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1篇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3、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来源:文章屋网 )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2篇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2003年赤峰统考)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三、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2年包头市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四、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五、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艺术欣赏》 “新四有” 军人 血性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为响应这一号召,军队院校围绕“新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进行了广泛讨论,深刻意识到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就要对官兵素质进行由内而外的升级塑造。在这个升级塑造过程中,依托文学艺术作品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强心铸魂,可以使学员激荡起“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宁死不屈的骨气”,将忠诚之魂铸牢,将信念之根扎稳[1]。因此,以《文学艺术欣赏》课程为载体,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成为军队院校人文课程教员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诗歌鉴赏”专题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文艺类课程教学中激扬军人血性。
一、分析军旅意象,引导学员树立建功军营的理想
首先,以军旅诗词导入,阐明军校学习诗歌鉴赏的意义。按照课程标准规定,“诗歌鉴赏”为《文学艺术欣赏》课程的第一讲,因此,首要任务是引导学员意识到军队院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学员回答出提高文学素养和艺术品鉴力的同时,开门见山地指明诗歌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经天纬地。借谈论中华民族昨天、今天、明天时引用的古典诗词引入诗歌鉴赏主题,指出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成为传递民族精神的桥梁。再点明对于军人而言,学习诗歌鉴赏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战斗精神和献身精神,通过屈原、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名句,激发学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血性与豪气。
其次,在以精炼语言点出诗歌概念和类型后,从分析意象入手进入鉴赏方法的介绍。从自然景物意象、思乡意象和军旅意象等多种角度引导学员通过了解诗法鉴赏诗歌。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停留于简单的意象认知归类,而要注意大学与中学课程的区别。从进行深度挖掘,在学员指出旌旗、烽火、战鼓、吴钩、楼兰、凉州、瀚海、长城等是与战争有关意象的同时,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员思考同一种意象所体现出的情怀是否相同。比如以吴钩为例,用唐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和宋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对比,使学员体会到:同一种意象,因作者的境遇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也不同。通过军旅意象的图片展示和深入分析,激发学员树立建功立业的理想。
二、感受军旅诗境,激发当代革命军人的战斗精神
以诗词为主线,以《卜算子・咏梅》和《浪淘沙・北戴河》为例,通过与陆游《卜算子・咏梅》和曹操《观沧海》进行比较,感受诗词所体现的共产主义战士强烈的豪迈激情,激发军校学员作为当代革命军人的战斗精神。具体来说:
首先,对比与陆游的同题词《卜算子・咏梅》,感受同一种意象因作者的不同情怀,所塑造出来的不同诗境。引导学员回答出陆游词中“断桥、寂寞、独自愁、苦、泥、尘”给人以孤单凄凉之感,指出陆游以梅花自况,用梅花生长环境的凄苦来象征人生的失意坎坷,以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经历表明作者无悔的信念和高洁傲岸的人格。而作同题词的初衷正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现与陆游截然不同的胸襟与气魄。引导学员意识到同样是写梅的生长环境,陆游用“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突出环境的凄苦;用“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突出环境的严酷。用开篇所营造的不同环境奠定不同的抒情基调,使学员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注意启发学员联想思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象征意义,指出该词用梅花与严寒搏斗迎来春天后,并不在春天争奇斗艳的一面,来象征革命战士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联系和平年代革命军人执行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任务的情境,激发军校学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战斗精神。
其次,比较同样为军旅诗词的《浪淘沙・北戴河》与《观沧海》。引导学员体会同样作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马背诗人的与曹操诗境的差异。为避免本讲所用诗歌过多而容易变散的问题,将《浪淘沙・北戴河》作为本讲的重点篇目来分析。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做出适当调整,采用配乐朗诵的方式,将学员带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诗境中,体会在波涛汹涌时下海搏击风浪的胆量与气魄,使学员胸中升腾起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豪情。在鉴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一句时,指出诗词中常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名句,但又表现出与之大异其趣的诗境。就学员知识结构而言,能够说出此处是联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但要进一步提示学员通过意象对比,体会两诗作者胸襟气度的不同。即通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阴晴天气的对比,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惧风浪的战斗精神。使学员体会到同样以名山大川作为歌咏对象,曹操的诗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达自己一统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而词则借“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传递出改天换地、革命取得了根本性胜利的豪迈激情。最后指出这首诗因为熔铸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而变得时代感更鲜明、历史感更深邃、宇宙感更辽阔,从而激发起学员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战斗精神。
三、体会军旅诗情,坚定学员敢打必胜的信念
对于培养军人血性而言,除了激发其树立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战斗精神外,还要坚定其敢打必胜的信念。因此,最后选取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来进一步激扬血性。
