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一、导语:(1分钟)师: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演绎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爱情,也是文学艺术表现最多的主题,用诗文歌赋来表达爱情的篇章,浩如烟海、数不胜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反映爱情的诗。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一首新的诗歌,倾听一位不平凡的新女性对爱情的理解——《致橡树》。
二、板书:(2分钟)(课题、作者)——致橡树 致:给予。如:致函,致电。 作者:舒婷。可以看出这是一封信,是一封写给“橡树”的信。下面我先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看课文,并用笔画出诗中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同时思考如下问题: ① 舒婷是谁? ② 她为什么要给橡树写这封“信”呢? ④ 她笔下的爱情是什么?
三、设疑:(5分钟)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作者简介: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 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后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其《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2. “朦胧诗”概念(板书:朦胧诗——第一教学目标),师:朦胧诗又称新思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内容含蓄隽永,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探索人的自我价值,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意象叠加、扑朔迷离,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
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诚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
四、释疑:(4分钟)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或听录音)
2.师:可以看出,这篇诗歌谈爱情的,现在请同学就所学知识首先浅谈:什么是爱情?
3.学生抽答:师总结:爱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给出不同的答案。爱情有时会给人力量, 爱情有时也会让人迷惘。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 “爱情”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爱情?
五、课文分析:那我们看课文中,作者笔下“木棉树”怎么回答的! (板书:木棉的自白):(18分钟)
1.分析一:(板书)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虚荣、攀附、一厢情愿、丧失尊严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单恋、依附、失去自我
也不止——像泉源——遗憾、一味奉献、残缺、不圆满
也不止——像险峰——遗憾、
甚 至——阳光、春雨——遗憾、
(1) 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2) 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3) 师分析、明确:
①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没有自身的人格尊严,这是一种“虚荣、攀附” (板书)的爱情。“绝不像!”爱情态度何其鲜明,立场何其坚定,坚决予以否定,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
②痴情的、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绝不学!”这种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的鸟儿,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这是一种“单恋、依附” (板书)的爱情。
③诗人接着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被赞美的事物,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请问同学们木棉的态度是什么?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没有全盘否定,但也表示 “遗憾”和不足(板书)。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只知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 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自我牺牲的精神虽然可嘉,却令人遗憾。 因此,这只是一种“一味奉献” (板书)的爱情。
2.小结:(板书)否定、批驳—— “世俗的爱情”。——破(构思)
以上是第一部分:诗人对两种爱情的模式的蔑视和摒弃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
3.分析二:(板书)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呢?
(1) 全班女同学齐读至尾。 其他同学边看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并标注。
(2) 师提问,同学讨论、回答。
(3) 师分析、明确——诗人的爱情观:
板书: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爱的前提——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相互依存
①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指出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板书) 。
②爱的前提: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强调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相互依存”(板书) 。
③爱的理想:师: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板书: 爱的理想:爱的男方——伟岸挺拔、坚强有力(品质——比喻)
爱的女方——青春秀美、充满生机(外在)
——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内涵)
——勇敢顽强的品质、热诚友爱的态度(精神品质)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 勾画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 “伟岸挺拔、坚强有力”(板书)的。
④爱的女方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板书)的。 仅有美丽的外表还不够,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这里有点难以理解,(师分析)中国的过去,更多的是一个男权社会;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有些人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也试图通过反抗来改变这不公正命运,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大部分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这无疑加重了自身的悲剧色彩。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诗人,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作者认为一个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具有内在美成熟之美,应该具有 “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板书)。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热情友爱的态度”(板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才能构成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4.小结:(板书)确立——理想的爱情观——独立、平等、默契、真诚、相知相依——立(构思)
师: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男)“仿佛永远分离,”(女)“却又终身相依。”师:“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 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一种“相知相依”(板书) 。因为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最后,诗人坚定明确表白: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这一部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板书)
六、总结全文:(3分钟)
(1)艺术构思:先破后立——教学目标之二(板书)。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同时提出了理想的爱情。在作为女性诗人的舒婷看来, “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2)表达技巧: 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情味盎然,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感情;通过一连串鲜明生动的比喻、排比,围绕一个主题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表现缠绵的倾述和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3)艺术表现:以整体象征手法构造意象,借助一些自然物象进行“象征类比”(板书),(木棉、橡树对应象征爱情双方)寓哲理、思想、意念于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可感而真切。
七、讨论:(5分钟)
1.下面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其他物象及其特征,依据上述方法是对具体意象进行分析,说说此前“我”和“橡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请同学们说说在课文中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3.请同学们还是从下列诗句中找出具体物象和特征, 来看看作者所追求的是什么样人生理想?
