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霾(精选5篇)

  • 治理雾霾(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雾霾及其成因 雾霾主要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构成雾霾的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而导致雾霾加剧的是可吸入颗粒物。雾霾事件是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1.1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提速经济…

治理雾霾(精选5篇)

治理雾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雾霾;治理;政府;法律;监管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空气质量污染严重,PM2.5指数频频上升刷新纪录,各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现高频次,低龄化现状。雾霾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对于雾霾的治理迫在眉睫。即使各地政府频频出台治理政策,仍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说明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空气质量的改善,雾霾的治理需要结合各地经济情况,在政府动用各种手段的带领下,全员配合参与才会逐渐改善。

1雾霾及其成因

雾霾主要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构成雾霾的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而导致雾霾加剧的是可吸入颗粒物。雾霾事件是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1.1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提速经济发展

近10年来,我国经济呈现GDP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态势,但却也带来了由于忽视环境治理而开始显著加剧的雾霾污染问题。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加剧了雾霾问题同时增强了解决难度。

1.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工业燃煤产生大量含有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废气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耗约占世界的一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雾霾加剧的重要原因。

1.3汽车尾气的排放

近年来全国汽车购买量急剧上升,汽车尾气中含有硫、氮化合物,易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产生雾霾。城市雾霾天的主要成因是pm2.5,而它总量的80%以上是由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等构成的,被统称为气溶胶。组成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与氢化合物等,它们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雾霾。

1.4工地施工增加的灰尘

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对建筑设施要求日益增长需要将城市道路拓宽及建设高楼,从而施工产生大量灰尘加剧雾霾。

1.5日益增多的高楼大厦

越建越高的楼区的阻挡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不利于扩散稀释大气中悬浮的微粒,积累的微粒使得垂直方向上易出现逆温,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颗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加剧了雾霾的产生。

1.6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忽视

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将环境保护问题置于经济发展之后,加剧了雾霾天气。

2雾霾的影响

2.1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正常生a生活秩序

在雾霾天气下空气能见度很低,干扰航空、轮船、汽车的运行。雾霾天气减弱近地层紫外线,增强带有传染性的细菌、病毒活性,使得传染发病率升高。

2.2雾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

雾霾天气中漂浮着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雾霾天气易引起鼻炎、支气管、癌症等病症,一旦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咳嗽,气管炎等症状,甚至可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肺功能下降,诱发肺癌、肺间质损害等。

2.3雾霾天气下气压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相对较低,易造成人们胸闷气短的状态

大雾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有害的酸碱盐等颗粒物,易被人体吸收,刺激人体的敏感部位易诱发一些过敏性病症。对于经常接触雾霾天气的孕妇研究发现,雾霾污染甚至可能会影响胚胎发育。

3雾霾污染的治理措施

3.1借鉴国内外治理雾霾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治理雾霾

英国等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的方法中给了我国很多启示可供借鉴。比如,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现在的蓝天重现花了50多年的时间,尤其是其中于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明确大气污染的防治法律体系,对治理雾霾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我国法律环境应用到大气污染治理中,比如在13年实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治理效率。我国实行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例如通过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根据预测,对主要污染源实行动态调控,减轻了雾霾污染。

3.2进行宣传教育,改善人们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不够重视,需要加大宣传教育,改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培育绿色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消费理念。但是政府实行单双号限行的措施并非治本之策,短时间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起误导作用,因此必须从理念上加强教育改善雾霾污染。

3.3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加强监管

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研发新能源,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且提高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政府运用价格杠杆,引导节能减排,例如采取调整消费税优惠政策,提高汽油,燃料等能源的差别税率,建立资源税,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持续性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例如可采取按日、连续的罚款措施来减少企业的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检测等行为。因此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监管。

3.4完善法律体制,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对环境缺乏保护,而制度保障的缺失是重要因素。现行的环境制度大多数偏向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而在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约束力不强,难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法律制度建设强化了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通过立法赋予权力,对处理违法行为实施行政许可,对包庇环境违法等行为给予处分;同时强化了企业的责任意识,保障维护环境权益,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罚,减轻环境污染治理雾霾问题。

3.5明确具体任务,落实责任制度

各省份各地区明确设立并分配具体任务,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些任务的时间表、承担责任、责任人等,接受群众监督。目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应按环保法规定,由各级政府向人大报告接受质询。自上而下的考核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完不成任务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由于主要成员或领导者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杜绝考核流于形式。

