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美术教育论文(精选5篇)

  •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1)中国学前儿童…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精选5篇)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中韩两国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美术课程性质大同小异,都是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的。稍有不同的是,韩国儿童美术课程更侧重实践部分,而中国儿童美术课程在理论课时安排上更显优势。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能力,了解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等。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既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结果,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张,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过度关注美术作品本身和美术活动结果,从而忽视儿童创作过程的问题。作为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了解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表达需求。例如,处于涂鸦期、前图式期的幼儿,可以侧重于保护幼儿艺术天性,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尊重幼儿大胆想象、情感释放以及自我表达的本能;处于图式期、写实萌芽期的儿童,过度让儿童自由散漫、无基本技能支撑的创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创作结果失真的展示与宣传,也不利于儿童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自然发展。因此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加强了课程价值取向;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发展取向。韩国在美术与儿童的两者之间,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艺术素养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将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韩国儿童美术教育在理念上强调通过儿童创作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把艺术作为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作为一个目标。韩国重视儿童美术发展的价值,尤其在幼儿涂鸦期得到体现,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由前图式期向图式期的过渡,长期处于无技能指导和支撑的自发状态,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1)中国学前儿童教育以学科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活动内容设计上是偏重于技能训练的,以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为主要依据来设计该课程。其优点是:能够使幼儿相对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育者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幼儿作品得到一定标准的评价。其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幼儿创作兴趣大跌,导致幼儿脱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过度技能的训练还导致幼儿逐渐丧失艺术创造力。学科取向的不足现象已经被多数教育者所知晓,从而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加以弥补。混合取向的美术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取向,能够取长补短。

(2)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儿童发展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满足幼儿创作的兴趣,让儿童成为创作的真正主人,主张把一定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使儿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但过分注重美术活动中的偶发创作,过分放纵幼儿,让美术活动极具游戏性,其实会丧失儿童应有发展机会,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笔者在韩国走访了多所幼儿园,跟韩国相关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讨,探究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突出专业性质,专业课程集中细致;了解多元化教育的理念,强调授者的功能;强调学生制作手工作品,定期进行手工作品展示活动;课程设置突出心理教育,如美术欣赏与心理教育、游戏与心理指导。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内容上也有着诸多的相同点:一是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在理论课程设置上都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如儿童美术及其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等。二是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都包括作品欣赏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实践操作又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中韩两国在实践课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主要以技能训练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教材的大量临摹和再现,刻板的涂色等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偏重于技能专业化教学。绘画内容一般包括简笔画、水粉画、版画、国画、装饰画等,手工包括泥工和纸工等。其中简笔画教学被称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能够达到应物象形,却失去了美术的创造力;水粉画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水粉基本的表现技法,但不能转化到实际的幼儿美术教学中;版画教学过于重视传统知识和技能,没能与幼儿实际能力相联系;儿童水墨画教学,注重本民族绘画的传播与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装饰画教学,过于注重临摹和再现,儿童创作力得不到体现。其次,韩国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一般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呈现课程内容,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初步感受和欣赏、对各种基本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自然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手工操作的类型很多,如撕贴、剪贴、染纸、折纸、厚纸制作等纸工,以及泥工、综合材料制作等手工类型。这样,每一次美术活动都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连,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技能。这些操作类型以及其中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类型的操作又可以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幼儿在这种感受、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得到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化和情感性贯穿于每一个主题中,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保持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组织与实施比较

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都非常注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课程组织中都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多样的操作实践,如加强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安排学生去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过程,参观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布置等。首先中韩两国幼儿园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韩国《幼儿教育法》等都有所体现,各自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幼儿园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条件,制定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分为半年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效保证了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克服了美术教学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其次,韩国非常重视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课前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教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体现,是重要的教学准备。教案因人而异,但都应写得明确、具体、实用。教案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纲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韩国在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了解幼儿园的节日装饰和日常环境布置,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对美术运用的感性认识。从而把课堂学习过程直接与就业上岗工作、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作业批改等,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类似。

