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的记叙文(精选5篇)

  • 军训的记叙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两年前,23岁的买买提·艾力从新疆乌鲁木齐去土耳其“留学”。到土耳其不久,总部设在伊斯坦布尔的“东突教育与互助协会”就找上门来,主动要为买买提·艾力提供“帮助”。此时的买买提·艾力并不知道,在土耳其公开活动的“东突教育与互助协会”其实是打着“…

军训的记叙文(精选5篇)

军训的记叙文范文第1篇

从乌鲁木齐到阿勒颇

“中国反恐怖部门近期抓获一名由‘东伊运’和‘东突教育与互助协会’派遣、曾参与叙利亚战争的‘东突’。”中国反恐权威部门官员向记者独家披露了这条消息。

两年前,23岁的买买提·艾力从新疆乌鲁木齐去土耳其“留学”。到土耳其不久,总部设在伊斯坦布尔的“东突教育与互助协会”就找上门来,主动要为买买提·艾力提供“帮助”。此时的买买提·艾力并不知道,在土耳其公开活动的“东突教育与互助协会”其实是打着“帮助新人”的旗号、从事物色与训练“东突”的组织。

在接受了“背景审核”、“讲经”、“互帮活动”等严格“甄别”与“换脑”流程后,买买提·艾力被接纳为“东伊运”的正式成员。此时他脑子里充满了“圣战”思想。2012年年底,“东伊运”和“东突教育与互助协会”通知买买提·艾力,他被“光荣”选中赴叙利亚参战!买买提·艾力向问讯他的中国反恐官员坦陈:“在听了‘东突教育与互助协会’的人的鼓动和‘东伊运’教官们现身说法后,脑子热得一心只有‘圣战’了,学业和家人的叮嘱都抛到了一边。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像做梦。”

据买买提·艾力供认,他与同伙从伊斯坦布尔出发,抵达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再从靠近叙利亚的雷伊汉勒越过土叙边界,潜入叙利亚北部重镇阿勒颇。

“圣战”令“东突”

分子内心失落

抵达阿勒颇后,买买提·艾力与其他同伙被编入叙利亚反对派中的极端组织“胜利阵线”下属作战旅。由于抵叙前甚至连枪都没有摸过,所以买买提·艾力与同行的其他“东突”青年被送到阿勒颇的“训练营”接受为期7天的强化训练。买买提·艾力供述:“所谓的训练营其实是阿勒颇郊区的一处废墟,没有水没有电,即便这样的场所也得不到保障,为防叙利亚政府军的炮击和空袭,用做训练的废墟有时候一天得换四回。”

买买提·艾力称:“从伊斯坦布尔出发前,他们说我们的生活条件会有保障,可事实上就连一天三餐都很难满足,有时候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谈到作战训练,买买提·艾力说:“我们接受轻武器射击与爆炸物制作训练,但轻武器训练只告诉我们怎么开枪,有人甚至连打实弹的机会都没有,而爆炸物制作也是模拟进行的。”

匆忙的训练结束后,买买提·艾力和他的同伙被分配到“胜利阵线”的“圣战旅”作战。“为防炮击与空袭,我们只能在阿勒颇城内来回窜,四处逃。事实上,我们连一个政府军士兵还没有见着,就有炮弹砸下来,三四个同伴被炸得尸骨横飞,身份都没法确认,只能就地掩埋。”买买提·艾力供述。

“生不如死的感觉更可怕,”买买提·艾力称:“两个一起去的同乡被叙政府军的炮弹炸伤后被送去急救,但因为阿勒颇没有足够的药品与医生,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环球时报》记者去年8月在阿勒颇采访时看到,整个阿勒颇城内只有一家医院能正常运作,但也经常遭到炮击。因此,医护人员只能优先抢救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人员,然后才是其他国家参战人员。

让这些“东突”分子更感失落的是,对于他们心中的所谓“圣战”,即使是叙反对派和支持反对派的民众也并不待见。“比艰苦的生活条件还不能忍受的是叙利亚人公开的冷漠和蔑视。”买买提·艾力告诉问讯他的反恐官员:“我们原本以为为了‘圣战’进入叙利亚,当地人一定会欢迎我们,结果不但叙利亚北部许多老百姓公开对我们这些外来者表示:‘欢迎你们来巴沙尔,但不欢迎你们战争结束后留下来!’我们不希望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被你们改变。”即便在叙利亚北部相对保守的小镇阿扎兹和,当地民众也不想在巴沙尔政权结束后建立“宗教政权”。“革命委员会”主席马哈米·侯赛因曾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战后的叙利亚没有极端宗教分子生存的地方,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思想与生活方式。”