3.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

雾霾治理的根本解决方法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与治理污染相辅相成。调整单一资源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推动向上、下游产业进行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发展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3.7公众参与,构建全方位环境监控管理模式

我国应发动群众的力量,树立主人翁意识,鼓励市民自行监督治理。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成功之道,比如将空气治理信息实时通报给民众,通过软件向用户免费推送空气质量情况,让民众对空气质量更深入了解,民众有权利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污染源附近的居民是违法排污行为最直接的监控者,有利于公民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决策、监督、执行来加大关注度提升责任感,从而为雾霾治理提供强大稳定的社会基础。

治理雾霾范文第2篇

几个月前,有媒体报道,北京正在研究通过向大气中注入液氮的方式来清除雾霾。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治理雾霾的方式成本高、实用性低,不适合广泛应用。北京的这种“无奈之举”反映了我国当前治理雾霾技术的落后。在国内,用于清除PM2.5的最好方式就是空气净化器,但空气净化器只能净化室内空气,无法治理室外大范围的雾霾。

当前,国内外多家企业在空气净化器领域提交了诸多专利申请,并在PM2.5监测方面进行了技术研发,但在治理雾霾方面提交的专利申请却很少。对此,有业内专家建议,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应加大对雾霾防治方面的技术创新,尽快研发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新技术。同时,国内企业还应改变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创下52年之最。雾霾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诸多不便。为消除雾霾,我国多个城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却收效甚微。

据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一位研究人员介绍,制冷能力较强的工业制冷剂液氮有望成为新的抗霾利器。这项新技术的实施原理是将液氮喷洒在空中,使之在地面上方形成高度至少达10米的薄雾。由于液氮具有吸附作用,它能吸附悬浮在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并形成晶体掉落到地面上。这条厚度高达10米的气体带还在地面和城市上空之间形成了一条隔离带,可以阻止被污染的空气降落到地面上。在比较寒冷的天气条件下,这条由液氮形成的气体带可以在空气中维持数小时。

这项治理雾霾的新技术还未应用,便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液氮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并吸附空气中的细颗粒物,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由于液氮的吸附率不稳定,研究人员应在提高液氮吸附率方面加强技术研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梁东丽表示,从理论上讲,这项治理雾霾的新技术具有可实施性,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诸多困难,比如液氮价格较贵,提高了治理雾霾的成本;液氮需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如何储存大量液氮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受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人们很难将液氮均匀地喷洒在空气中。梁东丽表示,研发人员应尽快克服以上困难,降低成本,提高这项新技术的实用性。

雾霾频发带火了空气净化器市场。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空气净化器市场总销售额同比增长七成,在淘宝网购买空气净化器的用户同比增长131%,京东商城空气净化器的销售额达10亿元,同比增长420%。

空气净化器市场的火爆也促使多家企业涉足该领域,国内知名品牌主要有亚都、美的、格力、海信等,国外品牌则有布鲁雅尔、松下、三洋、大金、日立、夏普、LG、三星等。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主要有3种:一是滤网净化类,它采用被动吸附过滤式的净化原理,用抽风机将空气抽入机器,通过内置的滤网过滤空气,起到过滤粉尘、异味、有毒气体和杀灭部分细菌的作用;二是无滤网类,它可以主动向空气中释放净化灭菌因子,通过空气流通实现对室内各个角落的空气净化;三是双重净化类,它采用被动式净化技术与主动净化技术相结合的净化原理。

“在国内空气净化器市场,国外产品比国内产品更具有优势,比如主推‘净离子群’技术的夏普公司占据了高端市场的较大份额,它在该领域研发的先进技术包括活性炭高效空气超强过滤、活氧强效消毒、纳米光触媒净化空气、分解农药等。”中投顾问公司咨询顾问崔瑜介绍说。

国内外企业在空气净化器领域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专利布局。瑞典生产的布鲁雅尔空气净化器虽然价格较高,但依然受到国内消费者的热捧。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审查员昌学霞经过专利文献检索发现,在空气净化领域,布鲁雅尔已经在美国和日本提交了多件专利申请,并提交了多件国际专利申请。它在该领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及开展的专利布局正是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

“国内企业在空气净化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主要包括活性炭过滤、细颗粒物过滤网、光触媒分解、静电集尘、紫外线杀菌、等离子体净化、臭氧、负离子除尘、化学吸附等,国外企业在该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主要是环境监测及分析。”昌学霞介绍。

