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精选5篇)

  • 七律长征教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识诗体,握格局 【郭如莹】《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清楚七律的特征,这有助于拓展其今后的阅读面。同时,《七律・长征》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言律诗,所以必须读出诗的韵味来。我们…

七律长征教案(精选5篇)

七律长征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设计初稿中的研讨

由于我们对此次的赛题是陌生的,所以拿到赛题后,先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学习。然后在研讨中,我们初步确定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识诗体,握格局”“抓诗眼,悟诗意”“品语言,感文风”“读豪情,体大义”四个层次展开。在相互争论与补充中,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渐渐清晰,信息整合点渐渐明朗。

1.识诗体,握格局

【郭如莹】《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清楚七律的特征,这有助于拓展其今后的阅读面。同时,《七律・长征》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言律诗,所以必须读出诗的韵味来。我们可以导图于文,以文本为案,通过微视频及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了解七律的基本知识,如何?

【吴婷】同意。《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距离当代学生比较遥远,如何让学生在课前就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课前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我觉得可以在微视频中插入故事二维码,利用图片、视频、自主搜集资料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对长征有一定了解。

【赵琴】是的。如何把《七律・长征》学得有特色、学得有深度和广度,是教学设计中关注的重点。

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解有关长征的资料,课堂上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去感受体会,用搜集到的信息帮助理解,最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2.抓诗眼,悟诗意

【赵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找到诗眼,来把握诗意,怎样?

【郭如莹】同意。那就是“难”和“等闲”。

【吴婷】是的。首联总领全诗,再具体走进后三句,找到长征途中五个情境,结合图文及视频,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郭如莹】我觉得还要指导学生读准“磅礴”“逶迤”的字音,随文识字学会“崖、丸、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关键词,理解长征之艰难,红军之勇猛。

【w琴】同意。虽然理解词句意思比较枯燥无聊,但是通过诵读、图文的刺激,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积淀丰富而鲜活、深刻而强烈的画面,使其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复习巩固之前所学习的有关七律的知识,鼓励学生在知晓的基础上尝试运用。

通过讨论,我们在“抓诗眼,悟诗意”环节,将了解诗意与运用律诗的结构、写法相结合来分析诗句,体现了教学环节的衔接与递进。

3.品语言,感文风

【吴婷】我认为在品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时,逶迤的五岭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细浪,磅礴的乌蒙山在诗人眼中不过是泥丸,用来承接上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气势磅礴。

【郭如莹】是的。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我们何不对诗歌的语言进行一番咀嚼,逐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赵琴】提得很好。诗人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能充分体现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通过讨论,我们更注重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紧承“抓诗眼,悟诗意”中对诗意的学习过程,从关键字词切入,感受雄健文风。

4.读豪情,体大义

【赵琴】读诗要通过吟诵来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领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一个“不怕”能集中体现红军的英勇无畏,所以要引导诵读。

【吴婷】是的。“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颜”字,能尽显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喜悦心情,所以吟诵时要读出乐观。

【郭如莹】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用温婉和激昂的语气朗诵本诗,比较分析两种朗诵效果,再结合诗意,感受诗人的豪迈。

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要引导学生自主感受与选择朗诵语调,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情境中。

“改进点”的选择与思考

【赵琴】兄弟团队指出,我们选取的微课内容过于宽泛。对此,我并不同意,因为长征背景、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本课微视频必须涉及的教学内容,律诗的结构与写法是本课微视频的重点学习内容,缺一不可。

【吴婷】我认为,兄弟团队的建议有可取之处。对于长征背景、文本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微视频设计中可以简单涉及,但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习律诗的结构与写法。

【郭如莹】同意。我们可以“律诗的结构”这个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识诗体,握格局”“抓诗眼,悟诗意”“品语言,感文风”“读豪情,体大义”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解决重难点。

【吴婷】对于任务单的设计,我认为在设计的时候应尽量精简,这样能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如在“品对仗”环节,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诗句进行对仗分析。

【赵琴】同意。另外,我们初稿中的课件制作比较简单,所搜集的图片也比较模糊,要改进。

通过自由争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进行了完善。

1.学习更自主

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我们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删减了重复练习的任务,增加了更具思辨意味的内容,如“远征难”“只等闲”和“云崖暖”“铁索寒”这两组词词义相反,那在诗中出现是不是矛盾等,以引导学生在知晓对仗的基础上,探究诗人这样写的作用。

2.思路更清晰

我们先从诗歌题目切入,知晓本诗诗体,然后重点学习律诗的结构与写法。在品悟诗意的过程中,融合之前所学的律诗的结构与写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及时巩固,使其由“学”转变到“用”。

