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相信未来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诗歌鉴赏复习 反思 积累 典型例题的作用
2008年9月6日,南京市进行了高三年级的摸底考试,其中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摇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的写作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实际上这个题目的难度是不大的,但在分析学生试卷时,我们却感到特别意外。我试录一些有代表性的答案如下:①对象是王昭君。依据是花来,香雪。古诗中多以花来写女子,也有诗句“鬓云欲度香腮雪。”所以是王昭君。②对象是梅花,依据是花来春未,雪来香异,且竹外一支斜,说明长在竹枝上。③下片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把在塞外的王昭君同在朝廷的王昭君进行对比,表达了王昭君内心的怨恨及作者的同情。④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冷落茅舍和富贵玉堂相对比,写花虽不同载却一同开,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对昭君远嫁塞外的无奈与同情之心,同时也表现出对昭君对自己的勉励之情。⑤无论在何处,都要开放,表达了作者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想感情。
经过统计发现有以上答案及近似此类答案的同学在整个年级中竟然近三成。经过多年的诗歌学习,尤其是高二下学期,我们刚选修了《唐诗宋词选读》,学生还把题目做成这样,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相当多的学生还未了解词牌是什么,它跟诗歌内容有无明确关系;相当多的学生答题简略不具体;相当多的学生对很多鉴赏术语的概念模糊不清,把自己知道的多写几个碰运气;相当多的学生阅读不尊重文本,答题偏离文旨。联系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省均分仅2.2分的事实,我不得不再次认真思考高三如何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问题了。
结合平时学生答题及此次考试情况发现,诗词鉴赏题学生主要还是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诗词理解不到位;二是回答问题的角度不到位,不知道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反思两年来及以前多年的诗歌教学,我发现我们在常识性知识的教学方面,实际上是忽视的。譬如关于关于词牌这一常识,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学生学习多年应该知道它主要的作用是在词的外在形式上,与词作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如“沁园春”、“如梦令”、“踏莎行”、“水调歌头”、“江城子”……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所以就未作强调,恰好“昭君怨”这一词牌学生不熟,再加上我们曾训练过的一个高考题(04年的唐诗《征人怨》,考题中有此诗句句无怨字,句句有怨情,请分析)让学生产生联想,直接导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偏差,于是在答案中就出现了“王昭君”。由此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常识性知识的复习。如诗词曲的标题的异同之处、诗的体裁,词曲的分类等等知识,做到常识性知识无遗漏。这对学生解答填空型的问题及正确理解诗歌有直接的作用。
学生对诗歌不能正确理解还在于积累太少,在复习过程中,除了指导一些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如看标题、知人论世、抓关键词、看注释、分析题干等)外,还需加强学生积累。以做过的习题作为积累的基础,我认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做过的习题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加上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印象相对是比较深的。要求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些作品,在碰上类似的作品时,对帮助他们理解新作品是有利的。
从语文成绩统计分析,表达依然是学生主要的薄弱点。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是:①缺乏审题能力。许多学生答题失误,就在于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意和答题要求,在审题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答题。如此次考题第二小题其实包含三个层次,分析、艺术手法、思想情感,联系4分的分值,实际上可以确定艺术手法最多只需要两个关键词,而好些同学却答了3个以上的关键词,结果零分。②缺少整体意识。很多试题,都着眼于对文本的整体阅读,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而完整地答题。学生整体意识不强,答案不是偏离题意,“天马行空”,就是挂一漏万。③不善转述表达。古诗词鉴赏,重在理解赏析。就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词汇较贫乏,对占有的鉴赏术语概念不清,鉴赏性文字的功底较差,就难以确切地表达情意。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我们应在复习过程别重视典型例题的示范作用。首先要精选精编例题。复习教学过程,说到底是复习材料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复习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复习效率的高低。复习材料要注重典型性(既要注意到对知识和能力点的覆盖面,又要能够通过训练,可以掌握规律,求得方法),要针对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及训练对象(学生)的实际(如必须选择相关材料强化训练学生掌握得较薄弱知识和能力),以此来掌握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熟悉答题技巧,从而达到弄透一题,旁通一类的目的。
相信未来赏析范文第2篇
1.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能欣赏别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B.能欣赏别人的人生活得很快乐,那是因为他们是在用“心”去生活?
