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精选5篇)

  • 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3603 1 引言 据世界水资源理事会(World Water Council ,WWC) 报道,到2020年将没有足够的水源来生产可以维持全世界人口生存的粮食。中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其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

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精选5篇)

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足迹;虚拟水贸易;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蔡振华(1984―),男,湖南长沙人,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3603

1 引言

据世界水资源理事会(World Water Council ,WWC) 报道,到2020年将没有足够的水源来生产可以维持全世界人口生存的粮食。中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其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 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现状缺水量在400×108m3左右,全国31个省、市中,有20多个省、市干旱缺水,其中15个省、市严重缺水;全国66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的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属严重缺水,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109m3。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限制性因子。

2 虚拟水与水足迹概念的提出

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自然及人为驱动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水生态系统日趋退化、水资源供给能力严重萎缩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此背景下,全球都在努力探索应对破解水资源危机的新途径。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虚拟水以及随后提出的蓝水、绿水以及水足迹等一系列概念为解决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成为水资源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1993 年, 英国伦敦大学非洲和东亚研究学院的Tony Allan教授首次提出了虚拟水( virtual water) 的概念。如生产1kg粮食需要耗水1 000L,生产1kg肉类需要消耗1. 3万L水,则1 000L和1. 3万L水就分别是1kg粮食和1kg肉类的虚拟水含量。此前,他已使用“嵌入水(embeded water)”[6,7]这个术语,但并没有引起水资源管理机构的重视。随着虚拟水概念的正式提出,逐渐成为水资源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学界开始对此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为后来的提出的蓝水,绿水以及水足迹等一些概念提供了研究基础。

水足迹(Water Footprint)是由Hoekstra在2002年12月12~13日荷兰代尔伏特举行的虚拟水贸易国际专家会议上提出的。该概念反应了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真实占用情况。它的提出,是仿照1992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m 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终归结为对土地面积的占用情况的表达。而水足迹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占用情况定量的表达,反映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水足迹”是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 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因此,水足迹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对水资源的真实地使用情况,量化水足迹能反映人类对水资源系统水资源量的压力大小,为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在不降低人类福利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改善水资源利用模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 水足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自水足迹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水足迹理论主要被用于区域水足迹的测算,分析区域水足迹状况。

龙爱华,徐中民等(2003)首次以虚拟水为基础,对西北4省(区)2000年的水足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四省(区)总的水足迹为6.13×1010m3,人均水足迹为712.3m3/年,高于统计的水资源利用量。并指出,以虚拟水为基础的水资源足迹更真实地衡量了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状况,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提供了新思路,产品形式的虚拟水贸易是解决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的有效战略工具。

王新华等(2005)引入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中国2000年各省水足迹进行初步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部省份水足迹较大,南部和中东部省份水足迹较小,青海省水足迹最大,其值为935.75m3・(人・年)-1,广西水足迹最小,其值为466.31m3・(人・年)-1。全国平均水足迹为601m3・(人・年)-1。分析了几个典型省份水足迹的构成,并探讨了降低水足迹以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途径。最后提出通过提高水分生产率、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及使用虚拟水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

马静等(2005)借助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计算了我国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通过分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关系,计算了国际和国内区域间的虚拟水流量,以及相应的水足迹和水的自给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高度自给的国家,但区域间差别较大。他同时认为,人的消费模式,特别是膳食结构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非常显著,我国人均水足迹的计算结果与这一结论基本吻合,因此倡导节约的消费方式,研究并推荐符合中国国情的膳食结构,将有助于全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龙爱华、张志强等(2005)对甘肃省水资源足迹与消费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甘肃省全社会的水资源足迹总量基本稳定在220×108~240×108m3,总体上呈现微量的下降趋势,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并没有增加对水资源系统在数量上的压力。从消费模式分析看,随消费结构多样化的增加,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因而,增加消费结构的多样性有利于减少对水资源系统的压力。

项学敏(2006)归纳了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中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了有关产品虚拟水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工业产品虚拟水的计算方法,以辽河油田为例,计算出石油制品中虚拟水含量。在此基础上,建议中国石油行业今后应有计划进口石油制品,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邓晓军等(2008)以上海市为案例,计算了2005年上海市的水足迹,并分析了1999~2005年间上海水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市总水足迹为243.04×108m3 ,人均水足迹1 366m3/年,水匮乏度高达8.16 ;7年间万元GDP水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水足迹明显上升。这说明上海市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今后需要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倡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实施虚拟水战略等来减少其水足迹,逐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高孟绪(2008)通过对2000年中国各省人均水足迹与人均用水量的比较,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各省区人均水足迹进行了系统聚类,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将中国31个省区的人均水足迹划分为5类,其中人均水足迹在480m3/年以下的仅有广西,480~550m3/年的有四川、贵州、江西、浙江,700~850m3/年的有新疆、甘肃、宁夏、山西、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850~950m3/年 的有内蒙古和青海,其余省份介于550~700m3/年,制作了中国2000年各省人均水足迹空间分布图。

陈秀端(2009)以虚拟水、水足迹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态需水理论可以测算和分析西部城市西安市的水足迹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主要食品的虚拟水消费量呈出口状态,其中以粮食和奶类为主;西安市的虚拟水总量中以食品消费和城市生态需水所占份额最大,2007年分别占到60. 63 %和17. 32 %;相对于西安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西安市的水足迹呈现赤字状态,2007 年的水赤字为38. 29亿m3 ,因此西安市需要从区域外输入水资源承载力,并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蔡燕(2009)采用2002年黄河流域流经的主要省区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研究区以及三产业的用水系数、水足迹和净外部水足迹,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第一产业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均最高,其次二、三产业;地区间用水系数相差很大;2002年黄河流域的总水足迹是1 461.0亿m3,46.9%缘于地区内最终消费、53.1%缘于资本积累;人均水足迹是359.7m3・年-1地区差异明显;2002研究区净外部水足迹132.5亿m3,占总水足迹的9.1%。

赵旭(2009)利用投入产出法对2002年中国的水足迹做了研究。他计算出中国的每万元产品的水足迹是每年381m3。和以往的研究不同,通过他的计算,中国是一个净虚拟水出口国。同时,他利用水资源压力系数得到各个部门不同的用水压力,建议那些高耗水部门应成为节水的主力部门。

朱启荣(2009)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了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虚拟水量,并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向国外输出的虚拟水量大于进口贸易从国外输入虚拟水量,而且由于前者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后者,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净输出水资源量迅速增长;研究还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耗水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而进口贸易中高耗水产品所占比重较小,这说明,我国的外贸结构不利于节约水资源。

孙才志(2010)在总结国内外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虚拟水贸易流动格局,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广义虚拟水战略,对其驱动因子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就广义虚拟水战略在我国的实施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广义虚拟水战略在我国实施的直接原因是水土资源的不匹配,而根本原因与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布局密切相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陈俊旭(2010)利用水足迹对北京市水资源占用进行估计,得出2006年北京市水资源实际占用量为138.28×108m3,能更真实反映北京市水资源实际占用情况。从产业结构及消费构成分别分析了水足迹的情况,得出农作物和动物产品虚拟水消耗是水足迹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粮食及肉类是耗用水资源的主要消费产品。北京市水资源压力为1.37,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产品引进、生态环境保障、动物类及农作物产品用水相应水资源压力分别为:0082、0135、0570、0016、0350和0213。市外引入水资源高达59.78×108m3,对外依存度为0.43,说明北京市本地水资源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北京市水足迹组成及水资源保障情况得出结论,市内用水结构优化、虚拟水引进及南水北调是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基本措施。

雷玉桃等(2010)以广州市为案例,分6个账户对广州市的虚拟水进行计算,最终得出广州市2007年的水足迹为989.32×108m3,其中工业产品的水资源需求最大,其次是农产品和畜产品。近年来广州市水资源的污染严重,水足迹理论的提出对于广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国内学者还从生态需水量角度、生态足迹角度等对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

吴志峰等(2006)从淡水生态足迹和水产品生态足迹两个方面测算了广州市1949~1998年的水生态足迹,并运用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对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进行模型拟合,据此预测1999~2003年期间的水域生态足迹变动。

黄林楠等 (2008)将水资源账户分为生活用水足迹、生产用水足迹和生态需水足迹3个二级账户,并建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以及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据此对江苏省1998~200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

谭秀娟等(2009)对我国1949~2007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并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动趋势作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我国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而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则逐年上升,从而造成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逐渐增大,我国水资源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

虚拟水概念的提出,改变了水资源研究围绕“实体水”展开的现状,拓宽了水资源研究的领域。水足迹概念自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并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量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研究案例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宽。首先是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细化;第二,此前的水足迹研究仅仅考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水资源量的影响,而未考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水资源质量的影响,即水资源污染问题未纳入水足迹研究中,此外,针对水足迹的提出的预测方法几乎没有,且极少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因此,要使水足迹成为一个现实,需要深入探讨水足迹的深层次含义。

参考文献:

[1] 蔡 燕,王会肖,王红瑞,等.黄河流域水足迹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5):616~620.

[2] 陈俊旭,张士锋,华 东,等.基于水足迹核算的北京市水资源保障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3):528~534.

[3] 陈 雷.中国水资源情势不容乐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2-20(22).

[4] 陈秀端.基于生态需水的西安市城市水足迹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81~85.

[5] 邓晓军,谢世友,王李云,等.城市水足迹计算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3(1):62~68.

[6] 高孟绪,任志远,郭 斌,等.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水足迹省区差异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131~136.

[7] 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等.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28(3):1 279~1 286.

[8] 雷玉桃,高 帅,卢丽华,等.广州市水足迹的估算与分析[J].特区经济.2010(8):274~276.

[9] 龙爱华,徐中民,王新华,等.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0):3 358~3 365.

[10]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虚拟水理论方法与西北4省(区)虚拟水实证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577~584.

[11] 龙爱华,张志强,徐中民,等.甘肃省水资源足迹与消费模式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5,16(3):418~425.

[12] 马 静,汪党献,来海亮,等.中国区域水足迹的估算[J].资源科学,2005,27(5),96~99.

[13] 孙才志,陈丽新.我国虚拟水及虚拟水战略研究[J].水利经济,2010,28(2):1~4.

[14] 谭秀娟,郑钦玉.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报,2009,29(7):3 560~3 567.

[15] 王东坡.建立节水型社会之刍议[J].辽宁师专学报,2008,10(2):56~57.

[16] 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J].冰川冻土,2005,27(5):774~779.

[17] 吴志峰,胡永红,李定强,等.城市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与模型[J].资源科学,2006,28(5):152~156.

[18] 项学敏,周笑白,周集体.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2):79~184.

[19] 赵 旭,杨志峰,陈 彬.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中国虚拟水贸易及消费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2):286~294.

[20] 朱启荣,高敬峰.中国对外贸易虚拟水问题研究――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40~45.

