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回家喂奶的脚步。”这是杨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杨澜,毫无疑问是国内最成功的女性之一。
她知性、优雅,围绕在她身上的标签有很多,女企业家,节目主持人,媒体人……
22岁时,杨澜成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至今一直活跃在媒体上,她的《杨澜访谈录》,采访世界各国名人政要,如希拉里,索罗斯、朴谨惠等。
她先后3次作为代表助阵申奥。
在这些身份背后,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孩子出生时,她停掉所有工作,专心在家带娃,她觉得,没有什么身份比“妈妈”这个身份更重要,因为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
而杨澜自己,也出生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
01
杨澜是北京人,1968年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没多久,她就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父亲是外援专家,他在国外工作,没能亲眼见到女儿出生。母亲要到干校去学习,便把杨澜送到远在上海的外婆家。
外婆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911年,17岁时,外婆为了躲避家里的包办婚姻,她一路坐船、游泳,逃到了上海。认识外公后,夫妻俩白手起家,开了一个小小的裁缝店,专门缝制手帕。
原本外婆一家生活条件尚可,但在那个特殊年代,房子被没收后,住进来很多陌生人。
杨澜和外公外婆一家,挤在一条窄窄小巷里的阁楼里。阁楼低小,大人进去都直不起腰。
尽管外婆不识字,是个很普通的农村老太太,但她很能干。家里摆满了瓶瓶罐罐,那都是她腌制的笋干毛豆梅干菜等可以长期存放的菜。
买不起新鲜桃,外婆每次买回一些品相不好、但没完全坏的桃回来,杨澜和外婆一起削皮,切块,将桃做成果酱。
外婆是乐观开朗的人。年轻时,孩子多生活苦,她过年仍要烫头发,给一家老小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新棉袄,还要去拍个全家福。
如今住在阁楼里,外婆也从来不皱眉头,她经常说,日子是一天天过出来的,愁也是一天,要过得开心点。
小时候的杨澜,是外婆身后的“跟屁虫”。
外婆打了几份工,主职是在服装店做衣服,下班后还到菜市场帮人剥虾。
夏天,杨澜在阁楼里听着鸟鸣虫叫,外婆在边上给她摇着蒲扇;冬天,穿着外婆亲手缝制的棉衣,一家人挤在一起取暖。
尽管不是生活在自己家,但外婆一家,让杨澜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经历,都是杨澜童年最深的记忆。
直到10岁,杨澜才被接回北京,回到父母身边。
而不识字的外婆,用她坚毅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了杨澜。
父亲回国后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当老师,杨澜上学才发现,老师读的英文,她根本听不懂。要强的她跟父亲说,自己也想学英语。
父亲鼓励她,要想学好,得先把读音、语法熟悉。
听从父亲的建议,杨澜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一个人在那默默地读,一段时间之后,英语考试,杨澜成绩名列前茅。
对于学习,杨澜一直说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她很多时候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考试,不过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
学习之余,杨澜最喜欢的,是在家门口的小园子里观察植物,她对父亲说,自己长大了想当一名植物学家。
父亲听了很高兴,只是问她,成为植物学家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杨澜以自己的理解回答,要了解各种植物的不同特性生长环境等。
父亲点点头说,小植物学家,从现在起就要观察植物哟。
家门口的小花园,成了杨澜的乐园。为了比较花开的不同,她还写了纸条来记录,经常趴在地上,一观察就是半天。
有时弄脏了新衣服,植物叶子划破了手指,妈妈心疼女儿但也毫无责怪,只是帮她换好衣服、处理好伤口,并叮嘱她下次要小心。
多年分开生活,现在终于回到父母身边,杨澜心里其实跟父母有些隔阂,但是母亲宽容又温柔,她很快融入了“新”家。
童年的生活,对杨澜影响非常大,父母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了杨澜。
02
父母一直觉得亏欠女儿,因此在生活中极力弥补。
有一次妈妈给杨澜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发夹,小小的虚荣心让杨澜忍不住将发夹带到学校,在同学面前炫耀,谁知同学们你争我抢,发夹摔坏了。
杨澜有些懊恼又有些难过,怕妈妈会责怪。谁知放学回家,妈妈知道发夹事件,不仅没有责怪杨澜,还安慰她,自己有“法力”可以恢复发夹原样。
妈妈二话不说,把发夹用胶水粘起来,不仔细看的话,看不出是粘好的。然而杨澜还是很伤心,她觉得粘起来的发夹太难看。
妈妈想到一个办法,用一块小小的丝绸布料,结成一个蝴蝶结,遮住了发卡摔坏的部分,这才让杨澜转怒为喜。
妈妈也趁机用发夹的事教育女儿,做人一定不能走弯路,走了弯路,即便回头,也不能回到最初的样子,就像摔坏的发夹一样。
同时,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就此放弃,要多想想办法,就像发夹上面的蝴蝶结一样。
妈妈的话,杨澜还不是太明白,不过,她从小知道帮外婆做事,现在也知道要成为妈妈的小帮手。
一次杨澜去买豆腐,想到以往都吃老豆腐,现在有卖嫩豆腐,她想买来尝尝。结果她不知道要怎么跟人说,只说要买。
豆腐老板问杨澜要粮票,杨澜莫名其妙,她觉得豆腐是菜,为什么要用粮票?店老板说没有粮票买什么买?说完忙着招呼其他人,也没多理会杨澜。
杨澜觉得很受伤,回到家里把买豆腐的经历跟妈妈汇报,并表达了不满:父母一直教育她要与人为善,自己买豆腐态度明明很好,为什么店老板却不友善,看起来那么凶?
