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精选5篇)

  •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雄才崛起”,又“雅爱诗章”。在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之际,常常“鞍马…

曹操 雄才崛起 ,又 雅爱诗章 。在他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 之际,常常 鞍马为文 、 横槊赋诗 。建安十二年(207),军阀逐鹿中原,五月,曹操率师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作下此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言明观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廖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临 ,登临。 以 ,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 沧 ,水深而呈暗绿色。 沧海 ,大海。 观沧海 为全诗的诗眼, 观 字统领全篇,以下诗句,皆为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全景:大海波涛动荡,山岛巍然屹立。 何 ,多么,含叹美之意。 澹澹 ,水面浩淼的样子。 何 字用得已极饱满有力, 澹澹 两字更是千锤百炼而得者,着此两字,整个沧海便浑然一色了,若换成 茫茫 漫漫 等字眼,就显得过于平实,又欠生动,当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具体勾勒耸立的山岛: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一派生意盎然。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定神细看,瑟瑟秋风中的海竟然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何等雄伟的景象,何等雄浑的境界,何等雄健的笔力!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泣秋风、感伤落英者何其多?晏几道叹息 红叶黄花秋意晚 (《思远人》),耿玉真长恨 玉京人去秋萧索 (《菩萨蛮》),宋玉《九辩》中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更是大开悲秋文学之先声。然,独立寒秋,曹操却极写海的磅礴壮美,岛的高耸挺拔,草木的生机勃发,一扫悲秋情调,其志凌绝顶以远瞻世界的非凡气度跃然纸上,足见曹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好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濛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格外渺小,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若 ,好象。 星汉 ,银河。这四句诗,融想象和夸张为一体,大开大阖,舒缓从容,辞气直有干云之势,大有 五岳起方寸 的势态!在千古诗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风云人物才写得出这种 笼盖吞吐气象 。曹操素有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雅称,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 建安风骨 。正如《文心雕龙 时序》说: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千百年来,曹操之诗就是以这种 梗慨多气 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撼人心,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属合乐时的套语。 幸甚至哉 ,庆幸得很,好极了。 咏志 ,用诗歌来抒发志向。通常,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但在此诗中却与诗内容紧密相关,因为诗人写景志在抒发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诗面上写的是海的浩瀚辽阔,气象万千,诗行中站立的,则是那位气凌万仞、志在一统北中国的一代 枭雄 的巨大身影,全篇气度正大严瑾,诗体高华安雅。其艺术价值尤为值得一谈。

犠莨鄞耸,大处落笔,宏观构象,造境高敞;诗意深远,格调高古,气韵沉雄;措笔秀丽工整,不务铺排词藻,不求使典用事,音律婉转和谐,语言流丽、清新隽永。诗人在词语的选择上,如 竦峙、丛生、丰茂、萧瑟、灿烂 等等,大多典要、高华、壮丽。而全诗十四句,除却首尾句明显不对仗外,其他每两句之间多作对仗,因此诵读全诗,觉声调铿锵,雄整而浏亮。

牬送猓诗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融景与情为一体。诗中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人情抒发三者历转而下,于自然流转中见朴直蕴藉,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登临的特有心情,从而把景的描绘同情的感发完美结合,可谓 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 。令人感受鲜明、强烈,体味无穷。加之诗人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更是给写景造成一种 隔 的感觉,人们必须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使全诗显得曲折含蓄,而与诗人的情绪表里一致,映照生辉。这种将诗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加以想象和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意象之美的诗意,这种提炼精粹、化赋为诗的艺术手段,值得借鉴。

牐牬耸构思奇巧,别具匠心也是特色之一。 观 字在诗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诗人的描写、想象、抒情均借此次第展开,结构章法寓于天然浑成之中,风格本色而朴直。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范文第2篇

余有幸与书法结缘三十余载,昼临碑帖和名作,与古人对话,继承国学精粹。常常是卧读书报来终卷,临池不辍调身心。书法给我的“粉笔生涯”添光增彩,几十年来我的三笔(毛笔、钢笔、粉笔)字有了质的飞跃,无论传道授业,还是笔会交流,都给我带来了激情和,带来了人生的启迪和引导。我的格言:写字就是写志,练字就是练人的感悟也就应运而生了。感谢书法我的良师益友,书法的起承转合,书写线条的抑扬顿挫和墨色虚实相间打开了我全新的视野,充实了我平淡的生活,打发了人生中许多寂寥的时光,摒弃了许多人世间世俗带来的烦恼。又是书法在骄阳似火的酷暑中带来一丝凉意,在冰雪塞外的冬夜里带来了一股暖流。四季轮回,岁月无痕,我会在有生之年与它相伴,一路同行。于是乎我的一方印章就刻下了“教书育人不倦,舞文弄墨无图”……

清代的王国维曾借前人词作形象地表述了治学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也将此喻为艺术创作的三种境界。书法是一门艺术,纵观历代书法家成长或创作。均经历这三个艺术层次,即“俗”、“雅”、“玄”。