3.视频更精美

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微视频中的很多细节进行了改进,如添加电子书包二维码、阅读长征小故事、制作长征路线动态图、截取影视剧片段等,这些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畅谈设计亮点

为了努力呈现诗句背后的故事,给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使其感受那份英雄气概,我们立足学情,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让微视频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1.提高核心素养,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教师由幕前转至幕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于《七律・长征》是七言律诗,所以我们以律诗特点为学习突破口,紧抓诗眼,感悟诗意,依据学情,潜移默化地进行诗歌学法的指导。

2.脉络清晰合理,设计针对高效

(1)一脉相承,循序渐进

微视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微视频制作中,我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了趣味性,以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视频内容更是遵循逻辑发展规律,避免陵节而施。在微视频设计中,我们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理”的学习脉络,由“字词”走向“句篇”,由“诗意”走向“诗理”,循序渐进。

(2)有的放矢,突破y点

我们立足学情,将教学重难点定位在知晓七言律诗的特点上。微视频伊始便是“解诗题”,通过符号标记、音频讲述两者的同步,以吸引学生各感官的注意。例如,在讲解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由于该联为对仗句,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一是上下句对仗的词语位置一致;二是对仗的词语词性一致。为了更好地突出对仗的特点,我们不仅借助字体颜色进行区分,如“五岭”与“乌蒙”、“逶迤”与“磅礴”、“腾”与“走”等,还在对仗词下方点明词性,使学生能直观感知对仗句的特点。

3.拓宽资源路径,构建立体平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微课程的建设不只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所以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语文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将生活味注入语文课程。我们以孩童的视角关注生活实际,寻找学生的兴趣增长点,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效拓展。另外,我们搭建了线上学习、线下分享的立体互动平台,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隐形的团体学习。

(1)丰富表象,左右逢源

由于《七律・长征》中涉及诸多地名、路线,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我们搜集、整理了长征路线图,并标记出诗中提及的地名与路线,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从而巧妙地突破了难点。虽然微视频的容量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在微视频中以二维码的形式,穿插了许多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故事,以便学生能更深入地走进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历史。学生在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时,还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扫码进入电子书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能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深厚。

七律长征教案范文第2篇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激励广大党员教师紧紧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主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我园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丰富党员生活,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决定在 七一 期间开展庆祝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纪念建党95周年为主题,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提升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奋发进取,真抓实干,积极投身幼教事业,全面推进幼儿园 民主、开放、多元、和谐、创新 的工作目标建设。

二、活动时间及内容:

1.集中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确定 七一 当天下午为集中党日,支部书记代领全体党员面向党旗集中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党员在党言党、在党爱党的自觉性。

2.开展党内慰问关怀活动。6月下旬,通过电话慰问等形式慰问十四位幼儿园退休老党员,关怀他们的生活,并为他们每人发放慰问金。向上级党组织上报一名生活困难党员,平日党支部成员给予积极的关怀和鼓励。

3.开展一把手讲党课活动。以幼儿园实际工作为主,结合廉政文化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党支部书记张耀尹带头为全体党员和教师上一节题为 廉洁从教--做幸福的追梦人 的党课,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戒醒环节干部、党员、教师,廉洁自律,身正为范。

4.环节干部、党员、班长承诺和践诺活动。一把手讲党课之后,各环节干部、党员及班长根据党课内容,立足自己的岗位,书写岗位廉洁承诺书及服务承诺书,并在工作中践行自己的承诺。

5.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班、党员示范课窗口创建活动。六月初以 党员示范岗 党员示范班 党员示范课 作为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窗口,开展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先进典型的带动示范作用,为广大师幼、家长、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

6.开展建党95周年征文及 书香进校园 主题读书征文活动。以建党95周年为契机,在党员中开展主题征文评选活动及 书香进校园 主题读书征文活动。评选出七篇优秀征文,上报临河区教育局党委。

七律长征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游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72-02

数学游戏是指寓数学知识或数学原理于其中,将智力游戏与活动性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数学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得到协调发展。在对数学游戏的相关基础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提出了数学游戏教学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根据以往相关的教学研究分析,数学游戏教学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融入于正式课程之内;另一种是在正式课程之外,利用组织数学兴趣小组的方式开展数学游戏。相对而言,后者是较为容易实施的。本研究只讨论第一种形式的应用。一般地,这种游戏活动的运用也是相当灵活的,它可以作为问题情境出现在一节课的开始,用以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与热情;也可以被安排在新知识学习中,使这节课更加引人入胜,并且深化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被安排在练习中,让练习充满趣味,使学生意犹未尽;当然,还可以作为课外学习的素材,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一、数学游戏在创设教学情境中的应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刚上课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极其活跃的兴奋的阶段,此时使用游戏创设情境,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的课题教学交融在一起。

