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管理工作计划(精选5篇)

  •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57-0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唯一授权护士操作的穿刺技术。可直视血管,操作简单,无需麻醉,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是一…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精选5篇)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康惠尔透明敷料 PICC 自我舒适度 过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6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57-0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唯一授权护士操作的穿刺技术。可直视血管,操作简单,无需麻醉,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是一种近乎无痛长期有效的静脉治疗新通道[1]。现已广泛应用于胃肠外营养(TPN)、肿瘤化疗及长期输液病人。PICC穿刺后应予敷料保护固定导管,目前临床常用的是3M普通透明敷料。出汗较多的病人,特别在夏季,局部出汗不易散发,会出现固定处的皮肤发生瘙痒,发红或湿疹样改变。皮肤的改变有利于皮肤表面细菌繁殖,一旦发生情况,不但给患者造成了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难度及病人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导管的使用寿命。出汗较多致普通敷料粘性下降,导致导管固定不牢固而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以上不良反应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还影响了PICC管的留置时间。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本科室采用3M透明敷料和康惠尔透明敷料固定PICC导管,并比较两种敷料固定的效果,旨为寻找一种最佳的PICC导管固定敷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科进行PICC穿刺置管的病人。分组前对病人进行评估,选择能在本院完成跟踪随访的病人共50例。其中男35 例,女15例,年龄55岁-85岁。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25例),采用康惠而透明敷料3533(10*10cm)固定;对照组(25例),采用3M透明敷料9546HP(10*11.5cm)固定。

1.2 材料。使用美国BD公司4 FrPICC导管,长度65cm。固定敷料:实验组选用康惠尔透明敷料3533(10*10cm);对照组选用3M普通透明敷料9546HP(10*11.5cm)。

1.3 方法。

1.3.1 实施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的PICC穿刺操作均由取得PICC穿刺资格的专职护士进行,防止因操作不熟练导致的感染。我科现使用统一的换药包及操作流程更换敷料,减少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感染。由下往上撕开敷贴,先用75%乙醇消毒3次,再用碘伏消毒3次,3次消毒的顺序需按顺―逆―顺时针方向交替执行,确保皮肤彻底消毒。消毒范围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0cm,消毒液自然待干,所有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导管圆盘均位于敷料内。实验组每周更换敷料一次,对照组每周更换敷料二次,发生渗血或敷料卷边情况及时更换。

1.3.2 观察指标。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过敏、感染、渗血和非正常拔管发生率以及患者的舒适度。穿刺点局部感染以穿刺点出现红、肿、热、痛及脓性渗出物为标准[2];局部皮肤过敏以敷料固定部处皮肤发生发红、发痒、皮疹或水疱为标准[3];非计划拔管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未完成治疗计划而进行的拔管[4]。

1.3.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皮肤反应和非计划性拔管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各类并发症和非计划性拔管均P

表2 两组更换敷料间隔时间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

表3 两组患者舒适度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出现皮肤反应如渗血、感染、皮肤过敏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ICC置管后使用康惠尔透明敷料固定,在更换敷料的次数减少的情况下仍然比普通3M透明敷料更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患者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和非计划性拔管,能延长置管时间,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使患者治疗计划能很好的实施。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患者出汗较多。3M透明敷料不能有效透气,汗液积聚在敷料下导致敷料粘性降低,敷料发生松脱卷边导致频繁换药。3M透明敷料要每周两次更换敷料,才能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要。由于消毒液的化学刺激和擦拭时引起的刺激,以及部分患者的皮肤敏感性较高,也容易出现皮肤反应,增加穿刺点感染的机会。表2显示,使用3M透明敷料的更换间隔时间明显比康惠尔透明敷料短。康惠尔透明敷料的主要成分是粘性材料、水胶体(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以及人造弹性体等。水胶体具有较强的吸收渗出物和毒素的性能,能保持局部干燥,其中CMC为高分子材料,减少皮肤变态反应[5]。在穿刺一周后,穿刺点没有渗血渗液后,每周更换一次康惠尔透明敷料。使用康惠尔透明敷料大大减少了患者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减少更换敷料的次数,防止导管脱出,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或者是避免患者的不满意的发生,并且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值得在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兰,陈远航,陈玉香.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2)88-90