准确地说,书法艺术是以 “雅”为主体部分,与它交叉的下层是 “俗”的部分。最为人们经常道及的则是“雅”型书法艺术。有人研究认为“雅”是“美”与“崇高”的中介,较“会当凌绝顶”的崇高美(即“玄”的一种境界)略逊一筹。由于 “雅”成了人内在素质优劣、文野、精粗的一种社会尺度和美学标准,乃至引得非文人也要 “附庸风雅”。这在书法史上或日常生活中是并不少见的现象。在书法热兴起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国高水平的大展中均有好的书法作品问世,既有合乎法度的继承,又有大胆问鼎的创新,其间我们也看到既有“阳春白雪”的上乘之作,又有赶时髦狂涂乱抹,格调不高的“下里巴人”,尘俗气自然溢于锋毫之中。书法艺术是文人艺术,是高层次的文化活动,需要有足够的文化修养。在书法创作中如何摒弃尘俗气,如何达到“雅”的境界呢?我以为这是每一位治书者和书法家值得研究探讨的 问题。

我们知道高雅不离世俗,非俗不能致雅,俗是雅的基础,雅是俗的提高和再加工。这好比下围棋走出一些妙手确实不易(创作雅的作品),而俗手随时可能出现,弈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书功),还须靠毅力拼搏及临场发挥,(创作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条件相结合的驾驭能力)既要把握全局(通篇章法、行气),又要着眼于细部(字的结构),否则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一 点成一字之规 ,一字乃终篇之准。以实用性为主的书法或模式较重的, “沾沾于用”的大量书作,俗是它们的主要特征。在 “雅”的创作中,讲求的是那种贯注自我生命感而又富有特色的书作。明代的文征明家境贫寒,三十年不第,塑造的却不是“范进式”的怯懦,而是铮铮有声的傲骨。其书画虽多秀媚,但其间亦蕴含了一种飘逸不群的韵致。宗“雅”的书画,皆须向“自然”, “自由”贴近,而又能遗貌传形,以形写神。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范文第3篇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前言】

《采莲令·月华收》由柳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首别情词,行者、送者交替间夹写之,回环曲折,道尽离愁别苦。上阕写明月欲沉,霜天欲晓,征客欲行,美人执手相送,一个“泪眼盈盈”,一个“不忍回顾”。下阕写行人离去后的无限惆怅和无尽的思念,“翠娥”却抱怨征客,只贪看旅途中的景色,不知我此时的离情别绪,心如刀割。舟中征客,此刻也正“回首”“重城”,表现出无限依恋的凄迷离苦。这种用误会法加倍表达情人的离情别绪的方式,具有特殊的魅力。

【注释】

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

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

轧轧:象声词,门轴转动的声音

争忍:怎忍

方寸:指心绪,心情

脉脉:含情貌

【翻译】

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黎明。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我乘坐的一叶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随着水波去了。临去前,我只顾准备走,行色匆匆,哪知离别的心绪,会万般千种地袭来心头呢!我只得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去说呢?待到我再回过头去时,重城已看不到了。寒飕飕的秋江上,唯见天外隐隐约约地有两三株烟蒙蒙的远树而已。

【赏析】

柳永善写羁旅行役之苦,但他与很多先前的词人喜欢从女性的角度代言抒情不同的是,他总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从不怕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使得他的词作中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作者是一位善于铺叙的高手,所以把女主人公的千娇百媚,自己的满腹离愁都写得十分细致。

上片首二句写明月欲沉,霜天欲晓,点出送别时间,“收”字精炼准确,以极冷静的笔触写月色,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句有人、有景,点出离情最苦。后五句写依依惜别之景:征客欲行,美人执手相送,一个“泪眼盈盈”,一个“争忍回顾”,双方无言,生动的动作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愁苦。上片尾句以反问作结,使离愁更为深沉。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范文第4篇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安徽省亳县)人 三国时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 东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当丞相,后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故称魏武 他的诗兼有四言 五言和杂言,全用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他尤擅长创作四言诗,风格慷慨悲壮 本诗以写景见长,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受到文学史家的特别厚爱

《观沧海》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秋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 这时,曹操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又打败了他的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统一了中国北部,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此后便可以南征孙 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自然要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这首诗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 “观”二字,不仅道出了诗人的行踪,而且刻画出了一个跃马扬鞭 雄姿英发 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六句实写诗人在沧海边见到的壮观景象,抒发了诗人得胜归来的愉快心情 一个“何”字表现了诗人对水波荡漾的大海的惊叹,而此时诗人的心情不也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吗?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辽阔深远 虽然已是秋季,但由于诗人的心情愉悦,所以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 “丛生” “丰茂”二词写出了岛上树木繁茂 百草丰美 生意盎然的景象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具体描写,一个“涌”字写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 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因秋风潸然泪下,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凄凉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胸怀家国 志在千里的宽广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想象之景,诗人面对浩瀚无垠 气势磅礴的大海,思绪万千,心怀激荡,觉得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容万物,这样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襟的象征吗?此时的诗人虽已年过半百,鬓发微霜,但他的雄心壮志 万丈豪情又怎比年轻人逊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两句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 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此乃胜利者才能为之啊!诗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范文第5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给后人留下100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主题:

《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换下旧桃符。

注解: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鉴赏:

诗的前两句:这两句写“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用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诗的后两句:“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全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通过对“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2、《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不能够回家扫墓的人落魄断魂,孤零零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注解: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鉴赏:

诗的前两句:这两句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欲断魂”交代了时间、场景、心情。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心情,找个地方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为后文问哪里有酒家做铺垫。

诗的后两句:后两句描写的是一个浑身已经被雨水打湿的中年男人站在路边,满脸疲惫,向着远方的路面眺望,恰巧有一个小牧童骑着牛走过来,这个人急忙上前打躬作揖请教哪儿有店家可以休息喝酒的?这个牧童却微微一笑并不说话,只是抬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