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乡景物的作文(精选5篇)

  •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精选5篇)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1篇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们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2.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列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①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②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③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3.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4.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 ,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5.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6.佳作赏评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2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括《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四篇课文,文章文笔生动、语句清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本单元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方法的习作迁移学习。教学中,笔者围绕“景物描写”这一主题,将本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对比教学,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写景文章的不同写作方法,通过实践运用,最终落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目标。

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一个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一份基础。因此,笔者设立了“单元导读课”,课堂上通过播放九寨沟、济南泉水、荷兰等影像资料,抓住契机,形成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交流初读印象,引发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然后明确单元习作要求,让学生做好准备。

深入感悟,提炼写法

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你最喜欢哪篇写景文章,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划下来,写写自己感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批注阅读,批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甚至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重新举例等。再通过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景物特征,指导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从本单元课文内容看,欣赏完名城济南的七十二泉,又进入九寨沟的童话世界;领略过荷兰乡村的田园诗情,再沉浸在琦君故乡那桂花的醉人芳香中……突破传统文体划分方法,从阅读感受上来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因此笔者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创设情境,让每一组的学生化身成四篇课文的作者,以课文为基本的依据自主组织语言,分别介绍自己心中最美的家乡风光,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合作与竞争的氛围、自主选择表达方式的愉悦、转换角度体验文本的新奇,为积累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让语言得到了充分内化,也更有利于学习如何描绘家乡的美丽景观。而对于《桂花雨》一文的处理,笔者撇开整体上叙事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对于家乡风物的描摹,对于童年快乐生活场景的描写,对于家乡人物风貌的描绘。通过学生的介绍和笔者的板书,四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每个人眼前,比如,从谋篇角度,《泉城》采用总分的方法,《九寨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田园诗情》则先概括介绍,然后以分镜头的形式具体展示。比如,从构段和遣词造句的角度,《泉城》介绍每一处泉,总是先介绍位置,再具体描绘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九寨沟》则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采用并列式结构,选取典型景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它们各自的特点。

实践运用,完成习作

仿写引路,随文练笔 从中年级的阶段目标考虑,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仿”不是机械模仿,不是仿照范文生搬硬套。“仿”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泉城》一课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式:“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底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济南的泉还有什么样子,会像什么?”同时出示句式:“有的__,好像__;有的__,听起来如__。”学生已有经验被激活,加上丰富的想象,生成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这些泉有的银光闪闪,好像宝石闪耀;有的声音清脆,听起来如风铃摇摆……”

丰富素材,梳理提纲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课一开始,笔者先出示写作素材,播放青岛风景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回忆起自己游览美景时的快乐情景。随后让学生打开话匣,进行口头表达,说说自己都去过青岛的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说一段话给同桌听,同桌评一评他介绍的景色美不美,说的通不通顺?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习作素材。说完评完之后,带领全班同学回顾本单元学到的不同写景方法,根据课件出示习作提纲“我想先写――,接着写――,我还想写――,最后写――”,先在心里想想,最后落笔用学到的写作方法介绍家乡青岛。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3篇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感受乡村生活美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以阅读促进习作水平的提升。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回忆或留心观察乡村生活,真实地走进“乡下人家”,并将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习作,再现“乡下人家”原貌

依据课前习作,让学生围绕“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乡下人家’的”进行谈话交流,展示所描绘的“乡下人家”,并谈谈对自己作品的感受。

【评析:学生的描绘可能存在粗浅之处,仅仅是“乡下人家”的概貌,缺乏生机与活力。基于此,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我要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二、对比阅读.感受“乡下人家”的美好

1、刚才我们展示了自己所观察、描写的“乡下人家”。那么,作家笔下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评析:在交流自己的习作之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阅读作家的作品,既激发了其阅读兴趣,又暗示学生去欣赏,促使学生潜意识地去比较,进而发现作者的成功之处,实现了习作指导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

2、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画面?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粗略地说一说。

(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3、读音了课文《乡下人家》,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三、感情朗读,展现“乡下人家”画面

(课文描绘了“瓜藤攀檐”等六幅画面,优美而恬静,构成了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边试着想象画面。

2、选择画面,感情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融入情感读给大家听,或是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画面。

四、作业

比较:自己的习作与课文《乡下人家》相比,有哪些不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优美恬静的《乡下人家》。你们欣赏到了怎样的画面?

2、比较了课文与自己的习作,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二、对比研读,研究乡村生活的美

1、合作学习,体会美。小组合作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①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它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②如果将“探出头来”换成“长出来”,会是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③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④比照自己的习作,看有没有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没有可以怎样修改?

【评析:品味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感受农家生活之美,更在于学习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

3、回顾画面,深入研究。①导语:课文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写意画卷。房前碧绿的藤蔓顺着棚架爬上屋檐,门前空地上鲜花依着时令开放,屋后嫩笋伴着春雨探出头来……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②“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浏览课文,研究、思考:作者在选择和安排画面时有什么特色?