由于不受重视,加上武器弹药缺少,入叙参战的“东突”分子死伤大半。买买提·艾力在叙利亚待了两个月后返回伊斯坦布尔。

潜回新疆搞恐怖

按买买提·艾力的设想,他回到土耳其后希望在当地上学:“一是对家人有个交代,二是想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然而,“东伊运”和“东突教育与互助协会”却给他布置了新任务:立即回新疆参加“圣战”。买买提·艾力供述称:“他们明确要求我回新疆实施破坏活动,提升‘斗争水平’。”“但没想到,刚回来就被发现了。”买买提·艾力称。

“跟买买提·艾力一样,‘东伊运’和‘东突教育与互助协会’陆续派了一些‘东突’分子赴叙利亚参战。”中国反恐权威部门官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与此前‘东突’分子赴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参战一样,目的是为了‘练胆’、‘上手’,提升搞恐怖活动的经验。”

中国反恐专家李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突”入叙参战已有一段时间,甚至还在网上相关视频:“与其他国际不同的是,‘东突’在境外热点地区参加恐怖活动有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他们很少从事自杀袭击,而是重在参与恐怖组织的招募、宣传、恐怖手段的学习上,这是为他们自己和恐怖组织积累经验,回到中国后凸显其个人身份与地位,然后才能鼓动其他人参加;其次,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寻求国际社会对他们的认同与支持。在与国际恐怖组织中高层接触过程中,他们以投入人员介入国际恐怖活动的形式,来换取未来某一阶段国际恐怖组织对‘东突’的资金与装备方面的支持,提升他们的恐怖活动能力。”

李伟表示:“近来发生的一些恐怖事件显示,‘东突’已经将一些恐怖手法运用到新疆境内,比如说国际恐怖组织的攻击重点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执法力量。” 李伟提出四个方面的打击恐怖活动建议:“第一,新疆反恐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新疆目前的反恐力量,如公安特警和武警特警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应对乡镇发生的恐怖袭击远水解不了近渴。要想应对‘分散多点’的恐怖袭击,需要从三个方面弥补不足:反恐特种力量需要分布到威胁较大的县镇;培训基层派出所的反恐能力;基层反恐怖力量也需要进一步强化。第二,要注重加强基层的反恐装备建设。今年4月的巴楚事件已经暴露了装备方面的不足,因此,基层派出所需要配备专业的反恐装备。由于新疆地域辽阔,所以基层反恐机动能力需要优先强化,这样才能在事发时做到迅速反应;第三,恐怖活动是少数所为,但受到伤害的是广大民众。可以参照美国提供反恐怖线索重奖,以及内地见义勇为基金的做法,对发现和提供恐怖活动线索者给重奖;第四,新疆发生的恐怖暴力活动与民族宗教无关,实施反恐怖措施也应不分族群,在众人面前一律平等。”

对“放水”

将反伤其身

新疆的反恐怖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支持。据俄新网报道,叙利亚新闻部长奥姆兰·祖阿比今年年初与俄联邦委员会副主席乌马哈诺夫举行会谈时说,在叙利亚作战的武装分子中外国人超过80%,来自29个国家,包括也门、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黎巴嫩,以及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

《环球时报》记者近一年多来曾先后两度从土耳其前往叙利亚采访。在土耳其基利斯省的边境口岸,记者注意到,土耳其表面上在边界线上驻有重兵,边防警察、武装部队、边境官员完全封锁土叙边界,不允许任何人通过土耳其进入叙利亚北部。然而,土耳其方面对“特定人群”“放水”明显。比如一些偏向叙反对派的西方和中东国家媒体记者只需要盖一个过境章即自由往返;不想通过海关“正常途径”的则可以在距离海关关口不远的一家水泥厂的围墙破口出入国界,而在边界地区往来穿梭的土耳其边防军人和边防警察对此“视而不见”。入叙作战的反对派人员进入叙利亚更是简单:夜幕降临之后,满载着身穿迷彩服的外国青壮年男子的汽车没有任何牌照,却照样通关而过。

对于土耳其政府近乎敞开边界“放水”的做法,美国、加拿大与欧洲国家政府都颇有微词。比如已知有120多名本国公民在叙作战的荷兰政府就抗议说:“土耳其纵容有极端思想的多国人员入叙作战,其结果将危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令世界反恐怖局势复杂化。”