[21] Allan J A. Overall perspectives on countries and regions[C]// Rogers P, Lydon P.Water in the Arab World: Perspectives and Prognoses.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需求;方法;多样化

G712

一、问卷背景

随着高职教育步伐的加快,高职教育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更加适应、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技能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都是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龄学生相比,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应属于应试教育“优中选优”竞争中的弱者。总体看,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动力,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惯较多,学习方法欠缺,自卑心理较重,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足,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坦言,所学专业是家人代报的,并非出于自愿,自己的志趣到底是什么,内心也很模糊。之所以到课堂上课,一是受纪律约束,二是为了考试。由于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不足,学习过程中很少提问题,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准确表达哪里不懂、为何不懂。作为职业教育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否将老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满足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是应该值得研究的探索的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结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如何等?针对这些问题,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对2014级三年制护理大专500名学生进行了“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方面是否满意,并对他们有影响的观测点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教师发现和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将调查过程与结果总结如下:

二、问卷方式

此次采用的问卷调查方式为自制普通问卷法。问卷涉及的课程为三年制护理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涉及内容为开设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问卷对象为课程开设班级即2014级三年制护理大专500名学生,问卷不分男女性别、不记名,采取匿名填写的方式,以消除影响因素。

三、问卷内容

问卷内容从四个主要方面入手,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每项主要内容又增加了若干主要观测点。通过对观测点的询问,以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表述,最后让学生针对该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四、问卷结果处理

调查问卷结果汇总后,以百分比(%)计算处理,并将调查结果应用分析法、比对法进行分类分析和比较,因涉及内容较多,以学生实际回答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被调查学生总数为500人,均为2014级三年制o理专业大专班学生,调查结果不受性别影响。问卷发放500份,实收回500份,均为有效答卷。被调查的学生均来自甘肃卫生职业学院校本部在校学生,符合问卷调查要求。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一)教学态度方面的观测点中,遵守教学纪律方面非常满意的同学有280人,占总人数的56%;满意的同学有208人,占总人数的41.6%;不满意的同学有12人,占总人数的2.4%。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教学纪律方面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对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情况调查来看,非常满意的同学有184人,占36.8%;满意的同学有224人,占44.8%;不满意的同学有92人,占18.4%,说明学生还是希望老师能够严肃认真、从严执教。对于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吸引学生注意力程度方面,128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25.6%;366名学生选择了满意,占73.2%;不满意的学生6名,占1.2%,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中这些方面的培养。总体来看,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学态度方面还是比较满意,满意率达到了一定高度,基本满足了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观测点中,对于基本概念、理论讲解科学准确程度,非常满意的同学有224人,占总人数的44.8%;满意的同学有261人,占总人数的52.2%;不满意的同学有15人,占总人数的3.0%,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把课程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能够科学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对基本知识的需求。重点突出、难点讲清程度方面,186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占37.2%;288名学生满意,占57.6%;26名学生不满意,占5.2%。说明学生对课程的重难点知识的讲授还是比较满意的。 问题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简练准确程度方面,有168名学生非常满意,占33.6%;254人满意,占50.8%;78人不满意,占15.6%。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小程度方面, 176非常满意,35.2% ;285人满意,占57.0%;39人不满意,占7.8%。教学内容深度、广度、前沿性(反映或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 新成果)情况方面,102人非常满意,占20.4%;189人满意,占37.8% ;209人不满意,占总人数的41.8%。说明学生在追求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前沿性方面的需求较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映或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程度方面,177人非常满意,占35.4%;256满意,占51.2%;67人不满意,占13.4%。普通话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体态语自然情况方面,198人非常满意,占59.6%;302人满意,占60.4%,在这个方面没有人选择不满意,说明在课堂教学基本功方面,教师们的素质还是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课堂结构设计紧凑合理情况方面, 143人非常满意,占28.6%;311人满意,占62.2%;46人不满意,占9.2%。教材处理科学合理、详略得当易于学生接受情况方面,173人非常满意,占34.6%;322人满意,占64.4% ;5人不满意,占1.0%。布置作业及检查反馈及时情况方面,236人非常满意,占47.2%;261人满意,占52.2%;3人不满意,占 0.6%。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的观测点中,教学方法(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研究性学习法、合作式探究法、情景再现、案例分析、实践法等)科学得当情况方面,89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17.8%;164人满意,占32.8% ;247人不满意,占49.4%。启发思维,给学生思考、联想和创新的启迪情况方面,108人非常满意,占21.6%;197人满意,占39.4%;195人不满意,占39.0%,双向交流,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情况方面,87人非常满意,占17.4%;187人满意,占37.4%;226人不满意,占45.2%。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情况方面,89人非常满意,占17.8%;210人满意,占42.0%; 201人不满意,占40.2%。从数据来看,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的观测点中,不满意人数比例较高,从后面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而且仅仅以课堂灌述书本知识为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知识获得的需求。

(四)教学效果方面观测点中,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方面,64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12.8%;112人满意,占总人数22.4%;324人不满意,占总人数64.8%。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情况方面,66人非常满意,占13.2%;146人满意,占29.2% ;288人不满意,占57.6%。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情况方面,52人非常满意,占10.4%;86人满意,占17.2%;362人不满意,占72.4%。从以上数据来看,因为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的不满意程度较高,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因此影响到教学效果,使得教师教的效果与学生学的效果都较差,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由此也达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

四、征求意见与建议汇总:

在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的同时,让学生根据不满意的观测点,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如下:

1.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摒弃死板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打破中职“古板”教学方法,寻找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多样式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启发思维,给学生思考、联想和创新的启迪:学生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创造环境和机会,开发学生主动思考、联想和创新的思维空间,以启发思维,扩大想象力,不一定按照书本知识“死搬硬套”。

3.双向交流,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W生希望老师多设计一些课堂技巧,与学生多互动、多沟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集中注意力去思考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4.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多提供临床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实在的社会实践知识。

五、问卷结果启发

1.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职教师课堂教学不论从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需求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手段适应学生的特点,这就需要高职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思维和观念,切实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应用好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职业教育和职业生存办学、教书育人。

2.多给学生创造适合职业教育的环境和机会,积极开发学生主动思考、联想和创新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思维想象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3.多设计课堂技巧,与学生多互动、多沟通、多交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4.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利用或创造条件多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所学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同时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高职教育真正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3]李方.一般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1.05

[4]朱玉玲范振远.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J].中国科学教育2005.4

[5]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范文第3篇

Abstract: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enzi, Gaozhou coun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in 2005 was evaluated by u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and method.The study would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experience of Genzi town, which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to make public polic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was 1.5095 hm2, among them arable land took the largest portion with 0.8400 hm2, followed were forest and fossil energy land.the ecological deficit per capita was 1.2088 hm2, also arable land took the largest portion.It indicated that Genzi town ecosystem suffered high ecological pressure,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Genzi town was unsustainable.With the considerations of the reality of Genzi town, utilization of methane, increase of forest,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ere proposed.

关键词根子镇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Genzi town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capa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足迹理论(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由加拿大学者William Rees在1992年提出并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在1996年加以完善(Wackernagel ,1999)。很多学者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进行全球到区域乃至城市、县域的不同尺度的研究(Wackernagel al., 1996;1997;1999;Folk al.1997;谢高地,2001;徐中民等,2000,2003;陈东景等,2001;2002;苏筠等,2001;Warren-Rhodes K等,2001;王书华等,2003)。但对小城镇生态足迹的定量评估目前还较少。对小城镇生态足迹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小城镇尺度的发展可持续性定量测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杨海林等,2005),主要在于小城镇与周边区域的贸易往来缺乏准确的统计,生物资源、能源很多是自产自销,缺乏准确数据。本研究将生态足迹理论应用于根子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定量计算2005年根子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等指标,提出有关生态建设的建议。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根子镇隶属广东省高州市,位于22°34′N,111°24′E,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总面积87km2,2005年底总人口71379人。根子镇属于热带亚热带过渡区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日照年平均1737.97h,太阳年总辐射量10938.2Cal./cm2,年平均气温23.09℃,年均降雨量为1780.89 mm。根子镇是茂名市三高农业窗口,被誉为“中国荔枝第一镇”。

计算方法参考Wackernagel(Wackernagel al., 1997,1999; Hardi al.1997)。用下式表示:

E F = N ef = N ∑(aai) = N ∑(ci/pii)

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pi为i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 ci为i 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 aai为人均i 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

数据来源分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法,根据地区性统计资料(如统计年鉴等)查取地区各消费项目的有关总量数据, 再结合人口数得到人均的消费量值;二是Simmons等人创造的成分法,即自下而上法(刘淼等,2006),即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人均的各种消费数据。本研究结合两种方法进行调查,生物资源数据及能源数据主要取自高州统计年鉴(2006),六种土地类型承载力数据主要取自高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贸易调整及其他数据来自根子镇的实地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生物资源足迹

生物资源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三类。生物资源生产面积的具体计算中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3年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猪肉、禽肉类的足迹占用类型是耕地,其人均足迹为0.1844hm2/人,占总耕地足迹的60.72%。生物资源中最大的林地足迹类型是木材,其中包括了建筑等的用材和烧火用材,另外水产品的人均足迹也较大,这三类消费项目的足迹占了生物资源消费总足迹的74.60%。

2.2 能源足迹

能源部分的足迹计算包括汽油、柴油、煤炭、电力和天然气。电力折算为柴油后计算能源足迹(Wackernagel,1997)。根据能源折算系数(Wackernagel al., 1997)计算出汽油、柴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能源携带量,然后以世界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平均发热量(Detlef Pvan Vuuren al .2005)为标准计算能源足迹,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煤炭的足迹比例最大,为0.1612hm2/人,占58.77%,而电力人均足迹仅为0.0002hm2/人,所占比重严重偏低。

2.3 贸易调整

由于生态足迹可以跨越地区界限,在计算中考虑了贸易部分,贸易调整主要根据根子镇的进出口产品(高州统计局,2006),处理了如饮料类、棉纱类纺织品、塑胶原料及机械类等项目,在计算中本研究考虑了机械的使用年限,根据其折旧率计算出年能源携带量,最终得出总贸易调整足迹为5882.384hm2,人均足迹为0.0824hm2/人,并加入能源足迹中。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贸易调整足迹中能源携带量最大的是有机及无机化学品,为0.2023Pj,占48.41%,主要包括氮、磷、钾肥,复合肥以及化学农药等;另外机械的能源携带量为0.0254 Pj,仅占6.08%,这一部分包括了现代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以及农机农具等,在贸易调整部分涉及的类型最多。

2.4 生态足迹汇总

将表1和表2各种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汇总,表3计算结果并入化石能源地足迹中,然后分别乘以其均衡因子,均衡因子采用全球统一数值,来源于世界各国生态足迹的报告(邓跞 ,2003),得到根子镇2005年的生态足迹需求。由于各国或各地区的生物生产面积的产出差异很大,因此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还需乘以产量因子,考虑到根子镇耕地和建成地的产量应接近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因此耕地和建成地的产量因子采用广东省平均产量因子1.66(Wackernagel al., 1997,1999;戴明忠等,2004;高长波等,2005),由于根子镇气候条件与香港比较接近,所以林地、草地和水域采用香港地区产量因子(Wackernagel al., 1997)。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2005年根子镇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5095hm2/人,其中足迹占用最大土地类型是耕地,为0.8400hm2/人,占55.65%,其次是林地和化石能源地,其人均消费足迹分别为0.2748hm2/人和0.2743hm2/人,分别占总量的18.20%和18.17%,其余三类土地类型足迹占用较小,分别为建成地4.04%,水域2.56%,草地1.38%。

