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制度(精选5篇)

  • 学籍管理制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1忽视学生发展的特点 大学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城市、地区和民族,各自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和习惯。而在大学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决定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和地点,由教师决定授课的方式、内容和进…

学籍管理制度(精选5篇)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学籍管理,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对学籍管理的描述是:学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制定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在日常学籍管理中应重点管理好成绩卡和学籍卡,做到完整、准确、规范、及时。学籍管理属于教学运行管理的一部分,而教学运行管理是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其基本点是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学籍管理制度,是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高校用来规范和调整大学生在校期间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级、留(降)级,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停学、复学、退学,奖励与处分,毕业和毕业资格审查、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2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忽视学生发展的特点

大学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城市、地区和民族,各自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和习惯。而在大学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决定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和地点,由教师决定授课的方式、内容和进展等方面,学生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情况很少,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来看,能保证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习惯进行学习显得十分必要。而在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虽然对人本管理已经有了各种尝试和探索,但仍然存在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阻碍学生自由学习的问题。

2.2弹性学制的实施困难

某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中规定: 普通本科学制为四年或五年,专科学制为两年或三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即四年制本科学生学习年限为三至七年,五年制本科学生学习年限为四至八年,二年制专科学生学习年限为二至五年,三年制专科学生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 第二条规定 :学习优秀、能力较强的学生,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所在院(部)教学院长(主任)批准,每学期可以适当多选或提前选修课程,提前达到所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要求,取得毕业资格。 但在具体的制度实施上,弹性学制的执行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力。但具体执行起来却受到很多因素的阻碍。比如,一名学生在大二提出申请希望提前一年毕业,首先要经指导教师或是辅导员的同意,再经由教学院长的批准方可取得提前毕业的资格。在之后的学习当中,他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原计划两年的课程,除了大量的必修课,他很难再自由地选择其他课程进行修读。也就是说各个学校虽然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提出了弹性学制,但其执行的教学大纲仍然是四年制的标准,学生想要提前毕业会给学习带来很多的困难。

2.3转专业的限制

学生要求转专业的原因大多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大多数都缺乏主见,对家长的意见和要求言听计从,而家长大多又是从社会需求和就业来抉择报考专业,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爱好专长以及长远的发展,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叛逆心理;二是录取时由于调剂的因素,导致了学生不得不接受原本自己并没有考虑过的专业方向。虽然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是对一个对专业方向和未来发展的关系了解甚少的学生来说,他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完全理解专业的实质,所以要求转换专业也是情理之中;而对于第二方面的原因,更是因为学生是被动接受,所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个选择自己真正爱好的专业的权利。作为学校层面,当某些学生有转专业的意愿的想法时,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该专业的特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必要的要求。学校在制定相关的转专业的制度时,应该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意愿为前提。如某学院的《普通本、专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中规定, 学生入学后,一般应在被录取专业完成学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申请转专业。每位学生只可选择报转一个专业: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从规定上看, 学生确有专长 , 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 所要表达的诉求点让人捉摸不透。比如,怎么去判定确有专长呢?由谁来判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方式来确定这个判断标准呢?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强调 确有专长 而不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呢?由此可见,现行制度的出发点并非是完全出于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没有真正体现允许学生入学后再次自主选择专业的实质性意义。实际管理工作中,能有幸转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在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扼制了学生的求学意愿。

2.4制度执行程序不够规范

提高学籍管理制度的透明化不仅能优化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也可保障学生权益,同时有助于建立 以人为本,信息畅通,改进完善 的沟通平台,因此,这就要求管理执行过程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于学籍管理制度内容的透明化,大多数高校都停留在新生入学时人手一册的发放和公布,但后期制度章程的宣传工作有所欠缺。要做到学籍管理制度的高透明化,就要求学校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与普及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此外,在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内容的透明化的同时,严格按照相关章程建立有理有据、公正公开、科学合理的机制保证制度执行过程的透明化。只有同时做到学籍管理制度的内容与执行的透明化,才能充分发挥学籍管理制度的作用和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

