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人生的作业范文第1篇
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山间的小路上,他背着沉沉的背包,一步一步艰难的走着。巨大的背包使他不能安稳的行进,泥地上散落着他深深的足迹,他的脚几乎要陷进泥里,可他没有停止前行,停止他顽强的脚步。但他不知她的鞋袜早已被泥浆浸透,裤子上早已布满泥迹。他已经汗流浃背,衣服上都是他无意间掉落的汗水。在这孤僻的山间,连太阳也不愿将一丝阳光照到这,可他没有止步,因为他知道在那大山的深处,在哪间破旧的瓦房里,有几十双渴望的眼睛在眺望远方,在等候着他的身影,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折射过田野、大山平原,映到了他的心里
这里除了山就是山,没有一丝生机愿意降临到这里。他停下来了,他无力再前行。他拿起那仅剩的半瓶水,却又放了下去,他是到她不能再耽搁,不能再浪费一滴水,孩子们喝的水是黄色的,沉淀着大量的泥沙,他想让更多的孩子尝到城市的甘甜。他还答应过孩子们,给他们带来书本和文具。他看看身后的背包,想到她的包是那么重,那么沉。她会心地笑了,他那?C弱的脸上有了一抹红晕,他又有力量了,迈着坚定的脚步向着大山深处走去。
渐渐的他累了,觉得腿里灌满了铅,他不愿再走了。忽然,他看到了熟悉的村庄,欢快的身影,灿烂的笑容。他接受这孩子们的欢迎,他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他也笑了,脸上布满了包含幸福的汗珠,所有的疲倦顿时烟消云散,他知道他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用自己的坚持与行动谱写着一份人生道德的作业。虽然没人批阅,但是孩子们的笑容已经给了他满分。
人生的作业范文第2篇
退伍军人在企业生产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今年出版的两本企业管理类的书籍成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的最佳注脚。继退伍军人张建华写出《向学习》一书后,同样是退伍军人的吴洪彪也写出《向军队学管理》一书,在对诸多企业和企业家研究之后,他们发现,在退伍军人身上,有一种能够助推企业发展的东西,那就是部队的管理经验。军队历经多年的锻炼,能够在短时间训练出来一支忠诚、高效、团结的队伍,这是企业界所望尘莫及的。当前很多企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问题,这个问题有时甚至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企业家们从军队的管理中找到了灵感,迫切需要具备军队管理经验的退伍军人为他们的企业管理助上一臂之力。军事训练是部队的经常性中心工作,退伍军人经历过军事训练练战术、练技术中练思想、练作风。注重在遂行重大军事行动中培育官兵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锻造官兵为党和人民勇于献身的政治品质和战胜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近年来,全军部队承担和完成的军事斗争准备、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支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等重大任务中,广大官兵坚决听从党的召唤,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追求。正是军队的严管理,造就了退伍军人的非凡品格:雷厉风行、恪守诺言、尽心尽责、不畏艰难、勇敢果断……
凭借军队赋予的非凡性格和卓越的管理能力,诸多退伍军人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例如华为的任正非、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宅急送的陈平、华润的宁高宁、苏泊尔的苏增福等等。这些企业家大多是当初安置在企业,并在企业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商业才俊,他们有的甚至在毫无依附的环境中自我不断努力,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江苏无锡,先后有100多位干部和退伍军人主动找到政府部门,要求不要政府安置,走自主创业之路。如今,他们中的大多人已在当地办起了欣欣向荣的企业。他们身上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很难淡化。军旅生涯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掌舵企业过程中的商业决策。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富有冒险精神,坚毅果敢,善于谋略。
以上这些,往往正是企业所欠缺的精神。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有90余万退伍军人进入企业工作,占退伍军人专业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强。由此,我们可下结论:退伍军人能在企业干好工作,企业需要退伍人才。军人从来不甘平庸,从来不害怕挑战,也从来渴望“战斗”,从来都不会放弃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虽然企业有风险,但是他们并不害怕风险。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退伍军人放弃安稳的机关工作,只身跻入商海。如中国美容界的政协代表张晓梅,1989年转业时,他被分配到北京外贸部下属的一家单位,生活不但稳定,收入也不错。但她放弃安置,跑到成都去当洗头妹;几年以后,它的事业飞速发展,十几年以后,他成了中国美容界的杰出代表……江苏华鹏集团懂事长钱洪金,原本在市工业局当公务员,被派到一家公司当厂长后,他不可思议的把自己的关系从机关转到了企业,为的是要与企业共存亡……
人生的作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化人才培养 学生 职业人 护理专业 高职
多数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职业化程度不高,不懂得职场规则,与职业人的标准差距较大,呼吁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化培养。通常来说,大学教育应包含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是基本的、非功利的、非职业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文理基础和人文素养。职业教育则是职业化、技能化、功利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重视“职业化”的培养,尽量弥补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存在的从学生向职业人身份转化的短板,缩短大学毕业生职业化、社会化的过程,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
护理专业对职业人的要求包括职业体认、职业环境、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身心素质等。护士的职业化培养需要从学校开始,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在职业体认、职业环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职业化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致使学生职业化程度不够,导致毕业生从学生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化出现短板,不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我校自2013年9月对护理专业新生试行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通过三年的实践,这批学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完美地完成了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1职业化和职业人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职业化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即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和职业化技能。
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并能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类群体通俗地讲就是:“干什么像什么”。
2护士职业化和护士职业人
护士职业化的核心是职业态度。职业认知回答护理是什么,护士是干什么的;职业情感涉及的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从事护理工作、完成职业使命;职业行为诠释的是怎样做、如何做,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职业思维、职业关怀等。
护士职业人是具备一定的护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行为、职业资质和职业技能的人,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治疗疾病的使命,而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类群体。
