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例题教学(精选5篇)

  • 数学例题教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数学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之目的。同时,例题教学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例题…

数学例题教学(精选5篇)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例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数学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之目的。同时,例题教学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例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例题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切实际,拔高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认为:课本上的例题太简单了、没什么可讲的,或者说讲起来不过瘾,于是,另找综合性强的题或竞赛题作为例题。这样,教师拔高了教学的要求,让学生过早地陷入综合训练之中,教师津津乐道所谓的解题技巧,忽视解题的通法,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听不懂,收效甚微,还很容易导致学生恐惧数学或讨厌数学。主要原因: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够,教学的随意性大,对学生估计过高。

2.教法单一,学生沉闷

不践行新课程理念,教法陈旧单一,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堂上缺乏激情、思维未跟上,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差、学生沉闷。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因例题而异,合理选择教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原因:新课程观念淡漠,课改意识不强,备课不充分或教材挖掘不够。

3.停留预设,思维不活

教师在备课时对例题解法有了预设,从而形成思维定势。在课堂上表现出解题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分析例题只是把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解法上引,思维展不开,有的甚至三言两语就分析完了,学生还没弄清为什么。显然,这忽视了学生的声音和想法,也限制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对学生的数学解题和数学思维的训练极为不利。主要原因:教师受例题解法约束,思维打不开,不能很好地运用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去分析问题。

4.草率应付,照本宣科

不备课或者备课不够充分,例题教学只好照本宣科,书上怎样解就怎样讲,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得不到数学思维训练,遇到类似题还能勉强应付,但题目稍有变化学生便无可奈何了。主要原因:教材不熟悉,钻研教材的力度不够。

5.就题论题,缺乏反思

在数学例题教学中,往往存在这种情况,教师把例题解答完就了事,而不去对例题进行总结(如题型、思想方法、表述等),也不对例题进行挖掘(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等)。教师解题如此,学生就得不到解题反思的熏陶,当然学生解完题也就没有了反思的意识。主要原因:教师没有解题反思的习惯,或者说缺乏反思意识,盲目追求解题数量而忽视解题质量。

二、对数学例题教学的再认识

作为教师,必须对数学例题有足够的认识,只有教师明确例题的地位作用,才能重视好例题的教学,学生也才会重视例题的学习。

一般说来,例题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例题的解答过程是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例题的作用不仅是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有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能力,反过来又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例题的解答方法也往往是典型的重要的方法。学好一个例题往往能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然而,在学生学习例题时,往往认为例题简单而一看了之,或是机械地记忆解题过程,这样,不仅不能发挥例题的作用,而且妨碍了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重视学习例题的解题方法。对学生学习例题,对学生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审题

在读题的基础上,了解题意,搞清题目所给的条件,特别是某些隐含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对学生来说,常出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常常忽视“隐含”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例题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类型题的指导。

2.寻求解题思路

(1)联想筛选寻求解题思路。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首先,根据题目的条件联想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再由此结论联想其他的结论,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联想必需得到什么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并根据图形的特点联想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显然,联想的知识越多,所学的知识越系统、所能寻到的解题方法也就越灵活,解题的技巧也就越高。因而,在联想的过程中,可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联想的基础上要进行筛选,找出能够沟通条件和结论的路线,从而理清解题思路,弄清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2)追溯发现过程,寻求解题思路。课本中有些题目的解题思路不易想出,其解证方法孕育在发现结论的过程中,数学归纳法部分尤为突出。因此,要追溯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找到解题思路。

(3)解答。解题思路明确后,要用严格的格式,准确的数学语言写出题目的解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4)小结。在题目解答完毕后,首先要剖析题目中的各条件的作用。思考去掉或改变这些条件会引起什么变化,特别是逆向变化,然后对有多种解法的例题,要把各种方法加以比较,从中选优。还要注意从解题方法上、运用题目的结论寻求解题的规律和技巧。对有些例题还应注意随着知识的增加而逐步加深和拓广。适时作出小结,这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一步,不能忽视。