C.欣赏别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D.能欣赏别人,会使生活充满乐趣和希望?
思路解析:欣赏是审美能力的体现,也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只要有一颗欣赏的心,一双懂得欣赏的慧眼,就会使生活充满乐趣和希望,对我们来说,将会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
答案:ABCD?
2.历,虽然有一段时间,法拉第的突出成就引起戴维的嫉妒,但两人的友谊仍被世人所称道。法拉第未和戴维相识前,就给戴维写信:“戴维先生,您的讲演真好,我简直听得入迷了,我热爱化学,我想拜您为师……”收到信后,戴维便约见了法拉第。后来,法拉第成了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名满欧洲,他也总忘不了戴维,说:“是他把我领进科学殿堂大门的!”根据这个故事,下列说法你赞同()?
A.这份情缘的取得少不了法拉第对戴维的真诚赞美这个原因?
B.法拉第的赞美增加戴维的自大和傲慢?
C.有效的赞美增进了两人之间的交流?
D.赞美增进了双方的友谊?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赞美作用的理解。法拉第与戴维之间之所以建立了友谊,与法拉第在交往中赞美的艺术是分不开的。赞美能够增强交流,增进友谊,给对方带来好感。戴维并没有因为法拉第的赞美而自大傲慢,因此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ACD?
3.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关于交往的观点和行为正确的是()?
A.听别人说话时,可以东张西望,漫不经心?
B.赞美就是要虚情假意地说好话?
C.说话滔滔不绝不一定表明表达能力强?
D.在交往中,应学会倾听、表达和赞美他人的技巧?
思路解析:此题是对交往方式问题的考查。?A项?中听别人说话时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的做法是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做法。B项中认为赞美就是要虚情假意地说好话的观点错误,因为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不是虚情假意地说好话。?
答案:CD?
4.学会赞美别人是与人共处的重要内容,把赞美的阳光慷慨地施予别人,既鼓舞了他人的心,又愉悦了自己。下列说法中属于赞美他人的语句是( )?
A.好朋友考试成绩有进步,对他说:“你真行。”?
B.同桌穿了一件新衣服上学,对她说:“真漂亮。”?
C.班里某位同学出手打人,对他说:“真勇敢。”?
D.竞选失败的你对成功者说:“祝贺你。”?
思路解析:此题对如何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赞美的问题进行考查。赞美他人,必须是真心实意,不能阿谀奉承。特别要注意的是,赞美他人要讲究原则、把握尺度,赞美要合情合理,对于出手打人的同学大加赞美“真勇敢”,显然是不符合做人的要求和准则的。?
答案:ABD?
5.少年史蒂夫 莫里斯眼睛不好,但是天生耳朵敏锐。有一次,老师拜托他听声辨位,找到从学校实验室逃走的老鼠。老师对史蒂夫的认可,开启了他新的人生。后来史蒂夫成为顶尖的热门歌星和作曲人。这一故事告诉我们()?
A.欣赏和赞美他人是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的途径?
B.史蒂夫的成就来自于他的眼疾?
C.交往相处中要学会欣赏和赞美?
D.耳朵敏锐的人能够成为歌星??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史蒂夫的成就与老师的欣赏和积极引导是分不开的,它是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的途径。因此在交往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欣赏和赞美他人,帮助他人不断取得进步。B、D两项本身说法错误。?
答案:AC?
我判断 我独立
6.在合作交往中,只有懂得欣赏别人,才能理解他人和愉快地接纳别人,也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尊重与信任。()?
思路解析: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因此,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答案:√?
7.人际交往需要欣赏和赞美。()?
思路解析:欣赏和赞美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欣赏赞美别人,就是肯定别人,鼓励别人,就是提高对方的价值,使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欣赏赞美别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感激,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答案:√?
8.赞美就是要虚情假意地说好话。()?
