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范文第1篇
一、课程概况
《生物教学论实验》是我校基于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背景下,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增开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与《生物教学论》课程同期进行,旨在培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技能。本课程精选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探索酶活性的条件、探究种子的成分及草履虫应激性的探究四个实验,贯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采取课前预习-交流汇报-分组实验-成果汇报四步教学法。[2]
二、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实验课开始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实验班,每班20-25人;每班分为4个实验小组,每组5-6人,每个实验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组长。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准备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该实验课题的基本情况(包括:理论依据、研究内容、试验方法与步骤、预期成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案。方案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可以是实验室已有的常规材料,也可以由学生自行准备。
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贯彻自主学习方式,围绕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交流汇报
实验课开始时,先用10-1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每位成员分别汇报自己的实验教学方案,经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得出小组成员一致认可的实验教学方案。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用5-10分钟时间模拟中学生物实验教师上台讲述本组实验教学方案。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对各小组的实验教学方案和汇报人的讲解、演示等教学技能进行点评。教师点评结束后,各小组根据教师点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案。[3]
此环节中,小组及班级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并建立信任感,相互支持、配合,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完成汇报任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合作方法,要帮助学生了解除了要让自己学会以外,还有责任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学会。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心理素质以及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3.分组实验
在完成小组交流汇报环节后,每个实验小组在组长的统筹安排下根据改进后的实验教学方案进行分组(预备)实验,要求组内分工合作,使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视,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注意在实验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特别要纠正一些违规操作行为。各小组合作完成(预备)实验后,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本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此环节中,需要运用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迁移,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成果汇报
分组实验结束后,每个实验小组再选派一名成员模拟中学生物实验教师上台汇报本组实验成果,要求演示与讲解结合,边讲解边展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实验操作和成果汇报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4]
此环节中,已上台讲述过实验教学方案的同学,将不参与实验结果的汇报,确保小组成员上台锻炼的机会均等。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
三、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本教学方法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实验准备、交流汇报前的小组讨论、分组实验中的行为纠正以及成果汇报环节的自我剖析,不仅学会了实验教学的基本技能,而且学会了教学评价的基本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评价
本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验材料准备、方案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时评价,还要对学生在两次汇报环节的讲解、演示等技能进行现场点评,充分体现了评价时效性,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综合评价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有效交流
一、探析课堂交流之惑
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很难较好地落实。什么原因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想,不能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获得更多的信息呢?是因为他们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是因为他们不会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我利用空闲时间通过与学生交谈,并结合在课堂上的认真观察,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导致无法表达。小组合作实验,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扮演了一种主导的角色,动手差一点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中获得的都是信息能力较强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致使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观点和思想,受益不大。同时,小组实验活动时,有的组会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小组组内的相互讨论,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有的小组虽然开展了相互讨论,但说的却是别人说过的话题。这些现象影响了一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在相互交流讨论时没有开动脑筋,这也就造成一些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有时会把思考交流的机会让给他人,不主动重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
2、学生不科学的整理汇报方法影响交流。从学生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资料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不会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学生通常会将实验结果用文字写成很多小句子,汇报时学生的语言显得罗嗦,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清楚的表达意思。有时学生记录的资料繁多,尤其是高年级同学,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找的信息资料很丰富,但他们不能从中找出关键的内容,而是拿着资料从头到尾念一遍,虽然汇报了,但是主题不突出,结果不能使其他同学较大的收获。
3、学生的自卑感抑制了口头表达的意愿。有些同学在小组中私下交流时,可以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但是一旦要他当众发表见解时,却支支吾吾,缺乏自信。这些同学其实是有自卑感,觉得自己表达意见的能力较差,认为要表达是件很难的事,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讲述清楚,怕自己的发言不好被同学取笑,总是躲躲闪闪,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表达缺乏自信。
4、教师的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教师课前无法预设,有时难免产生不良情绪,尤其当学生出现非期望行为时,教师更难保持良好的教态。老师的这种情绪会让学生精神紧张,造成心理负担;原本情绪振奋的学生也因此而畏缩,生怕自己的错误回答更让老师生气,于是更多的同学产生了消积态度,不愿意举手进行汇报。