[2] 蔡文智,李亚洁.控制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2):731-732

[3] 陈贵花,梁明娟,李燕等.护理干预对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术肢局部皮肤过敏疗效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366-3367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PDCA循环; 危重患者; 压疮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9-014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9.074

“戴明循环”学说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W.Edwards Deming)阐明管理环节的科学理论。戴明认为,一切有过程的活动,都是由计划(Plan),实施(Do),确认(Check),处置(Action)四个环节组成的,管理目标反复循环,也称为“PDCA”循环[1]。压疮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1%[2-3]。笔者所在科室分析2013年7月-2014年6月住院危重患者压疮发生原因,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后制定出预防措施,提高压疮治愈率的工作计划,实现皮肤问题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压疮管理小组成员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压疮高危患者59例进行统计,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7~90岁,平均63.5岁,Braden评分属高危者(分值10~12分)20例,极高危者(分值≤9分)7例,将2013年7-12月住院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6月住院的27例作为试验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工作方法对危重患者出现的各种皮肤问题进行常规管理,试验组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高危患者实施管理,即对2014年1-6月住院危重患者(包括院外带入、院内发生)的压疮发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各种相关因素分析,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计划,并由压疮管理小组组长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确认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再对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计划,开始新的循环,不断改进提高。具体如下。

1.2.1 计划阶段(P)

1.2.1.1 调查现状 找出原因,(1)科室护理管理问题,缺乏对各种皮肤问题的应对措施,未组织相关知识培训,人力资源缺乏,临床护理工作繁忙;(2)护士自身对评估皮肤状况的忽视,专科知识缺乏导致护理措施不全面;(3)物资设备方面,科室供应的翻身垫和气垫床不足,预防用敷料不能及时供给;(4)患者个体状况,包括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经济状况等。

1.2.1.2 提出实施方案 加强培训力度,对关于压疮的各项知识和应对技能进行全员培训,改变护士对压疮的重视态度,成立科室压疮管理小组,对各种压疮情况予以指导[4]。

1.2.2 实施阶段(D) 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护理骨干为主要成员,全科护士共同参与压疮管理小组,即持续质量改进(contin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小组,负责对全科危重患者压疮发生的护理状况进行分析、总结、督导和改进。科室在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讲课时间安排30 min作为压疮专题汇报时间,包括全员学习《皮肤管理的整体评估》、《压疮预防和处理原则》、《压疮危险因素的评分》、《各种敷料的作用及正确使用》以及《如何正确的翻身与摆放》等,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展示收集到的皮肤问题的图片,大家共同讨论相关护理措施,改进临床压疮护理[5]。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每班护士床旁交接患者皮肤状况,尤其术后要与手术室护士交接,使患者的皮肤护理得到延续;如上报制度,24 h内上报医院护理部,由医院专家组成员对不良事件进行评定,督导;还有会诊制度,对科室疑难病例则邀请全院压疮护理骨干进行会诊,共同探讨护理计划。不断完善护理措施,对Braden评分在12分以下的高度危险患者,填写预防压疮危险因素报告表,建立翻身卡,并使用翻身垫和气垫床,合理应用减压贴,床头悬挂“预防压疮”警示标识,提醒护士和家属重视患者的皮肤[6]。

1.2.3 检查阶段(C) 科室CQI小组成员收集资料,对每月出现的危重患者皮肤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包括各种护理技术,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并积极改进,制定有效措施,加强临床危重患者的护理力度。对高度危险患者则由CQI小组专员每天现场指导,即对压疮危险因素评分处于高危的患者在摆放,合理运用减压贴,护理各型伤口等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正确指导[7]。

1.2.4 处理阶段(A) CQI小组在检查阶段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反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科室培训会上总结成功案例及不足之处,对比压疮发生的各种因素相关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并督促整改与跟踪反馈,提高全科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而不能解决的遗留问题则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

2 结果

实行PDCA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危重患者压疮发生率有下降趋势,PDCA管理模式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详见表1。

3 讨论

PDCA循环不是一种简单的周而复始,也不是同一水平上的循环,每次都有新的目标,会使质量不断提高。这种螺旋式的逐步提高,使护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8]。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使科室护理人员有了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方案,对医院开展的关于压疮知识讲座能够积极参加,使得压疮护理能力持续提高,向实现危重患者皮肤管理的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郑军,贾冬云,向红.PDCA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8):115-117.