3建立 以人为本 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

人本 就是在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上,人是本体,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人是标准,人高于自然和社会,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 :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人是价值形态中的最高主体。 以人为本观念是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而出现的,但真正从哲学上把从抽象 人 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 人 的关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只有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以人为本才得到了真正的科学说明,并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 人 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性的觉醒,以人为本的教育成为必然。 以人为本 的管理,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人本管理,简单地说,指的是在教学管理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的对象。

3.1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部分不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发展,而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籍管理制度上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课程的免听,即允许学习成绩好且自学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申请自学,经过批准后免听有关课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不跟班听课,但须参加平时测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完成作业和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该课程学分;课程的免修,即学生已经修读过的课程或者自学过的课程可以申请免修,对于专业分流者允许其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免修,而对于其他情况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免修课程结业考试,成绩在规定的标准以上者可以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3.2鼓励学生参与学籍管理

让学生尽可能个性化民主化,使之拥有自,从而带有责任感地参与到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来,这是教育管理制度的突破与创新,也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所需要发展的。大学生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主要核心,院校和学生不是传统的教育和被教育的角色,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关系,这就需要院校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时,要负有责任认真切实地调研和总结学生的要求和建议,要有纪律有组织有规划地与学生交流,多一些沟通多一些关怀,最大范围内收集整理学生的需求信息。例如,一些高等院校在建立教育行政学生助理制度上,就是通过学生助理参与讨论并合理地采纳了学生助理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修订意见,而学生更愿意自觉遵守这样民主产生的教学管理制度。

3.3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便捷化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1高考填报的志愿不理想

填报志愿多为老师和家长的建议,学生本人对众多专业的了解只浮于表面,有的学生被录取的专业为第二志愿、第三志愿,有的由于填报不恰当调剂为其他专业录取。入学后,便会出现有的学生专业学习上的不适应,或对所学专业设置不满意等问题;

2缺乏专业认同感

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对就业前景产生担忧,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专业兴趣发生变化,致使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学习态度消极,有的甚至不能完成学业。

3追求光明的就业前景

医学类专业这些年来一直被追捧,医生护士的职业也十分受人尊重,如就读于医学类院校的非医学类专业,许多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前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入医学类专业就读。

二.转专业政策分析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需求,我院2013年首次开展转专业工作,颁布了《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连云港校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7名学生顺利转专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相关院校的转专业完全放开和部分放开思路,进行了自我剖析以求制定出合理的转专业制度。

1转专业制度较为严格

学院迁址连云港办学后,首次开展转专业工作,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各专业均衡有序并稳定的发展,在初期制定了相对保守的,较为的严格的转专业制度,首次转专业名额为当年招生数的5%,申请人数仅占名额26%。

1.1转专业面向对象和原则:主要面向本科生一年级在校生,时间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文科理科专业不得互转,不同学制间不得互转(意在转专业制度调整中放开)。

1.2转专业资格:要求必修课成绩(除体育)平均学分绩点列本专业年级前5%,纵观相关院校,除要求无不及格、无违纪行为,其他转出资格均逐步放开,仅对转入医学类(控制类)专业要求学习成绩排名10%-30%,对转入非医学类(非控制类)专业不作其他要求,通过转专业考试即可。

1.3转专业程序及录取标准:学院教务部门根据各专业情况公布可转入转出名额,学生申请后转出学系部审批,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进行资格审核,组织转专业笔试面试,最终以面试排名确定转专业名单。在转专业录取标准方面,有的学校把转专业考试安排在学系,学生必修课程加权平均学分绩点占60%,学生必修课程加权平均学分绩点在本专业年级中排名分值占20%,系考核占20%。

1.4转专业学籍管理:要求补修转入专业主要课程,其他医学类独立学院有要求转专业学生在2周的试读期内如不适应新专业学习,可申请回原专业学习,超过试读期后不再更换专业。跨学科门类或跨专业类的学生原则上应从一年级开始修读。非医学类专业转入医学类专业学习者,必须从一年级开始修读等。值得学习和采纳。

2专业思想相对稳定

大部分专业认同感较强,其中护理学、药学、医学影像技术三个专业无一人申请转专业。专业思想的稳定和我院各式各样的专业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三.保障学生合理转专业对策

转专业制度是高考一考定终身制度的一种补救,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同时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完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转专业政策的推行对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要求。科学地制定转专业政策,规范地运行并使之制度化,促进学科合理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完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严格规范转专业程序,坚持 公开、公平、公正 的原则

