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精选5篇)

  • 情诗(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 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田园诗,笔者设计了“四读文本”的教学环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出陶渊明的悠闲洒脱。这一读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这一次诵读是以学生自由朗读为主,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情感,为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它的特定的情感,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为此教师就要重视指导学生开展古诗词的诵读,通过诵读设置生动活泼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欲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丰富意蕴,感受古诗词的丰富思想和艺术魅力。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

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田园诗,笔者设计了“四读文本”的教学环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出陶渊明的悠闲洒脱。这一读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这一次诵读是以学生自由朗读为主,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情感,为下一次诵读作铺垫。

2.男女声齐读课文。陶渊明的这首诗情感相对含羞委婉,教师可以让女声齐读前面三联,最后的两联诗,可以让男女声齐读。这样设计不仅张弛有度,也便于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

3.配乐朗诵课文。这一次朗读,教师首先准备好轻音乐,教师可以选一些钢琴或古筝曲调来配乐,然后教师可以选出班中朗诵较好的男女生各一人来作示范。这一次朗读的目的在于把握好朗读的基调,把握好句子的节奏快慢和声音的高低。针对这些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1)节奏快慢:朗读“车马喧、地自偏、已忘言”这些词语时,应把声音拖长。(2)重音突出:朗读“悠然、见、心远、飞鸟”应提高音量朗读。(3)轻音处理:朗读“喧、偏、还、忘言”时声音要由高到低,越来越缓,越来越轻。(4)感情渗透:《饮酒》这首诗要读出诗人的洒脱、悠闲、快乐的心情。

4.男女赛读课文。这一次读在于激发学生进一步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通过赛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情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大可以把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我所有。多媒体资源包括诗词诵读版视频或音频、古典诗词歌唱版视频或音频、诗歌背景介绍资料、诗人生平介绍资料、Flash版诗词朗诵版资料等。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采用如下多媒体教学资源:(1)有关陶渊明创作经历及风格的背景资材。(2)有关这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3)有关这首诗诵读的视频、音频材料。(4)有关《饮酒》演唱版的资料。如果把这些教学资料合理利用,能确实引导学生走进诗人陶渊明,走进《饮酒》,也能把学生们的情感激发出来,想象和联想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朗读示范

古典诗词情感的领会和把握,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用范读来带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揣摩时间,情感投入也就更快了。教师要做好范读就需要在平时多加操练,应尽量做到普通话标准、语调语速适当、节奏快慢合理、情感投入恰到好处。教师的范读要确实做到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很好地从示范中进行模仿,尽快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以上三点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两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走进诗歌的情感空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入境――走进诗词的情境

学习古典诗词“入情”是开头的话,那么“入境”是过程,这一过程是诗词赏析的突破口。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情境。诗人用一词一语描写的是一个个事物,表达的都是一个个情境。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入境。

(一)引用写作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入境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在那时那地的时代背景中诗人有感而发,这些诗词也就成了他们情感宣泄、理想表达的结晶。教师能把这些写作背景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起来,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情景中。在教学《饮酒》时,教师就可以把以下写作背景为我所用。

材料一: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

材料二:公元416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忧郁。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一醉方休。他认识到,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材料三: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学生们熟悉了有关陶渊明的背景介绍后,对把握诗人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情境有很大的帮助。材料一、材料二对于诗歌前八句意境的理解,材料三对于最后两句的意境的理解都能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背景资料。

(二)采用多种方法领会诗词的意境

赏析古典诗词,“入境”就是走进诗人的创作世界,领会意境是关键。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古典诗词流传至今一定会有其丰富的意境,领会意境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1.“画配诗”入境。古诗词中很多都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为诗词配画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人教版的教材中有些诗词,教材配上了插图,这是对诗歌意境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是能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就能对诗词教学中“意境”的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每一句诗某种意义上讲都可以变成画,一旦变成画以后,那学生的主体体验就有了,对诗的理解就不是割裂的,不是抽象的。在讲授《饮酒》时,教师可以请美术功底好的学生或美术教师帮助,预先对每一联诗句创作一幅画面,第一联可以画上一幅山居生活图,第二联可以画诗人隐居图,第三联可以画“劳作归来”图,第四联可以画“夕阳西下”图。以上画面中都应抓住这些物象:结庐、菊、篱、南山、夕阳、飞鸟等。教师可以结合每一幅图进行每一联诗词的赏析。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与画是统一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热情,并给予指导,提示学生抓住“诗眼”、“词眼“的典型镜头来创作。

