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安全用药论文(精选5篇)

  • 家庭安全用药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随机调查龙川县城和乡镇居民家庭OTC用药的合理性。发放《龙川县居民家庭OTC用药调查问卷》500份(调查县城居民250户,乡镇居民250户),收回问卷500份;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药物名称、药物的剂量、药物的使用…

家庭安全用药论文(精选5篇)

家庭安全用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非处方药(OTC)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65-02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随机调查龙川县城和乡镇居民家庭OTC用药的合理性。发放《龙川县居民家庭OTC用药调查问卷》500份(调查县城居民250户,乡镇居民250户),收回问卷500份;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药物名称、药物的剂量、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配伍禁忌、药物的购买方式以及药物的费用等。

1.2 统计方法

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问卷回收率100%,回收的问卷经过审核,建立Excel表格。以药品说明书、《家庭非处方药完全手册》为依据, 进行统计分析家庭用药中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提出合理用药的方法。

2结果

在调查的500户家庭中,家庭OTC用药不合理用药412户,占82.4%,其中家庭盲目使用OTC的90户,占18%;家庭OTC用药合理用药 88户,占17.6%。

3讨论

3.1 加强县城与乡镇卫生宣传力度,合理选择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非处方药在美国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简称OTC药。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处方药就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在调查中发现75.2%的家庭用户不能分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只是认为凡是在药店能够买到的药品就是非处方药;有15%的家庭用户认为非处方药是没有副作用,因此自行增加药物的剂量,没有根据药品的说明书使用药物;有27%的用户不知道自我药疗3天后症状仍不见缓解或减轻,应及时看医生;有72.4%家庭用户感冒的时服用2种相同成分的感冒药;有92%以上的家庭用户表明没有接受过药物应用方面的培训或者学习。在家庭中一般认为妈妈是家庭的保健医生占83%。

国家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教授认为,由于公众自我药疗知识缺乏,造成很多不该发生的悲剧。要保障公众自我药疗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普及合理用药知识,培养科学的自我用药意识和行为习惯[1].综合以上调查,我觉得,以社区或者是村、居委会为单位定期举办OTC药物的知识讲座,让大家都学会正确的使用非处方药是非常必要的。

3.2 提高药店药学人员的素质,帮助患者合理使用OTC

药学服务,就是药学人员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向社会公众(包括医药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其他关心用药的群体等)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药学服务的对象涉及面很广,但其服务中心是病人,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注重关心或关怀,要求药学人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关心病人的心理、行为、环境、经济、生活方式、职业等影响药物治疗的各种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乡镇药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在调查中发现有90%以上的家庭用户在刚开始的时候非常愿意接受药店药学人员帮助其选择药物,但是近年来,有一些病人对药店药学人员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原因是:药店为了追求自我的经济利益,推荐患者购买一些利润高的新药、贵药或者是一些患者不需要的保健品。通过访谈,发现有71.5%的乡镇药店药学人员不会正确且合理的帮助患者选择OTC药物。

现在的假药、劣药在市场上出现,使得更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重视药品的质量,因此药品的质量如何已经成为消费者在选择药时的首要因素;其次考虑因素是药品的价格、药店的服务、药店的便利、药店的品牌及药店的环境[2]。药学人员是药店联系消费之间的纽带,因此对药学人员加强其本身素质和专业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学习非处方药的知识,做到合理使用OTC

北京医院药剂科药师刘治军说,大多数居民对家庭药箱的管理不够科学;用药不当已将家庭药箱变得不再安全,甚至成为一枚“不定时炸弹”[3]。让大家行动起来,一起学习非处方药的知识,做到合理使用OTC。第一,理解什么是非处方药以及非处方药物的分类;第二,了解非处方药的产生条件及特点;第三,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正确使用非处方药;第四,注意非处方药物的用药注意事项;第五,学会识别非处方药物中的假药与劣药。

参考文献

[1] health.省略/2011-02/21/content_1631732.htm

家庭安全用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实验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08-02

家庭实验是学生在家中,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一些易得药剂或代用仪器,进行简单的实验,是化学课堂实验的补充和延伸。家庭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内容多变、方法灵活等特点,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深受学生喜欢[1]。新课程标准下实验内容选取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小实验的开发。家庭实验的开展,对于弥补中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时间短,局限性大等缺点有明显的优势。

