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优美散文集范文第1篇
陈建功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作协对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诗是一个较晚出现的文体。然而,散文诗一经登场,便以鲜活的生命成为活跃在文坛的一道风景。他特别指出,近年来,散文诗沿着开阔的、健康的、美的道路前进。正如彭燕郊所说,近年的散文诗,摆脱了自居于“小玩意儿”和流连于“风花雪月”的老套,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大气和厚重。感谢散文诗作家们为丰富民族的情感、开阔民族的视野、升华民族的境界、提高民族的审美所作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58年来首次为散文诗作家颁奖,备受文学界和出版界瞩目。这次评选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评选办公室先后收到从1985年至今年上半年出版的散文诗集、理论集150部。评委会最后以得票多少确定获奖名单和顺序。组委会确定的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由郭风、彭燕郊、耿林莽、李耕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散文诗作家获得。
评委会评出的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授于许淇、海梦、邹岳汉、徐成淼、田景丰、王幅明、王光明、夏马、王剑冰、严炎(满族)10位散文诗作家、理论家和编辑家,他们为当代散文诗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赢得了散文诗界的尊敬。荣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奖的有刘虔、王尔碑(女)、王宗仁、钟声扬、王猛仁、喻子涵(土家族)、莫独(哈尼族)、敏歧、蔡旭、陈志泽,年龄分属为老、中、青三代,都是以散文诗创作独领的作家。获得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的共有方文竹的《美人香草》等18部。获得当代优秀散文诗理论集的共有徐治平的《散文诗美学论》等5部(获奖名单见本报6版)。
此次颁奖活动把多年来在寂寞中展示美丽的散文诗推向了高潮,是新中国诞生58年来,也是自中国现代散文诗诞生90年来,第一次全方位地为散文诗作家、理论家和编辑家们颁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五个奖项的47名获奖者分属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区和大洋彼岸的美国。标志着散文诗长期以来不受关注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必将推进中国散文诗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献给中国散文诗90周年的一份厚重礼品,河南文艺出版社倾情推出《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大型选集,在京首次亮相。全书150万字,王幅明主编,分为三大部分。上篇“作品选”,收录272位几代作家(包括港台及部分海外华人作家)的精品力作1300多篇。下篇“论文选”,收入“五四”以来29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该书长卷式、多侧面展现出中国散文诗90年间创作与理论的发展轨迹。所收内容大大超出了此前出版的各种散文诗选本的一般格局,是目前涉及面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一个选本。入选的作者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作家占到近五分之四。老作家耿林莽认为,这部大书的出版,是中国散文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而且对散文诗未来的走向,都将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优美散文集范文第2篇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种。
2、散文的特点是:
⑴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⑵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优美散文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集聚;生命周期;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8日
一、产业集聚动力与产业集聚发展阶段
产业集聚本身也具有生命周期,产业集聚动力变化推动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发展、成熟以及衰退。由于产业集聚动力的性质不同,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的时间长短也不同。产业集聚自我强化动力的形成是保持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阶段。产业集聚的形成阶段是指企业在原动力的驱使下进入某一地区,并促使产业集聚从无到有的过程。促使产业集聚的是产业集聚的原动力,如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政策等。依靠这些因素形成的产业集聚根植性比较脆弱,随着区内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丰富的自然资源终被耗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会逐渐上升,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也可能会变化,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产业集聚就有可能向国内或者国外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地区转移。
(二)产业集聚的成长阶段。是指由于集聚的正外部性,产生了基于各种因素的循环因果效应,使得产业集聚具备了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不断成长壮大的阶段。这种自我强化机制使得产业集聚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技术水平更为先进,技术设施更为完善,上下游企业间的关联度更强,市场规模更大,专业劳动力更加丰富,信息交流更为流畅,这些区位优势的强化使得企业对本地区的依赖性更强,集聚的地区根植性加强。
(三)产业集聚的均衡阶段。产业集聚过程中除了会产生“正外部效应”和“自我强化”的集聚力之外,还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和“分散力”,产业集聚的分散力来自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带来的土地使用成本上升,拥挤的交通,产业集聚区激烈的竞争环境,严重的污染等。
在产业集聚的成长阶段,集聚力大于分散力,产业集聚不断加强,到产业集聚的均衡阶段,集聚力和分散力力量均衡,产业集聚规模不再扩大,达到稳定状态。
(四)集聚趋向分散阶段。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完全依靠集聚原动力来维持,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强化动力。而产业集聚的原动力可能会随着集聚的加强而不断弱化,也可能由于某些其他的原因而弱化或者消失,在分散力的作用下,产业集聚就会趋向分散。
二、产业集聚生命周期案例分析――美国东北部沿大西洋工业带的形成和衰退
19世纪中叶美国制造业首先产生于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和大西洋中部沿海地区,这两个地区是美国工业化初期的制造业中心。但到了19世纪后半叶,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也获得了发展,成为美国第三个制造业中心。按照中心-模型中的预期,新英格兰地区和大西洋中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应该通过累积循环效应而不断强化,但实际并非如此,中西部地区的中叶发展使得制造业中心在短短20年后就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工业急剧衰落、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增加而使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锈带”。