在治理雾霾方面,国内企业也正积极研发相关技术。昌学霞介绍,目前国内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采用传统的除尘装置,如旋风除尘器、电除尘器等,但它们对PM2.5的去除能力有限,因此有企业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项新技术,即通过化学团聚、超声团聚或电场团聚等技术使细颗粒物增大,再用传统除尘装置进行捕捉;二是改进PM2.5过滤装置,使之能够直接捕捉PM2.5;三是利用高温燃烧的方法去除PM2.5颗粒物。

治理雾霾范文第3篇

雾霾天气治霾经济学逻辑思路及举措

一、我国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气象学上讲,雾与霾不同,雾由水汽组成,霾则是PM2.5等污染物颗粒飘浮在空气中而形成,其中除了污染源直接向大气排放的部分,还包括污染源排放的气态化合物经过大气化学反应过程形成的颗粒物。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专家表明,2013年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影响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的灰霾天气,其主要污染物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中国雾霾天气的产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作用,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同时存在导致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现象。导致雾霾天气产生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交通发展模式欠科学

根据前不久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13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3741亿辆,比上年末增长13.7%。民用轿车保有量7126万辆,增长19.0%,其中私人轿车6410万辆,增长20.8%。机动车大军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占全国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中国的交通发展模式也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过去数十年间,交通发展的趋势是以公路,尤其是以高速公路的发展为主,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加,轨道交通的发展则滞后于需求。加入WTO以后,汽车市场对外开放,带动了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国家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业,也使居民轿车消费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然而,城市的不断扩大,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日益拥堵,严重的拥堵本身又带来了更多地排放和污染的问题。

2、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不合理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然而能源消费总量大,消费结构却不合理。2009年至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从30.66亿吨标煤增长到36.23亿吨标煤,年均增长2.1亿吨标煤。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较低。据估计中国煤炭消耗量到2014年将占全球煤炭需求量的50%以上,除此之外,我国的石油消费总量巨大,双双位居世界首位。其次,高耗能和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从全球饱受雾霾天气影响的国家的情况来看,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而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个时期,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与高耗能产业分不开,这些产业不仅能耗高,污染也非常严重。

3、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较粗发

中国的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快速城镇化使得一些特大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超过极限,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居住拥挤、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凸显。一是片面追求大城市,高速城镇化,使我们走了一条高能耗、高污染的城镇化之路。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城市规模越大人均消耗的能源越多,一个农民转变成城市人,平均能耗将增加3~5倍;如果直接进入大城市生活,尤其是特大城市,能耗将增长5倍。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扬尘,加速雾霾形成。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正在迅猛地“长大”,来自卫星遥感图像的数据显示,整个国家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过去20年中增加了2倍以上。而在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施工单位环境意识淡薄,环保技术水平落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施工现场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使得建筑施工扬尘大范围飘散,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除此之外,我国成品油标准较低,升级难,使得大部分地区油品含硫量居高不下,进而导致尾气净化装置和颗粒捕集器等净化技术无法应用;工业废气大量排放,监管不力,治理不当,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升高,也是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二、治霾的经济学逻辑

1、“公地悲剧”与雾霾治理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过度砍伐的森林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因此,空气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公地悲剧”之中。

在雾霾天气里,挤公交、挤地铁,暴露在空气中“吸毒”更多,而开车并开启车内空气内循环的确可以降低车内PM2.5,尽管1个小时之后车内空气就会变差,但是个体选择往往则是越是雾霾天气,开车的人越多,而雾霾天气中大气的流动速度更为缓慢,尾气对空气的影响权数就更大。另外,除了少数人认为“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制造者,每个人都有义务减少雾霾”并积极行动之外,大多数人在面临减少雾霾与伤害自身利益的选择时往往会归咎于其他因素,比如抱怨野蛮施工、埋怨污染企业、餐馆、烧烤秸秆焚烧,觉得政府规定的汽车尾气年检、限行等措施都是“装积极”,并抵制妨碍自身利益的减污措施。这一点正是因为空气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无可避免的陷入了“公地悲剧”当中。

对于某一项公共资源,个体的、私人的成本和社会成本是不同的。在当今的中国,地方政府为了更好的GDP带来的政绩、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个人为了方便、舒适而开车,其实都在无形中破坏了环境。在破环环境这一项上,私人成本都小于社会成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破坏环境的加害者,而每个人又都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但是,人们却都陷入了“公地悲剧”的陷阱中。