一、家庭实验开发的意义

1.家庭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验本身就以绚丽多彩的颜色变化和现象来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特殊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深受学生的欢迎,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2]

2.家庭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得到的动手机会较少。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而家庭小实验却可以很好的消除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探究的方式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从而使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家庭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家庭实验的过程中,在实验题目的选定、药品和仪器的代用以及实验过程中,都会存在各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上的探究过程[3]。家庭实验的开展,因此,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很好的方式。

笔者在对部分中学教师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几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当前家庭实验的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家庭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师对家庭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诸多因素影响,几乎没有教师对学生开展家庭实验进行指导。一方面是受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基本上无暇顾忌其他工作。二是基于安全上的考虑,因为多数家长对学生开展家庭实验不能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几乎不鼓励学生做家庭实验。这些原因的存在,造成了学生想做家庭实验而苦于无人指导,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最终达不到家庭实验的目的。

2.学生对家庭实验的理解存在歧义

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将“家庭实验”错误的理解为“在家做化学实验”,实验目的性不明确,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甚至部分学生只是看着化学实验“好玩”,以为教师演示过的化学实验自己都要动手做一下,而对于经济上承受得起的家庭,家长一般都认为孩子在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大都能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所以很多学生在家搞起了化学实验室,各种仪器、试剂一应俱全;而对于经济上不是很宽裕的家庭,则放弃了做家庭实验的想法。一方面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另一方面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学生在家庭实验创新方面不够

有部分学生能正确的开展家庭实验,但是在实验创新方面存在欠缺。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是按照课本或者课外读物、网络上获得的家庭实验题目或方法,按照已经提供的材料和药品来完成实验,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想象或者探究,通过利用已有的材料和药品来设计新的实验,出现缺乏实验材料的问题时,多数学生选择去购买实验材料,而不是采取试图用已有的实验材料代替的方法,这也违背了家庭实验的初衷。

4.家庭实验无人指导和陪同,存在安全隐患

学生大多都是未成年人,在思想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同时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化学实验本身就存在危险性。而多数学生的实验又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给家庭实验的安全性带来了很大隐患。笔者学校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位九年级的学生在学完白磷的性|以后,为了验证书上所说的白磷剧毒的性质,居然亲口去尝白磷,最终幸亏家长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恶果。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家长精力和专业的限制,也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另一个原因。

5.家庭实验的反馈不够

学生的家庭实验做得如何?有没有困难?现象是否明显?是否存在新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及时关注的。多数自行完成家庭实验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不能正确的记录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也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显然不利,同时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也必然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下降。

三、开展家庭实验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和家长对家庭实验的指导和监控作用

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家庭实验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上的作用,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实验。教师在布置家庭小实验之前,要对下列问题做出指导:(1)实验用品的选择;(2)反应的原理;(3)实验操作中的要点;(4)安全注意事项;(5)观察的重点。同时要求学生记录实验中发现的各种现象,自己推导的结论。

及时评价学生的家庭实验,每过一段时间,经历一个阶段,就要及时进行总结,使学生家庭实验室课外活动能持续下去,同时对学生家庭实验室课外活动做出肯定性的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对于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实验报告本的形式和家长取得联系,学生在提交家庭实验的药品、材料、实验步骤等相关内容,经教师审查签字后,学生才可以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家庭实验。

2.引导学生寻找实验代用品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建立家庭实验角的方式,收集生活中常用的化学药品,积极寻找合适的仪器替代品来完成实验。日常生活中,很多物质可作化学药品使用,例如:易拉罐(铝)、铁钉、铜丝、火柴盒贴(红磷)、铅笔芯(石墨)、木炭、食盐、面碱(碳酸钠)、白酒、白醋、鸡蛋壳、碘酒、PP粉(高锰酸钾)、农用硫酸铜、建筑用的刷墙面的碎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废干电池拆下来的铜帽、锌片、碳棒等都是化学实验常用的药品。[5]力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集思广益,整理实验室用品和替代品的对应清单,以供学生在以后的家庭实验中参考。

3.扩充实验内容

家庭实验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趣味化,除了指导学生完成教材和课外参考书上的家庭实验之外,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通过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实验室中重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龙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85.