思路解析:赞美他人,必须是真心实意,不能阿谀奉承。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虚情假意地赞美他人,赞美是要讲究原则、把握尺度的,不真诚的赞美没有意义,只能给对方带来反感。
答案:×?
9.学习交往的技巧,只要学会倾听、表达和赞美他人的技巧就足够了。()??
相信未来赏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农村小学课堂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建立在尊重、平等、信赖、和睦的根基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其潜能发展,并最后达到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它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教育理念。那么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运用现状如何?本研究以贺州市三所农村小学的150名学生和50名老师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赏识教育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传统评价模式单一
本次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心灵需求。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有50%的教师主是要看其平时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仅有8%的教师看学生个性学习中的其他收获。即使在学业成绩评价中,也存在重书本理论知识,而对学生的知识运用分析、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重视不够。由于学生在评价中比较被动,不能积极参与,这不仅限制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导致教师不能全面地看待学生,并且也不能准确地发现其在成长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者未能全面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虽然老师们基本能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拥有一定的赏识教育素质。有68%的老师听说过赏识教育,他们试图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学生。而也有80%的教师表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运用过赏识教育,他们认为在教育学生时应采取经常表扬与鼓励方式才最有效,并且,他们也认为应用赏识教育的确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只是表面上是以“赏识”为名,对学生从来不批评,连缺点和错误也指出,不加辨析地加以肯定与表扬,实际上是违背了“赏识”的初衷。
三、受教育者自我赏识能力较弱
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极其不平衡,他们的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虽然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他们却不能顺利地达成自我同一性,最终导致行为表现冲动、偏激,缺乏自信,他们也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而在无法对自我进行肯定的前提下,无论父母和老师再怎样对其进行尊重、理解、宽容的,赏识教育也是收效甚微。在调查140名学生中,有85%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较差的,而仅仅有5%的学生认为自己优秀,此外,有65%的学生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是悲观消极的,20%的学生则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和学习。针对赏识教育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才能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更好的进行赏识教育提出以下对策:
1.采用多样性的教学评价方式,正确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逐步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把课堂评价的关注点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其中包括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情感体验、协作交流、行为表现及知识获得等方面;同时,还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组织其讨论交流以及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等。
2.全面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其主张对学生进行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并不等于学生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采取不断地赏识。事实上,在赏识教育中,我们不但可以批评,而且应该大胆地批评,因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特别在学生犯错误的过程中也是其接受成长磨练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及坚持做事的道理和原则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但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注意要对事不对人,不能因学生做错了一件事,就否定了其整个人。在赏识教育中进行批评,应给学生这样的感觉:犯错或失败不要紧,我相信你一定能改正,只要改正了错误,孩子还是好孩子。
3.提高学生的自我赏识能力
“天生我才必有用”,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建立自信心,肯定自己的发展潜力与价值,并且心中始终要有“我能行”这个信念,能够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及正确地评价自己,接受自己,以形成对自己的赏识,这是建立自信的基础,也是促使学生树立起自信感,并培养其自我赏识能力的重要方法。而锻练学生的自我赏识能力及自尊自信的有效渠道则是通过对其进行引导与鼓励。
作者:陈小菊 单位: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相信未来赏析范文第4篇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何谓鉴赏?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即“玩赏”“玩味”,是鉴赏者身临其境地用整个身心去和作品相对的心理活动过程。诗歌鉴赏即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咀嚼细尝,仔细体味为何这样表达,这样表达的妙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佳趣”(朱光潜)。2012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共有10套涉及了此考点。这10套试卷考查表现技巧的四种设题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技巧的直接考查
