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论文(精选5篇)

  • 高中体育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关于国内的文献 “阳光体育”是由北京市联合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合举办的,针对的是中国青少年学生,所以国外的相关文献几乎没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与体育课相结合,与课外体育…

高中体育论文(精选5篇)

高中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关于国外的文献

由于“阳光体育运动”是由北京市联合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合举办的,所以国外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献是少之又少。就算调查起来还是没有代表性和效果,所以直接从国内文献入手。

2、关于国内的文献

“阳光体育”是由北京市联合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合举办的,针对的是中国青少年学生,所以国外的相关文献几乎没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与体育课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杨浦区在推进新一轮体育发展中,要深刻认识,明确把握国际体育强市的特征、任务、目标和要求,抓住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契机,在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工作中塑造“精品、精英、精华和精神”,突出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努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区进程。

二、通过查阅文献我发现

1、周泽琴和陈应武的论文“遵义地区中学关于“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中,主要是从每周参与活动的频率和影响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因素方面来调研的。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调查的遵义地区的中学生,然而在这里面根本没有提到学生为什么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喜欢程度都没有提及,所以还是有待遇提高的。

2、杨烨老师和张亚琴老师调查的“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中提到,课外体育活动也是“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一项主要的内容,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开展的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兴趣所在。不难看的出来这篇文章主要是提及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些详细情况,他们主要也是从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每次活动的时间来展开进行调查的,初中、高中、小学的数据都有,了解的很详细。他们把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调查过了,但是这样也有一个弊端,这篇文章只是从各个体育试点的学校调查的,而真正其他学校的情况没有数据表明,所以不能具有太大的说明性。

3、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研究生关于喀什地区的调研主要侧重于“阳光体育运动”所开展的项目和影响因素,还有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然而没有提及到每个项目的开展实施情况,在这篇文章的结语中提到锻炼的时段主要以白天为主,但锻炼的质量并不高。说明这一阳光体育运动在喀什地区开展的情况还是有所欠缺的,但是里面提到维吾尔族舞蹈取代了内容单一的广播操,丰富了课间课余活动。

4、广西民族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杨军调查的南宁市中小学阳光体育开展情况,也是从影响因素和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永远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等,这样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南阳市部分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中也提到了国家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他们提到了家庭方面对阳光体育开展有很大的影响。

高中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根据体育增强学生体系、增进学生健康的学科特点,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传授提高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体育保健能力,侧重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改革教材编排结构,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材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编写的。以运动技术项目为主的教材结构,一般按运动项目的顺序编排,在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中,又依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环节编写。例如,田径中快速跑的教材,按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术环节编写。这种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编排体系,优点是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点是容易把学生的体育与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相混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的。以身体素质为主线的教材结构,一般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编排。例如,力量素质按上肢、躯干、下肢、全身各部位的练习编写教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多方面的需要。以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材结构,力图把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纳入到人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中,弥补单纯按技术体系或发展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的不足。但是在具体分类上很难避免教材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篮球技术究竟应纳入跑还是跳的教材中,不好处理。近年来,也有把体育教材分为保健康复、余暇交往、常见运动项目、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五部分结构,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与各种锻炼方法和娱乐方法纳入以上五个部分之中,力图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但是,这种编排方法对各类体育教材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够周密,教材的五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五种内容与方法,某些方面脱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展教材的功能,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体例上开发了用主、辅栏相结合的办法,教材中的主栏按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地编写;辅栏对应主栏的内容,随文点拨、诱导、强化、扩展知识,提供应用方法、娱乐方法等,使辅栏在教材中起到引导、激活、推动教学活动、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启发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等作用。主辅栏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见下表。

主栏辅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点题应用知识应用方法应用方法挖掘各项强化锻炼价值锻炼方法评价方法教材典型补充技术原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的教育功启发源与流知识点学习提示能娱乐

预先评价应用等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以往的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对于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过程中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因此,编写的体育教材多侧重于“是什么”、“怎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值得做吗”、“怎样做得更好”、“做得怎样”很少涉及。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使教材的量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明确。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最后,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更新版式设计,注意装帧新颖、规范

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是提高教科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和装帧款式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几种版本的体育教材虽然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刻板。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新编教材把版式设计和装帧作为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全书双色套印,计算机排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从插图的构思、绘制,图表的设计,主栏辅栏的字号区别,以及双色辅网技术的运用等,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教材的可视性、可读性。特别是辅栏采用小号字,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体育教材的文化含量。新的版式设计突出重点知识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文为魂,以图助文,图文互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和内在的文化因素,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使新教材更加新颖、简洁、清晰,便于学生使用。

四、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

(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情况,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新编教材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材中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设在辅栏,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提供的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如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主栏的教学内容,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

总之,新编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五、结束语

体育学科是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身体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在身体实践中是身心统一的活动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科,应该更好地发挥本身的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为21世纪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高中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1.1社会的发展进步导致人类生存能力下降