3职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资料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美国学者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仅仅发挥了10%-30%左右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的职业化精神教育与职业化培训,就能发回其能力的50%-80%。
4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化培养现状
美国学者斯潘塞于199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就是将职业化素质划分为显露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职业资质、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是显性的职业素质,存在于冰山以上部分,这部分是我们目前高职教育中所重视的。而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是隐性的存在于冰山以下的部分,是不容易被看到的,是被忽略的部分。而恰恰这部分职业素质对职业人的行为和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
2013年9月,我校在2013护理专业新生班随机选取了4个班作为试点,尝试实施职业化人才培养。构建了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5个基本要素: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途径、评价体系。
6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实施
“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确定为分段式培养,即将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学年,为职业素质形成期;第二阶段,大二学年,为职业素质固化期;第三阶段,大三学年,为职业素质完善期。
7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成效
目前,我校2013护理专业职业化培养试点班级共216名学生已经全部毕业,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通过到部分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到这批毕业生的整体职业化素质较高,用人单位在以下四个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临床带教老师反应这些毕业生在劳动纪律、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自律性较强。工作积极性高,乐于助人、富有爱心,能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同事关系、护患关系融洽。
(2)职业化形象是从新生入学开始的,每个同学都必须通过护士职业礼仪考试。因此,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在见习、实习阶段,还是参加工作后,都表现出高标准的职业礼仪形象。
(3)职业化技能是专业技术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职业化技能培训中我们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紧密结合临床案例教学,培养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用人单位一致反应我们的学生角色适应快、岗位胜任力强。
(4)职业化行为是体现职业化素质和职业人的重要方面。在职业化培养中,我们除了强调职业礼仪行为规范、各种护理操作规范外,还特别重视培养慎独精神,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严格自律。
高职护理专业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从学生选择专业开始贯穿于整个护理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护士职业人则需要具备充分的职业素养,在完成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光荣使命中体现出伟大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人生的作业范文第4篇
由此可以测算出,在中国每10万残疾人中接受教育的人数约2万,中国接受教育的总人数约为1748万人;中国残疾人就业总人数约为2130万,占中国残疾人总数的25%。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已就业的残疾人中有相当数量的残疾人没有接受过教育。也由此论证了笔者的观点,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不一定就是有没有接受教育的问题。
问题与残疾人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有关。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要生存就必然有就业的需要,几乎每个人都为了就业做出过努力,但是结果有好有坏。这就存在一个规划的问题,有的人在职场上遇到挫折就浅尝辄止,从此迈不开脚步;有的人越挫越勇,不断调整自己的技能、方向,在他的面前是一条坦途。
但是,不能由此说教育就百无一是。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教育的作用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由于本文研究的关键是职业生涯规划,所以本文的着笔处皆在职业生涯规划上。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正是职业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也是职业教育学领域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职业生涯规划从促进人生健康发展和与组织协调的角度,使职业指导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其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残疾人作为社会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一个庞大群体,同样面临生存、职业等问题,而这一群体由于自身生理的某些缺陷,职业之路比常人走得更艰难。针对残疾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升生存能力、获取适合其能力的职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人很早就懂得规划对于成事的重要性。当前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大都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和进行,而中国仅有极少的几所高校有针对残疾人开设和招生的专业,即使这些残疾人进入了高校,接触到的也是常规的职业生涯规划既针对正常人群设立的职业生涯规划。
残疾人处于就业竞争的弱势地位,不仅需要公正的对待,更需要社会环境的特别保护。在现代社会,作为公民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的基本劳动保障权利。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自由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流动机制来实现和保证的。社会流动的重要功能在于,可以为社会位置较低的弱势群体成员处境的改善提供平等的机会,同时,又可以为优秀者的胜出提供有效的途径。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社会的流动程度越高,就越意味着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现实情况是,残疾人常常处于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形成了严重的障碍性环境,限制残疾人平等参与就业竞争,阻碍有关法律、政策的落实,束缚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有资料显示:残疾人对社会歧视的感受要远远真实于健康人,残疾人就业难与社会歧视和社会文明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不能想象一个歧视残疾人的社会能给残疾人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这些不正确的歧视态度,由于对市场竞争的片面理解和效率至上的片面价值观,没有形成对残疾人就业的科学认识,对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明确;也反映了社会中人道主义思想和尊重人权观念的淡漠,缺乏人权保障意识和对弱势群体保护观念。