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根子镇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007hm2/人,其中林地人均承载力最大,为0.1688hm2/人,占总人均生态承载力的56.14%,其次为耕地、建成地和水域。林地和耕地是构成整个生态承载力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根子镇草地面积很少,其承载力算为0,人类也并没有留出专门用来吸收CO2的土地面积,所以化石能源地的承载力也为0。

根子镇2005年人均赤字达1.2088hm2/人,其中耕地赤字最大,为0.7285hm2/人,占60.27%,说明根子镇在农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耕地资源占用量大,耕地已成为目前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其次是化石能源地,为0.2743hm2/人,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世界上各国或地区均未留出化石燃料用地;林地赤字为0.1060hm2/人,其赤字大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价格昂贵,农民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宁愿使用木柴烧火做饭,烧火用材的消费量很大,但林地仍是生态承载力的最大的土地类型,占总承载力的56.14%。由于建成地无法通过贸易来调整,建成地足迹与承载力面积相等,因此生态赤字为0。水域和草地生态赤字所占的比重都很小,分别为3.15%和1.72%。

3.结论与讨论

对根子镇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表明,目前根子镇的发展是在生态赤字下进行,处于不可持续状态。说明根子镇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压力之下,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其人均生态赤字低于冰岛(7.4hm2/人)、日本(4.6hm2/人)以及美国(2.1hm2/人)等发达国家(Wackernagel al., 1997)以及2004年广州花都区2.12 hm2/人(琚鸿,2007)、上海2.663hm2/人(高利峰等,2006)等中国东部地区,但远高于中国西部省份如重庆0.7412hm2/人(杨永奎等,2007)、陕西0.4108hm2/人(林波等,2007)等2004的生态赤字。说明根子镇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其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城镇地区相比较高,生态足迹占用也较高。

由于猪肉、禽肉类的足迹占用类型为耕地,耕地足迹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根子镇居民饮食消费中,猪肉,禽肉,禽蛋等消费较多,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但这种由于人们饮食消费结构的演变而导致的动物产品消费量的大幅度增加和耕地资源流失量的加大,也是造成赤字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适量减少肉类的消费,改变单一饮食结构,从而降低耕地足迹的占用。煤炭足迹占总能源足迹的比例最大,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用煤量多的两个砖厂,生产的砖大多自销。由于砖厂生产工艺落后,能耗和污染较大,占用足迹较高,因此应控制砖场用煤量,从而减少足迹占用,减少空气污染。而电力人均足迹所占比重严重偏低,说明根子镇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一定偏向性,因此应该加强开发新型无污染生物质能源,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资源,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另外由于林地也存在较大赤字,因此,减少耕地、化石能源地和林地的生态足迹,提高其生态承载力,是实现根子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贸易调整足迹中有机及无机化学品能源携带量最大,反映了这一部分过多的使用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应该减少无机肥料的使用,从而降低贸易调整部分的足迹,实现绿色无污染生态产业;机械的能源携带量能够从一个侧面体现人们的综合生活水平,它占的比重偏低,可适当增加机械类的消费,实现居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从贸易调整足迹计算结果来看,由于进出口贸易量不大,因而进出口贸易对足迹的影响不大。

从生态承载力来看,林地的生态供给最大,但林地仍存在0.1060 hm2/人的生态赤字。从表1中可知,木材的人均生态足迹为0.2240hm2/人,是生物资源足迹占用最大的类型,但用于建筑、家具等消费的人均足迹仅为0.0469hm2/人,而烧火用材的人均足迹为0.177hm2/人,占总林地足迹的64.41%,假如去除烧火所消费的量,林地人均足迹变为0.0978hm2/人,较之0.1688hm2/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而言,将有0.071hm2/人的生态盈余,另外虽然根子被誉为“中国荔枝第一镇”,果园面积已达8万多亩,但由于其防护林面积很少,导致林地生态承载力偏低。所以降低烧火用材量和增加防护林面积分别是降低林地足迹和提高林地承载力的关键。

因此,为了改变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减少生态足迹需求,同时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根子镇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贸易产品结构的调整,发挥贸易在转移生态压力方面的作用,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1)改变单一饮食结构,减少动物产品如猪肉、禽肉的消费量。

(2)进行沼气的开发利用,减少烧火所用木材量,从而降低林地生态足迹的需求。

(3)增加防护林面积,提高林地生态承载力。

(4)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无污染生物质能源。同时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资源。

(5)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 陈东景,徐中民.2001.程国栋等.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 23(2):164~169.

[2]陈东景,徐中民,马安青. 2002.祁连山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祁连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3:3-5.

[3]戴明忠,盛学良. 2004.江阴市近5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3(5):482-487.

[4]邓跞,杨顺生. 2003.四川省二一年生态足迹分析.四川环境,22(6):45-47

[5]高长波,张世喜,莫创荣,陈新庚. 2005.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生态环境,14(1):57-62.

[6]高利峰赵先贵 韦良焕.2006. 上海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生态经济(学术版)2.

[7]高州市统计局. 高州市统计信息咨询中心. 2006.高州统计年鉴.

[8]高州市人民政府.2001.高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9]琚鸿.2007. 广州市花都区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分析.广州环境科学,22(1):25-27.

[10] 林波, 薛惠锋, 蔡琳等.2007. 陕西省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22(3):174-178.

[11]刘淼,胡远满,李月辉等. 2006.生态足迹方法及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25(3):334-339.

[12]苏筠,成升魁,谢高地. 2001.大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占用初探[J].资源科学,(6):25~29.

[13]王书华,张义丰,王忠静,毛汉英. 200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郊经济协调评估――以河北省新乐市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1):78-82.

[14]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等. 2001.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资源科学,23(6):20-23.

[15]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 2000.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地理学报, 55(5):607-615.

[16]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 2003.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应用生态学报,14(2):280-285.

[17]杨海林,宁丰收,游 霞. 2005.小城镇发展可持续性定量测度的生态足迹方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2(3).

[18]杨永奎,王定勇.2007. 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生态学报,27(6):2382-2390.

[19]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 2001.中国西部12省(市区)的生态足迹.地理学报,(1):103-109.

[20]刘强,彭晓眷,周丽旋,等.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广东省各市生态补偿的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11345-11347,11374.

[21]代富强,刘刚才,南岭.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956-15958,15968.

[22]Detlef Pvan Vuuren, Lex F Bouwman. 2005. Exploring past and future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world reg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52):43-62.

[23]Folk C, Jasson A, Larsson J, et al. 1997.Ecological appropriation by cities. Ambio,26(3):167-172.

[24] Hardi P, Barg S, Hodge T, et al. 1997.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ccasional paper number 17.November1-2, 49-51.

[25]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1999.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Ecological Economics,29(3):375-390.

[26]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1997.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 how much nature do they have? 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rum.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 Initiatives, Toronto, 12-25.

[27] Wackernagel M, Rees W. 1996.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rt on the earth. Gabriola Island: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60PP 61-83.

[28]Warren-Rhodes K, Koenig A..2001.Ecosystem appropriation by Hong Ko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l. Econ.,39:347-359.

[29] Zhongmin Xu, Guodong Cheng, Dongjin Chen, et al. 2002.Economic diversity,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logical Economics, 40(3):369-378.

[30] Zhongmin Xu, Guodong Cheng, Zhiqiang Zhang, et al.2003.The Calculation &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Acta Geographia Sinica, 13(1): 19-26.

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范文第4篇

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我们的工作能力、经验都有所成长,是时候认真地做好工作总结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个人工作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1自20__年至今,学生会在院党委、院团委的领导和团委刘锐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成员在组织同学参赛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自身修养、增强了个人素质,锻炼了自我能力,努力服务于同学,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在上一届学生会的基础上,增加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干部能更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更出色地完成相关工作。在临近期末,学生会办公室已经完成了本部门的工作总结,现总结如下:

一、日常工作的的不断完善

在本年度,办公室根据学生会各部门工作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会在整体工作上更加规范,召开了内部会议,进行了新、旧干部的交流,并在主席团的指示下,制定了新一轮工作计划、校办公室值日表、会议室值日安排等一系列日常规范。现分别增加了例会考勤制度、值班制度、物质管理制度、打印机使用制度、自行车使用说明等。最后根据第八届学生会的工作特点,最后将其一年的制度规范编撰成册,命名为《制度汇编二》。

二、资料归档的不断全面

根据各部门活动开展情况,我办公室也根据对其完成的`活动做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的整理,现已完成的册子有《魅力“三月女生”活动总结》、《”青春放歌“十大歌手活动总结》、《阳光大人活动总结》、本年度《红头汇签集》、《办公室日常工作表录集》、‘《大事记》等资料的归档,以便学生会日后工作的查阅。

三、活动完成情况

在本年度,办公室除在各类型晚会和活动中,积极配合文、体和女生部处理相关工作,维持会场纪律外。还承担了举办第三届“和学生会在一起的日子”系列比赛和民俗文化节中的特色活动。总结了在“和学生会在一起的日子”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之后,在这次民俗文化节中准备充分,人员分工合理,最后活动效果反映良好。

四、学生会物资的管理支出情况

在本年度,办公室对物资管理这项工作实行分配到人。分别制定了办公室物资管理制度、自行车使用说明、办公室物资借还登记表、物资采购登记表以及物资支出登记表。使物资管理制度化,严格化。本年度为主席团以及办公室主任各配一份钥匙,而且都保持完好。办公室内有一张桌子,由于值班人员的疏忽,被轻微烧焦。以后办公室人员会以此为戒,认真管理好办公室内的所有物资。

五、委员的培养

本年度,办公室对委员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培养。第一是公文写作的培养,包括写策划、总结和申请。严格要求每一位委员认真学习及实践并得到很好的成效。第二是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每次部门例会上会让委员做脱稿工作总结,对委员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升。第三是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让每位委员了解办活动的流程,并且每次活动都分配到人,每次活动过后,做详细的总结,从实践中让他们获取经验。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2回顾这一年办公室的工作,日常工作虽然纷杂,但是在系领导的关心支下,办公室的各项工作也做的有条不紊,和各兄弟部门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办公室的枢纽、保障作用,不断进取。为工作计划的实现发挥了作用,但由于干部的一些调整,工作也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现将办公室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团结协作,搞好服务。做好办公室日常工作,争创一流业绩,必须要有较好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分析角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解责任,工作任务,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热情,耐心,细致,为其它部门提供良好的周到服务,积极配合各部门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办公室与各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学习,借鉴经验,提高了办公室的各方面能力。

二、完善各项管理工作。”根据系学生会的实际情况,我办公室在结合以前的工作经验的情况下,重新归类和总结了新的工作分类,以求达到更好更高的实效,并且整理出办公室成员到新开发的办公室值日的《办公室值日制度表》。