之所以选择这首七律,还考虑到本讲开头部分谈论中华民族今天时所引用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即出于此诗,做到首尾照应。在这首诗的鉴赏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精妙的“用典”手法,领悟到诗词的精到之处,在于他以开国领袖的大手笔,选取了“钟山风雨”“百万雄狮”“虎踞盘龙”“天翻地覆”这些大天大地、大风大雨的意象,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彰显出了“第一等”的襟抱与学识。其次,让学员分析“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典故的来历和使用意图,从而使其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需要注意的是,在这句中,除字面意思的理解外,还要注意打通学科界限,联系古代军事思想,以《孙子兵法》“穷寇勿迫”理论与“剩勇追穷寇”的杰出军事理论主张作对比,培养学员的思辨意识和思考能力。但在引导中要注意分清主次,点到即止,根据学员兴趣程度,适当布置课后作业,建议学员对于此类问题进行进一步挖掘探讨。在课上注重从精神层面对学员进行引导,从这句诗中体会革命军人“能打仗,打胜仗”的豪气。最后,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的来龙去脉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诗句得出: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表达的是他对所处时代的无奈。借诗句突出离别之情。而虽然引用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但为其接续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从而使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引导学员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出不同诗人用同一句诗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再让学员联系实际,体会在谈中华民族今天时引用这句诗的原因,使学员体会到是在用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鼓舞人心,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追寻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阔步向前。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则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2],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念。
此外,在本讲的最后还可以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通过鉴赏学员写作的诗歌作品,拉近学员与诗歌的距离,使其深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树立建功军营的理想,激发战斗精神,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念。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和感染,激扬军人血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教学课题“着眼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推进《文学艺术欣赏》课程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Jxlx1515]。)
注释:
[1]《报》编辑部:《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报,2015年3月2日。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4篇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什么叫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如自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江州司马”,自居易是抒情主人公,琵琶女则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
2.常见题型
这首诗塑造了―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解题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高考诗歌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而这些作者一般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命题者会在诗歌后面附加注释给我们暗示。因此,题后的注释我们要好好利用。(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所以诗歌中的一个动作、―个神态、一句话语、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个典型的细节往往就是解题的金钥匙。
4.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解说。(3)点出形象的意义,即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5.典例剖析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上,身老沧州。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境湖边的三山。问题:请分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被闲置不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抗金老英雄形象。(2)诗中人物年轻时曾经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心系抗金前线,胸怀报国之雄心壮志。(3)诗中通过抒情主人公这一形象的塑造,“诗言志”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但仍然壮志未酬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二、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
1.意象
(1)什么叫意象 “意”即主观情感,“象”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白大自然的寄托情思的物象。
(2)常见题型
①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②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答题步骤 ①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②分析或概括景象特点(根据答题需要。有时前两点顺序需颠倒)。③总结意象的意义或作者情感。
(4)典例剖析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铂,卧肴千山急雨来。问题: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这首诗以和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不同的视点和语言,描写了海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③诗中以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开阔的胸襟。
2.意境
(1)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由若干个意象构成。
(2)常见题型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②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的图画。展开联想、运用想象,把诗中的图画描绘出来。力争语言优美、突出主要景物。②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两个双音节词一要选取准确。③分析思想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因诗而异,下面的短语可供答题时借鉴。忧国伤时的感慨、建功报国的决心、怀才不遇的苦闷、离愁别恨的思绪、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山河沦丧的痛苦等。
(4)典例剖析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题:《山居秋瞑》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泉水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营造了空山中的秋天恬静优美的景象。②禅意的作者营造幽静沉寂的意境。③反映了诗^对淳朴、安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1.什么叫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对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物象一般包含在咏物诗中,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就是物象。
2.常见题型
本诗作者常用了托物言志手法,试分析诗人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3.答题步骤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 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0450-9889(2016)11B-0117-02
