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精选5篇)

  •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必要性 现今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应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前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将企业的实际业务操作引进课堂,让…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精选5篇)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任务引领教学法;会计教学;教学任务;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2-02

一、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必要性

现今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应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前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将企业的实际业务操作引进课堂,让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任务引领教学法是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为主要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示范讲解和操作中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实践

进行任务引领教学方法,要求老师有一定的企业经验,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大胆灵活地运用任务,从任务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完成任务中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具体介绍我在基础会计学科中如何运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

1.提出任务、介绍任务。在开始任务之前,教师先应该对设计的任务背景和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兴趣较低,认知能力比较薄弱,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任务和理解任务,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中需要创设一定的工作情境,设计与课题相关的企业工作任务,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企业的工作情况和任务背景作一定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该任务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氛围,参与和思考工作任务。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产工厂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名会计。当业务发生时,学生收到各部门送来的任务单据,通过对任务单据的阅读和思考,得到各种会计信息,了解业务背景,明确任务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任务单据上寻找答案,带领同学一起分析与业务密切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业务内容和业务性质。尤其在上《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运用》这一章节中,中职学生对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务背景都非常陌生,创设一个形象的工作情境,引入仿真的业务资料,有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体会。因此,会计课程中通过模拟情境和仿真资料的呈现提出任务,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任务、分析任务。在操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在会计课中,老师的角色相当于一名“老会计”,指导学生处理接到的“任务”,在学生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激发其获取知识的欲望,引入新知识,让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和掌握。经过了之前对任务单据的初步分析和思考,学生已经明确任务目标,在操作任务中就需要进一步思考原始凭证上的会计事项的相关账户及其对应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本业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引入新知识,结合正在操作的任务案例讲解知识要点,使学生能够生动、深刻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对于任务的设计要层层递进,一节课中可以有两到三笔同类业务,在任务一中进入新知,在任务二中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团队讨论合作,完成业务的处理,在任务三中提高难度,在学生掌握前两笔业务的基础上拓展提高,巩固所学知识。在层层递进的业务中,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对业务的操作情况以及对新知识的运用情况,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要结合业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案例中一边操作任务一边学习新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解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在工作操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3.完成任务、评价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进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在进行总体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情况、发生的问题,以及所涉及的知识点作评价总结,尤其是对学生容易发生失误的问题作重点分析和点评,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评价过程的设计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归类活动,将本节课容易混淆和容易犯错的知识要点归在一起,让学生分类并总结;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经验,让学生总结在操作任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诸如此类的评价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总结和巩固知识要点。任务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促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任务引领教学法实践后的体会与思考

通过在会计教学中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和思考: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教学,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岗位实践能力,并从实践学习与自我思考中深刻掌握了理论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培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拥有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任务引领的教学,要求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有一定的企业经验,要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这样才能决定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师要熟悉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设计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任务,并在同学们操作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跟着指令操作、分散操作而不乱。

综上所述,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任务引领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理论,激发学习兴趣,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主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教师则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证融合;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52-03

以往的职业资格培训不计平时成绩,学员只要通过职业资格的最终理论考试及实操考试即可获得相关证书。学员就算不来上课、不完成训练任务,教师也无法监督。为了提高训练质量,强化训练过程,2010年,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出了基于“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的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即平时任务训练占总实操成绩的60%,每次训练任务均要完成相应的理论作业及测试,理论作业分数计为理论成绩。学员培训完成后,只需要参加最终的实操考试即可,占总实操成绩的40%。通过“一体化鉴定”模式,可以全程监控学员,并确保学员能完成所有的训练任务,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

针对社会人员,采用“一体化鉴定”模式能有效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学员的专项能力;针对在校生,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及技能基础,且教学设备、教师配置不能满足“一体化鉴定”的要求,如果完全按照“一体化”鉴定模式操作的话,需要大量的学时,高校教学安排无法满足。那么,如何在高校推广“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