2、治霾中的管制与市场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可以管制与市场并举。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可以政府介入调节,对资源进行私有化或者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增加排污者的私人成本,使得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一致。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高昂的社会成本并不会直接驱使政府行动,只有当社会成本转化为政治压力,并压倒政府GDP利益的时候,才能驱使政府行动。而在社会付出的巨大成本还未转化为政治压力时,政府缺乏足够的环保动机,并且环保部门的权利也不够大。

鉴于此,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的做法。相似的雾霾也曾经浓重地笼罩于美国上空,但一系列清洁空气法案构架起来的法律规范体系,以及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最终为美国人带来了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以及开放的空间。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具有先见之明地引入了市场手段。根据该法及其修正案,美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手段主要有:排放标准、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税、成本-收益分析、基于污染的风险标准等。其中,除了排放标准和空气质量标准这两个是政府行政手段外,其余都是市场手段。如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邦政府环境保护署就开始采用可用于市场交易的排放权许可证这一概念,企业获得排污许可证后,可自主决定是通过自主减排还是购买其他企业的排污许可额度来达到总量控制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市场调解,保证新污染源对空气质量差的地区不造成额外的污染。

美国一系列清洁空气法实施后带来的红利显而易见。据美国大使馆提供的资料显示,自该法颁布以来,六个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减少了50%,有毒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减少70%。

三、我国治霾的思路及举措

在全世界范围内,环境和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出现不可避免的下降,中国再复制过去西方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不可行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要从根源上治理雾霾问题,需要重新定位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中共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这将是中国走向未来发展的新道路和新目标。中国需要探索基于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要治理雾霾、治理环境,更要保持经济的良性运转,就应当走外部防范与内生治理相结合的中国治理之道。要构建这样的生态文明模式需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变革和转型:

一是在战略目标定位上,我们必须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参照系。不应盲目追赶西方式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而应转向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要实现这个目标定位的转型,意味着当代中国必须从追求无限经济增长的世界竞争中淡出,走中国自己的路。二是在中国发展模式上,我们必须从GDP主义主导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到国民福利最大化的新发展模式上来。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全体国民福利最大化。三是要实现新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思路,必须启动以低碳、健康、幸福为目标的新生活方式的革命。四是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要充分发挥中国的新后发优势,利用新能源为中国的内生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五是改革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策略,转变集中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城市发展思路、利用新能源新技术,走中国特色的低能耗、规模化、田园化城市发展之路。

总之,雾霾天气不仅仅是一种天气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更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雾霾天气本身,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提倡的生态文明之路,不仅是大幅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新文明模式,同时也是能够从根源上实现天人和谐、社会公正、环境福利、物质与精神均衡发展幸福生活模式,是中国与世界共赢、共享发展的利他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何茜.雾霾天气引反思.生态经济,2013,(4).

治理雾霾范文第4篇

PM2.5的直接源与间接源。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和水汽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而PM2.5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直接源”,即燃烧过程(主要为燃煤)、施工、烹饪等活动向空气中直接释放造成PM2.5的细颗粒物和“间接源”,即工农业及运输过程中排放的具有化学活性的气态化学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细颗粒物。

在“直接源”中,较为重要的是燃煤,即包括各种燃煤燃烧过程:火电、炼油、制药、水泥、陶瓷、玻璃及其它需要大量燃煤燃烧的工农业和大量的农村用煤,和机动车燃油等燃烧过程。

而在形成“间接源”的前驱体污染物中,硫氧化物(即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也简称“硝”)占的比重相当大。中科院的研究显示,1月13日,当PM2.5突破600时,PM1中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浓度分别达到了160、70、40和30,这几项相加就达到了300,占总数的50%。而这几种颗粒物的产生都与SO2和NOx有关。SO2和NOx是形成酸雨和雾霾的双重杀手。

无独有偶,最重要的间接源,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也多由各种燃煤过程,和机动车等燃烧过程产生。例如火电厂以煤为原料每发一度电,即产生约4gSO2、3.1gNOx;按照国Ⅲ标准,一辆一类机动车每行进一公里,产生不超过0.21gNOx,柴油车产生不超过0.78gNOx。

2013年元月强雾霾污染溯源.燃煤是最主要的原因。形成雾霾的原因各种各样,但谁是形成我国这次强雾霾的罪魁祸首?近日,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了一项研究结果,对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的强雾霾污染进行了溯源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

