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设施;管理
经济是文化积累的结果,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而农村文化设施在中国农村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基础,也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保障。因此,农村文化设施发展的走向和走势,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意义十分巨大。认识农村文化设施发展的现状,了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健康、稳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设施的界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也对文化设施提出了更的要求。怎样对文化设施的概念进行界定?不同的时期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郭丽春在2001年的《百家论坛》期刊中的《浅谈文化设施建设》对文化设施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文化设施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的一大要素,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象征。
国家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在2002年的《关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探讨》一文中,为了使文化设施有效地运作并发挥其功能进一步分类:文化设施划分为管理型和经营型的。而我国文化部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二虎在2004年09期《行业纵横》中的《试论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行业管理》一文里对文化设施的定义进一步的补充;文化设施的广义概念:具有特定文化功能和文化附加值的建筑或建筑群。文化设施的狭义概念分两类:一是公益文化设施,二是效益文化设施;总体来讲,专家学者们对文化设施的界定争议不大,不同方向的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领域对文化设施进行了定义。比如图书馆、文化馆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设施是属于管理公益型的;电影院、舞厅等是属于经营效益型的;而美术馆则属于半经营半管理型的。
综上述各专家的观点,对文化设施做了简单的界定;广义概念:具有特定文化功能和文化附加值的物质载体。狭义概念分两类:软文化设施和硬文化设施;软文化设施是指文化人才:文化艺人、艺术家、文化活动的策划管理者;硬文化设施:一是公益文化设施,具有特定文化功能的项目;二是效益文化设施,即市场化经营能够产生效益、并能使投资保值增值的文化设施。
二、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和意义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关系到国家“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深刻认识到农村文化设施在农村极其关键重要的地位,认识到这一点,农村的建设才能更进一步顺畅地进行下去。
(一)文化设施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
郭丽春在2001年的《百家论坛》期刊中的《浅谈文化设施建设》一文对文化设施作用阐述:文化设施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象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文化设施就是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文化功能的作用,这个提法的改变,标志着我们认识升华到一个高度;所谓文化设施是繁荣文化事业的一大因素,是国为没有文化设施或者文化设施奇缺、破旧和老化,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的繁荣。而且文化设施是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象征,是因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乡镇的博物馆、图书馆、歌舞厅、游艺厅、青少年宫、文化馆(站)、艺术馆、展览馆、游乐场等文化设施,既展现着昨天的历史文明、又展现着今天的现在文明。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确定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转轨产生的经济和社会的各种摩擦,有可能使较小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放大成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并加大矛盾双方的冲突。农村是转型时期矛盾冲突的焦点,因而这一时期农村文化发展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先进的农村文化发展可以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落后的农村文化也可以给农村稳定带来消极作用。
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不言而喻,周至雄的《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中指出: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农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普及科学文化卫生知识、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健康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阵地。
(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有效保障
冯雨峰、黄扬飞在2006年7月的《省域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的调查与分析》中提及:文化设施建设是城乡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为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活跃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这些文化设施还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功能,逐步成为区域性的文化中心,从而对城乡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既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城乡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有效保障。
三、农村文化设施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文化设施虽然在不断改进中,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及具体设施的发展,不过我国农村文化设施现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朱保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中认为“中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孙金荣等《2003年山东省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比较与理论研究》中提到“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薄弱,总体上看,不少乡村文化建设普遍停滞不前,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张军在《农村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说“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在改革和发展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将文化作为公共事业看待,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文化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导致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而他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1、县乡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能力较低;2、企业和个人向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3、农村文化人才匮乏,已严重影响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村文化设施滞后原因