根据“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结合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笔者提出了“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课内实训项目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过程考核实训项目(占60%)融合,将课内理论作业及理论考试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理论考试融合,学生只需要参加“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综合实训考核(占40%)即可获取相应证书。现以“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的“设备监控”模块(“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有五大模块)与职业院校”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融合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证融合”模式方法设计

“课证融合”模式包括实操融合和理论融合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实操融合是指将课内10个学习任务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助理级)16个过程考核实训项目(占实操考试的60%)对应;理论融合是指每个章节均安排理论作业,期末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学生即可免考“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理论科目。对在校生而言,只需要参加实操综合考试(占实操考试的40%)即可获得相关证书,完全实现“课证融合”。

二、“课证融合”模式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学习情境,并规划出本课程的一系列学习任务――电梯监控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冷热源系统、空气处理系统等。同时,将课程内容和课程顺序进行解构与重构,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始终,注重知识衔接。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如图2所示。

三、“课证融合”模式学习任务设计

根据“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的思想,首先要开发相应的训练任务,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及知识结构;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且后一个任务既涵盖前一个任务的知识点,又是对前一个任务的提升;任务之间应有相似的操作流程,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水平。

为此,把楼宇设备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细分(如图3所示),开发了控制器面板操作、CARE软件基本操作、电梯系统监控、供配电系统监控、给水系统监控等10个实训任务。

那么,如何安排这些任务的顺序呢?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呢?我们按照从信号类型的递增到控制方式的递增,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安排。信号类型的递增是从最简单的只含有DI的电梯系统,到含AI、DI的供配电系统,再到AI、DI、DO的给水、排水系统,最后是含4种信号的其他系统。控制方式的递增是指从最简单的只需要监视不需要控制的系统,到只有一种控制方法的系统,再到两种控制方法的系统,最后是三种以上控制方法的系统。

按照这两种递增方式排序,10个任务的顺序如图4所示。由于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学习,难度不大,学生基本能理解并掌握,且大多数任务的训练流程基本一致――建原理图、进行点的编辑、硬件配置及控制方法设置、下载调试。在多次重复流程的任务中,再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很有成就感。任务设置非常符合学习规律,在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掌握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课内的学习任务设计好后,如何将课内学习任务与深圳市智能楼宇管理师实训项目对应呢?因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智能楼宇管理师培训每次只有三节课(2.5小时),且要完成至少一个任务的训练,由于基本不讲理论知识(要求学员有相关的理论基础,或上课前自学理论),在三节课的时间里教师先实训演示,再由学生完成相应任务,时间刚好。但对于无理论基础的在校生,显然课时是不够的。在每个任务实训之前,教师必须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会占用比较多学时。如果按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16任务来完成,学时远远不够,所以尽量将16个任务中同类的合并(如表1所示)。例如,将任务4(电梯运行状态检测编程与运行测控)及任务5(电梯自动监控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合并为学校实训中的任务3(电梯系统的监控)。这样,既可确保有足够的学时讲解理论知识,又有足够的学时完成训练任务。

综上,本文提出了一种职业院校课程与职业工种证书的“课证融合”方法,该方法参照“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完成了“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课证融合”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及学习任务设计,给出了详尽的“课证融合”案例,值得相关专业及课程实现“课证融合”借鉴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长虹,马阳,闵光培.任务引领型一体化高技能人才训练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1).

[2]赵志群,杨琳,辜东莲.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

[3]胡力勤,侯静宜.“任务引领型一体化模式”在建筑高技能人才培训中的应用研究――以智能楼宇管理师为例[J].科技信息,2013(18).

[4]茅小海.以任务为引领的维修电工理实一体化教学[J].职业,2011(2).