在图1中可以看到,对于北京和京津冀地区,有六大主要因素造成雾霾的形成,燃煤和机动车都是PM2.5最主要的两个来源,这与之前的理论分析相符。

在北京,本地燃煤占了PM2.5来源的19%。而外地输送到北京的19%的PM2.5粒子主要也是燃煤产生的,包括二氧化硫(硫酸盐)、细粒子、黑炭、挥发性有机物等。本次污染事件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河北燃煤排放为主的二氧化硫集中转化成了硫酸盐。我们看到,外地的19%加上本地燃煤贡献的19%,源于显性燃煤的PM2.5共占北京上空PM2.5粒子的38%。另外,我们无法排除还占北京PM2.5粒子32%的“工业”、“餐饮”和“其他”的贡献中隐性燃煤的影响,因此,燃煤对这次北京强雾霾天气的影Ⅱ向至少占到50%以上。

而在京津冀地区,本地显性的燃煤单项就贡献了PM2.5的34%,加上还占京津冀地区PM2.5粒子43%的“外来输送”、“工业”、“餐饮”和“其他”的贡献中隐性燃煤的影响,燃煤对京津冀地区的强雾霾天气的影响比北京还严重,至少占到60%以上,可以看出,北京市和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污染都与“煤”、“车”关系甚密,而“煤”的影响要比车大得多。这与全国的情况也是相符的:据统计,煤燃烧所释放的SO:占到全国总排放的85.4%,CO2占到85%,NOx占到60%,粉尘占到了70%。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出对这次大面积强雾霾天气,燃煤是最主要的形成因素。

北京与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比较——机动车不是雾霾主要因素

在寻找雾霾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人们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其他与北京规模相似的国外大都市。上个世纪50年代伦敦的有毒烟雾事件和70年代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都是闻名世界的著名案例,且曾引起十分恶劣的公众健康后果。这些城市的气象条件同北京类似,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但之后,伦敦通过控制燃煤、洛杉矶通过控制机动车数量及油品质量,在80年代以后都大幅度地改善了空气质量,摆脱了“雾都“称号。

那么,如今的北京与这些城市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收集了一些关键数据,在表1中做了总结。

表1北京与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煤炭消费、机动车量、

油品质量比较

表1列出北京与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煤炭消费、机动车量、油品质量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外大城市在90年代的油品质量和我们现在相当,国外大城市的机动车总量、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均机动车拥有量和城市机动车密度跟北京比都比较高,但是国外大城市在过去二十年中都没有出现过像我国这次如此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

京津冀地区机动车保有量2000万辆,中国每辆车年平均行驶2-3万km,以年行驶2.5万km,每km产生0.5g氮化物NOx计算,每年产生25万吨NOx,而产生的二氧化硫只有1800吨。京津冀每年生产火电3210亿度,按每度电3.1gNOx,4.0gSO2计算,每年产生了99.5万吨NO。,128万吨SO2,可以看出,火电产生的NOx污染是机动车排放量的4倍,SO2是机动车的660倍。由此可见,机动车的排放不是这次强雾霾出现的主要原因。

再看煤炭消费量。北京的煤炭消费量比国外其他大都市高出至少十倍,甚至几十倍。例如曾经被称为“雾都”的伦敦,已将煤炭使用量减少到零;伦敦此后再无雾霾发生,全英国(24万平方公里)也只有5200万吨的使用量(2011年),洛杉矶的煤炭使用量也是零,仅东京地区消耗煤320万吨,且用于火力发电,燃烧过程使用了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而同年仅天津市的煤炭消费量就达到7000万吨,加上北京就接近1亿吨了,整个京津冀(大约20万km:)耗煤3.4亿吨,是美国2011年全国煤耗量的34%。可见北京市区周边的京津冀地区是煤炭消费的集中区。这旁证了这次北京地区强雾霾也主要是由于周边大量燃煤引发。

必须看到,“节源”手段可以防止污染物的增多,却难以将污染物大幅度减少。集中的煤炭消费与产业结构是分不开的。以京津冀鲁为例:2011年,京津冀鲁火力发电6380亿度,占全国的15.9%;同年,京津冀鲁粗钢产量2.43亿吨,占全国的35.4%,全球的16.3%;同年京津冀鲁水泥产量3.13亿吨,占全国的14.9%,全球的9.2%,这样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是当地国民经济的基石,短时间内难以有大的转变。

然而,在“治流”方面,脱硫脱硝仍大有空间。以脱硝为例,目前氮氧化物的末端治理技术已较为成熟。除已普遍采用的低氮燃烧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NCR)外,还有近年来效果更好的臭氧氧化技术也被广泛采用。这一技术很好地解决了SCR技术中氨易过量逸出、催化剂活性下降过快、脱硝不彻底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脱硝的效率。特别将这些已有的脱硝技术组合使用,可以将NOx降至很低水平,甚至可以达到零排放。