(一)美国东北部沿大西洋工业带形成的原因。二战以前,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之所以能成为美国的制造业集聚地,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充当产业集聚的原动力:①历史因素。欧洲移民最早就定居在该地区,并促进了该地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②自然因素。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矿和铁矿的储存量都比较丰富;③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④地理因素。由于靠近五大湖,该地区具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保证了煤矿和铁矿的运输;⑤需求因素。1860年,沿大西洋工业带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占美国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71.27%,而当时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只占10.97%。
(二)西部地区人口和市场规模的增长及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内,美国制造业并未出现越来越向东北部集聚的趋势,反而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出现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势头。从1860年到1920年,东北部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国的比重从71.27%下降到65.2%,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0.97%上升到34.8%。美国制造业地理分布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除了传统观点所提出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人口和市场规模的转移。1880年,芝加哥有近8万人的制造业工人,已经超过东北部最大的城市波士顿的人数。在1860~1870年的10年间,芝加哥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了4倍,并在接下来的10年间,又增长了50%。其他西部城市的人口也出现快速增长,1880年辛辛那提就业人数超过5.6万人,圣路易斯制造业就业人数超过4万人。(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1840~1870年这段时间内,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口向西部地区的转移意味着需求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本地市场效应”的形成,中西部地区的市场需求作为离心力,引导着美国制造业逐渐从东北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三、中国区域产业集聚可持续性分析
(一)决定产业集聚持续性的因素。当产业集聚的均衡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某些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企业产生向外迁移的倾向。如出现了对于本企业来说更具备区位吸引力的新兴地区,企业在新兴地区可获得更大的利润;或者企业的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阶段发生了变化,利润率下降,不再能承受产业集聚区昂贵的要素价格。这些企业的离去可能会带来两个后果:一种情况是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集聚依然存在,但是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企业离开,另一部分企业取而代之,这种情况下的集聚具有可持续性;另一种情况是集聚就此趋向分散,这种集聚不具有可持续性。
集聚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取决于集聚形成过程中哪些动力机制发挥了作用。如果产业集聚只是凭借诸如丰裕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集聚原动力而形成的,而这些因素必然随着产业集聚的加强而减弱,则这种集聚必然不具有可持续性。即使在集聚过程中形成了某些自我强化的动力,从而带来了一些后天的区位优势,也有可能会随着企业的离开而消失,如同一个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外溢、产业关联、专业劳动力共享,某种情况下会随着整个行业的向外迁移而消失。
但有一些后天形成的区位优势,并不会随着企业的离开而消失,如:(1)不同行业之间产生的生产正外部性,如技术外溢、产业关联、劳动力共享等;(2)不同消费者之间产生的消费正外部性;(3)企业生产活动和消费者消费活动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如果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些方面的优势,即使有一些企业或者行业离开,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正外部性也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些更为适合的产业会迁移进来,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产业结果的优化升级,劳动力(消费者)出于对庞大劳动力需求和消费正外部性的追逐,也不会大规模向其他地区转移,集聚会一直持续下去。
(二)中国经济集聚区类型及其可持续性。本文将中国产业集聚区分为四种类型,详见表2。(表2)
1、在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产生的新兴工业集聚区,产业结构一般比较单一。如2011年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当本地廉价劳动力、低廉土地成本等优势丧失后,这些由外资主导的行业会整体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这些行业内部企业之间所产生的生产正外部性会随之消失,同时由于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劳动力多是以“异地就业”方式存在的流动人口,由于产业集聚带来的人口集聚也随之趋向分散。
2、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凭借传统技术及商业传统或者在精英人物带领下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集群,以“遍地开花”的方式出现,产业结构也都是比较单一,规模较小,集聚效应的发挥也受到限制,仅限于统一行业内部企业之间所产生的技术外溢、产业关联等。所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实力壮大之后,为了获得更大的集聚外部效应,会纷纷向更大的经济中心迁移。
3、作为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产业类型齐全,市场规模大,此时集聚效应不但产生于上下游行业、同一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而且产生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当某些行业因为一些原因向外迁移时,对整体的集聚正外部性的削弱并不大,这种正外部性仍然会吸引其他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消费者的“本地根植性”比较强,不会轻易向其他地区迁移,这种集聚具有可持续性。庞大而稳定的本地需求市场是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基于不同主体间的“循环因果效应”产生的前提。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艳萍.产业集聚、企业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0.2.
