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韦应物是中唐诗坛比较重要的诗人,他位于时代美学风潮由“气象浑成,神韵轩举”向“陶洗清空,写送浏亮”的转折点上,而且他把握到了这一信息,创作了大量澄澈淡泊的诗篇。
从情感体验层面来讲,“淡”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澡雪心境。庄子以为“淡”既是道的本质特征,也是至德,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游心于淡”,既是心里澄澈,恬静无为,摈除一已之私,才能容纳大世界。其实不独道家尚淡,儒家也是。《中庸》有言,“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这里是把“淡”当作一种人生修养来看待。魏晋是玄学的时代,“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美。”①玄学是崇尚“淡”的,或以说,玄谈,玄淡也是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魏晋时代,淡美思想得到了丰富。到唐代,“淡”的审美趣味主要通过王孟山水田园诗得到继承和发扬,但是在盛唐,这还不是主流,只有到了中唐之后,审美风尚发生转变,“淡”美理想才得到充分的理论阐发和创作实践。韦应物善于借鉴前人,他特别追慕陶渊明诗冲淡之美,也非常景仰陶渊明之为人。他自己就仿效陶诗写下了不少诗作,尤其如《效陶彭泽》,《与友生野饮效陶体》,《答长安丞裴税》等。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言,“韦诗古淡见致,本之陶令,人所知也。”韦诗五言古体学陶而来,风味相似;其五言绝句,或继王孟。
除此之外,最不可忽视的就是禅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原至唐代,差不多已有七个世纪之久,经过与本土文化的磨合,禅宗一脉发展最好。祖宗钟爱自然,爱在自然山水中创作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物本身,而是借助物,最终超越之,上升到禅的本体境界。正因为禅的此种目的性,禅宗主张任运自然,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反对藻饰雕琢,一切都顺应本然。因为禅宗的发达,影响又大,所以诗僧和僧诗的数量都比前代有所增多,有好些佛门之外的诗人也受到感染,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人生观。如韦应物,他自己就有焚香扫地而坐的习惯;在处世为人上,淡泊不惊,清心寡欲。习禅所达到的心中无挂碍,无所执,随处得自在的心态也是韦苏州淡然恬静,处之泰然的人生观和创作态度最自然的渊源之一。自古禅与诗就有非常微妙的关系,古人常把学诗比作参禅,其实二者是可以互证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如《寄全椒山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其“妙处不关语言意思,”,尤其是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非复语句思索可到”。《寄全椒山道士》完全是一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感悟与把握。如禅家所言,佛性真如无处不在,存在于宇宙万物中,不可以理喻之,不能以思致之,而在于直觉和顿悟。古人言“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禅宗思维方式对当时诗人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淡”既是澄明恬静,不染尘滓的澡雪心境,也是佛禅“空”观与“静”观的交相折射。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讲,“淡”表现的是一种空间距离和色彩的运用。中国山水画其画面都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感。距离视线较近的,墨色浓,距离视线较远的,墨色淡,其中又还有高大与绵延的区别。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按观察视角的不同把远分为三种,高远,深远,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在韦苏州诗里也常常采用远观视角来呈现画面。在描写自然山水诗里和山水画里其实有互相借鉴的手法,抑或是一种无意的但却源远流长的传统吧,暂不管它。“落帆逗淮镇,停舫凛孤驿。浩浩风波起,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夕次盱眙县》诗人在傍晚时分到达渡口,降帆停船后,站在河岸上遥望,“浩浩风波起,冥冥日沉夕”所呈现的不是高远,也不是深远,而是诗人放眼望去,河面上风吹波浪,层层涌动,视线能触到更远的地方山边,夕阳西沉,周围漶漫着浅浅云霞,朦朦胧胧,用郭熙的话来说的话,就是典型的平远之象。又“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林清池,风惊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诗人怀着轻松的心情在雨后散步,昨日的雨云已散去,水中汀洲也明丽起来,村落在清晨日出的照耀下格外清晰。这样的景象只能远远地观看,若太近,画面是得不到完整的呈现,因为只能截取到一部分,这就是远观的好处,不仅画面意象完整,而且色彩也是淡淡的,清新又恬静。“水禽遥泛雪,池莲迥披红”《南园》“遥”和“迥”明确了诗人观察的位置之远,故泛起的水波浪似茫茫雪,莲花像披上了隐隐红纱。又如“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满离思,宿昔容发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已逝去的渺渺舟子,暮钟,秋山,沧海都是只能远远体会其意味的事物。诗里的“前舟”、“楚雨”、“暮钟”、“鸟”不仅呈现视角.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易飘散之物,诗人选取这些景象,无一不透露出散淡自然的特点。李因培言“冲淡夷犹,读之令人神往”,和诗人怀着淡泊的心态,又擅长于远观的视角是有很深的关系的。当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之远,也有从心理情感上拉开了距离。如《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诗人本是长安人,客居淮南,归思悠悠,在风雨夜里闻雁来,企望它会带着故园的音信。诗人身在此,而意在彼,空间上的距离描写不足以打动人,而是对空间距离产生的喟叹,更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淡”,既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心灵平和,情感宁静的精神状态;作为一种人生状态,是对名利的淡泊,随遇而安,不惊不惧的处世状态;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则表现为对冲淡、闲散、简古的风格的崇尚。韦苏州的人生观和创作状态以及审美趣味明显受到了道家和佛禅的影响,古往今来,慕冲淡诗风的诗人很多,而韦应物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远承陶潜,大小谢,近师王孟,即使后人令与之齐名的柳子厚也自叹弗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独拟“韦应物体”,且“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见解独到,也给了韦诗足够的赞誉。
注释:
①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页
参考文献:
[1] 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诗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3]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4] 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5] 郜林涛:《喧静两皆禅――小议韦苏州之禅》.[J].《名作欣赏》.2005年第8期.