[2]朱开梅,朱郭婷.预防危重患者压疮发生的重点环节管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546-547.

[3]冯蕊珍,畅海芳.气垫床预防脑卒中危重患者压疮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8(8):692-693.

[4]胡玉红.PDCA循环在危重患者护理记录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9(7):175-176.

[5]金海莲,罗琴.自制水枕在危重患者预防压疮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5):2577.

[6]雷霞.ICU危重患者压疮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9(5):10-13.

[7]徐绍莲,甄文,谢菲.PDCA循环理论在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控制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6):109-111.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管切开;外固定带;改进;研究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患者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传统的气管切开外固定带为棉带,布带污染后变干、硬,易摩擦颈部皮肤,严重影响舒适感,甚至导致皮肤发生破损、糜烂。因此,许多护理专家对外固定带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固定带主要有两种:棉带外套止血带和棉带外套缝制的颈部衬垫。临床使用中这两种固定带后,颈部皮肤受损得到改善,但感觉比较繁琐,工作量较大,为此,我们对气管切开外固定带再次进行改进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神经内外科2010年8月2011年6月行气管切开的患者122例,按气管切开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间隔分为ABC三组,原计划每组均为42例,因A、B组各1例、C组2例患者带管时间短而退出试验。 A组41例、B组41例、C组40例,所有患者均昏迷,每例患者带管时间≥15天,三组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皮肤水肿情况、机体发育、营养状况等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情并同意。

1.2方法

1.2.1试验方法A组41例,患者气管切开外固定带使用棉带固定后内垫三厘米宽、九层厚纱布的布带;B组41例,患者使用棉带外套止血带作为固定带;C组40例,患者使用棉带外套缝制的颈部衬垫作为外固定带。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负责所有患者固定带的使用、更换,更换时两名老师共同配合、一起参与,每例患者固定每5天更换一次,加上切开时的第一次,每一例患者总共更换4次。同时记录每次更换所花费的时间、观察并记录每一例患者颈部皮肤损害情况。

1.2.2评价方法对患者颈部皮肤受损情况,我们采用压力性溃疡国外分期法,即欧洲压力性溃疡顾问小组(EPUAP)分期法:Ⅰ期(皮肤完整、温暖,局部发红);Ⅱ期(部分皮层损害,包括表皮、真皮或两者均有,溃疡表浅,临床表现为擦伤或水泡);Ⅲ期(全层皮肤损害,包括皮下组织破溃或坏死,但未累及筋膜);Ⅳ(大面积破损,组织坏死或破损达肌肉骨骼,有或无皮肤的支撑结构)。

1.2.3统计学方法患者颈部皮肤受损情况采用χ2检验;更换固定带耗时采用方差Dunnett t-检验。

2结果

2.1患者颈部皮肤受损情况

表1三组患者颈部皮肤受损情况 例次(%)

三组比较:χ2=0.58, P=0.75>0.05。三组患者颈部皮肤损害情况无显著差异。

2.2护理工作量比较

表2 三种固定带更换一次(两人同时操作)平均耗时

采取方差Dunnett t-检验,P均小于0.05

3结论

患者气管切开外固定带使用棉带固定后内垫三厘米宽、九层厚纱布(原纱布三层,三折后变为9层),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既能保护患者颈部皮肤,减少交叉感染,又不增加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运用。

