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女性为什么不能读书 阿富汗塔利班禁止女性上大学条例

  • 塔利班女性为什么不能读书 阿富汗塔利班禁止女性上大学条例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娱乐
摘要

最近,阿富汗高等教育部公开了一项政令,要求阿全境的公立和私立大学立即暂停招收女学生,在校女大学生也必须马上终止学业,连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都不让参加了。 对于这次禁止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法令,塔利班当局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限制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女性的“荣誉”。此外,还提及了缺乏资金,以及需要时间按照伊斯兰教法的标准重…

最近,阿富汗高等教育部公开了一项政令,要求阿全境的公立和私立大学立即暂停招收女学生,在校女大学生也必须马上终止学业,连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都不让参加了。

对于这次禁止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法令,塔利班当局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限制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女性的“荣誉”。此外,还提及了缺乏资金,以及需要时间按照伊斯兰教法的标准重新修改教学大纲等客观条件。

相关法令文件

可令人奇怪的是,对于这个政策,似乎在国际上引发的反应,比阿富汗国内,还要强烈的多。

当然,塔利班当局对于女性的限制,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早前禁止女职员重返政府工作岗位,大学课堂男女之间隔个门帘,再到禁止女性使用健身房和公园等公共设施,还有对她们公共场合着装的一系列要求等等….这一年多下来,似乎是在进行着“温水煮青蛙”的操作,让大家渐渐地也就不得不从了。

政令出台之前,原本隔着帘子,女大学生还能继续学业

但更多的还是,真正关心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问题的阿富汗人,其实很少很少。

目前,阿富汗文盲率为63.7%,其中女性文盲率高达88%,这样的国情下,别说是女性上大学,就算是能读到大学阶段的男性,已经相当罕见了。

普通阿富汗人考虑的,都是怎么吃上饱饭的生存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闺女能不能上大学。

阿富汗北部的一位父亲正带着他的孩子们骑驴回家,这是大部分阿富汗人的生活状态

所以,塔利班和它的那套“教法治国”的手段,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

对于这种社会和自然资源极端贫乏的前工业化国家,宗教思想简直就是底层民众唯一的精神源泉。

阿富汗普什图族传统服饰。如今常见的蒙面罩袍其实属于一种宗教服饰,并非阿富汗女性的特有穿搭

这方面,可以想象一下,你的家就有几只羊,在光秃秃的山坡上艰难啃食;大部分人没有土地,土地在族长地主手里,由于缺乏现代农业设施和好点的种子农药化肥,打出来粮食连自己家都不够吃,即便有了盈余,因为交通不便,也卖不出去,还容易被半路抢劫;再加上无休止的战乱….你和你的家人大字不识几个,遇到难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种生活之艰难,如果不每天念一念经,恐怕是很难撑的下去的。

于是,这些受苦的人们从小被教育,经书能解释一切——在他们眼里,只有宗教、部族和长老。

这就很形象地诠释了马克思说过的那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也正因如此,几个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如同一块巨大的幕布,笼罩着阿富汗整个国民的精神世界。

其实,伊斯兰教作为诞生最晚的世界性宗教,确实曾带着明显的先进性…然而,时代变了,如今还要坚持拿中世纪从沙漠里走出来的经书来解释现代化社会,这样做,似乎是很难行得通的。

可为什么塔利班就偏要这样搞?

因为,阿富汗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很多方面,实际上仍旧停留在中世纪。

从历史上看,不管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体力方面处于劣势的女性都曾被当作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在一线肉身搏杀的战斗力,或者从事农业、游牧业生产的体力,通常都比不上成年男性,女人作为男人的“财产”,最被看重的,只有生育价值——这就是对女性的“物化”。

这样敢在街头示威,不蒙面的阿富汗城市女性,是少数里的极少数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岁月中,关于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并非某个文化圈独有的现象。对女性的严苛限制,并不能直接跟伊斯兰教画上等号。

典型的像当今印度的一些地区,女性的地位往往还比不上很多伊斯兰国家。

在印度,“祝你生个女儿”向来被认作是人间最恶毒的诅咒。

可以说,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都是女性获得平等权利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相比之下,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体力方面占了明显优势的男性一直掌握着绝对资源和话语权,成了社会的主宰;而进入工业社会后,体力则不再属于决定强弱势的唯一标准,甚至在一些行业,女性相对男性,还掌握了明显的优势。

