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暮春时节,春日芳菲都已停歇于泥土之中,路边树木却愈加葱茏,鸟鸣声从绿树中幽幽传出,细听,鹧鸪凄凉的叫声,子规悲切的号呼,沉痛至极,哀切至极。他伫立于这宁静的小道上,送别堂弟茂嘉,凝视南方,目送堂弟的身影消失在崇山峻岭中,他涕泗横流,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忆昔日,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还有庄姜送归妾、李陵别苏武、易水饯荆轲。他感慨佳人薄命、英雄末路、生离死别、哀凄悲壮,人间别恨痛入骨啊!
听,“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啼泪必将变为啼血!一曲《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你听到了他无限的时代恨、家国愁吗?
盛夏,骄阳似火,红荷满湖,莲花互相倚靠,宛如喝醉了酒的美人,羽毛似雪的白鹭安闲静默,好像是独自在发愁。他病了,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感到清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收敛。他感慨万千,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马图寻觅美好山林,自在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他累了,不知如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
听,“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虽是病后虚弱所说的平常话,却沉郁悲壮!一曲《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你听到了他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英雄老却的叹息吗?
赣江水浪滔滔,汹涌澎湃,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他倚在郁孤台上,忆当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佑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追至造口,对这一带大肆蹂躏,百姓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他向西北遥望京都,可怜视线被无数的青山遮住。北望京城受阻,难道收复无望?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分明冲破了重重阻隔而终究向东奔腾了啊!难道自己就不能挣脱羁绊,冲破封印而不甘撇于一隅吗?江边暮色苍茫,鹧鸪声声,也是在哀叹吗?
听,“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鸟亦哀鸣,愁更愁!一曲《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你听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吗?
听,是谁,在绿树林中,杜鹃声切里,为离别伤透,把血泪泣干?听,是谁,在枕簟溪堂,依水断云中,叹殷浩咄咄,意司空休休,抒英雄感怆?听,是谁,在鹧鸪山里,断鸿声中,把流水叹尽,把青山望断?
是你――辛弃疾,你的抱负在词曲中唱响,你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
吉吉工作室
湖北省钟祥市东桥中学指导老师:郑燕 朱泽宏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和经典词句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词人辛弃疾豪放的离愁别绪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文章结构规整,每部分都是先叙述故事情节,再对举相应词句,两者相互映衬,完美地诠释了经典词句的内容与意境。作者善于运用神态、动作等描法,刻画人物形象,比如辛弃疾目送堂弟南归的“涕泗横流”,以及登楼时的“懒登梯”等等,细腻地呈现了人物彼时真实的复杂心境,读来颇有画面感。
鹧鸪天辛弃疾范文第2篇
“行不得也,哥哥!”
不。我这太行山中,并没有鹧鸪。它是南方的鸟儿。小的时候,曾见历朝诗词大家的作品中,偶有提及它的名字,大率抒情寄怀,感念故土。最记得的,是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及长,了解到更多有关鹧鸪的资料,方知它是一种样子很像雌野鸡的丑鸟,在鸟类中,并非色彩美丽、身材匀称之辈。使它从众鸟之中脱颖而出、并落到文人的雪笺上作了一个词牌的,恐怕还是那声哀怨凄切的鸣叫:“行不得也,哥哥!”
世传孔子女婿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为鹧鸪传音释义的,莫非是他吗?果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至南方之山,不逢晨昏雨后,无缘听得鹧鸪这一啼,毕竟是个千古之憾。
而这“行不得”三字,究竟又是个什么意思呢?是“不能这么做”,还是“不许走”呢?无论哪一义,配上后面“哥哥”这个称呼,就生出无数情味来了。
哥哥,你不能这么做……哥哥,你不要走……
是谁在这样令人心碎地反复吟唱着呢?
