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试用期个人总结(精选5篇)

  • 医生试用期个人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卫生防疫 疾病预防是医院的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保护每个公民的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卫生防疫,把好多疾病,特别是对人体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许多慢性疾病的危害减低到最校这项基础性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幸福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康,而且…

医生试用期个人总结(精选5篇)

医生试用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理论和“xxxx”等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维护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本人一贯能够认真并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现将本人在20xx年x月xx号—20xx年xx月xx号的一年试用期里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1.卫生防疫

疾病预防是医院的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保护每个公民的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卫生防疫,把好多疾病,特别是对人体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许多慢性疾病的危害减低到最校这项基础性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幸福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康,而且也是关系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基础性的工作。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默默地兢兢业业的工作了8年之久,对这个岗位充满了感情。每年,在医院领导的指导下,我们都在防疫的关键季节,通过卫生赶集,宣讲和散发宣传材料,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防疫的重要性,提醒各位新生儿家长按时带孩子到卫生院进行疫苗接种。特别是2011年国家实施的防疫重大民生工程,在市局和医院各级领导的精心安排和布置下,我们通过和乡镇府联系,及时召开了全乡的防疫接种工作动员大会,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宣传到全乡各个角落。圆满的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虽然我不是工作在医院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但是看到我所接种过疫苗的孩子一天天的在健康成长,我不为自己的岗位平淡而落寞,我为自己工作的岗位而骄傲!和8年来,不管是不是在职的正式医生,我一如既往的工作着,把党的关爱,政府的关爱,市局领导的和医院领导的关爱送进千家万户,铸就整个社会的***安康。

2.护理

在通过统招考试后,经过医院领导的安排,我走上了护理工作岗位。护理工作不是任何人不经过系统学习和培养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而是一项具有科学性、连续性、继承性、时间性、独立性较强的专业。当今护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社会条件、环境变化、情绪影响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对每个病人要求正确的护理方式,消除各种不利的社会、家庭、环境、心理等因素,以促进病人恢复健康的科学。走进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开始有点不习惯,在医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知识汲取环境。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向经验丰富的老同事请教帮助,我已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护理医生。护理工作讲究的耐心,爱心,恒心。良好的治疗后期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消除各种不利的社会、家庭、环境、心理等因素,以促进病人更快的康复起来。在这个岗位上,我为每一个我护理过的患者建立详细的护理记录,仔细观察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种生理表现,及时和当班医生交流沟通患者的康复情况,使医生可以对患者病情有充分了解,做到用药心中有数,更好的更快的让患者恢复健康。看着一个个患者经过我的精心护理,恢复了健康,和家人幸福的走出我们的卫生院,我觉得我,累着并快乐着!

3.临床

一个合格的基层卫生院医生应具备和掌握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快速处置能力,这就要求我必须全面系统的学习各个医学领域的医学知识。临床医学就是一个合格的基层卫生院医生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它同时也是医生的最基本素质的试金石。通过第一线的学习和实践,了解各种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我写下了大量的工作病志,在老专家的讲解传授中,我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进步很快,熟悉并掌握基层卫生院经常遇见的一些疾病,能准确的界别出个体所患的疾病,可以对症用药,现在已在一线值班工作。

医生试用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医生试用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目 的:追殊调查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从2006年5月开始,以某军医大学一年级学员为对象,应用UPI,SCL-90,STAI表,每隔半年对其 进行心理测试一直到实习前(2008年5月)。结果: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学员的UPI, SCL-90 . STAI分值均逐渐下降。结论:军医大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心理水平不断徉到提高,呈“台阶式”上升.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军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校后,受到军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身的锻炼,心理水平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其心理水平进行追踪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某军医大学2005级全体计划学员395名(整群抽样)。其中男学员323名,女学员72名。专业分布:护理25名、军医141名、海医55名、药学55名、麻30名、卫生事业管理37名和其他专业66名。平均年龄18. 45岁。

 2.测试方法.使用UPI. SCL 90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 2006年5月开始,每半年对2005级学员进行测试至实习前(2008年5月)。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100%。

