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精选5篇)

  •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现今随着经济的频繁往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越来越密不可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全球化了。“全球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术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精选5篇)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和对话。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

引言

现今随着经济的频繁往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越来越密不可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全球化了。“全球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术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各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对策和设想,认为“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标志。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礼。“全球本土化”也给予音乐教育以重要启示。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须从对全球化的认识开始。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邬志辉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中归纳了五种界定模式(传播学的界定模式、经济学的界定模式、文化学的界定模式、生态学的界定模式、政治学的界定模式),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发展过程,各纬度在表现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不同国家来说,全球化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全球化是一个矛盾性的发展过程,单一与多样、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与全球化的结构当中。”音乐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在这里重点看看文化学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个日趋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unification)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显强化的过程。”可见全球化在文化领域更多的是一种全球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的必要,没有交流就不会与进步,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观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过程。至少对现在来说,那种认为非西方世界最终将因循一个单一发展模式的合流观念是过于简单化的。他没有考虑到各种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因素。……因此,当今世界成为这样一个竞技场,全球化和它的对立物——本土化——各擅胜场,正在同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压力。”(杜维明《对话与创新》)著名文化理论家野健一郎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多样化”。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各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没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未来世界文化朝着“全球本土化”发展。

在音乐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欧洲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大约在两百年前传入南印度宫廷,现在南印度音乐会几乎离不开小提琴了。从音乐风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乐与西方小提琴音乐都有着极大的不同。相信也听过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会为它们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适应印度音乐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脚之间。风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改进小提琴。使小提琴成为了印度人自己的乐器。现在印度小提琴音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印度传统音乐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成为音乐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时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对全球化问题的反应慢一拍。缺少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的全球性思考。当看到音乐教育全球化这一概念时难免会误解为全球音乐教育的趋同,甚至是全球音乐教育的西化。这显然是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认可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须适应本土的音乐教育环境,以体现本土人民的主体性:所有有建树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总是有地域性的,总是产生于特殊、具体的音乐教育环境.总是由解决具体音乐教育问题的人创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广为借鉴、学习和再创。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音乐教育的普遍性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音乐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如音乐的终身学习和把音乐视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音乐等观念正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对话式教学正取代灌输式教学已成为全球音乐教学认可的方法等等。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虽然各国音乐的终身学习等观念已被接纳,但各国的接受程度、范围各有不同:各国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的运用。

2、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音乐教育的一体化体现在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等。这些国际组织在全世界、在国家之间乃至在地区之间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个世纪来纠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欧洲文化中心论,正式提出了世界音乐(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多元文化教育”、“世界音乐”、“全球观点”等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就在全球音乐教育一体化的同时,各国、各民族、各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加强,珍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以及保护和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不仅是各民族国家,也是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一种追求。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成果正是各国、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地方化的统一。为了便于交流、沟通和比较,国际社会越来越采用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与共同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但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绝对的和单一的对应。如在一些术语概念上,由于语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则应慎重的理解和运用。

三、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几点建议

1、重视世界音乐的教育

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交通工具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各地区、民族和国际组织的相互联系乃至相互依赖增大,使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交往更频繁:世界经济市场化使资源得到全球性配置,促使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的依赖增大,经济往来密切: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也把世界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紧密联系密不可分,都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的密切往来必将促进文化的交流、依赖。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也是人类相互理解的纽带。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世界音乐指的是世界各国本土的音乐,是为了增强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为目的,这就要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旧有观念,理解并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它们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从属于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就是要求人们去理解、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促进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分不清西方和世界,教育内容中世界音乐所占比重几乎为零。西方音乐只是沧海一粟,是世界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它的特殊性。世界音乐给了我们更广阔是视野,使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获得新的发展。

2、重视本土音乐的教育

正像前面指出的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就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本土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界也开始了广泛的研究。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将“本土知识”定义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并且他还详细论述了“本土知识”在内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本土知识与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结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也是他者所不能给予的。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本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对本土音乐的认同和归属感,彻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控制,探寻适合本土音乐教育环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并为世界音乐教育之林贡献力量,以达到“对话”的最高境界。外来文化要在本土得到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环境和各种条件,也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再创造的过,成功的本土化成果又可以作为“他者”推向世界。音乐教育必须有这样的视野才能使更多的人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用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把自己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3、让音乐教育回归生活

