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医生述职报告(精选5篇)

  • 针灸推拿医生述职报告(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0075)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PBL teaching method i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pecialt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eachi…

针灸推拿医生述职报告(精选5篇)

针灸推拿医生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Profession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 Teaching

LAN Lei, CHEN Hongpei*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0075)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PBL teaching method i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pecialt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eaching , and analyze the lack of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 teaching application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当今高校主流教学模式之一,也叫作问题式学习教学法,该教学法本身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医学教育教学场景。PBL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有四:一是以驱动问题为基础;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三是以教师为促进者;四是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同时学生要产生一套能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即学习成果。目前,PBL教学模式引入高等中医院校后,仍然处于教学实践探索阶段,尚需不断改进与完善。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理念,笔者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开展了“刺法灸法学”课程应用PBL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工作,以期能与中医教学同道探讨。

1 “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设计

1.1 “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目标

“刺法灸法学”的授课对象是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划教材(主编:东贵荣、马铁明)。该课程的教学设置特点是“一学年,两学期,三阶段”的渐进式教学。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设置如下:

(1)掌握刺法、灸法及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

(2)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方法,学会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知识。

(3)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多种常见针具的刺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的相关知识。

(4)学会《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中所论各类刺法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知识(耳针法、头针法等)。

“刺法灸法学”的技能目标设置如下:

(1)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技能;学会多种灸法及拔罐法的操作技能。

(2)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技能,能够完成对应的刺法操作。

(3)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技能不同点(耳针法、头针法等)。

1.2 “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刺法灸法学这门课程特点是术语抽象、知识繁杂、内容枯燥,会让学生感觉到内容高深莫测。以前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如何使用好PBL法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析刺法灸法学的问题,解决实践当中的问题,一直需要教师去探索。刺法灸法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理论学习: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合计54学时,周学时为3学时;

(2)第一阶段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学年第一学期,54学时,周学时为3学时,与理论学习同期进行,本阶段技能训练旨在熟悉与掌握刺灸法的操作要领;

(3)第二阶段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学年第二学期,54学时,周学时为3学时,本阶段旨在进行技能强化训练。

以上教学安排,符合教学认知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1.3 “刺法灸法学”课程授课设计

PBL教学模式重点关注于预设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刺法灸法学”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实践类课程,完全符合PBL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教师授课环节的教学设计均要经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名师示范公开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层层筛选与评价,最终确定“刺法灸法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采用“课前读―课上讲―课堂练”模式。此模式最早是在“经络学”教学改革中试行。[1,2]

“课前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提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理论或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教材和课外书籍,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

“课上讲”,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改变以口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课后学习心得,表述疑难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全班讨论。

“课堂练”,指学生在实验课内的相互对练。总的来说,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预习、听讲、复习后应考”的传统模式。

PBL法在应用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了七个环节:

(1)教师提出问题。PBL教学模式采用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这也是设计实施PBL教学模式的至关重要的开端。“刺法灸法学”课程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该课程的专业术语、实践要点,选择的问题需要根据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同时更要想到该问题在实际当中的应用,结合实际的治疗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至于太难而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完成分组。PBL教学模式在“刺法灸法学”中应用时,更适合小范围的教学,但是大学本科生课堂很难做到太小范围的教学。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尝试由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分成5~10人一组,自行确定一名组长,组长登记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建立分组交流机制,每个人分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

(3)设计知识、技能目标。“刺法灸法学”的学习目的在于未来工作当中的应用。故而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对知识的传承,更要重视实践当中的技能熟练程度。教师在设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分为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两者内容相辅相成,知识在前,实践在后。知识目标设计出来之后,可以由教师指导小组长,结合组员实际,为其设定个人学习目标,同时也设计小组总体目标。技能目标由教师提出一定的熟练度指标,在实践过程中达到,从而提升其操作技能,方便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应用。

(4)学生自主学习。PBL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并非全部由学生主导,而是教师引导、修正学习过程。在实施这一个环节时,教师需要对第三阶段的知识目标进行难易度分析,提取一部分适合自学的知识给学生(可制作任务单),同时通过小组长发放一部分参考文献、网络学习资源链接,由组长确定不同组员的学习重点,完成分工。

在领取任务之后,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来提取所需信息,完成信息整合,提交小组长汇总,从而进入下一个环节。

(1)组间交流、练习。这一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在第四个阶段,学生组长汇总了组内不同学生的信息,得到了一些成果。小组之间可以将知识学习的成果做简短的汇报,一般建议在有多媒体的教室进行这一环节。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制作汇报PPT,上台汇报后,教师可以做一定点评。点评之后,由教师选择每组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完成组间练习活动,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2)课程评价。在PBL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小组长、组员进行总结,完成教学考评的环节。重视实践技能的课程,一般对于过程考核较为重视,所以这一环节应当由教师加重过程考核,由组长完成汇报考核、组间及组内考核,由组员完成组内互评工作。如理论课平时成绩可以设计为:教师评价(过程考核)50%+组长考核20%(汇报考核、组间及组内考核)+组员考核30%(组内互评考核)。这一过程要求要有区分度,不能由学生打友情分、老好人分。

(3)教师反思。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组织形式的问题、环节设置的衔接、知识目标设置是否恰当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体会总结,对优秀学员进行点评与总结,对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从而引导学生完成整个PBL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 课外拓展环节设计

课外拓展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此环节的设计也是我校在“刺法灸法学”教学改革中的亮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应用课堂知识,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动手能力。课外拓展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学生会组织同学进行社区义诊,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以义诊为主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1.5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必须建立综合考核方法,不再“一考定终身”。对于“刺法灸法学”该门理论课程,评价体系由如下部分组成:课堂提问占10%,课后学习报告占20%,期末笔试占70%,总分100分。实践技能课程成绩:课上学习心得分享10%,课后学习报告占10%,技能考核占80%,总分100分。[3-4]总的来说,实现了过程考核和知识考核两部分评价。

2 PBL应用思考

2.1 不能片面、刻板应用PBL教学模式

针灸推拿专业教学实施PBL教育,首先是寻求“教”与“学”的平衡点,将教学过程分为传统教学和素质训(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03页)练两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从而保证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技能操作训练部分,不能片面追求PBL教学模式,而应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基于PBL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引入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与思辨能力。[5]

2.2 实施《刺法灸法学》的PBL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教育中全面实施PBL教育,目前至少存在几方面难题:(1)师资配置达不到PBL标准。PBL教育要求1名教师指导5~8名学生,实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我校针灸推拿专业每年招生近200人,专业教师配比严重不足。(2)中医药高等院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实训场地、图书资料、学生学习习惯、教育体制、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完全按标准流程实施PBL教育。(3)??题的有效性设计,受到教师知识深度、经验广度的制约。(4)问题的真实性设计,以及与真实工作挂钩的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与教师设置的问题产生共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是需要拿捏推敲的地方。

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校针灸推拿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没有全盘照搬PBL范式,但汲取了PBL范式的基本内涵。如学生分组一般在10人左右,每门课程都提出一定量的专业问题,安排一定学时的讨论课,建立技能考核评估体系等,探索大班授课条件下的具有PBL特质的教学模式。