八、联系自己,谈谈感想:(4分钟 )
1.通过学习本文,谈谈你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人类之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早恋在中学生中并不鲜见,过早涉猎这个,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一个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的人,事业还未确定方向,更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又怎么可能收获真正幸福的爱情!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任务,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生存的本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和成熟自己,成为努力向上的人、奋发图强的人、独立自尊的人;要培养自己胸怀大志、沉稳坚定、自信坦诚的品质,学会懂得如何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等到我们真正成长了、成熟了,就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板书教学目标三:自尊、自爱、自强,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如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甚至对未来的爱; 在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热血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大爱,放弃了男女个人的小爱。用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抒写了众多可歌可泣、悲壮动人、流传千古、泽被后世的颂歌。个人爱情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类大爱却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是我们永远需要去追求、去努力、去奋斗的东西。
九、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1.5分钟)
十、布置作业:背诵全诗,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舒婷范文第2篇
除了节日、生日之外,如果儿子取得了好成绩,舒婷也搞一点物质奖励。儿子陈思二年级时,期末考试得了语文数学两个第一名,舒婷就答应给他买一个32元的救护车变形金刚。但是当母子俩到百货店时,货已告罄,需再等几天。回家的路上,陈思不甘心空手而归,非要买一个六元的塑料小汽车不可。舒婷警告他,浪费这一次机会,定要后悔的。可儿子执意不听,买完小汽车走开不到百米,觉得无聊,塞进口袋,小汽车从此不见踪影。
从那以后,陈思吸取教训,再进玩具城儿童商店,如果找不到预定的目标或满意的东西,虽然怏怏不乐,却不会再滥竽充数了。几年后,儿子上了初中,有一次和妈妈讨论早恋的问题,舒婷就搬出了买变形金刚的往事引申教育:男孩子要有自制力,要能够耐心等待并懂得选择。将来长大谈恋爱也是一样,假如你太急切、太草率,随便付出自已的感情,等你理想的、你最想要的出现时,你已经没有机会了。
听罢此话,12岁的儿子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妈妈,所以你和爸爸才那么迟结婚。”
舒婷望着儿子笑着说:“无论爸爸和妈妈是不是彼此最想要的那一个,但是儿子,你无疑是我们最满意的结果。”
有一次外出,舒婷为儿子物色了一件韩国品牌的灰衬衫,有着挺流行的金属光泽,回家让儿子一试,儿子站在穿衣镜前嘲笑着说:“像一只闪闪亮的金苍蝇。”舒婷也立即承认自已有失水准。通过购物,舒婷更新了自已的审美观和品位,使自已不至于脱离年轻人的世界太远。
文学基因果真遗传吗
舒婷认为,一个孩子的文学素质培养,除了加强其他艺术门类的滋润以外,主要就是阅读和写作。常有人问她:怎样指导孩子写作文?她回答说:从孩子小学二年级,已完全放弃对他语文功课的辅导了。听了这话,很多人都不相信。
