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习计划(精选5篇)

  • 法国学习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法国学习计划(精选5篇)

法国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自*年开展"*"普法工作以来,在国家计委的指导下,广东省计划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同志在党的*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计划职能转变,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积极落实国家计委制定的《全国计划、物价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三个五年规划》,在普法、参与立法、依法行政等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机关工作特点的法制建设机制,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计划系统"*"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至今年6月底止,广东省计划系统建立了法制工作机构47个;专职从事法制工作人员62人;举办各种普法培训班117期,参加学习和进修人员达6091人次;完成参与起草地方性法规、规章11件,(其中已出台的8件、完成起草的3件),规范性文件139件(不含*、*、*、*以外市);部分市计委还建立了案件审理和举报投诉制度。现将全省计划系统"*"普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加强领导,制订普法规划(一)建立健全普法领导机构*年开展“*”普法后,省计委按要求成立普法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主任黄伟鸿同志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和纪检书记任副组长,纪委、党办、监察、人事、法规、办公室等处室的领导当成员,办公室设在法规处。同时发文要求各地计委也相应成立普法领导小组,各市计划系统普法领导小组均由计委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挂帅,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工作网络。在成员有变动和缺额时,能及时调整和补充,保证机构的健全,为全省计划系统"*"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几年的工作中,各级"*"普法领导小组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分析情况,总结推广经验,解决困难。(二)制订普法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认真衔接国家计委"*"普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计划工作的特点,*年省计委制定了《广东省计划系统法制宣传第三个五年规划》(*-2年),对五年普法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同时,还相应地制定了普法年度计划。各000市计委也结合实际制订了普法规划和计划。在制订规划、计划的过程中,省、市计委都能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国家计委的普法规划与我省的普法安排相结合;二是学习计划工作专业法规与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知识相结合;三是五年的长规划和当年的短安排相结合;四是学法、守法、执法、立法相结合。由于注意抓好规划、计划工作的"四个结合",确保了普法工作既符合上级计委的要求,又切合当地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二、深入开展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省计委和各市计委均按照年度普法学习的计划,认真抓好法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增长法律知识。一是组织学习改善宏观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对外开放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知识,有针对性地普及学习《科技进步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预算法》、《审计法》、《税收管理法》、《公司法》、《合同法》、《破产法》、《反对不正当竞争法》;二是抓好与计划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学习《劳动法》、《价格法》、《统计法》、《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暂行规定》、《工程咨询业管理暂行规定》、《人口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的通知》;三是组织干部学习地方普法要求的《行政法学》、《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宪法》、《刑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基本完成普法学习计划目标。我省计划系统"*"普法学习宣传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领导带头学法省计委党组的中心学习组,把学习基本法律和计划部门的专门法律法规列入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学习、交流、讨论;*市计委每年都编制领导干部学法目录,领导带头学习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制理论;*、河源等市计委的领导班子学习中心组,每月定期集中一次进行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学习,开展学法专题讨论,谈学习心得体会,还邀请市政府法制办、高等院校、市委党校的专家到机关授课辅导,为推动干部、职工学法起表率和先导作用。(二)材,坚持自学和面授教育相结合全省计划系统统一采用国家计委编印的《计划物价干部职工常用法律读本》作为学习法律知识的教材,对普法学习所需的资料,做到人手一册。各地在全面自学所要求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同时,有组织地学习普法的重点教材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法律知识讲座、选派骨干参加学习培训、结合实际问题学习有关法律条文等办法进行。省计委精心组织了两期普法培训班,各市计委均选派了分管领导或业务骨干参加学习,合计达120人。(三)注意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省计委积极通过开展墙报、组织参观学习和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拓视野,提高大家对普法学习的兴趣;*、韶关、茂名等市计委则采用法律知识征文、办好宣传橱窗、黑板报、有奖测验等多种形式,调动干部职工学法的积极性,增强宣传效果;惠州、云浮市计委通过集中请专家讲课、收看法律教育录像片、参加宣判大会等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普法教育。(四)抓好干部学法考试我省计划系统大多数部门将每年的学法考试作为检查干部学法情况和干部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省计委自1997年开始至今,除分别组织机关和直属单位在职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省直机关工委统一组织的《宪法》、《行政诉讼法》等15个法律法规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行政复议条例》的年度学法考试外,还单独组织机关干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等四个常用法律知识的学习考试。三年来,除因公在外人员,在职广大干部都参与了普法考试,据统计,每年实际参加考试人数占应参加考试总人数的96%以上,合格率达到了100%.各市计委每年都参加当地普法办组织的考试科目,参考率都在90%以上,考试合格率均达100%.三、坚持学用结合,抓好法规规章配套工作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是我省计划系统行使计划管理权的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方式,同时,还为省、市人大和政府代拟有关计划管理的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以及对有关部门代省、市草拟或自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计划部分提供立法建议的职责。这些规则都是有关行政行为的依据,其合法、适当与否直接决定依之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严把这些规则的出台关,是我省计划系统贯彻依法行政的主要举措。(一)积极参与地方立法工作,使计划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抓好普法学习宣传过程中,省计委、*以及*、*、*经济特区计委利用当地人大、政府拥有立法权的有利条件,坚持在配合参与立法上下功夫,并力求做到既注意把握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又注意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需要,推动计划系统的法制建设步伐。省计委根据工作实际,积极向省政府、省人大提出有关项目的立法建议,并主动协调各单位关系,认真做好立法项目的草拟工作。其中已出台的包括《广东省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暂行规定》、*市计委制定的《*市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市购买商品房申办蓝印户口的暂行规定》、*市计划局起草出台的《*经济特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市计委制定的《*市人口管理条例》和《*市投资管理办法》和*市计委制定的《*市重点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市区人口计划管理规定》等8件地方性法规规章。完成起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有《广东省招标投标实施办法》《*经济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条例》和《*市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等3件。