大多数人认为残疾人的就业就是随便找一个工作,能够自食其力就可以了。由于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有时候连残疾人自己也陷入盲目之中,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工作是自己向往的,什么样的工作又是自己能够做好的,更谈不上职业生涯规划了。即使读过书的,在学校的职业指导课上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也认识不到其重要意义。
人生的作业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从实现高校毕业生人职匹配的角度提出改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人职匹配的含义
所谓人职匹配,即个人的特性与职业的要求相配。人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T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不同,对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和心理素质等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个人的特性或人格与其所选职业环境能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提高,反之,则T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所以,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个人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人职匹配理论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介绍和职业咨询的经典性理论,方法直观简单,通过对个体进行评价和对职业进行分析使二者科学结合。它以个体差异为基础,其操作便于实施,特别是现代心理测验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人职匹配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使得这一理论一度占据了职业咨询和指导的主导地位。虽然后人对它也提出了一些批评,如社会职业种类繁多,并且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很难确定每种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个人特性;人的特性非常复杂,难于精确测定;影响人们选择职业和适应职业的因素非常复杂,社会需要、社会心理、舆论和传统观念以及家庭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在个体特性之外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等等。但是,人职配理论在职业咨询、职业指导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它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职业咨询理论之一,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的职业咨询模式仍然被职业咨询者广泛地应用着。
2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
2.1以人职匹配为指导。重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1二作向职业指导转变,实现大学生的人职匹配已是大势所趋。在当前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南单一的就业指导转向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并重。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的人职匹配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得其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大学毕业生的人职匹配、人职和谐的良好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使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二是在此基础上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使他们能“人得其职”,获得实现自身价值。
为用人单位输送合适的大学毕业生,使“职得其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有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要通过与用人单位广泛的接触和了解,把用人单位对职t的要求传递给在校的大学生,帮助他们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使用人单位“职得其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帮助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校就业指导要通过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科学确定将来的事业发展方向,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在毕业时成功择业,为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基础,以帮助大学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社会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
2.2组织学生到企业研修,深化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
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求学期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而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缺乏了解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不能实现和谐就业、人职匹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多方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研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学生通过参加工作实习,一方面探索个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就业作铺垫,考虑是否到实习单位就业。目前我国高校也有这方面的一些实践,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时间安排比较靠后,多数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这时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实践效果不理想,而且即使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技能有所欠缺,也已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加以补充和深化;二是时间安排比较少,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够透彻,在一些调查中也显示出,“长期深入到企业实习”被当前大学生认为是最应该提供的一种就业指导形式。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应在大三就开始进行,并保证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实践条件。这样,如果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所欠缺,还可以通过增加和选修有关的课程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2.3开设求职技巧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推销自己
有了充足的内功还要会推销自己才能获得满意的职位,求职技巧的掌握是实现人职匹配的重要一环。发达国家的高校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甚至把它看作学生求职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美国的“心理测试与训练”、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模拟招聘面试训练、日本的就业模拟考试等,都属于这一类课程。
因此,在大学四年级开设求职技巧课,教给学生如何面谈,掌握社交、礼仪、服饰等求职技巧,学会撰写简历和求职信,掌握获取T作机会和信息的渠道,学会与用人单位就1二资待遇问题进行谈判,学会恰当地接受或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以及签约等,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