四、结语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技艺师傅;职业心理

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师普遍存在 “技艺的师傅”的职业心理,注重专业技术,技艺精深;忽视理论研究,理论贫乏。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徒式,正统的美术教育和民间工艺美术都是如此,这种师徒教学方式代代相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技巧越来越丰富和精深,这给美术的传承和发展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但这种师徒方式的传承,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理论的研究和教育。纵观中国古代的美术发展史,理论专著也寥寥无几。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不过一个世纪,由于漫长的古代美术师徒教育方式所形成的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的强大历史根基,使得这种职业心理一直存留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技艺的师傅”职业心理在一些美术教师中明显存在。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影响

从美术教育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美术教育由于高等院校美术教师长期存在重视专业技术轻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导致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系科的教育科研工作严重滞后,美术教育理论非常薄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严重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一些院校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因此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失去了前瞻性的估计。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一些新兴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导致一些高等院校盲目开设新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硬件不齐,专业教师奇缺,胡乱拼凑而有名无实。一些设计专业教师也就由绘画的“师傅”临阵倒戈,从事设计教育,因缺乏专业基础知识而敷衍塞责。由于美术理论专业教师的匮乏,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居然由中文专业或历史专业的教师兼任,这不能不说是长期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带来的悲哀!在近代百年的教育发展中,中小学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学科的基础理论。而作为中小学一门必修课的美术课,长期存在随意性,教学体系不够成熟,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比较完整、合理的学科体系,其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非常薄弱。这不能说与美术教师的这一职业心理没有一定关系。

这种职业心理的存在,使这部分教师在自身能力上,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研究,忽视美术理论和美术教学理论的研究,导致专业技术精深,理论知识贫乏。在教学上,也只注意专业技术和方法传授,自己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师傅”。同时,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院校的美术教育多重技轻道,在课程设置上,不管是绘画或设计都偏向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可有可无,在专业设置上偏向技法类专业的设置,理论类专业比重太少,结果培养一些像中世纪一样的匠人,而不是造就理论素养丰厚,并具有基本技术的综合型美术人才,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门美术技能,但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教育理论相当贫乏。虽然一些院校的美术专业也发现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表面上似乎也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但因为缺乏理论研究和先进的理论思想作指导,表面上似乎进步了,但实际上也是在沿袭旧法,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使这些院校的美术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问题在近几年已经引起了一部分美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也积极参与到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我们可认真审视一下近百年来我国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状况,与大量出版的画册、专业美术技法、美术画刊、画家专著等等书刊相比,由我国学者编写的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美术教育理论等著作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问题之我见

1.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

美术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上的,“正像人类文明是从使用工具开始一样,人类的艺术也是从使用适合于艺术的工具才产生的。”[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和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是有同一性的。”[2]因为“(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第一件工具的创造,是人类一切精神和物质的创造活动的胚胎,它孕育着人类由幼年到成年发展所有最初的因素、方面和关系;(2)人类早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可以分割开来的确定界限,因而他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当时是混沌同一的;(3)从史前艺术的特征出发就其创造性的意义而言,人类最初那简陋的石器和后来精美的彩陶、玉器等等同属于史前艺术,它们的具体形态虽然不同,却没有根本性质的不同,后来的一切创造物都是对第一件工具的继承和发展。”[3]因此,人类的美术文化若要得到发展与延续,美术技艺的进步和对其传承是必不可少的。有史以来的各种美术教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美术技艺的传承的活动。美术技艺传承构成了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本源,正是在这本源的基础上,才有了此后人们在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上所做的诸多拓展和抉择。所以,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也是肩负美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美术教育活动之一,也有美术技艺传承的先行责任。当然,在人类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美术技艺的概念和范围,也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时至今日,美术技艺不能简单理解为某种狭义的技法、技术或技巧,而应该是对史前至现时期对美术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对美术创作、创造最基础性的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受到了一些理论的影响,认为美术创作观念是最重要的,技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他们欣然地接受或认可了“反技艺”或“无技艺”的大旗,在教学中淡化、取消对美术技艺的训练的严格性和严密性。从实质而言,忽略美术技能的教育是不完全的美术教育,最终否定和颠覆了美术教育学科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无论是单纯地强调技能的学习,还是极端地否定技能的学习,都是不足取的态度,我们需要将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学习兼顾起来,鉴于当前两者关系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2.科学研究是一切学科发展的生命线

