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媒论文(精选5篇)

  • 影视传媒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虽然数字媒体被广泛应用到影视艺术中,但也出现了运用过度的现象,导致传统影视作品中对叙事特性的忽视,人们在享受数字媒体带来虚拟效果的特技时,也间接性扭曲了传统影视艺术中人文的内涵,从而使得传统影视作品缺乏内涵以及审美意义…

影视传媒论文(精选5篇)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1篇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存在,它的发展离不开对先进科技技术成果的吸收,而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影视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影视艺术实践中都纳入了全新数字媒体。无论是在影视艺术理论方面的转变,还是在审美接受范围方面的转变,全新数字媒体都有着重大影响力。尽管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具有紧密的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影视艺术是根据物质作为基础,建立真实的世界。它的影视创造理念是将物质与现实在创作中予以还原。全新数字媒体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数字内容进行组合,以此出现虚拟的视觉效果,从而使人感受虚拟的同时又觉得真实。传统影视艺术正是因为这一技术的应用,从而步入到崭新的时代。

二、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冲突分析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虽然数字媒体被广泛应用到影视艺术中,但也出现了运用过度的现象,导致传统影视作品中对叙事特性的忽视,人们在享受数字媒体带来虚拟效果的特技时,也间接性扭曲了传统影视艺术中人文的内涵,从而使得传统影视作品缺乏内涵以及审美意义。

(一)过度运用全新数字媒体导致传统影视艺术面临失落的险境。在影视艺术创作出现局限于表面、不够深刻、相对肤浅的迹象,则是因为对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同时影视作品出现通俗、快速化、以大众消费为前提、以尽可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要为目的的现象,使其内涵不够深刻,过于肤浅,而人们对影视艺术也表现出表面化审美。导致了影视艺术面临着失落的险境。

(二)过分依赖全新数字媒体,忽视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人文的内涵。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数字媒体被广泛应用到影视艺术中,利用虚拟的特技以及人物来代替真人演员,影视艺术如果只重视虚拟的特技效果,而不考虑影视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则会导致影视艺术太过肤浅、空洞,仅限于视觉游戏,同时也会导致影视艺术中的另一功能被弱化,即带给人们的感动以及人生的思考。

(三)过分应用全新数字媒体弱化了传统影视艺术中的道德功能。道德和价值观的导向是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功能,它的作用可视为具有社会性的教育与劝解,对于正处在迷茫与困惑阶段中的人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帮助。而影视艺术对全新数字媒体的应用中,大多倾向的艺术作品是暴力、犯罪以及色情等,以此满足人们的欲望。而这种作品极大的影响着人类的道德与文明。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

(一)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人文内涵的交融。深厚的人文内涵是传统影视艺术的魅力之处,也是核心所在,如要在影视艺术上进一步表现人文内涵,则必须以更完善的技术作为支撑,因而可将全新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进行交融,通过先进的技术对影视艺术的人文内涵进一步表达。

(二)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本质以及审美意义的交融。由于传统影视艺术中对非现实内容的表现相对缺乏,如要拍摄科幻类的作品时传统影视艺术就比较困难,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进行融合。全新数字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数字内容进行组合,以此出现虚拟的视觉效果,使人感受虚拟的同时又觉得真实。因此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的融合能够将更好的影视作品展现出来。

四、结束语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影视传播;新媒体;双向互动;多元化

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而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则达到3.25亿,使用率提升至63.4%,远远大于通过影院、电视和购买光盘观看的受众人群。因此,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影视的传播发展与新媒体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影视文化的传播方式也会更加多元化。