军训的记叙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叙事;空间;结构

众多经典的好莱坞影片都有着自己惯用的一套叙事策略,叙事中角色的出现匹配叙事需要,角色的行为推动事件的发展。然而,利用叙事策略塑造角色往往需要在某种特定题材元素的背景下,通过角色与事件的不断磨合,完成角色特征的最大呈现,是一条承载着人物性格发展的叙事线路。在这类影片中,叙事则服务于角色,通过每一段落的叙事,呈现更多的人物性格,影片结束,角色的血肉也都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全金属外壳》是斯坦利 库布里克根据古斯塔夫 哈斯福德的小说《短期服役》改编而成的,影片描述了越战期间,美军士兵从战前残酷的集训到亲身参战的一段经历。本片从某种程度上说则属于以角色为主的叙事表现,其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叙事者(视点)

对于任何一种电影作品而言,都存在一个或多个叙事者,这一角色或参与或主导着整部影片,讲述他人或自我,而不同的叙述者作为不同的叙事视点,影响着影片呈现的各个方面。电影作为一种“看的艺术”,视觉是其最基本的叙事方式。由此,“看什么”,“怎么看”就成为了电影创作与批评的最直接的问题,而电影也因此创造出许多“视觉化的叙述者”。之所以称其为“视觉化”,其含义不言而喻。任何一部影片都由一组制作团队来完成,对影片情节的叙述无疑出自“制作人”之手。因此,叙事结构表现得再主观,也是为了隐藏现实的机位和真正的“话语人”,仍属客观表现。然而,电影中叙事人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出现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丰富的视点叙事,产生了视觉化的叙事者即影片中的“话语人”。

《全金属外壳》的叙述人有两个,一是影片制作方――库布里克;另一个是作为影片人物化的叙事者――小丑。导演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影片中,并利用小丑这样一个中介,让观众感受到他所表达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体现,不仅体现在叙事结构中,同时也体现在影视语言各要素中。当观看一部影片时,观众无法选择观看的对象和位置,即“看什么”和“如何看”,而这些元素正是导演所强制的,仅就这一点而言,观众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来接受导演利用影视语言进行的一场思想洗礼。《全金属外壳》中,导演运用不同人物的眼睛在审视人性、战争与生命。影片中有三处生与死的对望,都使角色具有相似的“看”与“被看”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描绘出角色在银幕世界里的处境与心理体验,并传达现实话语人的价值判断。

场景一:小丑被指派去富巴市做战地报道,统计北越军尸体时的情景。特写镜头,小丑低垂着目光注视着什么。镜头拉远,小丑身边站着两个人,一个摆弄着手里的相机,另一个用毛巾捂着鼻子,镜头继续向外拉,呈现出他们所看的对象是一个土坑,里面排列着被石膏粉掩盖的尸体。这一场景中,小丑同时充当着“看”与“被看”的双重角色。“看”是小丑一直以一种同情的眼神注视坑内的尸体,这一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与他军帽上“天生杀人”的字样相悖的;而“被看”则是从他的眼神和表情中,观众看到了战争的表情,也看到了小丑在此刻被唤起的那些同情。导演并没有将场景中小丑与尸体分成两个单独的描写镜头,而是处在同一被看、被审视的位置上,审视战争的同时也在审视角色的内心。

场景二:作战小分队第一次任务胜利结束后,士兵们围站在两名牺牲者周围的情形。俯视镜头中,两名牺牲的队员躺在画面正中,幸存者围绕在周围,在俯视画面中,只能看到围观士兵们各自的双脚。特写仰视镜头,每个成员脸上都带着凝重的表情。此时,其中一队员的台词“你们丧生好过我死”,充分体现了一点:他们是踩在队友的尸体上,一路走来的幸存者,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死亡同样将是他们的下场。此处的镜头机位,分别呈现了死者与观者,在用特写表现每个成员观看死者时并未反打至整个尸体,而是通过在镜头中呈现死者的双脚让人们体验观者此时的心理。此时,幸存者观看者,同时在观众观看时也成为被看和被审判的对象。

场景三:影片结尾,队员们围绕着临死的越南女孩,此时的机位同以上两个场景都有所不同,这一过程显得十分漫长,画面在队员特写和俯视越南女孩的镜头中来回切换,镜头长时间停留在每个人脸上。无疑,少女是队员们的观看对象,同时也被他们完全统驭。而此时少女和士兵们同时也是整个客观镜头中被审视的对象,这种审视通过士兵们的视点,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临死的一个少女,而是一个虽然被杀死,却不会被击败的信念;从导演的客观视点看,在面对敌人死亡之时面部、情感麻木的士兵。这种对叙事视点的控制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学者尼克 布朗所指出的,机位与构图的元素可能令某一人物的形体和目光轮番控制着画面,而将另一个人物呈现在一个弱势或者被动的位置上。