[5]徐玉平.任务引领型一体化教学模式在CAD/CAM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2(8).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控 任务引领 巡回指导 点评

《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任务引领教学法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从而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引领教学法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以完成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的统一。任务引领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引领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一、选取合适的工作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任务引领教学中,任务的设计是最关键的元素,它将决定该课程学生是主动地去学习还是被动地去接受。任务的选择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拓展空间,让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又可以灵活地举一反三。任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为了说明其可行性,提出项目时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也就是说任务一旦确定后,教师应先期实施完成该项目,一方面对任务有个全面的了解,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提出任务的时候就能拿出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感性认知过程。在“固定循环指令G71和G70的用法”这次课上,我设计了一个螺纹支撑件的编程与加工任务,通过该任务让学生学会相关加工指令的用法。上课时首先拿出一个螺纹支撑件的加工成品,其一端带有锥度和圆弧的形状,让同学们思考用以前学过的加工方法能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此时同学们的情绪非常高,好奇心与探知欲被激发出来,一个个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适时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此时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因为要在任务中习得新的知识,所以仅凭学生的探讨是很难有最终结果的,即使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勉强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肯定不是很好的办法。所以我们针对讨论结果现提出了我的看法。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同时,我给同学们放了一段我用“HA-SCREEN2”软件做的仿真加工过程,让他们更加深刻的领会。

三、教师导航,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后,很快按事先分好的教学小组开始行动,有的学生查阅课本资料,有的同学直接上网搜索资料,分工协作很快就见效了。没过多久,大家都找到了相关指令的格式和用法,也就是基本任务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巡回检查了解各学习小组进度和所有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且给与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在“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理论教学还是任务的实施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或者让同组学生互相督促,以免有极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做学习之外的事情,这是学生能及时完成任务的基本保证。完成这个任务后,我对每个小组都做了点评,并且给大家举了一个简单的相似例子让同学们进一步熟悉这种指令的用法。然后每个小组分发图纸,因为仅知道指令的用法,但没有经过实际检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下面的任务就是每组同学根据图纸,讨论螺纹支撑件的程序编制,并且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加工。以上是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它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要求。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供了更多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了更为自信的心理品质。

1.做好教师的巡回指导和点评总结

学生通过操作把任务完成,把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能力;老师以可通过巡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老师的指导要注意“指”在紧要处,“导”在疑难点,要特别注意指导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要关注差生,给予特殊的帮助,不让他们成为被动的旁观者。有了自学与教师讲解的知识及个别指导,学生再一次独立来完成任务,可谓是“驾轻就熟”了。学生完成任务后与教师做出来的效果相比较,学生再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巨大喜悦,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点评总结是“任务引领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操作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点评的过程既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

2.对学生布置任务要因材施教

因为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可能会存在差异,所以布置任务是一定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对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前期任务后,老师可以安排他们先帮助同组的其他学生完成任务,然后布置新的拓展任务,给学生综合应用的机会,给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处于一种充实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总之,在数控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法”,虽然对于教师来说课前的准备工作量较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通过“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数控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我的体会是“任务引领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关键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

参考文献:

[1]徐卫东.中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机械职业教育,2009,(7).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公共关系;任务引领;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48-02

高校扩招以来,“普高热”持续升温,企业改制,职工分流,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中职学校生源锐减,质量骤降。以我校为例,招收进来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在智力素质方面和非智力素质两方面都比较欠缺。智力方面表现为文化基础薄弱,认知、记忆、思维能力较差,对授课内容难以理解,考试成绩差;在非智力方面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不足,不愿思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不能抗拒内外诱因的干忧,难自觉遵守纪律,懒惰散漫、畏难、粗心等。教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难管。如果对这些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学生,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陈旧的统一的尺度去考核,是很难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这个现状急需我们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这是我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法的一个动因。

《公共关系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商贸类学生职场入门起到关键的作用,如何利用好任务引领型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掌握好这门课程,是我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有关概念

(一)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含义。“任务引领型教学”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意义。在笔者大学时参加的一次教案比赛中,大部分参赛者采用的都是“五步教学法”,即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学生操练教师总结。这种方法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引领学生参与课堂,优点是课堂节奏易于掌握,效果评价方便,但学生先学后用,参与的积极性不太高。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的自控能力都比较差,采用一贯的“五步教学法”效果不明显,所以我在公关课程中有意识的尝试提倡“做中学”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法。