一、新媒体的普及为影视提供了多元化传播渠道

在我国改革之初,影视由于其独特的影像艺术效果曾经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风靡一时,当时影视的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即电影和电视播出机构通过影院和电视终端的传播载体向受众进行传播。这种单向线性传播由于受媒介的限制,在交互性和跨时空传播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到20世纪末,影视借助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开始与公众建立双向互动,进行跨时空传播。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等为传播途径,利用手机、数字电视、电脑等终端为传播设备,向公众提供娱乐服务和信息的媒体传播形态。①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交互性和跨时空特点。同时技术的成熟突破了影像传播的瓶颈,不仅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而且降低了规模传输的成本,使大规模、高清晰的影像视频传播成为可能。以目前中国流行的网络电视为例,不仅像PPLive、奇艺网、优酷网等一些经营在线视频的新兴网络企业开始进行影视视频的传播,而且如网易、搜狐等一些传统的各门户网站也看准时机迅速抢占webTV业务,开始涉及影视点播领域,这些影视传播中新加入的生力军为影视的传播开辟出了更大的传播空间。

从理论角度分析,传者、媒介实体与受众三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互动模式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表现在认知、价值、行为和效益上的互动。在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作品的传播方式已经突破单一的线性模式真正过渡为“即点即播,即播即看”的多元化互动型传播模式。这种形式上的互动性不仅仅局限在视频影像点播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还表现在整个影视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即影视的创作和播映不再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者,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反馈过程中,形成新媒体环境下真正的双向互动。

新媒体除提供宽带视频业务外,还为受众提供交流平台,如博客、聊天群、网络论坛等立体传播平台和沟通渠道,受众借助这些交流平台将影视的传播内容进行延伸、扩散,同时反过来影响影视的创作和播出。新媒体环境下的这种交互平台摆脱了由于技术特征所造成的影视在创作上的不可更改性,公众可以参与到影视作品创作的前期和中期,制作方也会依据公众的反馈实时调整电视剧的制作,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新媒体空间的真正交互式影视剧也在酝酿和实践中,这类交互影视剧涉及多线索平行叙事结构,并且允许观众对影视内容进行控制。②

新媒体环境下的开放平台被赋予了交互、民主的新特征,受众不仅可以对所观影像进行选择、确定,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身参与、干预影视的叙事结构、人物造型、时空关系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影视的创作中,是对传统影视制作流程理念的颠覆,观众的先期参与,使电影制作的新理念更贴近公众,是对电影创作和传播的一次创新和变革。如2008年与观众见面的我国首部互动电影.CN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

二、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为影视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 与传统的影视传播载体不同,以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为载体的新媒体传播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影视信息的传递打破了以往单向的传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以“一点对多点”的辐射状多维度的信息交流,近乎无限地延展了影视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促使接收者从被动的受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传播者,实现“传播杠杆”的作用,这种类似于“病毒”爆发式的扩散速度,是一种高效率的传播模式,也是目前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新媒体环境下的“病毒式”传播不像大众影视传播那样按照线性方式进行,而是自发的、扩张性的,在其传播的每一个枝节上都有可能重新积聚,并且以更大的能量向更多点释放,使影视信息传播呈现扩散的树状结构。③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普及突破了视觉影像的传播瓶颈,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为影像的“病毒式”规模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利用新媒体制作的大量“微视频”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始广泛传播。

相对于高投入、高成本、高科技制作的影视作品而言,这类时间、剧情、制作均比较自由的视频短片,内容更广泛,形态更多样,涵盖了纪录短片、DV短片、微电影、视频剪辑片断等多种形式。这种公众参与性强、传播速度快的平民化视频像一把双刃剑,在为公众带来丰富的视觉影像的同时,也对影视的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2006年胡戈制作的网络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让电影《无极》在一夜之间产生了“核裂变”式的传播效应,让人亲眼目睹了这类“微视频”的巨大威力。面对“微视频”视觉影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影视作品的传播也在利用“微视频”的短小、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积极制作影视作品的宣传短片,与影视作品的传统推介方式进行宣传上的优势互补扩大影响,更适应发展变化越来越快的新媒体环境。因此,探索和调整、改变影视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之间的融合,推动影视向多元化的传播模式转化,获得增值效应,才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真正的共赢之道。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彻底改变了以往影视传播的单一模式,影像资源的上传和下载的过程也越来越简单而方便,影视的传播形式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影院和电视台模式,逐步向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向发展。④正是由于看到了新媒体传播的跨时空和交互性特点,很多的影视作品在宣传和播映时,除了借助电视台、电影院等传统的传播媒体外,也会有计划地与经营在线视频的互联网,甚至手机通讯等新媒体企业合作,拓宽传播渠道,为影视传播提供多元化条件。

