997年在确定为我市希望工程管理年。年初,下发了《关于加强希望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并把工作重心放在希望工程资金管理上,加强希望工程干部队伍建设,实行资金筹集使用公开、资助对象条件公开、审计检查结果公开的“三公开”制度。此外,团市委还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和集资方式。目前,全市已建希望小学38所、救助失学儿童13800名,援建希望书库64个,筹集救助资金1016万元。通过开展“希望工程”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环境的改善,使一大批失学儿童重新走进校园。

2、加强两法一例的贯彻实施,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通过开展“中小学生向‘三厅一室’告别”活动,有效地遏止了“三厅一室”向未成年人开放的现象。在活动中,协调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以青年志愿者为骨干力量,成立了“文化市场监督小分队”,不定期对“三厅一室”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充分发挥“红领巾监察员”长期检查的作用,使这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开展“两法一例”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1999年以来联合公、检、法、司、工商系统开展的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使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广大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广大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普遍提高,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自觉性明显增强。2000年,团市委对在实际工作中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做出积极贡献的46个基层单位进行了命名和表彰。11月7日,联合市检察院在克东县召开了全市检察系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现场会,在全市检察系统全面推广了克东县检察院在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中的“十个一”做法,极大地促动了创建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2001年4月22日至25日,省人大、团省委、省文化厅等部门组成的“两法一例”执法检查组对我市“两法一例”贯彻实施工作进行了检查,高度赞扬了我市摸索出的“把握实质、联系实际、立足实践、注重实效”的工作做法。5月中旬,团市委组织召开了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会议,制定下发了《XXXX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XXXX市“为了明天未保行动”活动方案》。在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上,我市未保工作典型经验进行了交流,我市未保委获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五、通过扎实有效的基层组织建设,广大团员青年已经成为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骨干力量

1、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团建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开展“服务万村行动”、农村基层团组织整顿、“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团建创新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1997年10月27日,共青团XXXX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明确了跨世纪五年我市团的工作的方向和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为我市团的工作面向新世纪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指导基层团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组织生活、团日活动、团员教育、团员评议、团费收缴活动,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另外,通过采取党建带团建、区域建团、联合建团、直接建团的形式,加大了在新经济组织中的建团力度,特别是加强了在社区建立团组织的工作,不断减少团的工作“空白点”。在改革的新形式下,团的工作也应顺应改革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建立、健全企业团组织。1998年,团市委抓住企业资产重组的时机,加强了大集团、大企业团的组织建设工作,理顺了企业重组后团的隶属关系。建委团委被吸收为市直团委,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齐市处建立了团组织。经过两年的努力,团建创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000年1月8日,召开了全市团建创新试点工作推进会议,明确了开展团建创新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具体工作方案,确定了农村、企业、学校、社区、机关等五个领域的15家团建创新试点单位。团市委分类指导他们的创建工作,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成功经验,为团建创新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的全面铺开打下了坚实基础。2001年,团市委与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青团工作的若干意见》,为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企业团的建设新途径提供了组织依据。2001年2月,全市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市委办公厅转发了《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为我市党建带团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三年规划,目前,我市共有应建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03家,现已建团69家,占应建团总数的67%,东科公司建团的成功经验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现场会上做了交流。

近两年来,“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在我市深入开展,这项活动作为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团的工作的重要载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五四期间,讷河市巨和乡团委、齐市第一医院团委等41家市级团委被授予“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泰来团县委、龙沙团区委等10家团委被授予市级创建“五四红旗团委”优秀组织单位。12月,克山县北联镇团委荣获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卫生局团委等6家团委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龙江团县委获得全省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组织奖。通过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全市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在全市团组织中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2001年,全市共表彰55个市级“五四红旗团委”和21个“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组织奖。

2、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使团的战斗力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优化农村团支部书记的素质结构,增强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力,农村各级团组织加强了“三位一体”的配置工作。截止1997年底,全市2132个行政村已有2041个行政村按“三位一体”的配置要求,配置了村团支部书记,配置率达96%,全市有三个乡配备了“三位一体”团委书记,有效地保证了我市农村团的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近两年来,通过对“三位一体”团支部书记的培训,提高了他们从事基层团的工作的能力和带领农村青年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从而带动了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全面活跃。