工业燃煤的污染物控制:加大脱硫脱硝力度。工业燃煤排放的SO2和NOx均占排放总量的70%以上,工业用煤过程减排无疑是应对雾霾最重要的手段。我们认为目前国家的脱硫脱硝力度亟需增强,尤其是十二五期间NOx减排10%的目标显得有些温和。对工业燃煤的污染物控制,我们建议:提高燃煤品质;“十二五”的脱硫脱硝减排目标和政策需要重新修订,鼓励超额减排;改革我国市场的价格环境,加大对执行脱硫脱硝行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加强减排规定的强制执行和惩罚力度。

提高燃煤品质。对不得不使用燃煤的中心城市,必须强制使用低硫煤,最好是焦炭。1952年伦敦大雾后的解决办法,首要就是使用高品质燃煤。1952年,没有脱硫脱硝技术,没有其它能源,二战结束不久,政府相当收入用于偿还美国的二战债务,经济条件比我国目前差很多,但是伦敦的大雾就是通过使用低硫煤这一简单方法逐步给治理好。“十二五”的脱硫脱硝减排目标和政策需要重新修订,鼓励超额减排。工业脱硫脱硝任务仍然艰巨,与发达国家相比减排力度较弱。自“六五”以来,环保部门就开始进行大型燃煤锅炉的除尘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研究和试点,对工业燃煤的减排进行管理。“十一五”期间,全国废气中的煤灰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几乎所有的燃煤锅炉均强制要求安装除尘系统,燃煤锅炉产生的煤灰对大气中尘埃的贡献大幅下降。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85.1万吨,较2005年下降了14.3%,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但即使这样,一年仍然有2185万吨的SO2排放到大气中,促使了这次强雾霾天气的形成。

氨氧化物的控制——脱硝,则刚刚起步。“十二五”前,我国没有真正进行“脱硝”。我国从2006年开始统计氮氧化物排放量,在“十二五”中提出了氨氧化物减排的目标,要求2015年比2010年氮氧化物减排10%,2010年中国氨氧化物排放总量为1852.4万吨。五年之间计划减排185万吨,与发达国家实施的脱硝法规相比,力度小得多。以美国为例:美国自1990年颁布脱硝政策,1995年开始执行,之后的第一和第二个五年期分别减排了约500万吨。2005年起更是加快步伐,五年期减排约1000万吨(图4)。相比之下,我国的脱硫脱硝力度仍有提升空间,硫氧化物(如s0:)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总量依然巨大,脱硫脱硝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因此我们建议,“十二五”的脱硫脱硝减排目标和政策需要重新修订,鼓励超额减排。只要我们未来几年抓紧上脱硫脱硝项目,雾霾形成就少了最重要的基础。

改革我国市场的价格环境,加大对脱硫脱硝行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我国有相当部分的污染行业无力承担脱硫脱硝成本,在补贴不足的情况下,排污行业若不能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就只能压缩环保措施的成本。当成本成为主要考虑因素,治污效果好但成本略高的技术就难以得到使用。同时,提供环保服务和技术的企业也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利润和成本,甚至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此外,有些排污企业在无法压缩成本时,会采取偷排等极端方式来应对,这显然有违政策的初衷。

环保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我国自古以来,市场的价格环境要求薄利多销,价廉物美,且长期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有污染的企业的产品是国民经济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他们只能面临两条严酷的出路,要么牺牲环境,要么关门,想治理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政府必须制定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同时拿出和GDP相适应的财政政策保护环境。

如前所述,脱硫脱硝的技术已相当成熟。然而,这些措施的使用必然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国家发改委2011年底出台了火电脱硝电价补贴政策,对正常运行脱硝装置的燃煤电厂,每千瓦时加价0.8分。但电监会调研认为,这一电价补贴无法弥补火电厂脱硝成本的投入,建议未来同步建设脱硝设施机组要加价至1.1分/千瓦时,而技改加装脱硝设施要加价至1.3分/千瓦时,加大对执行脱硫脱硝的行业的补贴力度。

加强减排规定的强制执行和惩罚力度。除成本之外,监控力度不够和违法成本过低也是影响减排措施实施的重要因素。在监控力度欠缺和违法成本过低的情况下,减排装置成了摆设,偷排现象屡见不鲜。这也影响了排污企业在选择减排技术时的判断一购置成本和运行成本成了第一位的,而减排效果则成了次要的。这样的市场氛围不利于技术改良和环境保护,难以很好地达成减排的目的。