在近年来,如《中国远征军》《幸福来敲门》等许多电视剧均采用互联网和电视台这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受众覆盖、收视习惯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形成互联网和电视台的跨媒体联合推广新模式。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受众除享受网络环境提供的影视作品外,还可以通过BBS论坛、豆瓣评论、微博等参与到影视作品的讨论中,以扩大影视传播的外延。比如2011年公认的票房黑马《失恋33天》就避开传统影视的宣传方式,而主要以新媒体为传播阵地,充分调动门户专题、微博、网络新闻等舆论平台形成传播话题,综合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手段,最终在大片夹击中脱颖而出。

三、正视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传播带来的影响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影视传播中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过程中都有“把关人”的存在,相对于传统影视传播的严格审核和层层把关,新媒体的传播环境由于其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影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减少或缺失了“把关人”的监督。“天涯若比邻”式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不仅改变了影视传播的时空关系,影响了影视文化的社会化传播,而且将影视文化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⑤

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公众已经开始接受新媒体传播载体上铺天盖地的视觉影像,习惯了新媒体所提供的广阔而封闭的虚拟环境,沉溺于视觉影像所提供的各类信息中,逐渐模糊了媒体所提供的虚幻影像与现实影像的界限,甚至将影视中视觉影像所提供的信息作为自己生存状态和生活目标的参照系,而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却茫然不知。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有一个社会学公式:“如果人将某种状态作为现实把握,那状态作为结果就是现实。”这被称为托马斯公理。影视作品中制造的幻境,看似真实的仿真世界,会对公众产生一种潜在心理的暗示,造成类似麻醉作用的情景虚幻和情感冷漠,使得公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其影响,逐渐发生偏移甚至走火入魔。如在全球放映的电影《2012》,热映期间曾引发了世人广泛的讨论和无数的猜度,甚至有人开始以此来制定人生倒计时计划。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的政府部门开始着手解决由于监管缺位暴露出的影视传播中的问题,将新媒体业务纳入宣传管理体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法规条文,国家广电总局也自2007年3月开始陆续发放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这些法规条文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均起到了约束作用,也对影视传播设置了紧箍咒。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对网络等新媒体的约束和引导,随着影视视频市场的规范和政府监管的加强,新媒体影视传播正向主流、健康、正规和集中的发展方向,影视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也会渐趋成熟。

在影视传播领域,由于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更新、受众的分流等因素的影响,使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给影视传播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只有重新审视、逐渐丰富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理论和传播模式,正视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净化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使新媒体更好地为影视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为影视文化的传播发展创造出更广阔的天空。

注释:

① 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 董旸:《基于网络空间的交互性戏剧类型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6期。

③ 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

④ 邢北冽:《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当代电影》,2009年第5期。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播影响力;财经媒体;文献综述

截至2013年1月15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传播影响力”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290篇;以“传播影响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45篇;以“传播影响力”为篇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286篇。