(二)制定规范性文件做到依据、程序、内容合法各市计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资金筹措与使用、项目建设与管理、产业发展政策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主动地起草或提请市政府涉及计划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研究制订具体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发文推动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如*市计委制定的《*市经济和社会调节资金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市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理办法》、《*市重大科技攻关和工业性试验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和《*市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议管理办法》,*市计划局起草制定的《关于*特区进口自用物资额度管理的暂行规定》和*科技再开发基金管理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种的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我省计划系统都坚持严格把关,做好协调,注重实效,合理合法。四、落实责任制,严格依法行政(一)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省计委成立了以黄伟鸿主任为组长的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并编写《广东省计划委员会执法责任制手册》,明确计委开展工作的法律依据和职责,进一步规范管理和工作程序,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实行政务公开;*、*市计划局及*、*、*、*等市计委结合"三定"方案的工作职责,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分解到岗到人的逐级责任制,并落实执法责任制的考核与奖励,同时还建立和健全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二)坚持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省计委对负责实施或参与实施的执法检查,既注意协调管理,又及时通报情况,每年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都要检查各专业处室的依法行政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定各部门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这两项相互联系的制度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心的作用。中山市计委在执法检查中重点加强对国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市计委在3年内共为该市国债项目争取国债资金1.4亿元),*年市计委与人大代表一起视察、检查该市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进展情况,落实国债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今年又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对使用1.24亿元国债的三大项目(东河水利枢纽工程、中顺大围、污水处理厂)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国债项目的建设依法有序地进行。*、肇庆、韶关、揭阳等市计委在投资项目管理上,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专业性法规,严格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理顺建设项目中政府与企业的行为。在统筹投资资金使用、外来人口入户审批、大中专毕业生计划安排等行政管理中,严格遵循国家、省的政策和自身制定的规章办法,做到程序合法、制度透明、服务高效、监督有力,使计划管理有序进行。(三)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和廉政建设我省计划系统在机关内部管理中,严格执行公文处理、文明办公、重大事项督办等制度。省计委带头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有关单位的会文,均认真依法提出意见,省计委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一律把好法律关,依据《广东省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上报省政府法制办备案。*市计委机关工作人员上班一律佩戴胸证,明确机关法制机构对行政执法实施监督。湛江、茂名、梅州、江门等市计委制定了《市计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市计委机关财务开支审批有关规定》、《效能监察方案》等规章制度,对保证计委各项工作的落实,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五、对“*”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的评价(一)运用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我省计划系统通过大力加强普法学习,积极推行依法行政,加大运用法律手段调控经济发展的力度,促进了计划管理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变、调控手段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九五"前四年国民经济年均递增10.2%,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二)依法加强计划管理,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几年来,我省加强了投资管理和促进了重点项目建设,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度、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度得到更加有效地执行,*抽水蓄能电站、京珠高速公路广东段、珠钢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管理更加规范。"九五"期间,全省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广东段、虎门大桥、沙角电厂c厂投入使用,改善了我省的交通、能源紧张状况,促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对薄弱环节通过制定法规,依法加强管理。(三)依法实行审批制度改革,增创计划体制改革新优势*市计划局在全省率先实行审批制度改革,通过简化自筹资金项目审批环节、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审批事项、改革审批方式、加强审批监督等,探索了依法进行审批管理和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初步收到良好的成效。全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审批制度改革,省计委根据省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对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调整。其内容包括:取消一部分项审批事项,克服行政审批过多过滥的弊端;对保留审批的事项,依法进行规范;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和审批后实施、执行情况的监管。此外,还努力规范行政管理程序,使计委机关管理活动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四)用法律监督手段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普法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从参加学习法律知识逐步转变到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维护国家法制,执行法制,依法管理,充分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几年来,我省计划系统在政府资金安排、项目建设、土地出让、工程发包和招标、入户指标安排、毕业生分配计划安排等重要行政事务中从未发现违纪行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意识明显提高。我省计划系统在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负责普法宣传工作的专职人员不足,相当部分市计委只能抽出兼职人员负责法规工作,在各方面工作任务集中发生时,依法行政和普法工作就难免受影响;二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省部分边远山区市计委属下基层单位的学习培训费用难以落实,导致普法进度参差不齐;三是依法行政方面,立法质量还有待提高,行政执法责任制还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责权还须进一步明确;四是对普法工作中涌现的典型单位和人物的宣传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法制建设任务将会更加繁重,尤其是机构改革完成后,省体改委、省粮食管理局的职能并入省计委,法制工作的范围更宽。为此,我省计划系统将在国家计委的指导下,一如既往地搞好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法国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教学改革;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1003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1994年,学制4年,最初从属于土木工程专业,仅开设了城市规划原理、地下空间利用、土地管理等几门区别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课程。经过17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以及城乡规划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亟需新一轮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计划不完善,专业课时较少