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学生也一目了然,设题方式一般为“请简要分析×联或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或“使用哪些表现手法”。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步骤为:准确地指出使用了何种技巧;结合诗句阐述如何使用了这种技巧,有何种表达效果。思考一般从表现手法和修辞的角度出发,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例如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考查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考查一句或一联要复杂得多,思考时不仅要着重每一联、每一句,还要注意从整首诗的角度思考,抓大不放小,抓小不忘大。
参考答案:第一首第一联巧妙使用比喻的手法,将未展的芭蕉比喻成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将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成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情思;第二首使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出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立自爱的品格。
2 技巧的异同比较
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大,考查角度灵活,近年来受命题者青睐。命题方式一般为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歌进行比较,或者是同一诗歌中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或者是考卷上的诗词与所学的课内诗词的比较,今年有两家试题的考查方向聚焦在技巧的比较上。
例如江西卷第14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关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这种题型一般为将考生曾经学过的一句诗(多为名句)和试题中的某句进行比较。解题思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写愁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化虚为实的典型例句。李煜此处的愁为家国灭亡之愁,是远离小我的大愁;而本词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也运用了比喻、夸张手法,是暗喻,将愁比作流不尽的春江,同样表现了愁绪之多,只是此处的愁为离别之愁。
参考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此外,全国卷是这样考查的,在同一诗歌中对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第12题(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当然,这道问题语言上有些拗口,这样问可能比较清晰,“从描写落叶的角度来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相比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技巧的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深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词鉴赏中也留下了它的踪迹。命题者会选取一些表现技巧多样,情感丰富的一些诗词来命题,做好此类题目,除了答好表达技巧的一般步骤外,还需要考生鉴赏诗歌时有较强的概括、分析、表达能力,方能准确并体现出一定水准。
例如天津卷第14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解题思路:题目虽然未说从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或是情感等角度去赏析,但是表达技巧是一个考生在做题时必须思考的一个角度。仔细分析颈联,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本联使用了对偶、借代的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碧”与“黄”相映衬,情感的更好抒发则是表达技巧的使用效果。
参考答案: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均可,①修辞:对偶、借代;②表现手法:映衬;③炼字:“逢”“折”等;④情感:喜爱之情。
广东卷第10题(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目中问到有多种表现手法,而考生只要就其中一种进行自主探究分析即可。
4 技巧的间接考查
指不直接设题,而是通过鉴赏诗歌中某个有特色的字或句来考查表达技巧。设题的方式一般有:“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联”或“请对某联中的‘×’‘×’二字作简要赏析”“请赏析某联中‘×’‘×’二字的妙处”等等。命题者所选取的诗歌中的字或句,一般都运用了某种表现技巧,值得考生去仔细咂摸玩味。解题思路为:仔细体味所选的字或句的妙处,点出所使用的表现技巧,再回原诗句看其如何使用,最后谈其效果。
例如安徽卷第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题思路:“软”是触觉,“红光”则是视觉所见,用“软”来修饰“红光”,指夕阳的霞光可感可触,温暖宜人。“涌银山”实则为“银山涌”,山如何“涌”,必用比拟手法,化静为动,景象更为壮丽。
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此外,采用此考查方式的还有江苏卷的第9题的(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通过对景作结句子的赏析来考查;湖北卷的第14题(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重庆卷第12题(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福建卷第6题(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二、教学思考
1 注意诗歌鉴赏的平时渗透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诗歌鉴赏题目得分率低,并非是教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他们没有掌握,而是由于面对诗歌他们有时因一词、一句或一联看不懂而错误地理解诗意或无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当一首诗词学生读不懂时,答题时便会心生畏惧,事实证明此时一切答题模式与答题技巧的教学都是枉然。高三仅凭一两周复习诗词鉴赏,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诗歌鉴赏的平时渗透。每天利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由学生轮流推荐一首诗词并带着同学共同读背鉴赏,教师作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每天都接触优秀的诗词,鉴赏领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种教学小技巧开始的越早越好,学生在掌握了几百首诗词后,没有了陌生感,长期的熏陶让他们答题游刃有余。要注意的是:①学生推荐的诗词教师要把关,不可过于冷僻、过难、过长,以唐诗宋词为主;②学生鉴赏时,要有意识地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三方面人手,让同学们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教师补充时要有考点意识,要不露痕迹;③要坚持,不可半途而废,要求课后将诗词熟背。一段时间后,学生做题时就有了诗歌的感觉,在平时的作文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引用到,一举多得。