同时,环保行业的技术升级需要国家的扶持。例如,目前广泛使用的脱硝技术尚存在缺陷,如催化还原法易造成氨过量投加,引起二次污染等。而臭氧氧化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不足并进一步提高了脱硝的效率,但尚未被广泛接受。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国家扶植,但是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的推广也需要国家的扶持与提倡。

民用燃煤的污染物控制:清洁能源与城镇化。2011年,中国居民生活用煤9000万吨,包括做饭、取暖及农村小规模生产用煤等。这些污染量小且分散,属面污染范围,很难技术治理。生活用煤引起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它几乎没有任何净化措施,而且大都在室内燃烧,废物直接污染室内空气。

我们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控制民用燃煤的污染:在非烧煤不可的地区,使用高质量的低硫煤甚至焦炭取代高硫的劣质煤;有条件的地区,取消民用燃煤,取而代之清洁燃料,如太阳能、风能、天然气和电;有条件地区,取暖取消燃煤,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在非烧煤不可的地区,使用高质量的低硫煤甚至焦炭取代高硫的劣质煤。民用燃煤,由于其小而分散的性质,无法采用上述末端治理技术,因此民用燃煤必须采用我国燃煤中质量最好的低硫煤,最好是焦炭。这样可以在没有污染处理条件下,最大幅度的降低燃煤过程的污染危害。

有条件的地区,取消民用燃煤,取而代之清洁燃料,如太阳能、风能、天然气和电。清洁燃料,如太阳能、风能、天然气和电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广,应用过程相当缓慢,甚至几乎不可能。我国应该鼓励发展民用电,特别是在做饭和取暖领域。煤做饭已在城市消失,取而代之天然气,但天然气燃烧会向室内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少量有害物质,也危害民众健康。电是最干净的能源。电做饭不产生污染,也不比天然气贵。

有条件地区,取暖取消燃煤,采用地源热泵技术。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均采用燃煤取暖,虽成本低廉,但带来巨大污染。由于取暖的燃煤锅炉较小,而且多而分散,很难治理,就是上了处理装置的也管理不到位,使用效率低。

治理雾霾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雾霾危害;雾霾治理;经济发展;大数据;平衡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1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24-02

近几年,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给公众健康、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公众对雾霾治理诉求日益高涨。但是,雾霾治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而且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处理不当,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雾霾治理、经济发展及其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雾霾现状分析

(一)雾霾及成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一种由于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较为被公众所熟知,危害也较大的就是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在此基础上,如果地面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且大气层比较稳定,通过大气辐射降温,空气极易饱和凝结形成雾霾。

(二)雾霾危害

首先,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大。据调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 100 天以上,PM2.5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 2-4 倍[1]。受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等多个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2]。其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雾霾会造成呼吸、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甚至引发癌症。再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雾霾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危害个人或公众设施;造成人才流失;久而久之,势必给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动摇外来企业投资信心,损害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长久发展。

据调研,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污染分别造成早死人数为2349、2980、1715、726人,共计7770人,分别占当年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为1.9%、1.6%、2.2%、1.5%,经济损失分别为18.6、23.7、13.6、5.8亿元,共计61.7亿元[1]。

二、雾霾治理

由于雾霾范围影响之大、健康危害之深、经济损失之重,雾霾治理也因此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认为治理雾霾需要通过“大规划”、“大数据”、“大行动”以及“大变革” 四个方面来实现。

(一)大规划

“大规划”是指从时间、空间、纵深等维度对雾霾治理的各个环节、方案与实施措施进行规划。其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是全球PM2.5高污染国家之一,且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薄弱,雾霾治理可能需要花费十年、甚至几十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时间跨度巨大。第二,雾霾治理涉及到多个省、市、地区,不单单是几个城市的问题,空间跨度巨大,且需要良好的协同合作精神。第三,雾霾治理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需要制定“大规划”,进行统一部署,指导雾霾治理的实施,并跟踪、审查治理效果。“大规划”需要从以下方面执行:

首先,法律法规先行。大力完善法律法规,并制定完善的效果评定、奖励惩罚体系,严格、明确的责任落实制度,确保规划能够高效的执行。其次,成立专门管理部门或团队,协调各个省市地区,负责雾霾治理的计划制定、执行与监督,并对最终治理效果负责。再次,制定短、中、长期治理计划。计划内容包括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计划等,“城市病”治理计划,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计划,环保科研投资计划等。最后,需要培养环保文化。环保不仅仅是专业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保应当上升为一种文化伦理的高度,深入民族骨髓。