由此可见,即使在人物化的叙事人贯穿始终的影片中,也始终存在着另一个主导影片的因素:一个隐形的客观叙事人。通过不同的人物在同一场景或不同场景中所获得的相对视觉的呈现方式的参照,电影得以勾勒人物在银幕世界中的现实位置、心理体验,传达电影叙事人的价值判断。[1]

二、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即导演是如何将故事线索理清,并以基本叙述者的身份将故事呈现出来的。在《全金属外壳》中,库布里克完全可以选择任意宽广的叙事技巧,但在影片中我们却只看到最平实无华的线性叙事。

影片大致可分成两个叙事段落,第一部分以胖子派尔死亡的画面告终,整个段落讲述海军陆战队新兵训练营中的残酷生活;第二部分直至影片结尾,此部分又似乎给人以生的希望。如以小丑的战地经历为叙述线索进一步细化,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大段落,一是小丑在岘港海军陆战基地过着相对安逸的日子,二是小丑被派往前线,经历真正的战地生涯。第一部分的叙事梳理为:

(1)开场序幕,场景。17名新兵分别被剃头。

(2)场景。哈特曼在军营寝室训话。

(3)段落。派尔受到哈特曼责骂。

(4)场景。夜晚。军营寝室,士兵们集体祷告。

(5)段落。派尔无法完成任何一项体能训练。

(6)场景。军营寝室,小丑升为班长,哈特曼要求派尔向小丑学习。

(7)段落。小丑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帮助派尔。

(8)场景。哈特曼检查士兵个人卫生时,发现派尔的储物箱内的食物。导致全体士兵被体罚。

(9)场景。夜晚,军营寝室,派尔被所有士兵殴打,小丑也参与其中。

(10)段落。派尔在各项训练中表现异常,用枪最为突出,得到哈特曼表扬。

(11)场景。军营寝室的厕所,派尔枪杀哈特曼后吞弹自杀。

可以看出,第一部分以顺时的线性叙事结构展开,其中包括导演利用叠化等省略时间的方法,表示出训练时间的流逝,这部分中,以哈特曼的残酷和士兵们魔鬼般地训练为叙事线索,以胖子派尔这样一个牺牲品的精神沦陷过程来观照其周围环境与人性。

开场序幕,伴随着西部乡村音乐《再见,我的爱人;你好,越南!》,导演以18个镜头呈现了海军陆战队的新兵被剃除头发的场景,不同发色的发型在理发师的剃刀下一层一层被剥离,然而新兵的脸上带着各不相同的表情,或微笑,或坚定,或茫然又若有所思。影片在第一时刻虽没有旁白,但歌词的内容和这些剃头的画面已将观众带入了这群新兵的使命之中。他们的使命是忘却亲人,如剃发一般,剥离人性的毛刺,是奔赴前线取得胜利,是杀人。画面中掉落满地的发丝恐怕是他们为此而做的第一项牺牲。影片以一个长镜头正式拉开帷幕,中士哈特曼咆哮着在新兵中间来回走动,第一时间将观众带入一个与新兵们感同身受的黑色训练营。训练生活中,新兵们饱受哈特曼的谩骂与羞辱,这里他们学到的是将自己的柔弱藏进坚硬的外壳,让仇视和杀戮取得上风;在真正的杀戮开始之前,先杀死人性。然而叙事中,胖子派尔则成为第一部分要表现的重要角色,各种矛盾与人性的暴露都从此开始。在训练中屡次出错,不能完成任何一项训练任务,直到哈特曼发现派尔私藏食物时矛盾才被真正激发:只要派尔犯下错误,中士便体罚所有的士兵。这无疑使派尔成为众人眼中的仇恨对象。然而此时在派尔眼里,只有小丑愿意帮助他。尔后矛盾进一步恶化,在派尔熟睡时,全体士兵对他进行报复,然而此时小丑也抛弃了对派尔的友谊,加入了报复的行列。作为一部战争剧,影片在这一段落的结尾没有安排救赎的出现,对于胖子派尔来说,比起抛弃人性的冷酷无情,他更能认同的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二部分的叙事是这样开展的:

(12)场景。序幕,西贡市广场咖啡桌旁,小丑和拉夫特曼与一交谈时,相机被抢。

(13)段落。岘港海军基地,小丑在做新闻工作时,很不讨好海军上尉,被派往富巴市做战地采访。

(14)场景。在开往富巴市的飞机上,小丑与一名疯狂射杀越民的美国士兵交谈。

(15)段落。小丑统计北越军尸体,并被一长官问话。

(16)段落。小丑找到牛仔,跟随他参与了第一次分队作战,两名队员牺牲,但最终胜利完成任务。

(17)段落。士兵们接受采访。

(18)段落。小分队进行巡逻任务,遭遇狙击手,在三名同伴牺牲后,剩余队员找到了狙击手,并将其杀死。

队员们继续分散前进,小丑怀着无所畏惧的心情,步入黑暗之中。

这一部分以角色小丑的参战经历作为叙事线索,亦即以小丑的眼睛传递着战争的信息,以小丑人性起伏演变过程作为叙事线索而展开。第二部分中,多处体现出小丑的“双重人格”,例如(14)场景中,小丑与那个疯狂射杀越南民众的士兵交谈时问道,“你怎能向女人和小孩开枪?”透露出对残忍杀戮的质问与谴责。再如(18)段落,这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当士兵们发现躺在地上垂死挣扎的狙击手是一个瘦小的越南女子时,士兵们都无动于衷。此时,镜头停留在每个士兵脸上的时间也格外漫长,在越南妇女但求一死时,小丑照办了,这是他第一次杀人,实现了他所说的“我想要看到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越南,这块东南亚的瑰宝。我想要遇到怀着远古文化的有趣的、刺激的人,然后杀死他们。”然而此时杀人的动机却是出于同情。正如一位评论人指出:“库布里克最主要的话题中就包括在矛盾人性的驱使下,一面渴望毁灭,一面渴望修复。”[2]小丑的这一举动也许是对他心里那种“渴望修复”的人格的救赎。

影片两个部分都以杀人作为结束:第一部分以胖子派尔的谋杀和自杀收尾,第二部分以小丑杀人结束。虽然都是杀人,但出发点却不同。影片整体上描述了战争中的三种人性,一种是普遍存在的,视杀人为游戏,被战争蒙蔽了本性的好战分子;一种是性本善,却正被邪恶所侵蚀着,具有双重人格的爱国者――小丑;另一种则是能够接受人性的消亡,但却无法忍受这种状态的逃避者――派尔。后两者的差别也许正在于杀人之后,一个无法承担,而另一个则再也“无所畏惧”了。正如导演库布里克所说,“世界最大的善和最大的恶都是来自人,但问题是人为了符合目的而无法分辨彼此的差异。”

然而,叙事中更重要的是利用声画来表现,这便是视觉叙事中表现材料间的关系问题。

三、视听叙事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一是场面调度与空间观念。电影的叙事需由一部影片中不同活动的人进行操作,影片的诞生需要编剧以文学剧本形式进行叙事,然而当剧本向其视听特征转化时,则需要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图像,利用视听语言进行叙事。这就涉及到“如何将文字叙事视觉化”的问题。视听语言即电影的语言,涉及许多元素,如场面调度、演员表演、镜头蒙太奇、时间与空间的表现等。虽然影视语言是一种很新的语言,但目前仍更多地依赖电影惯例和成规,对于电影成规的遵守与否也成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之一。

《全金属外壳》中均衡的构图,匀速的移动镜头运用随处可见。最具特征的是表现景深的推拉镜头和富有空间感的平移镜头,这些镜头的使用使得整部影片在客观叙事中表现出一定的纪实风格,这种混合的风格并不单纯依赖镜头的表现,而是通过精细的场面调度和对时间空间的准确剪辑来实现的。

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摄影机之间丰富的运动形式,表现出对景深镜头和空间层次的自觉追求。例如,第二部分伊始,画面为西贡破旧广场的一角,先是远景,而后镜头缓缓前推,车子与行人在镜头前穿梭,一个的背影从画面右方进入镜头,远景画面立刻变为了以为表现对象的近景镜头,然而镜头的速度始终未变,的背影渐渐走远,画面景别又再一次变为全景。由此可见,导演在景深镜头中,不仅利用推镜头的固有属性将角色慢慢呈现出来,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调度和摄影运动的配合,使景别在一个镜头中丰富变化,活跃了画面的空间层次。再例如,片中小丑找到牛仔时的场景是这样表现的:在全景镜头中,前景上的牛仔在洗漱,小丑从景深处的拱门入画,并向牛仔方向走来,此时,观众习惯性地注意到运动物体的同时,视线游历了整个场景的景深,也加深了画面的纵深感。