2.“想象法“入境。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意象美、领略到诗歌意蕴美。古诗词教学中,由于诗词创作时代离学生生活距离太远,很多古诗词的意境学生是很难体会得到的,教师就可以采用“想象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意境。所谓“想象法”入境,就是让学生用“自己”来替代“诗人”,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来理解诗词的意境。在讲授《饮酒》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替代诗人陶渊明,来理解诗词。例如:“师:你的身份是什么?生:隐居山野的文人。师:隐居时你会想到什么?生:想到朝廷的生活的劳累。师:你还会想到什么?生:朝廷生活的尔虞我诈。师:为什么会这样想?生:因为厌倦这种生活。师:难道朝廷生活不如田园生活吗?生:田园生活活得洒脱自在。师:还有吗?生:不用为五斗米折腰。师:是啊,要做到不随波逐流难呀,对归隐生活你还想说什么?生:要活出自己那份率直、淡泊。”

诗词“想象法”入境,要充分挖掘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要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去体验诗词的意境,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入味――品味诗词的情味

古诗词教学中“入味”就是品尝诗歌的“味道”,这“味道”就是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内容美、文化美,是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落实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三美,就能很好地落实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赏析语言美

古诗词教学中,应紧扣关键词来赏析,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诗眼”和“词眼”,对诗词情味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授《饮酒》时可以抓住以下关键词:“庐、喧、心远、菊、悠然、见、真意、忘言”等等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请从以上关键词中自选一个,说说这些词语对诗词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如“菊”这一词语,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如“忘言”这一词语,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忘言”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怎样的情感?诗词的语言美就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关键词,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来赏析语言美。

1.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采”、“悠然”和“见”在这首诗歌中含义分别是“采摘”、“悠闲”和“看见”,前一个词语是了诗人“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后两个词语写出了诗人悠闲洒脱的心理,为“欲辨已忘言”这句诗的理解作了铺垫。

2.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手法。“飞鸟”这一词语在诗句中是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把傍晚时分飞鸟结伴而归象征那个悠然见山南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一幅“劳作晚归图”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诗歌的物象更形象生动了。

3.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情感。“忘言”一词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无比喜爱的情感和那份出自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

4.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意境。“见”字写出了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的情景,一个“见”突出了这首田园诗“宁静和闲适”的意境。

(二)抓住关键句,品味内容美

阅读教学中教师会采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来分析理解课文,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找关键句的方法来品味诗词的内容美。诗词的内容美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意象,这些意象凝聚了诗人真实的情感,因此这些诗句都有“情味”,都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

1.找议论句、抒情句,品味内容美。古诗词中的议论、抒情句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点,教师抓住了诗人情感的触发点,就能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饮酒》中,诗人把自己那种淡泊、率直的个性都浓缩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诗上,学生感悟了这两句诗也就读懂了整首词的内容。

2.找描写句,品味内容美。诗词中的描写句其实就是诗句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些诗句正是诗人创作风格的体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诗就把一个隐居山野的诗人田园式的生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一份洒脱、一份豁达的心境也跃然纸上。

3.找叙述句,品味内容美。诗歌中的叙述句往往都是勾画了一个个“物象”,诗歌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的“结庐”写出了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的意境;“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四、入理――赏析诗词的情理

古诗词教学中的“入理”,这是相当高的要求了。很多古典诗词富于情理,意味深长。古诗词的情理是指诗句中隐含的哲理,这些哲理能启发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紧扣这些句子加以赏析。讲授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接着教师先让学生读懂“心远地自偏”这句诗的含义,教师并启发学生理解诗意,诗人思想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这两句诗可以理解为“人生在困境中,只要宁静超脱,就一定能够忘掉世俗的烦恼和痛苦”这一哲理。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哲理就应落实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生生合作找“哲理”句。2.真情朗读“哲理”句。3.师生合作理解“哲理”句。4.教师启发感悟“哲理”句。