已发表的有关“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始于1992年,最早关于“传播影响力”的是张学洪的《新闻传播效力的一项实证分析》。2000年之前,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相对较少,2000年之后,学界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开始增多,每一年都有相关论文的发表。尤其在2009年之后,相关论文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总体而言,其研究成果还是相对较少,当前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方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对传播影响力的理论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包括传播影响力的定义、本质、构成要素、发生机制等。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认为传播影响力的本质在于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的部分构成的。其本质在于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文章认为传媒作为产业的本质就是“影响力经济”。文章提出了传播影响力的发生机制,在接触环节,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在保持环节,应该构筑受众之于传媒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此外,还应该选择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按照社会实践的“问题单”的优先顺序定制自己的产品来提升自身的传播影响力。华文《媒介影响力经济探析》分析了媒介影响力及其构成要素,其要素为:规模、时间、内容、方向和效果;对其进行了分类,分为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了功能特征,认为其有整合、交流、导向的功能;文章还总结了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标准,分别是:受众规模和层次、内容、传播效果、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可持续等。唐朝《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影响力》主要分析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该文阐述了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关系,文章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现实中很多媒体无法做到统一。在此基础上,该文指出,媒介要注意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协调发展,二者不可偏废,不过也应该意识到由于媒介的不同,对影响力的要求不尽相同。该文指出媒介社会化发展进程对传播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李海颖《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与收视率、满意度的关系》、段鹏《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主要分析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与收视率、满意度的关系,两篇文章都认为收视率对传播影响力有影响,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认为满意度对传播影响力的评估和预测有着更为现实的参考价值。俞虹《分众时代电视社会影响力分析》对收视率与传播影响力关系的研究与前两篇的结论相同,文章还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传播影响力“媒介传播个体接收接受影响影响再传播社会影响力”的形成模式。

二、对某一类媒体或领域传播影响力的研究

韩龙根《办好民族语广播电视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分析民族语广播电视这类媒体的历史与发展,并且分析了这类节目尚可以改进的一些地方。吴婕的硕士学位论文《日本动漫海外传播影响力研究》分析了日本动漫对日本国内、亚洲、欧美等地区的影响力,文章重点分析了对我国的影响力。张冰、张敏《微博传播影响力有多大》认为微博给予平等对话的权利、微博传播的平台优势、名人及草根意见领袖的不断涌现是其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林堃的硕士学位论文《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分析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文章分析了传播影响力的形成机制,认为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并不会永远对一般受众发挥绝对影响。该文还分析了传播影响力的模式,得出“越强连接的受众节点距离意见领袖的线段越短,意见领袖对他们的传播影响力就更强”的结论,该文认为应该注意受众的信息反馈。陈妍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影响力及其对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大众传媒的传播影响力。认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三、对特定媒体或栏目传播影响力的研究

庞华《早间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力透析》以央视“朝闻天下”为例,分析“朝闻天下”栏目的传播影响力,认为其传播影响力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品牌为王。文章提出早间新闻栏目提升传播影响力的几点启示,包括:创新发展,寻求本土化;亮出栏目整体独特风格;延伸触角,加强互动。杨琳、李亦宁《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影响力分析》以“百家讲坛”为例,分析该栏目的传播影响力,总结得出“内容为王”是该栏目传播影响力的本质。提出了对提升电视文化栏目传播影响力的两点思考,分别是:在节目定位、制作层面方面,要实现雅文化的通俗化;在媒介经营层面,应该为电视文化节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对外传播效果研究”课题组《中美传播影响力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为例,从新闻来源、新闻报道内容选择、时效性、反馈机制、篇幅、图片应用、新闻类型、表达方式、语言等角度对比分析这三家媒体的传播影响力。牛鸿英《金融危机情境中媒体“议程设置”的传播影响力分析》以2008CCTV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为例,以议程设置有关理论分析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文章认为,媒体应该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来提升自身的传播影响力;还应该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来激发电视的创造力;此外还应该探索经济价值观,以此来增强文化凝聚力。李红秀《媒体议程设置及其传播影响力》以“双百”评选活动为例,以议程设置相关理论分析媒体议程设置的传播影响力。

四、有关传播影响力策略思考的研究高钢《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实务策略》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提出几点策略:严格遵从新闻工作的专业原则,提离新闻的可信度和可读性;披露客观环境的重大变化动向;全面引入深度报道理念,揭示容观环境变动的深层意义。文章认为,高质量的信息采集渠道、较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提离新闻报道质量的必备条件。霍玮《报纸要有影响力_打造名栏目_名编辑_名记者是关键》分析当前报纸的困境和竞争压力以及读者群体的变化,提出当前报纸竞争的三大法宝:名栏目、名记者、名编辑。李宇、关世杰《提高对外传播影响力的文化路径:以文化吸引力增强议程设置力》认为,强化议程设置能力是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文化吸引力来强化议程设置能力。赵树清《外宣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新与提高——兼谈提升央视国际传播影响力的策略》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提升央视国际传播影响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打造独具审美品格的艺术盛典;加强动态编排,提升文艺节目的可看性和吸引力;扩大名人效应;大家原创力度,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蒋晓丽、张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的AMO分析》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中的AMO三因素分析,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