 3.统计分析。使用SAS9. 1. 3软件。P 0. 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由于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个独立样本两两比较采用Nemen”法检验。

二、结果

 1. UPI部分(UPI总分)。2005级总体在5个测试点上有差异。说明2005级学员总体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表1),

 2005 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表2):(1)和(3),(4),(5);(2)和(4),(5);(3)和(4),(5)都有差异;其他任何两 个测试点之间没有差异。从相邻的两个测试点来看,也只有(3)和(4)即2007年5月和2007年11月有差异。可见测试点(4)是有差异的转折点。说 明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2005级学员心理间题明显减少,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在2007年11月。

2.SCL-90部分(总均分及十项因子分)。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SCL-90总均分、十项因子分在5个观察点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总体上随着时间增加,SCL-90各项分值越来越小,2005级学员总体的心理水平逐步提高.

 2005 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两两比较(表4),(1)和(2),(3)和(4)比较,除F7外,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有差异;(2)和(3)比较,总均 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无差异;(4)和(5)比较,除F3外,其余各项比较均无差异。也就是说,2006年11月和2006年5月相比,2007年11月和 2007年5月相比,2005级学员除恐怖外,其他心理问题均有所改善,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而2007年5月和2006年11月相比,2008年5月和 2007年11月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3. STAI部分。由于焦虑是军医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3J,本研究选择了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 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说明焦虑水平逐步下降。

三、讨论

 1.研究对象的选择。军医大学生前三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后两年临床实习。由于实习点较分散,不便于进行心理教育和测量,故本研究从一年级追踪到三年级。由于人学后第一学期安排了新训文化课、军体课复试,加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学员精神压力比较大,视心理测试为考试,各项谎分较高,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测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本研究观察点剔除了刚人校的第一个学期。每个学期也都选择在考试相对较少的中期(5月、11月),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医生试用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预防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试卷分析及评价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卫生学期末考试试卷的信度、难度、区分度及学生成绩进行分析,评价试卷质量并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试卷客观题信度为0.82,主观题信度为0.68,难度为0.575,区分度为0.375,试卷信度、区分度较好,但多选题、简答题偏难。学生及格率为50.63%,今后应适当降低试题难度。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试卷分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056-03

环境卫生学既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保护环境、促进健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环境卫生学涉及学科面广,涵盖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学生难于记忆、理解和掌握[1]。因此,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授课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2]。试卷分析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和评估教师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对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及考试成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以期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山西医科大学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160份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该课以杨克敌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卫生学》(第7版)为教材,共90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36学时);结课考核总分为100分(理论考试80分,实验考核20分)。

2.试卷构成。试卷满分8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采用闭卷考试,在期末考试周进行,时间为2小时。

3.阅卷方法。由各章节授课教师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流水阅卷,专人复核并录入成绩。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考试成绩及其正态性检验,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二、结果

1.试卷构成和成绩分布。参加考试的学生共160人,81人及格,及格率为50.63%;平均分48.17分,标准差8.96,最高分69分,最低分14分,全距55分,成绩近似正态分布(Z=0.544,P=0.928)(見表1)。

2.试卷信度。试卷客观题信度为0.82,主观题信度为0.68。

3.试卷效度。试题类型和分值由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各章节授课学时确定,试题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知识点认知分级确定,教研室主任和其他高年资教师一致认为该试卷效度很高。

4.试卷难度。试卷平均难度为0.575。单选题的难题、较难题和较易题、易题占比相同;多选题的难题占60%;75%的简答题为难题;论述题为中等难度题(见表2)。

5.试卷区分度。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375。简答题区分度最好,除3个单选题和1个多选题的区分度小于0.2外,其余试题区分度均在一般及以上(见表3)。

三、讨论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试成绩是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1]。对《环境卫生学》试卷进行分析,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分别为48.16分和50.63%,造成本次成绩较历年成绩下降较多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客观题比例增多及个别试题偏难;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程度较差;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多选题得分率最低,仅为53.31%,提示学生对“三基”掌握不扎实,容易混淆。学生简答题和论述题得分率相差较大,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授课依赖性大,课堂强调更多的知识,学生成绩较好,反之则较差;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对知识的归纳、应用与总结能力欠佳。