4讨论

4.1试验说明本次试验只选取神经内外科昏迷患者,因神经科昏迷患者带管时间长;患者不能表达导管外固定带引起的不适,这样更容易导致颈部皮肤的损害。本次试验要求患者带管时间≥15天,如果带管时间过短,不容易观察出固定带对患者颈部皮肤的损害;如果带管时间过长,参加试验的对象偏少。临床工作中对导管外固定带更换时间、频率没有明确规定,一般随湿、脏就随换,湿、脏主要取决于患者痰液、汗液、呕吐物及切开处渗血对固定带污染的情况而定。患者痰液、汗液、呕吐物、切开处渗血对每种固定带污染的机率相近,每一种固定带更换的频率也相近。刚开始切开时切开处可能渗血,更换频率较勤,后来更换间隔时间会慢慢延长。试验中为了便于观察颈部皮肤受损情况及统计护理工作量,固定每5天更换一次。参加试验的患者为昏迷患者,不能表达自身感受;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从人性化角度(如患者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调查,试验就更全面。

4.2三种固定带的比较A组患者使用的固定带取材方便,在原固定带内垫三厘米宽、九层(原纱布三层,三折后变为9层)厚纱布的布带;是普通外科换药用的无菌纱布,所以科室常规都备有无菌纱布,且为一次性用品,避免交叉感染,价廉物美,操作方便。B组患者使用棉带外套止血带作为固定带,参照潘进钱等[1]介绍的方法。止血带不是一次性物品,用后需清洁消毒,不但更换所花费的时间长、增加了护理工作量,而且医疗成本也会增加。阮龙娟老师认为止血带每日清洁1次[2],同样会增加护理工作量。C组患者使用棉带外套缝制的棉垫作为外固定带:将绒布剪成一长23 cm(亦可根据患者颈围选择长度),宽4.5cm的长方形,并将两长边缝合,使之成为圆柱状,即成为颈部衬垫;将系带从做好的衬垫中穿过[3]。缝制颈部衬垫需要专门购置材料,请缝制工人缝制,较耗时;颈部衬垫也不是一次性用品,用后需清洁消毒,也增加了工作量和医疗成本。

4.3三种固定带优于最原始的棉布带临床为了防止气管套管的脱出,普遍采用无弹性布带作为气管外套管固定带,由于布带直接勒压与摩擦颈部,加上收治的患者均为危重症患者,常伴有程度不等的低蛋白血症、贫血、皮肤水肿等情况,导致颈部皮肤发红、破溃等,尤其当布带被痰液、汗液等分泌物污染后变硬、发僵更加重了对皮肤的损害。试验中三种固定带都没造成患者颈部皮肤损害,三种固定带都优于最原始的棉布带。从物理学角度看,压强是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同一压力作用在支承物的表面上,若受力面积不同,所产生的压强大小也有所不同。受力面积小时,压强大;受力面积大时,压强小。公式表达为:P=F/S(P=压强、F=压力、S=受力面积)。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损坏。颈部皮肤受损就是这个原理。试验中ABC三种固定带都是因为增加了颈部皮肤受力面积,压强变小,患者颈部皮肤除发红外,无损害。

参考文献

[1]潘进钱,张孝琴,郑漫艳.止血带在气管切开术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6B):1105.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08年4月至今,在对40例病人静脉输液468次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按压方法拔针,分组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最适合有效的拔针按压方法。40例病人中,男27例,女13例,共输液468次,均选用手背静脉网,采用6号半针头穿刺,病人均为基本外科疾病,出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将4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男15例,女5例,输液次数258次;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输液次数210次。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出凝血时间等经X2检验均无明显差异(P>0.05)。

拔针按压方法:①实验组:拔针时将按压手指与血管走行平行,在快速向外拔出,当针头拔出的同时,迅速按压(t

判断标准:①皮下出血:为按压后皮下形成瘀斑。②疼痛:以病人的感觉及表情为依据。

结 果

两组比较,见表1。

实验组采取先拔针后按压的方法,在针头拔出的同时、迅速按压穿刺点,从而减少了针头与皮肤及血管壁的摩擦,减轻了病人疼痛感。对照组采用先按压后拔针的方法拔针时,由于针头与穿刺点皮肤及血管壁之间的摩擦,从而加剧病人的疼痛。由于按压方法的不正确而造成穿刺点出血的情况,在讨论中均以沿血管方向在穿刺点上方按压为标准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出血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拔针与按压时间差比较,证明拔针与按压时间差