任务引领型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动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规律,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劲头就越高。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或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满怀热情的投身于学习。为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力求使全体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的设计、编排很重要,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任务引领型教学的过程:

1.课前准备:分析教材设计任务

2.课堂教学:布置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独立完成任务分小组交流讨论任务完成作品交流知识归纳总结。

3.任务点评:对学生学习过程、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例

(一)任务的确立。任务确定的好,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任务的制定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制定任务时,根据教学进度情况以及内容性质选择适合进行任务引领法教学的部分先尝试,比如笔者选择的是第六章交际礼仪中一般交际礼仪.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二)情景的创设。以实际情况举例,把学生思路引入到预定的任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本次课中提出假设情景――机场迎接:香港ABC公司是我国上海友传公司在欧洲市场的总,2008年9月,ABC公司的杨总经理到上海来考察生产企业,并商谈某项产品向英国出口,扩大市场份额的问题。杨总经理之前没有来过上海,友传公司只有王秘书见过杨总经理。假设你就是王秘书,你如何安排接机?

(三)任务提出,引导思路。有了情景的激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任务了。根据提出的任务要求,老师先进行简单的分析,对总体的思路让学生有一个概念。如:教师提示:

1、去机场前应该做哪些准备

2、客人下了飞机,见到客人应该怎么做?

3、离开机场时,如何安排车上的位置?

(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部分很关键,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五)组内交流,合作沟通。这一阶段是在大多数学生都已完成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进行的,由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交流、分角色排练。

(六)作品展示,成果点评。这是学生最终展示自己的阶段,各小组派代表在师生面前展示自己组交流合作后的作品,由评委投票评选。

对于学生过程评价,我们制定了如下评价表:

学生过程评价表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总结

(一)“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任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任务引领教学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任务引领教学法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上仅是我们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法的一点体会。

参考文献

[1]刘芳.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Z].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纪国和,张作岭.关于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关系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05,(12).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计算机网络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体系,而且具有明显的工程技术应用特点,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己经成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核心问题[1]。笔者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以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与教的过程中,创设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技术、网络管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等课程的基础,其教学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原理、体系结构、协议、应用服务、网络管理、网络设备管理和网络安全等众多知识点,涉及众多的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课程难度大,学生难学,老师难教。传统的单向沟通的“填鸭式”的“传授知识”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横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侧重的是网络基本知识的教学,理论传授多,实践教学、应用性教学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内容更少,又缺乏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学习效果难以控制。学生普遍反映无法深入理解网络的原理与技术,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学而无用。由于实训时间较少,师生交流少,实训基础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障碍。同时,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主观的安排教学内容普遍存在,加重了学生的认知负担,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最终导致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会背诵几个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更不用说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精华[2]。

2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知识与实验、实训的结合,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用项目引入新知识,通过任务执行来突破重点、难点,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方法,实现“教、学、做”的合一。其基本原理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任务,并将技能、知识隐含在工作任务中,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在建构,达成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的转变。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它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一体化,而是学生从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一座桥梁,实现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课堂中师生双边交流,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克服了课堂教学的抽象枯燥的缺点,加强了学生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 开展“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就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的而言,既有较强的理论的、原理性地东西,又有工程性较强的内容,比较适合使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加上计算机网络课程抽象、知识点多,学习难度远大于中职生所能理解的程度,极易使学生陷入基本概念的谜团之中不知所云,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中职学生的定性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很容易接受。“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该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而且是知识、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一体化。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有统筹考量,需要教师课前做好课程设计,做好项目、任务的设计,促使教师不断地钻研新知识、新技术,尤其是当今IT行业发展迅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紧随技术的发展,这将必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由于项目、任务是预先设计好的确定性的教学任务,有利于避免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的随意性。因此,采用该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的规范化。

