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感悟(精选5篇)

  • 中秋节感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中秋节,有多少人期盼着回家和亲人团聚。然而又有多少人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呢! 我是一名变电运行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并不是每一个中秋节都能够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所以未免有许多的惆怅,但是对于运行工作而言,中秋节就必…

中秋节感悟(精选5篇)

中秋节感悟范文第1篇

中秋节是一个象征着中国美好、祥和的传统节日。“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谁都希望能够全家团聚,欢聚一堂,品尝月饼、分享瓜果,享受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然而又总不能人人如愿以偿,只能感慨“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了了。

中秋节,有多少人期盼着回家和亲人团聚。然而又有多少人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呢!

我是一名变电运行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并不是每一个中秋节都能够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所以未免有许多的惆怅,但是对于运行工作而言,中秋节就必须有人坚守,有所牺牲,有所奉献。因为我们是搞变电运行工作的,所以中秋节值班是经常遇到的事,轮到的人就值班,虽然节假日遇到操作设备的时候并不是很多,一般都临时性的突发性故障的处理,操作都是尽量避开节假日的,但是保供电却是必须的,好在我们都提前就做好了保供电准备工作。

今年中秋节,又轮到我值班了,所以中秋节只能在变电站过了。中秋节值班,不能陪伴家人,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我只能对不起了,也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问候了,只有祝福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中秋节快乐了。

中秋节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

“导”即是在学生学习之前进行指导,它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的,也是渗透在每一个环节里的。我认为它应该分为三方面的引导:

一、环节引导(即教师应该对授课的环节进行宏观的规划与引领)

例如,在今年三月份的区级汇报课《雨之歌》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散文诗的方法。

1.读――读出感情。

2.品――品析形象。

3.悟――体悟主题。

4.探――探究写法。

在学习环节上让学生有一个把握,同时,这样的环节引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引导。

1.读――读出感情,就是要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来体会诗人在散文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

2.品――品析形象,就是要学生在朗读的础础上品析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悟――体悟主题,就是通过朗读、体会感情、品析形象来体悟出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4.探――探究写法,最后的一步探就是让学生在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出写作上可以借鉴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环节,同样是方法的引导。

关于环节引导,其实,在我们教学目标当中也是可以体现出来的。

二、方法引导(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关于方法的引导,不仅仅指学生学习的某一类课文的方法,同时也指一些细小知识掌握的方法。例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引领学生的朗读不是只让他们读就行,而是给出了方法让学生依方法而行事。

例如,《雨之歌》的教学中在朗读这一环节中,我就提出了方法和要求:

1.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形象。

2.在朗读中体味情感,注意流畅(节奏、停顿、快慢等)。

3.在朗读中重在进入情境,体会抒情性。

三、细节引导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具体提出两个细节引导的问题:

1.学习目标的出示

学习目标的设定为课时目标,每节课都有相应的目标。并在每一节课的授课之后进行适当的调整。学习目标作为一堂课中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依据,在设置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举例来说,我的学生因为普遍在中游,所以每一堂课我便结合他们的素质来安排目标。

例如,《雨之歌》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1)读――读出感情,体会诗中的感情及美妙意境。

(2)品――品析形象,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悟――体悟主题,理解诗歌的主题。

(4)探――探究写法,探究诗歌中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2.自学部分及探究部分的问题设定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不仅要注意问题的明确性、适度性、激发性、灵活性等,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的技巧。

再如《秋天》一课的教学中,开放性问题设计如下: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描绘你眼中的秋天。

中秋节感悟范文第3篇

当代女作家张洁的散文名作《我的四季》将人的生命比作四季,把人生的各个时期的内涵,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表达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同受煎熬,共享欢乐。本文对于引导青少年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人格的提升有着独特的价值。本课为活动体验课。

[学情分析]

初进高中的高一学生,年龄大多十六七岁。十六七岁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成长的欢乐与烦恼,人生的感悟与梦想,在这里汇成了独特的青春旋律。有关人生的话题正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渴望像《我的四季》这样的好作品引领自己走好人生之路,渴望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系实际,走进作品,感悟人生的真谛。当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人生的秋季、冬季认识缺乏直接体验。

[教学进程]

一、 课前准备

1. 调查学生爱好季节情况,重新调整座位,学生按所选季节分块入座(教师根据分小组情况适当协调)。

2. 课前5分钟播放黄耀明MTV《我的四季》。

二、 激趣导入

1. 吟歌词: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令你的心在跳!(歌曲《我的四季》歌词)

2. 谈话:

同学们,黄耀明的优美动听的歌声一定还在我们大家的心头回荡吧?

