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今天推荐一部描述初恋的电影《初恋红豆冰》给孩子和家长。家长跟孩子一起看这部电影的好处是,不用直接跟孩子讨论他是否已经在暗恋,或在谈恋爱,或已经失恋,而可以透过影片中的人物来跟孩子聊聊,该怎么对待这人生必有的经历,有了暗恋的对象要不要表达,如何表达,失恋了怎么办。
让孩子以欣赏的态度接纳初恋的青涩
影片中的这群少年虽然各自都有暗恋的对象,却大都难开口。男主人公Botak最终也没有对女主人公打架鱼说出心中的爱。多年之后,走在街头,Botak还会有邂逅打架鱼的错觉。初恋无疾而终,遗憾吗?
但是,这种没有表白的初恋,在青春期非常常见。如果能接纳它,心情就大不一样啦。暗恋同样是一个人在情爱方面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爱世界慢慢打开,这是未来幸福人生的必经之路。所以,鼓励孩子珍惜这份感情吧。影片海报上有句话:“初恋像一袋红豆冰,转眼便溶掉,能回味的,是藏在心里略带青涩的甜。”那不是缺憾,那是一种美,一份感动,一份回忆。
如果表达了遭到拒绝怎么办
当然,片中人物也有对待表达爱情不思前想后勇于表白的,但表白后都被拒绝了。且看那一番兵荒马乱吧:马麟凡追求打架鱼,被拒绝后仍然死缠不放;马丽冰一再暗示Botak,Botak回避躲闪,意思已经很明确,但马丽冰仍然不放弃;肥妹暗恋白马王子,白马王子明确表示和她完全没有可能。她仍然痴心不改,当炸鸡说爱她的时候,她大喊只爱白马王子……
表白遭到拒绝,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影片中的故事正是我们跟孩子对此进行探讨的好素材。可不要让孩子认为,真命天子非你不娶非我不嫁之类的乌七八糟,遭到拒绝后,割腕、跳楼、死缠烂打、泼人家硫酸,那都是绝对不行的。要让孩子知道:表白没有错,拒绝也没有错,在表白后,发现原来那人不爱自己,那就不要勉强了,别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啊,允许自己难过一段时间,然后再调整心情,重新面对新的生活。人这一辈子,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得往前看。
绝世之恋范文第2篇
谈恋爱超过3次的人很难不变成一个“爱情油条”,就像香港某八卦周刊谈到郑伊健的现女友蒙嘉慧的“危机”:“她最近很躁,说男朋友根本没有责任心,成天就记着玩儿,根本就没有为将来打算过。”而提供的最有力证据就是,郑伊健给女朋友的车以及买的楼都是写自己的名字,不像对待第一任女友邵美琪那样,所有物业都是联名购买,摆明视对方为结婚对象。郑一直好打游戏,一向不上进,一向不积极,他就是好玩儿,永远像个孩子一样,这些问题他的另一前任女友梁咏琪一早就说过。看来某些中年男人的恋爱经就是不否认、不肯定、不结婚。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对恩爱夫妻,女方意外身亡后,男方居然火速找到“第二春”,并非男方薄情,实在是那曾经的美好爱情,已经像一道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味佳肴牢牢抓住了男人的心。相反,那些关系差的婚姻里,剩下的那个人再婚的意愿反倒不高,因为婚姻已经像一道味道差强人意的菜败了人的胃口。
越是痴情的人幻灭得越彻底。想当年,单纯真挚的郑伊健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7年之后,他发现当初他要死要活去追求的梦中情人邵美琪变成了每天吃饱就睡的懒婆娘,而当初发誓要照顾她一生一世的自己居然也变了心。原来世间没有绝对,恋爱更是充满了无常,带着这种感受投入到下一段恋爱中,当然会让年轻的梁咏琪回首往事时觉得“与他在一起一直都不开心”。
恋爱谈得多的人大多数都会变成郑伊健,对爱情也不会没有向往,但又不会过于执著;对恋人不乏怜爱,但也绝对保持戒心――财产分得明确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得像第一次一样,为了分手还要将价值800万的房产无偿赠给女方;过头的话更是绝对不说,对现任女友蒙嘉慧的说法由最初的“正在发展”到后来的“稳定发展”,总之是在发展――至于一生一世,那是愣头小子才会说的傻话。
是有些凉薄,但这就是中年――中年人的恋爱里没有了纯粹,只剩下苍凉;没有了绝对,只剩下随缘。
绝世之恋范文第3篇
一座城,孤独了一世清风。君可曾记,这落地的桃花,有随风而逝的洒脱;有不可入淤潭的傲骨!借着清风,绝世的舞姿散落于纱前的古琴。我欲弹一曲相思引,又恐惊跑你羞怯的仙魂。一重楼上,有古月高悬,冷辉侵人身骨。醉独吟语寒风,想寄愁思予古月。楼外之楼,君望天月,可否抿笑于案前,曲瑟于风?