诗歌是语文科目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瑰宝,在后人中广泛流传,诗歌被纳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范围,诗歌教学应该引起重视。然而,当前中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热情、缺少动力,无法正确认识到诗歌的作用,体会不到诗歌的美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中变得异常被动,诗歌学习效果十分不理想。对此,教师必须对诗歌教学作出深刻反思,寻找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融入诗歌意境,引导学生从鉴赏角度出发,深层次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诗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在诗歌教学中注入情感,让学生情真意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灵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中学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剖析
(一)教学模式过于老旧,亟须创新。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目前语文科目大都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一言堂”“满堂灌”“黑板+粉笔”“填鸭式”教学等随处可见,缺少创造力,缺乏新鲜感。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往往都是围绕学生成绩开展教学工作,通过题海战术、题解分析等来机械教学,学生在浩瀚题海之下盲目地背诵,记忆诗歌、诗句。这一系列的学习与教学,使得学生并未从内心深处接受诗歌,也难以体会到诗歌的美感,从而无法从根本上培养鉴赏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做出全新的思考。
(二)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手段比较老套,亟须改进。灵动愉悦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诗歌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中学诗歌课堂教学中,沉闷单调的气氛已经偏离了诗歌这一文学艺术本该拥有的美感,影响了诗歌的教学效果。一些老师在观念上缺少突破,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工具也极为落后,教学方式老套,单调的粉笔字、简单的板书等已激发不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这样落后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信心,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生情感融入较少,亟须加强。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灵魂经过启迪、启发后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每一首诗歌,无论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都渗透着诗人的情感,融入了诗人无限情怀。鉴于诗歌情感特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内心,赏析与玩味蕴藏在诗歌背后的感情脉络。然而,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未能从情感体验、鉴赏欣赏的角度出发来组织教学,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不到培养,因为学生未能真正同诗歌的创作者―― 诗人站在同一战线上,未能想诗人之所想,从而无法深层次理解诗歌的妙处,更不用说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品味诗歌。这种情感欠缺式的诗歌教学势必无法增进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诗歌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感互动下中学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手段,情感互动。由于当前中学诗歌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沉闷,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改良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笔记的机械式教学法,引进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个轻松、形象的画面、视频图景等,将所学知识用形象的图片、画面等展示出来,让学生首先享受视觉上的盛宴,进而思想受到震颤,灵魂受到触动,自觉地融入诗歌意境与作者思想境界中,感受作者的感受,这样学生自然会在诗歌意境中有更深刻的体会,产生心绪的共鸣,在情感世界里同诗歌作者之间进行互动,从而带着鉴赏的眼光投入诗歌学习中。此时的诗歌课堂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抄笔记、背诵,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带着共鸣的对话。学生的诗歌情感得以培养,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诗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为了能让学生更为深刻、深入地体会诗中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与表达的感想,教师可以在网上为学生寻找一些浩瀚大海的图片,或者将影视剧中曹操观沧海的场景展示给学生,并配上与诗歌旋律相配的音乐做背景,同时,附上诗人慷慨激昂的诗歌吟诵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都有最为直接、深刻的感触和体会,学生伴随着画面与诗朗诵,会自然而然地步入诗人的思想境界,同诗人一道仿佛自己也站在了波涛汹涌大海的岸边,抒发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学生会在顷刻间体会到诗的意境,会带着无限的热情来赏析玩味曹操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情感互动下的诗歌课堂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享受,而非无味地机械学习,会在不自觉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实际的诗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挑动学生的情感心弦,让学生与诗人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以此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背后真实的意义。
(二)鼓励诗歌续写,情感输出。情感互动下的中学诗歌鉴赏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倾注情感,同时也涉及情感的输出,应该按照情感注入、情感输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学生从情感输入到输出就是一个赏析、揣摩诗歌意境的过程,从而能够有效地培养自身的诗歌学习能力。对此,教师可尝试采用诗歌续写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情感输出,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一诗歌时,为了让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这首诗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即秋日里的哀思,教师不妨让学生同样以“悲秋”的感情韵律创作一首词或短小诗歌,借诗歌诠释内心的凄凉与哀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自由发挥。学生在教师的鼓舞下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歌佳作,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这就是一个情感输出的过程,学生会因此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的韵律,从而更为深刻地领悟诗歌的深意。
情感互动下的中学诗歌鉴赏式教学是对传统诗歌教学法的挑战与创新,也是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学习者投入一定的情感,注入热情,能够带着情感去深刻体会一首诗歌内在的韵律,这样才能真正从灵魂深处去感受和认知诗歌的妙处,从而让学生带着鉴赏的心态投入到诗歌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小千,王俊.宏观、微观、审美、当代:现代诗歌教学的四个视角――以人教版选修《神女峰》、《井》为例[J].青年教师,2016(8)
[2]李平贵.明确目标找好切点――对诗歌教学的两点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 (学术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