优美散文集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公司控制权;公司治理;公司绩效
近年来,美国接二连三暴露的财务丑闻揭开了美国现行公司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也打破了美国股权结构模式的神话,以往被奉为范例的分散治理的模式在事实面前被质疑,迫使人们回过头来反思什么才是解决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因而控制权机制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但是讨论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却并不多,是我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控制权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它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尽不同。不同模式的适用性也有待于不同的文化和机制的配合,所以不能将治理结构的模式神话,也不能将目的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倒置,要从问题人手,追根溯源。控制权机制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无论在何种治理结构模式下,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效果与作用。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实际上,公司控制权机制在我国公司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我国的公司治理状况与美国的情况有着显著区别。美国公司治理的问题主
要是由于股权高度分散导致股东对管理层缺乏约束,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与此相反,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是股权相对集中,以及由于国有股人的缺位而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但是两国的后果很相似:都缺乏足够的控制权约束机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利过多过滥。我国已出台了《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关规定,为独立董事的人数及独立性、董事会的结构设定了基础框架,但比照美国两个交易所新近提出的改革方案仍显粗糙。同时,在发展机构投资者、增强对中介机构的约束、强化事后监督和严厉处罚、形成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股东诉讼制度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和实践盲区,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改进的目标。
二、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效果
(一)样本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在深交所上市的493家上市公司2002年N2004年的数据,剔除了经营状况异常的ST、PT类公司、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和2002~2004年三年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后选择374家上市公司2002年-2004年的数据作为本文的全样本。根据所取数据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将全样本划分为控制权集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60%以上)和控制权分散(控股股东持股比例20%以下)两个子样本,控制权集中的子样本容量为253,控制权分散的子样本容量为91。样本观测值的所有财务数据以及公司治理变量的所有测度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或从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中计算所得。
2.变量定义
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股权集中度变量(控制权的表征变量)、控制变量和公司经营绩效变量,各变量的定义如表一所示。
3.样本与变量的处理
分析过程中,为分析不同控制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效果的影响,本文将全部样本根据控制权集中度(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依据)分为控制权高度集中与高度分散两个子样本组,通过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样本的不同影响,以揭示控制权差异对公司治理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托宾Q值来描述公司治理的效果。
(二)对比分析
经分析,公司治理的效果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
1.在控制权高度集中情况下,公司价值与内部人持股比例、Z指数、董事长持股比例和销售利润率正相关,与独立董事的个数、负债比率、每股净资产和总资产的对数负相关。
2.在控制权高度分散情况下,公司价值与独立董事的个数、负债比率和每股净资产负相关。对比两种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不管控制权是集中还是分散,托宾值都与负债比率、独立董事的个数和每股净资产负相关。负债比率越高,在公司破产清算时,控制权就掌握在债务人手中,这样对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是十分不利的,显然过高的负债率会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据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的个数、每股净资产对公司价值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确实没有显著的线形相关作用。也有可能存在如下情况:
每个公司的独立董事个数都存在一个最优值问题,在这个最优值达到之前,托宾值与董事会独立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由于独立董事多由经济学家、技术专家、知名学者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独立性程度越高,董事会决策越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家意见的支持,从而大大增强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独立董事独立于大股东和经理层,因而能够更为有效的监督经营者,避免内部董事“自己为自己打分”的现象,防止“内部人控制”,制止各种形式的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从而减少公司损失,改善公司业绩。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现实情况中,总体上独立董事的人数与托宾值会出现负相关的现象。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公司独立董事人数与托宾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2)在控制权高度集中情况下,托宾值还与已流通股比例、内部人持股比例、Z指数、董事长持股比例和销售利润率正相关,说明在我国控制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对公司价值影响最大的就是董事长持股比例和内部人持股比例,尤其是董事长持股比例影响更是巨大。在实际情况中,内部人(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尤其是董事长掌握着公司的绝大部分控制权,对公司的前途与命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内部人持股比例、Z指数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也说明这种绝对优势的权利集中在我国的现阶段对公司价值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尽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已流通股比例普遍偏低,但深市和沪市每天变动的流通股股价,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公司价值。若流通股比例越高,股价反映公司价值的能力越强,公被整个市场监督的强度就越大,公司的运营可以被更有效的监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司内部人转移利润对公司利益造成侵害,更有利于托宾值的提高。
(3)在控制权高度集中分散情况下,股东内部之间的离散效应大于一致性效应,它比控制权高度集中情况下的公司价值的人为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和微妙,很少有特别相关的变量来描述托宾值。
优美散文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短小 真诚 具体而微 意境
散文,是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也就是那些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具体包括杂文、随笔等,古人文集中的记、序、传、书、墓志等门类也都是散文。孙犁先生以小说饮誉文坛,其实他的散文老到、雅正,也颇具功力。在散文方面的创作和对中国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的评价中都彰显出他鲜明的散文观。
一、从形体上看散文短小精悍
孙犁认为,“古代散文,多是有内容的,有时代形象和时代感觉的,文章也都很短小”[1]。散文这一文体的内在要求是,内容要实,文字要简,故而在形体上表现为短小精悍。针对“散文篇幅都很长,欲求古代一千字上下的散文几不可得”[2]的状况,孙犁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根源,“一是对所记事物,缺乏真实深刻感受,有时反故弄玄虚;二是情感迎合时尚,夸张虚伪;三是所用词藻,外表华丽,实多相互抄袭,已成陈词滥调”[3]。
在形体上散文要求短小精悍,还要消除散文结构松散、不讲究布局谋篇的误解。“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4]同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孙犁认为,“作者如确有深刻感触,不言不快,直抒胸臆即可,是不用过多的构思设想的”[5]。这与苏轼所说的“大略与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6]是一脉相承的。孙犁认为,“中国散文的特点,是组织要求严密,形体要求短小,思想要求集中”[7]。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散文自然紧凑结实,短小精悍了。对于情之所至,一蹴而就的作品,加上修改润色自然也可去掉粗糙的痕迹。
二、从文风上看散文真诚朴实
孙犁在《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中,称赞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和欧阳修的《泷岗阡表》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孙犁认为,散文的创作态度必须真诚,表达的情感必须真挚,描述的事物必须真实,行文还要朴实无华。这样“文章能取信于当世,方能取信于于后代”[8]。
无论何种艺术,都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散文这种文艺式样也不例外。既然创作者都懂得这一艺术规律,为什么在现实当中会出现文风浮夸、华而不实、无病、空洞无物的所谓“散文作品”呢?孙犁认为:
所谓感情真实,就是如实地写出作者当时的身份、处境、思想、心情,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写出这些,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一触及文字,很多人就做不到。这就无怪自古以来,名篇范作如凤毛麟角了。
文字是很敏感的东西,其涉及个人利害、他人利害,远远超过语言。作者执笔,不只考虑当前,而且考虑今后,不只考虑自己,而且考虑周围,困惑重重,叫他写出真实情感是很难的。只有忘掉这些顾虑的人,才能写出真诚的散文。[9](《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
