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研工作计划(精选5篇)

  • 企业科研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科技企业概念 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指依托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是一种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其获利方式主要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生产和销售高技术产品来实现。企业的核心…

企业科研工作计划(精选5篇)

企业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企业;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相比传统会计工作来说更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但科技企业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对管理会计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管理会计的作用,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本文重点对科技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中管理会计的作用。

一、科技企业概念

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指依托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是一种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其获利方式主要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生产和销售高技术产品来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专利技术和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二、管理会计职责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现代企业管理会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机整体。不同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经营预测管理会计可以按照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经营方针与经营总目标,充分考虑经济条件与经济规律的作用,选择科学、合理的量化模型,有计划、有目的地预计和推测企业未来的经营趋势和发展水平。科技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科研投入风险较大,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科技企业在战略发展方向、产品定位和资源配置方面,需要利用管理会计工具进行详细分析和预测。

(二)经营决策管理会计是全局性的大账思维,基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践方向和空间,解决企业发展的结构和效益问题。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管理会计可以提供企业决策方案以及对这些方案的分析,管理者根据所提供的决策方案和分析资料,选出最合理、最优的方案,管理会计发挥的是决策分析或咨询服务的作用。科技企业应充分利用管理工具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和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推动科研项目落地,保证科研投入科学合理,防范决策风险。

(三)经营规划规划是在预测数据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具有筹划的功能,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来实现,它要求在最终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将事先确定的有关经营目标分解到预算中去,从而合理配置资源,为业绩评价创造条件。本量利分析和全面预算就是常用的管理会计工具。

(四)控制过程控制是指通过指导、调整和干预经营活动,以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按原计划进行,从而达到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企业经营计划执行的过程就是经营管理控制的过程。管理会计有利于将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有机结合,及时分析实际和计划存在的偏差,采取改进措施,确保经营活动按照计划进行。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责任会计等,都可以认为是管理会计控制职能的体现。

(五)评价业绩评价业绩是将预期经营业绩目标与实际完成经营业绩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对企业各部门或员工做出相应的业绩绩效评价与考核,管理会计进行企业经营业绩绩效评价是通过构建责任绩效制度来进行实现的,在各部门及各个员工绩效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对各层级责任绩效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找出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合理优化业绩绩效管理流程,制定相应奖惩制度,并收集相关数据,为今后业绩绩效的改进与优化提供客观依据。

三、管理会计在科技企业中的作用

上述对科技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了论述,科技企业主要生产创新型产品,无形资产较多,无形资产的价值一般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完整的体现,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财务部门可以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对无形资产的利用和科研投入进行分析,对内部成本进行控制,编制财务预算,对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进行合理规划。另外,在科技企业中,管理会计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内部资金运转状况或某一项目的收支情况,便于企业进行决策。此外,引入全面预算、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我国科技企业中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方式明显改变,尤其是会计工作,多数企业也认识到了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很多科技企业都开始重视提升内部管理会计应用水平。但根据目前我国科技企业中管理会计的应用中来看,存在很多问题,使得管理会计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具体来说,可分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与科技业务之间缺乏有机融合、管理会计应用成本较高、成本管理粗放四部分,以下进行详细论述。

(一)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和个人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模式。就目前来看,我国科技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偏低,并不认为管理会计工作有实质性的作用,使得管理会计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具体来说,这与管理者的意识、水平以及现阶段的企业状况有关。多数科技企业仍存在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概念。受对外筹资压力较大的影响,管理者很重视外界对企业业绩的评价,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将财务工作的重心放到财务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中,忽略了管理会计工作。科技企业的管理者较多是技术出身,普遍重视科研和技术管理,管理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管理会计相关知识,对管理会计中涉及到的资金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不了解,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二)财务与科技业务之间缺乏有机融合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对科研项目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从规划、决策、控制和绩效考核入手,做好科研项目的投入和成果转化分析管理工作,对科技企业强化管理、防范风险至关重要。但就现状来看,我国科技企业与管理会计尚未实现有机结合,只是简单的通过财务数据了解科技业务的状态,不能真正反映经营活动的内在原因,难以获取准确、真实的信息数据。