通过实施该模式,有利于推动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教师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项目、任务教学中,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不连贯、不紧密的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任务得到感性认识,习得综合实践技能,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4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包含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项目与任务的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设计等三个方面,下面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详细介绍如何开展该教学模式。

4.1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管理与维护与组网型网络技术应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网络系统的组成、网络设备的维护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核心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4.2 项目与任务的设计

一般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工作原理、数据通信、网络互联与传输控制、网络协议、网络应用服务、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笔者在项目与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打破先原理后实践的顺序,按照难易适中、问题明确、求解可行、激发兴趣的原则选取项目、任务实例,涉及概念和原理的知识点,设计认知性、验证性学习任务,涉及组网、网络服务、网络传输控制、协议等工程性较强知识点的,设计成工程项目与任务。

笔者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和一个综合项目,即了解身边的网络、组建家庭对等网络、组建办公网络、组建无线局域网、搭建网络应用服务器、综合项目。综合项目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突出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和工程性,学生要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根据教师给定的工程项目需求和实训设施设备条件,自主查阅参考资料来设计解决方案、选择方法和实训器材、拟定工作步骤并完成项目要求的全部工程任务,从而实现通过实训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网络工程能力。

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任务,任务内容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由注重传授基本方法和技能到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比如:“了解身边的网络”项目,设计了三个任务,即认识计算机网络、了解网络体系结构、掌握IP地址知识,每个任务设计为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知识准备、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五个步骤,把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功能、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及其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IP地址、子网掩码与子网划分等知识点融入到这些任务之中。

4.3 教学实施过程

(1)项目导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首先引入一个真实的网络应用场景(播放网络场景短片),然后介绍本项目的项目、子项目和各个任务之间的内在关系、逻辑结构,引出本项目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项目有整体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并明确职业能力目标。

(2)任务分析。教师首先按任务描述,讲授相关概念和原理,给学生适当的知识准备,帮助学生建立方法策略。学生通过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对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制定任务完成的详尽计划,最终形成一个工作任务实施方案。

(3)任务实施。小组成员依据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开展实训环境下的任务实施。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出和归纳所包含的学习知识点,进一步讲解其原理和技术。学生通过组内、组间的经验交流不断地完善任务执行方案,最终促成任务的圆满完成。

(4)任务评价。学生按小组汇报项目任务分工情况、完成情况,并通过成果展示、过程演示、经验分享等方式来展现。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在分析问题、思维能力及实践技巧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理论补充、方法改进、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教师按评价标准,在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地基础上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

5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为确保“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实质性效果,除了必要的装备之外,教材是最基础,师资是关键。教材建设要打破传统学科教学强调的理论性、系统性,而是要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当降低理论的深度,强调知识的应用,特别要在教学中贯穿项目、任务的设计、过程管理、交流分享,这对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专家型教师、教学型专家”的双重素质,即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操作经验,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教材和讲义的编写能力,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 应用实效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在教师中深深扎根,将教学内容转变为项目任务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不仅仅促成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更是知识、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一体化,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积极的任务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特有经验提出方案、从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成为了主角,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客为主,主动性增强了,促使师生关系在重建的基础上更为融洽。

7 教学反思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工程性较强的课程。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注意的是:一是必须避免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缺乏自我驱动力和创新性的现象,同时要更加关注人文素养的提升。二是针对学生项目实践能力较为欠缺的现状,要避免项目、任务只有小组长等个别成员得到实质性的能力提升的情况,因此,分组与组内分工就先得很重要,应采取异质互补的方式实现分组合作,并明确组内分工,实施协作学习,达到共生效应。在设置角色任务时,不设固定小组长,每一个角色就是完成任务不同阶段的小组长,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任务只有小组中个别成员完成的情况,同时也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学生探究任务、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之中,任务的完成不是衡量学生能力或教学方法成功与否的最终指标,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确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提升了能力,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