三、做好文档管理制度,对以前和现在的档案进行整理和归档。各部门的文件及时收集、分类、保存,及时通知各部门上交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

四、由于老干部毕业,在能促进系学生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秋季学期进行了招新工作,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来到了系学生会这个家。

五、落实好年度评优工作,起到树立在团内形成强大的向心力,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

六、为促时系学生会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发展,也加强一其它和各机构的联系,并积极的配合系学生会开展我们系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到了学生干部的作用。

七、及时高效地完成各项文稿撰写任务,做好会议记录、值班登记等工作,起到了办公室服务系学生会的各项学生工作应有的作用。

1、办公室全体成员积极的较好地完成老师,学生会主席团交代的各项文稿撰写任务,虽然因新招的成员等各项原因影响,但仍然抱着积极改善自己的不足,力做到好的态度完成着交代下来的工作,努力配合了其他部门的相关文稿撰写工作,参与撰写了系辩论赛,超级偶像等材料,完成了各项比赛的最后奖状的制作任务。

2、办公室全体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认真做好每一次学生会例会会议记录和每一次班团例会会议记录。

各项会议记录均记录了本学期及上学年学院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便于原始记录查找。办公室成员在值班时做好记录并提醒其他值班人员做好值班记录,值班记录的情况较好。

八、积极做好对系学生会成员各项活的到勤记录,督促各成员的积极到位。最后并对这学期的到勤记录进行总结和记录。

一年来,办公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足管理制度,仍需完善,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在主席团,各部门的支持下,办公室的工作也告一段落,在新的学期来临之际,我们办公室会进一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创新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力争做到热情,团结,互助,高效,提高办公室的战斗力,增强各部门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推动团总支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3时光飞逝,在新成员、新活力加入我校校学生会后,如今已近一年。在我部主任的悉心指导带领和我部干事的认真勤劳的工作下,我部除了完成了本部门的常规工作外,还协助各部门完成了本学年度校学生会的各项工作。下面就本学年办公室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工作做出总结如下:

一、内部建设:

1、在本年度新学期伊始,在新成员加入我会办公室后,基于办公室作为上传下达的枢纽部门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亦为使我会工作有序、高效、顺利的开展,办公室主任对本部人员统一进行了简要的培训,对办公室职能及各项工作事宜、注意事项向新成员做了简要介绍和说明。

接着,我部正式投入各项工作中。

2、为加强内部建设,增强内部交流,我部按例每三周召开一次办公室例会,会议期间,对前期工作做出总结,并对后期工作做出安排。

在各项会议、活动后,我部也都将做会议记录及会议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

3、我部亦遵循部长制度,以自愿为原则,在每次例会期间轮换部长,使每个成员都可充分得到锻炼。

部长在安排工作时分权分则,在我部各领导的提点与指导下,使我部在各项活动中都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是我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为保持我部成员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我部成员的积极性,除在每次会议上的沟通交流外,我部还在每学期安排2-3次内部联谊,用以了解、关心各成员的动向,实现干部与干事之间零距离交流,进一步增强我部凝聚力,进而提升我部的办事效率。

二、工作总结:

1、工作原则:

部长、部长在安排工作时分权分则:明确分工,细化责任,每一项安排指定成员负责,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互帮互助,以质量来完成任务。

2、参加的工作:

作为校学生会的中枢部门,我部是联系安排各部顺利工作的接入点。我部及时传达和执行学生工作部、主任团下达的命令和任务,做好文件、资料等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安排并通知各项活动的值班,做好各大小会议的会议记录和会议总结。在成员扩招、公寓文化节、演讲比赛等大型活动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员扩招。我部做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协助其他兄弟部门,招贤纳良,扩充我会成员人数。在此项工作中,我部门负责成员扩招中值班表的安排及值班人员的通知,收集参加成员扩招招新人员的报名信息及其后来的申请表的.收集管理,协助主任团的招新安排工作。

校园文化节。这是我部参加的一次针对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校园文化节分三部分:优秀文明班级设计大赛、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校园文化建设征文大赛。我部参与了策划书的起草,负责了报名期间值班表的安排及值班人员的通知,对手工艺作品和征文的收集与管理,并负责安排了手工艺作品的展出管理与归还。

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是由办公室全权负责的一项大型活动,活动对象为我校全部在校学生。我部负责了此次活动的策划起草、各项工作的人员安排等工作,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统筹安排了演讲比赛初赛、复赛、决赛的各项具体事宜及工作。此次演讲比赛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我院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促进、提高了我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此次活动最后圆满结束。

除了以上的工作安排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部还积极配合各兄弟部门,还积极配合、完成我会与各二级学院学生组织的运动会、学校防灾救灾安全应急大演练等其他活动的开展。

3、工作不足:

在工作中,我部也逐步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我部的通知、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后续工作,亦使工作完成的效率降低。其次,我部与各部门联系也不是很紧密,缺乏沟通与交流,致使我会开展的一些活动,组织工作不能完全到位,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且我部内部成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考虑问题不具全面性和预见性;也不能坚持,对工作逐渐表现出缺乏激情和热情,这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今后打算

我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尽力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积极继续配合各兄弟部门完成最后的换届等工作,积极参加会议,并将对下一学期的工作做出规划,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设改进方案,尽力为下一届的我部的工作开展提出有建树性的意见与建议;也将在下一期工作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出差距与缺点,取长补短。同时认清我部奋斗目标,明确我部发展方向,努力将我部打造成校学生会的一大亮点。

以上便是我部(办公室)近一年来的总结。虽然总结得并不全面,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和许多细节没有罗列出来,但总的来说,我部各成员在这一学年中,都努力积极的完成在各项活动中应尽的义务,认真工作,尽力为校学生会各项工作的开展献出微弱的力量。

在这进一学年的工作中,我们不仅收获了有关工作的一些能力及技巧,使个人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厚重的、深深的友谊。在工作中,在整个校学生会内部,我们都相互关怀,齐心团结,使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也让我们的友情在工作中得到了升华。

收获总是喜悦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满怀希望,希望在新的学期,新的征程中,在一股新力量的加入后,我部能再创辉煌,协同各兄弟部门的工作,使校学生会的工作开展越来越好!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4本届学生会在院领导和团委老师具体指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职能,在广大同学的鼎力协助下,经过全体学生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不断拓宽工作领域,整体上完成了初定的工作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广大学生会干部本着“无私、奉献、高效、创新”的工作精神,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无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把汗水和心血倾注到自己热爱的岗位上,经受住了各种考验,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本届学生会全体成员向关心和帮助学生会健康成长的各级党政领导,向长期关心并细心指导我们工作的团委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学生会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全体学生干部及热情参与学生会工作的全体同学致以衷心的感谢!当然,我们深知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在此,我对这一学年以来的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从而使学生会的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本届学生会成功之处。

1、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基础性工作扎实到位。

学生会是一个学生组织,最根本的是为同学服务,坚持正确的方针、方向和理论指导,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开展工作。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会中的中坚力量,是学生会能否坚实、稳定地发展的关键,因而,在这一时期里,我们着重加强了对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使人员机制更为灵活,能上能下能进能退,培养了广大学生会干部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使整个工作环境呈现出了严肃、紧张、团结、活泼的景象。

2、立足本职,联合校外,倡导良好校园文化,满足同学们多方位需求同学是我们的选票,获得同学们的支持,便为学生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会的天职是为同学服务,代表同学利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同学们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要求学生会举办各种高品位、多层次的活动。为此,学生会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观念,推出精品,打造了一批如桃李文化节等大型系列活动,满足了同学的需要,也获得了广大同学的支持和欢迎。

3、带动和引导广大同学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当中学生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学生会要始终把带动和引导广大同学以主人翁意识作为现实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带动广大同学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4、宣传工作,潜移默化的对同学们思想产生影响。

本届学生会在宣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橱窗等各种载体向同学们宣传社会热点和校内活动情况,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应当更好代表了广大同学的利益,积极主动地代表和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是学生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届学生会《校园两级校园情况反馈制度》的出台和伙食投诉台的成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关系同学们切身利益一些问题。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学生会的要求和期望,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还不能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回复和解释,在今后的工作中尚需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

2、学生会直属团支部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促进学生会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学生会内部的聚合力和战斗力。

学生会直属团支部成立三个月以来,学生会干部政治学习和组织开展团日活动等工作日趋规范和丰富,卓有成效。但是,与校团委的要求和广大学生会干部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建议下一届学生会开拓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团支部的工作,为广大学生会干部服好务。

本届学生会即将完成其使命,新一届学生会已经产生,新成员的加入必将为这个组织注入新的活力。“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院领导和团委老师具体指导和支持下,在广大师生的热情参与共同努力下,学生会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5本学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学生会办公室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下,在各院系学生会的协作、主席团的支持和校学生会各部门的团结合作下,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

办公室本着校学生会“勤奋,进取,求实,奉献”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学生之家,干部之校,师生之桥”的职能为目标,切实履行职责和义务,出色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并在延续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使办公室这个组织及其成员不断成长。

一、基础工作的定型与完善。

根据之前工作经验和积累及本学期在工作中的完善,审批、追踪和文档三组的工作都已较为成熟。审批组的职能得到了明确;追踪组和几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日常的购买工作得以既优质又保证效率的进行;文档组妥善的将工作文件存档。办公室日常值班工作有序进行,并建立起了简单工作专职专能,在复杂工作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二、从辅助到主办的跨越。

办公室因工作性质的原因,很少主办大型活动。在本学期有很大转变。3月25日与校文艺部共同主办“t-shirt风暴”大型走秀活动;5月8日与校女生部、外联部、社会实践部、宣传部等五部共同主办“奥运文化节之‘唱响奥运’音乐文化季”大型奥运主题活动;5月15日主办“与身边的金融分析师面对面”讲座。每次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参与这些活动的主办是办公室人一次大胆的尝试,从“t-shirt风暴”的摸索到“音乐文化季”的熟练,在活动中我们锻炼了能力,熟悉了过程,促进了友谊,并挖掘出很多部员的能力。使校办公室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拓展。

三、工作能力的强化。

办公室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参与了很多校级活动的准备工作。4月12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和4月26日高招校园开放日活动中,办公室及校学生会其他部门同学校各部门倾力合作,确保了活动的圆满进行。校办公室得到了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