(三)管理会计应用成本较高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和辅助信息系统,这些都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从而增加了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难度。就目前而言,能适应管理会计工作的专业人才不足,致使企业不得不安排普通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工作,导致管理会计的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由于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辅助工具进行配合,增加投入,但企业会因短期利益或者不能量化实际效果而放弃,最终使管理会计不能落到实处。

(四)成本管理粗放目前,在科技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较为粗放,具体表现在科研项目投资的成本费用控制度不高、财务管理理念落后。除此之外,企业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导致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只是一味的缩减成本,使得控制工作不到位,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危害。

五、科技企业中管理会计的应用措施

通过对科技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要切实提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需要从提高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水平、强化管理会计在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引进和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和注重管理投入和资金管理几方面入手,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应用,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强大作用。

(一)企业管理层要树立管理会计的理念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提供内部信息,提供决策方案,为公司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管理层需要培养通过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手段开展企业管理的能力。科技企业的领导层,技术出身的比例较大,对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对管理会计相关工具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为此,企业领导层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从精通技术向精通管理转型,逐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强化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掌握现代管理新知识。尤其是管理会计相关内容,是企业日常经营中常用的工具和手段,需要结合管理实践,深入了解,做到活学活用。比如,如何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可行,如何确定企业的经营是增加了价值还是减损了价值等等,都需要有管理会计相关知识作为支撑。

(二)充分利用管理会计,做好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科技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统筹内外资源,做好新技术的开发和积累工作,需要从长远规划、具体项目着手。科研活动的开展,要与公司的经营战略相适应,在有利于积累技术优势的同时,还要防止投入过大,研发失败,造成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项目实施之前,需要利用投资分析工具,对科研项目投入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合理控制风险;在科研成果转化以后,需要进行本量利分析,确定产品定价方案;产品投放市场以后,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产品的实际表现,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确定每个阶段的应对策略。许多科研项目,还会涉及到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需要对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度进行严格把控。集团型企业,为鼓励创新,维持技术优势,需要制定针对性的科研管理绩效指标,对诸如科技投入、知识产权、承担科研项目数等科技创新能力设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不断完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

(三)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专业管理会计人才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管理会计人才直接关系着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人才引进、培训学习中入手。首先,在人才引进中,要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面试门槛,对其综合能力进行测试,通过提高薪酬待遇,适时引进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的管理会计人才;其次,重视现有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专业素质培养,定期组织管理会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掌握更高的职业技能;最后,应建立不同层次,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管理会计工具模型,建立统一的沟通平台,使各层级的相关人员可以方便地在日常工作进行应用。

(四)强化资金管理制度科技企业为保证生产研发等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落实,必须加强资金管理力度。首先,制定科学规范的资金管理流程。完善项目资金预算的编制、审核和支付流程,控制好资金筹集和使用;其次,制定具体的费用支出管理规范,确保各类费用的开支符合会计管理规定,防止企业资金滥用;最后,编制科学的盈利计划,根据科技企业的实际业务以及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发展需求,科学地制定盈利计划,为科技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工作方案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的安排和打算,工作中都需要制定工作方案。方案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方案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方案,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收录了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工作目标

围绕新区 四个一 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新招引科创类项目50个(其中科技企业类项目30个、科技孵化类项目20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0%以上,R 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2%,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达41%,新建区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项以上。

二、重点任务

1.引入源头活水,实施人才项目集聚计划。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瑞生态产业园集聚创新资源功能,发挥 金山英才 两大高地 政策效应,大力招引科技孵化、人才、成果产业化项目。全面实施新区科技类和孵化类项目准入办法,优先准入扶持人才团队优秀、工艺技术先进、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突出的 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 项目。(责任单位:科信局、招商中心、各园区板块)