一座山,两两相望。隔千年相思,万世情长。层林涧里,枫叶红透。身处小楼兰轩,已然千年。黄昏相伴,情思黯然;断了山中繁华,懒起对镜贴黄。容颜怜脆,一浑浊泪眼,心不甘!轩中独静,一把琴瑟弹指流年;拂歌尘散,消瘦了思念;绕指的情愫,千年眷恋;琴瑟和鸣,演绎一场又一场的岁月爱恋;情至深处,孤寂难掩;耳畔呢声似枫红悄落一声轻叹!恋君千年,冷寂谁人堪怜?掬一泓山涧流水,憔悴面容;携一缕苦涩秋风,花笺里染了墨发斑白。君可知,冰雨骚风窗外独欢。楼内,镜碎钗折?杯残弦断!
又登重楼,昨夜风凉多几重。鬓发染冷霜,古月更伤。我欲提笔,诉予君愁肠。怎见满月苍茫,只能独自对墨香。思君一面,思君千年。思得黄花渐瘦,一载如是千万春秋。楼前几晴几雨,几霜几露。雪山远望平川里,忍心可见,玉销香陨冷空楼?只一唱秋辞半声,声泪俱下,抖落离人泪花。
山中湖畔,独步怡然;自恨心不静,痴刻深处,天间浮云悠悠,千古诗韵谁赋?为君洒墨,痴痴一洒便是千年。依稀记,怜别斜阳暮里,苦残云遮天蔽,竟不见君往何处!相思无度,只得凭窗外暗香微伫。万缕思念化作曲曲琴音,却惆怅难传君处。此一山,装得如水冰颜,可怜君妙笔丹青,再也无诗此山。只叹息自己太痴!无人惜怜……
君可曾听,一曲离歌演绎半世凄凉?我曾手执佩剑,一斩空楼愁肠;无奈泪绝难收,千年之后,人犹不见;欲与君长相厮守,却不料,人各天涯。纵使我愁断情肠,也无法挽回流水般的眷恋。恨有何用?惜君少年,听歌楼上,回眸羞望;只一眼,便是万水千山;只一眼,便是恋了千年;当我牵你衣袖,想与你执手千年。你的悄逝,染指了一季的悲凉;一落枯叶,倾城悲伤。
某一日,我暮年。无了赏山之趣,无了思君之苦。只静坐庭前,笑谈浮生流年之时。君又可曾知,今夕,已隔世千年!千年梦,弹指间。往事如水般静止。暮年,已知情字原是梦幻。我梦了千年,瘦衣白马。如今,曲已终,芳华不再。我以一笺纸,素手笔墨,此离人赋。
恋你千年,一片春愁,江上舟摇;
恋你千年,几夜夏雨,风又潇潇;
恋你千年,一曲秋辞,红透楼朝;
恋你千年,几指苍雪,浮生怜娇;
绝世之恋范文第4篇
不过,他又绝对不是不性感,《春光乍现》里他有多少萎靡不振,就有多少缠绵低回,他的眼神和嘴唇带着鸿蒙初辟时的柔嫩和恍惚,说不清是男是女,但同时征服男人和女人。因此,他的肉体之美显得非常难以定义,他身上的显得很天真,他的不负责任显得如此天经地义,他的出现毫无疑问引起了偶像辨别和定义的新问题,尤其是他在最近几次演唱会里的易装而歌,卖弄的无限妖娆令传媒立即感到词汇的左右支绌。而问题的关键是,男人可以倾国倾城吗?