案例1:有余数的除法――配对游戏

在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可用“马兰花”游戏导入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先由教师示范,再找学生发号指令。

生:“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们在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 开的是几朵花?”师:“开的是7朵花。”例如全班28人,则每4个人组成一朵, 学生观察回答共组成了几朵花,有没有多余的人,若有,有几人。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没有多余, 有时多人呢?这与什么有关?

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创设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 将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这让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能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不仅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使学生在游戏中会主动思考答案,寻求结论。

二、数学游戏在新知识学习中的应用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无意注意,这种注意受到兴趣、外界刺激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动、口说等多个感官共同活动能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静态的教学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活动,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大量应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感性认识加工成抽象思维,降低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难度,使学生不再感觉数学概念枯燥乏味。

案例2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七巧板

七律长征教案范文第4篇

稽查半年工作总结

打印成宣传单逐村入户进行散发,教育群众遵纪守法。

(2)通过认真细致的专访调查对涉及私挖滥采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询问笔录、摄像、照相、建档立卡,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上半年,我队在查处私挖滥采行为中共没收了非法生产工具18件,三轮车3辆,摩托车一辆,封存没收原煤20吨,机械填埋私挖乱采窝点36处,人工填埋12处,炸毁窝点6处,收缴非法爆炸物品炸药120节、雷管60枚、向公安机关移交非法使用爆炸物品案件5起,涉案20人,其中逮捕4人,行政拘留4人,取保候审1人,治安处罚6人,对非法采矿立案1起。

四、狠抓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管理,确保征费任务圆满完成。

1、年初,我队及时召开了2005年度征费工作会议,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落实征管措施,强化目标管理,推行末位追究制管理,实行征费任务与工资相挂钩,严明奖罚措施,将征费任务落实到实处,调动征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规范征费人员的工作行为,我们要求征费人员下矿征费时必须向矿方出示有效证件,对矿方提出的不明确问题,做到耐心细致的解答,并且不得私自提高或降低征收标准。

3、定期召开征费工作小结会,通报征费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解决征费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确保全年征费任务的足额征缴入库。

5、依法加大打击欠缴、拖缴资源补偿费的违法行为,如马连口洗选公司、车村联办矿交费意识淡泊,征费人员在多次催缴未果的情况下,我队及时向其下发了限期缴纳通知书,并责令其停止一切生产营运和原煤外调活动,要求限期缴清所欠资费,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6、在征费财务制度方面。我队严把各类票据关,按时上报每月征费财务报表,做到日清月结,足额入库,杜绝坐支挪用和拆借补偿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发生。

截止七月份应征资源补偿费2209347.66元,实际征回2754148.4元(其中旧欠费征回87342.91元,省、市国营矿完成499935.92元)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征费任务。

五、存在的问题和下半年的打算

1、部分干部职工忽视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业务工作能力参差不齐,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在行政执法中,协调力度不够,仅靠单打一,致使工作常常出现被动局面。

下半年,我队决心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巩固成绩,戒骄戒躁,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上半年以来,我队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年初工作安排和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狠抓《矿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学习宣传,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大矿产资源的监督管理和资源补偿费的征缴力度。通过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我就我队上半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以简要汇报。

一、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宣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学习方面,首先制定出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规定每周五为集体学习时间,同时要求干部职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采取自学,学习内容主要以《矿法》、《国务院150号令》、《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为主,上半年我队共组织业务知识学习25次,政治理论学习34次,召开工作安排讨论会12次,个人平均学习笔记15000字,举办学习专栏5期,政治理论测试2次,通过学习,职工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执法水平明显得到加强。

宣传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同时组装宣传车辆8天次,刷写宣传标语200余幅等形式,深入矿区矿井和部分村组进行宣传教育;二是要将法规宣传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始终,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案件教育各采矿权人,使其了解违法采矿的危害性、真正做到依法生产,守法经营。

二、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1、落实责任,明确工作目的和任务

年初,我队严格按照县国土资源局工作安排要求,认真制定了我队《二00五年度工作安排》,层层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将全年工作任务按职责逐项分解,细化到岗,量化到人。