此外,影片中有大量的战争场景画面,因此展示空间环境就成为镜头记录的目的之一,利用移动镜头配合展现远景或全景景别也成为影片常用的拍摄方法。例如影片第一部分(2)场景,是一个长达1分16秒的长镜头,镜头始终以哈特曼中士为对象,并位于他的前方,摄影机随着他前进的步伐向后移动,使镜头画面背景得以充分变化的同时,清楚地展示出士兵们所在的环境和此部分主角的性格特征。又如,在第二部分中,作战分队执行巡逻任务的段落,士兵们行进在残垣断壁的村落中,通过平移式全景镜头,展现所有小队士兵在废墟中前进的状态;切中景,小丑由画面左向右移动;叠化至全景,三名士兵在废墟中由右向左前进;切中近景,一名士兵由右向左移动,穿过已被炸毁的建筑物,随着该士兵观看周围的目光,镜头接应着他的目光切至同一场景的全景画面直至该士兵走出建筑物。从这一段落中,导演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落巧妙地利用镜头叠化和不同景别镜头的切换呈现出来,同样使观众看得津津有味。镜头在场景调度上具备一个显著的特征,由画面的前景向景深看去,角色站位或呈现为人物――环境物体――人物,或呈现为环境物体――人物――环境物体,使得镜头画面中角色与环境物体的相互位置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二是影片中的声音。电影中的叙事表现了导演、设计师、演员角色、观众追求的状态,所以可以说电影叙事既是清晰的,也是含蓄的。声音的功能与暗示的意义相关,也就是它的间接意义,具有意象性。《全金属外壳》中多次配合欢快的、节奏感强烈的背景音乐,在战争主题的背景下,导演似乎想利用这些音乐给影片添加一些愉悦的气氛,然而配合着枪林弹雨、战地、尸体,这种愉悦却无法真正实现,在不同情况下,声音的运用与所配情景构成象征或讽刺的意味。

影片第一部分以胖子派尔的谋杀和自杀收尾,从隐去的黑场中,缓缓而来一首颇具节奏感的《靴子是用来穿的》,配合着缓慢的推镜头,我们看到一个年轻的越南从画面右方入画,似乎令人很正常地联想到一种轻松与愉悦的生活环境,而这种愉悦与残留在脑海中那喷溅在白瓷砖上的血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讽意味。又如,第二部分(17)段落,坦克的炮声伴随着节奏感极强的歌曲《冲浪的鸟》,一个个运送伤病员的担架被抬上直升机,一群战争电影摄制组的人沿着一面矮墙拍摄着每个士兵,一架装满伤员的救护飞机沉重地飞离地面。这种画面思想与音乐主题完全分离的声音设计是把特定的环境声和预期之外的效果声音结合起来。使得非剧情声音的功能作为一种解说性的元素,主观地把听众印象转移到某种超出视觉元素之外的感觉。可见,电影中音乐的配合使用是为了表现更强烈的故事线索,大多数在画面上看不到演奏者和歌唱者的电影音乐,都依赖于与画面纯粹的情感联系,有意识地使观众的注意力从透过文化和心理声学的变化,形成一种清晰的感觉。[3]

影片尾声,士兵们围站在垂死的越南女孩儿身边,“这个姑娘再也无法了”这句台词将我们拉入了对战争本质的深深思索之中。此时,导演在试图召唤上一次的记忆和相同的视觉模式,同样是“围观”,影片前后的两次“围观”形成鲜明对比。影片中士兵们围站在牺牲战友身边的那一幕,是对战友的告别、怀念和同情;而此时,围观的对象由战友变成了敌人,作为弱势对象的女性的死亡,也未能平息他们杀敌的兴奋与狂热,极富强者的尊严感和胜利的喜悦使他们此刻也仅剩调侃。这句随心所欲的话语,正加强了这一幕的冲击力,也再次提醒着世人:战争永远代表着毁灭,城市和国家的毁灭,人类生命和心理的毁灭。在这一叙事序列中,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冰冷渐趋浓重,虽然在影片最后,这种冰冷中闪烁了暖意的光芒,但却很快消退,转变成战士们无所畏惧的经验历程,呈现出更为强烈正面的战争批判色彩,同时也再一次体现了库布里克典型的叙事主题。

电影的叙事形态多样,在观众的观影过程中,不同叙事结构会产生各异的观影体验。《全金属外壳》呈现出的这种非主流的叙事方式,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电影是不多见的,但他为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更多可能。由此可见,在电影创作中,探索不同的电影叙事表现是极具建设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

[2] [美]诺曼 卡根.库布里克的电影[M].郝娟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8.