三、数学例题教学的趋向

1.注重质量,讲好例题

所谓讲好例题,就是教学上通过师生、生生积极的互动和一些数学活动,把例题分析清楚、透彻,让学生明白为何这样解,解答该如何表述等等。《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织的过程,数学例题教学往往需要互动与共同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例题教学中,教师重点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演绎和归纳去探讨问题。

2.钻研教材,用好例题

所谓用好例题,就是挖掘例题潜在的教育价值,在例题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例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这也是新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诫我们:“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3.因材施教,选好例题

所谓选好例题,就是必要时切合学生实际地更换课本例题或者补充例题,但所选的例题要能体现现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要蕴含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不是一味追求例题的难度和所谓的解答技巧。譬如,几何证明题教学,像《课标》所说的那样:“‘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必要性的理解,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

4.教法灵活,解好例题

所谓解好例题,就是多角度思维去挖掘例题的解法或者拓展例题,把例题讲活讲透。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合理运用讲授、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新思路、寻找新解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说得好:“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5.养成习惯,反思例题

所谓反思例题,就是要对例题的解答进行反思,去反思解法是否严密、是否有新的解法,去反思解答的表述是否清楚、简洁,去反思此类问题的解答是否有规律,等等。养成反思的习惯对我们学习来说十分重要。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只有我们教师养成了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学生才可能有做题反思的习惯。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著作《怎样解题》中指出:“即便是相当优秀的学生,在得到题目的解答,并将整个论证简洁地写下来以后,也会合上书本,去找别的事做。”事实上,反思是开启数学智慧的钥匙,是数学思维严密性的表现,经常反思能够培养我们办事严谨、考虑问题周全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例题教学中要做好学生反思的表率。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例题的重新加工;例题的引申;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解题方法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思想方法的主要渠道,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下面我谈一下关于例题教学的五点见解.

一、例题的选取,要紧扣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数学课堂上一般是先进行知识点的教学,然后再进行例题的教学. 进行例题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运用,因此,备课时要反复研究所设例题的内容是否紧扣本节课的知识点、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等.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教材上设计了一道例3:

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计费20元外再以每分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 上网时间为多少分,两种方式的计费相等?

就例3来看,列一元一次方程是完全能解答的问题,并且这种解法非常简单. 但教材安排例3的真正目的,是用函数方法来解. 因此,我在备课时对此例题进行了重新加工. 在已知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1)写出两种方式的收费y(元)与上网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像.

(3)求函数图像的交点坐标.

(4)上网时间为多少分时两种方式的计费相同?

(5)顾客应如何选择上网方式更经济?

这样重新设计后,它就是一道完整的函数题了,并且紧扣本节的知识目标和方法. 当然,不这样设计,硬用函数方法也能讲,但是学生是不会认可的,会认为没有必要.

二、例题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题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为学生所熟悉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例3就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不仅用函数知识把问题解答了,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的认识.

三、在例题教学中,要注意例题的引申和推广

在例题教学中,要注意例题的推广和引申. 推广引申就是解完例题后,对原例题的条件、结论、题型作进一步的开拓思考,引申出新题和新的解法.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数学各知识之间也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不断变化的. 对例题进行推广引申,有利于把知识讲活,也有利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教材上的例3: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计费20元外再以每分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 上网时间为多少分,两种方式的计费相等?

就本题而言,所求的问题是上网时间为多少分,两种方式的计费相等,可以把此问题进一步深化:顾客应如何选择上网方式更经济?

四、在例题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例题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尽可能多地靠学生自己发现解题思路和动手作答.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学生点评来完成. 教师不要把例题的解法直接讲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获取的知识,比老师讲授印象要深,记忆要牢固,更不容易遗忘. 有些老师经常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四五遍了,学生还是不会. 我想,不妨你不讲,让学生亲自动手试试.