小的时候,故乡的村街上出没过一个疯女。我那时才七八岁,刚上小学,而她那时就已有成人的身量了。我不知道她的确切年龄,仅听人们说过,她是因为婚姻问题,受了刺激才疯的。
疯女长得眉清目秀,身材窈窕,只是眉宇间有一股恶狠狠的愚顽之气,一望而知是个疯子。我们这帮无知的小孩,很喜欢跟她逗着玩,觉得惹得她发怒,来追打我们,是件很刺激、很过瘾的事。而她后来竟也认定了我们是她的敌人,一见了我们的身影,必蓦然而生斗志,拼命追打。黄昏的街巷里,这是经常上演的一个游戏。
农村的街巷很窄,杂物多,地形比较复杂,便于我们和她周旋。倘若不小心给她逮到,那可就要吃苦头了。疯女就是疯女,打人不知轻重。幸好这样的机会不多,因为她孤掌难鸣,又心智混乱,常是顾此失彼,而我们呢,人多,很适于开展游击战术。她追甲,乙就在她身后大叫;她转而追乙,丙又从远处投来石子……总之,小小顽童竟颇得毛氏游击战的精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唉。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作孽。对于那样一个智障的残疾人,我们这帮小屁孩,流露的是人性恶的一面。
疯女发呆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出她的侧脸很妩媚:鼻梁秀挺,下巴尖尖,睫毛垂下的时候,就投下一个扇形的阴影。但是她静的时候相对不多,她一发怒,五官就扭曲得可怕,嘴里发出粗哑的“嗬、嗬”声,伴之以不堪入耳的叫骂。她的衣着烂脏,只能勉强蔽体。一截红布裤带显眼地拖落下来,随着她敏捷的跑动甩来甩去,随时可告诉人们她悲惨的处境。
小孩子诸事不留心,我到最后也不知道疯女是不是本村人,她的家长是谁,她又是靠什么维持最低限的生存。就像在深山里鸣叫的鹧鸪,但听到它的声音,却不知道它吃什么、住哪里。零星的回忆中,那些阻止我们追打疯女的村人,似乎都不是她的家长。因为那种态度只是出于道义,根本无关感情。
我很小就离开村子到父母身边读书去了。那个年头疯子好像特别多。我在城里天天路过的那条小街上,竟然常年聚有一女二男三个疯子。
城里的疯子温文。一般情况下,他们总是各据一片屋檐,旁若无人地、哲人般地庄严沉思。偶尔,他们一时兴起,也会发生男女声对唱,像街头音乐会一般,引来大批兴致盎然的观众。时有掌声。因为他们居然……唱得非常好。他们都有绅士淑女的风度和气量,从不跟我们孩子追打。但是杂在看客里的我,望着这疯子“三巨头”,却总是会想起高山之巅的小村子里那个充满了野性和活力的疯女。虽然面对着三个儒雅的疯子,我的心里,却只为疯女悲哀。我觉得,就是在疯子一族中,她也是最可怜的。
成年后有机会邂逅到小时候村里的玩伴,我问起疯女的下落。
死了。疯女早就死了。她不知被村里什么坏人糟蹋了,竟然怀了孕。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她就那么孤零零地、无声无息地,在村外的一个草垛里,死于难产了。
始终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谁,她的兄长是谁,她是不是有着与她一样美丽的妹妹。更不知道,她少女时代爱上的男孩是谁,她为什么失恋,而那个男孩哪去了,是不是知道她后来的情况,又为了什么,把她弃若敝履。
鹧鸪天辛弃疾范文第3篇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____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____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5、宝马雕车香满路。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____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9、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____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鹧鸪天辛弃疾范文第4篇
语文专题教学的概念,我纠结了很久。到底什么是专题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才是专题教学?专题教学能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看了很多教师的专题教学案例,体会专题教学的思想和方式。但我还是迷茫,因为专题教学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只能自己探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选取了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我要以姜夔作为“关联点”,把多篇文本整合为《走进姜夔》专题。之所以选择姜夔做专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宋词是一座文学高峰,学生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宋词。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多一个也没有了,难道宋朝的词人队伍这么单薄吗?所以,我选择“一代词宗”姜夔做专题,希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学生对姜夔一无所知,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猎奇心理,这一专题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我真的被姜夔的《扬州慢》打动了,每每朗读,都激动得落泪,我希望把这种感受带给学生。我相信,用心细读,自出佳境。
一、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
第一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姜夔的词风是什么,词风是如何形成的”。我选择了《扬州慢》、两首爱情词、两首伤己词。设置了两个问题:①有人评价说,姜夔营造了幽冷意境,你认同吗?②都说词如其人,姜夔刻意营造一种冷的意境,是否因为他是个无情之人呢?之后,出示“清空骚雅”的定义,提问③姜夔的词风继承了前人,你认为姜夔的“清空”与“骚雅”分别与哪两位词人的风格相似?学生阅读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的词各一首。这节课上完,效果不理想,课堂气氛沉闷,我反思问题的症结:
1.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实际
一节课阅读九首词,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太大、难度太大。我只想着用大量的文本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结果学生无法完成鉴赏,甚至连读都读不完。