七十四年前的一个夏天,鲁道夫·范伦铁诺(RudolphValentino)在纽约的一家医院死于腹膜炎,这个世界因此痛失他/她的第一个情人。整个纽约歇斯底里,百老汇堪倍尔殡仪馆里人山人海,八万名男女涌向教堂跟他们的拉丁情人告别,另有几名年轻人自杀。这个过于美丽的男人在生前饱尝了流言之苦,记者和电台无休无止地问他的性取向,问他双性恋?同性恋?还是性无能?但是,他死了,大雨中的葬礼让整个纽约回不过神来,全世界的电台都在报道"一个风情万种的男人之死"。自然,范伦铁诺绝对不是英雄,也不是超凡脱俗或演技一流的明星,他在演《阿拉伯酋长》前,几乎什么都干过,包括打杂和舞男。但是,他死了,好莱坞想不到一个男人的美可以这么夺取人心,而且,他的美严重地威胁了好莱坞的明星打造方式,他不是硬汉,不是风流倜傥公子哥,即不是温情脉脉的家里男人,也不是众望所归的"大哥",他逃逸了好莱坞给他定身度量的形象,"一会儿古色古香庄严肃穆,一会儿晶莹剔透美丽绝伦",他的"不男不女"让好莱坞不知如何是好,他们让他和蛇一起拍照,为了彰显他的男人气概,可是他和蛇的合影显得如此缠绵悱恻,好莱坞束手无策了。不过,幸亏,他迅速地死了,31岁,范伦铁诺的死很快成了一则男人"倾国倾城"的教训。之后,好莱坞的明星制度变得更加严厉,并且,这种严厉蔓延于全世界。但是张国荣叛变了,就像黑色的迈克·杰克逊要变色,张国荣开口说:"我是个同性恋!"而且,他还要穿裙子,还要像女人那样唱歌。
虽然,这早已是一个信仰没落、颓迷喧嚣的时代,但是,男人的色相还是在秩序之外,而张国荣的脸和他的打扮无疑暴露了这个时代极其虚弱的一面:人容易在人的影像里迷失,人容易在别人的伤口里兴奋。张国荣的"自暴自弃"很容易像失血地带一样改变绷带的颜色,所以,传媒惊呼:"不可以。"是啊,男人怎么可以这样妖艳这样惑众呢?否则,世界不就如张国荣在歌里唱的,到处"燃烧着野火",燃烧着"连自己都已不敢去触摸"的火。很显然,这个孱弱的世界倒是很聪明地意识到了应该拒绝和张国荣"再玩",因为他宣布了"疲惫奔波之后我决定做一个叛徒/不管功成名就没有什么能将我拦阻/我四处漫步/我肆无忌惮/狂傲的姿态中再也感受不到束缚!"
一个世纪的缠绵:电影世界的同性恋歌
1919年8月14日
「与众不同――第一部以(男)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在柏林上映。这确乎是惊世骇俗的手笔。之前,同性恋只有作为"罪恶"才偶尔获得被表现的资格,但是这部「与众不同却毫不含糊地正面描写了同志恋情。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ChristopherIsherwood)因此说:"柏林是这个世界的性都",他声称自己后来移居柏林更是因为"柏林意味着男孩"。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与众不同一般是20分钟左右的片长,里面会出现马格努·黑费尔德(MagnusHirschfeld)的身影,他当时是声名赫赫的同性恋组织领袖。这部电影在柏林的大戏院阿波罗上映后,立即引起轰动,警方马上在维也纳、慕尼黑等地下了禁演令,一年后,在创下接连的票房记录后,该影片被全面禁映,除了"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医生和学医的可以看",因此莫名其妙的,这部影片与众不同地成了一个科教片。
其实,影片里的有些镜头对今天的观众来说还是非常具有性:一群男女莫辨的人在舞厅里排成一列跳康加舞,一个叫保尔的看中了一个叫弗兰兹的,便把他带回家,一路上,他总试图去抚摸他的胸部。而且,因为扮演保尔的演员康拉德(ConradVeidt)实在有一种魔似的美,一种说不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魅力,让这个本来是控诉同性恋受社会虐待的影片带上了强烈的同性色情。所以,这部影片最后会令人觉得保尔的堕落和死亡都是因为他没有和原来的同性恋人柯特长相厮守,而纵容了自己泛滥的同性。
「与众不同中关键的一场戏是柯特和弗兰兹打架,保尔冲过来分开他们并和弗兰兹打起来。导演里察德(RichardOswald)非常高明地没有继续表现他们打架的近景,摄影机追踪着柯特脸上的表情,那种绝望和痛苦成了一个世纪的同性恋人的表情。
1923年12月12日
天才诗人雷蒙德·哈第盖(RaymondRadiguet)孤零零地死在巴黎的一间医院里,病因是伤寒。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导演考克多(JeanCocteau)闻讯痛不欲生,从此靠鸦片来麻醉记忆,他说自己"心是空了"。