情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习惯;活动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诗文就达160篇(段),并且分解到三个学段,每学期背诵的诗文就达十多篇。但是,如果仅仅教学语文教材中的几首古诗文,那么就很难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读诗、诵诗、背诗、唱诗、演诗、写诗的氛围,学生通过诵诗文、品诗情,在传承优秀诗文的过程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那么,如何在校园内可以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诵诗文、品诗情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我校的课题实践来浅谈之。

一、优化环境 营造氛围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它不像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那样明显,但是它却是最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的教育方式。所以,如果想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无论在学校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古诗文。这样,就可以对学生诵读古诗文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学校楼梯走廊上的宣传窗建立“诵读长廊”。“诵读长廊”设固定古诗文诵读版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版面设计清新美观,既能使人受益,又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二是校园广播台设立“我读经典”专栏。每天学生走进校园,校园里就响起清脆而悠扬的声音:中华经典诵读现在开始!《弟子规》……学生进班后,入座而诵,音韵铿锵,响彻校园。孩子每天走进校园,耳之所闻,皆为书声;目之所及,皆为书影,让经典如春种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在悄无声息中影响他们的习惯,深入他们的思想。三是教室内外的文化建设力求让诗韵渗透进来。每班都充分利用墙壁、黑板等空间,开辟“日积月累”版块,用诗文、诗画的名言名句装点教室,营造诵读经典的氛围。四是开设诗园,提供舞台。为了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每个班级都开设“日积月累”园地。不但有古诗文名篇摘录介绍,而且有关于古诗文的书画作品。另外,我们还将古诗文诵读除了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之外,还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制作古诗文美术作品,在写字课上让学生学习书写古诗文,在习作课上让学生摘录可以用于作文的诗句,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编排了多套古诗文韵律操,平时让学生模仿诵读过的古诗文格式来创作诗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诵读古诗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每日一吟 形成习惯

为学生营造一定的诵读古诗文环境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就有点熟视无睹的感觉。在这时,当他们走过一些古诗文旁边时,往往连看都不看一遍,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时间长了,这些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就会慢慢降低下来。此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外力来引导学生形成诵读古诗文的习惯,也就是让学生养成每天不读古诗文就感觉缺少了什么似的。这样,学生就会形成诵读古诗文的习惯。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当学生把诵读养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也就不再需要我们每天强调、每天要求学生去诵读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诵读习惯呢?我们的做法是采用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让学生做到“每日一吟”。

首先是“课前一吟”。在上语文课时,首先让学生吟诵一首古诗文,可以是相同的内容,也可以是不同的内容,以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其次是发挥家长的作用。学生每学期都会有一张诵读积累表。孩子积累的诗歌在学校可以由老师、同学给他签名评星。回家后需要父母的鼓励和配合。我们通过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此项活动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引导家庭制定“亲子共读”计划,设计诵读记载表,每天抽出10至20分钟,每周双休日抽出30分钟,家人在一起进行诵读活动,形成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的浓厚氛围。再次是为学生提炼诵读内容,共享诗韵经典。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去诵读的话,那么一些不健康的的诗文就会走进学生的脑海中,这样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所以,我们通过广泛的查阅研究,选择让学生接触最有价值的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书。我们除了选择《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还让学生去阅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论语》、《大学》等书籍,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质与量,让学生每天都能徜徉在祖国的古典文化经典中。

三、举办活动 比学赶超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难长时间维持的。所以,要想让学生保持着长久的诵读兴趣与动力,我们在引导学生诵读时,还要经常举办活动,让学生在一起比一比哪些同学在诵读过程中做得好,在诵读过程中汲取的知识最多。比如,我们开展了“诵读古诗文手抄报”、“诵诗会”、“诗文接龙赛”、“对诗比赛”、“诵读古诗擂台赛”、“经典诗文诵读展示”等活动,并定期评选出班级诵读古诗文明星,学校古诗文诵读明星,以及书香班级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总之,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只有在校园营造一个诵读环境,让学生做到每日一吟,定期举办比赛,那么古诗文诵读就一定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的营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在诵读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新.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M].语文出版社,2002.01