齐峰和林尚然在《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表达了他们认为的原因“1、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多年徘徊在1%以下,许多地方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只能保证基本工资。2、农村文化阵地丧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市县乡各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同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空白点。三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冯雨峰和黄扬飞的《省域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的调查与分析——以浙江省为例》提到一些具体的数据:在农村,由于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明显落后,供给显得十分不足。比如嘉兴市仅40%左右的村建有文化活动室,总建筑面积约5万m2;拥有篮球场114个,文化广场(农民公园)59个,健身路径27条,这些数量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分别是为11%、5.7%、2.6%。许多村一般只有1个活动室,实质上是老年活动室,而且主要以男性老年人喝茶、搓麻将、玩纸牌为主。还有通过创建东海明珠工程和先进文化县(市、区),嘉兴市虽有39个乡镇建起了文化中心,但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日常管理经费难以落实,设施利用率低,有的功能异化,失去文化内涵,致使这类达标工程流于形式,成为空壳。由此,笔者建议文化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体现地区差异。标准设置除了要考虑行政级别外,还应参考经济、人口规模、地方特色等指针。
(三)关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的总结
各家观点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笔者认为李秀芳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在诸多论文著作中最具现实意义。其在文中认为:
1.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1)乡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2)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3)乡村文化市场发展不规范;
(4)乡村居民还存在大量不适应全面小康社会的思想观念;
(5)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2.存在问题直接原因
(1)各级领导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2)各级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3)乡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4)乡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
(5)乡村居民收入偏低致使乡村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6)历史发展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落后。
四、文化设施对策建议
面对现实中的复杂的问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大量学者发表了他们认为的可行性措施。
(一)投资与经费的关键作用
朱保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认为要“转变观念,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经费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而解决的办法只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其主要管道有三:一是国家拨款,二是社会筹集,三是自身积累。”周至雄的《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加大投资力度,多轨齐下,拓宽筹资管道,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在农村文化设施的地位十分关键。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邱小玲在《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说“在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适度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与人才投入,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政府为主导,国办、民办并举。二是结合农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的不同情况,做到“两个不同”,即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
李英的《浅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基本对策》对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措施总结为“完善配套设施、保证文化产业发展后劲。文化产业既是社会效益第一的产业,又是方兴未艾的产业,因而需要重点扶持与培育,这就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设施,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证。”其中明确提到文化设施的重要性及措施方案。:
(三)地方具体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措施
李秀芳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一)提高各级领导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二)增加对乡村文化的投入,(三)建立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四)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五)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张秦在《陕西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里就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1、将县级图书馆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龙;2、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纽带;3、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4、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5、鼓励和支持“民办文化”进入村文化设施建设体系”。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设施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也不是一个地方政府,一个法律条文,一声口号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必须得从宏观上认真规划,从细节上小心处理,从态度上严格把关,从实施上苛刻执行。各位学者都只是从理论上对农村文化设施进行指导探究,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还需地方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有效率、有创新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文明和谐社会[J].城乡建设,2005(3)
[2]王娟,林红杨,李春梅.浅谈文化设施的发展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8)
[3]钱梅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据通讯,2004(9)
[4]齐峰林尚然.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文化建设,2006(3)
[5]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5(1)
[6]张军.农村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社会科学,2006(3)
[7]宋惠昌,何建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陆学艺.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9.
[9]陈振勇.中国当代农民阶层的文化诉求[J].河北学刊,2003(3).