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从现象学的角度指出了欧洲“科学世界”的危机,并提出走向“生活世界”的超验现象学,为我们理解“生活世界”与“音乐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世界的根基与源泉.教育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世界渐渐淡忘了这一源泉,处在一个所谓西方科学的音乐技术和理性符号覆盖的异化了的生活世界。学校音乐教育成了纯粹知识的灌输,远离了生活世界得以课堂、教材为、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音乐本身就源自于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摆脱原有的教育模式.重建音乐教育的观念,在生活中交流、学习和理解音乐,最终走向生活。生活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音乐。“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斯尼乐园中的世界民族村。围绕着中央大湖.依次有墨西哥、挪威、中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摩洛哥、法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十二个村,其中不少都有音乐歌舞表演。……英国的世界巡回艺术团、印度古典音乐协会、皇家非洲协会、亚洲音乐巡回演出团和伦敦共同体学院艺术系常在那儿举行演出或举办综合艺术节,如1995年举办过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和西非等艺术节。……五花八门的街头广场音乐是西方城市一景,也融入了世界音乐。如旧金山鱼市码头前。秘鲁流浪艺人的排箫与吉它二重奏。”(汤亚汀《走向现实生活的世界音乐》)这些音乐都是来自本土源于生活。并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看到本土音乐的独特性,看到世界音乐的异彩纷程。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本土音乐 教研教育 办学特色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本土”①为:“乡土;原来的生长地。”“本土音乐”依此可视为“乡土音乐”或“本地音乐”。本土音乐的教育可归为“乡土教育”的范畴。虽然我国的乡土教育在原始社会即已存在,无论从过去而言还是审视当代,本土音乐的教育肯定都不是一个新事物,也绝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本文并非为中国本土音乐教育历史研究类文章。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学校“乡土教育”始于近代,①且“我国近代乡土教育只重视小学,形式以综合为主,而当代的乡土教育较侧重于中学,以分科形式为主”②。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学校“乡土教育”的真实历史。应该庆幸的是,我国现代中小学校自成立伊始就非常强调本土文化的普及性教育,如将本土文化当中的本土音乐文化纳入至地方高校的教育体系,也必然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体系贯通的一个基本要求与教育表现。

“本土音乐”与“乡土地理”“乡土历史”等内容一样均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胡德海认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过去是靠人治,不是靠法制。”③似乎教育的发展,人治与法制都能起到重大的促进与保障作用,而在新中国成立前那“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年代,诸多高校的优异发展及优秀著作的诞生,足以证明,人为因素是如此重要。故欲将本土音乐纳入高校教育的范畴,高校教研队伍的建设首当其冲,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教育是其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的工作保障

首先分析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特色的问题。

何谓“特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特色”即“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何谓“办学特色”?即“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④。

为何地方高校要特别追求办学特色?用一句话概括,即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其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湖北工业大学的胡蔚青曾撰写《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对地方院校发展战略的思考》⑤一文,表述了他对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些思想认识。他所谓的“错位竞争”,指的是地方高校因办学条件的不同,其发展不应与重点大学相同或趋同;所谓“特色发展”,即地方高校应合理定位、扬长避短、奇峰突起。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是其“错位竞争”的主要目标与重要手段。需要释解的是,我们说地方高校应注意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不等同于隐指国内的重点大学就可以不主动追求办学特色;同时还应注意,所有高校对办学特色的主动追求,都须合乎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对于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建设而言,至少不能将办学特色的构筑事业,短视为一个规避高校生存危险的工具,而主要应当视其为一种发展战略。

有人以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办学特色的取向是可以多元的,因为当代的地方经济文化体系亦非单一。但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办学特色的取向问题上,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支持不取用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而尽去做那些舍近求远,抑或是“杀鸡取卵”似的不合格的文化教育行为,因为地方高校的区域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据说,高等学校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⑥很显然,地方高校在完成高校职能上,将其定位于服务区域社会更为科学合理,其人才培养类型也将更为丰富、更实际。犹如易中天的《读城记》中所云:“中国有个性有魅力的城市很多。”地方高校所在地或在古都,或为名邑,抑或在圣地、边关、滨城、商埠、重镇等,城市的区域文化特征鲜明。所谓的“江淮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徽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河洛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风采,本也非某一个一级城市就能完全承载与体现。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区域历史文化的风采,一般并不逊色于现位于中心城市的某重点大学,至少它具备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地域文化有利因素;有的地市其历史文化的指征或显像可能还超越了一些一线城市,毕竟我们现在的一线城市的评判指标非仅以社会人文而论。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要注意高校办学特色的普遍原则与其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但“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的原则却是:“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所以,地方高校欲利用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办学特色,本就是具体情况、具体策划与安排下的结果。丰沛的城市文化与区域文化,可将其所在地的普通地方高校滋养成为极具地方特色、有着地域文化贡献的地方高校;也只有具备了自己办学特色的地方高校,才可谓是一所成熟的地方高校。