闻雁韦应物范文第2篇
徜徉在古诗词长廊中,会发现有许多可爱的鸟的形象,这些小生灵与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意蕴丰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产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却又因其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是为意象)。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鸟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在语文版初中课本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甫《江南春》),“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西江月》)、“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等等众多鸟类在诗词意境中形成的意象......因此,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和深入辨析鸟的意象,就成为影响古诗词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笔者对古诗词中的鸟的意象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求,现就古诗词作品中几类最常见的鸟的意象简要赏析如下,以就教于同行。
一、雁
雁在古诗词中出现最多。大雁南飞引发了人们秋天悲凉的情绪。“雁字”“锦书”在古典诗歌中用得很多,因此秋雁一般与哀伤忧愁,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颔联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即景设喻,以此自比,是叙事,又是写景。落日黄云,大漠苍茫,诗人举目苍天,唯见长空孤雁,怅然之情,油然而出。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兄弟古有“雁行”之称,兄弟分散,无异孤雁离群。如今杜甫的一家大小虽然已经团圆,而兄弟却分割两地,此刻听到孤雁的哀鸣,如何不感物伤心,远念亲人?
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秋风起了,北雁南飞,李清照自己亦是从北方来的,这大雁原来是“旧时相识”。词人早年曾托鸿雁传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如今,李清照的丈夫已不在人间,希望再寄锦书也无处投达,想到这里,女词人再也抑制不住伤心而泪下了。
可是,也有例外。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正在苦闷和烦恼时,看见“长风万里送秋雁”这寂寥、明净、壮美的秋景,心情又陡然一变,“烦忧”为之一扫,于是产生了“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情逸兴。
二、子规
别名杜鹃鸟,相传为蜀帝杜宇冤魂所化,声音哀婉凄绝。暮春时节,烂漫的杜鹃花开遍山岭坑谷,色殷红,据说是杜鹃鸟啼血所染。子规鸟在诗词中出现多是跟暮春联系在一起,多是抒发离别之恨、感伤之情,读来动人愁肠。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句,杨花本是随风飘散之物,子规是泣血悲啼之鸟,叫声似“不如归去”,寓离别之恨。诗人选择这两个典型的动人愁肠的景物来描摹暮春景色,正是为了烘托诗人闻悉老友左迁时的悲哀心情。
三、莺和燕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这些鸟传递给读者的是初春的喜悦。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风光;燕是候鸟,春天回归,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写莺的诗句还有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自在娇莺恰恰啼”,自由自在的莺,被这里的花迷住了,哪儿也不去,一个赛过一个地用心啼鸣,像是要把最好的歌贡献给这些花,莺爱此处的花如此,何况人呢?此时的诗人也被此地的花吸引住了,看得出神,赏了这一丛又赏那一丛,赏了这一树又赏那一树,不只是流连不忍去,简直也要放开喉咙高歌,与娇莺一比高低了。
四、鹊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从视、听角度写夜行中特有的见闻,明月当空,清风徐来,词人选取了富有夏夜特征的景物,勾勒出夏夜的寂静,同时还隐隐透露出夜行者恬静惬意的心境。
五、黄鹂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上方茂密的树丛中黄鹂在悠然自得地啼鸣,深绿的树,黄的鸟,色泽鲜明,黄鹂嘤嘤啼鸣,声音悦耳,能不心醉么?
六、鹧鸪
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暮色苍茫,鹧鸪哀鸣,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以声写情,把一个“愁”字渲染得弥满江天。为什么闻鹧鸪而增愁?鹧鸪“飞必南向”,而辛弃疾本是北人,他的志向是北上抗金,恢复中原,可是这次改任江西,如同南迁,愈行愈南,离北愈远,心北向而身南行,这怎能不使他更添愁思。听到了南飞不北的鹧鸪啼声,怎能不使他受到触动?