人类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在改造自然方面拥有了巨大的能力,这种进步的积极作用是给人类自身带来的优越舒适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消极作用是伴随着这一进步的人类野外生存能力的不断下降。人类利用现代化的经济和科技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以目前人类的社会科技水平还远未达到完全抛弃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生存本领的程度。因此,进行户外生存训练,可以提高人类的户外尤其是野外生存能力,当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不再束手无策,这也是开展户外生存训练的真正价值所在。

1.2户外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户外生存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体质,培养健康的体魄,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户外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磨练,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朋友以及集体和团队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最大限度发掘自身的潜能的同时,还能学会集体成员的团结协作,这对于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1.3大自然是重要的课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知识、技能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自然。只有深入大自然,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4户外生存教育的自我拓展价值在户外生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许多户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还要去开拓心智和体力上的巨大潜能。例如,在户外生存训练中要去尝试一些挑战自己智力和体力极限的事情,通过这些挑战对于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户外生存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野外生存教育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由于户外生存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它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而且特殊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户外生存教育的实施是在教师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独立完成的,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2户外生存教育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高校体育课缺乏兴趣,其原因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陈旧与大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矛盾。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富于冒险精神,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项目,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并且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户外生存训练以其新颖的训练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改变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和训练情绪,同时拓展训练形式多样也使体育教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训练兴趣。因此户外生存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大学生普遍欢迎和支持。

3户外生存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3.1有效性

户外生存训练以各种野外活动为载体,以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的形式进行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训练。因此,户外生存教育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户外生存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

3.2安全性

由于进行户外生存训练的自然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常常会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如果不慎发生了人身伤害等意外事故,就会给户外生存课程的正常实施和教学效果实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

3.3经济性

野外生存训练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无论资金来源于学校还是学生,在能够保证安全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相对经济的训练项目。

4户外生存教育的校内课程

4.1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

在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前,首先要以室内理论课的形式对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4.2户外生存教育校内适应性训练的主要项目

4.2.1心理训练项目。心理训练主要采用负重越野的训练模式来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团结互助精神和坚韧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4.2.2技能训练项目。因为在进行户外生存训练时需要长时间的停留在野外,并进行长距离复杂环境下的步行穿越训练,在参与者必须要具备辨别方向、阅读地图、搭建帐篷、寻找水源、攀爬技巧以及野外用火等基本技能。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校内适应性训练,对于顺利进行野外实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3体能训练项目。户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施对参与的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体能素质要求,这些体能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协调性与平衡能力以及柔韧素质等。目前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能性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5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该意事项

5.1制定合理的出行计划

为了保证户外生存训练的顺利实施,在进行野外生存活动之前,必须要制定出详细的出行计划,针对可以预见的突况做出详细的预案,切忌无计划盲目带队外出。在出发前要召开专题动员会,详细说明计划内容,并要求所有参与的师生根据出行计划做好各种准备。

5.2后勤保障

切实可靠的后勤保障是野外生存训练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因此必需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高校开展户外生存训练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经费保障、接送车辆、急救医生和必要的药品和简单的医疗用品配备等。

5.3环境保护教育

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所去的目的地大都是景区或保护区,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因此出发前要教育学生在野外开展活动时注意环境保护,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带队教师或合作俱乐部的组织者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境对大学生展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5.4要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

带队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户外生存训练活动质量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应该选择野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是一个通过活动体验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更为重要,鼓励学生以最好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6结语

高中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根据体育增强学生体系、增进学生健康的学科特点,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传授提高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体育保健能力,侧重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改革教材编排结构,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材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编写的。以运动技术项目为主的教材结构,一般按运动项目的顺序编排,在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中,又依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环节编写。例如,田径中快速跑的教材,按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术环节编写。这种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编排体系,优点是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点是容易把学生的体育与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相混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的。以身体素质为主线的教材结构,一般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编排。例如,力量素质按上肢、躯干、下肢、全身各部位的练习编写教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多方面的需要。以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材结构,力图把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纳入到人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中,弥补单纯按技术体系或发展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的不足。但是在具体分类上很难避免教材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篮球技术究竟应纳入跑还是跳的教材中,不好处理。近年来,也有把体育教材分为保健康复、余暇交往、常见运动项目、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五部分结构,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与各种锻炼方法和娱乐方法纳入以上五个部分之中,力图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但是,这种编排方法对各类体育教材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够周密,教材的五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五种内容与方法,某些方面脱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展教材的功能,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体例上开发了用主、辅栏相结合的办法,教材中的主栏按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地编写;辅栏对应主栏的内容,随文点拨、诱导、强化、扩展知识,提供应用方法、娱乐方法等,使辅栏在教材中起到引导、激活、推动教学活动、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启发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等作用。主辅栏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见下表。

主栏辅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点题应用知识应用方法应用方法挖掘各项强化锻炼价值锻炼方法评价方法教材典型补充技术原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的教育功启发源与流知识点学习提示能娱乐