[10]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厂区规划思路管网综合环境工程
1建设背景和现状
1.1建设背景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和经营,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大型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占地43万m,总资产11亿多元,现有职工1400人。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地处黄河以北的盐场地区,南临盐场路。盐场地区隶属兰州市城关区,与市区虽一河之隔,建设却未同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综合环境差已成为制约盐场地区发展的瓶径,2004年《兰州市盐场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并报市政府通过,规划中,盐场地区被定位为兰州市重要的文化、科研、生物工程、医药研发基地和城市北部的生活居住片区,明确提出推动兰州市城市规划的主轴由原来的东西长轴向南北短轴转变,实现城市布局的均衡发展。这将给盐场地区的发展带来契机,也将给该区域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1.2项目现状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厂区占地约30hm,厂区内除办公、生产建筑和道路外,基本上全被绿化地覆盖,是环境优美的园林单位,但建筑物陈旧、基础设施配套差。
本次整改道路属于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区内路,共6条,总长2.1km。除3号路需要拓宽建设外,其余道路均在已有道路基础上整改,目前厂区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路面破损:已建道路大部分路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和断裂,局部路段路基明显下沉,两侧道牙破损严重。
(2)线形凌乱:厂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旧路在建设中没有太多考虑线形要求,施工不严格,致使现状道路中线凌乱。
(3)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厂区初始建设年代久、历时长,缺少整体性和统一性,厂区路网、管网、办公建筑等配套设施陈旧、凌乱,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
2建设必要性分析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目前厂区内绿树成荫,草地连片,6号路两侧挺立着许多大树、古树,围墙内侧的梧桐、梨树每年春天花满枝头,是名副其实的园林单位,但基础设施陈旧,其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单位快速发展的需要: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实现利润2.08亿元。截至2008年9月底,已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实现利润3亿多元。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均列甘肃省生物医药行业第一名。但厂区建设明显滞后,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彰显不出该单位的时代风尚。
(2)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生物制品研究所现有职工1400人,是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平台,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可为各生产组团提供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优化厂区布局,改善区域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3工程设计
3.1设计内容
(1)设计范围:生产厂区内6条道路整改设计及配套设计、厂区总体规划设计。
(2)设计内容:对道路工程,给水、排水(雨水和污水)工程,照明工程,管线综合及道路景观,综合规划等内容进行方案设计,同时针对横断面布置、路面结构的选择、排水系统、环境景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3)功能定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该项目功能定位为厂区道路和厂区综合规划。具体功能有:
a.拓展厂区发展空间、提升企业形象;
b.整合现有景观资源,建成花草品种齐全、植物搭配协调的生态园区;
C.提高基础设施档次,推动企业快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3.2设计原则
(1)处理好建设项目和工程现状的关系。(2)利用已有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力求工程设计体现现代化的时代气息。
(3)处理好道路和现状道路的衔接,尽可能提高技术标准,使平、纵线形合理组合,满足安全、舒适的要求。
(4)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和雨水排除方式,合理布设各类管线,做好管线综合工作。
(5)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道路建成后的后续工程:如办公楼和生产车间等改造建设的衔接。
3.3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
3.4厂区总体规划
3.4.1总体规划思路
(1)根据企业办公、生产需要,结合场地、生产流程、环境、安全和美学的要求,对总体空间和建筑物合理布局。
(2)以道路为依托对各种管线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为管理和维护提供方便
(3)明确厂区建设规模和风格,如:彻底、逐步地改造还是在旧貌基础上局部改造,将单位园区建设成现代化的企业园区还是突出行业特点、企业独特风格和企业品牌等。
3.4.2专项设计思路
专项设计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
(1)建筑物规划
建筑物的布局规划是以生产流程为依托的,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空地、建筑物、运输设施,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办公资源、划分明确而便捷的生产组团。
(2)道路网规划
道路网布局以生产组团为依托,只有在生产组团划分明确后,相应的道路网配套设施才能有效跟进,如:该生产区主要通行货物运输车辆,则道路功能主要为交通功能,各生产组团的关联程度也决定道路的布局。
(3)管网规划
管网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排水、上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等,与区域内的生产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合理的管线规划,可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管网规划也需要大量详细的资料和数据,如:人口、生产工艺、生产用水量、生产废水量、需要特殊处理废水量等,电力也是如此: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等,在市政项目建设中,多采用综合管沟和综合直埋的方式,但在园区规划,更多的是要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生产需要、用地需要,结合园区建设进行。
3.5道路工程
3.5.1平、纵、横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面临两种选择。
方案一:整改的6条道路均在旧路的基础上布设平面线形,可以避免砍伐旧路两侧树木,但旧路线形也存在问题,由于旧路网建设没有统一规划,道路中线不通直,局部扭曲。
方案二:重新布设线形,沿线绿化和部分树木遭到破坏。
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方案一。
(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遵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尽量不破坏旧有景观,并考虑与将来建筑物的改造建设衔接。
(3)横断面设计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有两种:6m和5m,除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形式外,其余道路断面宽度均采用6m。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可以保证两侧树木不被挖除。3号路旧路宽度只有3.8~5in,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拆除部分楼房散水台阶、改移管线等。