哈第盖生于1903年,是巴黎一位商业艺术家的长子,十五岁就在巴黎被喻为"诗坛瑰宝",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二十九岁的考克多。他们迅速为对方的魅力所俘获,相偕旅行,一起写作,那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璀璨的时光,但同时也迅速地声名狼藉。哈第盖因为不愿让社交圈的人戏称他为"考克多夫人",开始独来独往,并很快让鸦片和酗酒毁掉了健康。哈第盖死后,考克多在疗养院用了漫长的时光来恢复健康,此后,他拍摄了几部不朽的电影,包括「诗人的血,「奥菲和「奥菲遗言,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常是一位孤独的、带着自恋(同性恋)倾向的男人,喜欢和镜子或镜子般的东西在一起;而藉此,考克多也创造了电影史上最令人心魂荡漾的一个镜头:主角奥菲向镜子伸出绝望的手,镜子开始波动起来,湖水般波动起来,奥菲的身体也轻盈起来,穿过镜子,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至于1963年的「奥菲遗言则成了考克多的绝唱(画家毕卡索也在其中客串演出),之后,再也没有导演象他那样用一种遗世的超现实的美来表现男人在尘世外所唱的歌,而考克多影片中的男性也总是带着某种让同性恋男人怦然心动的气质和容貌。
1931年某个夜晚
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问世。「穿制服的女孩的故事背景是一所女校,里面的学生都是军官的女儿,恋情发生在学生玛努拉和老师弗劳蕾之间。玛努拉刚刚死了母亲,她象所有的同学一样崇拜老师弗劳蕾――因她是所有教师中唯一不相信棍棒教育的人。但是不久她们便彼此感到异样的吸引,虽然老师不愿承认这一点。一次,在学校的戏剧节上,玛努拉领衔主演了席勒的「唐·卡洛斯并大获成功。在其后的庆祝会上,当所有的女孩都喝得有点醉晃晃时,玛努拉向弗劳蕾表白了她的爱情。但是不巧校长听到了炽烈的尾声,遂把玛努拉送进了医务室。但是,玛努拉却在校长和弗劳蕾谈话时,从医务室逃出来,爬到了学校楼梯井顶端,打算跳下去,这时,其他的同学和弗劳蕾都赶出来救她。而远处的校长只有一个人慢慢走向走廊的阴影处。
这部德国电影自上映开始,就好评如潮,票房颇佳,而且,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被禁,和第一部男同性恋电影的命运截然不同,虽然里面也有女孩一起沐浴的镜头,只是灯影斑驳,拍得非常抒情。不过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却是影片的真正高潮:弗劳蕾到宿舍去和女孩们说晚安,她在每个人的额头上吻一下,轮到玛努拉时,女孩很兴奋地勾住了老师的脖子,弗劳蕾轻轻地把她的手移开,但在接下来的一个漫长特写中,弗劳蕾很不寻常地吻了玛努拉,吻在她的嘴上。所以,玛努拉才会在酒后大声表白:"她给了我一个礼物,一件衬裙。我真幸福因为我确信,确信她在乎我、、、、、、"而扮演玛努拉的赫莎(HerthaThiele)自影片公映后,也源源不断地收到求爱信,有男人写来的,也有很多女人写来的。
表现女同性恋的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命运一向比男同性恋影片好,而有女同性恋倾向的演员也常比男同性恋演员走运。象玛琳·黛德丽和梅·惠丝特这些女明星有时还能藉着身上的男性魅力而走红;但谁又知道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和洛克·赫德森是同性恋呢?
1947年12月3日
「欲望号街车在纽约戏院公演,一夜沸腾。导演伊力·卡山(EliaKazan)因此写道:"威廉斯和我之间有一种默契,那种属于同性恋世界的默契――一种幽闭的默契――把他放在与我特异身份同病相怜的处境。我们两个都活在正常社会以外的世界,美国的生活使我们俩变得特别反叛。"
他说的威廉斯就是美国最有名的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威廉斯是著名的同性恋者,无度,但是在认识法兰克·梅格之后,却共同生活了十四年之久,直到1962年法兰克死于癌症。生离死别后的田纳西说"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随法兰克消逝了"。而介绍法兰克认识田纳西的美国作家图鲁门·卡波提(他本人也是同性恋者)说,田纳西就是他自己笔下的布朗许,即「欲望号街车的女主角。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最好的作品,他自己表示,除了卡山外,他不接受任何人改编这个剧本。而卡山则一定要求好莱坞让当时藉藉无名的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来扮演男主角。这样,卡山给了白兰度20美元,让他搭火车去见田纳西;但是白兰度先把20美金化光了,改坐便车去,花了三天才见到田纳西。也许就是白兰度身上那种满不在乎的气质吸引了田纳西,也许是马龙潜在的同性恋倾向让田纳西很倾倒,反正,威廉斯对白兰度满意至极。而事实上,白兰度身上日后彰显出来的同性恋倾向确实成了「欲望号街车成功的隐性要素。在戏中,男主角史丹利不但不同情女主角布朗许,反而相当粗暴地和旁观者一起嘲笑这个患有点神经质的女子。而布朗许在戏中的台词――不管你们是谁,我总是依赖陌生人的好心――被卡波提认为是"满腔悲哀,满腔",说出了田纳西自己的爱恨心酸。