五、对财经报纸传播影响力的研究

李淑瑛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公关学解析》从公关学角度分析财经报纸的媒介影响力。文章先对媒介影响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媒介公关与媒介影响力的关系,分析了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现状。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四大新兴财经报纸为例分析我国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总体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灵活度高;注重形象塑造和推广,具有一定的品牌竞争力;重视媒介经营,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培养读者忠诚度,具有稳定的高端读者群。认为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专业化财经报道人才、赢利模式单一是目前制约我国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主要问题。文章认为,独特的品牌定位、品牌专栏和品牌人物、活动策划和品牌延伸是提升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公关策略。

总体而言,“传播影响力”相比国外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虽然总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加,但是没有重大理论突破,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策略研究针对性不强,而且具有同质化的现象。对财经媒体传播影响力的研究非常少,并且多是停留在表面,谈的比较空洞,没有针对某一财经媒体或某一栏目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一媒体或栏目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策略。

作者简介:

肖青(1989.05-),女,湖南郴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新闻学。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4篇

编者按:“有时候是时势选择了你,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给你创造了舞台,你需要演好大时代舞台上属于自己的角色”。聪颖好学的他,16岁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长期以来,坚持并不断地完善自我,向年轻人学习,在面对挑战中改变自己;也敢于发表独立意见,曾经因为各种媒介文化的评论引起争鸣批评。作为教师,能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担任评委,严谨、公正、一丝不苟;出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及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以经世致用的态度积极介入传媒业的发展;深入学术研究,探寻学术精髓,时刻走在理论研究的前沿。学术成果源于独立思考,学术造诣源于专业积淀。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眼光关注着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他就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尹鸿教授。

尹鸿,男,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现任社会职务有: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和编剧委员会指导委员。先后担任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评委。中央电视台、中国出版集团等多家传媒机构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担任《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英国)、《传播与社会研究学刊》(香港)等学术刊物编委。著有《百年跨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等近20种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当代电影》等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近300篇文化和传媒评论,担任过数百部集影视节目的策划和顾问。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尹教授,您好!欢迎来我刊访谈栏目做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至今,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与传播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传媒人才,请您谈谈贵学院的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战略和理念。

尹教授:您好,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为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经常让学生下基层了解中国社会,让他们直面中国当前社会实际问题,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调查报告,学生的调查报告得到过温总理等领导的高度评价。“面向主流,培养高手”,就是面向主流岗位,培养主流价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重价值观互相碰撞、冲突,树立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院立足中国国情,向更高目标迈进,在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发挥清华大学的优势,立足中国立场,追求全球视野。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化教育特色鲜明,我们有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常驻新闻传播学院的外籍教师有4~6人,有一半的教师是从国外深造回来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开设了20门双语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思维方式的训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开设双语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外语语言能力,而且让学生透过语言学习,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放眼世界,了解国际规则。

在教学方面,我们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建立了学生全媒体实践平台——清新传媒,清新传媒下设报纸、电视栏目、纪录片、调查、新媒体等,学生记者还采访过等世界名人。《清新视界》是由学生独立制作完成的一档文化新闻类节目。清新视界视频新闻实践教学项目获得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奖,此外学院未来媒体实验室、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和项目,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清楚学什么,怎么学。

记者:您的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学术造诣颇深,能否谈谈您从事影视传媒研究的感受呢?请您谈谈影视作品是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引导受众的?