2.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企量质提升计划。建立全区工业企业大数据平台,摸清已有工业企业存量底数。借助科技中介机构力量,为区内企业提供免费的专业化咨询等服务,以符合高新技术领域、拥有知识产权等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制定 一企一策 精准服务措施,帮助企业规范科研和财务管理,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成果转化能力,逐步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分行业领域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实操培训,以及高企申报和高企入库实务辅导,确保今年高企申报数量和通过率双提升。(责任单位:科信局、各园区板块)

3.聚焦产业链条,实施研发平台支撑计划。依托校地合作研发平台,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链条,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导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大学等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形成开放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孵化平台。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计划,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 五有 标准建设区级研发机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档升级建设市级研发机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水平建设省级研发机构。开展区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运行绩效分析诊断,不断加强企业研发平台运行管理,促进企业加大科技产出绩效。(责任单位:科信局、各园区板块)

4.加大创新投入,实施企业创新引导计划。发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引导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加快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全年力争为企业争取上级科技资金超3000万元。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省财政研发投入奖励等政策,以无研发活动和研发费用偏低的规上企业为重点,加强分析研判,采取上门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条块联动跟踪服务企业研发计划、技术难题、产学研合作需求,实现企业由 被动创新 向 主动创新 转变,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责任单位:科信局、经发局、税务局、财政局、各园区板块)

5.优化创新环境,实施创新体系协同计划。以增强企业获得感为目标,加强区级科技政策执行绩效分析研判,优化已有财政扶持政策。构建以科技风险补偿贷款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金融服务链,满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通过 苏科贷 等科技信贷产品帮助企业融资贷款不少于2亿元。以规上限上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为重点,建立常态化企业技术需求征集、院所技术资源对接机制,推动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开展产学研合作。(责任单位:科信局、财政局、经发局、各园区板块)

三、保障措施

6.加强组织领导。各园区板块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人员责任分工,周密部署安排,制定有力措施,确保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责任单位:各园区板块)

企业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模式;保障措施

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1]。中国企业普遍希望工科大学生毕业时就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希望毕业生在毕业之初就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和项目的综合评判能力。而基于现有工科高校的培养模式,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这样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需对现有的工科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的突破与大胆的革新,而“卓越计划”恰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卓越计划”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2]。“卓越计划”若想获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仅靠高校培养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借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实现“卓越计划”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对于“卓越计划”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培养卓越人才的主体,但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一直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较多高校教师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仅依靠高校培养是难以完成“卓越计划”的,需寻求企业的参与,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对于“卓越计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具发言权。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会进入企业,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而一个项目需要学生多种能力的体现,如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有的国际项目甚至需要掌握外国文化和外语应用能力。不同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企业最有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对于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显著作用。

2.企业能够把握未来人才需求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重大项目参与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一些重大项目而言,以前所学的一些既有的工程知识有可能难以适用,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的是全新的项目技术攻关。因此如何引领未来的工程师们具备参与新时代大型项目的能力,站在工程项目第一线的企业更有发言权。

3.企业的真实环境对于高校而言具有不可复制性。以前几乎所有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均设置了校内实验课、课程实习以及到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环节,但是由于企业并未真正参与进去,从而使得这些实习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到这些企业完全以一种凑热闹的心态走马观花,并未有实质性的收获。这种校企合作较多也是靠院校与企业负责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来维持的,并未体现校企双方双赢的机制。实际上无论是校内实习还是校外实习,并未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环境,而这种环境对于高校而言是难以模仿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可以让他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知识与能力,从而对自身的不足及时加以弥补。

三、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可以采取“3+1”的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3年时间内完成学校理论教学和简单的实践教学,剩下的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相关的实践学习[3]。在“卓越计划”中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双导师培养模式。双导师制模式是指“卓越计划”不仅需要高校老师的参与,同时也需要企业师傅的参与,由老师和师傅共同培养学生。老师主要讲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师傅主要传授实践技能。为了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企业的师傅需与高校的老师一同制定学生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案。在学校学习阶段主要以高校老师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同时鼓励企业师傅进课堂,通过较短课时的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以企业师傅为主,但在必要的时候需要高校老师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传授会让学生掌握的更深更牢。通过双导师制可以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优势,弥补相互不足,从而保证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更好的结合。