与2005年执行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相比,2008年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新增了城市经济学课程,从而城市规划专业八门核心课程①齐备。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共9个学分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另外,新计划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先后顺序,比如将第三学期开设的城市规划原理与第四学期开设的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互相调换,让学生在了解中外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再学习规划原理,易于理解。最后,基于专业课程总学时压缩以及保证教学质量等问题,删减了部分课程,如城镇体系规划。

尽管如此,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计划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一共5周(暑假3周,第七学期前2周),实习时间之短使学生根本无法从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大部分实习生反映刚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规划师状态,实习就结束了。另外,学校对专业总课时的压缩,减少了专业理论课课时,城市规划原理由过去的68学时变为51学时;中外城市建设史也由过去的51学时减少为34学时;设计课的课时更是无法满足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需求。课时的减少导致教师的讲授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展开。(二)专业教室欠缺,设计能力较弱

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习的氛围、相互交流的平台、学习榜样的树立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基本保障。由于学校教学、科研用房紧缺,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仅有2个专业教室供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8个班级使用。专业基础设施欠缺和设备落后使学生拿到设计任务书后往往只能回宿舍闭门造车,交作业时才“彼此相识”,这就无法互相交流、借鉴,难以提高。

另外,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设计课程除毕业设计外,有建筑初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共6门。由于教学经费的不足,设计课都是1位教师指导,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每个班约40个学生),师生比远低于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加之专业课时减少,指导教师根本无法“一对一”有效开展,详细讲解。这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设计课不能有效开展达不到专业培养预期目标。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

学校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共20名教师,其中副教授10人,讲师9名,助教1名。硕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生5人,在读硕士生1人。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加之校内专业发展平台难以吸引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的教学及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城市规划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高职称人才及学科带头人。

另外,教学方式单一,专业理论课往往是重讲授而轻参与,重说教而轻启发,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性、创新性也被逐渐消蚀,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

二、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借鉴国内同行院校的先进经验,宁夏大学应从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专业特色、教学方法和办学环境等层面提出适合自身需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系,从而达到教学品质的提升。

(一)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

1.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指出:“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可以实施“1+2+1”培养模式,第一年着重基础教学,第二、三年进行专业教学,第四年完成实践教学。