2、制度建设方面。

(1)我队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和完善了“干部职工管理办法”,完善了队长、副队长、副主任、办公室等工作职责,夯实了责任,明确了工作目的。

(2)完善了请假考勤制度,实行日工资,当月考勤情况由办公室月底汇总,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报财务室作为核发工资的依据,增强了职工的组织纪律性,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为了确保全年工作的顺利完成,队上决定从领导到职工从每月月工资中暂扣5%作为工作任务完成保证金,年终考核,对考核名列前矛的给予适当奖励,对在考核中名列倒数的除大会批评外扣发工资不予补发,以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

3、财务管理方面,要求财务人员严把各类票据关,对报销票据必须经财务室会计审核签字后方由领导审批报销。按时上报月、季财务和征费报表,坚决杜绝坐支挪用和拆借补偿费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发生,同时按照规定向店头镇财务结算中心办理移交了财务手续。

今年我队共建立各种制度28项,并都打印成册,装裱上墙,要求职工对照执行。

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矿政管理,维护良好的矿业秩序。

1、年初,我队在回顾总结往年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针对于今年煤炭市场的逐步好转,正确分析形势,提高思想认识,调整工作思路,把矿政管理工作作为全盘工作的重点来抓。

(1)调整人员充实稽查队伍,并对全矿区已关闭的非法无证矿井、关井压产矿井及安全死角进行了多次拉网式的排查,建立了详细的登记档案,使矿政稽查心中有数。

(2)严格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队长、副队长、稽查队员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矿政管理实行分片包干,包矿到人,落实责任,明确目的。

(3)不断加强稽查队伍的业务法律法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规范执法检查处理意见书的填写,并加大对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在立案调查、谈话笔录、现场勘查、取证、处理等过程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依法行政。

(4)坚持填写巡查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检查情况,继续开展经常性的巡回执法检查,夯实管理监督责任,要求包矿人员不得漏查和瞒报,做到公正、公开、不留死角。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队配合县局共查处非法越界开采案件七起,结案七起,收缴罚款40.3万元。

(5)在搞好矿管稽查工作的同时,加大对矿产资源补偿费旧欠费的征缴力度,截止7月份共清缴旧欠费87342.91元,为今年征费任务的足额完成奠定了基础。

七律长征教案范文第5篇

“这么多年不知怎么保存下来的,今天还能出来。”潘汉典夫人感慨说。

第一次看到手稿时,白晟有些不敢着手。这部毛笔题签的书稿纸页已经泛黄发脆,似乎已经不起翻阅,不过整齐的钢笔字迹却历历清晰。

陈年手稿尚在,而它的诞生地——1915年设立于上海昆山路146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的主楼,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经历政治风霜和时光剥蚀,眼下风华褪尽,成为一所市声喧嚣的财经夜校。只有高挑的拱廊和四楼深邃的礼堂,依稀透露往昔中国第一法律学府的气质。

夜校门牌上并没有故址的标示,奔走上课的自考生们对大楼的过去知之甚少。历史像是陈旧的墙壁被重新粉刷了一次,所有的姓名和情节都被刷掉了。

但总有些东西,像那部手稿一样保留了下来,等待重新发现。近年来,随着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和法治回归,昆山路146号的内涵被一点点发掘出来,人们逐渐体会到这座四层小楼在百年法治史上不可替代的重量。

1949年前短短30余年内,东吴法学院培养了一代法律精英,包括大量著名律师、七名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会委员、东京审判的几乎所有中方法律顾问,以及数任国际法庭法官,在法学教育界获得了“南东吴(出律师),北朝阳(出法官)”的美誉,对民国法治影响深远。

东吴法学院在近代法学界地位之显赫,从1947年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提名可见一斑:法律界六位提名人选中,包含了王宠惠、郭云观、李浩培、吴经熊四位东吴人,其中年轻一代的吴经熊、李浩培都是东吴法学院培养的毕业生。

不仅如此,吴经熊、盛振为、杨兆龙、倪征、向哲浚、李浩培、鄂森、卢峻、潘汉典……这些在法治虚无逆流中失散和湮没的名字,和东京审判、五五宪草、比较法学院开创、民国司法改革等事迹,再次凝聚在一起,绘出近代英美法启蒙、法律教育、探索和民族自立的光谱,为近代法学的殿堂补上了一块缺失的穹顶,并将一抹珍贵的余晖,投射到当下的法治现实中。