美术学科的科学研究可大致分为这几类:美术史理论、美学理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新兴的思想意识流派、经验、观点等。美术史可以使我们获得远距离审视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文化时代所持有的价值观,把握美术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宏观的美术知识,也可以提供很多美术历史事实,刺激我们用清醒的头脑去思考目前的美术状况;在推崇人文教育的今天,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帮助学生体验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尊重人和人的价值的精神品质。美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乐趣,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性质和价值。美术批评理论不仅指导推进美术创作,而且作用于美术教育、美术史及促进新兴美术流派和观点的形成与发展。美术创作理论则指导创作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规范与创新的维度中高水平地从事美术创作活动。美术教育理论可帮助师生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在整体上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美学理论、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以及新兴的思想流派、经验、观点等等与美术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美术文化,在不同的社会中满足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美术教师担负着美术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科研为根,教学为本,只有彻底放弃轻视理论的职业思想,积极参与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的素养,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以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美术教育内容,逐步实现美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对美术和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只有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美术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改革美术人才和美术师资培养模式,才能尽快构建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影响大和有实质性突破的美术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新型教材和教学模式,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美术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下基础。我们美术教师应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扎扎实实地开展美术和美术教育等多方面的科研工作,使我国的美术和美术教育研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3.从我国现代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服务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或者为美术专业师资和素质教育师资而学美术,这些的学生不必也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必须懂得审美,要成为具有艺术修养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教师肩负着培养服务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美术人才或普及美术文化以提高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重任,作为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首要任务是让自己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了解世界美术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培养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看来,美术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方能称职。

四、结束语

作为美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美术教师,拥有新时代意义的专业美术的技艺,全面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教育理论以及广博的其他知识是基本的条件。在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美术教师才能既专业又全面地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完成创作、教学、科研和教改等工作。

注释

[1]朱隶著.《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2]邓福星著.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3页.

[3]邓福星著.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3页.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献来源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1999至2009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1999至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86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一)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如何很好地适应,乃至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 学前教育 美术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51

Secondary Vocat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rt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CHANG Hao

(Lianshan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Huludao, Liaoning 125001)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s preschool program aims at training expertise to engage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eachers in nurseries, pre-school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teaching other relevant institutions, research personnel. Art class is a pre-school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to exercise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s' basic skill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pre-school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pre-school specializing in fine arts teaching content change briefly discussed.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art teaching; talent training

1 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现状

1.1 过于注重基础绘画训练

客观上讲,我国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尚未成熟,一些突出问题依旧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其中一个相当明显的问题就是基础绘画训练在教学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而留给手工操作训练的时间却寥寥无几。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与一般美术课程有较大差别,因为它添加了学前教育这一客观限定,这就决定了美术课程的内容以儿童美术为主。实际上,有不少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工作的教师根本没有儿童美术的教育经验,教学模式完全是按照一般美术课程来进行。教师的这种教学理念上的偏差往往表现在过于注重对学生绘画基础的训练,而忽视手工操作等方面的练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绘画功底了得,但真正投入到学前教育工作中去却又不知从何下手。

1.2 偏离专业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并且能在托幼机构从事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即便美术课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培养目标毕竟不是美术家,而是学前教育工作者。不少中职院校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存在观念上的偏差,教学内容和方法严重偏离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些中职院校的美术课程往往都是单一的美术教学,缺少与学前教育本身的结合。不仅学校教育工作者自身存在一定问题,现行的学前教育美术教材也存在一些缺陷。同样的,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配套的美术教材往往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美术技法的内容,而对于学前教育本身的介绍少之甚少。