1957年某个夏日
巴索里尼(PierPaoloPasolini)开始为费里尼(Fellini)的「卡比利亚之夜写罗马方言的对白,从此,他进入电影世界,留下了让世人惊呼不已的许多"可怕"电影,尤其是他的最后一部影片「索多玛120天,至今还在禁映之列,被称为"电影史上最肮脏的影片"。这部片子的背景是二次大战纳粹占领期间,一伙穷奢尽欲的首脑人物网罗了一批少男少女,在一处隐秘的城堡里穷尽性的所有兽性和残酷,包括同性恋。因此,有影评人说",在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夜里是爱,在巴索里尼的「索多玛120天中却是恨。"不过,巴索里尼的手笔非凡还在于,在性的激烈到达虚无和疲惫时,巴赫的音乐响起来,越来越响直至结尾,其特殊的惊心动魄处至此超越了美丑善恶的领域。
巴索里尼本人可能是意大利电影史上名声最坏的导演――同性恋、马克思主义者、流氓的辩护人、实验诗人和小说家,他长期是报刊丑闻的主人公,包括他的死亡:他路遇一个男孩,企图他,被拒绝,最后被杀,而且死状很惨。巴索里尼说他自己总是在最前卫的位置上,当时的一个影评人说:"不管是巴索里尼的朋友,还是他的敌人,都无法在他的时解他,那要等很久很久。"也许,至今,巴索里尼还在等。
1967年8月9日
英国剧作家乔·奥顿(JoeOrton)和他的同侣肯尼斯·侯利维尔(KennethHalliwell)被发现双双死在乔的书房。他们是在奥顿成名四年后互相殉情,并且死亡的方式几近恐怖:乔·奥顿让肯尼斯用铁锤在他头上连砍九下,侯利维尔随即用葡萄酒吞服了二十二片安眠药。当时,乔三十四岁,肯尼斯四十一岁。他们共同生活,一起写作了十五年,彼此穿对方的衣服,分享一切,包括死亡。
1970年英国出品的「消遣司隆先生就是改编自乔的剧本。话说有一天,四十多岁的老处女凯斯瞄见身材修长的青年司隆先生倚在墓碑上晒太阳,这个肥胖的老处女便把这个金发俊男收留在家。此外,她家里还有一位同性恋的哥哥艾德和一个老朽的父亲。自然,中年的同性恋者艾德对鲜嫩的司隆很是爱不释手,让他当了家里的司机;而凯斯更是春风解冻般地恋上了司隆,并且怀了孕。家里的这一切颠鸾倒凤的景观终于让沉默了二十年的老父勃然大怒,他告诉儿子说司隆其实是个杀人凶手。老头子的这番话终于让他要了自己的命――司隆趁兄妹俩不在,把老头送上西天。不过,这个凶手的结局却是喜上加喜:兄妹俩把老爸的尸体放在厨房的餐桌上,答应大事化无,只要司隆答应和他们兄妹俩结婚!于是,艾德从老父的手中扯下圣经,先为凯斯和司隆证婚;接着,凯斯如法炮制,帮哥哥和自己的爱人再证一次婚。
乔的不少剧作如今都成了英国剧坛和影坛的精品,包括「赃物和「领班见闻,而且里面总少不了同性恋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家族伦理概念,但是因为他们对伦理的漠视带着点孩子般的天真,所以他们显得并不冷漠。而且因为剧作家自己是同道中人,所以他笔下的同性恋人物总是能获得剧情的庇护。比如「赃物中的儿子侯尔,他母亲死后,棺材停放在旅店的客厅里,他就和他的同性恋男友设法把抢劫银行的赃款藏在亡母的棺材里,同时,母亲的尸体只好暂时被取出来委屈在运送食物的升降柜里。幽默帮同性恋的罪人承担了罪,所以乔·奥顿总能为他的人类开辟生路。
1979年3月8日
那天,法斯宾德(RainerWernerFassbinder)写到:"我该改变我自己了。"这句话标志了一部最重要的同性恋电影的诞生:「葛海勒(或译「雾港水手Querelle),改变自让·热内1947的小说,不少大牌国际影星出演该片,包括布莱德·戴维斯和珍妮·摩露。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布来斯特的港口,那儿有家水手们热爱的酒吧,主人是Nono和他风情万种的歌手妻子。这个酒吧有个规则,去那儿喝酒的水手一定得和Nono赌一把,赢了可以嫖妓,输了就得让Nono玩。葛海勒和他的弟弟罗伯特一起来到酒吧,葛海勒故意地输给了Nono,让他玩了他,这是葛海勒第一次和男人。他的弟弟看了很受不了,和哥哥打起来,警察过来劝开了他们,后来警察又和葛海勒有了性接触,这让暗恋葛海勒的船长嫉恨不已。但葛海勒此时又爱上了另一个水手吉尔,当吉尔杀了人后,葛海勒一边帮助恋人逃走,和他深情地吻别;一边却又告诉警察吉尔的去向。最后,影片结尾的时候,葛海勒和船长做了爱,和酒吧老板娘作了爱,而且,老板娘发现罗伯特并不真是葛海勒的弟弟。此时,葛海勒心里感到死亡不远了。