有一天,儿子好奇地问舒婷:“武侠小说迷了那么多人,好看吗?”当时,舒婷因自已正看着古龙的《欢乐英雄》,觉得语言活泼情节有趣,适合给孩子看,就递给儿子试试看。结果儿子一连读了五六遍,接着把古龙的所有作品都读了,然后又通读了金庸的作品,并开始对古代历史典故有了兴趣,自已还买了不少帝王将相的书籍。从此每逢周末,母子俩便并肩躺在被窝里一本接一本地过招。这时他们已有许多共同语言,比如小李飞刀或降龙十八掌什么的。陈思的爸爸在一旁听得唉声叹气,儿子热爱武侠小说虽然遭到老爸的口诛笔伐,但始料不及的是,儿子的作文水平却突飞猛进,尤其是想像力丰富,语言幽默新颖,人物描摹生动。老爸匪夷所思之后想到:等到60岁退休后,就读一读武侠小说,看看到底好在哪里。
美妹事件
儿子上初二时,有一次舒婷整理他的桌子,从书袋里忽然掉出几张信纸来。她打开一看,是别人写给儿子的信。既然已经打开,一不做二不休,就坐下来读信。那天儿子回到家,舒婷便坦白地说,不经意读了他的信,非常报歉。儿子刚竖起眉毛,想了想又摆平。
于是,母子俩就坐下来谈了谈。原来班上有个叫菁菁的女同学考上外省的一所音乐学校附中,大概是在外地感到寂寞,就开始给儿子写信。不久,又介绍她的室友兼死党美妹跟儿子做笔友。第一封信里有这样的内容:“菁菁说你有三个第一:拉琴、作文、标准身高。”第二封信里美妹自报家门,眼睛、牙齿、身高什么的,自我感觉挺好。还说她妈妈已托媒给她介绍港商,至少是位个体户。舒婷评说道:“我不信天下有哪位母亲这般性急,可见这是个幻想型的女孩。”该信的末尾写道:你自称“爱你的XX”,我真的不敢当,云云。
好哇儿子,竟然跟没见过面的女孩如此这般地演习起来!儿子嘟囔道:开个玩笑罢了,班上还有同学给笔友的信里写上“给你一甜蜜的吻”呢!
不料第三封信美妹竟控诉起菁菁来,要儿子停止给菁菁回信,并且要儿子的电话号码,因为菁菁不肯给,明显地搞起典型的小女孩们搬弄事非的那些小把戏。
虽然没有看到菁菁给儿子写的信,但舒婷替儿子接过几次电话。她同样要求儿子和美妹绝交。作为母亲,舒婷没有向儿子说教,说小姑娘们吵时吵得咬牙切齿,好起来时也很快,水都泼不进的。她只是跟儿子讨论:你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吗?
儿子在一天天长大,需要的个人空间越来越扩展,舒婷也自觉地后撤,在适当的边界,给自已竖起一块“妈妈免进”的警告牌。
男孩子该是什么样
学会忍让,是一个男孩子的基本素质。儿子二年级时的一天中午,舒婷站在阳台上焦灼地等着儿子放学回家,见两个小女孩走上楼梯,儿子稍后,在铁门里磨蹭许久。女孩向舒婷告状:“阿姨,陈思把我的水壶踢到水沟里去了。”舒婷大怒,不由分说,立即命令上了一半楼梯张嘴欲辩的儿子返回捡水壶,向那女同学道歉。儿子不敢违抗,哭着照做了。回来后他气得直跺脚,甩书包,又是汗,又是泪,说是那两个女孩合起来,用水壶向他喷水,他警告几次无效,遂奋起自卫。
舒婷顿时知道自已错了。虽然所受的家庭教育一向是无论谁来告状,家长首先应当约束自已的孩子。但是,更明白的道理是,即便对自已的孩子也需要公正。她原本可以耐心听完孩子的辩护,问清事由,也批评那两个女孩不该把玩笑开得过分。自然,水壶还是要捡回还给她们的。
直到今天,儿子委屈的泪水依然令舒婷的记忆生疼。但值得宽慰的是,儿子竟因此有了点男子汉气概。当带他出去时,他会礼让地说:“女士优先。”
不做挂在脖子上的妈妈
舒婷在总结教育子女的体会方面感受有三:
其一,经常有意识地反省并修正做母亲的观念和方式。在观念上她认为倾听是和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现在有不少孩子不知道如何与父母聊天儿,不知道怎样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寻求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不一定能指导他怎样做,但却可以告诉他,自已曾经如何做过的,至少让他相信,父母是永远和他站在一起的。
舒婷和丈夫为自已的家营造了一个“民主家庭”,夫妻间有据理力争甚至狡辩抵赖的场面,但绝没有诟词詈骂甚至拳脚相加的战争,更从不把恶气转移到孩子头上,或者把他夹在中间,迫其阳奉阴违,见风使舵。虽然如此,做母亲的职责却是不能放弃的,她依然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儿子电话打长了、衣服穿少了、电脑游戏玩过头了、为什么不收拾自已的房间,等等。使用的方式绝不是呵斥和辱骂,当然,善意的调侃乃至挖苦是经常有的,但绝不能“损”他。
其二,母亲的奉献(父亲们也一样。表现的方式略为不同)是那样无私、彻底、密集,义无反顾地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糟糕的是还不容拒绝。如果替孩子想想,其实是十分恐怖的。因为母亲即使不在目前也会在将来,变相“勒索”孩子的感情回报。给予越是自愿的、倾泄的、全方位的,回报就越加沉重、被迫、无休止,以至令人憎恨。母亲的心理健康给予孩子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爱是需要节制的,它像空气,合理地分配在空气中,若有病,短时间内吸吸纯氧,是必要的治疗。试想想,如果人在纯氧中可以健康地存活的话,呼吸系统岂不是要完全退化了?