一般试卷要求信度达到0.5以上[12]。本试卷信度均在0.6以上,信度较好,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与试题本身难易程度和学生对试题的适应程度有关[13]。一般试卷较合理的难度为:难题、易题各占5%—10%,较难题、较易题各占20%—30%,中等难度题占25%—40%[14]。从整体看,本试卷属难题,难题比例达51.25%,而其他难度题比例较低,难易题比例不当,影响了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从题型看,客观题特别是多选题难度大于主观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如下:(1)多选题题型本身难度较大,学生对“三基”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深刻。(2)简答题难度较大可能与部分学生仅根据授课重点而未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全面学习和复习以及学生对知识并未真正理解有关。(3)论述题难度中等,说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待提高。区分度是判断试卷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本试卷总区分度为0.375,说明试卷整体区分度良好,基本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本试卷信度、效度及区分度均较好,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由于部分试题偏难,使学生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较低。今后的命题工作应适当增加易题和较易题的比例,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刻,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综合性知识的讲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预防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分析论文

摘要:了解我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的26种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期刊网站及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评价参考系统对26种期刊期刊的基本情况、网站建立情况、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予、H指数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为预防医学工作人员有选择性投稿、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知网;情况分析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经北大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每4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所列出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第五编医药、卫生类中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共收录26种期刊,现对这26种期刊的基本情况、网站建立情况、载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量、H指数等信息进行分析,以期较全面的了解各刊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医学工作人员有选择性投稿、学习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第五篇医药、卫生类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所收录的26种期刊为研究对象。

1.2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2014年4月通过google搜索引擎在互联网分别对26种杂志名称进行搜查,发现自建网站的对网站基本信息进行统计。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评价参考系统等搜索各杂志自创刊以来至2013年的所有数据信息,包括载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量、影响因子、H值等进行下载统计分析。本次分析以CNKI数据库已收录信息为准,期刊的序号依照要目总览的顺次排序。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主办单位:26种期刊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有4家,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或与其他单位联合主办的有13家,其他学会主办3家,其他单位主办6家。创刊时间:50年代创刊2家,70年代创刊5家,80年代创刊15家,90年代创刊4家。出版刊期:旬刊1家,半月刊3家,月刊13家,双月刊9家。核心期刊次数:6次入选核心期刊的12家,5次入选3家,4次入选3家,3次入选的4家,2次入选1家,3家期刊首次入选。

2.2期刊网站建立情况期刊网站的建立是顺应现代互联网社会的需求,是期刊功能的延伸,以期实现期刊编辑办公自动化,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医学、卫生学类26种核心期刊中有19家已建立了独立域名网站(不包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大型期刊数据库上网),占73.1%。期刊网站上刊登的信息和功能一般包括期刊介绍、编辑委员会介绍、稿件在线处理、期刊在线阅读、新闻公告、联系方式等。17家期刊已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查稿”等稿件在线处理功能,方便了作者与审稿人员。19种期刊网站均期刊目录,包括往期及本期目录。13家期刊全文,占68.4%,其中7家实现全文开发存取,有调查表示,科技期刊实现开放存取(OA)可提高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1];另有6家网站通过链接CNKI或是办理会员等方式,付费阅读,见表1。

2.3期刊的载文量情况载文量作为期刊计量学指标的基础和基本参数,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科学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有时也被作为遴选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2]。对CNKI收录的26种期刊的载文量分析,发现总载文量、年平均载文量最高的为《中国妇幼保健》杂志,分别达到26万多及900多篇,为旬刊出版杂志;期平均载文量最高为《现代预防医学》杂志,为半月刊出版杂志,高达84篇。总体分析,半月刊杂志期载文量较高,平均为78篇;月刊杂志期载文量平均为39篇,双月刊杂志期载文量最低为32篇。