情诗范文第3篇

微阴翳①阳景②,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绿水③,翔鸟薄④天飞。

眇眇客行士,遥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⑤。

游子叹黍离⑥,处者歌式微⑦。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

①翳:遮蔽。②阳景:太阳光。 ③绿水:清澈的水。④薄:靠近。⑤:晒干。⑥黍离:《诗经》篇名。这里借《黍离》来寓出门在外,心怀忧怨之意。⑦式微:《诗经・邶风・式微》篇。这里寓家人盼其早归之意。

简析

薄薄的阴云遮住了明朗的太阳之光,清凉的风儿吹起了诗人的衣襟;阴翳的天幕之下,衣襟飘飘的诗人不由得意动神驰。眼前那清澈的水流之中,自在潜泳的不是欢快的鱼儿吗?空中那直向云际而去的鸟儿不是正在自由翱翔吗?

一平声之“潜”字,令人想见鱼儿深游之状;一入声之“薄”字,令人想见鸟儿高飞之态。

鱼自深潜鸟自高飞,何等和乐之景啊!而诗人之伤悲又自何来?

原来诗中出现了远游在外的行“客”,因为徭役之故,不能回归家园。这行“客”在外有多久了呢?哦,原来曾于那年严霜凝结之时走出家门,远服徭役;现在又到了白露被晒干的秋季,而行“客”却还在外地。

在战乱的年代,飘零在外的游人会产生《诗经》中的繁盛之景不再,而荒凉之景满眼的“黍离”之悲,会产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孤独之悲;留在家中的亲人则会长歌“式微,式微,胡不归”吧?而那远方的人呀,为了君主之命,则不得不在苍天之下露宿,在泥涂之中挣命!

于是,诗歌的最后,诗人摹写了自己面对嘉宾而情感沸腾激昂,内心深处却凄怆伤悲的心灵图景。

情至深处转伤悲。

此景何景?鱼鸟能遂其志之景。此情何情?征人不得遂志且伤离之情。景触情生,情缘景深,情景相连,感人至深。

名句赏析

情诗范文第4篇

【在诗里行走】

在诗里行走

我遇见江南的春雪

那样的柔白,点缀着远方

一带淡雅的青山

再轻轻地踏过

十里夏荷

走进潮湿悠长的石板巷

聆听,那些遥远的足音

缓缓地,缓缓地离去

向小桥流水外

淡淡的柳痕、淡淡的芬芳

在诗里行走

我路过塞北的风沙

伫立荒凉的大漠

遥望,塞下残损的孤城

看那些奔突的铁骑

折断了染霜的秋草

听一曲羌笛,吹来浴血的厮杀

在塞北的冬日下

我把英雄的遗骨,燃烧成烽火连天

【风月情】

风中飘着雨丝,飘着花香

飘着诗人的呢喃

风从南方

款款向你走来

你却在思念,那一轮山月

照了重山千湖

又照进你的眼睛

月光寒冷如雪

风中有一只手

轻拂过你的华发

摘下一片一片的云

放逐,在你忧郁的蓝天

你却盼望着,盼望着夜色来袭

拨开层云,点洒闪亮的繁星

寻一轮寒月

夜风中你吹起了横笛

【画魂】

我的笔下

缱绻着春风秋雨

画一脉远山,荡漾悠悠的绿韵

画满山头沐雨初黄的菊

我的笔下

横亘着绵绵的思绪

饮尽了相思,泼出水墨的氤氲

醉倒,在白云深处

是那写意的山水人家

屋后几丛翠竹,竹上几点归鸦

最怕用工笔勾勒,命运曲直的线条

深锁的庭院里,寂寞梧桐飘落她的裙下

重门徐徐打开

曲径通幽处那个女子

手执团扇,掩面桃花

【意境】

读你的诗卷

读三月空城的杏花雨

惆怅打湿了黄昏

纸伞撑起,离别纷飞的柳絮

看你酒后挥毫

在狂草中天涯浪迹

向空灵的游丝,借来流水行云

每一处枯笔

都如残崖断壁

听你月下抚琴

听你指尖的高山飞瀑、空谷猿鸣

再把时光谱进乐曲

等红颜苍老、落花成泥

最后,安放在你的画中

我一生的追寻

情诗范文第5篇

摘要:儿童诗对培养儿童的情操和良好习惯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诵读儿童诗,带领学生走进诗境,放飞学生的诗情。