在学校现有4个固定实习单位的基础上,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毕业设计可以考虑结合实习单位所做的实际项目,选择符合宁夏大学毕业设计要求的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每个学生由1位校内教师和1位实习单位的师傅共同指导,采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

2.以设计课为主干,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

随着中国城乡规划事业的推进,当前城市建设的复杂性、社会性、文化性、技术性等现实需求,使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由培养“工程型人才”目标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社会型人才的“四才” “复合型人才”指适应城乡规划要求的技术、管理与实施型的全面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经过理性分析和逻辑归纳,找出问题缘由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人才;“实践性人才”是指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沟通协调能力,可以保证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人才;“社会型人才”是指以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能够对城乡规划全面认识,具备发现社会问题能力的人才。体系变迁[1]。合理、完善的教学培养计划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不断成长、成熟、成才,进而实现“四才”的培养目标。

鉴于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现状,构建以设计课为主线的教学培养计划是可行的改进措施。比如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课体系为设计初步(第一、二学期)—建筑设计(第三、四学期)—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五学期)—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第六学期)—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第七学期)—毕业设计(第八学期)。每一门设计课都需要几门相关的理论课来支撑,以设计类课程为主线串联相关理论课程,构建基于设计课与理论课耦合关系的培养体系[2],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另外,与设计课对应的原理课可以由1位教师承担,但每门设计课应配备至少2位专业教师来指导,这样不但能够保证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沟通,而且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设计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二)营造突出的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学校鲜明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育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3],要在设有城市规划专业的180多个学校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寻求自己的特色之路。目前,不仅“老八校”,其他国内众多城市规划院校也在进行着极具特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如重庆大学在山地建筑和山地区域规划方面独树一帜,探索地域性教育之路;沈阳建筑大学注重于北方寒冷地区及老工业城市地域的城乡发展模式研究。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宁夏大学地处全国唯一的穆斯林省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也应立足于这一特殊环境,以每年在银川举办的中阿经贸合作论坛为契机,制定富有地方特色的培养计划,逐步形成凸现地域文化的专业特色。例如,结合回族建筑和回族聚落规划设计的科研项目把回族聚居区规划设计、城市回族风貌区的改造、回族村庄的规划、伊斯兰建筑文化等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中。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与学”,重心在教师的“教”上。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要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所以今后的教学应该改为“学与教”,强调“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尤其是枯燥而重要的理论课,任课教师可引入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 based teaching),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计划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每次占用一小部分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阐述、思辨,从而达到对专业知识理解、消化的目的[4]。另外,还可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强调“学”的培养方式旨在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并参与教师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将每次的调研成果或设计方案制作成PPT讲解,成员组其他学生提问、讨论、补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创建开放的办学环境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规划师具有很宽的知识面,学科的这种特性其实也决定了规划教育要向开放化办学模式转变。比如,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讲座;邀请银川市各大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或规划管理局的行政管理人员讲课,结合实际案例剖析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这些做法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教育水平。

另外,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也是当务之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设计空间,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借鉴。

三、结语

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应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回族聚居地规划特点,因地制宜地营造专业特色。通过整合当前办学资源、重构教学培养体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营造开放的办学环境提升教学品质,这将是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实现“四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徐煜辉,聂晓晴.基于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8.

[2]赵敏.专业成长期渐进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为例[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7-62.

[3]吕文明,刘海燕.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23-26.

[4]陈芳,张金荃.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77-282.

Teaching reform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MA Dongmei, WANG Xiaoyan

(College of Civil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P. R. China)

法国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高校的相关试点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这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难题,如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基地建立非常艰难、学生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等等,使很多学校的卓越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有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美英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在国外已经成功推广了一百多年。本文通过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借鉴美英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置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整合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使我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以至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通过卓越计划,为机械行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还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自2013年开始,遴选了两届卓越工程师班,于2014、2015、2016年组织学生到卓越计划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见表1),从实习的情况反馈看,仍存在许多难题。