应遵循有关规则与程序,统一考试,双向选择,宏观控制,做到政策透明、计划透明、结果透明;应当明确转专业的时间,公开转专业的条件、考核方式,公布拟转出或转入学生名单,接受校内外监督。为了保证各专业平衡发展,对转专业的申请时间、条件、成绩、名额和比例等方面都明确要求。转专业过程中要严格审批、规范管理,做好保密措施,包括试题保密和考核人员保密等。命题7签好保密协议。转专业全程请监察部门监督。转专业工作对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提出了挑战,要仔细考虑学生转专业过程中和转专业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教学资源安排和学籍状态更新,及时做好相关预案工作。

2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增加专业认同感

从新生入学时起,应进行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学教育,并组织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袖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指导,从学习内容、实践安排和就业方向等方面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所学专业,促进学生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从源头上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保持专业思想稳定,避免盲目转专业情况。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大类专业招生

充分自由的转专业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最大限度地尊重了个人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教育成效,学校要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满足学生选择专业的需求,降低转专业门槛,放宽学生转专业条件,让更多的学生享有专业选择的自由和空间。实行 前期趋同、后期分化 的授课方式,后期分专业方向,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更充分的条件。为适应高校转专业发展的需求,应建立一个相对平衡的基础知识平台,有助于转专业前后学习顺利衔接;也可拓宽本科专业口径,实行大类招生,二年级再进行分专业教学,减少转专业对高校的冲击;做好校内各专业资源的综合调配,结合行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合理做好计划调整,保持各专业间生源良好互动;做好完善转专业政策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发挥所长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转专业方式

独立学院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主动探索、推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争取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竞争中更有优势。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转专业方式:

(1)成立校企合作班:学校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的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生进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工作,使学生知识、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设热门专业实验班:就业前景好是学生和家长选择专业重要因素之一,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十分受欢迎,但在转专业过程中,一般名额较少,要求较为严格,不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学院在教学资源可以承担的情况下,可开设热门专业实验班,缓解转专业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3)推行辅修、第二学位:转专业比例毕竟有限,只能满足部分同学需求,学院可以通过推行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等形式,使部分转专业不成功的学生发挥其兴趣及专业潜能。如临床医学专业可加修急诊方向,护理学专业同时可申请学习管理学学位。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注册;电子化;“两上两下”

加强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是规范办学行为,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是加强学籍学历管理的重要方面,我校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在学籍学历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加强学籍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电子注册制度的具体措施

电子注册主要指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年注册和毕业生学历即时注册三个方面,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重点。我校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做好电子注册的三个方面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真实、及时。

1.新生入学复查关。为杜绝冒名顶替事件的发生,我校从报到开始就进行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学生入校后学校组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等人员通过审核比对新生录取名册、电子档案、照片、身份证件等材料,排查是否存在冒名顶替现象。

2.在校生学籍异动关。我校学籍异动严谨规范,学籍变异结果由两级会议决定,学籍异动通过“两上两下”过程完成。两级会议是指,对于除退学以外的学籍变异由学校召开教学院长会议讨论决定,对于退学的学籍变异由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两上两下”是指,各学院统计出应进行学籍处理的学生,统计结果告知学生本人,学生本人进行核对,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换意见,这是一上一下;再一个一上一下是各学院把学籍变异的统计结果与学生的各种诉求提交有关会议讨论,把讨论结果和学校决定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学籍变异过程既遵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又体现出一定的人性化,避免出现矛盾。

3.毕业生信息审核关。毕业生数据是学籍学历管理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环,毕业生信息准确与否涉及到后续的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信息是否准确。我校特别重视毕业生信息审核工作,对于毕业生数据坚持做到一个都不多、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错的“三个一”的原则。我校在毕业学期初即进行毕业生信息的核对工作,毕业生信息交由学生本人签字核对,学生修改的信息要和教育部学信网以及本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以及学生身份证反复核对,核对无误的信息才允许进行修改。