针灸推拿医生述职报告范文第2篇

[主题词]针灸学;医学家;针灸师

邱茂良教授(1913~2002),浙江省龙游人,少时在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随张山雷等名医学习,深得张氏等温病学派真传;18岁学成即在家乡悬壶济世,求治者甚众,医名广传;20岁时,为改变当时中医重汤药而轻针灸及百姓有病无钱医治现象,又转向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学习针灸,精通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对针灸学造诣尤深,针灸医、教、研方面成绩卓著,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为我国中医针灸事业与针灸学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生前历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江苏省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国家科委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顾问,香港、阿根廷、加拿大中医针灸学会顾问,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名誉主任、针灸系主任等职。

1 精勤不倦著书忙。留给青史皆文章

邱教授一生倾心、倾情、倾智、倾力于中医学的弘扬与传播,在针灸教材建设、著书立说方面,卓有成就,先后出版了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材、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

1.1 首次出版《针灸杂志》

1934年邱教授就学于承淡安先生于无锡,毕业之后,经承先生热情挽留,执教于针灸研究社,编辑出版《针灸杂志》(现有资料表明,这足我国有史以来出版的第1本针灸专业期刊)。

1.2 首次编著第1套针灸系列教材

20世纪30年代初,承淡安先生与邱教授一起创办针灸学校,邱教授同时在该校中任教。针灸教学当时尚无固定、实用的教材,他自己也少有教学和编写经验。他对自己约法三章:首先进行再学习,确实提高;其次是搜集资料,整理归纳;再次是限定时日,撰稿成书。在编写和授课的过程中,他广泛阅读中医、针灸著作,深入研究、系统分类,使原有中医针灸基础又更趋丰富,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别是《针灸治疗学》教材的编写,因少有资料借鉴,只得从前人对穴位的应用或病案的记载中去挖掘,从承先生的授教及其他医家的经验中去总结,从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中去提炼,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列举纲目,充实内容,并吸取当时西医学对有关疾病的认识和对针灸治疗原理的研究成果,几易其稿,终于告成。在短短的2年之中,陆续编写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等针灸系列教材,分别铅印或出版发行。针灸系列教材出版发行以后,受到学员及针灸界的好评。

1.3 首次按临床科别编著《针灸学》分科教材

在20世纪50年代初,邱教授根据分科教学的需要,并采用西医病名分类编排方法,编著针灸分科教材,主要有《内科针灸治疗学》和《新编外科针灸治疗学》等。这是当时以西医病名分类的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针灸学术著作,其后逐步形成了邱教授学术著作独有的鲜明特色,从而开创了我国中医、针灸学术著作多以病为纲、证为目的撰写体例和一代文风,也提高了针灸著作的学术价值,促进和推动了针灸学中中西医结合方法的应用及研究。

1.4 主编新中国多个版本的《针灸学》教材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南京中医学院名义编写的中医专业多个版本的针灸学教材,集中了邱教授等一批专家的智慧与辛勤劳动。明确写上“邱茂良主编”的是第5版中医专业针灸学教材。本教材体例合理,内容准确,总结有方,文字工稳,难易恰当,便于教学。自1985年出版后的20多年来,此书一直为国内外学习针灸者所沿用,成为一本经典教材,受到教育界、针灸界、出版界的一致好评。其后,邱教授又于2001年出版了《实用针灸学》,亦受到针灸教育界的关注。

1.5 主编新中国成立以来集针灸临床研究之大成的《中国针灸治疗学》

1988年出版的《中国针灸治疗学》,集其50余年针灸医、教、研的心得体会,将其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书本着继承与发扬并重的原则,在突出中医理论的同时,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一些内容,如采用西医病名和分类方法、诊断要点、临床表现等,尤其是实验研究,均属对西医理论的应用。邱教授为此而着重指出,这样编排,“是临床治疗的需要,是发展针灸学的需要,不仅无损于中医特色,而且为今后振兴中医所必不可少”。因此,本书系统地编排了西医病名,除临床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外,对内科病还进行了系统分类,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共列120余种病症,每一病症分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实验研究、古今治法选萃、按语等。全书内容全面、完整,更切于实用,故历经再版,仍供不应求。这本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百万字的宏篇巨著,是邱教授针灸学中的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一次大总结,是其众多中西医结合著作中的代表作。不仅如此,邱教授还从几十年来针灸医学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为针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方法的状况,预测了针灸临床治疗从当时到其后10~20年内发展趋势,认为有7大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这其中除了包括经络、腧穴、针刺手法、治疗方法、辨证与辨病进一步结合、理法方穴规范化等以外,特别指出,针灸临床期间将有如下所述的飞跃发展:其一,从治疗到预防;其二,从治慢性病到治急性病;其三,从功能性疾病到器质性疾病;其四,治疗恶性肿瘤;其五,从繁重的人工操作代之以机械操作。这些预测从多学科研究角度指明了未来针灸临床研究方向,对于针灸临床医学的发展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从该书出版迄今已20年,但针灸临床正是在上述方面不断得以发展,针灸临床的许多研究课题也正是沿着邱教授指出的方向在努力进行。这也充分说明邱教授多学科研究,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思想十分丰富和学术上的高瞻远瞩。

2 培桃育李杏花香,广布医道奋蹄忙

邱教授认为,中医、针灸的发展在于人才。因此,他毕生重视中医针灸人才的培养,堪称现代中医针灸教育大师。

2.1 开办20世纪最早的中国针灸学校

清末、民初,由于统治者限制中医、针灸,加之欧风东进,排斥我国传统医学,使中医,特别是针灸日趋衰落,几至危绝。面对针灸医学倍遭摧残,日益衰弱,而广大劳苦大众却贫病交加,缺医少药,盼望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的针灸疗法之情形,邱教授与其师承淡安先生相商,毅然决定,办学兴教,培育人才,兴废继绝,救难于民。1934年师徒二人在无锡开办中

国针灸学校、针灸研究社,先后招收全日制学员300多名。

2.2 举办最早的针灸函授教学

20世纪30年代邱教授在江苏无锡开设针灸函授班,学员人数逾万,遍及海内外,如有朝鲜、越南、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学生。为搞好函授,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员要求,他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编写教案,授教答疑,使海内外学员都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当时一批函授学员,日后多数已成为中医、针灸界的名家。

其后由于日寇侵华,无锡沦陷,学校停办,他于1937年又应邀在浙江台州中医学校培育后学。抗战胜利后,他又与承先生在苏州复办“中国针灸研究社”,复刊《针灸杂志》,举办针灸函授教学。这种针灸函授教学模式在针灸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

2.3 致力于中医针灸全日制正规教学和针灸走向世界

1954年,应江苏省卫生厅之聘,到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直到去世。他为国内外培育了一大批针灸师资人才和临床医生。他的夯实基础、培养思维、立足临床、侧重应用的教学模式最早为针灸教育界所认同与应用。