这抹余晖中,既有香港基本法起草、海牙国际法庭履职这样的宏旨大节,更有如同潘汉典在《元照英美法词典》“缘起”中所说,在个人坎坷际遇中“傲骨依然、不废所学、报效邦国”,使英美法、比较法血脉不绝如缕地惨淡坚持。这样的坚持,最终反哺当下先天贫血的法学,将被政治切断的法律传承接续了起来。

近年来,随着《元照英美法词典》和《东吴先贤法学文丛》次第出版,以及杨兆龙、盛振为等人被重新发现,标志着“东吴法统”在历尽劫波之后的悄然回归。 “镇反”、“洗澡”与调整

1951年4月27日夜,已有36年历史的东吴法学院命运急转直下。

这一夜,已经卸任的东吴大学校长、法学院院长盛振为在上海富民路31号的住所被捕。先后被捕的还有该院原教务长鄂森,训导长刘朗泉,教授艾国藩、林我朋、郭云观,以及东吴毕业生高文彬等人。

这是上海一次统一的“镇反”补课,对象大体是旧大学的校长和教授。

上海市军管会及市政府于4月27日晚组织了由军队、警察、干部和工人、学生组成的4445个行动小组,约36000人,于午讹诈后在全上海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突击搜捕行动,一举拘押了8000多人。

之前连番的政治运作,已让这座法律学府处于飘摇之中,谁也没想到军管会下此重手。

“我算是消息灵通的,但也没有听到任何风声。”89岁的徐圣庆说。当年他是东吴法学院的学生会主席。由于消息极度保密,还传出了公安人员翻墙入校带走诸人的传闻。

事后,按照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徐圣庆在全院学生会议上宣布了盛振为、鄂森等人被捕的消息。多年过去,当时在场的学生仍然难忘当时的震惊。在他们的印象中,有些过于严肃的院长是个纯粹的学者,教务长则是古道热肠情同手足的师友。

实际上,从1950年以后,抗战以来一直担任院长的盛振为就已经离开院务和证据法教学岗位,只能教英语了。鄂森也被免去了教务长职务。政治气候的变化,使历史复杂、“进步”色彩不强的他们不再适合主持校政。好在东吴出身的倪征接任教务长,又从南京大学请来师兄杨兆龙担任院长,勉力维持。

训导长刘朗泉则成为众矢之的。1950年9月,法学院向华东教育部报送了聘请刘朗泉等三人担任政治课教师的申请,只有刘朗泉没有得到批准,代替他的是一位上级指派的老区干部。

在时局剧变的关头,管理人选只是东吴法学院遇到的一个枝节问题。在“废除旧法统”和“消除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新政策下,这所教会大学出身、秉持英美法传统的法学院面临生死之厄。

1950年,华东教育部通知东吴法学院停招研究生,并要求课程改革,法学院举步维艰。上海市档案馆保留的东吴法学院1951年3月就课程改革给华东教育部的总结报告中,有如下陈述:

“解放后首先废除各种反动课程……各系课程根据坚决废除伪六法的精神,剔除了很多不必要的课程,民刑商法及诉讼法等课程的学分也酌量减少——但各系课程仍无一定准则,特别是法律系课程,特别感觉困难。”

倪征是这份报告的签名者之一。他和杨兆龙一起,在适应时代的同时,力图保留东吴法学院的比较法命脉。报告末尾婉转陈情称,东吴法律系附设有国际法学组,培养具有法学基础的外交和行政人员,因而重点设置若干国际组织、条约法学课程。这是试图以英美法的“实用”功能,换得在新政权下的生存。但这一苦心在“一边倒”的背景下只是幻想,课改方案上报后即无下文。

1951年底从东吴大学毕业的姜蕴华回忆,当时她基本没有学到什么英美法知识。“真正读法律只有两年,到第三年,旧法就不能学了,没东西讲,只能讲点政治、革命史。一二年级学了英美法大纲,本来要到四年级集中学,没学成。那两年,学生在混!”姜蕴华说。

“混”的主要内容,是参加各种运动。政治运动在1949年前已很发达,地下党组织完备。当时在和同班同学姜蕴华恋爱的徐希博回忆自己“跟着跑”,形式包括撒传单、唱革命歌曲、迎接入城、声讨美帝、保卫苏联等,还包括利用教会组织形式的团契。

法学院的汇报材料中说,任何运动都有学生参加,平均一次三四十人。1949年后每次运动人数增加1倍,约七八十人。当时东吴法学院的学生总数是571人。

学生会和校方发生矛盾,徐希博作为学生会理事,前往卸任前的盛振为家里开过一次会。他记得盛振为劝说,一定要好好读书。但这时的昆山路146号实际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政治运动之外,出现了诸多乱象。1951年元月,法学院在报送华东教育部关于整顿学风的报告里反映,刘朗泉去职、旧的训导制度取消后,一部分学生公然扰乱秩序,闯入课堂,甚至调戏女生,“本院学风危机日深”。法学院虽然采取了开除数名违纪学生的严厉措施,却无从恢复昔日校园的宁静。