3.5.2路基、路面设计
路基、路面设计充分考虑到所建道路均为厂区内路,车辆少,行人多,对路基和路面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同时结合考虑气候特征,自然区划、施工条件等因素,以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路基稳定、路面耐久的原则进行设计。
结构层总厚度48cm,组合形式如下:
18emC30混凝土路面;
30em水泥石灰稳定砂砾土。
土基:原(填)土夯实,保证规范要求的含水量和压实度。
3.6管网工程
3.6.1排水工程(雨水和污水)
方案一排水设计思路:
(1)道路范围内雨水主要采用路面排水。道路两侧多为绿地和树木,道路宽度5~6m,路面范围内雨水量不大,考虑到兰州总体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气候特征,建议采用路面排水,将道路范围内雨水排人两侧绿地,充分利用雨水浇灌绿地。为了防止大量雨水下渗影响路基稳定,在绿地与道路之间设置渗沟进行排水。并建议在今后厂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两侧一定宽度内均设置绿地,增强道路的空间和景观效果。
(2)低洼区域雨水与污水排除相结合。对局部区域雨水汇集并排除困难时,采用雨、污结合的方式排除积水。
(3)污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入预留空间。
方案二排水设计思路:
雨、污分流,分别埋设雨、污水管道,在道路范围内,按40m间距在道路两侧布置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这是市政道路设计中常用的做法。
本次设计推荐方案一,方案一结合了厂区实际情况,结合绿地灌溉,避免了部分管道施工,减少了管道的管理和后续维护工作。
雨、污水管道设计: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管线采用直埋敷设,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基础下做20em厚砂砾垫层。
3.6.2给水工程
给水设计思路:
(1)给水管线兼负载区低压消防任务。
(2)给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人预留空间。
(3)设置的给水管道应符合远期管道通水量的要求。
给水设计:本次设计方案考虑生活、生产用水和消防、绿化用水,给水管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带内,当道路两侧不具备绿带的条件时,埋设在道路范围内。给水管线采用PE200塑料管,管道直埋敷设,管道埋深1.0m,下设砂砾垫层。消火栓:消火栓为地下式,设置平均间距120m,消火栓直接设在给水管道上。
3.6.3中水设计
兰州虽是“两山夹一水”的城市,但也是缺水的城市,气候干燥,每年为树木和绿化浇灌消耗掉大量用水,目前,中水利用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工程也逐步得到实施,比如:彭家坪高新技术开发区道路网建设中就全线敷设了中水管线,在雁滩南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利用大面的草地净化、过滤雨水和部分污水,然后重新利用,浇灌树木。作为生产园区,应结合生产用水和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综合考虑。
3.6.4照明工程
道路照明是一项重要的配套工程,灯具的选择能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不同的灯具在能源节约、维修成本和价格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次设计中考虑到是园区道路,配套灯具采用庭院灯,突出视觉和景观效果,同时满足平均亮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指标。
照明灯具近年来更新很快,各种形式、类型的灯具不断出现,如:太阳能灯、二极管灯等,造型也变化多样。
本次设计采用在道路单侧布置,灯纵向间距为30m,供电线路采用地下电缆方式埋设和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在照度要求高的路段采用电缆敷设形式提供电源,每30m设电缆检查井一座;在照度要求不高、埋设电缆不方便的路段采用太阳能供电形式。
3.6.5管网综合
管线综合是为合理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厂区内应当敷设给水、污水、雨水、照明、热力、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本次设计中只涉及了给水、污水、雨水、照明四类管线,但不管是道路建设还管网敷设都有耗资大、牵涉面广的特点,为了避免道路建成后敷设市政管线引起频繁开挖与修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议工程项目在实施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划作好管线敷设的综合考虑,并为今后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7环境工程
环境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广,与其他土建工程相比有很大的弹性,它与每个土建项目有关,更与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有关。好的环境工程设计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它的本质思想是以人为本,多方面、多角度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在线路适当地段上提供合适的休憩设施,精心布置绿地、水面;铺设色彩、材质较好的地面硬质铺装;设立必要的指示标志:道路标牌、园区交通图、建筑标志牌等,可采用单独或结合绿地坐椅等设施设置;在道路急转处为通行车辆设置凸面镜;引进少量雕塑等来强调环境氛围和生活气息,突出反映独特企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兰州市重要的企业单位,也是园林单位的典范,有很好的绿化基础,但现有的绿化也存在很多问题,绿化形式单一、搭配单调等问题突出,在景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道路建设中,应结合现有绿化,减少树木砍伐,在绿化区多种植长青灌木,配以花卉,再结合停车、小品等设置和组合,以绿化系统丰富厂区空间。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甘肃省生物制品研发行业中的龙头单位,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如何将单位的文化和精神溶入厂区建设中和景观设计中来?如何通过厂区建设来突出和加强文化理念、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不仅是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厂区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1998年以来,国家增发大量国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国债资金K占年度间中央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的70%以上。但只靠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停发国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又会大幅度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实际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继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以来,2006年又接近4万亿元达到39343.62亿元,2007年更是史无前例地突破5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财力条件。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