2.4期刊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被引频次是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论文的被引用和被下载均应作为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3]。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被引频次最高杂志为《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接近13万次;被引频次在5~10万的有5种杂志,被引频次 5万的有20种杂志。下载频次 100万的有6种杂志,30~100万的有14种, 30万的有6种。

2.5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级指标。通常认为其值越大,该期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4]。经查CNKI数据库,26种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最高值1.133,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影响因子在0.8~1的有3家,0.4~0.8的有14家, 0.4的有7家。

2.6期刊H指数期刊H指数定义为:某一期刊在一定的引文时间内,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被引用了h次,自然数h即为该期刊的H指数[5]。从定义可以影响期刊H指数的因素为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对应论文的引证频次,也就是说,期刊H指数综合考虑了期刊论文的质与量[6],H值越高,表明该种期刊的影响力越大。目前H指数在科技期刊评价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研究学家认为H指数在期刊评价方面有其特质,有其独立性[7]。从表3中可以看出,26种期刊H指数跨度比较大,数值从26~9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H值最高,分别为92、91。26中期刊中H指数 60的有4家,40~60的有14家, 40的有8家。

2.7期刊文献主要专题的被引频次通过CNKI中国学术文献参评价考系统,按学科对26种期刊进行被引频次情况搜索分析。选择医药卫生科技学科,选择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医药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5种主要专题进行搜索,对总被引频次前5位的期刊的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下载分析,见表2。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题总被引频次最高为《中国公共卫生》杂志,医药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专题总被引频次最高为《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专题最高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临床医学专题最高为《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基础医学最高为《中国公共卫生》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在各专题中的篇均被引频次均较高,说明其在我国预防医学、卫生学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医生试用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试点的方案,温暖了民心

现在,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障。农民把有限的经济资源先用来解决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问题,很多农民“小病扛,大病拖”,后果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劳动力丧失,甚至倾家荡产。疾病,是导致农民贫困的元凶之一。许多农民期盼着能和城里人一样,生病也能享受“医保”。

“因病致贫”的罪魁祸首是大病风险。大病对于农户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大病治疗直接对农户形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对于农户的储蓄和消费都有即期的影响;其二是大病对于农户的人力资本造成影响,对于农户的长期收入与消费会产生影响。据分析,贫困农户在大病冲击以后,将近要花8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大病前的消费水平;贫困农户将近要花1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大病前的生产经营投入水平,对收入的影响也是长远的。因此,减轻大病风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对于长期受“就医难、看病难”煎熬的农民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及时雨。这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农村医疗合作在我国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在全国推广,并历经了“三起三落”。以往的合作医疗制度,由于大环境因素、卫生需求方因素、卫生服务提供方因素和政府方面的因素,造成合作医疗的基金规模小、保障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农民从合作医疗中得不到真正的实惠,看不到其发展的前景和可持续的动力,因此,从根本上难以得到农民的认可,近20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去年5月底,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下发了《关于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方案》,确立安溪县、新罗区和同安区为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区)。农村医疗合作重新启动。

新一轮的农村合作医疗在吸取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尝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按照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相适应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互助共济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尊重群众意愿;多方筹措资金,保证收支平衡;实行区级统筹,突出大病重病;报销及时兑现,社会公开监督”的原则组织实施。

据首批试点县安溪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办公室王主任介绍,目前全县107万人口中,已经有60多万人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62%多。2004年9月1日,安溪县正式实施给予参保农民住院医药费用的审核报支工作。最先感受到这一互助共济保障制度带来的好处的是城厢镇礅坂村21组村民洪淑丽和虎邱镇湖西村1组村民廖水仙,他们是这阶段受益参保农民的典型代表。数月前,洪淑丽由于走路时不慎摔倒导致椎间孔压缩性骨折,住院期间先后支付医药费2.7万多元;廖水仙因为患上急性尿潴留、膀胱结石,到医院接受治疗花费近5000元。经过审核,最后他们分别获得4800多元和近2000元的合作医疗基金补助。领取补助款时,他们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12月31日,福建省2004年三个试点有54个乡镇,861个村,260980户,101.2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缴纳合作医疗基金10元,各级政府财政划出专款(按每个“参合”农民20~30元)进入统筹基金,农民在参保期间住院就医可获得一定比例的补偿,最高一年可补偿2万元。至2004年底,三个试点“参合”农民获得住院补偿的达到7754人次,补偿总额 620.35万元,人均约800元,最高的已获得4000多元的补偿。