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就受到影评人的热烈欢呼。斯帝夫·杰肯斯(SteveJenkins)说「葛海勒是"法斯宾德的房间,热内的布局,冯·斯登堡的灯光"。而此部影片和法斯宾德之前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于:法斯宾德以前的同性恋常带有明显的社会、阶级和种族的痕迹,而「葛海勒里的同性恋人们却只接受欲望的等级――玩水手的黑人Nono永远是强大的,船长因为爱葛海勒而变得非常弱小,所以葛海勒在输给Nono后说:"我只给屁股,不接吻。"因为,接吻在同性恋的世界里意味着一种情感和爱,意味着你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接受。但是雾港很快让葛海勒迷失了自己,他后来既想送走吉尔,又最终去告了密的行为就表达了对吉尔的强烈――"留下来,永不消失!"
当「葛海勒享尽声名时,法斯宾德却突然死亡,他的同性恋人汉瑞·拜厄(HarryBaer)不久亦自杀身亡。汉瑞是法斯宾德最心爱的演员,主演了他的「瘟神,也许是他身上确凿的死神气息让法斯宾德眷恋不已,并在自己的电影中一再表现。
1986年4月15日
让·热内(JeanGenet)死了。同性恋电影世界里的旗手殒落了。这个早年生涯在感化院和监狱渡过的著名小偷、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一生孜孜不倦于同性恋实践,后来多亏西蒙·波夫娃和萨特等人的奔走才使他得以提前脱离囹圄。(女性主义者长期来倒是一直是庇护男同性恋的。)不过,如今"热内"这个名字已经成了同性恋电影中的一个专有名词,代表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绪,一个你一旦进入就无法离弃的世界。电影圈里有无数的伟大导演都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在向热内表示敬意,比如大岛渚就在他的名片「新宿小偷日记里,让他的小偷去偷一本热内写的书。热内摄于1950年的「情歌爱曲是同性恋电影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片长20多分钟,被禁于商业院线发行,即使是今天也只能在同性恋电影节这样的时刻才有可能看到,理由是"太艺术了,无法成为春宫片;或者是太春宫了,无法成为艺术。"「情歌爱曲由四个交织的部分构成,毫不掩饰地歌颂了监狱里缤纷的男同性恋世界。影片开始,狱卒去监狱巡视,他看到有的犯人在,有的在隔墙交谈。然后他走进了关突尼斯人的房间,解下皮带抽打他,可狱卒走后,突尼斯人却满足地笑了;狱卒从又回头,拿一把枪插入了突尼斯人的口中,但是没有扳动机关。然后,影片穿插了一段异常美丽的鲜花场景,在明暗变幻的灯火下,同性恋的场景被渲染得有超凡脱俗的魅力。尤其是最后一段,突尼斯人和另一个杀人犯从监狱里出来,奔跑着,追逐着,把一朵花从你的嘴上传到他的唇间,宛如初恋一般。非常奇异的,热内用这种"罪恶般"的爱把"罪恶"本身变得无足轻重,真正重要的是此刻的同性恋情,那种带罪的纯洁的确一点都不逊于维斯康蒂的「魂断威尼斯之美。所以,当时著名的批评家巴蒂尔(GeorgesBataille)说「情歌爱曲有一种"珠宝之美",而世人是永无权力"为热内定罪"的。
1991年某日
绝世之恋范文第5篇
英国着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出生于1775年的英国斯蒂文顿小镇,家道小康、终生未婚的她长期生活在舒适恬静的乡村环境中,因此她的作品既非反映社会矛盾的宏大叙述,也逃脱了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文坛主流的伤感基调与哥特风情的晕染而自成一派。其中以反映乡绅家庭女性婚恋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创作于1813年,被赞誉为堪与莎翁作品相媲美的文学经典。
这部融合了英国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与19世纪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喜剧小说历来备受文艺批评界的关注与推崇,自1940年美国导演罗伯特·Z·伦纳德将之拍摄成片后,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的影片便络绎不绝地被搬上银幕,如1949(NBC)、1952(BBC)、1958(BBC)、1967(BBC)、1979(BBC and A E)、1995(BBC)等。其中2005年版本的影片《傲慢与偏见》在综合前人改编、拍摄得失的基础上,凭借对原着剧情、写作视角等方面的细致体察而独立群雄,曾荣获2006年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核心奖项提名。该影片由英国导演乔·怀特执导,凯拉·奈特莉、马修·麦克费、登唐纳德·萨瑟兰主演,忠于原着地以伊丽莎白·班纳特及其家庭中或生活周遭的单身女性为视点,主要讲述了包括伊丽莎白在内的四桩婚恋生活。