二、有效交流的实施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主动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科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合作交流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教育他们敢于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的见解。而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落实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小组的合作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比如:合作学习活动开展顺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讨论中声音过大,或个别组有学生讲空话时,及时给予提醒;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鼓励学习困难及不敢表现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当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是相当重要的。评价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根据每次合作活动,还可评出智慧奖、质疑奖、倾听奖等,这样使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二)指导学生的整理、总结、归纳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测量一杯水》的实验活动中,让学生从三个时间段来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记录的简单数字画出统计曲线图,曲线图将三个数据的特点清晰呈现出来,学生很快地从图表中找到温度变化的规律,更加容易理解科学知识。
当然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还有不少办法。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辅助训练,就某一主题,选择一些有信息和无效信息让学生辨别;也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自己筛选重要的信息资料,编写为游戏的内容,并在游戏交流中,让学生认识不足。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步习惯了自主的有序思维,随着思维的发展真正形成为研究问题而收集信息的技能。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乐于交流。交流是口语交谈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自己表达清晰、让大家听清楚则是交流的关键。交流中要把枯燥的“说”与“听”,变成生动活泼的“宣传”与“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更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记录方法的不同、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1、扮演角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交流,产生情感体验,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意见、决策,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会更有情趣。在《有趣的食物链》这一课中,带领学生玩“弱肉强食”的游戏,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一种食肉动物和一种被捕食的动物,并蒙上眼睛,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动物名称,在其他几名同学围成的一个3米的圈里,食肉动物依靠听力辨别方向、捕捉动物。我想,在这样的气氛中交流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动物之间的关系。
2、编讲小故事。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学习《水》这一单元时,最后请学生以《我是小水滴》为题,把有关水的综合知识编成小故事。学生们积极踊跃、自主选择,编的故事也是各不相同,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用途、水与生命、保护水源等内容,编得惟妙惟肖,而且题材多样,有神话、童话、记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参观展览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征,利用参观展览会的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方法为引导学生把自主收集到有关各种相关信息利用简笔画、图表、箭头等形式,记录在一张白板纸上,成为简易展板。每组只留一名学生充当解说员,更多的学生可以自主去其他组,以参观者的身份去了解别人的展板,也可以以一个询问者的身份对解说员提出疑问。同学们在相互解疑问难过程中,以欣赏的眼光、询问的话语中进行自主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给学生一张大白纸,给学生支配的空间,学生参观展览的欲望会更强,彼此的交流会达到极好的效果。
4、信息会。信息会,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方式,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在全班学生面前,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例如,四年级有些同学在家里种植了几种花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学生记录了自己种植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让他们各自将自己的记录汇报给大家,有的学生在汇报交流植物的生成过程中还配以图、文字说明或实物。这样的汇报交流,既能使汇报的学生提高交流能力,又能使其他同学在交流中获得知识。
5、辩论会式。辩论会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辩论,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既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要给那些不爱发言、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个细小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富于积极的情感性鼓励语言,都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调节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学生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思维活动中,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范文第3篇
1.教师知识:缺乏系统的概率知识。
笔者曾对35位一线数学教师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概率方面知识小测。测试的结果显示,一是对古典概型的基础知识缺乏。部分教师只是简单考虑事件基本结果的种数,而不考虑是否是等可能性及等可能性出现的频数。二是把概率看成规律性存在。三是把小概率事件看成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概率方面的知识缺漏较大。
2.教师教学:以“讲”代“做”,传授为主。
现行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操作实验,这些实验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但现实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认为概率的知识很简单,学生没学就基本会了,有良好的基础,也容易应试。因此对于操作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大多采用“讲实验”的方法来代替“操作实验”。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简单重复概念与结果,学生以空想代替实验,汇报“所思所想”,得到肤浅甚至错误的概率知识。
二、“可能性”教学中应做出的改变
针对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现状,结合新人教版五上“可能性”内容的安排,现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改变认识,正确看待教材变化。
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了相应的修订,第四单元“可能性”相对于其他单元的变化是最大的。从《课程标准》看来主要体现在:一是删除了第一学段有关概率的不确定现象的课程内容,二是原来第二学段的定量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等都安排在第三学段。所以本册的第四单元“可能性”完全不同于原教材五上的“可能性”,而是来源于原教材三上的“可能性”。教材在内容要求上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这部分知识不重要,而是根据这部分知识的复杂性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做出的调整。
2.改变基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的现状,进一步加强概率知识的继续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中关注概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3.改变教学,重视操作体验活动。
本册“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可能性有大小,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与同学交流”是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安排了例2、例3及“做一做”等活动,我们可以对这些活动进行如下的设计和组织,同时重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数学思考,让活动更有层次性和数学思考的深度。
(1)活动一:设置竞赛,初步体验可能性有大小。
上课开始,教师拿出不透明的袋子(袋中有6红1蓝,7粒球),进行一场比赛,摸到红球代表女生获胜,摸到蓝球代表男生获胜。
对照摸球结果,组织学生思考:袋中的球可能是什么样?