[2]唐力.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294-295.

[3]范杰.化学实验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46-348.

家庭安全用药论文范文第3篇

对了,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这一年我们获得了一个令人欣喜的荣誉――2010年,《家庭用药》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

2010年的那些事儿……

这一年,中国出了个“奇人”张悟本,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毫不靠谱的“绿豆、萝卜、长茄子包治百病”学说推而广之。他奇就奇在,一看就知是荒诞不羁的理论,他却能忽悠全中国那么多人跟着他“疯”,他的300元的“专家”门诊已经排到两年以后,他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畅销数百万册。让人不禁唏嘘,为何伪科学明目张胆到这般地步,却仍然拥趸者众?归根结底,还是百姓缺乏鉴别能力,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常识,缺乏正确的引导,才会被这样一个并不高明的骗子所蒙蔽。作为医药科普工作者,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医药知识的普及推广是如此的迫切,我们任重道远!

――固定风格,固定作者

2010 年的“编辑部评论”栏目固定了张家庆教授为撰稿人,以后每年都将固定一人写稿,2011年全年将由苏定冯教授执笔。评论的撰稿人锁定一人,不仅风格更加统一,内容更加连贯,而且每期那熟悉的面孔、清新的笔调以及一针见血的叙事风格,不由得给人以亲切感。《未病先防,防比治好》《预防疾病得靠科学》《预防疾病要警惕“伪科学”》《警惕另一类“看病贵”》等等,2010年的编辑部评论,篇篇精彩。

世博专题

――应读者需求,独具匠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圆了中国人的百年世博梦。《家庭用药》杂志也乘世博的“东风”推出了世博专题策划,果然叫好又叫座,读者很“买账”。6月刊到10月刊连续5期刊登世博专题报道,从健康世博到平安世博、阳光世博、环保世博,直至魅力世博,我们从世博的5个方面做了生动的阐述。我们的“世博专题”也许不够全面翔实,也许不够标新立异,也许不够华丽精致,但是篇篇从百姓实际需要出发,从医药的立足点出发,也称得上独具匠心,没有辜负读者的期待。

本期策划

――从“单病”到“综合”

2010年第4期本期策划――治病也讲“黄金时机”,在选题构思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选题不再拘泥于“单病”,而是将7种疾病横向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治疗“黄金时机”,令策划有了很强的综合性。以后我们希望尽量做些这样综合性较强的选题。

“定期体检,守护健康”是2010年2月刊的选题策划,春节前推出这样的选题,不得不说很得读者的喜爱。过春节了,一年到头谈病说药的我们,给读者送去这样贴心的策划,为读者“守护健康”,加上实用易懂的策划内容,这期策划深受读者欢迎。

与政府合作,更加深入

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合作版面,从去年的6个版扩大至今年的8个版,足见政府部门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2010年增加的2个版,主要是增加了安全用药方面的科普文章,更贴近百姓生活。合作举办的“安全用药健康相伴”科普讲座也受到百姓的好评。

公益活动,一年比一年好

活动方面,肾脏日主题活动、心脏日主题活动以及糖尿病日主题活动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09年9月,我们和上海复旦复华药业联手举办的持续了一年的“促进脑健康”系列健康主题活动也终于圆满结束。

栏目进一步优化

杂志的栏目跟2009年相比基本没有改变,“家庭医生”栏目坚持下来了,“情感家园”和“法医说案”栏目交叉刊登。但也有不足,今年的“神奇本草”以及“心灵驿站”栏目没有做出彩,还有待加强。

专家感言

而今迈步从头越

十年前,《家庭用药》杂志问世。这十年是艰苦创业的十年,也是茁壮成长的十年。“从无到有”是一个飞跃,迎接新十年,更是“从有到优”的质的飞跃。我们都对《家庭用药》的新十年充满希冀与期望:

1. 《家庭用药》的宗旨是普及医药知识,促进公众健康。人民的需求是我们的出发点与归宿。新十年中,我们要更认真研究本刊读者群的实际要求,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取得实效;