二、学校在学籍学历管理工作上的主要特色

1.制度建设,重在长效。学校进一步规范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强化工作责任机制,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合法权益,建立了一系列学籍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了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2.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学校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学籍学历政策宣传力度。一是利用好宣传栏、公告栏,及时张贴《高等学校学生获取学籍及毕业证书政策告知》等宣传资料;二是及时将学籍学历管理的有关规定在校园网上;三是利用学院广播进行多次广播;四是通过班主任召开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五是将学习学籍学历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六是学籍管理规定进考场,使学籍管理制度深入人心。

3.以生为本,重在服务。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为了深入贯彻“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校实行学籍预警制度,实行关口前移,及时提醒和告知学生。强化学籍管理队伍,形成一支以教学院长、教务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人组成的学籍管理队伍,通过不同层面加强对学生学籍学历知识的教育、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

4.理念创新,与时俱进。目前教育教学的理念在不断更新,新一代年轻学生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和需求,学籍管理规定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我校学籍管理逐步形成了“人人成长、个个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

5.特殊学生,特别关注。学籍学历管理不只是数据管理,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与服务。学籍管理的重要部分是特殊学生的管理。我校重视和关心学籍管理中的特殊群体,特殊群体指包括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内地班和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地震灾区学生、参军复员学生、专升本学生、留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学生等方面的学生群体。学校经常召集特殊群体学生开会,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协调有关方面予以解决。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措施,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

学生学籍记载了每个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客观反映了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状况。也是一个人接受某种教育程度的经历和他所达到学识水平的信用凭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教学秩序。高职院校特别是新几年新成立或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以前根本没有在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方面的经验积累,学籍管理制度基本是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的,但随着学籍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学籍管理制度必须适应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

学籍管理制度的功能是对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控制、激励和调节,以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完成学业制定基本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具有规范性和促进性。学籍管理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一)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我院通过建立《普通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成人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对我院在册的两种不同学籍身份的学生学籍管理做了明确的说明,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形成对不同学籍的基本认识,避免学生因为学籍问题发生不稳定因素。

(二)学籍管理制度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我院在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学生可能通过参加对接本科自考等形式取得学分,使学生在完成校内课程学习的同时主动参加本科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素质。

(三)学籍管理制度是树立良好教风、规范教师教书育人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制度,并建立约束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二、高职院校现行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学籍管理制度的许多条款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的,未能体现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一)从管理层面看: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特别是学校实行学分制后,使学籍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我校而言,既有普通专科学生的学籍管理。也有成人专科和中专学生的学籍管理,并且各类学生的学籍管理各不相同,如果学籍管理工作还是由教务处统一处理,则教务处需要承担的学籍管理工作就日趋繁重,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并且,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对学籍管理不够重视。没有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制定出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合理的管理人才结构和稳定队伍。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频繁,致使学籍管理的真正作用难以体现。

(二)从管理队伍层面看:学籍管理队伍与新形势、新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学籍管理从人工操作向计算机信息化操作过渡,而学籍管理人员却不能跟上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在高校学籍管理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是出于安置引入人才家属的目的调入的或是以前从事传统学籍管理工作的老同志,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素质;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仅靠自身实践及学习摸索很难迅速达到岗位的要求。

(三)从师生认识层面看: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学籍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视学籍管理为教学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学生只把自己作为学籍管理中的一个被动对象。有的学生直到临毕业才发现自己尚有缺考或不及格的课程;个别教师在学生求情、纠缠之下更改考试成绩;个别部门因为学生毕业找工作困难,还将奖励记入学生学籍档案而将处罚不了了之,这些都将影响教学质量和整体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必要不断优化学籍管理制度。

三、新形势下优化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一)以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建立动态的电子学籍档案

解决各高校现阶段学籍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必须以教育部电子注册要求的内容为导向,以学籍学历管理网络平台为蓝本,结合自身情况购买或自行开发“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电子学籍档案是把学生的个人信息输入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每人一条记录,每个输入的字段都可以作为查询检索的人口,通过检索就能直接在计算机或网上调阅学生的在校信息,从而能核实、确认在校学生或毕业证书的真伪,便于对学籍信息统计,保证学籍异动处理的及时、准确,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电子学籍档案应尽可能全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情况,记录学生的思想、学业、体质、纪律等方面的自然情况和历史演变过程。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中教学类档案归档范围所列学生学籍档案内容有:反映学生入学基本情况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成绩总册、在校学生名册、学生学籍变更材料、学生奖励材料、学生处分材料。笔者认为这些信息都应录入电子学籍档案,也是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作为电子注册工作的依据。