闻雁韦应物范文第3篇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者是铺满青苔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峰,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
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闻雁韦应物范文第4篇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者是铺满青苔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峰,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
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好喜欢秋天。
家中的秋天是从衣着开始的。天气变凉,又穿起了长袖的衣服和长裤。在这秋天里,我的家变得更可爱了!
夏天,是我最讨厌的季节,就是一个字——热 夏天,人们穿着背心、T恤衫、短裤等凉快的衣服,手里拿着扇子,不停地扇着,嘴里说着:“这天儿真热啊!”
我最喜欢秋天,秋高气爽,秋风“呼呼”的吹着,马上令人忘记了炎热。天气也转冷了,人们换掉了夏天的衣服,穿上了暖和的毛衣、外套……
小草黄了,不再是那么茂盛、鲜艳。大树的叶子开始飘落,秋风一吹,“呼啦,呼啦”大片大片的叶子纷纷而落。大雁中的领袖——雁王带着他的部队,缓缓飞起,在空中翱翔,它们在空中像树叶一般轻盈,排成人字行。水也变凉了,渔翁们的收获越来越少,鱼儿们躲到深水区,准备过冬。狗熊躲进了树洞,蛇也开始冬眠,它们要好好的睡一觉。
秋天中有一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人们合家团圆,吃月饼,吃团圆饭是人们非干不可的事,最重要的是赏月,远远的月亮好似挂在天边,我们坐在椅子上,吃着月饼,喝着茶水,非常安静。我眼前模糊了,月亮好像变成了两个,三个……我睡着了。
闻雁韦应物范文第5篇
一、借助标题,可以把握诗歌的题材内容
1.即景抒情诗
(1)以四时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如《春晓》(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早秋》(许浑);(2)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如《江雪》(柳宗元)、《月夜》(刘方平)、《滁州西涧》(韦应物)、《黄鹤楼》(崔颢);(3)以“登”、“书”、“望”、“游”、“观”、“题”等词语为题。如《登鹳雀楼》(王之涣)、《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望庐山瀑布》(李白)。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四时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997年高考诗歌《望洞庭》(刘禹锡)、《题君山》(雍陶),1998年高考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2007年江西卷的《金陵晚望金陵图》即属此类。
2.伤时感遇诗
用一个短语或句子,叙述诗人遇到的人或经历的事。如《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过故人庄》(孟浩然)、《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枫桥夜泊》(张继)、《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此类诗歌以叙写诗人遇到的能触发某种心理活动和情感的人或事为主要内容,多采用融情于事的写法。2000年高考诗歌《约客》(赵师秀)、2002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07年辽宁卷《秋夜独坐》(王维)即是此类。
3.送别怀人诗
标题中往往有“送”、“寄”、“怀”、“忆”、“别”、“梦”等字眼。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夜雨寄北》(李商隐)、《天末怀李白》(杜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效)、《留别王维》(孟浩然)、《梦微之》(白居易)。此类诗歌多以送别或怀念亲人、情人、友人为主要内容,抒写真挚的亲情、爱情、友情,表现对亲人、情人、友人的思念,有时也表现游子旅居的愁苦和孤寂。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001年高考诗歌《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2007年山东卷《出关》(徐兰)即属此诗。
4.咏物诗
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蝉》(李商隐)、《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此类诗常以咏某一动植物来表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某种认识、理解和追求,一般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1994年高考所选元稹的诗歌《》、2007年北京卷《》、2007年重庆卷《海棠》(苏轼)和《牡丹花》(白居易)即是此类。
5.咏史怀古诗
(1)以历史人名为题。如《蜀相》(杜甫)、《贾生》(李商隐)、《西施咏》(王维);(2)以遗址地名为题。如《石头城》(刘禹锡)、《赤壁》(杜牧)、《隋宫》(李商隐);(3)有“怀”、“古”、“怀古”、“咏”等词语。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越中览古》(李白)、《咏怀古迹》(杜甫)。此类诗歌往往以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为题材,或抒发诗人对世事巨变、物是人非、国家兴亡的慨叹,或总结经验、告诫统治者吸取教训,或讴歌历史人物,表达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多采用借古讽今、对比等手法。2007年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和《过华清宫》(杜牧)、浙江卷《乌衣巷》(刘禹锡)即是此类。
其他如边塞诗、宫怨诗、田园诗、题画诗等,标题都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凭借这些语言标志都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二、借助标题,可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有些标题明示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书愤》(陆游)从标题看,“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再如2007年辽宁卷《秋夜独坐》(王维),借助标题可知本诗抒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2.有些标题暗示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唐代崔涂的《孤雁》,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再结合诗句不难发现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再如2007年的安徽卷的词《醉落魄・咏鹰》(陈维崧),从题目中作者吟咏对象“鹰”可以猜测出,本词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三、借助标题,能够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我们借助标题可以了解作品的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