五、挖掘课本例题,发挥课本例题的作用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3篇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1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2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曾刊载于《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04年第5期的案例:一位初一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 ?,A学生的答案是“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给出错误的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3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 习题教学 一题多解 反例教学 发散思维

高等数学是高校理工类重要基础课之一,数学源自生活,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与研究。高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计划,从数学数学、逻辑推理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来贯穿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习题的设计与训练,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已知条件、计算过程中来获得数学目标,增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高等数学习题教学的功能及作用

高等数学在习题设计上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特别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计算能力的训练,同时在把握综合性上,又能从数学知识结构上环环相扣,逐步提升。既要充分训练学生的习题计算能力,还要从拔高性数学习题中,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数学习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从训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针对计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改善;二是数学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相适应,从专业领域来构建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三是数学习题要把握数学能力的渐进性,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从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上增强学生的解题积极性。如利用一题多解等习题,在传统解法及创新解题思路中,将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扩散,增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造性。

二、当前高等数学教材中习题设计的不足

当前,结合高等数学相关教材及习题设计现状,多围绕计算题和证明题展开,而这些题目的设计,具有明显的共性特点:即题目的设计已经暗示了本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对于所要证明的命题也一定是真命题。然而,现实生活中,对于很多题目的设计与求解并非都是固定的,还有很多命题,本身就是假命题,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在高等数学习题训练和习题设计上,需要澄清一个概念:那些问题是无法求解的,而只能求解数值;而对于我们不知道的真命题或假命题,则需要从解题中去判断,如果是真命题,则需要证明,反之,在需要举出反例。基于此,从当前教材习题设计特点来看,过于强调知识的验证,而忽视了学生的发现能力,缺乏对学生数学思路的启发,一味地的将数学知识演绎推理作为重点,未能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现和验证中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提升解题创新能力。教师作为习题教学和习题训练的主要引导者,应该从高等数学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上,拓宽数学习题的覆盖范围,对于问题的认识要给予高度重视,并从习题训练和习题构建上,凸显学生对解题方法、解题能力的训练。

三、不同数学习题设计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增强

对于平时数学习题训练中的易错题,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常出错的题,错在哪里,说明学生的数学思维困住哪里。因此在例题、习题、错题教学中,要从不同的题型中进行针对性挖掘,强化学生对数学习题的正确认知。以错题为例,来探讨学生易错的地方,并从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给予注意。如题所示: ,求证某函数在a点具有连续的二阶导数,解题步骤如下: =

通过对本题的解题步骤分析,本题的错误在于f(x)在a点的二阶可导,而不能推出在a点的某个领域内存在二阶导数,所以不能利用罗必塔法则来进行等式转换。也就是说,对于二阶导数的定义及证明,可以从题型的设计上,让学生明白,要证明一道题,应该知道如何求解,以及对于错误的地方如何进行纠正,并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同样如此,对于给出的一个数学命题,首先要根据体例来判断对错,如果是真命题则需要进行证明,反之,则需要举出反例。如对于下题:当正项级数 收敛,则 成立。从上题可知,对于 收敛,如何来证明 ,也就是说,只要我

四、结语

高等数学习题设计与训练,主要从不同体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上,引导学生从习题训练中掌握必要的方法,从中来培养多种优良的思维品质。数学题在不同条件、题目的改变下,对于一道题的解题思路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从数学问题的探讨中,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中来掌握其中的关联性,并从开放思维中来进行总结,获得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房明磊,许峰.高等数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04).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5篇

书本例题:

已知椭圆C:+,直线L:4x-5y+40=0。椭圆C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它到直线l的距离最小?最小距离是多少?

