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泡是不是覆盆子 详解刺泡和覆盆子的区别

  • 刺泡是不是覆盆子 详解刺泡和覆盆子的区别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娱乐
摘要

覆盆子作为中药名和植物名的时间很早,但到目前为止,在民间和学术界它究竟指哪一种植物,争议还是很多。下面我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覆盆子”的记载 “覆盆”最早以“蓬蘽”的别名出现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距今又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泛指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的果实;魏晋《名医别录》首次以正名“覆盆子”记载…

覆盆子作为中药名和植物名的时间很早,但到目前为止,在民间和学术界它究竟指哪一种植物,争议还是很多。下面我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覆盆子”的记载

“覆盆”最早以“蓬蘽”的别名出现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距今又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泛指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的果实;魏晋《名医别录》首次以正名“覆盆子”记载,并把它与蓬蘽分开。各个历史时期“覆盆子”的原植物不同。譬如:东汉《神农本草经》的“覆盆子”原植物不详。魏晋南北朝《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的“覆盆子”原植物不详。唐朝《新修本草》、《食疗本草》、《蜀本草》、《日华子本草》的“覆盆子”原植物不详。宋代的《开宝本草》的“覆盆子”原植物不详;《本草图经》的“覆盆子”指复盆子(R.ialaeus);《履巉岩本草》的“覆盆子”的插田泡(R.coreanus);明朝时期《滇南本草》的“覆盆子”指红泡刺藤(R.niveus);《本草蒙筌》的“覆盆子”指茅莓(R.parvifolius);《本草纲目》的“覆盆子”指插田泡(R.coreanus)。清朝时期《本草备要》、《本草便读》和《植物名实图考》的“覆盆子”均指插田泡。建国后:《中药志》和《福建药物志》中的“覆盆子”指掌叶覆盆子(R.chingii);

《陕西中药志》的“覆盆子”指插田泡;《全国中草药汇编》的“覆盆子”指华东悬钩子(R.chingii)和悬钩子(R.palmatus)两种的果实。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覆盆子”的原植物指向是不同的,包括茅莓、树莓、复盆子、插田泡、红泡刺藤、掌叶覆盆子等种类。

直到202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把“覆盆子”的基原植物规定为掌叶覆盆子(又叫华东覆盆子)(R.chingii Hu)干燥果实,具有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的作用。

二,现今植物学著作中“覆盆子”的记载

1,最新修订的《中国植物志》中“覆盆子”指Rubus idaeus Linn.,它在早期《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为复盆子,别名为绒毛悬钩子。识别要点:为灌木,高1-2米,枝条有疏刺;羽状复叶有小叶3-7片,花枝上叶有3小叶,营养枝上叶有小叶5-7片,小叶片背面有密灰白色毛;

短总状花序,花瓣白色,五六月开花;

果实近球形,直径1公分左右,红色或橙黄色,

密生短绒毛,八九月果实成熟。

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新疆,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杂木林边、灌丛或荒野。果实供食用,在欧洲久经栽培,有多数品种栽培作水果用;果实又可入药,有明目、补肾作用。

2,在最新修订的《中国植物志》中记载掌叶覆盆子,学名为Rubus chingiiHu,在以前的《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为掌叶复盆子,别名为大号角公、牛奶母。识别要点:为藤状灌木,高1-3米,枝条细,有皮刺,光滑无毛;

单叶,叶片近圆形,基部心形,叶边掌状深裂,3-7裂,有掌状5脉;

花单生,花瓣白色,3-4月开花;

果实近球形,直径1-2公分,红色,表面密生灰白色柔毛,5-6月果实成熟。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西,生于中低海拔的山坡、路边阳处或阴处灌木丛中。果实大,可食用;果实又可入药,为强壮剂,根能止咳、活血、消肿。

3,在1974年出版的《秦岭植物志》第一卷第二册中记载:覆盆子学名为Rubus coreanus Miq.,别名有朝鲜悬钩子、刺泡、荞麦泡、刺桑椹等;这个植物在现在的《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为插田泡。

可以看出,《中国植物志》和《秦岭植物志》中记载的“覆盆子”与《中国药典》中规定的“覆盆子”不是同一种植物。

三,小结

第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覆盆子”的原植物指的不同,但都是悬钩子属植物。

第二,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对“覆盆子”的原植物说的更是混乱。

第三,我个人认为:药材中的“覆盆子”原植物应以《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掌叶覆盆子(R.chingii)的干燥果实为准。植物学中的“覆盆子”应以最新修订的《中国植物志》记载覆盆子(R.idaeus)为准。这样可以避免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