大学的办学特色一般体现在优势学科的学术贡献与社会贡献上。因此,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的前提,首先应当是本土音乐教研梯队的形成,即地方院校应大力支持本土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尽快形成本土音乐教研的强大人力资源。本土音乐资源首先进入地方高校的科研领域,继而引入至教研范畴。“社会文化,从总体角度来看,是‘传’;从个体角度来看,是‘承’。教育便是社会整体与个体之间的一种文化传承形式和手段。”⑦只有本土音乐文化从科研到课程、教材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层面,并与区域社会一起产生了支持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文化合力(即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算是完成了本土音乐的大学教研教育的全程。从这个要素而言,本土音乐的教研教育是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办学特色的工作保障。

二、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教育的文化优势与其工作素质培养要务

前面提到的本土音乐的地方高校科研,继之教研,最后教育与普及积淀、传承与创新等流程似乎已经明示了本土音乐的教研教育是如何促进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其实这个流程的完成并非容易。在我们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多大学的泱泱大国里,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不趋同是有一定的工作难度,虽然它们的确有所不同,多半也是因为实施条件的不同而自然形成,人为因素方面有些是加大了趋同性的,如评估、职称、绩效评定等管理建设的要求,学科结构的雷同及大一统文化的一元性文化建设要求,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剧等。任继愈也认为:“全世界的经济已经开始一体化,将来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会走向共同的道路。”⑧

众所周知,重点大学的科研实力一般强于地方高校。但在本土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上,地方高校相比重点大学而言,并不仅仅具备有交通便利的因素(固然已经占有了“地利”的因素),而主要拥有的其实是文化优势(注意:不完全等同于科研优势)。

首先是文化阐释的优势。

以“本土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模式之一,即为美国音乐家蒂莫西・赖斯(Timothy Rice)的“历史的构建”“个人的创作和经验”“社会的维护”三个项目组成的研究要素体系。美国人类学家克卢伯曾指出:文化是一种架构;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民族音乐学研究模式中的本土音乐区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要求,是对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视域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赖斯的民族音乐学模式之构建,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历来所开展的共时性(同时代的)研究基础上的历时性(历史的)研究贡献。⑨

中央音乐学院沈洽教授曾在《“融入”与“跳出”:民族音乐学之道――由“局内人”和“局外人”问题引出的思考》(载《音乐研究》1995年第2期),以及《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与意义》(载《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2期)等论文当中,多次要求对本土音乐进行“音乐文化的双视角观照”,但真正开展过本土音乐调研的人士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在本土音乐研究领域,“局内人”(含本籍人与长期居住此地之人)对本土音乐开展文化阐释更具文化优势。王海龙曾在《导读一:对阐释学的阐释》(《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序言)篇中点评曰,“阐释学的目的即从高层次的普同化和人类学的细节的往还中,借助社会话语而臻至对复杂纽结在一起的符号形式的‘理解’。而达到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理解者对被理解的客体应持有‘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马林诺夫斯基)。”⑩此处的“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要求,说明理解者与被理解的客体之间建立的主要是“局内人”的文化认知维度。

其次是文化创新与文化扩散优势。

现有的关于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教育与音乐教育办学特色类研究成果,一般都提议或设想有它的高校运作机制或社会运作机制等。如卢德生所著的《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即以藏区“且索”仪式的传承作为民族文化社会教育运行个案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得出民族文化的社会教育传承效能高于学校教育的结论――所以学校教育应努力关注当地老百姓的生存需求,提高学校教育的区域适应性。