从1978年以后的20多年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针灸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去,传道、授业、解惑,把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有关中医院校成立针灸系。邱茂良教授亲自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生的招生等,都一一亲自规划、操劳。特别值得可书的是,邱教授根据他几十年的临床与教学经验,提出针灸教学的根本在于师资,只有将中医针灸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他创见性地提出,所有教师都要首先放到临床一线去培养。因此,他将当时的全部任课教师分期分批地送到各大医院去学习提高。同时还让年轻教师学习其他省市的针灸临床经验,派出多批老师去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进行为期1~2年的针灸临床学习、锻炼、提高。实践证明,这样从师资建设入手的针灸教育,把握了针灸教育的关键,对于提高针灸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他还多次应邀赴国内外讲学,所到之处,报刊、电台皆连篇报道,引起轰动,对他精辟的课堂讲授、高超的临床技艺予以极高的赞誉。他为针灸学术的提高、传播,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邱教授授教,备课认真,精于表达,条理清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深受学生好评。平素对学生和下级医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精心培育,用之以长。每因后继乏人而忧,更见学生成长而喜。对学生的求教,总是耐心辅导,百问不厌。他经常告诫,要学习新知,大胆实践,多出成果,热忱鼓励中西医结合。晚年尽管他年事渐高,体力不济,但始终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感染后学。“杏林皆春色,老牛恋夕阳。奋蹄自迈进,素志安敢忘。”他为南京中医学院建院30周年而作的这首诗,既是其雄心不减、老而弥坚的自我勉励和对数十年教学、业医经历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后学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在他几十年含辛茹苦地精心培育下,杏林满园春色,桃李硕果飘香,针灸人才辈出。

3 师古不泥谱新章,厚积薄发成巨匠

3.1 倡导针灸临床科研理念

邱教授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生命科学认识的深化,反复提出针灸学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要不断进步,要进行科学研究。其任务是既要努力阐发临床治疗机理,又要通过科研之先导,以指导临床、服务于临床,提高医疗水平和教学质量。邱教授的科研以临床疑难病症及社会需求为方向,充分吸收与利用现代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广泛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数十年中,他一直把针灸科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植根于临床,坚持不懈,深入研究,开拓创新,成为在针灸临床科研方面一名勇敢的探索者与排头兵。

3.2 最早在国内开展现代针灸临床器械研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邱教授与承淡安先生创办的“中国针灸研究社”即带有研究性质,在皮肤针、皮内针、抽气罐、电针、电灸等针灸器具的研制与应用方面,在国内都是最早研制与应用。同时也为其后中国现代针灸器具研究起到示范与引导作用。

3.3 首开针灸治疗传染病、急性病、疑难病临床科学研究之先河

针灸治疗传染病,古代文献有所记载。但针灸治疗传染病的效果究竟如何?其机理何在?自古至今无人知晓。邱教授决定就此首开研究。

20世纪50年代,我国肺结核病猖獗,邱教授决定就从肺结核的针灸临床治疗人手进行研究。在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刚刚成立之初,他就与邮电部结核病疗养院协作,制定了针灸治疗肺结核病的科研,亲自主持、参加此项工作。所治肺结核病例,治疗前后皆经过X线摄片、血沉、痰检等多项指标的观察,临床和实验都获满意结果。从而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针灸科研,特别是针灸治疗传染病研究之先河。他所撰写的“针灸治疗肺结核291例疗效观察”论文,在1958年全国经络大会上交流,获得好评。该成果被列入国家科研成果汇编。

在近50年的科研实践中,他始终把传染病、急性病及疑难病临床研究作为针灸科研的重点,认为立足于临床的针灸相关科研才是方向,才有出路,才会多出成果。因此,他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科研中先后重点研究了肺结核、食道癌、大叶性肺炎、溃疡病、小儿麻痹、遗尿症、泌尿系结石、胆石症、中风、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发表数10篇学术论文。其中“针刺治疗胆石症”之科研,荣获1978年江苏省科技奖;“针刺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图与血液流变学等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之科研,1989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认为该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特别是经过几十年努力的“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之科研,组织了诸多科室协作,开展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其指标涉及生理、生化、免疫等各个方面,结果较全面地阐述了针灸治疗急性菌痢及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方法、疗效等,论文在我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作大会交流,一致获得与会的国内外学者的极高评价。该课题通过卫生部部级鉴定,获1978年全国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人民日报》特作专题报道。

其后进行的“针刺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部级课题,发现针刺可调整与提高机体的免疫状况,加强和健全T细胞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此类研究成果,多数是针灸领域中的突破性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针灸治疗急性病、传染病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为扩大针灸治疗病种,阐释针灸治疗机理,作出了杰出的成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针灸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针灸医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良好声誉,也对未来的针灸科学研究和

针灸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 针道领军挥师忙,雄才大略征四方

几十年中,邱教授一直致力于针灸学科建设。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畏艰辛,为针灸学科建设呕心沥血,从而做出了巨大贡献。

4.1 首设针灸医疗病房

早在1934年无锡办学期间,他就和其师承淡安先生一起设置10多张病床的“医房”,以适应远道而来的患者诊治之需求,亦作为学生临床实践课的基地。期间还积累了有关类似病房管理的经验。

1954年,应政府之邀,与承淡安先生一起来南京筹建江苏省中医院。邱教授在全国省级中医院中率先设立针灸病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家设立的针灸病房。它使得针灸临床治疗有了系统深入的观察疗效、研究机理的阵地,这也为其后在我国中医院中普遍设立针灸病房和加强针灸专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4.2 首建针灸推拿医院

邱教授研习针灸经典时发现,《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著作中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疗范围或病种的论述。在《针灸资生经》已明确记载,针灸能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100多种疾病。但至清末、民国时期,因针灸日衰,致使治疗病种单调、稀少。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无锡研习针灸时,承、邱师徒二人反复商议,要改变上述状况,就必须建立针灸专门医院,以扩大针灸病种,提高治疗效果,阐明获效机理。但在解放前这一愿望不可能得以实现。

1958年,在邱教授积极倡议、努力争取之下,终获批准在南京石婆婆庵建立江苏省针灸推拿医院。邱教授具体负责筹划和主管业务。1959年,医院正式开诊。门诊分科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5个针灸室,病房有90多张床位。其门诊量日平均500人次左右,各科病种剧增。针灸由原来治疗常见的腰背关节疼痛逐步发展到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疗效也不断提高。并接收全省、全国的进修生、实习生;同时还接纳了苏联、越南、朝鲜等友好国家的留学生。特别是以此为基地,首开我国针灸临床科学研究之先河,针灸治疗肺结核、小儿麻痹后遗症、面针疗法等一批科研成果,此间相继面世。

该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首家针灸专科医院,它对于我国解放后重视针灸专科医院建设,培养针灸人才,发展针灸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因而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后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针灸专科医院。