四、不足人才招聘。

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 物价 有效需求

一、引言

市场经济中时常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萧条)的现象,并困扰经济的运行。这时,学者和官员会对其原因提出多种解释,其中代表性的是货币原因和结构原因的解释,往往是当时结构派的观点更占上风。远的如大萧条时争论,近的如对日本近几年经济萧条的解释,以及对当前欧元区经济不振的解释。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提出多种解释,如结构说、体制说、货币说、周期说、通货紧缩①论等,甚至有学者会采用鸡尾酒式的解释,不分主次地说几种解释都是原因之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鱼龙混杂,真伪莫辩,特别是结构派的观点更有市场,也影响了对症下药。中央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扩大内需,同时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但由于货币增长率在相对的低位徘徊,对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关系的调查显示,1998——2002年间,供大于求的商品种类年年增加,到2002年已有86.3%的商品供大于求,供求基本平衡的年年减少,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有效需求不足局面不仅没有什么好转,而是在加重。从2002年末开始,随着外汇储备超常增加、外汇占款大量投放及其货币乘数,货币增长率显著提高,供大于求的矛盾终于开始有所缓解,供大于求的百分比止升转降,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现在,甚至需要担心经济过热了,事实雄辩地说明我国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应在货币供给方面。本文围绕货币的媒介功能,依据交易方程MV=PT(而不是收入法方程MV=PY)展开分析,结合对大萧条、滞胀及我国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错误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辨析,充分地、无可置疑地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并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一些反思。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部分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对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原因解释的其他观点进行辨析,来说明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货币不足。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第六部分对宏观经济学提出一些反思。

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的理论分析

我们知道,如果商品都免费供给、不用掏钱,且不是计划配给,而是按需所取,以目前的生产能力或再扩大十倍,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会供不应求,不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如果当前人们的钱无限多,同样几乎所有的商品也都会供不应求,哪怕同时也有许多人一贫如洗,由此可以明白,有效需求不足和过量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货币不足和过量。

或许会有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有时可能并不是货币总量不足造成的,而是货币(社会购买力)结构性不足造成的。如果是货币总量充足的情况下货币存在结构性不足,那么,对称地应存在货币结构性过量,否则,所谓的结构性不足就是总量不足。但是,在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我们找不到那些方存在相应的货币过量。即使找得到,政府也无法有效地把过剩地方的货币挪到不足的地方,只能从增加总量上解决问题。比如,有人认为需求不足是因为人们的消费倾向降低,把钱都储蓄了起来。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一来,政府不能通过强制手段或说教来改变人们的消费倾向,根据收入决定消费的原理,只有通过较快地增加货币来增加总收入才能增加总消费;二来,谁也无法认定多高的消费倾向就是应该的合理标准;第三,人的需求欲望是无限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总是高于收入增长的,总是觉得钱不够花,只有在即期和预期的购买力(货币)及其增长不足时,才不得不抑制自己的需求欲望,降低消费、投资倾向,消费倾向降低往往是货币不足的造成的。再如,有人认为需求不足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我们知道,如果贫富、购买力绝对平均,价格高于平均购买力水平的商品就会一件也卖不出去,并不利于有效需求,即商品价格、数量的差距需要购买力、贫富存在差距,且我们也不知道怎样的贫富差距是最有利于有效需求的;特别是政府没有办法迅速有效地调整贫富差距(购买力结构),比如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一年比一年嗓门高,一年比一年问题重,因为没有“多余的东墙”可让政府去拆补西墙,累进税、转移支付等均贫富制度措施只能起到有限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程度的作用,并不能避免和扭转贫富差距拉大、过大。它们的设置是为了兼顾公平,而不是为了提高效率,更不是为了调控供求关系,也没有哪个国家把调整贫富差距作为有效解决供求失衡问题的根本手段。所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我们只能把有效需求不足和过量的根本原因归咎于货币总量不足和过量,而不能归咎于贫富差距过大和过小。

富人的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消费倾向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前面已说过,人的需求欲望是无限的,就普遍而言,富人花钱更大手大脚,甚至于奢侈,价格问题考虑得少,穷人花钱则犹犹豫豫、缩手缩脚,价格问题考虑得多,能省则省,不存在富人需求欲望(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道理,而且富人的投资倾向高于穷人,这有利于增加总需求。信贷消费也主要存在于富人领域,穷人是不敢、不会进行信贷消费的,信贷消费的不断增长说明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社会也总是提倡富人们应多进行资本积累、而不是奢侈地生活,这反过来也说明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富人的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消费倾向的说法是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为依托的,许多经济学家研究证实,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例如美国的消费倾向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刘建国,1999);另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经济繁荣时,收入增长快,消费、投资倾向也高;经济萧条时,收入增长慢,消费、投资倾向也低,这也说明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或许有人用某种统计方法得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的结论,这很可能是由于他的统计方法、理论有问题。在现实的社会中,有些国家的贫富差距很悬殊,但有效需求并不见得一定不足,比如和我们水平差不多的印度,所以不能把贫富差距过大作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的确,在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贫富差距往往明显拉大了,容易使人误以为需求不足是由于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实际上,不是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货币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生物学中有一个优势原理:在水肥不充足的麦地里,原来长得壮的麦苗,因根系发达,吸收水肥的竞争力强,会越长越壮,竞争力也越强;而原来长得弱的,因竞争力差,在水肥不足的环境下就得不到足够的养分维持生长,则越长越弱,越弱竞争力也越差,最后枯死。水肥越不足,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越多、越明显,水肥越充足,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越少、越不明显。同样,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在货币不足特别是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就普遍而言,失业率上升,低收入阶层收入大幅度下降,越来越穷,许多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通过投资赚钱了,富有的、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对财富有更强的竞争力,进而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财富,竞争力也相对越来越强,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比如现在的阿根廷,经济危机使他们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已接近47倍;大萧条时,随着萧条的加重,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虽然贫富差异的变化对总需求肯定有影响,但不会成为有效需求不足或过量的根本原因。

因此,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货币总量问题,而不是货币结构问题。我们不能只认识到有效需求过量的原因是货币过量,而认识不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货币不足。为了更详细具体地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下面我们依据交易方程MV=PT进行数理分析。

有效需求不足即总需求不足②,总需求则由国内总需求和净出口构成,由于净出口难以有效调控, 而内需则可以有效调控,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且扩大出口的努力又不能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时,政府只能当成内需不足去对待,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内需不足,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

在市场经济中,需求是必须直接用货币实现的。国内总需求不足时, 名义总需求和实际总需求都是不足的。名义总需求和实际总需求不完全是一回事, 但名义总需求不足和实际总需求不足却是一体的,不可能出现实际总需求不足而名义总需求充足的情况,也不可能出现名义总需求不足而实际总需求充足的情况。一定时期内的名义总需求就是这一段时期内的货币总量乘以这一段时期内的货币流通(交易)次数,即MV③,所以国内总需求不足即MV不足,实际总需求量T也就不足了。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难以有效控制,政府也难以迅速相应地降低总物价水平,而货币总量能够较好调控,所以,MV不足无论是货币不足造成的,还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造成的,都只能当成货币不足去对待,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扭转MV不足的局面,即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也就需要通过相应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

或许人们会有疑问,货币的增加会不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而被抵消呢?弗里德曼(2000)发现,货币量在紧缩期下降或增长率低,在扩张期增长率高。赛尔登发现,在各循环周期中,流通速度在紧缩期间下降,在扩张期间上升(弗里德曼,2000)。所以实证表明,货币的相应增加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说法是错误的。总之,随着货币(购买力)的相应增加,需求总是要增加的,只要足够规模地增加货币量,肯定能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虽然过程中可能受到一些不可控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即使有效需求不足是结构问题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消费、投资倾向)下降造成的,也必须通过相应增加货币来扭转需求不足的局面。因为,在需求不足、流通迟滞、经济紧缩的压力下,经济结构不仅难以快而有效地合理调整,反而更容易扭曲,如我国现在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了,而不是越来越小了。所以, 解决结构问题首先要解决需求不足问题。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快而有效的办法是相应增加货币总量。在货币不足局面未根本扭转之前, 政府在某些具体领域为解决需求和失业问题而进行的结构性努力,很可能是拆东墙补西墙。

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的实证分析

历史上对宏观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有两个:大萧条和滞胀。前者产生了凯恩斯主义, 后者使凯恩斯主义被怀疑,导致学派林立、莫衷一是。正确地解释大萧条和滞胀是宏观经济学研究走上正确道路的方向标。如果对大萧条、滞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效需求不足(滞)的根本原因的确是货币不足。

货币服务于整个经济领域内所有的商品交易和流通,包括虚拟经济中的商品交易。经济各部分是不均衡和不成固定比例的,经济增长、消费物价的商品统计范围很小,不能准确代表总商品供给(能力)和总物价水平及其增长,即收入法方程MV=PY是不恰当的,不能机械地用指数套用公式。把经济指数套入MV=PY时,大多也得不出经济问题的货币原因,后面将进一步说明指数的不可机械套用性。至于货币的非交易需求,可归纳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上,即货币的非交易需求比例增加,则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反之则上升。

3·1 大萧条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对它的原因,到今天仍众说纷纭。虽然弗里德曼的货币解释成为主流解释,但并未让大多数人信服,在西方只有1/3的经济学家认可它的说法,而且许多人认为只在大萧条的中后期货币才是主要原因。这里,我们以美国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来说明大萧条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

1928年初,为了制止股市的过分投机,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紧缩银根,限制货币供给。在1929年的头三个季度里继续紧缩银根,这种紧缩政策几乎已连续了二年,使货币供给总量减少,1929-1930年货币总量减少了4%。货币总量减少必然导致货币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我们知道,随着商品供给(能力)增长、物价上涨,货币供给增长率降低都会造成货币不足、经济衰退,不用说货币总量减少了。开始时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到同年秋季,局势已十分明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都大幅度减产,实体经济出现衰退、萧条。但由于当时股市的过分投机性,在货币开始不足时,继续吸引更多的货币流入股市,支持股市,紧缩政策所要制止的股票价格并没有受到什么明显压力,继续保持牛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货币不足的程度。随着紧缩政策的继续,实体经济萧条程度加重、企业经营业绩进一步恶化,利润和预期利润不断降低,实际收入急剧下降已越来越明显。人们知道股票的前景不妙,逐渐对股市失去信心,加上支持股市的货币也逐渐不足,到9月份,证券市场趋于下跌,接着信心崩溃,产生雪崩效应,人们不计价格地抛出股票,10月29日出现黑色“星期二”,证券市场崩溃。对于大萧条最初衰退阶段起因的研究,必须抓住衰退产生之前的长时间货币政策紧缩并导致货币总量下降这一重要事实。

货币不足时,经济萧条、前景低迷,人们的购买力不足,收入、赚钱盈利预期下降,消费、投资倾向随之相应下降,导致货币流通速度V相应下降,即货币不足时,货币流通速度不仅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MV下降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了。所以,总需求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货币量下降的幅度。(1929-1932年间,美国货币M2 的流通速度下降近30%)。