妈妈耐心跟女儿讲道理,说可能店老板当天生意太忙,顾不上你;
也可能他本身性格就是这样,也没有太多恶意。
但是你想想,如果你像其他人一样,说清楚自己要买哪种,人家是不是像对待其他人一样,把豆腐卖给你了呢?
杨澜听完妈妈的分析,觉得有道理,主动跟妈妈说,自己也有错。是自己以前没有生活经验,不知道买豆腐要拿粮票,也没有跟店老板说清楚,导致自己在这生闷气。
妈妈看到女儿明事理,感觉到很欣慰。妈妈还说,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们一样礼貌友善,但不管怎样,我们要理解他人的心情,要宽容待人。善良,是我们做人的底色。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杨澜受益良多。在她自己成为妈妈后,也把这种宽容轻松的家庭氛围延续下来。
03
上学时,杨澜曾想过做植物学家,同时她对历史感兴趣,又想做历史学家。不过爸爸担心这两门学科将来都不太好就业,于是建议女儿走自己的路,学英语。
当时全面改革开放,父亲认为学英语可以有很多机会发挥所学,杨澜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同时辅修国际经济。
毕业时,杨澜凭着出色的英语能力,从一千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
26岁这年,杨澜获得了主持界最高奖——金话筒奖。
此时她做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决定,她辞掉了中央电视台的工作,选择出国留学。
在留学期间,杨澜认识了富豪吴征,交往一年后,1995年10月27日,杨澜与富豪吴征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96年,儿子出生,杨澜停掉了所有工作,在家带娃一整年。
早在孩子出生前,杨澜就买好了日记本,她记下儿子出生后一切令人感到新奇的举动,儿子的成长变化,他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第一次迈开腿走路,以及小时候的趣事等。
在儿子18岁生日这天,杨澜把日记本当做礼物送给儿子。儿子把自己关在房间一个多小时,看完日记后,出来给了杨澜一个大大的拥抱。
对杨澜来说,这比任何礼物都要来得有意义。
事实上在刚做妈妈的那段时间,杨澜也不是天生的“完美选手”。
杨澜和其他父母一样,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多受艺术的熏陶。
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报了好几个班。
她曾不无自豪地说,儿子学钢琴的时候,班上一百多个学生,自己是所有家长中出勤率最高的。
然而杨澜这种自豪兴奋,没有延续多久,很快就被儿子一句话打回原形。
有钢琴课的老师曾经问过儿子,为什么会学钢琴?儿子实话实说,妈妈让我学的。
事实上,儿子并不是很感兴趣,日复一日的练琴,他也越来越烦躁。
杨澜也不理解,别的小朋友一坐一整天,为什么就自己儿子学不进去?
和其他父母一样,杨澜也曾因为学琴的事,对儿子大喊大叫甚至歇斯底里地吼过。
直到那天,儿子终于说出口“想把钢琴砸了”。
杨澜才猛然惊醒,原来儿子并不只是坐不住,他是真的不喜欢这个,再继续下去,只会母子都痛苦,家无宁日。于是杨澜果断停掉了儿子的钢琴课。
杨澜当时也没想到,儿子怎么也学不进的钢琴,女儿竟非常感兴趣。
04
2000年10月,女儿出生了,一直坚持母乳喂养的杨澜,却在女儿出生后三个月,不得不狠心断奶。
当时正是北京申奥,杨澜作为申奥形象大使,她不得不快速投入工作,在北京和上海两头跑。
为此,杨澜一直觉得对女儿有亏欠。好在女儿也继承了杨澜乐观开朗的性格,北京奥运的时候,女儿开玩笑说,自己也为申奥做过贡献呢。
女儿的出生,让杨澜“妈妈”这个身份更加完整,她说自己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
当时儿子才学了一年钢琴,打死也不愿意再学。没想到女儿一坐上钢琴凳,兴奋的手舞足蹈,她从此就迷上了自己弹奏各种曲子。
每天的钢琴课练习完之后,女儿都不愿意从钢琴凳上下来,从来都不用父母督促,她还会自己主动多弹一会。
杨澜再次感叹,父母真的不能太自以为是,不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在小孩身上。
如果孩子有兴趣,他一定不会学得如此痛苦。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杨澜坦言,是儿女让她变得更优秀。
有一次学校开联欢会,杨澜作为家长代表,需要在会上有一个简短的发言。从上学时就经常在学校演讲,工作后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杨澜,第一次觉得自己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紧张。
她担心讲的不够,老师不满意,又怕讲的太过,让家长觉得自己太矫情。不管哪一种结果,杨澜都担心自己表现不佳,会给儿子丢脸。
好在发言结束,儿子很高兴给妈妈点赞,杨澜发现,不光是父母期待子女有好的表现,其实子女对父母也有一样的期待。
杨澜经常说,是孩子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跟上他们的脚步。
孩子大些了,对各种现象有自己的看法,此时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分析,非常重要。
对观众来说,杨澜是知性优雅的主持人,是成功的女企业家,但是对她来说,她是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样的身份,让她的人生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