讨 论

拔针方法:①经过临床分组对照观察两种拔针方法,以拔针后迅速按压方法为最佳,无痛及无瘀血。②以最佳拔针方法拔针后应迅速在t

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因此,在拔针按压时需将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按压。故有些护士用棉签与血管垂直压在皮肤针眼上。因棉签直径小,受压面积较小,往往不能将血管针眼同时按压,以至形成皮下瘀血。而用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1~2cm,可使两个针眼同时受压,防止了局部皮肤及皮下出血。如输液贴遮盖针眼时,可压干棉签,然后固定。拔针时轻按针眼处,拔针后讯速按压止血效果好。

虽然皮肤出血现象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注意。其原因:一方面是护士在按压过程中棉签偏移了皮肤针眼而出血;另一方面可能与按压的力度和时间有关,力度不够或时间短,都起不到止血效果。故护士按压时应认真负责,不能急于离开病人。拔针时指导病人垂直迅速按压,在针眼上2~3mm按压4~5分钟即可。出凝血时间不正常的人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按压力度要适当,按压力度过大老年人容易出现皮下出血。

一般情况下,针头在血管腔中成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若针尖与血管壁紧密接触时,输液时就会发生速度减慢或停止。当用常规快速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血管壁也被压瘪,针头如同小刀刃,当刀刃与血管垂直时,棉球继续向下加压,这时针尾再向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的刀刃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先慢后快拔针时,将漂浮状态的针头慢慢向外拔,血管壁不受损伤,这就是不引起疼痛和出血的原因,但强调针头与血管纵轴平行,切勿用棉棒压针头部,这也是此法的关键之一。

静脉输液的心理护理:护士应认真负责、一视同仁,对患者体现出爱心、耐心、细心、热心,有同情心和责任心,鼓励患者的治疗信心。做好宣教工作,定期组织有益增进护患关系的活动,进行沟通,讲解病情治疗及护理方案,从而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减轻紧张、焦虑的心理。护理操作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在静脉输液拔针时,应向病人耐心做好解释,使病人精神放松,在病人不注意时迅速拔针并按压,使拔针这一过程顺利完成,病人同时消除了不良感觉。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临床护士; 睡眠质量; 皮肤; 调查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075-02

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睡眠质量不佳已经影响到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群体,睡眠质量与皮肤的好坏密切相关[1]。本研究于2012年10-11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6例护士进行睡眠调查分析,以找出影响护士睡眠质量的因素,了解睡眠质量差引发的皮肤问题,以期临床护理人员都能重视睡眠,拥有健康的皮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于2012年10-11月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一线护士206例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未婚86例,已婚120例;本科38例,大专132例,中专36例;护士65例,护师96例,主管护师42例,副主任护师3例;值班安排:白班55例,轮班151例。排除规培期的护士和疾病、紫外线等睡眠以外因素引起的皮肤问题者。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两个部分:即李建明[2]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 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问卷分两次发放,先采用SRSS调查206名护士的睡眠状况。SRSS量表共10个因子,每个因子5级评分(1~5分),总分10~50分。总分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一线护士睡眠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6.80%护士存在程度不同的睡眠问题。相关数据详见表1。

2.2 不同因素对护士睡眠质量影响比较

不同婚姻状况、年龄及班制护士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皮肤问题

通过睡眠状况自评量表统计,睡眠因子总分≥23分者117例为有睡眠问题者,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睡眠质量差可能引发的皮肤问题,调查结果见表3。睡眠质量差可能引发的皮肤问题主要表现在皮肤暗淡无光及黑眼圈,两者占总人数的68.45%。

3 讨论

3.1 护士容易发生睡眠问题

通过SRSS测定,睡眠因子总分≥23分者117例(56.8%),临床护士睡眠质量整体较差。睡眠问题的产生可能与护士婚姻状况、年龄、班制等因素所致的睡眠质量不佳有关。