预先评价应用等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以往的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对于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过程中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因此,编写的体育教材多侧重于“是什么”、“怎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值得做吗”、“怎样做得更好”、“做得怎样”很少涉及。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使教材的量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明确。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最后,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三、更新版式设计,注意装帧新颖、规范

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是提高教科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和装帧款式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几种版本的体育教材虽然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刻板。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新编教材把版式设计和装帧作为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全书双色套印,计算机排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从插图的构思、绘制,图表的设计,主栏辅栏的字号区别,以及双色辅网技术的运用等,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教材的可视性、可读性。特别是辅栏采用小号字,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体育教材的文化含量。新的版式设计突出重点知识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文为魂,以图助文,图文互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和内在的文化因素,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使新教材更加新颖、简洁、清晰,便于学生使用。

四、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情况,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新编教材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材中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设在辅栏,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提供的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如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主栏的教学内容,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

总之,新编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五、结束体育学科是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身体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在身体实践中是身心统一的活动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科,应该更好地发挥本身的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为21世纪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高中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09-02

新课改实施以来,素质教育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开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多媒体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多媒体对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多媒体能够丰富扩展课堂知识 对于高中语文来说,素质教育是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杂家,而不是考试的专家。高中语文最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仅靠板书向学生传递的知识量很有限,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能够将大量的背景知识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大程度地丰富和拓展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阅读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广博的知识面[1]。

如在教授《红楼梦》选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在课堂上播放《红楼梦》的电视剧,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能够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并由此展开对于这一名著历史背景、人物情况、作者经历等相关知识的探索,丰富学习内容。

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思维的创新,要摆脱固化的思维。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十分活泼,而且生动性、形象性较强。这种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诗词理解教学中,对于一首古诗词的写作动机、作者的创作意图,很可能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如果辅助以多媒体手段,将诗词的意境通过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具象的画面来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有助于思维的展开。

多媒体能够增强课堂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它重视的不是基础语文教育,而是语文素养的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难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掌握[2]。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一些复杂的东西会变得简单,就更容易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现。如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艰涩的文言文让学生很难懂也很难理解,而多媒体的动画、声音等辅助手段,能够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感观入手,从而更好地理解。如在《蜀道难》的学习中,只凭学生自己的经历或经验,很难想象蜀道行走的艰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蜀道的艰难展示出来,不仅学生很容易理解,而且课堂效果也会得到增强。

2 多媒体与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方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课文比较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授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出这一悲剧爱情故事,很容易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也会方便学生的理解。

补充知识,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高中语文教学强调的是素质的提升,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输知识,丰富课堂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宽度和广度。多媒体是在知识拓展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在《红楼梦》选篇中,对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学生很难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多媒体方式一一呈现出来,理解和掌握起来就会容易很多。而且通过多媒体方式将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展示出来,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巨大的帮助。

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中有一些文章带有大量的时代色彩和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彩,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学生融入课文情境[3],深刻思考和理解其中的深意。如在学习《药》这篇文章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有关人血馒头的意义,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出文章写作的背景,设计出一些能够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那个时代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而培养思考能力,锻炼发散思维。

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该注意的问题

不能因多媒体的使用限制教师魅力的发挥 比较而言,语文课是能够凸显教师个人魅力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内容旁征博引,带领学生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对知识的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自身魅力的一个施展。运用多媒体手段,原本应该教师讲的内容被多媒体播放出来,很大程度上会限制教师个人魅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多媒体使用的度,不让多媒体的使用弱化自身的教学地位,而要让多媒体辅助自己,把教学变得更加多彩。比如在诗词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于诗词的描绘、对于诗文的理解,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辅助多媒体的声像画,让诗词意境最大程度地发挥,但是也不能因为凸显多媒体而限制自身教学的魅力。

不要让多媒体的使用限制学生想象的空间 语文的魅力在于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关于翠翠的形象,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想象,翠翠可能是高高的、白皙的,也可能是瘦瘦的、朴实的。这些都是学生个人对于美、对于人物的理解。如果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出翠翠的照片,那么翠翠就成为一种固化的形象,学生的想象空间就会被限制。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定把握好适合学生发挥想象的节点和时机,此时尽可能少用慎用多媒体,不让多媒体的使用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

不能让多媒体的运用流于形式 很多时候一些教师容易在多媒体的运用中走偏,过于依赖多媒体,就会让多媒体的运用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东西。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辅助教学,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上的新奇,因此在多媒体的运用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多媒体流于形式,而是应该适时适当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不适合用多媒体的地方,局限于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一味地使用,这样不仅不会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精力分散、思维混乱的现象。

4 结论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高中语文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丰富扩展课堂知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向全方位扩展;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多媒体具有生动和形象化的特点,能够切实增强课堂效果。但是多媒体的运用并非全部都好,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巧用、活用、善用、妙用多媒体,以此提升高中语文课堂质量,扩大语文素质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齐晓娟.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