军训的记叙文范文第3篇

一、检索、整理信息

1 学习目标定位

训练信息社会检索信息、整理课文的能力;感受杨利伟出征场景并品味课文记叙的语言信息;拓展、创新课文的有关信息。

2 紧扣目标检索“航天”信息

中国“神舟”飞船系列,“神舟”五号飞船上天的意义;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环绕地球航行,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登上月球;“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实验。

3 回归文本整理课文信息

结合语境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出征、瞩目、梯队、演练、极限、横空出世、问鼎苍穹、蕴含、夺人风采、瞬间、定格”;课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这次伟大的出征由几个场面构成?你认为哪个场面最感人,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

二、感受、品味信息

学生自主检索和整理信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文本信息。“我”能品味所读段落隐含的重要信息吗?

1 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为英雄送行的场面

“深秋的大漠,寒意逼人。”环境描写,反衬送行的热烈气氛。“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一组排比句,表现人们对英雄出征、实现飞天梦的重视、激动与美好祝愿。

2 朗读第7自然段,感受英雄露面的场面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这时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其中“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英雄沉着老练和对执行任务的自豪与充满信心。

3 扮演角色(杨利伟、总指挥李继耐和叙述人)朗读课文第12至15自然段,感受英雄奉命出征的场面

扮演杨利伟的同学发现“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中的“航天员”有嗦的嫌疑,可以删除后一个“航天员”。“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标准的军礼”体现了英雄优秀的军人素质,也表达了中国宇航员征服太空的坚定信念。三个“定格”构成一组排比,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高度融合,层进地揭示了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4 诵读最后自然段,感受英雄踏上征程的场景,品味其中隐含的信息

“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对五星红旗的“深情”“注视”,是一个战士向祖国行注目礼,表达决不让祖国失望、―定圆满完成任务的誓言;果断的“转身”动作,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用这个动作在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三、拓展、创新信息

如果说感受和品味信息是阅读积累,那么拓展和创新信息就是阅读创造了。教学环节上分两个步骤:

1 质疑探究,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之间质疑问难、互问互答,或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质疑探究的程序为:(1)“我”能提出阅读中的问题吗?如简单问题“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2)“我”能提出阅读中有价值的问题吗?如“课文第7自然段记叙杨利伟走出问天阁,接着不是继续顺序,而是第8至11自然段的插叙,这里四段插叙有什么作用?”明确“插叙”交代了有关的背景资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基本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还使文章的结构富有变化,第11自然段平稳地过渡到下文。(3)“我”能提出别人不能提出的问题吗?如“广义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这篇报道消息不像消息,通讯不像通讯,究竟是什么体裁?”明确:与许多同题材的新闻相比,本文体裁上确有独特之处。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更丰富,更生动,又比通讯更简略。作者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的形式对航天员出征进行报道,但写一个场面时又突出写主要人物杨利伟的活动,写杨利伟又主要从细微处着手,这样新闻速写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如多用排比句加强语势,记叙描写之中穿插议论抒情,使文章增添感染力和穿透力。

2 合作创造,拓展“新闻速写”的新内涵‘

军训的记叙文范文第4篇

1969年,马旺开始间谍生涯,这年春天,马旺借口肚子疼,到伦敦哈利街去看佚名内科医生,这位医生的诊所曾经是约旦国王胡辛和以色列总理办公室主任秘密会晤的场所。到了诊所,马旺把自己胃部的X光片和一包塞满了埃及国家机密的文件交给医生,并叮嘱医生把文件送到以色列驻伦敦大使馆。

以色列驻伦敦大使馆拿到这些文件后立即转交给以色列海外情报局摩萨德,该局经过慎重的调查和判断,确定这批文件是货真价实的。摩萨德立即组成一个小组专门研究怎样处理马旺这个主动上门的间谍,有些特工认为马旺是一个双重间谍:向以色列提供情报,但效忠埃及。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摩萨德还是不愿放弃这条大鱼,决定冒险与马旺合作。

不久,摩萨德特工发现马旺的妻子是埃及总统纳瑟的女儿,也是纳瑟与埃及情报部门的联络人。得到这一消息,摩萨德惊奇不已,立刻吸纳马旺进入摩萨德。马旺进入摩萨德后,表现十分积极,经常提供大批埃及最高机密。