1997年,在加强农村团组织“三位一体”配置的同时,团市委着手对市直团委领导班子进行配备,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市十五次团代会前后进一步加强市直团委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团组织领导班子的配备问题,使我市专职团干部与共青团员的比例已达到1:200。在选拔、培训、考核、输送等环节加强队伍的整体建设,全市各级团组织坚持严把选人关,把有理想、有知识、有热情、有志于团的事业发展的优秀团员选拔到团的领导岗位上来。同时,通过举办长、短期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广大团干部进行党的十五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的业务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知识的教育,使团干部成为既懂团的业务,又熟悉经济工作的复合型团干部。在农村,2041名“三位一体”村团支部书记中,已有80%以上接受了农业技术和团的业务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并建立起了一支庞大的村团支部书记后备干部队伍。2001年,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团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团干部协管档案的通知》要求,建立了协管档案,为把我市团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创造了条件。据统计,2001年年初以来,我市各县(市)区、市直各团委有34名团干部、乡镇团委有50名团干部相继转业,走上了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在2001年全市公开招考副县级领导干部和领导助理中,选拔出的30人,就有16人曾经是团干部,团组织真正成为党的后备军。

3、加强团员队伍建设,使团的队伍稳步壮大。五年来,团市委加大了在农村、街道、乡镇企业等区域发展团员的比例,强化了对流动团员的管理,严格控制团员的流失,团员流失率基本控制在1‰以内,加强团员的“推优”力度。同时,还坚持通过“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加强对团员进行特色理论、党团章等思想教育,提高了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五年来,全市共有183830名青年加入共青团,团青比例由1997年的18.3%提高到18.6%,使我市的团员队伍稳步壮大。全市有11179名团员经团组织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团组织成为向党输送新鲜血液的一支主要力量。版权所有

五年级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五四青年节放假规定通知20xx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 青年节 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 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但这一规定没有明确放假适用人群的年龄上限。此次进一步明确年龄上限后,将有3亿多年龄在14至28周岁之间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节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到社会对青年的关爱。《办法》指出,各部门和各用人单位应自觉遵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切实保障青年的休假权利。

五四文化五四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在 五四 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 五四 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说基本上,是说那中间还夹杂了许多中国的封建余毒在内)。在当时,这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复古思想反动同盟所打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五四 以后则不然。在 五四 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

上海响应北京运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五四青年节 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

五四青年节 每年一次 ,或隆重或简朴 ,但其节日的意义永在。 五四青年节 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纪念 五四运动 ,一是作为青年的节日。两者共同构成了包含深厚历史与现实内涵的精神原动力 ,它既是对历史承诺的担当 ,也是对实现社会与人生的叩访 ,更是对未来历史的观照。

五四精神升华为爱国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五年级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1数据来源

尽管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科研产出力与影响力评价多以SCI、EI收录论文为标志,但由于SCI、EI收录文献数量及类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SCI、EI收录文献集中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SCI、EI侧重于对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刊物及英文科技期刊的收录,使得这种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产出的全貌[1]。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又称中国知网,建有期刊、学位论文、报纸等一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CNKI旗下、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为:从“2011年”到“2015年”,来源类别分别选择“全部期刊”,作者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模糊匹配方式,进行检索。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

表1为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至2015年发文量统计,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的数量基本稳定,共发表《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论文20424篇。

2.2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发文量超过600篇的学科共有9个,如表2所示。陕西师范大学以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从发文量最多的学科即可看出,陕西师范大学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学科研究较为集中。除此之外,发文量较多还有中国文学、数学、体育、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史、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也显示出陕西师范大学的师范特色。

2.3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

检索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作者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见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标注的主要基金多为国家层面的基金项目,其中有3553篇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占同期总数的17.39%。作为“211工程”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雄厚,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强劲[2]。

2.4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量超过200篇的期刊有7种,如表4所示。这7种期刊中,有3种期刊“十二五”期间连续入选2011年、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说明陕西师范大学作者的主要期刊影响力较高。

2.5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