2.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进入企业,从而参与工程实践服务于社会。企业对于未来不同类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发展趋势均比高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且企业对其本身未来的人才发展规划了然于心。因此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各种类型人才的数量,把人才当作产品一样来定做,从而与高校在原有通用培养标准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附加培养方案,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还可以保证企业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高校的优势在于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企业的优势在于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企业的目标在于创造价值和追求利润。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目前较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均把企业产品的科学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科研而言,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监控、研究成果的产品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切均是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优势,因此让学生和教师参与高校的科研对于维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教学—企业研究—企业生产三阶段的合作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企业的科研事业均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高校教师在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将自己实践的经历和体会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可以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措施

“卓越计划”是一个全新课题,几乎所有高校均在探索之中。要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个人认为应从政策保障、机构保障、师资保障、资金保障以及人才输送保障几个方面着手。

1.政策保障。钱学森先生的老师冯?卡门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因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税收等方面的工作[4],仅靠国家教育部门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为了保障“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从大的方面讲应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呼吁全社会的加入,利用社会可利用资源。如对于参加“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的企业,国家在企业发展政策上应有所倾斜,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提高其积极性。从小的方面讲,高校本身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参与教师一定的激励。目前工科高校较为注重教师参与纵向课题,考核的重点也是教师理论成果的突破,如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学术专著的撰写,对于教师参与应用型的横向课题或者是工程实践并未给予足够的考虑,因此高校现有的考核政策与绩效机制理应得到相应的调整。

2.机构保障。“卓越计划”中的校企合作分为三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学习。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对于校内学习而言,很多高校轻车熟路,因此校企合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一年的企业学习。为了保障企业学习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需建立由高校和企业联合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领导可由高校校长或者教学校长与企业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担任,委员可由相应专业的学院院长或教学院长与企业的高层以及高校教授、副教授、博士与企业高工组成。委员会下设立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协调工作。

3.师资保障。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给予很大的支持。工程学科自身的实践性及创新型要求高校教师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后一种能力正是目前高校工科教师最为缺乏的。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提出一些刚性要求,如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至少应有一定年限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对于不满足要求的教师,学校应安排他们去企业进行实践。另外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除了培养校内专职教师以外,也可以通过聘用的方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进行校内授课,从而弥补目前专职教师不足的状况。

4.资金保障。在企业学习阶段会涉及到组织管理、场地提供、食宿安排等事务,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经费开销。而企业以追求经济利润为主要目的,在较大的开销面前可能会降低其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政府应为高校提供经费支持,从而保障高校有专项资金用于“卓越计划”的实施。另外对一些参与“卓越计划”积极性很高、实施效果较为显著、校企合作成果丰富、对于人才培养起到很大作用的高校与企业,政府除了给予名誉嘉奖之外,也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从而保证“卓越计划”向长期纵深更好地发展。

5.人才输送保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难免存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等负面情绪。为了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人才输送保障可能是提高企业积极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人才输送保障,是指在校企合作之初,高校与企业签订有利于企业人才培养的协议,培养的方案按照企业的规格要求开展,并且在协议书中双方承诺,若最终联合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参与合作的企业有优先用人的权利。如此企业则会感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为企业自己培养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以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从而提高其积极性。人才输送保障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双方合作长期开展下去。

“卓越计划”是保证我国人才能够满足未来工程要求的关键,而校企合作又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于“卓越计划”是个新兴的课题,如何成功地实施“卓越计划”可谓见仁见智,但研究者对于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存在惊人的一致。本文研究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及如何保障校企合作在“卓越计划”中的实施。对于“卓越计划”的其他方面,笔者将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季沛,韦钢,杨宁.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管理,2012,(6):39-40.