其三,自已只有一个孩子、一次做母亲的经验,没有排练和实习的机会。碰到束手无策的时候,也会感到很失败,自觉不是一个好母亲,当然也有极具成就感的欣慰时光。也许自已的儿子不够高大,不是神童,不那么酷,彼此之间有过很多烦恼,但快乐却要多得多。做家长的,要精简对孩子爱的放大镜和包围圈,对于渴望自的他们,在精神上为其“减负”。
曾经有过一本名叫《脖子上的安娜》的书,舒婷说:“我爱儿子,因而决不做挂在脖子上的妈妈。”
舒婷范文第3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舒婷犹如一只报春的燕子,用其满蓄女性意识和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对骚动的灵魂给以展示,用朦胧诗来映照客观世界,成为八十年代思想文化复兴时期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当时还是灯泡厂的女工,一首《致橡树》传达了女性的觉醒意识以及女性对平等独立价值观的认知,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火花。
美丽的滋养
1980年期间,就像有个蒙面客突然闯入一个和谐的家庭一样,一批令文学界惊骇万状的“谁也读不懂的”朦胧诗登上了中国诗坛。舒婷是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大陆女性最内在的精神流向,她的诗对爱情的表现温馨而柔婉,对友情的吟咏真挚而睿智,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思考深沉而浓郁,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独具特色的一派。
1969年舒婷初中未毕业就下乡“插队落户”。1972年返城,在建筑公司做临时工,她还曾做过宣传员、统计员、泥水匠、织布厂女工、灯泡厂焊工。1977年她写下了在八十年代广为流传的《致橡树》,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那个年代,舒婷的诗给了人们许多诗意的馈赠和温柔美丽的滋养。八十年代。她的诗歌一进入人们的眼帘,便魔法般弥漫到人们的整个心灵,许多喜爱舒婷诗歌的人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那种存在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字存在,仿佛是融进了人心灵的一种汁液或者气息。
舒婷可能是中国最低产的诗人,平均每年写不到六首。事实上,从《双桅船》、《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到《致橡树》,舒婷的诗曾经是整整一代人的火把与拐杖。
人淡如菊
诗歌的风潮随着经济大潮的到来渐渐散去。这些年来,舒婷很少再写诗,她在厦门鼓浪屿的一座老洋房里,过着平淡而充实的日子。
年轻时,诗歌是舒婷的生命,成家之后,舒婷把家庭放在了第一位,“我更重视家庭,我是一个普通女人,渴望过宁静正常的家庭生活。我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女人。我更在意丈夫、孩子、家。为呵护我的儿子,我有四五年没有提笔写诗。”
舒婷现在的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时间在家,偶尔去外地或出国参加各种笔会、诗歌节,但从不参加企业及政界活动,也很少接受记者采访。舒婷深信诗人不是明星,她一直拒绝采访,拒绝在电视上露面。去年,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三场“舒婷诗歌作品朗诵会”,舒婷低调地坐在最普通的座位上,没有鲜花,没有“谢幕”。
许多人都读过那首著名的《致橡树》。总会问到舒婷身边的那棵“橡树”,舒婷总笑着回答,她的橡树既不高大,也不伟岸,却是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
舒婷的先生义是厦门城市大学的教授,也是福建颇有名气的评论家。对诗歌理论研究颇有造诣。他们曾开玩笑说:“我们家庭的组成,是一个缺少情人记录的丈夫,和一个没有外遇前科的妻子,夹着怪招迭出的新潮儿子,在现代婚姻悬崖上营筑着一泥土小巢,居然风雨无恙。”说此话,舒婷是一脸的幸福。
如今的生活中舒婷基本不谈诗,也不评论诗,她说诗歌以外的东西,论理啊,流派啊,斗争啊她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她只想住在鼓浪屿的家里,安静地做一个女人。
曾经的印记