因为马旺提供的情报既准确又机密,所以摩萨德在伦敦买了一个多套间的公寓,作为与马旺秘密会见的安全屋。摩萨德特工在安全屋内装设了各种各样的录音和录像设备,十分细致地记录了马旺的谈话与行动,并由一个专门的小组把马旺的谈话做成记录,提供给以色列总理、陆军参谋长和少数高级官员阅览。

一般情况下,与马旺接头的都是摩萨德的头目,而且每次见面之后以方都会给马旺5万英镑。在马旺为摩萨德服务的头4年,以色列方面为马旺及相关行动共花费2000万美元。但是摩萨德认为这些钱花得很值。

1973年4月的一天,摩萨德接到马旺的一封急电,并用了“萝卜”的字眼。按照事先约定,“萝卜”的含义是表示埃及即将向以色列开战。摩萨德头子查米尔接到急电后立即赶赴伦敦与马旺见面,马旺将埃及和叙利亚将于5月15日突袭以色列这一消息告诉查米尔。以色列军方得知这一消息后,在南方的西奈河北部以叙边界部署重兵,并动员了大批的后备军人。但是以色列军队备战了3个月,消耗3500万美元,也没见埃及和叙利亚开火的迹象。不过,摩萨德还是继续信任马旺。

1973年10月5日,马旺再次向摩萨德发出急电,仍用“萝卜”这个敏感的字眼。查米尔在凌晨2点多接到马旺的电讯,天亮后赶到伦敦与马旺会面。此时的叙利亚已经在以叙边境部署了坦克和飞弹,埃及则在苏伊士运河附近进行军事演习,苏联方面开始撤出驻埃及的外交人员及其家属。然而,当天下午,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局长泽拉在情报会议中断然表示,埃及和叙利亚联手攻打以色列的可能性很低。

查米尔与马旺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会面和交谈后,10月6日凌晨3点40分给助理打电话说,埃及和叙利亚将在下午同时从南北两个方向攻打以色列。但是,以色列内阁总理在上午的会议上以上次的

案例认为马旺的情报不可靠,以色列国防部部长戴阳也对马旺的情报表示不满,还教训陆军参谋长“绝不能用查米尔的情报来动员整个军队”。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以色列内阁决定在下午4点把装甲部队开往苏伊士运河沿岸。

10月6日下午2点,埃及和叙利亚的军队开始发动对以色列的攻击,以色列军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节节败退,国防部部长戴阳公开忧虑以色列将被毁灭。面对战争局面,总理梅厄夫人竟拿了一瓶毒药,并声称宁可自杀也不愿意目睹以色列败亡。

但是,骁勇善战的以色列军队很快扭转了劣势,同时美国总统尼克松紧急下令军援以色列。10月底,以色列军队反败为胜。尽管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一战争被视为以色列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情报失误,数十年来摩萨德和军方情报界一直互相指责,而军事情报局局长泽拉因不信任马旺、误判情报而遭到撤职处分。

2006年6月27日,伦敦圣杰姆士高级住宅区人行道上发现一具男性尸体,根据警方的推断,死者是从4楼的公寓摔下来的。当天下午,伦敦警察厅公开宣布,死者是62岁的埃及亿万富翁马旺。

至今英国警方还在追查这位埃及前总统女婿、亿万富翁马旺的真正死因。

军训的记叙文范文第5篇

军训回来,变了很多,当然,变化也是要记录下来的,在部队里,没有桌子,就算有,我也懒得动笔,回到家,再写到小荷,和网友们一起分享乐趣吧!

我不喜欢单调的词语,比如:又一次,你我他。取题目,我也不喜欢呆板的。就按军训来说吧,我写军训笔记,题目也不会用那些所谓“小学生”词语。例:《军训我好开心》,这种题目,额,我不是一般的反感,但是,好像来了小荷之后才这样的。小荷使人成熟!

讲正题,关于题目的——

我只是在这里说清楚,以便每次你们都问我题目什么意思,我比较懒,不想费手力多打几个字。

军训心情——橙色:

看到这个题目,就表示着,这篇文章是写关于部队里的状物的,如:飞机,大炮。

军训心情——紫色

这个题目,讲的就是部队里的景色,像花花草草,军人们晨跑这样的叙事,不过我承认,写这个我不拿手。

军训心情——绿色

看到这个题目,也就是说,绿色心情,是写开心事,开心了,眼前一片代表美好,使人憧憬的绿色,不错吧!

军训心情——灰色

灰色是伤心事的代表,看见灰色,我心里也不舒畅,我尽量少写一些伤心事。

军训心情——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