企业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上半年科技工作的特征:

(一)做好区域性科技进步工作,创科技强区工作见成效。一是完成了创建浙江省科技强区预申报工作,定量指标实现度达95.5%;二是启动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工作;三是初步完成了“*”*区科技规划的编制工作;四是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二)推进科技政策和内容创新,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推进科技政策创新。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强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一些新的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二是加强科技三产调研。首次召开了软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召开了辖区内科技中介机构负责人座谈会。三是开展科技政策培训。邀请省市经济部门有关处室的领导和专家为企业进行了科技政策培训。四是加强丝绸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高新技术领域不断拓展。有4家企业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通过了省科技厅二年一度的复审。(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研成果水平不断提升。下达了第一批企业新产品研制计划,综合评定15个项目列为我区今年第一批科研新产品补助计划(共计150万元)。2家企业的2个项目,被列入20*年省级重点科研计划;8家企业的8个项目被市科技局列入市级科研计划和市第一批产学研计划;3家企业的3项科技成果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计划项目零的突破。12家企业的12个项目列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范围(为历年最多),其中有4项成果被推荐参加20*年省科技进步奖项目评审。有3个项目通过了省级新产品鉴定,3项科技成果通过了省级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五)实施初创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孵化器建设质量得到提高。14家孵化企业被列入*市百家科技型初创企业重点培育对象,5家孵化企业实现孵化目标,按期毕业。上半年新引进孵化企业8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成果4项。上半年63家在孵企业实现销售总收入6000万元,创利税350万元,4月份孵化企业浙江工大盈码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六)加快发展信息产业,软件企业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2家企业通过了省级软件企业认定。有15家软件企业进行了软件著作权登记和软件产品登记,有15家软件企业进行了“*市信息港企业”备案登记。有2家软件企业上半年销售额均超过了7000万元。*颐和科技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今年1月被国家信息产业部评为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上半年,我区获得专利授权有59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34项,外观专利7项,发明专利明显增多。(八)加大科技型企业引进,进一步活跃技术市场。一是上半年新引进民营科技企业123家,注册资金1.462亿元。二是新引进科技类中介机构57家,注册资本2180万元。三是上半年认定技术合同700只,技术合同成交额1.25亿,列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位。四是网上技术市场仍较活跃。完成上网企业67家,完成7个技术难题招标项目,合同金额9*万元。(九)“2*9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成功举办科技活动周活动。一是成功举办科技活动周活动。5月14日—20日在全区范围内举办了*区20*年科技活动周暨科普宣传周活动,并于5月14日与省、市联合举行了20*年科技(科普)活动周开幕式。二是“2*9试点”工作顺利展开。召开了工作会议,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意见和具体计划。三是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上半年全区新建科普画廊11个,总长度194米,资助科普画廊建设经费11万元。

企业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世纪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培养高质量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兴旺。如何培养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接受过优良工程教育,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不仅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类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问题。[1]我国高校中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3 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0%。在校工程研究生近50 万人,工程类人才培养成为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全方位提出国家对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长期战略部署。作为《纲要》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一项高等学校与企业、研究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重要举措,它将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2010 年教育部卓越计划启动后,南华大学(其前身是隶属于原核工业部的三所部署高校之一) 依托多年来在核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丰厚沉淀,积极参与卓越计划改革试点。2011 年9 月,我校申报的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也是我校首个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它标志着我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迈进一个新的台阶。在教育部出台卓越计划的新形势下,结合我校核技术工程硕士卓越计划的启动与实施,积极探索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新理念和新视角,为国内其他高校的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度过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人才数量、质量均有所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自身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即由扩大招生规模转向提高培养质量,从知识外延扩张转向素质内涵发展,从以知识传授为本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3],譬如研究生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较模糊,以及培养层次不够分明;譬如,我国工程类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教育虽然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但没有明确细化的人才目标;研究生教学师资比较落后,开设课程体系难以反映学科前沿,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运用不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以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对企业生产需求一知半解。另外,研究生的创新动手能力、知识融合和综合运用能力明显不够。不少研究生在学术和工程应用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不能把各门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从而难以在本学科前沿及交叉领域有所创新。