2.问题设置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往活跃的课堂气氛哪去了?问题设置得空而大,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充分的时间吃透文本,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不能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无从明白文本的内涵,也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3.结论先行,剥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我在教学开始时,就把“姜夔词的意境幽冷”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无形中暗示学生拿这个结论去套作品,而且“清空骚雅”的含义是我提供的,学生没有直观感受,这剥夺了学生阅读作品的权力。
归根到底,第一次备课的失败在于:我没有准确定位语文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味地把它拔高,拔到学生没了热情、没了信心,拔到教学内容模糊的云端。这次失败让我明白:中学语文专题教学不是大学的学术讨论课,拿一个理论去验证作品,讨论之后也无定论;不能让学生机械地用概念,而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而在地上。
二、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
第二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通过姜夔的词风看词人”。选择了《扬州慢》《鹧鸪天》《暗香》《疏影》四首词。《扬州慢》的教学以“黍离之悲”领起,问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家国之悲?学生赏析。勾连上一节课的内容,问②同处于南宋,姜夔在《扬州慢》里表达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一样吗?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回答。围绕《鹧鸪天》设置了两个问题:③作者为什么会在正月十五有所梦?④你从词中感受到姜夔对这个女子有怎样的情感?学生赏析。《暗香》和《疏影》设置⑤你从《暗香》和《疏影》中读出梅花了吗?⑥比较辛弃疾的咏梅词《瑞鹤仙・赋梅》,二者有什么异同?最后总结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这节课的效果好于上一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结合作品赏析,但是浮在表面。本来是姜夔的专题,学生却对辛弃疾印象深刻,并认为姜夔的词不如辛弃疾的词。我再次反思问题症结:
1.五首词的阅读量略多,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阅读。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诗词表面的内容无须多讲,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是缺乏文本细读的能力,我应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2.学生已经学习过《走进辛弃疾》专题,本想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增强对姜夔词的感受。可是,教学的切入点没有找好:对比了辛弃疾和姜夔的人生经历,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布衣;同是咏梅,一个激越,一个含蓄。两人好像有了高低之分,学生更加欣赏辛弃疾,姜夔却成了陪衬。由此看来,我没有引导学生感受出姜夔的人格魅力和可贵之处。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不生旁枝。
三、聚焦姜夔,上出“高深厚”的专题课
第三次备课。一定要高度聚焦“关联点”――姜夔,不生枝蔓。正所谓“人如其词”,词人的人格、思想、情感等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词如其人”,作品的风格必然与词人的人格特点相似,必然会反映词人的思想、情感等。可见,“人”和“词”是相互映照的关系:由“人”可以观“词”;由“词”可以反观“人”。因此,我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姜夔其人和姜夔词风,二者相互勾连。
1.姜夔其人(野云孤飞):在南宋词人当中,姜夔是一个以清客身份而蹈隐士行径的雅士。性格清高孤傲、飘逸洒落;一生困顿;不曾为官,以布衣终老江湖;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音律。
2.姜夔的词风(清空骚雅):姜夔词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追求高雅,张炎在《词源》中将其词风冠以“清空骚雅”。姜夔是南宋词坛“婉约派”的一代宗主,他的词风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较大。姜夔词的主题主要有三类――家国、爱情、咏物,以此精选三首词作为课上精读内容。
我以“野云孤飞,清空骚雅”为主题整合了姜夔的三首词《扬州慢》(重点)、《暗香》(次之)、《鹧鸪天》(再次之)。《扬州慢》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品字赏词”等读诗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感受“清空骚雅”词风。这首词的教学旨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迁移知识的“抓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暗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名义上咏梅,却别有寄托,词人把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都点染在词中。这首词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主观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丰富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清空骚雅”的词风,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不同见解。学生对这首词的探究过程,便是迁移知识、强化感受、生发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
《鹧鸪天》是一首爱情词,怀念年轻时遗憾的爱情。从表达上看,这首词比前两首显豁一些,作为扩展内容以补充和强化《暗香》中情爱之恨的感受。