2. 《家庭用药》有其先天优势,但也有某种局限与不足。新十年中,我们应当力求在形成本刊特色上下功夫,做到与其他类似杂志互补联动,错位竞争,办成一本有创意、特色鲜明的期刊;

3. 《家庭用药》杂志应致力于在新十年中搭建一个读者-编者-作者交流对话与良性互动的平台,使本刊得以可持续发展,不断开拓新局面。

让我们大家为《家庭用药》杂志的成长灌溉施肥,迎来枝繁叶茂、花艳果硕的新十年。

王一飞

家庭安全用药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处方制度的改革,老百姓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及不适,或者治疗轻微的疾病等。都会自行进药店使用一些非处方药。大病进医院小病到药店,在我国老百姓自我药疗的比例逐年上升。有个头痛感冒之类大病小痛都自己解决。但是由于民众安全用药意识还比较淡薄,日常生活中家庭药品不当储存或过期药品舍不得丢弃而继续使用,无医嘱自己乱用药或随意增减药量等现象已成为市民用药安全的隐患。

在老百姓自我使用非处方药的今天,家庭是用药不当的“高发地”。我国有78.6%家庭有备用药品,70%家庭存在不当用药行为。每年约有250万人因用错药或药物不良反应致病住院。

药物具有双重性,既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不安全的使用非处方药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对症用药

缺乏医学知识的普通百姓对于自己的腹痛是选止疼药,止泻药,胃药还是消炎药?仅凭一知半解或听别人用药经验,不弄清病因和药物适应症就随意选药,对健康的危害极大。所以对于许多可能相同或相似的症状,其病因却不相同。治疗方法更是不同,这时就应该到正规医院就诊,尊重主治医师处方意见,严格遵医嘱服药,服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应根据反应的程序及症状轻重,做好记录。特别是药说明书中没有提到的一些症状,应及时反馈到治疗大夫处,听大夫的处治意见。

2不随意改变药物剂量

众所周知,药物的服用剂量是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理论数据制定的。有的人治病心切随便加大剂量吃药,还有的人经常忘服,漏服,问其原因,回答是病情有好转就自行减少剂量。因此,在药店购非处方药,要向药师讲明病症和需购药品的名称,征得药师同意后还应问清所购药品的适应症,服用剂量,不良反应,然后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根据剂量和疗程用药,不得随意删减,避免因药物过量中毒或药量不足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3不要频繁换药

有些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的时间。疾病是否痊愈并不是以患者自觉症状好坏来决定。比如伤寒的疗程为四周,用药疗程不少于两周,抗结核药需半年至一年,随意换药可使治疗复杂化,出现问题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还有患者治病心切,两天之内不停地在调换抗生素来消炎,导致肌体耐药性的产生。

4家中备用药品的妥善管理

我国78.6%家庭有备用药品。对于家中的自备药物要分门别类,过期失效的一定要丢弃,不能再用。严格对品、,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药品的管理使用,尽量不要随意在家中自备注射药品,如有一定要检查注射药品是否统一厂家,批号是否同一批次,慎重使用。

家庭安全用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犯罪人格;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41-01

药家鑫虽然已经被执行死刑,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是由此引发的药家鑫事件却发人深省。一方面由于药家鑫是一名钢琴水平较高的、成绩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另一方面由于该犯罪行为极端性和犯罪动机的特殊性,引起了专家、学者、媒体以及广大网民的讨论和争论:药家鑫人格健全与否、药家鑫的高才低素质、药家鑫的家庭教育的偏差、药家鑫的成长经历与其犯罪行为的关系、药家鑫父母的教育方式、望子成龙式的教育理念等方面,总结而言,人们在探讨药家鑫作为一位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为何成为了一个残忍的杀人凶手?笔者试图从药家鑫犯罪人格的形成过程来探讨家庭教育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本案中,药家鑫处于驾驶过程时,对被害人的性别、神态、及好像记住自己车牌等情节均有认知,从撞人到回车取刀,再到对受害人连捅8刀,行为有着明显的连续性和目的性 ,药家鑫此时是有准确的认知能力与可自主的意志能力的。药家鑫的杀人行为是在自身意志支配下的选择结果。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药自幼为了避免父母的打骂而选择顺从父母的意志,这种顺从的选择是为了避免可能遭到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因此药家鑫的选择倾向于避免“麻烦”,这也成了他在开车撞人后选择将张妙杀死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农村人难缠观念的支配下,他脑海里浮现出了如何避免“麻烦”,如何脱身的念头,加之见被害人又是毫无抵抗能力的妇女,实施杀人行为的外部条件对他也是有利的;在内外因素的刺激下,他萌生了强烈的杀人动机,为了进一步逃避责任,消除不利后果,在强烈的犯罪动机推动下,药家鑫转身上车取刀对被害人连捅数刀,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