是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惊雷冬有雪,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不让我们怦然心动?那么,我们同学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是春天?夏天?还是秋天?冬天?

好吧,让我们大声喊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相机点评,如 :太好了,我似乎听出了春天的激昂,夏天的热烈,秋天的爽朗,冬天的充实。可见我们的同学对自己的季节爱得多么真挚!)

现代女作家张洁说:“生命如四季。”如果把我们同学所爱的季节放到生命的高度来解读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投影展示学目标)现在,让我们一起到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里,去体悟生命的历程,寻找人生的真谛吧!(投影展示课题主页面)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的是团队协作学习。为了教学方便,课前,老师根据大家的爱好重新安排了座位,临时形成了四个学习团队(分别介绍爱春团队,爱夏团队,爱秋团队,爱冬团队)。

三、 团队分工,协作学习

投影展示学习要求,略作说明后学生按要求开展学习活动。

说明内容:

1. 团队分工只是学习的形式,学习目标是共同的。

2. 学有余力的团队还可以学习别的内容。

3. 朗读必须大声,更有助于体验。

4. 填充题为引导解读文本而设计,所填内容在文中必须有重要依据,不能离开文本来填,可以借用文中重要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禁止从文中整句整句地抄录。

5. 体悟警句要注意阐释句中关键词语内涵。

四、 交流体会,分享成果

投影展示要求,略作说明后学生按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搭建交流平台,并配以适时适当的点拨、补充、强调、提升等,将交流引向深入,同

时强化学习效果。

各阶段拟用媒体材料方案:

(一) 走进春天

1. 交流前展示春耕图(附上需学生汇报的整体感知的问题)

2. 本阶段学习结束,展示教师根据本部分内容归结的赠言:责任托起希望,奋斗成就未来。(以充满希望的春景图为背景)

(二) 走进夏天

1. 交流前展示夏景图(附上需学生汇报的整体感知的问题)

2. 本阶段学习结束,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名言:“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以漂流者图片《激流勇进》为背景)

3. 播放歌曲flas:《从头再来》(刘欢演唱,背景动画为汶川大地震图片)

(三) 走进秋天

1. 交流前展示秋景图(附上需学生汇报的整体感知的问题)

2. 本阶段学习结束,展示教师根据本部分内容归结的赠言:过程最精彩,精神最充实。(以秋景图为背景)

(四) 走进冬天

1. 交流前展示冬景图(附上需学生汇报的整体感知的问题)

2. 本阶段学习结束,展示教师根据本部分内容提供的赠言: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相信未来》)。(以冬景图为背景)

在学生汇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按问题的提示语选择课文中关键词语(或用学生自己的紧扣课文的归结语)来回答,重在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不求答案整齐划一,学生说得在理即应给以肯定。

参考答案:

1. 在“我”看来,(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相当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我”虽然(年少力不足,又要面对生命的艰辛),但是(绝不逃避自己的责任,而要奋力以赴追求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每一天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体现了“我”的(积极进取,永不停止)的人生态度。

2. 在“我”看来,(夏)天,是(多灾多难)的季节,相当于人生的(青壮年)时期,这一时期,“我”虽然(遭遇各种挫折,饱受失败的痛苦),但是(战胜了一切阻挡自己前进步伐的消极因素),体现了“我”的(坚强不屈,奋斗不止)的人生态度。

3. 在“我”看来,(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相当于人生的(中年)时期,这一时期,“我”虽然(收获甚微),但是(没有灰心丧气,反而充满成熟的欢乐),体现了“我”的(认真追求,无愧付出)的人生态度。