学者基甫在《世纪末的诗歌“口香糖”――舒婷批判》里这样写道:“如果说,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舒婷的诗尚且具有对政治化的革命诗歌的对抗功能,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精神先锋的话,那么,自八十年代中期起,这种精神先锋的功能已经完全丧失了,舒婷式的抒情性已然演化为八十年代中期的主流文化精神中的一部分,尽管有可能是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大约自1985年之后舒婷就鲜有新作,偶有所得,也全无新意……”
舒婷现在以写散文、随笔为主,她说,“如果我说我的散文比诗歌写得好,很多人一定不相信。其实我在插队的时候就开始写散文,但是诗歌总是更加引人注目。因为在八十年代诗歌是有号召力的,大家都在读诗。我写诗非常追求唯美,如果自我感觉诗里一个字和另一字搭配在一起不好听或者读不通顺我就一定要改掉。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字字珠玑’,所以很多的人都说我的诗比较适合朗诵,琅琅上口。但是写散文就不一样,我追求更多的是一种亲切自然,我想得更多的是与读者的交流和贴近,在散文里我更追求一种口语的表达。但无论写什么我都很真实。我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
舒婷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致橡树》 女性主义 后女性主义
舒婷的《致橡树》影响深远,作为高中教材更是广为流传,对这篇名作的解读也经历了许多阶段。最初是被认为歌颂了一种坚贞的爱情;然后又有人致力于解读诗人在诗作中所表达出来的爱情观,即是强调男女双方应该互相平等,互为依靠并且同甘共苦的一种独立人格;随后一些评论家认为这些解读都太流于表面,过于肤浅,再加之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扩大,将舒婷的《致橡树》与女性批评相关联成为研究中心,大家开始探索《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认为这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启发了人类对女性地位的重新命名和思考,指出作者通过其诗是要传达向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这些体现了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这也就是女性意识的集中体现。
究竟哪一种解读才是作者舒婷的本意呢?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从她的诗作分析和一些访谈中得到了结论。
首先是从诗作分析来看,她的一首诗《女朋友的双人房》中,诗人借意识流作家沃尔夫止口发出了女性期盼独立的呼声,而这些恰好也正是舒婷的心声,即女性最起码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私人空间。由此可见舒婷深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思潮,即是用女性意识来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颠覆,消解,对抗和解构是女权主义者通常使用的手法,力求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两性平等和谐自由的新的文化范式。其先驱人物是英国作家伍尔夫和法国作家波伏娃。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行女性对男性的超越,对现有压迫女性的男性话语进行颠覆,在舒婷的《神女峰》和《女祠》中,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上述的主题,舒婷鼓励女性大胆背叛传统,同时也反对被男性强行供奉在“神女峰”和“女祠”,因为这样的供奉是需要沉重的代价的——失去自我。
其次是从对舒婷的访谈记录中来看,舒婷曾经回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在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爱情题材不仅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白从不违言。”那天他感叹道: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有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舒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舒婷说自己当年年轻气盛,于是和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爱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匆匆的将草稿让蔡其矫带回北京给艾青看,最后改成了《致橡树》。舒婷说,“这首诗流传开来,不断碰到那些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向我投诉没有橡树。”于是舒婷有写了《神女峰》作为补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从舒婷的这个创作《致橡树》的过程是能够很明确的感受到舒婷作为女性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对男性强权的一种反抗,希望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