4.3 首建部级针灸重点学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始建于1955年,其中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的设立、江苏省针灸推拿医院的成立等,即为学科建设早期阶段的基础性工作,其创始人和奠基者是承淡安、邱茂良。承淡安先生病故以后,邱教授遵照承先生的遗愿和重托,积极投入针灸学科建设。在邱教授和学科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下,使学科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临床医疗、文献研究、科学实验及外事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处于国际、国内的领先地位。1982年根据卫生部、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针灸教育,培养针灸人才的意见》,成立了针灸系,邱教授为针灸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针灸学科建设步上了新的台阶,如在教学环节与管理上探索出一系列措施;新编多部针灸教材,拍摄了系列针刺手法电教片;自主地培养针灸博士、硕士、学士人才;接受国内外针灸人员的深造;建立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加强了针灸临床基地建设,整理了一批经典文献;建立了针灸研究室,继而成立了针灸研究所;积累了针灸临床防治疾病的经验;出现了一批临床研究成果;在针灸继承和发扬方面别具特色等。针灸学科成为全国针灸进修教育基地和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1993年针灸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这是当时我国针灸医学领域中第一家,也是惟一的一家同时获得部级、局级、省级重点学科称号和殊荣的单位,是对邱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在针灸学科中几十年辛勤耕耘和为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4.4 积极筹建中国针灸学会与“世界针联”

根据我国针灸事业发展的需要,邱教授与北京的王雪苔、上海黄羡明教授等共同努力和积极筹划,中国针灸学会于1980年获准成立。它原隶属于中国中医学会,为二级学会,邱教授在该学会任副主任委员。学会成立以后,邱教授为其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党和国家的支持,针灸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员来华学习针灸,国际间的针灸医学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因此中国针灸学会的工作越来越多。邱、王教授等通过分析认为,中国针灸学会作为二级学会的体制已小能适应当时针灸发展形势,便联系黄羡明等同志,适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将中国针灸学会升格为一级学会的申请。几经努力,终于获准,从而使中国针灸学会为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能更好地发挥计划、组织、协调等作用。

由于世界性“针灸热”的掀起,国际间的针灸教学、医疗、科研等相互合作与交流的活动日趋频繁,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世界性的针灸组织来协调此类事宜,于是成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议题应运而生。经过邱教授等中国专家与世界卫生组织协商及其他大量的准备工作,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京成立,总部设在北京。这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性学术组织。邱教授任该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成立使中国针灸学术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学术平台与组织的保障;“世界针联”的成立,构建与拓展了中国针灸走向世界的通道。这是邱茂良教授等老一辈针灸学家为我国针灸事业与针灸国际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4.5 为针灸腧穴命名国际化方案出谋划策

针灸穴位国际通用命名(即标准化命名)是针灸走向世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世界卫生组织拟采用其他国家提出的将经脉、穴位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码的方法进行命名。邱教授反复、郑重强调,中国是针灸的发明国,我国古往今来均认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其穴名与中医理论、治疗作用及腧穴部位等有关。若单用编码方法命名腧穴,实际上是把穴位名称简单作为代号而已,此舍弃了针灸穴名之真髓,此为历代针灸医家所忌。中国是针灸的故乡,因此,无论是按照尊重发明者意见的国际惯例出发,还是从领悟针灸穴位名称真正的医学内涵而言,均不宜单纯采用穴位编码方案,而应采用中国传统的针灸穴位命名法为主。邱茂良、王德深教授等先后辗转于北京、香港、日本等地,与中国针灸同道们一起据理力争,终于使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的代表同意使用我国传统的针灸穴名和汉语拼音作为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由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执行。

针灸推拿医生述职报告范文第3篇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一)

为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针灸推拿系在校团委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号召,充满激情的开展了我系xx年暑假社会实践。今年实践活动主题共为两个:

一为传承以往的 科技、文化、卫生 下乡服务活动,发挥专长,以 卫生下乡 作为主要工作内容。

我系今年共确定了x支校级 三下乡 社会实践重点小分队。分别是赴宁波镇海 三下乡 小分队、赴上虞 三下乡 小分队、赴海宁 三下乡 小分队和赴宁波奉化 三下乡 小分队。我系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所学所长,发挥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在火热的七月围绕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健康普查、常见病的治疗、卫生常识宣传、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常规体检)、文化宣传、环保宣传、科技支农及企业帮扶、支教扫盲、文体联欢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我们在活动前集中加强培训,开展动员大会,帮助各位同学在思想上、心理上、专业上、身体上做好准备。活动期间,针对需求开展服务,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带去实惠。在返校后,我们也加强联系,对于活动结束后的情况追踪了解并总结反思,交流体会收获,扩大教育成果。此次的 三下乡 活动扩大了我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锻炼能力,以使理论与实际能力相结合,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达到了在实践中 长才干、作贡献、受教育 的目的。

二为广泛开展 感知就业 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紧密结合,开拓社会实践新领域。 感知就业 活动具体围绕三方面内容展开:用人单位信息调查,采访校友,就业实践。

今年我系共有x组小分队申报院里的用人单位调查活动。暑假开始不久,个各小分队就奔赴xxx等地开展活动。其中宁波队访问了xx家医院,xx队和xx队调查了x家医疗单位,xx队也对x家单位进行了探访。他们获取了各单位的情况资料介绍,整理成为一份份宝贵的资料,为将来几年间我校毕业生择业就业提供了指导方向。在各组的实践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医院青睐西医类毕业生,且很多都是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反而乡镇医院还是很需要本科毕业生的。当今对医学生的外语要求也比以前更高,要求我们毕业生的英语达到四六级水平,在计算机操作上也有一定要求。从调查结果上我们看到临床、护理等专业较为吃香,而我针灸推拿类则所需极有限。这个结果的呈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要早做准备,学习刻苦全面,加强实践,做好吃苦、下基层的思想准备。

于此同时,我系有xx支队伍分别在xxxx、等地开展了校友寻访活动,走访了近xx家单位,寻访了xxx位校友。在这过程中,我们既有与校友见面时的激动,同时又被他们的经历所深深打动,有时还会因他们从事针灸推拿却发展的不甚顺畅的失落,但我们还是常常被大部分人的敬业爱岗精神所感动。各界的校友发展多面,有从事本行的、有转战商场的、有做领导干部的,但他们对于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们都很亲切,字里行间带着对我们的殷切期盼。他们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加强临床动手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要中西医全面发展,培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等。很多校友都表示出了对学院及老师的眷念,纷纷询问学院目前的情况,并结合自身体会,对学校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想法,也表示了有机会想回到新校舍看看的愿望。

就业实践活动是由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自行联系到用人单位展开为期两周的实践锻炼,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系部分学生选择了自行联系医院进行见习的实践。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同学们都累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得这次的医院见习格外的有意义,收益非浅。在众多同学的心得体会里,大家都对此次的医院之行表示了肯定,见习使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增加了对非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还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才识的浅薄,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二)

一、见习时间:xxxx年x月xx日~xxxx年x月xx日

二、见习单位:xx医院

三、见习科室:针灸推拿科

四、见习过程:

学医生涯转眼就过了一年半,这一年多来医学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念想,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关于人生和价值。时时在憧憬未来的医生生涯。可自己一年来所学的所懂得的医学知识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刚念了一年半的医学生在医院是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的。当然关键是 武 的问题,而不是 地 的问题。去医院社会实践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姑且当做是学习吧,也理应是学习。只是把医院当成是另样的学校,学习的内容同样是医学知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实践着,也学习着。