制片人保罗·韦伯斯特认为,在过去的65年间,众多版本的影片《傲慢与偏见》均未能展现出原着的风采,此次拍摄力图打造出一部有别于往日随意发挥的作品。正是在这种忠于原着进行拍摄的意义旨归下,2005年版的影片《傲慢与偏见》不仅成功地演绎了原着中伊丽莎白等女性婚恋生活的剧情,而且试图以作者简·奥斯汀细微入微的女性视角描绘19世纪的英国乡镇生活,通过“两寸牙雕”的小窗口展现更为广阔的社会形态与风土人情。本文试图从该片精彩的剧情演绎处着眼,探析片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及其他三位单身女性的婚恋生活,兼述其中所展现的婚恋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二、影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与婚恋观
简·奥斯汀在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叙述了女主人公家庭中及生活周遭的几位单身女性的婚恋生活,包括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迪雅与韦翰和夏绿蒂与柯林斯,导演乔·怀特忠于原着地将这几桩婚姻浓缩于短短129分钟的胶片中,成功地将其展现于银幕之上。
(一)纯洁与美满的婚恋
2005年版的影片《傲慢与偏见》摒弃了前人改编拍摄时对于情爱缠绵的浓墨描绘,转而采用较为纯粹的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制作,真实地再现了在英国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熏染下的简·奥斯汀的原本意图,展现了故事本身朴素的情感与原着中所倡导的婚恋观念,即美满的婚恋生活并非空中楼阁的山盟海誓,也非无爱轻率的唯利是图,只有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在甜蜜爱情的滋养下才能成就美满的婚姻。影片《傲慢与偏见》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之间的两桩婚姻诠释了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婚恋观。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无疑是影片中最为美满的婚恋,在他们一波三折的交往中成就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美好婚恋期望。二人在舞会上结识,达西对伊丽莎白一家的傲慢与由此引发的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成为二人相识之初的主旋律,然而在不断地相处、磨合之中,达西逐渐被伊丽莎白自信独立、机智敏锐的个性所深深吸引,而伊丽莎白也在拨开偏见后认识了傲慢背后善良多情的达西,最终达西彻底摒弃包括门第差异在内的傲慢,对伊丽莎白展开执着、真挚的追求。在这桩走向美满的婚恋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占据了引领与指导的地位,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中也着重刻画了这位深为原着作者简·奥斯汀所赞美的女性。
在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中,导演选择了着名英国女演员凯拉·奈特利饰演伊丽莎白这一最为重要的角色,凯拉·奈特利凭借独有的倔强气质及高超的演技成功地诠释出了伊丽莎白的自信独立与机智勇敢,并因此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可以说,正是伊丽莎白这种特立于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传统女性的自信、独立与机智促使了她与达西的爱恋走向美满的婚姻,同时也展现了伊丽莎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伊丽莎白面对婚恋并非迪雅般草率轻佻,她通过自己的理智克服着感性的冲动,在指引自己的同时为所爱之人达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伊丽莎白是勇敢的,她勇于面对阻碍自己追寻真爱的各方力量,用勇气扞卫自己纯洁的爱情。伊丽莎白与达西这段始于傲慢与偏见、终于美满的婚恋不仅拥有荡气回肠的纯真爱恋与曲折发展路径,而且也拥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无疑成为影片中最为美满的婚恋,展现了影片所倡导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婚恋观念。