那么,美国经济为什么会从萧条走向大萧条呢?因为经济萧条、需求不足使企业亏损增加,许多贷款还不了;股票价格的暴跌使许多贷款炒股者还不了贷款。这样,银行出现了大量不良贷款,金融风险大大增加了。而当时美国有25000家独立的银行,因规模小,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小。1930年因玉米地带歉收出现的地方性金融危机作为导火索,挤兑风潮迅速波及全国,许多银行开始倒闭,出现第一次金融危机。货币乘数以银行的相应存在为前提,大量银行倒闭导致货币乘数相应降低,银行为应付挤兑而强制清理贷款和证券的抽紧银根行为也降低着货币乘数,货币总量继续迅速内生性减少,货币总量的继续迅速减少又不断加剧着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危机、银行倒闭风潮。罗斯福上台前的美国政府对金融、货币体系的内生性崩溃听之任之,到1933年发生三次金融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有10500家银行倒闭,还有许多银行歇业,许多人不是失去了自己的金钱,就是长期无法动用它们(流通速度为0的货币),货币供给减少了 1/3,货币流通速度相应较大幅度下降。基于交易公式MV=PT,总需求大幅度下降,萧条的程度也就大大加重了。如果不是罗斯福总统宣布全国银行歇业, 坚决外生地制止了银行倒闭风潮、货币崩溃,而是任由货币内生地继续自动大幅度减少下去,大萧条还要更严重。银行倒闭风潮、货币大幅度减少被制止之后,大萧条不再大下去,也说明货币问题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C.罗默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1933年后美国经济中产出的奇迹般的恢复是由货币的扩张带来的,货币的扩张是由1933年开始的贬值和黄金的大量涌入共同导致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微乎其微(斯诺登和文,2000)。但货币增长的速度仍不足以让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战争爆发后,财政、货币政策同时大力度扩张,财政大量借债,国债总额达到GNP的130%,美联储则大量买进国债(赤字货币化),货币更迅速地增长,美国就迅速地走出了经济危机,并造成短缺,不得不进行物价管制和计划配给。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大萧条的原因是货币不足,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必须相应增加货币供给。

有人会有疑问,到底是货币供给(相对)下降导致经济萧条,还是经济萧条导致货币供给(相对)下降呢?货币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货币供给不足会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萧条又会降低货币乘数下降,加剧货币不足。但政府可以外生地调控货币供给,把货币作为调控经济的工具,让货币适应经济的运行,或矫正经济的运行,而不能反过来把经济作为调控货币的工具,让经济去适应货币或矫正货币供给,因此,我们只能把货币不足作为萧条的原因,而不能反过来。

人们常把证券市场的崩溃说成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证券市场的崩溃对货币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是先出现了实体经济的萧条,后出现了证券市场的崩溃。而且在大萧条之前之后,美国证券市场经历过多次大规模急剧下跌,但都并未引起大萧条或萧条。如1987年10月9日,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下跌22.6%,一天之内损失了5000亿美元的股市财富,使得1929年的那次大跌只是小巫见大巫,(1929年10月29日下跌12.8%),但随后的两年内就没有产生经济衰退。研究发现,股票价格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相当温和的,尽管平均股价的确对总支出有影响,但股市并非经济衰退或通胀的主要原因(麦克康耐尔和布鲁伊 2000)。杰拉尔德·冈德森(1994)研究表明,证券市场的崩溃不足以成为大萧条的根源,并对包括“贫富差距过大论”在内的结构派的观点给以了充分否定,特别简洁地指出:“他们的论点与其他许多结构派学者的论点一样,还有另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时间的选择,相对于前面提出来的那些原因而言,这场大萧条来得太突然了。”结构的变化是逐步、缓慢发生的,“它的全部影响似乎不会突然地在1929年第三季度第一次表现出来”。

凯恩斯指出大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但对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解释并不正确。他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个心理规律。如果这种观点正确的话,而这三个心理规律应是一直存在的,这样,在没有政府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有效需求就应一直是不足的。但是,在大萧条发生以前,没有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西方经济是在萧条和高涨之间波动的,美国经济在大萧条之前的二十年代曾长期繁荣;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才在英国爆发;有效需求并不是一直不足的,所以,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解释并不正确。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萧条的出现是总需求急剧下降导致的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斯诺登和文,2000)。基于文章开头的分析,毫无疑问,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单单只强调货币一种原因的确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但我们必须牢记:需求是必须直接用货币来实现的,其他所谓的非货币因素原因解释如果是有道理的,可以也应该归纳于对货币供求量(包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上,先成为货币不足的原因,再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而不能直接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因为,如果某一因素对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供给(能力)、物价均无影响,即对货币供求量没有影响,就不可能影响供求关系而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美国大萧条货币不足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外生性紧缩政策及其引致的金融系统内生性崩溃,其他因素如果是原因之一,也是次要原因,且可能是货币不足引致的内生性副产品。

3·2 滞胀中“滞”(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是货币不足

3·2·1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出现了两次典型的“滞胀”,我们以1973-1975年的滞胀为例进行分析。1973年10月,欧佩克对石油限产提价,使油价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上涨了3倍,由于石油在当时经济中的作用分量很大,对西方石油进口国形成猛烈的成本冲击,推动物价普遍持续上涨(1974年春,发达国家的消费物价上涨率达15% ),基于MV=PT,物价上涨(和商品供给增长一起)相应增加了货币需求。为了消除物价上涨,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大力度紧缩政策,使货币供给不能相应增长,(1973年,发达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长从1972年的14%下降到1973年的 8%, 1974年更加紧缩),导致货币不足、交易量T不足(实际总需求不足)、销售不畅、库存增加、失业增加,即出现了“滞”的情况。(经济增长从1973年上半年的8%下降到下半年的3%;美国等1974年出现负增长)。货币不足、需求不足对物价有下拉的作用力,但不能立即消除物价上涨,因高物价上涨率使物价具有巨大的上涨惯性,(加上成本推动作用的持续性),物价在需求不足的环境中要继续上涨一段时间,即出现了滞胀。胀的原因是石油涨价,滞的原因是紧缩货币对胀的治理。美国在石油危机之前就已产生了需求拉动的物价上涨,并采取了紧缩政策,但因石油(和进口粮食)猛烈涨价的成本推动作用,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物价上涨率不降反升。

对于滞胀的原因,西方学者有多种解释。如劳动市场技术结构说,认为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会和大公司两大垄断力量的存在和对抗,使工资和物价易涨不易跌且螺旋上升;由于劳动市场技术结构的差异造成失业与职位空缺(空穴)并存,引发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演化为滞胀。但这种理论所说的那些原因因素不是仅存在于1973-1975、1979-1981年间,而是在之前之后的其他年代和年份也一直相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果这种解释正确,那么,在其他年代、年份也应存在着滞胀且是长期的,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其他许多解释也存在相同的不足之处:用一直长期相同存在的那些因素来解释偶发、少见的滞胀现象,虽然这些因素在滞胀的形成中并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3·2·2 还有一种不太典型的滞胀,即货币膨胀、需求拉动出现高物价上涨局面后,采取紧缩政策治理高物价上涨而出现的滞胀。在货币膨胀导致高物价上涨局面后,采取紧缩政策进行治理时,物价上涨(和商品供给增长一起)增加着对货币的需求,而紧缩政策使货币供给不能相应增加。这样,一段时间后,货币过量就得到矫正而不再过量,但物价上涨却不会嘎然而止,因其惯性还要继续上涨,(上游商品涨价惯性源于心理预期,下游商品涨价源于成本推动,还有时滞的原因)。和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一样,在紧缩政策导致货币不能相应膨胀的情况下,惯性的物价上涨(和商品供给增长一起)同样会造成货币不足,(矫枉过正)。且货币不足对物价下拉作用力也不能一下子就消除高物价上涨惯性,物价在需求不足的环境中还要继续上涨一段时间,即滞胀。不过开始时,货币不足的程度较小,滞的情况并不严重,随着物价的继续上涨、商品供给能力继续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紧缩政策的继续,货币不足的程度将越来越严重,“滞”的情况将越来越明显,而物价上涨率则逐渐下降。当物价上涨率降为0时,经济运行决不是处于货币既充足又不过量的恰到好处状态,而是处于最大或较大货币不足状态。 “滞”是用紧缩货币手段治理“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可能在货币相应膨胀的情况下,有效地治理高物价上涨,除非进行物价管制或其他强制性手段。美国在1969-1972年间的滞胀、我国从1995开始的滞胀(陈宗胜和向静,1995)就是这样的。这种不典型的滞胀说明:凯恩斯开出的药是良药,但良药也是不可以滥用的。

如果以货币过量和不足来定义通货膨胀和紧缩,成本推动、惯性的通货膨胀实质是一种通货紧缩。

紧缩政策把物价上涨率降为0之后,货币不足的下拉作用使物价开始下降。基于交易公式MV=PT,物价下降对货币不足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因为物价下降具有较大刚性④(因成本加利润锁定和供应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倾向,使物价上涨容易下降难),下降幅度相对货币不足的程度非常有限,不可能完全消除货币不足,更不可能矫枉过正,反向冲入货币过量状态。且货币增值也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持币待购),进一步使货币流通速度降低,部分抵消了物价下降对货币不足的缓解。若宏观政策不能有效扩张且没有有利的外来冲击,则经济将长期处于货币不足、需求不足状态。这是我国从1997——2002年以来经济运行的情况。

3·3 造成货币不足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货币供给量的绝对下降。这种情况下衰退、萧条的程度会很严重,如大萧条。因为,在没有战争等破坏的情况下,商品供给能力总是在增长的,(加上物价上涨),货币增长不足都会造成需求不足,货币供给绝对下降则货币不足的程度会更严重。二是货币供给相对下降,即货币供给增长小于货币需求增长造成的货币不足。二战以来出现的货币不足、经济萧条,主要是货币供给相对下降造成的,如滞胀。在货币不足、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且货币增长幅度又不能扭转货币不足局面时,总需求在增长,经济也在增长,甚至是较高地增长,但却不是充分增长,即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不等于经济景气,比如,1934-1937年间的美国⑤和近几年的我国。

四、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是货币不足

4·1 针对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有多种解释,鱼龙混杂,混淆了认识,也妨害了对症下药,因此,需要对不太正确的解释进行一些必要的辨析:

1、有学者把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归咎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多。该观点所说的有效供给不是经济学中与有效需求相对应的有效供给一词,既不是指总供给,也不是指有供给能力的供给,而是指:产品品质上适应市场需求,价格上与购买者的购买力和现实购买欲望相适应的商品。即好而不贵、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商品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就普遍而言,好的商品总是要价格高的,成本和利润卡着呢,越是高科技产品,价格越高。如果现在大屏幕背投卖成21?疾实绲募鄹瘢?1?疾实缏舫墒找艋?募鄹瘢?比换岢晌?行Ч?夜┎挥η螅?侍馐强赡苈穑吭诠郝蛄λ?接肷唐芳鄹袼?讲幌嗍视κ保?侨梦⒐鄣钠笠等ヂ??亍⒓枘讯?纯嗟亟导垡栽黾佑行Ч??纺兀炕故钦??诤旯凵献芴逑嘤υ黾踊醣乙栽黾尤嗣堑墓郝蛄φ?纺兀恐泄?呀?胛⒗?锥危?荒苤竿?ü?杆俅蠓?冉导鄣慕峁沟髡?磁ぷ?枨蟛蛔憔置妫?档臀锛鬯?奖纠淳褪羌枘讯?纯嗟模?ɑ踅羲跏切矶嗳瞬荒芙邮艿摹5娜罚?幸恍┞浜笪绷由唐芳鄹窈艿痛蠹乙膊幌胍???獠皇侵饕?侍猓?绻?枨蟛蛔愕闹饕?锹浜笪绷由唐罚??渌?唐沸枨蠡?境渥悖?鞘呛檬露??皇腔凳露??筒挥梦?行?枨蟛蛔惴⒊盍耍?ㄊ欠袷锹浜笊唐罚?荒芡耆?头⒋锕?冶龋?茄?负跛?械纳唐范际锹浜蟮模?⒄沟母鹘锥尾皇强梢匀我獠痪???模?N夜?衷谠段创锏轿镏始?蠓岣坏某潭龋??钏?交购艿停?nbsp;任何一种合格商品都未多到再便宜或者白送也没人要的程度,正是由于购买力不足,使得质次价低的商品也有不小的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多的观点是一个时髦但不切实际的观点,把普遍性供大于求主要归咎于重复建设、供给刚性等结构问题是欠科学性的,限产、压缩无助于解决总需求不足造成的下岗、失业问题。