(二)大数据

“大数据”是最近十分流行的概念,公众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被认为会给工作、生活与思维带来变革[3]。笔者认为,在雾霾治理方面,“大数据”作用重大。要想有效治理雾霾,必须对雾霾的生成、演化、降解和危害做出统计分析,才能制定合理方案并实施治理。另外,这些数据对于医疗卫生、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需要建设海量雾霾数据库,以及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应用软件系统。从数据检测、收集到数据统计分析,形成一套完整的、宏大的信息系统,服务于整个雾霾治理过程,甚至整个环境污染治理、科学研究与生产过程。为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构造“大数据”:首先,加大信息系统研发力度,构造整个软件、硬件平台,培养相关人才。其次,加大雾霾基础数据和雾霾危害数据统计、检测力度。最后,数据公开与共享,营造良好的数据应用环境,让公众和企业参与此项工程。

(三)大行动

雾霾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因此,政府、企业、公众都需要从自身做起,依照雾霾治理“大规划”中制定的各项计划、政策,共同参与到雾霾治理之中。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的设立,组织和调动各方积极性;其次,需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再次,公开各种数据,增加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最后,实施严格的监管与惩罚措施。企业需要增加社会责任感,改进生产技术或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并自觉公开各项排放数据,接受公众的监督。公众则需要节能减排,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并对整个治理过程进行监督。还有一点就是政府、企业、公众需要为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环保文化共同努力。

(四)大变革

笔者所说的变革,不仅仅是指经过了“大规划”、“大数据”、“大行动”之后的一种结果,如雾霾得到了根治,产业得到升级改造,经济得到发展等,而是更加强调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产生、发展与成熟。具体包括:第一,通过对“大规划”、“大数据”、“大行动”的思考、检验与论证,不断修正计划与实施过程中的错误与不足,丰富与提升政府、企业管理能力和经验。第二,在培养环保文化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与思考。第三,随着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产业改造升级等积极结果的出现,势必对企业发展、企业管理等理论产生新的影响与冲击。第四,“城市病”治理、城市人口规划,势必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第五,中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耗巨大,随着能源消费结构升级、新能源科技进步,势必对能源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积极影响。

三、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雾霾治理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对于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遵循短期求平衡、长期求发展的原则。

(一)短期求平衡

短期内求平衡首先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要么用于治理雾霾,要么用于发展经济。其次,某些治理措施需要把握力度。如汽车尾气治理力度过激,势必会减少汽车销量,影响经济增长。再如短时间内急剧降低燃煤量,但替代能源不能及时跟进的话,势必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工业生产。最后,雾霾治理各项子任务也需要分轻重缓急。形成雾霾的因素很多,如燃煤、交通扬尘等,相对燃煤,交通扬尘对雾霾的“贡献”要小得多,短期内治理燃煤比治理交通扬尘成效更大。

总之,短期内需要权衡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应循序渐进,把握治理重点和治理力度,不可急于求成。可通过二八法则、决策树、民主投票等原理和方法来评价、平衡各项治理措施,决定是否实施治理,以及治理力度。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可暂时放弃某项治理工作。但是,此种情况需要慎重使用,并有法可依,否则会偏离雾霾治理原有轨道。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应用以上原理和方法时,可能需要综合考虑,以制定最优方案。另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公众对于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不同理解,以避免产生社会问题。

(二)长期求发展

经济增长不仅仅指经济量的增长,更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发展经济是我国第一要务,雾霾治理也不能偏离经济发展这个核心。长期内需要从根本上消除雾霾,但是,不能为了“治霾”而“治霾”,应以雾霾治理为契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雾霾治理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具体来说,通过取缔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转型;解决“城市病”问题;积极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加大环保科技研发等方式,在治霾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以上治理过程中,加大创新力度,完成治霾的同时,增大治霾对经济发展的边际量。

第一,环保金融创新。雾霾治理需要大量资金,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力求创新,可尝试发行环保债券等金融工具,加大集资力度。

第二,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企业既是污染大户也是治霾潜力股。因此,需要从国家政策、税收等各个方面调动企业治霾积极性,如将其治霾成本转为税收进行减免。

第三,引进和吸收国外经验、资本与技术。许多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都经历过空气严重污染的阶段,这些国家治霾经验丰富,资金充裕,技术先进,需要充分利用,减少治霾弯路,并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小川、李国星、高婷. 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