汇报交流后,让学生初步体验:如果袋中放的红球多蓝球少,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大。
(2)活动二:分组实验,进一步体验可能性有大小。
分组实验:袋中4个红球1个蓝球,摸后放回,摸20次。
实验前猜测:可能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
分组操作实验,活动要求:分组摸球,一人记录,其他人轮流摸球,每次摸1个。摸到5个时暂停,汇报结果。
各组均摸完5个球后汇报交流:是不是和大家摸前想的一样?先肯定大多数活动结果与猜测结果一致,然后选择个别组的特殊情况进行交流。
汇报交流一:这个组怎么全部摸到红球?
让学生感悟:次数不多,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继续追问:如果继续摸,能摸到蓝球吗?让学生体会:只要袋中有蓝球,一直摸一定能摸到蓝球。
汇报交流二:这个组摸到3个蓝球,2个红球,怎么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让学生体会:次数较少时,由于随机性的存在,可能无法体现出可能性大小,如果多摸几次,摸到的红球一定会比蓝球多。
汇报交流三:是不是和大家想的一样?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多,许多小概率事件就逐步减少或消失,学生能进一步检验可能性有大小。
当全部摸球完毕后,再进行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最后结果,并统计各组摸球结果之和。如果仍然出现个别组红球和蓝球的次数相等这样的小概率事件,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组的结果和总的结果――大多数的小组摸到的红球比蓝球多。各组之和也可以看作一个组一直摸,摸到次数足够多。让学生体会到:因为袋中的红球比蓝球多,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最后摸到红球的次数就多。
小概率事件不一定是操作实验中的失误,在活动中生成的小概率事件是学生体验随机性最好的资源,教师要加以利用,正确引导,让学生加以体验和思考,才能形成正确的概率思想方法。
(3)活动三:分组操作,体验等可能性。
分组实验:抛一个硬币,抛20次,结果可能怎么样?
分别在抛10次和20次时进行汇报交流,将各组抛的结果和汇总的情况展示出来。
汇报交流,抛出问题:为什么大家基本同意正面和反面的都是10次,但最后只有1组的结果是这样,其他组都不是呢?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相等,并不代表最后的结果就相等,虽然结果不正好各半,但大多数小组的结果正面和反面次数比较接近。
再出示历史上著名的抛硬币实验结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果抛的次数足够多,它们的结果会基本上差不多。
(4)活动四:设计实验,进一步体验可能性有大小。
要求:在袋中放入红球、白球和蓝球,如果要使摸到蓝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可以怎么放球?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加以实验。让学生丰富对可能性有大小以及摸球随机性的体验。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交流;有效性;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45-01
注重数学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那什么是课堂交流呢?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以思维为主,在知识经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善于反思的良好意识和习惯。小学数学课堂交流主要分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两部分。
虽然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课堂交流的目标,但是,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课堂交流缺失的现象:例如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授生受"的状态,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又如学生数学课堂交流意识不强,不会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会倾听别人发言,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流于形式,各层面学生课堂交流机会不均等。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必须从教师、学生方面改变,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1.师生交流
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交流的关键。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毕竟年龄小,他们的想法、发现可能会不太成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以产生教学共振,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刚开始做教师时,为了树立教师威严的形象,我对学生的态度就是:我是老师,你就得听我的,所以跟学生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后来慢慢地意识到,在上课的时候,我讲我的,学生做学生的;我提出的问题,只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回应"我,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的。这样的数学课堂气氛,教师不愿意教了,学生不愿意学了,成绩也因此"走下坡路"。后来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他们都说要让学生爱上你,这样才会爱上你的课堂,尝试不要把自己当作老师,把自己看成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同伴。慢慢地,我从讲台走下来了。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我提出:分针从12走到了7 ,一共走了多少分钟?有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积极举手,我就让他回答。结果,他一时紧张,报出了"7"这个答案,随即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满脸通红。这时我并没有立刻说他错,而且对全班说:这个同学还没有把答案说出来,只是想考考大家,谁能补充完整?这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了是"7个5分钟"。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从那以后,我也改变了一个行为习惯:每次学生来询问问题,我不再站着为他们解惑,而是蹲下来为他们慢慢讲解。这样我就不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了,让学生感觉跟教师是平等的。
2.生生交流