固然,地方高校教师的本土音乐教研教育活动是形成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特色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因小传统本土音乐在一般地市内的存在量也在日益减少,地方高校教师个体或团队因教学工作的固定性质也往往难以持续开展较长时日的本土音乐调研工作;加之地方高校的部分教师本土音乐分析研究技术手段的粗疏与社会文化理论底蕴的某些欠缺,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教师的田野技术素质与其人文素质均需增强。“当代阐释人类学的宗旨是‘在解释之上的理解’。这就要求文化人类学者的角色是一个中介人而不是一个自愎的观察者。”?本土音乐文化自然是可以“阐释”的,但要“在解释之上”去理解它。研究者很有可能提交的不过是如“子非鱼,安知濠梁之乐”般,隔靴搔痒、蜻蜓点水或自以为是的“阐释”文本而已。那么,提升本土文化研究常规性的操作技术与分析技术,并能辅助使用一些“深度描写”的显微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人员开展本土音乐教研教育活动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本土音乐教研人员的素质培养工作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工作要务。

三、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的建设态势及其文化意义

从近年正式刊发的教研论文与教育新闻报道及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意识的增强,国内不少地方高校的本土音乐教研意识明显提升,部分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日渐鲜明: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学本科开设“南音”方向,并申报成功“南音”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3年),后又先后创立南音专业、成立南音学院等;评弹走进苏州大学的课堂;九江学院成立“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与“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涪陵学院与长江师范学院开展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活动;漳州师范学院成立闽南民俗文化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成立黄梅戏艺术学院;昆曲成功地走进中国多所高校;绍兴地方戏曲进入绍兴文理学院的音乐教学课堂等事例均说明,不少地方高校在努力履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高校职能的同时,逐渐显现了强势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态势与鲜明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的教育特色。蓬勃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教育势力,同时引领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将区域音乐文化的教育传统纳入至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大幅度增强了地方高校的本土文化特色。2009年12月,以中国音乐学院为首的高校在杭州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参会的不仅有传统音乐研究实力强劲的国内音乐学院与重点大学,同时也有不少地方高校进入到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高校行列当中,本土音乐的教育传承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特色的发展前景会更美好。

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现代化加剧的过程中,虽然文化的发展比物质生产要复杂,但本土音乐文化作为区域文化资源的一种,在当代中国地方高校现已逐步获得了一个文化再生的机会,此举为增强各区域人民对本土音乐的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有益贡献。我们展望未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特色作为一种话语元素,在后现代的工业社会里,必将以其健全的文化生命体系,成功消解外来文化,创立自我文化,构筑出新的文化空间,终能与世界音乐教育平等地对话,以其民族文化品格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为世界的音乐教育做出中国本土的贡献。

总而言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的形成要素既然主体上源于本土音乐的教研教育成效,所以,大力培育与扶持一支过硬的本土音乐教研教育队伍,是其人力资源建设的主要工作事务;但因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教育团队的区域文化建设优势主要拥有的还是文化阐释与文化创新、文化扩散的优势,而非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因此,地方高校应努力加强教研教育队伍的本土音乐调研与科研工作能力。现已有较多的中国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任教师开展有高校所在区位的本土音乐科研活动,不少研究成果业已迅速地课程化并逐步地教育常态化;也有部分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的艺术实践领域之内,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的追求将不再是海市蜃楼。

(注:本文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LA110304)

注释:

①②林丙义,刘善龄,顾卫民.中国乡土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几点认识//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文选[C].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04,206.

③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328.

④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编.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7:3.

⑤熊健民,张颖江,龚发云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17-20.

⑥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01.

⑦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174.

⑧任继愈.任继愈自选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3.