有结构派学者以家电过剩为例来说明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他们把家电过剩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提供严重不足。这种观点实际是站不住脚的,难道现阶段农民就不想拥有(高档)家电?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话,农村就能大量购买家电并扭转家电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也是需要钱的,有没有多余的这一大笔资金?谁来投资?谁肯投资?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是否能较普遍接受投资者提供的有偿服务,使投资者正常运营赢利、收回投资并足以诱使投资者投资?这一切不都是钱的问题?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许多所谓的结构问题更深层的其实是货币问题。农村家电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的购买力不足,农村的购买力不足并不是建立在城市购买力相应过剩的基础上的,不能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解决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家电供大于求是因为大多家电的档次太低。我们以彩电为例来说明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彩电年生产能力4000万台,生产3000万台,销售2000万台,那么年3000万台都生产大屏幕背投、液晶、等离子体就行了?真那样的话,恐怕连1000万台都卖不出去,而再次被批评为重复建设。结构说中也有人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和生产力发展扩大内需,扭转需求不足局面。其实,在货币不能相应增长的情况下,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高恰恰是需求不足的原因。假如保持现在的购买力水平,而让技术、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倒退五十年、一百年,有效需求还会不足吗?

结构说中还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短缺与过剩共存,需求不足主要是结构性的,不是总量性的。这种认识似是而非,因为,结构问题任何时候都存在,总需求再不足,也会有短缺、紧俏的商品,总需求再过量,也会有过剩的商品,所以,不能因两者都存在,便认定需求不足(或过量)一定就主要是结构性的。在货币(及其增长)充足、总需求(增长)充足的情况下,如果因结构问题导致供求错位,使经济出现结构性需求不足,则产生相应的货币购买力挤出,把挤出的货币购买力挤入到经济的其他部分,相应地应出现结构性需求过量,且需求不足和需求过量应是基本对称的。所以,区分供求失衡主要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要看短缺与过剩是否基本对称均衡,那个是主要矛盾。我国现在的供大于求是普遍性的,大部分商品都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商品很少。经贸委2001年7月15日的调查显示,从总的情况看,603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有103种,供过于求的达500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有结构派学者认为,这 603种主要商品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瓶颈制约已经基本缓解,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比,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如1997年我国的发电机装机容量人均只有0.2千瓦,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公路密度,即使在交通发达的沿海地区,每平方公里也只有0.3公里,赶不上印度0.5平方公里的水平,因此认为需求不足是结构性的。要知道,平均水平低不等于需求大于供给,与发达国家或某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那种商品的平均水平都很低)。1997——2002年间,即使是过去长期短缺的一些能源、原材料等瓶颈行业也开始过剩了。用报纸上的话说:“中国绝大部分想得到的新产品、新行业,都投资过度了,可以有高利润的新行业越来越难找了,这以后企业还朝哪儿发展?”,如此,怎么增加有效供给?有人以一些产品需要进口为由来说明需求不足是结构性的,这更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商品生产也存在着国际分工,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有不少商品需要进口,何况我国现在还是顺差。总之,当前需求不足主要不是结构问题,而是总量问题。

从通过宏观调控解决问题的实践上说,中央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众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否则就是对市场经济原则的违背;政府过去用强制手段进行“关停并转”、“限产压缩” 来进行结构调整,但有效需求不足局面并未因此而有所好转,却往往发生“拉郎配”和遭到明里暗里的抵制。至于有人主张,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结构调整,试想,行政强制手段都会因遭到抵制而难以有效落实,“说教式的指导”又能有多大作为、产生多大效果?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商品很少的局面,使企业对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感到茫然,难道政府就不茫然?现实中人们对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只有面上的提法、没有具体的办法。总之,把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归咎于经济结构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需要指出的是,大萧条时也有学者和政府官员把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归咎于结构问题,而许多年后的研究表明,货币是主要原因。

2、有人把需求不足主要归咎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完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在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在萧条和繁荣之间的波动,绝不是说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完善到某种程度就可以避免有效需求不足现象的出现,正确的宏观调控也只能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而不能消除经济波动,不恰当的宏观调控则会加剧经济的波动。经济萧条是完备的且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场经济的痼疾(吴军,2001),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备的早期(1825年以前)不存在经济萧条的现象。我们也知道,我国过去的体制、机制更不合理,如果这种观点正确,过去就应一直是需求不足的,但过去却是供不应求,近的如1992-1993年,远的如1988年以前。或许有人会说,过去是短缺经济,现在是过剩经济。要知道,供求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是否平衡和商品供给能力的绝对水平没有必然的正负因果关系,总供给过剩和总需求不足是一回事儿。象西方国家,生产力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但有效需求并不见得就一定不足。过去之所以短缺,是因为货币供给远大于需求,只是由于凭票供应和物价管制的计划经济,才未引起过度需求、物价高涨,有人称之为隐性的通货膨胀,如果当时也是货币不足或者干脆没有货币,而又不免费供应,同样会过剩的。1987、1988年,物价放开、票证取消,货币过量压力释放,1988、1989年物价猛涨,1989年开始的治理整顿、政策紧缩,很快矫正了货币过量,并矫枉过正,造成货币不足,迅速由短缺变为过剩,1990年出现市场疲软。1992年货币相对快速增长,经济又迅速从过剩进入短缺。而后政策紧缩,很快又进入过剩。谁也不能说这期间经济体制、机制时好时坏或越改革越坏,所以,体制、机制问题不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道理,归咎于消费观念落后的观点也不正确,因过去的观念更落后。也没有理据证明过去的经济结构比现在更合理,在所谓的短缺年代,商品更加单一,经济结构更不合理;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还是有很大改善的,谁也不能说我国的经济结构越改革越坏了。总之,我们不能把过去需求充足时就已经存在且更严重的那些问题作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也因此,诸如主要归咎于供给刚性、农村城市化不够的观点也都是不正确的。不过,随着体制的改革、结构的调整,市场化、货币化范围不断扩大,的确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如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和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的改革等。而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则制约了货币盲目地内生性增长,但这些只能说成是合理化的结果,而不能说成是不合理的结果。

联系到我国在1988-1989年的抢购风、1990-1992年间的市场疲软、1992-1994年间的经济高涨以及随后的有效需求不足,更能充分说明体制说、结构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结构和体制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变得很好和变得很坏。如果说短缺是体制或结构造成的,过剩也是体制或结构造成的,那么,体制和结构到底是要造成短缺呢?还是过剩呢?最后还得落到货币上。结构、体制问题任何时候都存在,在货币充足又不过量的情况下,经济结构或体制再不合理,也不可能出现大部分商品都供大于求或都供不应求的局面,不是结构、体制问题导致了普遍性需求问题,而是普遍性需求问题加剧、凸现了结构、体制问题,并使人们混淆了对根本因果关系的认识。体制、结构不合理对总需求肯定有一定影响,但绝对不是内需总量不足(或过量)的根本原因,而且必要时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矫正或适应结构和体制等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

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不足,而不是结构、体制问题。中央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扩大内需,同时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但由于货币增长率在相对的低位徘徊,对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关系的调查显示,1998——2002年间,供大于求的商品种类年年增加,供求基本平衡的年年减少,到2002年已有86.3%的商品供大于求,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有效需求不足局面不仅没有什么好转,而是在加重。2003年开始,随着货币增长率的明显提高,供大于求的矛盾终于开始缓解,供大于求的百分比止升转降,事实雄辩地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应是出在货币供给方面。

货币不足、总需求不足、就业形势严峻,也严重制约着结构的调整、体制的改革。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破产效益差的企业,面对的拦路虎是:需求不足所造成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如投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前面是需求不足导致的前景渺茫、风险没底儿,不敢投资,后面是货币不足导致的资金匮乏、贷款难找,无力投资,货币不足、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且,由于需求不足,利润高的行业(商品)少,企业的投资选择面很窄,一旦某一商品比较畅销、利润较高,大家会蜂拥而上,也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破坏了原有的供求结构,如《经济日报》连篇批判的39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的重复建设;至于扩大第三产业,需求不足的压力直接作用于商业等服务业,怎么扩大?能扩大到哪里?农村税费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农村基层哪儿都缺钱、哪儿又都需要钱;苏皖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出现反弹,根本难点在于财政缺口无法弥补(葛如江和汤涧,2003),县乡村级财政本来就普遍困难。前面已说过,在货币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局面未根本扭转之前, 政府在某些具体领域进行的努力,很可能是拆东墙补西墙,力不少出、活儿没多干,事倍功半。税费改革是应该的,但不能指望它能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需求不足或过量是短期问题,体制、结构不合理是长期问题,不能通过解决长期问题来解决短期问题。当前,货币、需求的短期问题和结构、体制等长期问题交错扣连,应以货币为主切入口,先解决货币问题,扭转(至少是大幅度缓解)需求不足局面,使经济运转畅通,进入有效循环,为结构调整、体制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背景,在畅通的运转中(而不是迟滞中)优化结构、体制,解决结构、体制问题才能事半功倍,而不能是先解决体制、结构等长期问题,通过解决长期问题来解决总需求(货币)不足等短期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前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就不重要)。没有正确的宏观政策措施或有利的外来冲击,短期问题会长期不能解决的,如英国在20世纪20、30年代长期萧条,美国在1929-1941年间也长期萧条。