自己一年来所掌握的相对于医学知识的海洋来说绝对是冰山一角。可是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让我深切的感受到这冰山一角的也是重要的。推论开来:每一部分的医学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重要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呢?与生死相关的事情可以算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而医学知识的每一点滴都可能与生死相关。生命是可贵的,那么医学知识便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我想到了自己在学校时而马虎的学习,想到那些马虎而过的知识将来可能是致命的。一星期的社会实践让我明白学医马虎不得,懂得医学知识是严谨的。

20XX年1月21号怀着几分激动几分忐忑的心情到医院开始社会实践。激动是因为可以体验到如同一直以来自己所憧憬的那般穿着白大褂治病救人的行医生活。忐忑是因为在医院,忽略自己所知道的冰山一角的医学知识,自己毫无用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能不能做好。医院是整个县医疗设施最完善,医德医术受广泛好评的一家私立医院。院长是一位可敬且亲切的叔叔。 叔叔 是我初见时脑海中的第一个称谓,后来我发现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称呼才好。 叔叔 显然不可,这里是医院,见习间我得服从管理,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辈分的差别。 医生 也不好,这是病人对这一行业工作人员的称谓,自己也是穿白大褂的人。思索间听到另外的年轻医生称院长为 老师 ,自己才恍然大悟。也更是加深了自己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理解。医生是学术性很强的一个职业,所谓 活到老学到老 形容医生就再恰当不过了。医生除了工作还有不断地学习,工作中也同样在学习。于是资历更老的医生就是自己的老师也在情理之中了。院长很重视医学生的培养,同我一番小谈后,告诉我:人人都知道学医苦,但大多数医学生都还没有真正深刻地认识到到底是苦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教育我要更为努力地学习,任何知识细节都要仔仔细细 院长说亲自带我,让我与他一同在内科住院部上下班的时候,我颇感殊荣,同时内心的忐忑又多了几分。同时心里还有些忐忑,不知道我将要面对的是何等的困难。尽管在课堂上老师都或多或少地讲过一些,可是在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安。

上班第一天我就遇到所谓的小小的医患纠纷。医院住院病人打完点滴后未经医生许可上街后摔伤找医院麻烦。理由是:医院点滴导致病人体弱后摔伤。在我们的理解这完全是无理取闹。作为病人的主治医生,我不可想象这样的事情如何能坐下来跟病人家属好好地讲道理。可是看到院长蒋老师心平气和的态度,我很震撼。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好医生该有的境界,一种行医的境界,一种处世的人生境界。于是我医院见习学到的第一件事是对待病人的态度。第二天上班,老师给病人扎完针后离开了,这是一名身患肩周炎的病人。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种,我想多了解一下病人的情况,就留下来了。我只简单的问了一些患者的感受啊之类的,结果病人把我当医生了,拉着我问了很多的问题。虽然我们课上也讲过这个疾病,可是当病人问起来的时候,我一下子没了头绪,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场面一下子就变得尴尬起来。我吞吞吐吐回答了几句,看到病人一脸的茫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太丢脸了!离开病房后,我就暗自下决心,回去一定要好好看看书,尤其是那几个临床常见的病种,再也不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同时也让我觉得我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积极实践,丛中一点点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在下一次碰到病人的询问后,能够从容不迫的一一道来。

见习期间还出了一件让我很尴尬的事。有一位患了颈椎病的老爷爷脖子酸痛的厉害,老师让我给他做做推拿,缓解一下。我搓了搓手,老师站在一旁看。我有点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这样,总感觉从老师身上发出的气场压的我很不自在,但是也得硬着头皮上。我先做的是拿法,老爷爷的身体属于壮实型的,脖子上面的肌肉也很僵硬,我拿了几十下就有点吃力了。这是老师说: 面对这种体型的病人你应该变通一下啊,单手拿一边吃力就换双手拿啊,这样既省力又能让患者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效果。 说完他亲手给我做了下示范,果然,在我手里没任何变化的病人在老师的手里就开始 啊啊啊啊氨地叫起来了,这才是真正起作用了的。后来老师就不再让我给病人做推拿了,因为他怕病人觉得钱花得不值。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就一直在旁边看着老师做,真不愧是几十年的老中医了,他给病人做完推拿过后,病人神清气爽地走了,对老师是千恩万谢埃还对我说了句: 小伙子,你还的跟老师好好学学埃 我不好意思的连连称是。

下午五点多的时候,病人已经都处理完了,医生们也该下班了。忙碌了一整天的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开始聊天、讲笑话,逗得大家哈哈笑,气氛非常的好。看得我非常的惊讶,看了一天的病,他们也有精力来娱乐。不过换个角度想想,他们忙碌了一整天,明天还得继续忙,是应该找点乐子缓解一下情绪,为接下来的做好充分的准备。想到这里,我挺佩服他们的,他们懂得

找工作之余的事情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轻松,这样才可以让工作变得有意思,让生活不古板。

一个星期以来,自己学会了系统的体检方法、部分常用医疗器械的使用、部分常用药物的治疗方向及用法和病历的书写等。发觉自己医学功底的薄弱和医学的博大与严谨。见习期间因为自己学功底的薄弱,自己突然很有念书的欲望,空闲的时候便翻阅资料为自己充电,我渴望着自己在医学的道路上快速地成长起来,渴望着自己可以救助更多患者。

在几天与医院的亲密接触中,我明白了,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作为见习或实习生,要做到:1、待人真诚,学会微笑;2、对工作对学习有热情有信心;3、善于沟通,对病人要细致耐心,对老师要勤学好问;4、主动出击,不要等问题出现才想解决方案;5、踏踏实实,不要骄傲自负,真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医务纠纷是不可避免的,每位医生的从医生涯都遇到过或大或小的纠纷,将来当我们面对这些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蒋老师以的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和谅解他们。毕竟他们是患者,是更需要我们理解和包容的人群。

针灸推拿医生述职报告范文第4篇

但他哪里知道,这看似简单的一根银针背后,蕴藏着的,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和医疗技术。找谁去拜师学习呢?谁愿意教一个懵懵懂懂的电工学医呢?更何况,蔡昌晋的出身并不好,他是“黑五类”子女,在那个非常时期,黑五类的子女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而喻。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外表温厚而内心坚强的蔡昌晋,他硬是凭着一股子坚强的毅力和诚恳好学的精神,用十几年的时间,拜师学艺,细心钻研,如神农尝百草,在自己的身体上捻针、深刺,他的身体,成了他的实验基地。蔡昌晋不但读完了针灸函授,上完了中医自修大学的全部课程,还拿到了大专文凭,后来,他取得了行医证,成为一名执业医师。

蔡昌晋真正行医是从1984年开始。那年,他39岁。应该说,这个年龄的蔡昌晋,在他的单位――供电局――可谓衣食无忧,业余行医也小有成就,但一种使命感的使然,使他依然离开了那个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自筹资金开设了门诊部。

谈到这段经历,蔡昌晋说,这与我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关系。外线电工因工种特殊,长期在野外,在农村时间更多。因单位班组多,只有一名医生巡回治疗,有了病或者意外受伤,得不到及时治疗,耽误了工作也耽误病情,而农村医疗条件就更差了。当时,农民的劳动日值才几分钱,农村缺医少药,用什么方法来交付医疗费用呢?于是,他就到上海学习针灸、按摩,萌生了当一名中医医生的念头。这也是他持之以恒学医的原始动力。蔡昌晋业余时间经常为随队职工家属及当地农民群众看病送药,一时间成为当地的新闻人物,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针灸医生。

1971年盛夏,江油重华镇一位衣着破旧、戴着旧棉帽的中年农民弓着腰,瑟缩着向一家旅店走来。他听人说店里住一位从上海学习回来治病不收钱的“蔡医生”,就来求医。六天后,这个求医者仿佛从隆冬走进了盛夏,脱掉了棉衣,穿上了薄衫。后来,他抱着一只老母鸡来向蔡医生道谢,蔡医生坚决不收。蔡昌晋说,救人治病,是医生的天职!