关键词:儿童诗 诗境 创作

儿童诗在启迪儿童心智、激发儿童想象、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情操和良好习惯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以下,笔者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教会孩子们走进诗歌、享受诗歌、创作诗歌。

一、营造气氛,走进诗境

一首诗就是一个意境。在儿童诗的教学中,意境的营造非常重要,如音乐或图片的使用。教师可以采用谈话式的轻松回忆,也可以采用链接式的作品回顾。总之,目的就是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诗的意境。

如在教学《四季》时,“大自然是位神奇的魔术师,它不断地变幻出美丽的四季,让我们一起欣赏吧。”老师用动人的话语和四季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四季王国的臣民们迫不及待地想和同学们打招呼呢,读读这首诗吧。”这样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自己独立地去感知课文内容。

二、入情美读,感受诗情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朗读。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韵律,领略诗歌的音乐美,领会作者的诗情画意。

1.创设情境读

比如在教学《爱读书的树叶》第一小节时,笔者告诉学生这些阳光下的树叶喜欢读故事书,猜猜它们会读哪些故事书。学生们立刻说出自己喜欢的中外故事书名,教师乘机引导学生们朗读第一小节;第二小节是写月光下的树叶,笔者假设它们喜欢读古诗,并建议学生轻读这一部分,学生心领神会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古诗,教师再借机让学生们轻柔地读第二小节诗。两节看起来相似的诗,在不同的情境中就读出了两种味道、两种情趣。

2.比赛读

先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然后让学生自由读,细细体会怎么读诗歌才更好听,最后让学生个别比赛,提高朗读的技巧。最后同桌的同学互相练习朗读,使得他们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3.配乐朗读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段落中情感的差异,最后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如冰心的《纸船》是一首情深意浓的诗,配上《故乡的云》的伴奏音乐诵读,可以渲染乡思的情境,让学生从内心吟诵出游子日夜思念母亲的深情。

三、从仿到创,激发诗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展开想象后的初步情感体验,并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在大量诵读朗朗上口的诗歌后,让他们尝试儿歌、儿童诗的写作,不会是件困难的事。

1.仿写起步

诗歌是一种富于想象的载体,因此如果在诗歌的教育中能触类旁通,激发学生的想象,结合赏析材料,根据诗歌内容来模仿段落创作,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学习的借鉴。如学习完《爱读书的树叶》,笔者将自己改写的诗句“爱读书的牵牛花,捧着儿歌书读,一天一遍,读得开开心心”展示给学生,学生们立刻明白可以用换词的方法进行仿写。于是,学生们打开了想象的闸门,爱读书的小草、爱读书的蜗牛、爱读书的蜻蜓……生活中的事物都融会到了诗歌中,“津津有味、有滋有味、爱不释手……”等平时积累的词汇也都浮现出来了。

2.积累生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如学习完《雨后》,让学生回想雨后校园里的情形。“倾盆大雨刚停/沙坑变成了水池/顽皮的男孩/拾起石头一扔/溅起了水花/吓跑了胆小的女生”。学生把自己的恶作剧写进了诗里,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也就是说,诗就在生活中,只有积累了生活经验,写诗时灵感才能如泉水般涌出。

3.想象创作

诗需要想象,想象能使读者进入奇妙的世界,有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想象、一个好的比喻本身就是一首好诗。一天,笔者用湿布擦黑板,留下一块印迹,就听见一个女生嘀咕:“真像一块大烧饼。”笔者觉得挺有趣,鼓励她站起来说清楚,并把她的话分了行:“老师随手一抹/黑板上出现大烧饼/肚子咕咕叫/不禁舔舔嘴/真想咬一口”。瞬间的想象带来了诗情。

在诗的国度里,笔者将继续引领孩子们用诗的眼睛、诗的耳朵、诗的心灵、诗的情态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让无忌的童言自然地流淌,作出一首首好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