盛振为等人的被捕,以及随后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使教师群体更加怵惕自危。杨兆龙的女儿杨黎明1952年暑假到上海考高中,随父亲居住在校园内的教职工宿舍。杨兆龙叮嘱她,不要和邻居多接触。杨黎明发现,周围的人都神色紧张,感觉刚出过什么大事。

现存的东吴法学院档案里,保存着倪征和学生会干部一起带队下乡参观和抗美援朝,以及杨兆龙致函华东教育部关于开会传达政策的材料。在中,原由士绅捐献给东吴法学院用于建造图书馆的江湾一块地皮被划入区分掉。

“三反”“五反”的风波,也些微吹进了并不高的学校围墙里。但更重要的是1952年初的思想改造运动。这是全国针对知识界的一次普遍政治运动,被形象地称为“洗澡”。

当时在南京大学就读的陆锦碧回忆,南大作为中央大学后身,运动力度殊强,教授不仅讲义受到展览批判,还在学生面前痛哭流涕作检查。

东吴法学院亦是重点区域。根据倪征回忆录讲述,教师被集中到校内,分两组人人检查,详述履历和思想转变过程。“过关”决定权在工作组派驻的党员干部手中。此时,一直处于地下的党组织才真正公开。

高程德当时刚从东吴法学院毕业留校任助教,他一般性地检讨了自己过去有资产阶级思想,贪图享受。老教师们则是重点,他们需要沉痛检讨自己为反动政府服务,甚至加入的前科。徐圣庆回忆,在教师过关的标准上,他和学生党支部负责人庄咏文等人发生了分歧。对于社会职业关系复杂的老师,他认为出自养家糊口之需,只要批判思想就成,庄等人则要求严格把关。

新任院长杨兆龙由于曾担任国民政府检察长,成为思想改造的重点,甚至被人举报私藏一箱黄金,实际是归国时携带的书箱。

杨黎明回忆,工作组人员王明远来家找杨兆龙,问他为什么要在检查中提到请吃饭、地下党员王孝和因破坏杨树浦发电厂被判死刑案件,说前者有炫耀之意,而后者出于授意,与作为检察长例行签字的杨兆龙无关,不必谈及。杨黎明理解,王明远的意思是保护杨兆龙。但此后杨兆龙终究因王孝和案件被人抓住把柄。

徐圣庆说,思想改造之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完全颠倒和冷淡了:学生活跃老师沉默,“不敢讲出格的话,怕被举报”。平时相见,老师对学生陪着笑,敬而远之。在这所朝不保夕的校园里,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命运之间,划上了深深的鸿沟。在1951年12月高程德所在班级的毕业照上,前排或蹲或立的同学们生气洋溢,后排肃立的杨兆龙和倪征却神情忧郁。

与思想改造同时,是全国范围的“清理旧司法人员”运动,要求全面淘汰建国初留用的持有旧法观点的司法人员。“旧法”指国民政府时期的“六法全书”体系,英美法自然更在摒斥之列。

在思想改造、清理旧法人员和院系调整三项政治运动的交会点上,东吴法学院已无所存身。

1952年暑假,昆山路146号最终易主。

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这是一个过于酷热的夏天。在院系调整的名义下,有教会或西方血统的大学被撤销或遭受重创,消失者有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以及东吴法学院的母校东吴大学等。在上海,17所高校被关闭。

传统的大学法律系全部被撤销,代之以新成立的六处政法学院,以彻底的政法思维替代“旧法观点”。东吴大学与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七座华东高校的法律系被撤销,并入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东吴法学院增设的会计系则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已经念完三年级的学生提前一年毕业,低年级学生全部转入华东政法学院,教师则等待分配。

院系调整之前,照例是集中学习,统一思想,然后服从调配。对未来怀有好奇的学生们,当时对母校的消亡并未感到多大遗憾,师生各奔前程,惜别留恋已成忌讳。1957年“反右”期间,倪征在受批判时,坦承自己对于东吴法学院停办“确有情绪”,这是少见的惋惜表示。

1952年9月,东吴法学院图书馆奉命向华东教育部移交“反动图书”,共2676册,清单上包括了东吴校友、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陆在燕大思想改造运动中受到猛烈批判)、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研究》、陈启元的《民主论》、陈立夫的《唯生论》以及《新约圣经》等。