后来,蔡昌晋又接触了中医方面的很多专家、名家,并在西医医院进修,甚至还曾拜海灯法师为师,学习他的按摩术。蔡昌晋为他们各自精湛的医疗技术所折服,但也发现了中医针灸、中药治疗和西医之间的不互补,很单一,达不到预期的疗效。为什么不能将药物穴位注射呢?穴位注射这种方法其实很早就有人应用了,也有过多次成功的实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却没有人就此钻研下去,发扬光大。于是,蔡昌晋将这一方法和他多年的中西医临床实践经验,自创了“蔡氏脏腑经络微循环整体疗法―穴位注射法”。

勤而好学,时有进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几十年如一日,蔡昌晋在行医过程中,一直在钻研和探索“蔡氏脏腑经络微循环整体疗法―穴位注射法”。蔡昌晋和他的诊所,在成都乃至四川全省、甚至全国,都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1990年开始,到2013年底,全国有数家报纸、杂志,以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专题报道的形式,介绍蔡昌晋神奇的针灸方法和传奇人生。《四川工人报》《人力资源部》《国防时报》《成都晚报》《四川日报》《家庭与生活报》《西南商报》等报刊,甚至以整版的形式,为其报道。《文摘周报》也多有转载。蔡昌晋和他的蔡氏脏腑经络微循环整体疗法――穴位注射法, 以其独到的医疗功效和学术价值,入编《中华传统医学领军人物》、《医圣张仲景学术思想汇集》等相关书籍。

蔡昌晋行医期间,多次为久病不愈和家庭生活困难的患者免费治疗,这些事例,在成都多有口碑,《四川日报》也多有报道。四川达县水泵厂工程师周景华患有肝病,属腹水晚期。病危通知书下达后,全家人哭作一团。妻子在绝望之际,看到《四川日报》有关蔡昌晋拯救肝病患者的报道后,抱着最后一点希望来试试,可周景华心灰意冷,已做了后事安排,决意不出家门。妻子只好与亲友们将丈夫强行抬上火车,前往成都。没想到的是,经过蔡昌晋医师两个月的治疗后,他竟然大有好转,很高兴的返家了,返家之前还给蔡医生送了一面锦旗。

蔡昌晋医师和他的晋康诊所声名大振,于是各地患者纷沓而至,各个医院和相关单位也邀请蔡昌晋前往交流讲座。蔡昌晋曾多次受邀参加四川省青年联合会会议并现场演示蔡氏穴位注射法。他曾为四川华西医学院党委书记董勋和夫人用穴位注射法治疗,曾应邀到瑞典和芬兰为著名心血管专家马莉及其他患者用穴位注射法治疗,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美国医学科学院特别邀请他出席国际东方医学针灸大会和国际中西医学术会议。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亲笔题词:悬壶济世,惠泽人民。

2012年5月,第二届中医大师学术传承高层论坛期间,蔡昌晋医师荣获“中医大师”称号。

2013年8月,中国科学家协会授予蔡昌晋“中国科学家协会副理事长”。

在中国,在中医方面取得成就者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蔡昌晋医师能够多次获此殊荣并被业界认可而广为传颂呢?在笔者与蔡昌晋医师多次交流后,蔡昌晋医师道出了他的心声:中国心,中国梦。我们可以用蔡昌晋的一段自述为我们解读他的这一心声。

2012年元月,国家高科技科学家领军人物杨邦朝教授,因积劳成疾,心慌、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减退、四肢无力等,来晋康诊所就诊。蔡昌晋医师就采用他自创的“蔡氏脏腑经络微循环整体疗法―穴位注射法”,并配合静脉输液和调理五脏的中药粉剂三维一体的治疗方法,使得杨教授很快完全康复,回到了工作岗位。杨教授说,这样好的疗方法,为什么不推广出去呢,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疗。

针灸推拿医生述职报告范文第5篇

别看他现在这副书呆子样子,年轻时,他的兴趣广泛着呢:唱歌、游泳、打排球、玩双杠、跳苏联鸭子步舞、当文娱委员……他还特别喜欢动手修东西。做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甚至会裁剪衣服……他是一个惜时如金、与时间赛跑的人,几乎把分分秒秒都用在了工作上。1994年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再到加拿大做报告,10天讲了14场,最后发着高烧返回北京

――夫人

父亲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与他交往不深时,会给人一种傻呆呆的感觉,三句话不离本行。实际上,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对国际政治、历史、旅游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书法、缝纫、电子技术等方面有极大的爱好。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只是紧张繁忙的工作使他放弃了全部业余爱好。

――儿子

我一生只挨过父亲一次打。小的时候我带着一幅猪八戒面具故意吓哭邻家的小孩,被父亲训斥。没过多久,因好玩我又旧戏重演,这次被父亲重重地打了手心,并受到严厉警告:打你第一下是因为你欺负弱小者;第二下是因为你明知故犯。记住:要爱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绝不可欺负人。

――女儿

每年元旦,韩老师总忘不了给我们每一个海外学子寄来一张贺卡,捎来一份问候和祝福。从韩老师指导下的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我们得到的不只是科研上的成果,还有亲情、关怀和建立起来的手足般的友谊。无论走到哪一个角落,如同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着每一位学子的心,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学生

真实、真诚,和蔼、平各。这就是众人眼中的韩教授。如今,韩老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但他还在为事业奔波着,努力着,勤奋着……

总理的嘱托:针炙麻醉

1928年,韩济生出生在浙江萧山县城厢镇一个开业医生家里。济生,饱含了父辈对他深深的期望。在众多职业选择中最能直接体现“济生”内涵的莫过于医学。1947年,怀揣一颗报国救世的仁爱之心,韩济生考入上海医学院。

从1952年离沪到1962年到北京医学院工作,韩济生本想老老实实地跟着院里的王志均教授研究消化生理学,却偶然成为国家指派的“针灸麻醉”研究员。

“1958年处在‘’时代,当时国家提倡‘想干就干’。有一次,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的外科医生用针灸止痛,给病人做了个摘除‘扁桃腺’的小手术,效果很好,他们就开始尝试用这种麻醉方法给病人做肺叶切除等更复杂的手术。慢慢地,国际上听闻了这种不打动刀的办法,都想跑来看看。后来,连西哈努克亲王也来到北医三院观看,‘针灸麻醉’后来还吸引了更多元首来华访问,这事儿直到惊动了。当时冷静地抛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来看‘针灸麻醉’,有谁能讲出它的原理吗?于是相关研究开始启动。”韩济生说,当时医学院的很多讲师并不看好这门“差事”,都抱着消极态度,避免接手。1965年,当命令下发给韩济生时,他没有推托。“三千年历史的针灸,一定可以有理可循!”