⑨德丸吉彦.民族音乐学[M].王耀华,陈新凤翻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17.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加强基础音乐教育机制的创新多元文化音乐理论突破传统以欧洲的音乐为中心的音乐理论音,音乐的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并且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会引发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以及改革,从音乐教育的根本上来改变其格局以及面貌,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实现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二)提升跨文化的音乐能力跨越文化的能力是指对本民族以及本民族以外的其他音乐文化都有一定的理解,有不同的感受以及认识,通过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各国进行交流以及沟通,建立起充实和和谐的关系,推进各国之间的发展。(三)开阔音乐文化的视野,树立全球性的文化音乐观学习多元文化音乐,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渊源以及精粹,探索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的形成及其的内涵,同时还可以培养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意识,开阔音乐文化的视野,树立全球性的文化音乐观。(四)加强对音乐教师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因多元文化的音乐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因而要培养教师音乐文化的互动意识,培养音乐教师的多元文化能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先是培养音乐教师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能力,再实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其次是政府组织培训,对音乐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进行培训,还要对其音乐教育的资格进行认证,还可以准备一系列专题的研讨会。最后还应该鼓励音乐教师强化多元文化音乐。(五)打破二元论的文化理论,构建多元论的文化理论现在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已经不再是个别的文化现象,而是世界的音乐教育趋势。多元论是世界的音乐教育以及世界教育理念上的重要改变,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对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我们不仅限对其的概念理解,还应该从音乐文化产生到发展这一过程深入进行探究。人类在进化人类的文化也必然在进化而音乐活动是每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生命个,理解其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意义,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受其文化价值,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多元文化音乐的价值观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抛开了传统的音乐理论把多元文化音乐理论作为了音乐的核心理论,树立多元文化音乐的价值观和视野,学习以及吸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尊重其音乐文化,使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能够共存以及共融。(二)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1.立足本土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音乐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而立足于本土的音乐文化则是民族意识的体现。培养民族意识,有利于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将其发展下去,还有利于与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沟通,同时还可以加深对本土的民族音乐的理解,吸取其它音乐文化的精髓,丰富自身文化,所以树立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理念,推动其发展时,首先要立足本土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发扬本土的音乐文化。2.吸收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表现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也能够引进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因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同,五彩缤纷,所以要想开展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活动,就要提倡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以及接纳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文化,立足于根本,挖掘以及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的特色,引入外来音乐文化,吸收、理解以及学习其它的音乐文化,探索出符合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特色的教育体系。(三)建立多元文化音乐的课程体制建立多元文化音乐的课程体制,增设多元文化的音乐课,这不仅仅是欣赏不同的音乐文化,也是构建世界教育课程总体系。实施多元文化音乐的课程,不是设立一种学科,也不是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已有的课程中去,而是将各种音乐文化精华或者是特色融入到已有的课程中去,以此来反映音乐文化观点,培养学生的认知以及情感等方面能力以及态度。所以在建立多元文化音乐的课程体制时,要根据地区的教育情况来建立合理的课程体制。(四)培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多元文化音乐的知识以及价值观,这是对一个音乐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学校还可以组织多元文化或者音乐教育类的培训,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于各国音乐文化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拓展视野。同时学校还应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这样教师们在学习本土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及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时,还能够拓宽以及加强对于到国外去学习的派遣,以及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或者导师来我国讲学。

三、结语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本土非遗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的灿烂文明中,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也反映了历史的变化。本土非遗音乐引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其一是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与文化是互相包含的关系,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就是该地的音乐,是该地群众精神、审美、人文等的一种体现方式。本土音乐文化是在本土群众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发展出来的,体现本土的活态文化;其二是创新音乐我国的音乐体系。我国长期以来的音乐体系就是以西方音乐为主,要想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必须重视本土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其作为音乐创作的源泉,积极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体系。  

二、本土非遗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措施  

在我国经济逐渐腾飞的环境下,越来越重视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传承和发扬本土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高校在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本土非遗音乐文化。  

(一)确定高校音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音乐教学要想引入本土非遗音乐,首先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办学特色,有效融合本土非遗音乐。比如某高校确定的音乐教学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艺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要求学生对本土非遗音乐的学习要达到“四会”和“两能”,“四会”即会教学、会唱、会跳、会谈,“两能”即能够登台,能够创作;C3)高校音乐教学对本土非遗音乐要做到“三善”和“一突出”,“三善”即善于保护、善于挖掘和善于传承,“一突出”即主专业比较突出。高校音乐老师要将高校确定的教学目标,积极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将其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此进行教学。  

(二)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  

高校音乐教学要成功引入本土非遗音乐,其教师队伍必须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加以关注,注重理论教育、情感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土非遗音乐的关注,了解音乐的发展、文化背景,掌握演奏技能等,有效传承和创新本土非遗音乐。针对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偏重西方音乐,民族音乐课程较少的现状,高校和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重视本土音乐。同时,音乐教师要积极吸纳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提高音乐教学专业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有效融合本土音乐。比如某高校设置了民歌选修课,并聘请民歌领域比较有造诣的名家授课,在名家指导下设置本土音乐课,建设出既能有效传承本土音乐,又受学生欢迎的本土音乐课程。  