(二)实行完全学分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分制是用学分反映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并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它把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基本标准。实行学分制就是打破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赋予学生较大的灵活性与自,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在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及学习方式等。

(三)推行学生学籍的二级管理,促进学校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管理技术的进步使学籍管理进一步走向综合化,形成更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和系统。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从学籍管理的角度分析,呈现出专业设置多样化、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特点,因此,学籍管理绝不是教务处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充分发挥下属学院的直接管理作用,可以在下属学院建立学籍管理的二级管理体制,下属学院指派教学秘书专门负责处理本学院学生的学籍和成绩,这样就保证学籍管理的质量,提高学籍管理效率。

(四)充分发挥制度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籍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新生入学

1、接受义务教育的起始年龄为6周岁。

没有丧失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残疾儿童为正常招生对象,其入学年龄可针对具体情况放宽到7周岁或8周岁。

2、适龄儿童入学应具有所在施教区家庭正式常住户口,其户口原则上应随父母(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实际常住地、产权证(产权证是指房屋所有权证,持有者是适龄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三者一致。属下面情况之一的适龄儿童,并持有相应的证明,按正常入学办理。

①儿童随父母一方在施教区常住,父母中的另一方是不在*地区工作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在外地工作、务农或出国定居;父母离异,儿童户口随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常住的。

②儿童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施教区常住的,其父母双方都是不在*地区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及公派出国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

适龄儿童随父母户口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处落户的,其父母双方均未购买或分配住房并实际常住且户口从未迁移过的。

③儿童户口单立,其父母是不在*地区的现役军人(含武警),且户口应与实际居住地一致。

3、小学招收新生不得进行智商等各种测试。任何小学(含民办小学)接(招)收各年段的学生不得进行选拔性的考试或变相考试。

4、适龄儿童与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常住地址(产权证)不符的,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就读。

5、凡是小学新生报名工作开始后出现的适龄儿童家庭住房、户籍变更的,由学校登记情况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校就读。

二、转学

1、小学生户口因家庭住址变动迁移的,父母(法定监护人)可持有关证明,到户籍所在地学校联系转学,经转入地学校同意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学校对符合条件的转学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转入学校如班生人数确已满额,也应先予登记,并向家长说明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再由应接受学校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处理,安排到相对就近并有学额的学校就读。

2、转学不得进行入学考试,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三、借读

1、学生在非户籍所在施教区入学作为借读处理。凡是因故要到施教区外借读的新生,也应先在户口所在地小学办理报名手续,取得学籍后,才能办理借读手续,到借读学校就读,并注明借读年限。

2、学生家庭住房变更,未办理转学,仍在原学校就读的,按借读处理。

四、其它

1、学生家庭住房(二手房除外)变更,只要其情况符合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学校应按正常情况处理入学问题。特殊情况由学校上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处理。

2、学生家庭有几处住房的,父母应以一处为相对固定居住地,其子女入学的户口要按规定办理。

3、二手房购买者子女入学的规定:

①一年级新生入学,其父母(法定监护人)应在小学招生报名前办好二手房的产权证及户口迁入手续,并实际居住。

②凡在学生学习中途购买二手房的,根据该学区学额情况安排入学,如施教区内的学校学额已满,本着相对就近的原则,由区教育局统筹协调安排学生就读。

③学校对施教区内二手房的每套住户,只能同时安排一名学生在相应学校就读(非独生子女家庭除外)。

4、拆迁户子女就读规定:

①拆迁户在购买新房后,应按新的居住地,到所在施教区的小学办理就读手续。

②有困难的拆迁户(因各种原因未购买新房的)子女可以在原施教区入学就读。

③拆迁户在过渡期间,确因暂住地与原户口所在地较远,无法在原施教区就读的,持户口簿、拆迁证、暂住证等有关证明到暂住地所属学校办理借读手续,如学额已满,则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到有学额的学校借读,并按规定缴纳借读费。

④所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省有关借读的收费标准,按学期收取借读费。不得按学制一次性收取,不得强行要求学生家长另行交纳赞助费或另立名目收费,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拆迁户子女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