学前教育不同于小学、中学教育,教师所面对的都是学龄前儿童。教师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光具备艺术方面的才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把握儿童心理行为、组织课堂活动、控制课堂气氛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技能与艺术才能同样重要。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职学前教育培养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1.3 对儿童美术的认识欠缺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一般美术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儿童美术。这里的儿童美术是指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对象,与一般美术课程中所定义的美术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就不能用纯美术的那一套理论来进行教学,而是要结合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实际上,正如笔者在前两节中所述,学前教育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纯美术教学,而忽视学前教育这一限定条件。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儿童美术的认识存在欠缺。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儿童美术就是美术学最低级的一个阶段,只要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一切不是问题。很显然,有这种想法的人对儿童美术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实际上,儿童美术在构图、比例、色彩、光影、虚实、冷暖等方面有很多讲究,并且结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

教师对儿童美术缺乏正确的认识,自然会导致对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存在偏差。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一定要结合儿童的绘画心理,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而就现实情况而言,评价标准有失针对性和客观性。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学前教育经验,有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因此对儿童美术的评价标准趋于成人化。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一幅儿童美术作品,往往会抛开儿童的天真本性以及作画时的心理活动,因此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

2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内容改革

2.1 学习基本儿童画绘画方式,夯实绘画基础

这是初期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夯实美术基础,提升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开设平面构成训练。平面构成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工作和学习态度的最好形式。并可在绘图的过程中,了解点线面等美术的最基本语言。在日常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美术的基本规律。其次是简单儿童画的教学,主要包括线描和简笔。线描画是相对简单的一种儿童画,主要通过简单的笔画勾勒,描绘物理的整体特征。由于线描画上手比较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的技巧,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接受起来难度并不大。而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生掌握好这种绘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简笔画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绘画方式,因为其操作简单且生动形象,许多教师还利用简笔画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说,简笔画的创作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相当实用的技能。

2.2 学习色彩理论知识,提高审美水平

色彩是美术的关键环节,对色彩的把握程度决定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整体水平。对于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第二学期就应当具备扎实的色彩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对于儿童画来说,色彩变化是反映创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扎实的色彩理论知识是相当重要的。同时,通过对色彩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色彩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色彩的配置技巧和情感的感知。

2.3 开展手工制作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手工制作主要包括平面纸工、半立体纸工、立体纸工等。收集各种质地颜色不同的纸来做基础材料,从平面纸工开始,具体的内容是剪纸、剪贴画、撕纸等。手工制作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创造力等。不仅如此,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大脑和心理处在发育阶段,而适当的手部活动对儿童智商和情商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手工制作与纸上作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对手脑配合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大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要求具有灵巧的双手,可以说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未来要和儿童打交道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具备手工制作的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课程对学生基本要求之一。

2.4 学习儿童画创编,锻炼组织教学的能力

笔者建议在第四学期着重培养学生儿童画创编的能力,以及组织教学的能力。儿童画创编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儿童画创编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表现技法,以及各种绘画工具的表现特点及技巧。

对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提升自己组织课堂的能力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具备组织课堂、观察儿童心理变化,控制课堂气氛、环境创设等一系列技能。在这一阶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基础已经比较扎实,因此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很多中职院校经常忽略的地方,以至于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无法快速适应学前教育的工作特点。因此,学校相关领导以及教师都要讲这一问题重视起来,努力向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型专业人才。

3 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不少中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理论教学的比例过大,导致实践机会严重不足。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与中职教育的特点不符,也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符。首先还是要摆脱观念上的束缚,如今的大多数行业都不再需要人们具有多么强的理论水平,而比较看重综合能力。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讲,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内容是提升综合能力的宝贵资源。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仅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说,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不能过分重视理论,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从事实践活动。