生生交流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同桌交流和四人小组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激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课堂合作交流最能体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题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当学生参与程度高,兴趣和求知欲望就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2.1激发合作交流的欲望。小组合作交流不能简单地规定一节课几次,应该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交流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促进学生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已经板书所有算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其中规律。讨论结束后,有的小组汇报:有一个乘数是1-9,越往下就越大;还有一个乘数不变,是9。此时,我会作出适时的引导:除了这个规律,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很快就会发现积的变化――后面的每一个算式的积都比前面的一个算式的积少9。这样就能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上,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自己发现规律。
2.2安排合作交流的分组。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整个合作过程中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熟悉学生的基本特征后,我就会确定每个4人小组的分工: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各尽其责。在开始的时候,组长是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由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而记录员由一些中下等的学生担任。组长要负责组织组员进行讨论,监督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其中;汇报员是将小组讨论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记录员是简单地把讨论的结果记下。当然我是不会让同一个学生担任同一个"职位"太长时间。我会让小组内的每个组员轮流担任所有角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3指导合作交流的技能。"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其他同学还没有发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已经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得到答案了,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此,我在小组合作前会作这样的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司空,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再有小组长安排,各个组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后由记录员整理出来,最后由汇报员表述出来。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交流需要掌握的技能是:
2.3.1学会倾听。我还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我会要求学生明白你想别人听你发言,就必须先学会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这时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心平气和的课堂交流,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容、观点,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在倾听时不打断别人说话使课堂交流有序有效地进行。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范文第5篇
学习贵在“融入”
这样的学习对于徐汇区人大常委会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本届人大以来,徐汇区人大常委会狠抓学习型机关建设,把学习结合到常委会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习成为人大机关的常态、人大工作者的习惯。
在主任会议上,将听取部门汇报和学习最新理念相结合;在听取文明办汇报工作的同时,学习其锱铢必较、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在听取规划局介绍全区新一轮规划的同时,了解国际上最前沿的城市设计理念;在听取建交委报告动拆迁工作之后,与其共同探讨工作的原则和难点。大型会议前后,必开“事前准备会”和“事后诸葛亮会”,把集思广益、充足准备与认真分析、总结经验相结合,不断将好的经验固化,形成工作特色。在常委会正式议题进行之前,邀请市里相关专家,为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详细介绍相关法律制定过程和实施情况,为常委组成人员更好地履职提供知识保障。在日常的办公会上,每每遇到大家感兴趣的事物,讨论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相对于讨论的结果,大家更享受整个过程中彼此的思想碰撞所带来的新的感悟与收获。抓住每一次机会交流思想,渴望从每一次碰撞中汲取新知,当学习型组织建设融入徐汇人大工作的每一个片段中时,常学常新的思想已深入骨髓。
方法胜在创新
除了“新闻会”之外,徐汇人大还通过“人生体验分享会”、“青年干部辩论赛”、“青年写作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汪其才、许建华、李关德、袁建村等几位常委会副主任关于老山精神、老精神、老上海文化、老徐汇文化的主题交流深情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广大中青年干部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了解自己身处的这个环境,不断完善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再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制约权力关键靠制度(素质)”的辩论,在锻炼人大青年干部的思辨和分析能力的同时,也展现了年轻人的活力与激情;而在常委会主要领导亲自带领下,大家群策群力反复修改各类报告的过程,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经验、提高能力的契机,通过手把手辅导、逐字逐句推敲,使年轻干部逐渐领悟公文书写的规律和要点。可以说,每种方式都能让机关干部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既开拓眼界、丰富阅历,又取长补短、提升素养,学习方法的创新使每位同志在这个大环境里都如鱼得水,更愿意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干。
资源重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