我国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在重心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比重偏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既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又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主要偏向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建设等,加之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底子薄、基础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河流缺乏必要的调蓄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还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数据显示,2000-2006年各年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增长速度均低于1%,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44‰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又仅占到41%;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财政对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偏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财政用于带有广泛社会性的大型水利建设(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出比重偏高。“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大型水利建设资金达1100多亿元,约占我国“九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的70%左右,而且大部分大型水利建设资金又被应急投入到了防洪、抗旱、灌溉等救急性工程项目上。同时,林业生态建设投入资金所占比重也较高,2000年所占比重达到18.2%。大型水利、林业的特点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其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而在统计数据时,这部分投入都是计入对农业的投人中的。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真正直接得到的财政支持,以及在建设中农民真正直接得到的切身实惠被放大了。
二、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
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不高,与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有关。建国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主要被集中投入到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中,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划归地方政府负责。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力被大大削弱,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疲态。而在地方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中,县乡两级基层政府又是农业基建的“主力军”。财力不足,加之财权事权不对等,基层财政在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早已是不堪重负。特别是在取消农牧业税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方的财政基本沦为“吃饭财政”甚至“要饭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支持本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2003年起中央取消农村“以工代赈”的“两工”制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同时面临资金和劳动力两方面不足的问题,建设极难得到落实。
三,进一步丰富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
针对基层政府财力紧张、无力承担农业基建任务的实际情况,中央从2007g起开始逐步试点推行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从发起的初衷上看,一方面为了缓解基层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激发广大农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效果上看,“一事一议”确实在诸如民主公开、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试图通过村民自治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执行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资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很低,如果缺乏财政的有力支持、得不到政府的配套资金,就算自主筹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事一议”筹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很差。农民不是不想通过自身力量筹资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日益加剧的贫困状况让其有心无力。尤其严重的是,越是迫切需要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贫困程度往往越高,“一事一议”的筹资难度越大,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其建设的滞后又反过来加重了该地区农业的落后、农民的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劳动力问题。在如今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一般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不具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条件,“一事一议”的筹劳制度因而难以得到落实。鉴于我国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建筑施工队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农民的贫困程度,决定了通过“一事一议”自发出资找建筑施工队的办法不可行。
另外还存在组织的问题。一是集中村民难。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一到农闲,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务工地点比较分散。同时,有不少村民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认为村内事情是村干部的事,召开村民大会议事的难度较大,村民到会率难以保证。二是意见统一难。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有的农户直接受益或全部受益,有的农户间接受益或部分受益,前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积极性较高,后者则较低,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三是执行落实难。在实施“一事一议”过程中,即使提案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大部分人表决通过了,但没有通过的一部分人在筹资过程中往往会拒交款项,而只要一户不交,就会引发其他农户相继拒交“一事一议”款,执行难度很大。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雷政全 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有的甚至把文化建设当成了一种权宜之计和口号因而总体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流程机制和匹配环节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理顺和协调,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相关资金资源投入保障率较低一直处于较大的缺口状态运行,从而损害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制度保障。