3、有人把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归咎于亚洲金融危机。我们知道,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已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所以,这种解释对不上时间。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在我国登陆,只是减少了我国随后一段时间内的出口增长,加剧了内需不足的程度。后来出口增长基本恢复之后,有效需求不足局面并未好转,也说明亚洲金融危机不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需要指出的是,1994年阿根廷开始衰退,1995年出现4%的负增长,经济萧条初期,部分人士也将其归咎于1994年底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4、有人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咎于所谓的通货紧缩,认为人们买涨不买落,扭转价格形势已成为扭转宏观经济的关键。这种观点颠倒了因果关系,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物价下降,而不是物价下降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是从1997年10月份以后才开始下降的,而我国在1995、1996年就已出现了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如果物价持续下降前总需求充足,物价怎么会普遍持续下降呢?对这种观点的另一个否定是,我们硬性地把所有物价都持续提高几倍,有效需求就增加了?可以肯定,那样人们更买不起东西了,需求会更不足了。反过来,如果真能让全部物价降低一大半或更多,内需不足的局面肯定会全面扭转,又一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供应商之所以降价正是为了增加销售量,如果真是越降价越没人买,供应商们再愚蠢也不会去降价的。正是由于货币不足时,物价不能相应下降以矫正货币不足,需求才持续不足的,如果物价能绝对灵活,就不会出现有效需求过量或不足。需要指出的是,2000-2001年物价指数由负变正,而有效需求不足局面并未扭转,也说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通货紧缩是经济问题(总需求不足)的结果表现,而不是该问题本身及原因。把通货紧缩(膨胀)需求不足和过量的根本原因是不科学的,本末倒置。物价的涨落对货币流通速度(消费、投资倾向)有一定影响,物价上涨对货币流通速度有一定提升作用,但若货币不能相应膨胀,实际购买力会降低,能买的起的商品和能买的起商品的人(和企业)会越来越少,这样,通货膨胀对总需求的正效应小于其负效应,如滞胀。反过来,物价持续下降中,的确会有一些人持观望态度,能买的起的商品和能买的起商品的人(和企业)会越来越多,对总需求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如2002年汽车大幅度降价造成需求爆发性增长(张伯顺,2002)。通过物价上涨预期来刺激总需求即使短期内是有效的,长期上也属于饮鸩止渴。有人把物价指数由负变正当成经济出现转机的一个表现,那是错误的,在货币(总需求)不足局面未扭转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是坏事儿而不是好事儿。

5、还有经济周期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等几个阶段,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繁荣之后,这段时间恰处于萧条和不景气阶段。这种观点并未说明经济周期的内在原因,似乎这一切都是自然的,与宏观政策无关。然而,经济的运行不同于日月星辰变换,恰恰是由人的经济行为来实现和决定的,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都会给经济波动造成影响,在政府对经济进行强大干预的今天,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无疑是最有决定作用力和影响力的。而且,经济的波动是不规则的,并不存在固定的周期,不是到某一个时间点就一定是什么样的态势,如我国1988年出现高涨,1990-1991年出现市场疲软,1992年,货币供给相对快速增长,当年经济迅速复苏并进入高涨。而后的有效需求不足从1995年开始到2002年已经8年了。经济波动也不必然是复苏、高涨、衰退、萧条依次出现,如1937年8月,正在走向复苏的美国经济在并未出现高涨的情况下,由于政策错误紧缩导致货币供给量再次绝对下降,又一次陷入急剧衰退和经济危机。所以,没有正确的宏观政策调控或有利的外来冲击,经济是不能自动较快地走出萧条的,这种经济周期的观点无助于对宏观调控进行指导。根据本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市场经济运行出现高涨、衰退、萧条、复苏的波动,是由于货币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转换造成的,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则是实际冲击与货币冲击共同且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上分析,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主要不是结构、体制等问题。基于文章开头的分析,毫无疑问我国总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是货币不足。对于其他有一定道理所谓的非货币因素原因解释,重复前面的一句话,可以也应该归纳于对货币供求量的影响上,先成为货币不足的原因,再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而不能直接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造成我国货币不足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紧缩政策,具体原因过程在“滞胀”一章中已论述。

2·2 人们总是用“货币供给增长率同经济增长率和零售物价上涨率之和相比较”的方法来衡量货币供给是否充足,并得出结论:我国的货币供给是充足的。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一比较方法有许多不妥之处:

1、货币服务于整个经济领域内所有的商品交易和流通,任何商品供给增长和物价上涨,都增加对货币的需求,经济各部分是不均衡和不成固定比例的。经济增长、零售、消费物价的商品统计范围很小,不能准确代表总商品供给(增长)和总物价(上涨)。比如,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31342亿元,增长13.1%,而同期商品供给中仅工业总产值就52692亿元,增长28%;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7%,而消费物价上涨14.7%;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44918亿元,增长11.6%,而同期仅工业总产值就76909亿元,增长26%。并且,货币需求量不仅要考虑现实的商品供给(增长),还要考虑商品的供给能力(增长),失业增加、商品供给能力闲置(增加)时,经济增长指数对此没有任何反映。这两个指数仅属于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没有反映,而股票和债券的二级市场也需要且占用着大量货币,即购买力分流。从1996年连续降息以来,股市火爆,股票数量猛增,价格猛涨,如上证指数,1996年550点,2000年上升到2000点左右,这需要大量的货币流入进行支持,大幅度增加着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减少了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供给增长,是造成实体经济货币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货币从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后,很难再从虚拟经济撤回实体经济,因为赚了钱的想继续赚钱,赔钱的想捞回来,即使股市回落低迷,大多也不肯把资金撤出去。

另外,我国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逐步改革,市场化、货币化范围迅速扩展,也大幅度增加着货币需求量,如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和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改革等,都大量增加着对货币量(购买力)的需求。货币化的过程不但应包括物质产品的货币化与市场化,还应包括服务产品的货币化与市场化,既包括流量资产的货币化与市场化,也包括存量资产的货币化与市场化。因此货币化在中国的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孙健 辛然 2002)。经济增长、零售物价指数对此没有什么反映。象大学大幅度扩招和学费猛涨,大量地增加了对货币(购买力)的需求。

2、未考虑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化。我国近些年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和货币增长不足有很大关系),从1992年的1.049下降到1998年的0.761,相应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当然,GDP在整个货币经济中比重很小,用GDP/M2来计算V是不准确的,但经济萧条时消费倾向、投资倾向低却是不争的事实。

3、货币需求增长率也不宜由需要交易商品量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简单相加,因(PT)= P+T+P·T, 当P和T都不小于10%时,P·T就不能忽略不计。

4、货币供给增长率大于货币需求增长率不等于货币供给增长额一定大于货币需求的增长额,还要看基数大小; 货币供给增长额大于货币需求增长额不等于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也要看基数大小。

如果货币供给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与零售物价上涨率之和,就是货币供给增长率大于货币需求增长率,那么,这好几年累积下来,货币供给应严重过量,就应是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了。所以,货币供给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与零售物价上涨率(或消费物价指数)之和,并不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大于货币需求增长率及货币供给增长额大于货币需求增长额,更不等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 。

五 结论及建议

既然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货币不足,那么,扭转需求不足局面就要主要通过相应适当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有人总担心增加货币供给会引起通货膨胀,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有非货币手段能有效增加有效需求、扭转需求不足局面,会有相同的通胀风险的,(计划经济中的强制降价除外)。在由需求来拉动经济较快速增长时,完全避免物价上涨也是不可能的 。对物价上涨,既要允许其适度存在,又要防止其肆虐,要把它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明显提高,但这主要并不是宏观政策措施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外汇储备超常增加、外汇占款大量投放及其货币乘数导致的。现在,的确要适当控制货币增长率,防止货币增长率过高,但不宜转入紧缩政策。这种较高的货币增长率应保持、观察一段时间。要注意贷款增长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要避免货币增长率、贷款增长率的大起大落;也要注意贷款增长在结构上的均衡性,避免贷款增长集中在某些局部而产生结构型通红膨胀,并引致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同时要高度关注物价的涨落,必要时进行一定的物价管制,本文已分析说明,物价上涨从根本上说是有效需求的大敌。美国肯尼迪年代经济长期繁荣经验告诉我们,较高的货币增长和恰当的物价管制是保持长期强劲需求的有效方法。

六、对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反思

1、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有效需求不足或过量的原因是货币不足或过量,商品供求总量均衡和货币供求均衡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货币供求均衡则商品供求总量上必然均衡,商品供求总量上均衡则必须货币供求均衡。不可能出?商品供求总量不均衡而货币供求均衡的情况,或相反。所以,宏观经济学教程中的IS—LM模型是错误的,因在这个模型中两者是分离的,这个模型实际上重建了两分法。

2、菲利普斯曲线是错误的。基于交易方程式MV=PT,物价P和有效需求量T是反比关系,在MV增长一定时,物价上涨的多了,商品交易量T的增长就少了,甚至会下降;进而,需求对增加就业、商品供给(能力)增长、经济增长的拉动就少了,甚至会产生反向拉动力。所以,物价上涨对就业增加、商品供给增长产生的确实是负效应,物价上涨率越高,负作用越大。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物价上涨不存在正相关的逻辑关系,而是负相关逻辑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当然是错误的。只是在需求过量拉动经济增长时,需求对物价也有向上的拉动力,必然有物价上涨这一副产品,使就业增长和物价上涨成为一对孪生兄弟,虽然他们天生是敌人。在明显的成本推动或惯性的物价上涨中,这对兄弟就不能共存了。这就是为什么货币快速增长且进行物价管制时可以实现低失业率,如二战时的美国和短缺时代的我国,这一事实和滞胀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达的那种逻辑关系。

3、对宏观经济管理而言,货币不是唯一重要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在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物价、商品供给(能力)等几个变量中,对政府而言,货币最具有可控性,虽然控制它仍是有难度的,并且,可以通过控制货币量来有效地控制其他变量及整个经济。当然,本文并不说明政府在其他领域就完全应无所作为,比如通过收入政策对工资物价进行必要的干预,来辅助制止通货膨胀;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理顺经济关系。但对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而言,结构调整只能作为辅助药物,不能替代货币的主药作用。

注释:

①对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这两个名词,理论界存在争议,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文采用当前较流行的定义即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和持续下降;本文也尽量避免使用这两个名词。

②凯恩斯在《一般均衡理论》一书中,明确将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厂商的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等四种需求加总,称为全社会需求或有效需求。

③凯恩斯(1983)认为有效需求D=MV。

④对于物价下降刚性较大的原因有多种解释,但物价下降比物价上涨刚性大的事实是公认的,即物价上涨容易下降难。也因此,货币过量很容易被物价上涨所矫正而不再过量,甚至造成货币不足,而货币不足却很难通过物价下降被矫正,在货币不能相应膨胀的情况下,使需求长期不足。

⑤美国1933-1937年间,经济增长年均高达9%,但远未走出经济危机。

⑥ 如果通过足够规模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扩张货币政策,则不需扩张财政为先导,因央行买进政府公债等同于赤字货币化。

参考文献:

布赖恩·斯诺登和霍华德·文 ,2000:《与经济学大师对话》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8-19页 、 第13-14页

陈宗胜和向静 ,1995 :《走出滞胀的困境》,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第92页

杰拉尔德·冈德森 ,1994: 《美国经济史新编》,杨宇广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647-650页

坎贝尔·麦克康耐尔和斯坦利·布鲁伊,2000:《经济学原理·问题和政策》,陈晓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第206页

凯恩斯 ,198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徐毓??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 第262页

葛如江和汤涧 2003 《刚减下的“包袱”又重了》,《石家庄日报》2003年2月13日第4版 石家庄:石家庄日报出版社

刘建国,1999:《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经济研究》第3期,第52-54页

米尔顿·弗里德曼 ,2000: 《弗里德曼文萃》 , 胡雪峰 、 武玉宁译。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 第356页、 第324页

孙健 辛然 ,2002,.cn/news_detail.asp?keyno=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