4. 在“我”看来,(冬)天,是(寒冷落寞)的季节,相当于人生的(晚年)时期,这一时期,“我”虽然(处于生命的黄昏),但是(并不哀叹失落寂寞,反而尽力发挥余热,冷静反思自己的一生,供人们借鉴),体现了“我”的(乐观豁达,奋斗终生)的人生态度。

在学生体悟警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抓住句子中关键词语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阐释内涵,重在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感悟,不求答案整齐划一,学生说得在理即应给以肯定。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拟重点引导体悟下列精彩的句子:

1. 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 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3. 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并非不能。

4.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5. 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五、 学生活动

方案一:续写下面一个句子:“春夏秋冬,季节不同,但一样……”要求能概括四季至少一方面的共性,并且表达自己对人生或生命的感悟。当堂交流。

方案二:拟写一句有关“生命”或“人生”或“青春”的话来表达自己学习本文之后的感受并当堂交流。

六、 结束教学

中秋节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季节;原创;艺术;人文

1 引言

壶中日月,人生四季。紫砂源于泥土,成于造化,贵能传情达意、悦人悦己。一把紫砂壶,是一首自然与人性的天籁。艺术创作无捷径可言,紫砂艺人在创作紫砂作品时,可以丢掉时间、封闭禁锢,以新观念去开启、寻找、挖掘、探索新的广阔天地,以新的艺术思维方式、新的艺术创意去突破旧的套路,这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

2 “秋韵壶”的创作特色

一把“秋韵壶”让紫玉金砂和人生四季完美融合,如丰收的秋天一样绚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春季播种,夏季耕耘,秋季收获。在秋日的落叶中找到灵感,运用了浮雕和刻画的工艺和特点创作出了这件作品。壶体由“鱼罩壶”演变而来,器身平肩、高颈、卡盖、直嘴、圆形柱把,整器简洁明快,如钟似帽,古穆疑重,刚劲古雅,简洁明了。壶把、壶嘴都采用了传统制作技艺,光滑平直,细节之处精致入微;壶盖为卡盖造型端正典雅,选择紫泥为主料凝重端庄。值得一提的是,壶盖上装饰的秋叶图案寓意着成熟的秋天,给人以思考与想象,符合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的高要求。这件作品将最能表现秋日意境的落叶作为主体装饰,设计风格自成一体。运用陶刻和浮雕的装饰手法,把秋日的落叶完美组合于壶身,星星点点的浮雕突出了叶子的整体线条,而那叶中的一瞥红点又赋予了秋日别样的情怀,有期待、有希望,更有付出的收获。这样的作品,这样的秋韵壶已是文化的自然景物壶,它诉说了不凡的创意和意韵:情感、文化、艺术。

3 创作感悟

中秋节感悟范文第5篇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校德领组、少先总队决定在中秋节前后,开展“月圆人圆”主题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0年9月15日——9月25日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佳节读月——主题阅读

1.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晨读。

2.举行一次中秋主题班队会。搜集、诵读有关中秋的经典诗词,在品月饼、诵古诗的过程中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主题班会时间:9月15日班队会,少先总队将进行检查。

第二阶段:佳节忆月——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节日起源、传统民俗、逸闻趣事、诗词佳句的资料,各班将资料、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照片等经过精心设计,展示在教室布置及黑板报中,少先总队将进行检查评比。

2.各班可以在班内设一面“寄情”墙,学生可以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写纸上并贴在墙上。

第三阶段:佳节赏月——实践活动

1.开展一次“小小月饼寄深情”亲子互动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制作中秋贺卡,帮长辈做家务,与家人一起品月饼、赏明月,感悟举家团圆的幸福。

2.开展“快乐体验”志愿者活动,少先总队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月饼,送温暖。

3.将“品月饼赏明月”中发生的令你最难忘记的一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四阶段:佳节思月——交流汇报

1.回顾自己读、忆、赏月的历程,与亲友、同伴交流分享感悟,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更期望伟大的祖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2.一至六年级各班上交绘画2幅;三至六年级各班上交征文2篇。9月28日前上交少先总队,届时将进行评奖并在国庆期间展出。

主题教育活动时间:9月23—25日交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