接手研究“针灸麻醉”后,韩济生没有按套路出牌,他并不急着苦背《黄帝内经》等古书,而是将“针灸麻醉”推向了实验室。“针灸一直在国际上存有争议,是因为我们无法用西医知识解释它的原理。比如,人们生病时,中医说气血不通,在不通的地方用针捅一捅,来调通经络。我希望可以用实验来解释它的道理。”

于是,韩济生开始进行初步实验。他和同事详细观察记录了194名正常人和病人的针刺镇痛规律。“我们发现病人在扎针前忍受疼痛的时长只有2分钟,而扎针后。忍耐的门槛提高到3分钟左右,出现痛觉迟钝的现象。”除此以外,他们还发现,在其中一个穴位上连续针刺30分钟后,不仅该穴位附近产生镇痛作用,且全身都有明显效果。将针拔出后,镇痛作用并非立即消失,而是每16分钟下降一半。

这种现象让韩济生提出一个假设:针刺时,体内产生了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为了验证这个假设,1972年,韩济生开始在家兔身上做实验,对“甲兔”进行针刺,将甲兔的脑脊液抽取注入到“乙兔”的大脑,“乙兔”也产生了镇痛反应。实验结果使他确信:脑脊液里含有镇痛物质。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韩济生逐渐发现,这些物质就是脑啡肽、内啡肽以及强啡肽等,它们是人体自身释放的一种神经肽。“我们用低频电脉刺激穴位时,可引起它的缓慢释放;高频刺激时,会强烈释放。实验结论表明,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疗效’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具备一定的科学依据。”

韩济生颇为欣慰地说:“当时,做课题实验的条件非常有限,不允许我们进行脑脊液中微量物质的分离和提取,欧美的科学家给动物做足底电击、冰水浸泡,才引起脑啡肽释放;我们用针灸轻轻刺激穴位,就可以办到。而脑啡肽、内啡肽等又是看得见、抓得住的物质,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就这样,揣着沉甸甸的数据,1979年,韩济生第一次走出国门,站在了美国波士顿“世界研究学会”的演讲台,卜,用确凿的实验数据和创新的神经学理论,将东方人的针灸原理从头到尾地解释了一遍。这次演讲,使很多存有“针灸不科学”偏见的学者改变了原有的想法。

回国后,韩济生没有止步。打破“偏见”只是第一步,“针灸止痛”的应用才是关键。1990年,韩济生根据针灸原理制作出一款书本大小的“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仪(HANS)”:只要把邮票大小的电极贴在穴位表面的皮肤上,通过电流进行刺激,就可以发挥与针灸止痛类似的作用。他携带仪器,出席各种免费讲演,帮助那些患有腰痛等慢性疾病的人治疗疼痛,并将“针灸麻醉”逐渐推广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于癌症患者,通过针灸刺激患者分泌脑啡肽等镇痛物质,使他们不再单单依靠杜冷丁等品,用药量可以降低一半。”随后,广州、北京、上海等医院借助他的理论,陆续在临床开始应用“针灸止痛”法。

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1000多人参加的听证会,讨论针灸是否科学、应该具有何种法律地位等问题。韩济生作为直接接受美国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的科学家,对于“针灸疗法具有化学物质基础”的理论进行了科学阐述。从那以后,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开始为这种治疗方式担保;美国政府也将他所开拓的“针灸理论”编入供医学研究生研读的高等教材《物质依赖》;英国的皇家医院也开始推广“针灸止痛”疗法。

深重的任务:针灸戒毒

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消息,中国目前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21.8万名。而实际上,由于存在没有登记的潜在吸毒者。估计真实的吸毒人数是登记在册的1.6~

2.2倍甚至更多。

吸毒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戒毒是一个亟待攻关的医学课题。续研究,他又为“针灸原理”瞄上了新阵地――戒毒。

确定目标后,韩济生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戒毒所、公安局,跟吸毒人员打起了交道。“他们告诉我,吸毒是一种‘飘’的感觉。随着毒瘾的加大,想获得这种‘飘飘欲仙’的,只能不断加大剂量。”韩济生在研究后认为,脑啡肽就像天然吗啡,可以帮助人们减轻毒瘾。由于吸毒人员长时间使用吗啡等药物,自身的脑啡肽分泌已变得非常迟钝,所以通过电疗针灸,唤醒脑啡肽的自然分泌,完全可以使他们减轻毒瘾。

紧接着,HANS仪器开始广泛应用于戒毒所。“吸毒者在使用20-30分钟后,就开始慢慢恢复平静,而戒毒的全过程需要维持两周左右。”为了激励吸毒人重新振作,韩济生和老伴儿掏出10万元积蓄设立了“韩氏戒毒不复吸奖”,奖励给那些意志坚定的成功者。为了防止他们复吸,韩济生还花钱雇佣社工,帮吸毒者做后期的监管治疗。“最初,100人中只有20人左右在一年后仍然没有复吸。但通过治疗和监管,这个数字又增添了二十几人。”韩济生欣慰地说。

此间,韩济生于2004年获NIH重点科研基金与哈佛大学合作研究针刺戒毒原理,其间兼任哈佛大学精神病学科兼职教授,以探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是否能为可卡因吸毒者解除毒瘾;2005年6月,他又与吴阶平基金会、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禁毒委合作,意在发起声势浩大的绿色戒毒、防复吸工程……

十几年的“戒毒战”中,韩济生又找到了更多的灵感,开始向孤独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发起挑战。2008年,韩济生将研究重点放在“孤独症”群体。“治疗失眠有药物,孤独症没有;治疗抑郁症有药物,孤独症没有;孤独症几乎没有治疗方案。”韩济生说,患孤独症的人群有3个特点:语言障碍、交流困难和重复动作。2008年春节,韩济生邀请了一批儿科医生,开始了“春光行动”。他告诉记者,“在大脑里,有两种物质,‘血管紧张素’和‘子宫收缩素’,它们是控制人际交流的‘友善物质’。当这种物质偏低时,人就会表现交流不畅、不合群。我们试图用针灸来刺激这两种物质的分泌,改善自闭症状。”在经过无数次实验后,韩济生决定给辅助对象无偿提供HANS仪进行治疗。有些孩子从只吃一种品牌的方便面,改善到可以吃水果等食品;有些孩子也从最初一个字的用语,变得连贯说话。这一切,都让韩济生觉得很温暖。

高尚的师德:真诚

“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韩济生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我爱教学,得天下英才给予教育,是人生一乐。”韩济生说。