尹教授:现如今,影像对受众的影响还是最主要的,它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其覆盖面广、市场化水平高,受众影响也最大,影像它还蕴藏着潜在的影响力。影像也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是文化产业、版权经济的核心内容。

大众传媒以影视为主,影视在引导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时代变化脉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影视作品通过多个视角来展现和反映社会生活,受众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行为。主流的影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名片,甚至可以塑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主流影视作品以更加主动、多样的形式增强其整合和引领作用,传递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记者:您作为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请您谈谈当前我国的影视传播研究有什么特色和优势?

尹教授:影视传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电视是目前第一大传播形态,电影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艺术与娱乐形式,广播影视对现代政治具有重要影响,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柱性的文化产业,是最活跃的当代文化。影视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产业,在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影视传播研究目前包括传播产业研究、传播文化研究、传播规律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传播修辞研究、传播社会学研究以及传播历史研究等。

记者:您曾经在《全球多元电影格局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一文中提出“中国电影文化应从全球电影文化多元格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建构战略,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参与多元文化格局建设”,在当下各种颠覆主流历史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影视剧如何建构自己的文化战略?

尹教授: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影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影视文化建设,让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方面解放思想,尊重艺术原创力,开拓题材空间,增加影视艺术表达的自由度。

中国影视剧要建构自己的文化战略,首先要面向本土,挖掘本土文化优势,讲好本土故事。中国影视剧深思熟虑、精雕细作,产出来的精品力作,才能更有分量。此外,调整影视剧的管理体制,在政策上给予影视剧更多的发展空间,引导影视剧市场有序发展。影视剧在发展中要不断地创新,优化影视产业环境,反思性表现中国历史和当下现实生活, 重构中国影视文化,实施影视“走出去”战略。要“走出去”,中国影视自己要融入世界,参与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感受差异磨差的过程,才能逐渐地融入外界文化与建构自己的文化。通过跨文化影视合作,参与到全球影视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中,让世界看到中国富有内涵的影视剧。

中国影视剧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国际传播中也难免妥协,能将我想说什么与别人想听什么相结合,满足全球化时代人们的娱乐需要、价值渴望,创造全球可以共同理解的文化,建构人们的全球共同感,并坚持自己的底线,接受国际表达,影视文化才能“走出去”。

记者:您是“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评委,“金话筒奖”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您认为我国的播音主持人有哪些优点?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和完善?请您对刚走向播音主持岗位的年轻人提几点建议,好吗?

尹教授:当下,中国的主持人在播音技巧方面训练充分,也比较专业,中国许多高校都有播音主持系,专门培养主持人才,因此,可以说主持人播音技术纯熟,然而中国的主持人表达得挺好,但在表达什么上就显得不足了,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缺少独特的个性表达和独立思考,知识积累不足。

播音主持人在表达内容上还是要多下功夫,运用专业知识,做出专业判断。主持工作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主持人的知识和素养透过自身的传播展示给观众,他们是传播内容的把控者,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以及把关意识。此外,主持人要树立自己的个性,从思维方式上、价值理念上提高自己。培养主持人,首先是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让他们有空间、有舞台充分地展示自己。其次,主持人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优势,多读书,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多读书,多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起来,从而体现自身的传播主体性。

记者: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传统媒体纷纷打造“全媒体”结构,请谈谈您对“全媒体”构建的看法。

尹教授:新媒体是点对点的网状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线性传播,传播范围广,传播信息丰富,传播扩散迅速,是一个扩大和过滤信息的网,也是一种新的流通方式。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其实是对其介质的影响、对其形式的转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报还在纸没了;电视还在,电视台没了。” 全媒体是体制的创新,“全”是一个相对词汇,任何媒体都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全媒体是一种“全”的愿望,是单媒体的多窗口、多渠道的趋势。全媒体永远有更全、新媒体也永远有更新,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过程。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帮助我们延伸的是我们对人在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上的超越。全媒体的目标应是做媒体的整合、做媒体的平台,形成核心企业。中国内地的全媒体的改革是对管理体制、媒介体制的改革,我们要符合市场规律的打造全媒体。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我们培养全媒体人才,不是说培养什么都会用的人才,而是要集合优质资源内容,培养更专业的工作者,培养全媒体信息的专业采集人才和会整合创造的应用人才。

记者:在当今“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电视媒体格局正在发生着变化,请您谈一谈我国电视媒体如何进行产业优化整合和升级,才能不断扩大受众群体,从而实现自身的传播价值?