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由于对市场条件下的相关文化建设和运作机制缺乏科学的解读,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中没有将市场价格竞争机制有效的纳入进来,相关文化建设主体和环节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励。目前总体来看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激励和动力不足,从其运行机制、流程和考核体制上来看其缺乏对于宏观市场环境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运用,使得文化建设的相关参与主体和环节不能从关心自身利益的基本前提出发来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进者得不到奖励落后者得不到惩罚使得了整个文化建设局面失去了活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即企业经营理念没有得到相应与时俱进,国有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向市场机制转变的过程还没有整体完成,一些具体的经营管理措施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成本和促进技术创新。目前国有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市场机制的要求和其自身使命远景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这主要表现为对于生产经营成本控制的手段不力以及技术创新内在机制的缺乏,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没有得到稳固,这种状况造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贡献度和促进效率的较低表现,也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失去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
结合相关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以及国有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具体业务进展情况,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提高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第一,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重视和估量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全面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将其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长远机制上给予确认和有效关注,从而建立健全文化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文化建设对于国有施工企业的重要作用意义以及国有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都决定了文化建设在其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必须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机制的高度和层次去看待企业文化建设问题,采取措施扫除制约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组织障碍,并制定相关的投入保障机制来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源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第二,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文化建设所处的大的宏观市场环境,并将其核心要素即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有效地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上来,从而调动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参与主体和环节的积极性,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借助这个激励作用来进行其具体实施和过程细节的相关安排,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能够改变传统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和安排采取面向市场机制的评价考核办法对于相关主体的行为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将其纳入到相关的总评价考核体系之中。第三,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全面地更新和加强企业核心经营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的转变,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机制和模式制度有效地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中。国有施工企业应该结合工程施工业务和管理特点,面向国际先进的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来全面地进行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改变其固有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市场观念、营销观念和竞争观念,从而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这对于新时期下国有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实质和核心作用意义。
国有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其生产经营范畴的重要内容,明确企业使命、制定企业目标和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本文认为目前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对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企业发展战略层面和机制上的关注,文化建设内容框架中对于市场价格竞争机制考虑的不足以及企业经营理念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更新和转变,这些问题导致了目前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其他困难和不足,最后结合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理论和国有施工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设施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154-02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各个企业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去制定相关的企业文化进行运作,电力施工企业由于其行业与一般的建设施工企业相比,有其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大、工程项目投资大、施工相关方多、高科技含量多、施工作业流动快等特殊性,因而其企业文化也与此相关具有特别重要的特色:统一的厂服,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专业的配合,使其理会企业文化的精髓。而重大项目建设的各相关需求,更使我们电力施工企业文化具有创新、诚信、优质、廉政的特别意义。我们要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建有自身个性的企业文化。它既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思想,也是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念基础。
1 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文化