在第一批的三个试点县(区)进入启动阶段,福建省的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就开始进行基线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工作人员及农民都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多数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欢迎,认为这是政府真正对农民健康的关心,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在本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积极性。从2月21至22日在安溪县召开的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获悉,福建省政府决定,2005年在原有安溪县、同安区、新罗区3个试点县(区)的基础上,新增罗源县、长泰县、柘荣县、永安市、武夷山市、荔城区等6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试点工作进一步铺开。

试点的工作,繁重而艰巨

但是,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行为,而且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还需要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将来全面铺开让全体农民受益做好准备。根据去年的试点工作,发现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的复杂性与试点工作经验不足的矛盾。我国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自解放后已经历了几起几落,每次都以良好的愿望开始,又以难以为继,不能持续发展而结束,主要原因是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涉及农村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探索。而且合作医疗涉及的农民数量多,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文化教育背景以及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认识等诸多方面的情况都非常复杂,不同经济发展区域间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政府财政支持承受能力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同时存在管理机构的人员素质较低、经验不足、管理资金有限等问题。所以,在目前试点工作尚无法总结足够经验的情况下,试点工作主要是做好试点县(区)的观察、探索和总结经验,了解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工作。

二是合作医疗资金政府补助的必要与各级政府财政难以确保的矛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求各级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但是,农民数量巨大,福建省农业人口2000多万,按现在计划每人每年平均10元计算,省级财政每年要预算2亿多元,各县市多的农业人口近百万,少的也有十几万,其财政支持的总数都是相当大的,而且许多县级财政现在又处于维持“吃饭”的财政状态,在试点工作过程中,各级政府尚能尽力划拨一定数量给予补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政策保证,各有关人员都担心政府能否每年划拨足够的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年有所增加。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总额不足与现阶段高额医疗费用的矛盾。目前福建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区),多的合作医疗资金为每人40元,少的为每人30元。而根据各地的基线调查结果,农民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每次门诊要几十元;每次住院至少要几百元,多的达到万元以上。用这样较少的合作医疗基金来补偿如此较高医疗费用,必然产生补偿收益面与补偿比例的矛盾。所以,在试点县区的补偿方案中可明显看出,报销比例较低,农民参保后的医疗费用中自付的部分还很高。农民比较容易感觉到参加合作医疗即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可能也难以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

四是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与农民自愿参加的矛盾。我国政府积极倡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并给予资金的较高比例的补助,其宗旨是体现政府对农民的医疗卫生的福利性,帮助农民解决因病致贫,让农民真正受益。但是,由于农村长期以来的工作方式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而且大多数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缺乏感性认识,再加上参加合作医疗需要农民交纳一定数额的资金,而且,较低的受益面和较低的补偿比例也使很多人觉得参加合作医疗的意义不大。所以,仍有许多农民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宣传动员措施,参保率就很低,而没有足够高的参保率,就会使得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测算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补偿制度持续性的风险增加。

试点的责任,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把试点工作作为将来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键阶段来抓,通过试点,把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过程进行探索研究,从基线调查、组织机构建立、补偿方案制定、宣传发动工作、资金的财务管理、农民的参保资金收缴和补偿金报销程序、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流程及有关影响因素都要进行全程追踪、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分析整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不同地区的推广和实施,千万不要盲目上马,只求数量指标,一定要谨慎稳妥推进,决不能再失信于民。

要保证各级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资金按时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引导并扶持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国家规定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而且这些补助资金的按时到位是影响新型合作医疗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好能够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或政策的手段,要求各级政府在每年的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中给予足额的资金保证到位,并规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增加。不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补助资金,试点地区保证到位,全面推广就难以到位;第一年开展可以到位,持续开展就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