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了姜夔其人,课上集中阅读三首作品感受情感内蕴和词风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其人及时代背景。
2.学会综合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诗词鉴赏的方法。
3.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
4.感悟姜夔于南宋末世抒发的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等丰富情感。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多篇作品,通过分析意象、意境、用词,深入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而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每篇文本的个性,领会丰富的情感内蕴,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和人格精神。
围绕《扬州慢》设置问题:《扬州慢》的小序中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什么是“黍离之悲”?②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黍离之悲”?学生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追问:现在的扬州城是“青青”的颜色,请结合“过春风十里”一句,想象一下,过往的扬州城是什么样的颜色?从“渐”字,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意?基本上学生的思路到哪里,我就把学生的思路再引向深入。紧紧围绕姜夔词意象清寒、意境清冷、用词清雅的特点设问。
围绕《暗香》设置问题:①《暗香》是姜夔自创的词牌,“暗香”二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②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姜夔寄寓了哪些情感?学生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身世之苦、家国之悲、情爱之恨的丰富内涵,鼓励个性解读。当学生感受出思念过往美好爱情时,补充《鹧鸪天》,设置问题:①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情?
学生精读三首词,充分体会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词风,充分感受“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美。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圆融,学生争先发言,很多学生在发言时很激动,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令我十分惊讶。我以这样的总结结束了《走进姜夔》的专题教学:人,终究是时代背景下的人。身处南宋乱世,姜夔只是一介怀才不遇的布衣,凄凉幽怨的心情只能表现在作品里。但,就是这个“小人物”在“大时代”中抒发的复杂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宋末世平凡人的真实情感。从姜夔的“末世悲音”里,我们看到了走向末路的南宋,看到了南宋词坛的别样风貌。
学生真的在阅读、思考、参与,这是属于他们的古诗词,是他们真切的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姜夔;一个宛在眼前、真实动人的姜夔;一个南宋词坛独特的“这一个”。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常常拿《扬州慢》与别的诗词类比,“这句就像‘尽荠麦青青’一样”,“重帘这个意象就像‘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珠帘一样”……我发现,学生好像学会了我一直希望却不能奢望的事――知识迁移。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必须追求“高深厚”。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高。专题教学的主题要能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引领;厚,专题教学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起步、感受、体验、生成乃至获得,要常常追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浸润在语言文字里。广,语文是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要让大多数学生习得、获得、悟得。
鹧鸪天辛弃疾范文第5篇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赏读提示】
这两首词虽然题目不同,作者不同,但写作的背景及表达的情怀却大体相同。
辛词写于词人任提点江西刑狱,途经造口时。当时词人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陆词写于词人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时,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
辛词的第一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的“郁孤台”三字将一座郁然孤峙的高台展现在人们眼前。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中间多少行人泪”中的“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于是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的“长安”指汴京。词人因回想隆佑太后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有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此处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彩。反观上片,“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语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不仅是词人沉郁苦闷孤怀的写照,还暗应合起笔之“郁孤台”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