二我国核相关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现状

为面向未来社会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卓越计划于2010 年6 月正式启动。2011 年9 月,清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被列入首批唯一的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同时,华北电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作为首批核专业本科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2 年9 月,南华大学申报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成功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目前,全国只有5 个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及3 个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研究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关高校对核及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4],他们尚无成熟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培养出毕业生。究竟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核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尚需国内各高校共同研究与探索。

三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我校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11 年9 月南华大学顺利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4 个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列入试点专业。近年来,我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校情,精心规划,密切校企关系,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1 明确培养目标,提升培养理念

严格按照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研究探讨,以及派遣学术骨干参加教育部高教司等权威部门举办的各类会议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案,吸收和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理念,明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我国有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涵,结合上述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严格训练,能够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核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满足核与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研究、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以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标准,结合核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注重课程开设的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比重,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关系,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承载实践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核能和核技术工程“卓越计划”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核专业基础知识、核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工程研究与产品研发四个系统模块,集中体现于两个“知识”和一个“能力”。两个“知识”中,基础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数理知识、实验数据处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指核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一个“能力”即设计与研发能力,包括技术标准制定、工程设计软件以及核类仪表产品与系统研发。

3 强化师资队伍,双导师组联合指导

聘请核专业、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师资与实践团队。积极委派我院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的核行业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进修,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制定“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按“1+1+1”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第2 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3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工程应用技能。按“1+2”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接下来的2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

确立卓越计划研究生的导师小组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校期间每名研究生由1 名校方导师和2~3 名副教授及助教指导。在企业期间由企业方导师和2~3 名工程师共同指导。校内外导师组具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校内导师组主要负责研究生总体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有关课程等校内工作;企业导师组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具体参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参与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总体进度,与校内导师(组)交流协商,一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和最后的学位论文答辩。这样一方面弥补了目前一些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与企业智力资源的共享。建立严格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校内导师需有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经历、副高职称任职资格2 年及以上、高水平的一线科研人员、具有宽厚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校外导师的遴选条件更为严格,譬如遴选对象一般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具有10 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

4 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目前公认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并借鉴日本的“产学研”实践模式,探索我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和公司的共同研究制度,初步组建中国高校与高校或高校与企业的核专业研究生教育战略联盟,通过强强联合、师资互补、协同发展,以及依托双方拥有的先进科研平台和设施,建设高水平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结合“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教学与教改研究等,共同培养核专业拔尖科研和工程人才。

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主要实施合作企业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中核北京核仪器厂等。这五个企业都已经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或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同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西安核仪器厂等企事业单位已与学校签署相关协议,成为核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实习教学基地。通过开拓卓越工程实践基地的努力,有效地确保了本科生都能够获得扎实的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条件,同时为这些单位解决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企(所)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5 注重培养环节,加强学术研讨交流

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课程选择、文献阅读和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送审评阅及论文答辩等活动环节的规范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影响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进行持续地过程控制和不断地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实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进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或导师组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及时掌握学生的科研进展,并确保研究生有一定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机会并尽可能做学术报告,让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发现问题,同时煅炼有效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6 优选研究生生源,实行“准入、退出”制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依据我院的研究生生源情况,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开放交流能力的学生,组建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建立研究生在校或在企的表现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体系规定淘汰不适应要求的学生,选拔其他班级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使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学员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心。

总之,从我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工程实践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控制和条件保障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和确定我校核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虽已应用于我校2012 级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但仍有一些方面值得丰富和完善。通过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的工程教育精神,紧紧围绕教育部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方针,重点夯实以下若干方面细化工作,包括加强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工程实践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李毅红.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论坛,2002(1): 40-45.

[2]王贵成,崔迪. 论“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