在伊丽莎白与达西这桩婚恋之外,在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中还有一桩婚恋展现着影片所倡导的婚恋观念,即简与宾利的婚恋生活。由罗莎曼德·派克饰演的简温柔善良、端庄娴静,是英国18世纪、19世纪在社会主流文化规约下的典型淑女,而与之相恋的宾利文质彬彬、慷慨大度,也是现实生活中少有的绅士,简与宾利这种中规中矩的性格特点也造就了二人平淡而美满的婚恋生活。与伊丽莎白一样,简也是在舞会上初识宾利,但不同的是,二人在舞会上并没有遭遇傲慢与偏见的障碍而一见钟情。但简的矜持与宾利的克制也使这种一见钟情在几经波折后才走向美满,影片中简虽然堪为完美女性的代表,但深受礼教规约的她并未表现出自己对宾利的爱意,致使宾利产生误解;而宾利出生于正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这种规范森严的家庭氛围也导致了宾利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使他在情感中徘徊不前。但二人最终在内心真实爱恋的指引下及固有优势的符合中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虽然缺少伊丽莎白与达西婚恋生活中的炙热与激情,但也不同于夏绿蒂和柯林斯的利益至上与丽迪雅和韦翰的冲动草率,在影片中亦堪为美满婚恋的代表。
(二)轻率与困苦的婚恋
如果说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是符合影片主导婚恋观的正面范例,那么韦翰与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的婚恋则完全被置于以上二者的对立面而存在,她与韦翰的婚姻不仅缺乏真挚爱恋的指引,而且也并无雄厚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最终导致了困苦的悲剧结局。
丽迪雅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终日做着浮华与虚荣的白日梦,她经常幻想自己身着华服,行走在满是年少军官的路上或是与众多军官同处一室并接受众多异性的献媚与追求。她的女性价值只有通过与异性卖弄风情才得以实现,完全弃稳固婚姻和真挚爱恋于不顾。与丽迪雅一样,韦翰不仅拥有俊俏的外表,同时二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特质也是十分相似的。韦翰凭借其俊美的外表与虚伪的言行一直在试图引诱美丽而多金的女子,在结识丽迪雅之前,韦翰曾将罪恶的双手伸向达西的妹妹,以获得其三万英镑的嫁妆,当这一计划破产后韦翰毫无留恋地转而追寻其他符合条件的女子。韦翰与丽迪雅相恋并与其私奔并非出于对她的爱恋,而是为了满足他可笑的虚荣心理与对金钱的贪欲,与丽迪雅这位貌美年轻的女子私奔一方面可以满足他途中的虚荣之心与炫耀之意,另一方面可以以丽迪雅为筹码敲诈较为富有的班纳特先生即丽迪雅的父亲一笔大额财产。最终在达西的协调下,二人结合,但二人畸形的婚恋观念必然导致这桩婚恋的困苦结局。
(三)互利与互惠的婚恋
在伊丽莎白和达西这桩美满婚恋与丽迪雅和韦翰的困苦婚恋之间,影片还为观众展现了夏绿蒂和柯林斯这桩堪称互利互惠的婚恋。夏绿蒂是一位并不美丽但有着良好教养的大龄待嫁女性,而柯林斯则是一位拥有一定财产并急切寻找妻子的单身汉,二人一拍即合,在结识后很快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缺乏真爱而空有物质基础的婚恋生活并不符合影片所倡导的婚恋观念,也难以走向美满。
夏绿蒂因其良好的家庭出身与自幼接受的优质教育而拥有清醒理智的头脑,她清晰认识到没有情感基础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但基于自己现有的处境她依然选择走入无爱的婚姻。在与柯林斯结识时,夏绿蒂已经是一位27岁的大龄单身女性,同时面对父母的焦虑与兄弟的排斥,她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嫁给一个拥有一定财产,可以为其提供丰厚婚后物质生活条件的异性。这桩婚恋互利互惠的特点还体现在柯林斯对于一位妻子的需求上,柯林斯在众人的敦促下,认为自己需要一位异性与之组建家庭,可以说柯林斯虽然不似达西般多情,也不如宾利慷慨,但也绝非韦翰一样唯利是图、虚荣幼稚,他与夏绿蒂一样具有较强的理智,在试图对班纳特家中的几位女儿追求失败后,他将目光锁定于夏绿蒂这位有着良好教养并急切出嫁的单身女性身上。最终柯林斯如愿获得了一位妻子,夏绿蒂也过上了自己目标中的婚恋生活:一栋大房子与一座花园,然而婚后的夏绿蒂并不幸福,她终日生活在柯林斯的房子与花园中却希望忘却这位自己并不爱恋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