(一)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矛盾

从本次实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要求接受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工程研发的企业,要求学生从某个具体项目的论证、方案O计、结构设计到现场装调都全程跟踪,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下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期间进行实习,对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二)实习基地建立难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汽车装备支柱产业,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好软硬件条件的汽车配套企业和军工单位。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长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本校教师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以及校友开办的企业。近三年,我院开辟了二十多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卓越计划实践。但由于卓越计划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配备专门的兼职教师,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同时卓越计划只能给企业增加麻烦,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卓越计划为企业留下有用人才,这给我们开辟实习基地带来很大难度,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开展卓越计划。

(三)过程管理难

学生实习基地包括省内外相关企业,比较分散,质量监控有很大难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习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企业介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陈述,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实习单位。学院卓越计划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或定期走访、与实习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习情况。从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完专业课,加上工作单位没有确定,很难对实习企业及实习的项目产生兴趣,导致实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三、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通过我校这三年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开展卓越计划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采取行业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强化或增设某些特殊课程或特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途径,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实践一年。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企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教师到校兼职授课或在企业授课,相关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进行。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压缩上课时间,实现弹性学习管理,为实习提供足够的时间。

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修一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笔者亲自体验了这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其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的力度之大: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有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学校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创业和兼职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二)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也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学校要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同时,可以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学校可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为加快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进人才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2.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

3.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三)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对开展卓越计划的学院,应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各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和卓越计划实验区负责人,由具有丰富企业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校内学习和专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企业专业实践由教师带队组织管理。生产实习分组进行,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成立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一名,全面协调该小组相关的实习事务,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整体动态。毕业设计结合就业工作进行,实行由学校和企业指定的双导师管理。从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选拔到毕业设计结束全过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督导组组织专家评估,随时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

为了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应与实习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并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共识。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双方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企业实习内容,制订学生企业实习计划。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必须为实习学生制订卓越计划实践项目相关表格,包括:《个人工作实践(实习)计划》《个人工作实践登记表》《个人工作实践总结报告》等,以此作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在过程管理中,要求各实习单位配合如填写学生的个人实习情况,以便学院给予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采用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卓越计划的专业应率先改革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推进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要主动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英国高校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集中授课、辅导课、小论文等。学生经常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内学生最欠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学特别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是他们丰富的交流活动,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前沿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另外还会设置一些基本技能讲座,内容涵盖了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检索等。我国卓越计划就是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五)实习基地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快。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工艺。我国的“卓越计划”必须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只有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才能将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规范化实习基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发高水平的实习基地;

3.由政府部门介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卓越计划实习基地。

法国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

1 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 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 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 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 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 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 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法国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一、加强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首先积极参加厅里组织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培训班。其次,以自学为主,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书刊学习了国家的法律、

法规、方针、政策,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使自己对现阶段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原创: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并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业务学习方面,认真学习了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计划、成果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并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这些政策规定。

二、工作方面,我主要承担农业科技计划和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在处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两年被省科委评为省农村技术承包组织管理先进个人,年被厅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方面,根据农业部和省科委有关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重点课题,两年共筛选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项,其中,向省科委推荐农业关键科技发展备选项目项,申报省科委推广计划指南项目项,申报省推广计划项,攻关计划项,星火计划项,软科学计划项,申报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申报农业部“九五”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计划项。同时,对已列入省部计划的项目实行严格管理,及时跟踪检查项目执行情况,使各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前做到及时签订合同,制定实施方案;项目执行中有分年度执行情况总结;项目完结后有技术、工作总结、统计报表、效益分析报告、合同指标完成证明及效益证明等,使计划申报、合同签订、合同兑现、经费决算等管理达到规范化要求。为了尽快设立省级丰收计划,我起草了山西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实施意见,制定了山西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管理办法和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编制了年山西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立项指南。在农业科技成果管理方面,按照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丰收奖、承包奖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两年共组织申报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项,获奖项,获奖率达%。其中,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率达%;申报省科技进步奖项,获奖项,其中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获奖率达%;申报省农村技术承包奖项,获奖项,其中一等奖项,

二等奖项,三等奖项,获奖率达%;申报农业部科技进步奖2项,获二等奖一项,获奖率达%;申报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项,获奖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获奖率达%。原创:通过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显著提高了各类科技成果的获奖率,并对已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及时整理归档,两年共整理科技档案份。为了规范获奖农业科技成果二级证书的管理,进一步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制定了《获奖农业科技成果二级证书的发放规定》。在抓好农业科技管理的同时,注重调查研究,撰写了《山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振兴农业,科技为先》、《大力开展技术承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