一、从药家鑫事件看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犯罪人格的形成

正常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人格社会化的过程。随着个体的成长,在思想、行为上逐渐接近成人,最后变成一个被家庭与社会所接受的社会成员。犯罪人格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人格非社会化或不完全社会化的过程,家庭环境对于培养健全人格、子女的人格正常社会化有着最重要的影响。药家鑫畸形人格的形成与其不良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药家鑫出生在具有暴力倾向的家庭中,据药家鑫所述,他幼年时期因练钢琴经常被父母亲用皮带抽打,甚至被关地下室;父母亲经常性的言语伤害也对其心理造成了很深的伤害,药父曾说“你这么丑,谁会看上你”。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药长期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逼迫和压抑中练习钢琴,以至于他感到“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和体罚,使他很少与外界交流,变的孤僻、敏感,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偏执敏感的不良人格。在不良人格的驱使下,药家鑫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性格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感觉到受压制、被迫害。犯罪心理学家B·A·莫雷尔认为在人格对心理屈服之前,有一个等待与求助的时期,即主体在人格冲突时不甘心屈服,焦急地等待着援助和关心[4],但是在此关键时期,药家鑫父母并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怀和爱护,一方面是长期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一方面是痛苦压抑的内心世界,在内外不良因素的刺激下,药家鑫长期的紧张状况得不到个体以外因素的缓解,加之自身又缺乏排解的正常渠道,因此压抑紧张持久积累,药家鑫不良人格的产生不可避免。

二、从药家鑫事件看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特点,父母对子女通常抱有很高的期望,而我国又长期缺乏成熟的家庭教育理论,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理论,父母对独生子女子女的爱很容易失去理性,陷入过分溺爱和过分管制的误区,产生不当甚至畸形伤害性的教育方式。从药家鑫的家庭来看,父母都是高学历,为药练钢琴出现的小错误而动辄打骂孩子,甚至把他关到地下室,这样一来他练钢琴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心理逐渐畸变的过程。尽管家长主观意图是想让他出色,但病态的教育必会导致病的成长,药家鑫父母长期以来的苛求、责难、体罚,客观上却制造出一个心理和道德的变态者。家长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间接导致了药家鑫人格的变异,使他过度敏感、偏执以自我为中心。

鉴于家庭教育对个体健全人格养成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培养家庭良性环境,促使个体正常社会化,形成健全人格,避免再次出现药家鑫此类的悲剧重演。

首先,父母要采取更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摒弃以往打骂为主的伤害性教育,以子女为中心,更加注重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平等的地位与子女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发展女子的兴趣。改逼迫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其次,更侧重子女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现代家庭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化,给子女造成了很大学习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庭的期望,但是加强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远胜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先成人后成事,假如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则很容易成为偏才,怪才,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选择错误的行为方式,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再次,与学校进行教育沟通。教育不仅仅限于家庭,很大程度上更是在学校进行的,因此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沟通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必要的。通过交流子女在家庭和学校的行为表现,父母和教师更能对其成长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双方共同采取教育手段,遏制不良发展苗头,将问题在萌芽时期就解决,这对于子女的正常社会化是极其有益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家庭环境对于个体人格的养成影响不可忽视,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个体不良的社会化,形成人格,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在子女的教育中,父母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以子女的健康成长为中心,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顺利实现子女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莫洪宪,叶小琴《学校教育的缺失与青少年犯罪》,学校研究,2006,(2)

[2]茅献鹏《犯罪条件与预防犯罪》,法学杂志,1993,(02)

[3]叶茂林《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心理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