(三)本土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完善  

高校音乐教学要引入本土非遗音乐,一个关键因素是教材。高校要积极建设和完善本土非遗音乐教材,使其具有艺术性、可操作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形成统一教材。比如某高校加大了对本土非遗音乐的研究力度,组织音乐方面的专家尤其是本土非遗音乐方面的专业学者和在演奏方面比较有造诣的名家编写教材,比如土家族打溜子、苗族音乐文化等等曰。同时,该高校还鼓励组织音乐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民间采风,为本土非遗音乐教材的编制增加新鲜素材。  

(四)加强对本土非遗音乐的艺术实践  

将本土非遗音乐引入到高校音乐教学,加强其艺术实践能够做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焕发本土非遗音乐的活力。比如某高校加强本土非遗音乐艺术实践采取的措施有:u 有效结合民间采风、课堂教学等形式,积极开展对本土非遗音乐的搜集整理、演出、音乐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本土非遗音乐的积极性;邀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让学生感受本土非遗音乐的魅力。比如某高校邀请土家族摆手舞的民间艺人进入课堂,面对面教学生摆手舞,同时组织了相关讲座和艺术表演,受到学生的欢迎。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全球化 本土化 全球本 土化音乐教育 本土知识 

引言 

 

现今随着经济的频繁往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越来越密不可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全球化了。“全球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术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各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对策和设想,认为“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标志。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礼。“全球本土化”也给予音乐教育以重要启示。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须从对全球化的认识开始。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邬志辉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中归纳了五种界定模式(传播学的界定模式、经济学的界定模式、文化学的界定模式、生态学的界定模式、政治学的界定模式),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发展过程,各纬度在表现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不同国家来说,全球化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全球化是一个矛盾性的发展过程,单一与多样、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与全球化的结构当中。”音乐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在这里重点看看文化学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个日趋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unification)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显强化的过程。”可见全球化在文化领域更多的是一种全球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的必要,没有交流就不会与进步,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观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过程。至少对现在来说,那种认为非西方世界最终将因循一个单一发展模式的合流观念是过于简单化的。他没有考虑到各种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因素。……因此,当今世界成为这样一个竞技场,全球化和它的对立物——本土化——各擅胜场,正在同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压力。”(杜维明《对话与创新》)著名文化理论家野健一郎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多样化”。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各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没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未来世界文化朝着“全球本土化”发展。 

在音乐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欧洲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大约在两百年前传入南印度宫廷,现在南印度音乐会几乎离不开小提琴了。从音乐风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乐与西方小提琴音乐都有着极大的不同。相信也听过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会为它们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适应印度音乐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脚之间。风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改进小提琴。使小提琴成为了印度人自己的乐器。现在印度小提琴音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印度传统音乐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成为音乐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时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对全球化问题的反应慢一拍。缺少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的全球性思考。当看到音乐教育全球化这一概念时难免会误解为全球音乐教育的趋同,甚至是全球音乐教育的西化。这显然是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认可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须适应本土的音乐教育环境,以体现本土人民的主体性:所有有建树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总是有地域性的,总是产生于特殊、具体的音乐教育环境.总是由解决具体音乐教育问题的人创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广为借鉴、学习和再创。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音乐教育的普遍性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音乐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如音乐的终身学习和把音乐视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音乐等观念正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对话式教学正取代灌输式教学已成为全球音乐教学认可的方法等等。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虽然各国音乐的终身学习等观念已被接纳,但各国的接受程度、范围各有不同:各国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的运用。 

2、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音乐教育的一体化体现在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等。这些国际组织在全世界、在国家之间乃至在地区之间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个世纪来纠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欧洲文化中心论,正式提出了世界音乐(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多元文化教育”、“世界音乐”、“全球观点”等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就在全球音乐教育一体化的同时,各国、各民族、各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加强,珍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以及保护和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不仅是各民族国家,也是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一种追求。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成果正是各国、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地方化的统一。为了便于交流、沟通和比较,国际社会越来越采用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与共同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但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绝对的和单一的对应。如在一些术语概念上,由于语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则应慎重的理解和运用。

三、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