尹教授:“三网融合”是产业本身的融合,是融合了的传媒公司,比如说,电视与电视的网站还是分离的,电视媒体要实现自身的传播价值,就需要优质资源的整合,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借势新媒体谋求发展,与视频网站合作,拓宽渠道和覆盖率,提高传播效率,继续树立电视媒体的传播权威。

“三网融合”会使广电网播出的渠道价值被稀释,而未来越来越多的频道数量必定会导致内容稀缺,因此需要整合电视内容的核心资源,电视在内容方面可以开拓新闻、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线上线下的互动,在内容方面增强电视的竞争力。电视台可以成为内容供应商,向新媒体输送内容,还可以把自己变成全媒体。中国的电视资源多且很分散,所以需要一个大的云端进行资源整合,那么,云电视就代表了智能电视最先进的方向。

记者:近几年,我国学术研究步伐不断加快,您认为一本学术刊物如何作为才能实现它的学术价值和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您担任《今传媒》杂志学术顾问多年,您对我们刊物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辽宁形象;融媒体;塑造;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26-01

近年来,“融媒体”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整合,越来越频繁地被大众所接受。在报纸、广播、电视、电脑和手机等媒体交互的融媒体时代,人们对图片、文字、音频以及视频等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介载体的互补性,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利益等方面的共融”。各方面信息的信息量庞大,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融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越来越重要,对国家及各个地区的形象塑造、传播与完善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宁形象通常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理念、行为、视觉形象等,这些都作为公众对其总体的主观印象,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对辽宁省快速发展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舆论导向作用。因此,不仅依靠媒介的培育力量,去塑造公众的社会文化风貌;还要通过媒介进行传播,来展现区域形象,塑造并传播独特鲜明的区域形象观,促进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等更快速地发展。

在融媒体时代,一方面,需要综合新媒体渠道,结合多种传播手段,对城市形象进行全方位整合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信息平台,使得信息得以互动性的流通,以海量信息和多媒体手段完成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全方位塑造与传播辽宁形象,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手机互联网所具有查询便捷、资源海量等特点,受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关于辽宁形象丰富的信息;新媒体使用的广泛,还可以作为传统媒媒体的有益补充,在传统报刊、报纸等媒体具有的强大公信力基础上,建立相关微博、微信账号,对辽宁形象的塑造及传播进行多元的推广,既具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又可以获得全面及多角度的资讯,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传播媒体,对辽宁形象相关信息进行详细分类,使受众更为便捷地搜索相应的内容。植入式传播也是我们可以运用的一种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将市民喜爱的城市形象元素植入影视公益性广告或者旅游宣传标语中,通过数字影视植入城市理念,利用影视的特殊魅力使城市形象深入人心,手机媒介发展较为迅速的有微博、微信等平台,这类平台也可以与之整合起来,最终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多种表现形式整合在一起进行传播,这些都是辽宁形象传播的改进有效途径。

新闻传播作为辽宁形象传播的重要形式,能够直观而形象地增强辽宁形象传播的力度。传统报刊媒体对辽宁形象进行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新闻的形式对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民生等进行系统化、持续性地传播。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和娱乐文化新闻是辽宁形象进行新闻传播的主要体现。针对辽宁形象的新闻传播,还可以利用《辽沈晚报》、《华商晨报》、《辽宁商报》、辽宁卫视等当地新闻媒体,对受众增强辽宁形象的深度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新闻传播能提高辽宁形象传播的影响力、渗透力,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引发政府、传媒和公众对辽宁形象传播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指导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改变辽宁形象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够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