这座被盛振为称为“远东最佳之一”的图书馆,1935年已藏有2万余册法律书籍,历经抗战而幸存。在向华东政法学院移交的过程中,图书受损流散当不止于“反动书籍”。学者高积顺在《盛振为——培养法律精英的教育家》一文中描述,东吴法学院图书馆被抡锤破毁,图书一扫而空,有些被当作废纸扔进垃圾堆。

一代法律学府就此消失。倪征作为上海17座停办高校联合办事处的东吴法学院代表,继续在昆山路146号做了两年善后工作,保管移交档案文件等,直到1953年冬天法学院旧址转让给新建的上海财经学院。

此前抗战期间,东吴法学院几经搬迁。上海“孤岛”时期,盛振为带领内迁师生在四川联合沪江大学复学,副教务长费青和鄂森率留沪师生创办中国比较法学院,为避日伪骚扰四易校址,直到胜利后合校,回归昆山路。潘汉典在此期间入学,由他主编的1944法学院年刊登载有他和同学们摄影的几处校址照片。昆山路146号旧校舍的照片上,潘汉典题诗:“有客归来,问讯旧玄都,今非昔。”这一伤时之语,竟成八年后之谶。

在档案材料里,东吴法学院消逝的最后余波,是1965年上海市高教局请示销毁东吴法学院、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部分档案的文件。东吴法学院共需销毁行政文件32卷,学生学籍资料61卷。保留下来的档案则成为“美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侵略”的证据。 三代人的薪火

1915年,东吴大学法科创办于上海,是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第一所法学院。1927年“北伐”之后,国民政府要求东吴大学脱离教会管辖,以中国人为主管理。东吴法学院聘请本校1920年毕业生吴经熊为校长,1924年毕业生盛振为任教务长,开始了由东吴法学院同人“自治”的时代。

吴经熊身兼上海特区法院院长,法学院借重其名声,具体教务设计则由盛振为担承。东吴毕业后留学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学府西北大学的盛振为,将东吴大学法学院原有的英美法教育加以本土化革新,形成中国法、英美法、大陆法的“三轨制”比较课程。出于自由讲授中外法律的信念,1933年1月,法学院甚至启事开设“意大利法西斯社团法”课程,将其作为“一种最具创造性和表现力的政治概念”来研究。

出于“重质不重量”的教育宗旨,东吴法学院在招收新生、学业考核和毕业门槛上都极为严格。抗战前,其学制是五年,即要求念完两年大学预科再修三年本科,课堂笔记考核尤其严厉。倪征回忆,他1925年转学东吴时,一年级学生共40多人,毕业时仅剩13人,原因就是备课压力太大。原新四军秘书长李一氓曾化名与倪征同班就读,因为需做地下工作,最后退学。

这种高淘汰率,一直维持到临近学校关闭。1950届毕业生沈关盛回忆,考上东吴法学院很难,英美法课程全是说英语,使用原版教材,且模拟英美法庭实行判例教学。他的外文只是中等,考试只能勉强过关。班上50个学生,只有20个人毕业。

精英式的教育方式,使得东吴法学院的学历得到国外著名大学的承认,这又进一步使东吴毕业生有了留学深造的便利机会,抗战前即有15% 的学生出国,吴经熊、倪征、杨兆龙等人都是受益者。吴经熊1920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后,很快结识了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霍姆斯并得到哈佛法学院院长、法学泰斗庞德的肯定,以后杨兆龙又由吴经熊推荐师从庞德。

他们学成归国且在母校执教,又使东吴法学院在延请名流之外实现了师资的自我造血,成为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吴经熊、盛振为、杨兆龙、倪征、孙晓楼、鄂森、陈霆锐、林我朋等都是东吴法学院毕业生,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归国在母校任教,形成代际师承关系,实现了东吴同人的薪火相传。如吴经熊1938年曾推荐学生杨兆龙出任东吴法学院院长,因故未能实现,由原教务长盛振为担任;倪征又于12年后举荐师兄杨兆龙接替老师盛振为任校长,完成了三代院长的交替。

东吴同人的关系,并非止于师生授业和学术传递。“孤岛”以后的教务长鄂森,即是庇护学生无微不至的典型。对于徐圣庆,鄂森有困境援手之恩。徐圣庆的哥哥在杭州查出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一种痼疾,被迫到上海治病,无处投靠。鄂森得知,慷慨允其住进家中,饮食优厚,历时半年痊愈。潘汉典1944年本科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亦由鄂森推荐。1950年鄂森被捕后,眷属生活无着,曾由杨兆龙发动东吴师生接济。晚年盛振为的冤案,亦经东吴教师傅季重、毕业生聂昌颐等奔走请托而成。