1993年,韩济生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大型神经科学专著《神经科学纲要》,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汇聚了国内外69位华裔学者完成150余万字的巨著,被中国神经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张香桐教授称之为“奇迹”。该专著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生物医学科技书目中惟一的特等奖,并获1996年卫生部科技书刊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与韩济生共过事的人对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有感触。而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他的某些做法近乎苛刻、较真,甚至达到令人生畏的程度。对自己的每位研究生毕业论文他都严格把关,大到实验思路、网表设计,小到标点符号,绝不马虎。学生们都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论文的毕业答辩过程中,是韩先生最为“刁难”他们的时候,也是他们科研能力再提高的过程。他反复告诫学生:实验一时做不出理想结果,可以慢慢找原因,但绝不能为赶文章,搞假结果。违背科学精神,做人、做事都不可能成功。他常以国外曾有人为个人名利,把小白鼠身上的毛染黑,称之为基因突变,因此身败名裂的例子教育大家。基于此,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在几十年的科研学术中从未发生过后面的实验否定前面结果的尴尬之事。

从1981年开始招收第一个博士生开始,韩济生已经先后培养了50多名博士生,目前大部分都在欧美工作和学习。

1998年,恰逢韩济生院士执教45周年,他的学生将他们与恩师的点滴回忆编成了一本书――《芳菲时节》,其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书中提及受惠于实验室的周末午餐会。韩济生院士实验室的第一次周末午餐会始于1985年,至今已经坚持了近20年。午餐会既是大家互相沟通信息,进行学术论讨的地方,也是韩老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地方。在会上,每个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学术见解,大胆发言。正是韩老师对学生的这种广泛的能力训练,使得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国外的工作方式。

每学期开学,韩老师都要亲自为实验室的每一位研究生准备一个半月的汇报记录本,并亲手用毛笔写上:“在科学的道路上”,以及每个人的名字。韩老师规定研究生必须不断总结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提出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并在每月1日和15日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按时上交,他不但要求学生按时上交,他自己也在抓紧时间批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惑。

韩济生院上不但教会了学生做学问,而且青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正是他的学者正气,赢得了学生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某单位审批学位点请他填写专家鉴定意见后,送上2000元人民币表示谢意,他按审稿标准只收下50元,其余如数退还。某学生拿着自己起草的出国推荐信请他审阅,她把自己学习成绩的名次写为:“top5%”。韩济生认真询问她的成绩后指出:“你的成绩不够‘top5%’,就不要写这句。科学就是要实事求是,你连对自己的评价都没有勇气求实,你将来所从事的科学研究能让人信服吗?”

韩济生曾给学生上过一堂“课外课”:他问学生,有一排10辆自行车成片倒下,你的车子恰好在最上层,你的反应是什么?是庆幸自己的车子在上层,推起就走,还是考虑到自己的车子先倒下才碰倒一大片,因此愿意把倒下的车一辆辆扶起?当你走到门口,看到后面有人跟随,你是闪身而过,还是把门推住几秒钟,给后来者以方便?韩教授对日常“小事”的分析,在年轻学生中激起了心灵的震撼。

在韩济生的感召下,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所有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在奋力地为发展针灸医学和疼痛医学奉献着。1993年,卫生部批准该实验室建立“脑功能研究”部级重点实验室。谁能想到,这个实验室是从原来一个仅有3个人的针刺麻醉研究室发展而来的呢!

韩济生领导的实验室,既像一座钟表,又像一座熔炉,在有序而火热地向前运转。

缘自家乡的美德:勤奋

“我买了一本书,写的是麦哲伦航海。麦哲伦坚持着一次次远航,总算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我觉得科学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心愿。”韩济生在工作和生活中也

是个远航者,朝着一个又一个目标进发。

在老伴朱秀媛眼里,韩济生是个工作狂:“工作累了中途小憩,他把双手搁在脑袋底下,手压麻了就会自然醒来,他再接着工作。”

女儿韩一虹仍记得,父亲当年要从天坛逆风骑车30多里路到北医去上班,她有一次央求说:“爸爸,外面风雪太大,你能不能等雪停了再走?”韩济生回答说:“我想看看,这回能不能再次战胜挑战。”他把困难都当成了磨练意志的机会,这种激情一直在生活中伴随着他。

“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者,发愁的时间是长期的;愉快的时间是短期的。刚拨开迷雾见明月,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刚愉快一点,又开始发愁。”韩济生说。

韩济生就像是一台“双核”电脑,从密不透风的安排中挤出时间,在枯燥的研究之外不断找寻生活的可爱之处。采访中,韩济生的手指不停地在腿上写啊画啊。他爱练书法,可是从来没有充裕的时间练,就只能在自己的腿上写写画画;他原来跑步锻炼身体,因为没有时间,有时就改成了原地蹦跳。

每年暑假,韩济生都会到波士顿与哈佛大学合作科研3个月,每天背着书包走路上班。在路上,如果不思考实验问题,他就会用步距测量从家到实验室的距离。

有朋友曾向朱秀媛“告状”,“你们家老韩骑车太快,让他慢着点。”韩济生却说,“我的车速在不断调节,路两边没人的地方就骑快点,当做锻炼身体。中国人把自行车当交通工具,外国人当运动器材,我中西结合,效率更高!”

帮助韩济生编写戒毒科普读物的马达深深地被他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折服,“哪怕是路过一个小小的徐家汇花园,他也会给地上练书法的老人、相互依偎的老年伴侣、盛开的鲜花照相!”有一次,马达注意到韩济生的羊毛衫两只袖子的肘部非常特别,就问韩济生,“这羊毛衫买来就这样吗?”韩济生得意地笑了,“我找人补的,还不错吧!”

韩济生的“抠门”是有名的,比如他总是将复印纸一面用过反面再用;把每天收到的大量信件的信封收集起来作为资料袋再次利用。他还上书北医大校长,建议校内交流的信件,信封用铅笔写,这样用橡皮擦后可以再次使用。而在儿女的记忆中,近十年来,孩子们从国外回来探亲,父亲只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餐馆请他们吃过一次饭……

但对于有益于年轻人成长的事情,他却“大方”得很。比如,为了提高效率、节省学生们的时间,他曾自费花500美元在美国购买了处理资料和作图用的软件;考虑到研究生生活待遇低,他总是将自己出国讲学所得的讲课费兑换成人民币,作为津贴,按每人的表现和贡献发给大家。同时在韩济生的心中始终充满着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当他获得光华奖学金后,他将一半捐给了实验室,另一半捐给了希望工程,为偏远山区小学建立一个图书室。这是北京市以个人名义捐资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希望图书室”。在捐赠仪式上韩济生讲:“书中自有五彩景,书中自有希望路,一本好书可能指出一条希望之路。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一个村镇……这是我对希望图书室的梦想,但愿梦想成真!”“父亲上楼都是快速跑步,每一步都迈两级台阶。他欣赏刻苦勤快的人,看不起懒惰散漫的人,憎恶偷奸耍滑、弄虚作假的人。”儿子韩松平说,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1992年,韩松平在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正逢父亲编写《神经科学纲要》第一版,父亲对他说,虽然他能胜任某一章的写作+但是另一个已毕业的研究生更合适,如果这个研究生不愿意写或者不能完成任务,才能由他接手写。“临近截稿日期的一天父亲突然说对方不能及时完成任务而由我来写。”这本书,是中国惟一一本神经科学教科书,成为了神经科学工作者的必备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