小说以客观的零度描述见长,散文却以直抒胸意取胜。孙犁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说了许多真心话,才成为千古绝唱。如果创作者瞻前顾后,行文云遮雾罩,跟读者玩“障眼法”,说些无关痛痒的话,这样便不能表达真实的情感,又怎么能感动别人?无怪乎孙犁感叹,“我们习惯于听评书掉泪,替古人担忧,在揭示现实生活方面,其能力和胆量确是有逊于古人了”[10]。这一方面,孙犁谈了自己的作品《黄鹂》,放了二十年才发表,切实说出了创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困难。
优秀的散文作品,其文字还是朴实的,如前面提到的“三表”以及老舍的《我的母亲》、《想北平》和沈从文的《时间》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人生如此,表现在文风上也是如此。孙犁的散文文字朴实、清新,有诗的韵味。如《亡人逸事》这样描述到:
几个孩子,也都是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农村少医药,我们十二岁的长子,竟以盲肠炎不治死亡。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的炕上走。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11]
这都是朴实的文字、平白话,言简而意丰,色淡而音低,表达了对亡妻的无限缅怀,情意缱绻,韵味悠长。
三、从内容上看散文具体而微
在《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一文中,孙犁说,散文应是“所见者大,而取材者微,微并非微不足道,而是具体而微的事物”。他的散文《回忆沙可夫同志》、《伙伴的回忆》、《相片》、《黄敏儿》和《黄鹂》等,都是于细微之处显神理的。在《读〈旧唐书〉记》一文中,孙犁谈到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为表现功高盖主的郭子仪,巧妙剪裁了《旧唐书》中记载郭子仪三个具体而微的细节:
其一为:郭子仪平日见客,姬妾环侍,从不避讳。“及闻杞(卢杞)至,悉令屏去,独隐几以待之。杞去,家人问其故。仪曰:‘杞形陋而心险,左右见之必笑。若此人得权,即吾族无类矣。’”其二是:“盗发子仪父墓,捕盗未获,人以鱼朝恩素恶子仪,疑其使之。子仪心知其故。及自泾阳将入,议者虑其构变,公卿忧之。及子仪入见,帝言之。子仪号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其三是:“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12]
孙犁说道,“他(司马光)像司马迁一样,知道要把一个历史人物写活,缺少这种具体事件,即细节,是做不到的;这种具体事件,联系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联系着所写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心理,以及他周围的人事”[13]。这样三件小事,司马光却当作大事来叙述,这能表现出一代名将的风范吗?征战疆场,栉风沐雨,九死一生;功成名就,谤亦随至,虽被皇帝猜忌还能寿终正寝的名将古来罕见。郭子仪能够安享晚年,与从这三个细节上表现出的谨慎、从容、朴拙是分不开的。难怪孙犁赞叹司马光目光如炬,长于以细节表现人物。常人求至,至者求常,这一散文创作规律孙犁以“具体而微”概括了出来。
在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散文传统方面,孙犁说,“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14]。他特别敬重欧阳修在《泷岗阡表》中的表现手法。欧阳修选择先父好客、为官清廉、“至孝能养”和为死囚求生的具体细节,来表现其父的做事为人。一个血肉丰满、平易近人的先父形象便跃然纸上,比起空洞浮泛的说教来要高明得多,也鲜活得多。孙犁的《母亲的记忆》就是对欧阳修文艺表现方法的继承:
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母亲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间,母亲总是放一碗清水在窗台上,祷告过往的神灵。母亲对人说:“我这个孩子,是不会孝顺的,因为他是我烧香还愿,从庙里求来的。”[15](《母亲的记忆》)
母亲做过的事、说过的话看似琐碎拉杂,却是一个农村妇女在恰当的时候做或说得最为恰当的。细微之处显神理,母性的光芒就在这具体而微的一言一行中彰显出来了,胜过浓墨重彩的描绘。
四、从美学上看散文意境优美
孙犁先生的散文语言简洁,文风清新,然而无干枯之感,这与他孜孜追求散文意境优美的抱负是分不开的。孙犁在散文《黄鹂》中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对散文的创作他也追求美的极致。在《关于散文》一文中,他写道:
艺术创造上的真、善、美,如果这样解释:这三个字要求,作家站在无产级的和人民的立场,抱着对广大人民的善良愿望,抒发真实感情,反映工农兵真实的情况;在语言艺术上严肃认真,达到优美的境界;作家的思想,代表新生的进步的力量和思潮,又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按照这些要求认真做去,那么,我们的作品虽然不能传世,也可以使当时当地的读者,得到有益的参考。[16](《关于散文》)
孙犁说,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美学上追求真善美的经典作品,而风靡于明清时代的应试的八股文则是十足的“敲门砖”,毫无真情实感,更无美学上的追求,都是些朝生暮死的东西——难怪蒲松龄说八股文是“金盆玉碗贮狗矢”[17]。
注释:
[1][4][7][14]孙犁,傅光明编:《孙犁散文·欧阳修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3][5][8][9]孙犁,傅光明编:《孙犁散文·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6]苏轼等著,陈霞村,李国锋注析:《古代书信精选·答谢民师书》,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0]孙犁,傅光明编:《孙犁散文·谈柳宗元》,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1]孙犁,傅光明编:《孙犁散文·亡人逸事》,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2][13]孙犁,谢大光编:《孙犁集·记》,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15]孙犁,谢大光编:《孙犁集·母亲的记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16]孙犁,傅光明编:《孙犁散文·关于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