时至今日,企业发展过程有了很多科学的理论,现代企业文化理论成为如今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以建设员工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价值观为导向,企业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方面组合,包含观念,产品,环境,从而统一成一个有机体,形成了每个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不平衡,电力建设同样如此。这就让在不均衡格局中,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很多电力建设施工项目并没有公平竞标就进入了少数名气比较大的企业名下。这就导致很多施工项目成为大企业的囊中之物,大企业项目多,项目承接后也面临着难以保证时间进度,小企业缺乏竞标的资质和资本,没有一些著名项目的支撑难以赢得竞标。这就让层层转包出现,导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监管难度加大。我们需要看清的是,国内号称著名的电力企业,与国外的大型跨国企业相比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从硬件上,装备、工艺、技术、产品上存在差距是必然的,软件上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水准,对品牌形象的建设,对员工价值观念的培育等等,即所谓的企业文化。我国电力施工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看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的市场更开放,垄断性质的格局难以持续,国际化的竞争大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必然开启。我国电力施工企业不能强化硬件和软件建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占据一席之地。
2 如何做好电力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2.1 明确经营理念,塑造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民族发展需要民族精神,需要全民族的精神图腾,企业要发展,要进步,没有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作为指导运营发展,难以可持续健康发展。电力施工企业首先要定位准确,根据自己的特点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这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才能有效规避行业和市场风险。世界知名企业,如“可口可乐”、苹果公司,以及我国的“海尔”“美的”等企业,都有着独特的管理、运营理念,并长期发展中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倘若没有这些文化,精神的支持,相信一个企业必然形同散沙,缺乏企业发展的灵魂,没有目标和放心,这样的话何谈发展。现在电力施工企业公司提出“信以立业,实以求成”的企业精神,这也为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纲领指导。
2.2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创新
持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推动力,企业也不例外。一个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要适应时代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一个企业的创新离不开企业领导干部对创新的重视,这与员工全面的整体素质水平密不可分。所以说,电力施工企业无论大小,都需要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强化对员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培训和教育,想办法去引导,去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企业主人翁意识,为用户提供专业和贴心的服务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组织一些活动,拓展,文娱,爱心,公益等等一些活动的举办主要目的就是让集体意识时刻铭记,让员工时刻保持归属感。对于电力施工企业而言,在电缆铺设,机组联合等等施工过程中进行技术,进度的比武也是非常不错的形式。
2.3 企业文化建设中分清谁是主体问题
大海航行靠舵手,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舵手,领导者发发挥的是关键作用,主题作用是员工,二者缺一不可。企业领导开明决策,员工的奋力执行,两者相辅相成。首先,靠主体,发挥主体应有的作用,那么就必须要让企业员工长期参与,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去创造企业文化的特色原料,用发现的眼光去找到员工的亮点和闪光之处,各自的特长能够得到张扬。其次,靠出题,那就必须接地气,走出一条群众路线,企业文化内涵不仅包含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多的关乎员工的诉求意志和根本的利益,这是相辅相成的。第三,靠主体,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逐步建立一种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宣贯实现全体员工的认同,让其变为自觉行为。第四,靠主体,需要决策者领导者能够以身作则去践行企业文化信条,企业文化不是给员工单一建设的,领导群也要能够秉持这种企业文化,要求自己,得到群众监督。例如,在电力施工企业中,如果企业领导爱学习,爱钻研,这种风气也会带动普通员工。
3 企业文化建设成果需要转化为竞争力
3.1 实现观念转轨,提升决策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企业的决策力,判断力,分析力,领导力。企业决策是根据自身实际,从客观现实出发对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并规划出这一过程需要采取的基本的策略,途径,步骤等等。作为现代的电力施工企业要摒弃传统的落后的经营理念,积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甚至包括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要争取与国际接轨,全方位的增强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
3.2 学习力是创新力的基础
不断的钻研和坚持不懈的学习借鉴是创新力的基础。创新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电力施工企业中,就表现在企业的不断学习。企业领导层和员工都应该坚持学习、充电。电力施工企业是技术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企业,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尤其是领导层更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勤学勤看,学习国际上那些优秀的管理理念,并根据本企业的自身特点,加以灵活运用。
3.3 加强团队精神,让凝聚力发挥最大价值
团队精神是经常会提及的词汇,但是真正理解它并非易事。团队的凝聚力往往体现在大喜大悲之中,获得最大成就论功行赏时候能否摒弃个人利益客观认知,不争不抢,在面对困难能否不推卸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共同去客服。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众人拾柴火焰高,凝聚力能够让员工的创新释放,能够让真正的精神领袖带动全体员工的共同进步,能够让团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热情,时刻为集体利益着想。在国际市场中,每一个著名的企业,缺乏团队意识的个体势必会被集体所抛弃。电力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作的同时,也应当和兄弟企业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 单鲁碧,彭道杰.论企业的持续发展与企业文化
[J] .企业研究,2010,(19).
[2] 袁泽沛,朱建国.民企持续发展的文化思考[J].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4,(4).
[3] 王滕宁.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理论学
刊,2004,(5).
[4] 张巧玲.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胜利油田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