近人不易索解的是,作为远东最著名的法律学府,东吴法学院始终是一所夜校。盛振为坚持创校之初下午4点30分至7点30分的课时,使学生可以半工半读,教师也大量兼职。大量学生因此可以在毕业前兼职律务,深度参与社会,毕业后顺利入行,盛振为、杨兆龙、倪征等人都有如此经历。法学院最早的18届毕业生中,超过四成是专业律师。另外一面,兼职的教师也因此更具社会影响力,如鄂森、陈霆锐是著名律师,吴经熊是法官和立法委员会委员,向哲浚是检察官。这使得东吴法学院对近代社会进程的介入,远远超出了一所普通学院的能量。其中,“五卅运动”以及收回治外法权、民国宪法的起草、东京审判,是其中的几大关节。

“五卅运动”时期,已赴西北大学留学的盛振为在芝加哥控诉帝国主义侵略,就读东吴大学的杨兆龙以员之身出任五卅惨案法律委员会委员,校友江一平为被捕学生辩护,教师陈霆锐在报纸上发表社论呼吁收回治外法权。1925年4月,陈霆锐与董康以上海律师公会代表身份赴南京向督军孙传芳请愿。次年8月,当局拟定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暂行条例,最终成功收回会审公廨。

吴经熊1931年开始担任立法委员会委员,盛振为与之同事,两人一同参与起草构成民国“六法全书”主体的民、刑、商法典。吴经熊还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副委员长,1934年以个人名义发表了《吴经熊氏宪法草案初稿》,投石问路以供争论,成为1936年《五五宪草》的蓝本。

1945年7月,倪征启程赴美考察司法,在印度卡拉奇机场的招待所巧遇法学启蒙老师吴经熊携带《联合国》从新近成立的联合国返程。吴是中国代表团法律顾问,代表团成员中还有东吴法学院的元老王宠惠。回国后《联合国》为吴经熊交由杨兆龙翻译发表。

1946年,倪征在美考察期间邀请庞德来华担任司法行政部顾问,杨兆龙协助庞德创立“中国法学中心”,编写《中国法通典》,以充实略显空疏的“六法全书”。杨兆龙还将当时刚由国民制宪大会出台的《中华民国宪法》给庞德过目,庞德写作2万余字的长文评述,由杨兆龙译成中文发表。可惜实施的雅意,终究输于内战的鼙鼓。

另外,参与东京战犯审判,是台前幕后的东吴同人最重要的事迹。

最早被委任出席东京审判的向哲浚,是东吴大学兼职教授。他举荐师弟梅汝璈出任法官,自任负责举证的检察官,并以东吴法学院毕业生裘劭恒、方福枢为检察官和法官首任秘书。此后因法庭按英美法程序审理,举证任务繁重,向哲浚经与倪征商议,决定增加东吴法学院教授鄂森、桂裕等人为检察官顾问,以倪征为首席顾问。

倪征回忆,初期取证极其困难。1946年底他和鄂森一起冒雪乘飞机回北京,在监狱里提审汉奸,寻访被日本人毒死的吴佩孚遗孀,艰难搜集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的战争罪证。最终法庭将对上述两犯的控诉权从菲律宾移交给中国,向哲浚、倪征在法庭上严正控辩,驳倒了土肥原和板垣的辩护,使二人最终伏法。

因为搜集罪证任务繁重程度超出想象,向哲浚又在东吴毕业生中挑选人手,再次派往东京聘为检察官、法官秘书。高文彬、杨寿林、刘继盛、郑鲁达等人经面试获得聘任。这样,东吴师生在东京审判中形成了梯队阵容,占了中国法律工作人员总人数的七成以上。高文彬从一张日本旧报纸上,找到了南京大屠杀中两名军官举行“杀人比赛”的关键证据。裘劭恒则说服了末代皇帝溥仪出庭作证,揭露日本人策划成立“满洲国”的罪行。

大批东吴师生前赴东京法庭,离不开忙于东吴复校的盛振为支持。此时杨兆龙在司法部担任战犯罪证调查室主任,搜集日寇侵华罪证,移交给东京法庭。与东京审判同时,杨兆龙草拟《战争罪犯审判条例》,于1946年10月颁布实施,以后大批日本战犯即根据此条例在中国国内被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