2018年,在国际机器人比赛中获奖的阿富汗中学生,以女性为主

可以说,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促进了财富的生产,更是一种用来打破封建枷锁,推进世俗化和解放妇女的利器。

这方面,前苏联中亚地区的经历,就非常说明问题。

原本,前苏联的中亚加盟共和国,这5个斯坦,在“入盟”苏联之前,他们的世俗化程度,也是不高的。

跟如今的阿富汗女性差不多,100多年前的中亚穆斯林女性,从有初潮起,外出就必须穿戴蒙面并需要家中男性陪同,否则会被指认为亵渎神灵的荡妇,招致毒打迫害乃至丢掉性命名。

在某些地区,只要征得毛拉的同意,丈夫甚至有权杀死不戴面纱的妻子和女儿。

《新郎与新娘》,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婚姻登记处,1925年。这是乌兹别克斯坦塔加入苏联的第一年

直到苏联的政工干部们驻进了中亚各地。

苏联在中亚搞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还特别重视培训农牧民们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苏联成功主导了中亚女性的“去面纱运动”。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文化和工作后的中亚女性,在1930年代,终于烧掉了最后一件“帕伦亚”。

1935年,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女工培训课堂,此时的中亚已经圆满完成了世俗化改造

至今,前苏联地区的穆斯林国家们,女性劳动参与率都远高于其他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

乌兹别克斯坦警察,似乎也讲究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除了苏联这种轰轰烈烈搞革命的途径,最近这一百多年间,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多数东西方国家都陆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改革,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性别平理念,早就成为了一种全体国民的共识。

比如,自大航海时代起,西方文明就通过殖民主义薅了全世界的羊毛,积累了大量财富,再经历几次工业革命,成功的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

而后,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掀起左翼运动,顺利通过改革的形式,实现了法律层面的性别平权。

那么,咱们再回过头来看阿富汗。

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一直处于前现代状态,在崎岖又贫瘠的土地上,一直未能发育出健全的农业和工业文明,以及具有强大执行能力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

加之,此地民族成分复杂,更像是一个由大量部族所组成的“地区”,而非一个完整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长期以来,各民族以部族为核心山头林立。大小纷争和混战,一直是阿富汗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在阿富汗,部族向来属于基层群众核心身份认同来源,在他们眼中,只有圣训、部落、长老,而不知国家为何物。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苏联人或者美国人,他们再怎么自诩为文明或者现代化的代表,不论是采用激进革命还是温顺改革的方式,结局都失败了。

1980年代,阿富汗政府的工作组在下乡活动

这导致,阿富汗境内的宗教势力、军阀势力各自为政,无论“现代文明政府”如何施加影响,他们最终也只能控制大城市,很难深入基层社会影响和感染到人民群众,一旦外部的保护伞撤走,自身都难以维持,更别提搞社会改造和治理了。

即便是查希尔国王时期或者苏联控制时代,我们看到的那些喀布尔街头的时髦女郎、戴着红领巾升国旗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少先队员,他们也仅仅代表着当年极少数的一小部分城市群体——数量庞大的人口生活在与几百年前并没有太大区别的边远村镇,连饱饭都吃不上,多数是文盲半文盲,从小被教育真主安拉最大,经书和部落的毛拉能解释一切….

1955年,阿富汗空姐

1970年代,罩袍和洋装并行的喀布尔大街

1979年,苏联支持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统治下的城市女性

在这片土地上,现代化宣传和基层民众的认知,似乎永远是两条平行的线路,鸡同鸭讲一般,找不到交汇点;反倒是在农村维护社会治安,按照伊斯兰教法来诠释公平的塔利班,更容易被这种愚昧反古的社会环境接受。

而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在农业凋敝,几乎没有像样工业基础的阿富汗,宗教“教法”和部族认知,远比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教育水平上的“现代价值观”更具有基层影响力。

面对那些世代文盲,连饱饭都吃不上,一辈子没进过学校、没见过工厂的山民,你上去劝他们——要让家里的女孩去上学、去工作,甚至去参与选举这些“现代价值观”…他们会觉得你在发疯。

因为,在这种前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体力占劣势的女性,总被认为没有太大的经济作用,就是个生育工具而已。

可以说,阿富汗女性之所以又进入了一个苦难的轮回,并非就只是因为塔利班有多么强大,而是这个国家,它足够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