3.2 要与时俱进,把握社会需求

社会的需求永远都应该是学校培养的方向,因为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能实现自我价值。对于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来说,也应当紧紧把握社会相关行业的动态,洞察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深层需求。学校相关人员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相关课程及其内容做适当调整,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社会每天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学校的培养不能滞后于社会的需求,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3.3 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所存在的一个长期问题就是观念上的落后。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会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笔者在前文中也提到,目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在观念上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对儿童美术的认识比较片面,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会决定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而对学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想促进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内容的改进,转变观念、改进方法迫在眉睫。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作为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美术课教学内容的改变也是必须且必然的。本文中笔者从某些角度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内容的改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个人见解。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还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顾晓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3.11:10.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职业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因素开始活跃在教育的舞台上,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全面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职业教育理念自提出来已经不断得到了发展与更新,它是新时代教育业的产物。美术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一个分支,它具备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并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上开展美术教程,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美术作品的渊源,发展历史以及鉴赏价值,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受传统课堂模式与课堂理念的限制,美术职业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的达到其教育目的。目前我国的美术职业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完全的突破一些旧的因素的限制,美术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我国的教育做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一、我国美术职业教育开展现状

1、对开展美术课程的学生认知与定位不够准确

学生担负着民族希望与未来的重责,对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关乎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争议也越来越激烈。美术职业教育同其它一样,本着教化学生的目的。美术职业教育在众多职业学校中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术职业教育不断取得了进步与发展。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条件与发展状况,才能切实解决在开展美术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综观当前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与适应能力,可以发现美术职业教育在开展中对学生的认知与定位不够准确。基础是发展的前提,当前学生对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不能形成完整的认识。学生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有限,缺乏文学基础,对基本的关于美术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学生的整体文学水平参差不齐,个体之间普遍存在差距。学生对美术专业的选择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出于个人自身的爱好与兴趣,部分学生是为升学所迫,不同学生对美术的爱好与热情度各不相同。部分学校存在盲目扩大招生范围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在课程的开展上,对学生的个人针对性上力度不够。这与新课程改革下,“因材施教”的发展理念渐行渐远。美术作为艺术类学科的一门课程,有着自身特有的要求。美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活跃的想象力与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要求必须具备一个敏感的细腻的心。过于散乱活跃的思维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阻碍美术理论课程开展的进度。学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个人意识比较强,初步具备个人的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意志力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美术专业学生,比较标新立异,思想活跃,不易受管制与限制,对美术课程的开展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2、美术职业教育理念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对美术的基础教育认可度不够高。部分人认为,对美术专业学生开展基础理论课程没有必要。美术专业学生不需要掌握过多的文化文学知识,文学与美术没有过多直接联系。只要具备美学修养就可。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目前,美术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处于成长与认可阶段。美术课程主要处于传统发展模式阶段。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授课方式单一,不能很好的结合当前的高科技产品进行授学。在课堂上过多的强调理论的作用,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堂枯燥无味。只有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植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能够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适应新时代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使我国的美术职业教育越走越远。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目前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上来看,教师的水平处于参差不齐的状况。部分教师在理论知识上掌握比较充分,但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对美术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但对理论式的只是不能系统的整理出来传授给学生。只有加强对教师师资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理念不够完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将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的能力。

二、美术职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学生对美术理论的掌握

从目前我国开展职业教育的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学校对美术理论课程开展的热情度不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理论知识对美术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某种方面上来讲,理论知识是学生的引导者,能够引领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美术。同时理论是学生学习的“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美术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美术的价值、意义与影响。主观意识的认识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化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从消极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理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过渡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认识过渡到了解这一层面。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理论式的教化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解读到如何正确掌握鉴赏能力,如何提高自身对美的欣赏。美术作品要求创作者具备自身独立的思想。创作者的思想的形成要经历一定的阶段,理论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将理论讲授灵活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学会反思。

2、在课堂上引入先进教学工具

时代是旧事物的淘汰机,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美术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随着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式的教学已经深入到教育工作中。在美术的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教学,借助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从视与听上带给学生更为生动的课堂体验。在课堂上展示美术作品能够达到刺激学生视觉感受力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美,欣赏美。培养教师对多媒体的掌握能力,使得多媒体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研制的初衷。

三、结语

当前各国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为人才的较量,发展职业教育能够切实为我国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目前我国有关于美术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完善,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模式的不足,进行课程改革,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理论传授,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论文学知识重要性,积极学习,把抽象的美术作品具体理论化,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到美术的价值与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国美术的职业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毛根廷.试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02).

[2]陆娴.我国美术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10).

[3]陈鹃.高校美术学教育改革措施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4(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