此题是人教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选修2-1教材第47页例7,本节是直线与椭圆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如何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弦长问题等。但是如果课上按部就班地只讲以上例题显然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还需要再补充别的习题。为此我是这样运用这个例题的。

一、复习中走进例题

我上课时先给出以下问题:

(1)已知直线L:4x-5y+m=0,椭圆C:+=1的焦点F1,F2在x轴上,椭圆C上存在一点p,使∠F1PF2=60°,S=3.求椭圆C的方程。

解:F1PF2中,设∠F1PF2=?琢,|PF1|=m,|PF2|=n,

在F1PF2中,由余弦定理可知,(2c)2=m2+n2-2mncos?琢=(2a)2-2mn-2mncos?琢,mn=.S=mnsin?琢=××sin?琢==b2tanQ∠F1PF2=60°,?琢=60°,b2×=3,b2=9

椭圆C:+=1.

这个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椭圆的定义,PF1+PF2=2?琢,再结合余弦定理使问题解决。最后总结出了焦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b2tan.可以发现当焦点三角形顶角已知时,其面积只与b有关,而和a无关。当学生正在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而开心的时候我又给出了第2个问题。

二、拓展追问中完成教学任务

(2)试讨论直线l:4x-5y+m=0与椭圆C交点的个数。

问题(2)给出后我叫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思考,我在下面看学生是如何解题的。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是受判断直线与圆交点个数的影响,想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进行比较大小的方法来做。但是在求出了原点到直线l:4x-5y+m=0的距离后不知道与哪个量进行比大小了。之后我进行讲解,讲解了椭圆与圆的不同之处,本题要判断直线l与椭圆C交点的个数,需要借助方程组解的情况。

解:4x-5y+m=0+=1联立得:25x2+8mx+m2-225=0.

=22500-36m2.

当m=±25时,=0,此时直线l与椭圆C相切;

当-25

当m25时,

通过第(2)题发现许多学生的解题计算能力不强,出现了许多错误,同时提醒同学不要使用计算器。问题解决以后我问,如m=20时直线l与椭圆C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交的。好的,我总结道,此时是相交于两点,那么就有如下问题。

(3)当m=20时,求直线l被椭圆C所截弦长。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之后我发现仍有部分同学试图用垂径定理来做,在受阻后改用求交点坐标或者利用弦长公式来求。

解:4x-5y+m=0+=1联立得:25x2+160x+175=0,=8100.

所求弦长为|x2-x1|=×=.

我对这种设而不求的解题方法进行了总结后,又给出了下面的问题:

(4)直线l被椭圆C所截弦长为,求直线l的方程。

解:4x-5y+m=0+=1联立得:25x2+8mx+m2-225=0.

=22500-36m2.

所求弦长为|x2-x1|=×=.

解得m=±20.

问题解决后我试问学生为什么会有两个解?从几何图像上进一步给出解释。如果解出的m不是±20,而是m=-20和m=40,那么该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检验,知道m=40时,此时直线l与椭圆C相离了,所以m=40要舍去。接着我继续给出了第5题。

三、回归课本、超越课本

(5)当m=40时,求椭圆C上的点到直线l距离的最值。

解:4x-5y+m=0+=1联立得:25x2+8mx+m2-225=0.

=22500-36m2 . 当m=±25时,=0.此时直线l与椭圆C相切;

椭圆的两条切线方程为4x-5y+25=0和4x-5y-25=0.

因此椭圆C上的点到直线l距离的最小值为

dmin==,

椭圆C上的点到直线l距离的最大值为

dmax==.

第(5)小题不仅仅解决了书本例题中求椭圆C上的点到直线l距离的最小值,还进一步求出了距离的最大值。体现了回归课本而超越课本的思想。

现把这5题问题汇总一下,就是如下一个题目:

已知直线L:4x-5y+m=0,椭圆C:+=1的焦点F1,F2在x轴上,椭圆C上存在一点P,使∠F1PF2=60°,S=3.

(1)求椭圆C的方程;

(2)试讨论直线l与椭圆C交点的个数;

(3)当m=20时,求直线l被椭圆C所截弦长;

(4)直线l被椭圆C所截弦长为,求直线l的方程;

(5)当m=40时,求椭圆C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