由此,有关舒婷《致橡树》的解读中,最后一种将其与女性意识相关联是最符合舒婷的思想本意的。舒婷用“橡树”、“木棉”这些独特的对比意象一反传统的叙述模式来呼唤人类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思考。橡树固然具有英勇、神猛的形象,象征了刚硬的男性之美,他有着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而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则体现了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摒弃了传统女性所持有的柔弱、妩媚,它像沉重的叹息,也像英勇的火炬,无形中木棉就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女性也能像男性一样以自己伟岸的身躯爱自己坚持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
这是一株非常有阳刚之气的木棉形象,是一株非常有个性的带有新时代女性的木棉!这样的木棉要摆脱“攀援”、“痴情”的姿态,追求与男性有别独立身份;这样的木棉要“分担”、“共享”,与橡树比肩而立,追求与男性的完全平等。但细细想来,这个既要有独立身份,又要和男性完全平等,是否自相矛盾了?你要跟男性完全平等,那你就谈不上什么作为女性整体的,与男性不同的独立身份;你跟男性完全一样了,还有什么女性独立,什么跟男性不同的女性身份呢?当同时追求的这两个东西自相矛盾时,它们是不可能都实现的。舒婷在《致橡树》中给女性预设了一个“正确”的态度并强加于女性,即是要女性独立自强,要女性摆脱依附的地位,要女性能和男性并排而立,原则上讲,作家的意愿是好,深受中国封建社会父权制度压迫的中国女性的确是需要解放需要独立需要平等的,但是作者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难道所有的女性都喜欢做一枝“木棉”吗?难道女性都只有成为“木棉”后就会独立会解放会幸福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舒婷在《致橡树》中呼吁广大女性都要做坚强独立的个体,这个是有失真理的,也是流于肤浅的,并不是真正的从深层次上去关注了女性问题和女性意识。真正的关注是让每个女性都去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可以是“坚强独立”,可以是“妩媚柔情”,更可以是“痴情的鸟儿”和“泉源”。只要她自己愿意,只要她觉得自己这样做才是真实的自己,自己这样活着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是开心的是幸福的就可以了。何必苛求,何必限定一个框框,让所有女性,不管愿意或是不愿意,都得努力向这个框框里挺近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到底是真正解放了女性还是把女性引领到另一个“枷锁”之中了呢?
这种还原本我的做法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所积极提倡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在舒婷所倡导的那种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潮赞同女性主义争取女性解放,为取消男性霸权而努力进而建立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的观点。但后女性主义也很不同于女性主义,它认识到女性和男性有别,而女性本身又是多元的、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不存在全世界完全一样的所谓“女性整体”身份。后女性主义主张女性从所谓“正确”的女性意识当中解脱出来,就是说任何一个女性个体她都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做一个女性,不必要遵循任何预设的、一体化的所谓“正确”的女性态度和行为。后女性主义还鼓励妇女探索和体验自己作为一个性本体的复杂性。