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文 | 王呈祥
“在我看来,南怀瑾根本就是个骗子。因为他向大众传播的国学经典,都是经他个人咀嚼后的产物。尤其是对《论语》、《老子》、《易经》等书籍的解读多是胡扯,有一些理念故作与众不同,甚至有时候,还含有“迷信”色彩。”
作家李敖在国学讲堂解读文学经典时,为何要这样评价南怀瑾?
事实上,笔者早年根本不知道南怀瑾这个人,当然对李敖也很陌生。
记得有一年,我乘火车去温州,出站后步行来到站前路的另一侧换乘公交,正对面“温州”两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这是谁写的?”我当时在想。由于落款字体小且当时距离远,看不清是什么字,为此我特意折返,最后看清了是“南怀瑾”。之后,我特意上网查了查,这才知道了南怀瑾,原来他竟是文化界的大师。
南怀瑾
一九一八年,南怀瑾出生于温州乐清。他十余岁开始习武,二十岁考入中央军校,二十三岁拜佛教禅宗虚云和尚为师,成为佛教俗家弟子。
新中国成立后,他迁居台湾,受邀为多所大学讲学,并相继在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任教。后移居美国华盛顿,后又抵居香港,晚年定居在苏州,二零一二年九月逝世于苏州太湖大学堂,享年九十五岁。
他博学多识精通诸子百家,尤其是对儒释道研究最深;著作不计其数,我们熟知的有《论语别裁》、《老子他说》、《易经杂说》等;同时,他一手创办了《人文世界》杂志;另外,他还是文化界公认的第一个把国学“通俗化”的大师。禅宗佛学、文化教育、政治行动、经济贡献,四个关键词可以概括南怀瑾先生的一生。
这样的国学大师,世人敬仰还犹恐不及,为何作家李敖要抨击呢?其实这并不奇怪。众所周知,李敖的一生要么是在怼人,要么是在赶往怼人的路上,怼天怼地怼空气,没有不怼的,就连鲁迅那样的人物也未能逃过他的董狐笔、魏徵嘴,更何况是南怀瑾。
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不论人,我们抛开对李敖的个人看法,来看他对南怀瑾的评价是否有道理。
首先,他说南怀瑾向大众传播的国学经典,是个人咀嚼后的产物。
这种说法没有问题。要知道,后人解读前人的著作,不可能与本意一字不差,必然会有一定出入,所谓出入便是个人的意见,或者说“自己认为”。比方说《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有学者解释成天地轮回,也有学者解释成万物变化——两种解释都在围绕着“自然”,我们能说谁是错的?
有问题的是,为什么李敖解读的国学经典,他自己不认为是咀嚼后的产物呢?这个很好回答:我是大师,所以我是对的,别人都不对!既然是后人解读前人,李敖就能确定解读的与原著没有出入、与作者本意一字不差吗?不尽然吧,本意是什么也只有作者本人最清楚。
其次,他说南怀瑾对《论语》、《老子》、《易经》等书籍的解读是在胡扯。
有学者讲,现在市面上南怀瑾的著作多是后来学生整理出版的,有的是讲课时的记录,有的是录音和视频,还有不少是公开的即兴演说,实际他自己并没有专门写过。
由此可知,这些著作与当年《论语》的诞生一样,是由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整理出来的老师语录,并不是老师自己写的。孔子的弟子显然要比南怀瑾的学生水平高,当年记录老师的语录肯定更接近原意,可如今我们看《论语》还是两眼一抹黑,更何况是不及前人的后者整理老师的讲话呢。
再次,所谓“迷信”的色彩,是从何谈起呢?
无非是因南怀瑾秉承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辟谷”养生之法,难道养生就是迷信?其实这是对“玄学”的过度解读,玄学本是一门学问,再被一些现代人咬文嚼字后,堂而皇之的成了算命、测运等唬人的把戏。
像《易经》、《老子》之类的典籍,本来解读起来就困难,没有哪位专家学者敢站出来说自己的解读丝毫不差。而一些坚持己见的“顽固派”,但凡看多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时,便气急败坏责任对方是在忽悠,是在骗人。观点不一样就是骗子,反过来南怀瑾会不会说李敖是骗子呢,因为他和他的观点不一样啊。
笔者结论
综上所述,我以为李敖对南怀瑾的批评没有任何道理,只是在一味的抨击别人抬高自己,并非是学术上的对错论证。
写在最后:文化没有绝对的对错,尤其是已传承千年的典籍、定论的知识。它们之所以能够久经不衰,必然是去掉了糟粕,留下的全是精华。对国学经典、大师著作有异议,可以求同存异,何必计较作者是真大师还是假大师呢,所谓开卷有益,不是正是这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