2 熟悉考纲,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常见题型并熟知答题模式
在复习备考时,教师要借助试题,借助专项复习,指导学生梳理、建构起表达技巧鉴赏的知识系统,归纳好常见题型,并熟知答题模式。
(1)表达技巧鉴赏的知识系统
表达技巧是指诗歌作者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创设意境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染、铺垫、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等等。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表达技巧考查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表达技巧考查的常见题型有:①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那些表达技巧?②比较这两首诗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③诗或词的某一联在写景或抒情上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指出一种并结合诗句谈谈表达效果;④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常规答题模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这是最基本的答题模式,具体题目稍作变通则可。
相信未来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读 好读 多思 好疑 持之以恒 鉴赏能力
由于科技文化的丰富多样,传媒的铺天盖地,新时代的学生每每沉迷于网络、电视、游戏中,已经越来越惰于阅读了。“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好习惯的培养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一定的契机为突破口。所以,近些年,我探索着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贯穿于教学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之中。
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语文习惯
初中的古典诗歌学习内容按作者年代的顺序编书,初一上册学生先学习曹操的《观沧海》。因其刚升入初中,短时间内很难理解曹操写此诗的心境。于是授新课前我先布置他们搜集曹操的资料和作品。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解说了之后,我才和学生们一起总结:曹操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及其建安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接着再用经典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心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写出诗人北征乌桓之时,面对无边雄壮的沧海景象,寄托了自己像大海一样的阔襟,更暗示了自己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又如,初中生对于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是比较熟悉的,可是真正能说出他们写诗的风格或具体诗歌体现的心境的就凤毛麟角了。我认为要想达到这种鉴赏能力,还是要从诗人的创作背景或人生经历入手。例如李白,他在长安时期,只是被看作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权臣贵戚的嫉恨谗毁,终于被迫离开长安。在这种背景下,李白写了《行路难》第一首(金樽清酒斗十千),他当时的思想很矛盾:既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与不平,同时又坚持自己的志向与探求,并对未来充满信心。老师在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理解李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时激荡不平的感情就会水到渠成!
因此,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或创作目的与生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寥寥数语的简介可能让学生接近鉴赏宫殿的大门。而且,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多读书、好读书的语文习惯。正如杜甫云:要“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多思、好疑的读书习惯
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内容或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可不会质疑的读书只会让学生成为书本的奴隶,怀疑的读书习惯更是无从说起。以《木兰诗》为例,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故事。诗歌为了表现木兰的高尚品德与情操,在谋篇布局和表达措辞上独具匠心。如,采用夸张手法写她十年未露女人本来面目的奇迹,如,“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老师要引导学生解释表面句义,再思考:真的这样吗?每个集市跑遍了才买齐马和马具吗?经历百战,将军都死了,士兵们还都能活着回来吗?让学生质疑,讨论,最后老师总结:原来这是运用了夸张和互文的写法。这样,学生既感受了浓郁的民歌风味,又理解了诗歌极高的语言造诣。而这一切又被朱熹言中:“学者先要会疑。”
当然并不是一切的疑惑都会有明确的答案。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可能与中唐时期平叛削藩的战争有关,因为不是写实之作,加入了不少想象成分,所以人们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众说纷纭:有的说写奋勇反击,有的说写驰援奇袭等。可这一切都不会对诗的主题产生影响。这时要教育学生对一些不得而知的真相不可以钻牛角尖,要掌握住能把握的主题,再去分析、欣赏为主题服务的人或物。
三、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享受读书的习惯
陶渊明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有好文章能和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可以与大家一同钻研,这是多么高雅的享受读书的习惯。好比我们在赏析宋词时,就会遇到纷杂的政治背景或形色各异的爱国情怀,要想鉴赏这种特殊时代下的产物――宋词,首先必须要知道宋词如何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其次要能赏析它长于比兴的写法,借景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例如,《渔家傲》(范仲淹)这首词就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和钻研的地方。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思乡、建功立业、忧虑和不满国事、同情久戍不归的将士们的真情实感。上片用“异”字统率各种景物,下片抓住思乡与爱国的矛盾,情中有景,全词又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