3.2 影响护士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3.2.1 护士的睡眠质量与婚姻状况密切相关 已婚护士睡眠问题高于未婚护士,其原因是已婚者有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3],特别是成为母亲后在孩子的成长教育、家庭事务上需倾注更多的精力,是产生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2.2 护士的睡眠质量受年龄因素的影响 25~34岁年龄组睡眠因子分最高,可能与此年龄段护士正处于婚恋、妊娠、抚育幼儿阶段,导致睡眠质量差有关。而34岁以上护士中多数人正成为各科室护理骨干,工作压力大,加上职称晋升、家庭和孩子教育等压力,致睡眠问题。25岁以下护士大部分面临在职学历教育,工作中经验不足、专业知识相对欠缺,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精力透支从而影响睡眠。

3.2.3 护士的睡眠质量受不同班制的影响 护士长期轮班,日夜班交替,影响人体生物钟节律,干扰个体自身正常生活方式,从而导致睡眠质量差。

3.3 睡眠质量差可致多种皮肤问题

3.3.1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皮肤暗淡 睡眠不足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淤滞,循环受阻,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老化,导致皮肤暗淡无光。本调查研究显示,28.64%护士存在皮肤暗淡无光。

3.3.2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黑眼圈、面部生成色斑 睡眠不足会使眼睛疲倦,血液循环不佳,大量的毒素及黑色素无法正常排除体外,产生黑眼圈。同时,也会导致面部色斑的生成。表3显示,39.81%护士有黑眼圈。

3.3.3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皮肤干燥、脱皮 干燥缺水肌肤没有得到正常的休养,会影响到自身的锁水机能,同时,因无法保证氧分的供应,皮肤会营养不良,出现干燥、甚至脱皮。

3.3.4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鱼尾纹 睡眠不足影响皮肤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皮肤缺乏营养而加速衰老[4],类似于眼角的鱼尾纹必然过早出现。

3.3.5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痤疮 睡眠不足会使皮肤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甚至紊乱,从而导致肌肤油脂分泌异常,过多油脂未及时清洗掉,则会引发痤疮。

3.4 对策

3.4.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家庭三者的关系 不上夜班时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建议最佳的入睡时间在晚上10点左右,因为人体在0∶00~2∶00间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有利于精力的恢复。有计划的进行学习、工作,使其工作学习两不误又能兼顾家庭。

3.4.2 建立夜班生活制度,提高睡眠质量 科学排班,合理控制夜班的次数,减少昼夜轮班的频率,尽量减少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夜班护士在夜班前应尽早就寝,夜班后及时补充睡眠。

3.4.3 睡前合理安排,营造舒适睡眠环境 睡前学会自我调节、释放压力,比如聆听音乐,喝一杯热牛奶。远离咖啡、尼古丁,不饮酒入睡,忌饱食[5]。另外睡前开窗换气,调节室内温度,一般冬季控制在18 ℃~22 ℃,夏季以25 ℃为宜,湿度控制在50%~60%为宜。关掉会影响睡眠的电器,处于安静环境,提高睡眠质量。

3.4.4 睡觉前做好护肤工作,提高睡眠质量 保养品最好在刚清洁完皮肤时使用,使保湿作用发挥到最大,厚度以能让皮肤透气为原则。对于已经长痘痘、起疹子、表面粗糙的皮肤,建议洗完脸后什么也不擦,运用睡眠时间让皮肤彻底休息。另外,眼部的护理也十分重要,眼霜、眼部精华液必不可少。睡前再洗一个舒服的热水澡,干净、清爽的感觉也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护士的睡眠质量与婚姻、年龄、班制密切相关。针对睡眠不佳的护士进行正确睡眠的宣教,提出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利于护士重视睡眠、拥有健康的皮肤。

参考文献

[1]庞溯摈,许琼凤.临床护士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41-43.

[2]李建明.对13273名正常人睡眠状态的评定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1.

[3]严由伟,刘明艳,唐向东,等.压力源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现象学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1537-1547.

[4]房林,赵振民.皮肤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0,53(2):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