像网络上的木子美、芙蓉姐姐她们不也是在探索和体验吗?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本体,每一位女性情况都不一样的,本来就是很复杂的,你自己就是一个天地,你就是要体验的,只要你愿意、你乐意,你应该尽量地去探索。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真理,真正的真理是看你向哪个话语体系去靠拢。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哪怕是克隆出来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看法。舒婷在《致橡树》中所倡导的女性形象“木棉”,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去关照,就像是为广大女性所做的一个强加于身的“预设”,这个“预设”本意看来是好的,但深层思考就会发现忽略了女性个体的主观意识,这种忽略就消解了其真正为女性代言的力量。真正的女性解放应该是不仅脱离父权的压制,能够争得和男性同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女性要活出自己,能够不必再限制于社会所强加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潇洒自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少生 女性主义文学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舒婷 当代青年抒情诗三百首 贵州人民出版社
4何英 从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 诗文评鉴
5黄晓东 舒婷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
舒婷范文第5篇
舒婷和顾城的诗歌中都出现过珠贝这一诗歌意象,本文以此入手,从比较的角度,在内容含义、表达技巧和情感倾向三方面解读和评析作品。
摘录两篇作品如下:
舒婷的诗歌:《珠贝――大海的眼泪》:
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一粒珠贝,
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
当波涛含恨离去,/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哽咽,/它是英雄眼里灼烫的泪,/也和英雄一样忠实,/嫉妒的阳光/终不能把它化做一滴清水;/当海浪欢呼而来,/大地张开手臂把爱人迎接,/它是少女怀中的金枝玉叶,/也和少女的心一样多情,/残忍的岁月/终不能叫它的花瓣枯萎。/它是无数拥抱,/无数泣别,/无数悲喜中,/被抛弃的最崇高的诗节;/它是无数雾晨,/无数雨夜,/无数年代里/被遗忘的最和谐的音乐。
撒出去――/失败者的心头血,/矗起来――/胜利者的纪念碑。/它目睹了血腥的光荣,/它记载了伟大的罪孽。
它是这样丰富,/它的花纹,它的色彩,/包罗了广渺的宇宙,/概括了浩瀚的世界;/它是这样渺小,如我的诗行一样素洁,/风凄厉地鞭打我,/终不能把它从我的手心夺回。
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了一粒珠贝……
顾城的《珠贝》:
珠贝被抛到/沙岩上/被踏碎/痛苦而珍贵的心/被挖出/和无数心和痛苦/连在一起
童年的梦/破灭了/幻想的霓虹/布满裂纹/软弱的体躯/在潮水中溶化/尖利的仇恨/却没磨钝
也许/有一个黎明/日影/明晃晃地/又一次威吓生命/贪婪的渔人/又开始新的觅寻/它将变成
一把小小的匕首/让自卫的霞光/涂满刀锋
首先,在内容含义上,同样是珠贝,但是在舒婷和顾城两人的诗作中有着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舒婷的诗中,珠贝是历史长河中最值得珍惜的闪光事物,是歌颂、赞扬的对象,肯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在顾城的诗中,珠贝是遭遇无情命运悲惨事件的个人,是被践踏被损害,但是最终不屈服命运安排,不断抗争的个体,诗歌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舒婷的诗歌把珠贝比作大海的眼泪,珠贝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历史上有意义的正面事物,象征了美好的感情、崇高的理想和不屈的坚强。同时,诗歌的视野比较宏大,以大海象征历史,以珠贝象征历史中值得纪念的事物和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动,文中前后呼应,两次写到“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一粒珠贝”,这句中的“微颤”一词,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对事物的态度是感动欣赏。