(作者选择了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和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4、比照习作,学习写法。①要求学生比照自己的习作,分析是否选取了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普通场面,真实、细腻地展现了乡村生活之美。②小结:作者善于选取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并采用了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来展现乡村生活的美。这些写法,我们可以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修改习作,重塑“乡下人家”的美

1、再次默读课文,细细品昧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2、对照自己的习作,认真细致地修改(或重新写作),要求展现乡村(或自己的家乡)生活的美,抒发热爱之情。

3、习作交流。

【评析:课文毕竟只是一个例子,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最终落实到“写”,才是根本的任务。】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1、课外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思考: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综合性实践活动,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并把印象深刻的画面和感受写下来。

总评: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笔者也从二十多年的农村语文教学中,发现农村习作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挖掘用好农村生活素材,农村习作教学同样也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一、从四季景色中挖掘习作素材,写出家乡的景色美

陈鹤群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是个多彩的世界,它没有城市的冰冷与喧嚣,有的却是多彩与宁静。在对城市的向往中,农村独有的自然美景常常被忽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农村四季景色变化,观察农村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农村“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收获、冬有白雪”的四季之美,从四季景色中挖掘和积累习作素材,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景色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家乡的激情,写出家乡的四季景色之美。

例如,春天来了,带领同学们来到田野上、小河边、大山里,仔细观察春天的景物特点,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句段,为写好春天的景色积累素材。

如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这样写家乡的春天:“春天的景色真美啊。大地上的万物都苏醒了,河边的小草变绿了,杨树光秃秃的枝头上开始有了指甲大小的嫩叶。桃花绽开了红彤彤的脸,柳树在春风中跳舞。山坡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绿油油的小草上,嵌着一滴滴清亮的露水,河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清澈见底的小河里,小鱼自由自在地游逛着……”

又如,秋天到了,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观察秋天带来的变化,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你们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秋天?”学生们会惊喜地发现秋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田野里找到了秋天,到处都是金灿灿、沉甸甸的果实!”“我在果园里找到了秋天,那鲜美的水果真诱人啊!”“我在大树上找到了秋天,瞧,那一片片树叶都变黄了,变红了,有的还随着秋风翩翩起舞呢!”“我在我家小院里找到了秋天,那盛开的真让人赏心悦目!”……站立在瑟瑟的秋风中,嗅着花香与果实的芳甜,欣赏着黄的谷、红的叶、蓝的天,什么样美妙的秋季描绘不出来呢?

二、从农村土特产中挖掘习作素材,写出家乡的物产美

除了对四季景色变化的观察与记录,对农村土特产的描写也是习作时可以发掘利用的空间。农村土特产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是写出有特色的文章、表现习作“个性化”的极好材料。在老师的引导观察下,学生们会发现这些土特产的可爱、可写之处,包括土特产的外貌特征,生产、制作过程,以及土特产的价值等。引导学生从农村土特产中挖掘习作素材,介绍家乡特产,写出家乡的物产美,抒发热爱家乡的感情是大有可为的。例如:教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就可引导学生寻找观察家乡的特有水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水果的生长过程以及它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如有一位三年级的同学在仔细观察了家乡的橘子后,这样写自己家的橘子:“……金秋十月,橘子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橘子的大小和拳头差不多。它的表皮先是绿色的,渐渐出现了一点黄色,甚至橘黄色,表皮也不那么平滑了。橘子熟透了,像一个个小灯笼,仿佛在向人们报告丰收的喜讯。你不要看橘子的表皮不太好看,橘子瓣可好吃呢!只要你轻轻剥开它的皮,只见里面十几个‘橘瓣兄弟’紧紧地搂抱在一起。取下一瓣丢到嘴里,轻轻一咬,就觉得果汁四溢,那甜滋滋的味儿,会一直甜到心里。”设想如果该学生没有亲自去橘园,没有认真观察橘子树,没有亲口尝过橘子,他还能否写出这样水灵灵的文章来呢?农村土特产自有其独特之处,学生在观察、积累、描绘中不仅积累了习作素材,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从农事劳作中挖掘习作素材,写出田间的劳动美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学生从农事劳作中挖掘习作素材。课余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养养鸡鸭、放放牛羊;农忙时节,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田野,帮父母播种、插秧、除草、施肥、割稻、打场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通过身体力行,感受农民勤劳淳朴的美德,体会田间劳动的甘与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材料。只有生活充实了,才会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感情来,写下的习作也才会有血有肉,不会因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而内容空洞。

农村学生还有很多生活情趣,如:上山摘果、打柴、烧蜂窝、放牛羊;下田割稻、挖薯、刨花生;下河捉鱼摸虾、钓螃蟹、捡田螺;闲时烤薯、烧玉米、打弹子、游泳等,这些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引导学生寻找这些素材,可以写成许多富有情趣的文章来。

四、从民风民俗中挖掘习作素材,写出家乡的生活美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生活更出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相对于城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言,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更强劲的生命力。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也日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广大农村仍在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增添了不少新的内涵。如乡下人过节日:不仅有国庆节、元旦和春节等传统节日,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婚娶丧葬、祭祖踏青、起居造屋、龙灯庙会等。农家庆贺节日,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这些都寄予着农民渴望物阜民丰的美好心愿,蕴含着历史悠久的农村文化。这些都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好的习作素材,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从节庆习俗中寻找积极向上的风俗人情、人事变迁、思想变化、新风俗风尚,积累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习作素材,写出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反映农村特色的作文。如有学生在《清明节》一文中写她同妈妈剪青做清明团子:“……清明节来临前好几天,妈妈就带着我到田野里去剪青。一棵棵青在春姑娘的吹拂下,左右摇摆,神采奕奕,好像在跳着欢快的集体舞。我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大半个钟头就剪了满满一篮。”这样,通过对农村风尚的挖掘,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是一座宝库,真、善、美就在生活中。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第5篇

---说说古诗中的白描艺术

安徽 鲍亚民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诗的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 的铺垫。“客从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这首诗,纯用白描,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这首诗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