诗歌来头两节,珠贝是英雄眼中的泪,少女多情的心,她们曾经面对“嫉妒的阳光”和“残忍的岁月”,但最终他们不会随历史烟消云散,而是被铭记。文中正式以大海波涛的“含恨而去”和“欢呼而来”象征了一次次世事的变化。这两节是具体描写,彼此照应,以大海与珠贝,写出了历史和时代的精神。珠贝是一切具体事物中最精华和美好的部分,是值得纪念的象征。
接下来作者以相对短小的诗句,展开议论抒情,是对前两节具体而微的事件描写的概括总结,点明珠贝是“最崇高的诗节”和“最和谐的音乐”,以珠贝的珍贵,说明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其中“被遗忘”和“被抛弃”两处,点明所谓的“珠贝”的命运,仿佛提醒说明历史引人思考,很多应该被纪念被珍惜的事物,还不被人重视,所以才有遗忘和抛弃,也正因此,所以作者一直强调的珠贝是一滴鹅黄色的眼泪,就存在着事实的依托。毕竟眼泪是悲情的,让人难过的象征。
接下来,诗歌以胜利者和失败者,以宇宙世界之大,和诗节之小,对比着写出了珠贝所象征历史的意义,不管是否被铭记,发生的事件不能改变,于是才有了“风凄厉地鞭打我,终不能把它从我的手心夺回”,点明了历史的意义和时代文人的心声。
相对比,顾城的《珠贝》,诗歌视野不以历史为限,创作具体而抽象。
具体分析,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书写了珠贝被发现,采掘的事件,表达了被抛弃被损害的人的心态。
从最开始“珠贝被抛到沙岩上被踏碎痛苦而珍贵的心”直接引入事件,写出了珠贝无助、无告的,不能选择的命运。诗歌巧妙地用渔人采珠这一事件,赋予珠贝生命,强调这不是单个珠贝的悲苦命运,正如诗歌中表达:“被挖出和无数心和痛苦连在一起”,这样诗歌关注的不仅有特殊性而且还有普遍性,在更广阔的范围里,有更普遍的接受空间。同时,通过把这种个体的不幸的命运群体化,达到了更震撼的艺术表达效果。
诗歌中以珠喻人,所以接下来,给珠贝生命的历史,“童年的梦破灭了幻想的霓虹布满裂纹软弱的体躯在潮水中溶化尖利的仇恨却没磨钝”,从“梦”、“幻想”来写个人理想的破灭,写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对命运,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尖利的仇恨”,用“尖利”来和所谓体躯的“软弱”形成对比,赋予充沛的张力。同时强调“没磨钝”,体现一种不屈服,不认命的抗争的生命态度。
这样的感情基调为后文中“自卫的刀锋”埋下伏笔。最后一节写的是,当渔人再一次采珠的时候,之前曾经被踩碎、抛弃的贝壳,沉在水底,尖利的贝壳,化作抗争命运的武器,保护生命的尊严。其中“日影”、“霞光”,以景物写出时间光影的变换,强调抗争的决心和毅力不可改变。
其次,表达方式上,对珠贝这一意象,舒婷诗中议论、抒情的表述较多,而顾城诗中记叙、描写、拟人的手法较多。但是两首诗都运用对比、象征隐喻技巧,达到强调意象的作用。同时从舒婷的诗歌结构中可以看出,诗行错落有致,有一种“建筑美”,而顾城的这首诗相对比较平实。
具体来说,舒婷诗歌中几次使用“无数”对前一诗节中的“英雄”“少女”“海浪”的变换进行总结,抒发感情,诗歌中虽然对海浪变换,也有过叙事性的描述,但是,并不是明确的事件的记录,而是充满了象征性。
相反,顾城在对珠贝进行表述的方式是全篇运用拟人,并截取渔人采珠这一生活片段,用类似叙事的表达方式,通过赋予珠贝人的情感体验,达到象征的艺术表现。
另外,虽然两篇诗歌都运用对比,但是舒婷诗歌中的对比,多是成段成诗节的对比,比如“英雄”和“少女”的描述中,在内容和格式上都采用对比,气势开合较大。而顾城诗歌中的对比,多是具体精细而微的对比,比如,形容珠贝躯体的“软弱”与精神上的“尖锐”,通过个别词语,达到对比的表现效果。
最后,情感倾向方面,舒婷的诗歌风格典雅端丽,全诗有激情的涌动,对人生对历史有一种温馨的爱,思想正面肯定积极,诗歌由情入理,有一种开阔的时代情怀和哲思的理性光辉,而顾城的珠贝意象,感情相对激烈,有浓浓的个人意识,思想先锋深刻极端,作为命运反抗者的象征,相对悲情,仿佛是在命运的不可能里寻找可能。
具体来讲,舒婷诗歌中,作者两次表述“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了一粒珠贝”,珠贝是眼泪,而自己对它的心情,是用“微颤”的手接触,一个微颤写出了作者对珠贝的珍视、感动的态度。同时首尾两次使用,更强调了这一感情,表现出一种深沉而温馨的爱。
诗歌中语句长短适中,前后追究一种对称照应,文中出现了“英雄”、“少女”、“胜利者”、“纪念碑”、“光荣”、“罪孽”、“宇宙”、“世界”等词汇,从历史到自然,意境大开大合。同时,从诗节中海浪的离去和拥抱、英雄和少女这一具体的感性描绘,到后来几个间断诗句的“无数”,以及后半部分没有具体事件的抽象概括表述,体现了由情如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