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内科学(精选5篇)

  • 西医内科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3学习效果现代医学已和国际接轨,要求更科学、先进、规范,发病机理的研究更为复杂,新的检测手段、新的药物日新月异。在讲授《内科学》时,尽管教师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方法突出重点去讨论,但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仍感有唯度一些现代…

西医内科学(精选5篇)

西医内科学范文第1篇

1.1实践教学中医本科生随堂见习、见习、实习基地几乎均为中医院,尽管现在的中医院也近乎成了中西医医院,但病种、诊治条件仍不能满足西医《内科学》实践教学所需。

1.2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要学习中、西医两套课程,几乎每天全天上课,晚上还有选修课,学校其他组织团体活动也不少,一半以上学生还准备考研,所以,学习偏废,所学内容也得不到巩固。

1.3学习效果现代医学已和国际接轨,要求更科学、先进、规范,发病机理的研究更为复杂,新的检测手段、新的药物日新月异。在讲授《内科学》时,尽管教师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方法突出重点去讨论,但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仍感有唯度一些现代检查手段没讲过,许多药物也没学过,课时又少,内容多,头重脚轻必定垮塌。

1.4评价学生标准多数院校和用人单位评价学生标准是中、西医并重。有的用人单位对中医本科生西医水平的评价是“病历写不好,常见病看不了”。总之,五年的学习时间有限,对一门《内科学》来说显得课时少,但十几门西医课的总课时和中医课程总课时相比也不少,可见相当课时用在西医上,而且讲中医的老师也占了不少时间讲西医,本末倒置,影响了中医的学习,最终,中医学得马马虎虎,西医学的糊里糊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找出了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即:①混淆中医专业和中西医专业的培养目标;②完成现有大纲的课时较少;③相当的学生学习偏废;④实习基地不符合《内科学》课程要求;⑤对西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过高。

2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症下药:

2.1区分中医、中西医本科生培养目标中医是我们国家最值得弘扬的文化和医学技术,中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无疑是运用中医理论对中医常见病症及疑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中医师。目前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要求中医学精,西医学会实际上是中西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医院校的办学必须坚持姓“中”的原则。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

2.2修改教学大纲,调整学习内容到底中医专业需不需要学习西医知识?肯定需要,关键是要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用原来的大纲就需要增加《内科学》课时,行不通,这就需要我们修改教学大纲,调整学习内容。如何修改,如何调整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医专业学习西医《内科学》的目的主要是对急、重、危、恶性病等致命性疾病有所了解,不至于耽误病人。此外,了解一些西医知识也能帮助中医对某些病正确辨证施治,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对于西医《内科学》课程来说,学习内容总体上也就是这些急、重、危、恶性病等致命性病症了。这些病症的诊治都是复杂的,学到什么深度呢?①了解目前已明确的发病机制;②重点学习临床表现;③简介需做的相关检查;④与这些病症适应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相关西医知识的学习,应能辨别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辨别是否中医的诊治优势。较客观地说,这些急、重、危、恶性病症还是以西医治疗为主,并且需要更专业的医师,中医本科生只掌握一些原则即可。西医专业学习中医也只是一般了解。因此,在校期间,中医专业学生应把宝贵时间用在中医的学习上,为今后继承和研究中医打好坚实的基础。西医的其他知识可通过今后继续教育学习。

2.3改变随堂见习的内容与模式我们可以用西医院病人的真实病历及专家会诊的影像资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讨论—自学—再指导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弥补医院病种少的不足,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医院诊治常规,为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2.4更换实习基地,满足教学需要西医课的实习基地要选择病源充足、病种齐全、诊疗水平较高的西医院。

2.5合理规定评价标准制定符合中医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质量评价标准。

2.6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端正考研态度也是必要的。当然,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是有很大争议的,需要统一认识,也是件不容易的事,牵动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牵动了所有中、西医课程,这需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多个团队的协调和合作。

西医内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病案教学;西医内科学;应用

病案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是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常见病的典型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出诊断、治疗意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实际病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主,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完成。病案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它关注的是复杂的病人,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我校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由于条件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临床见习需求,而内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同学们分析,综合判断逻辑思维及推理的能力并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除了尽可能让学生在课间多一些临床见习机会外,利用病案教学,不失为为缓解、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下面就如好搞好西医内科学病案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病案的选择

教学中病案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病案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本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好的病案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及判断推理的能力,并教给同学们学习西医内科学方法。否则将一无收获或收获甚少,因此就病案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以教材为中心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及同学们基础知识扎实的程度选择合适病案。对每个病案中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精心设计,并尽可能指出病案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诊断治疗与教材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精心筛选病案,选取一些覆盖面广的优秀病案

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查阅各种书籍和临床资料,从主诉、现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方面认真分析判断精心挑选或自己编写有讨论价值的病案[2]。即要注意主诉的格式、内容、字数是否正确,现病史是否从主诉写起、起病的情况、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和演变,外院的诊断病名及所用过的药物、病程中的一般情况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的项目结果书写是否正确,是否具有代表性。

1.3 病案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并能反映某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案的选择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要恰到好处。每一个系统开始教学时,可选择一些简单的病例,即并发症和合并症少,病理变化过程较简单,一看一目了然。例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等。后期教学中要反映除本病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病例,让同学们了解到肺心病发展过程。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病案教学时机和形式

2.1 不同时期的病案教学

2.1.1 以病案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首先给同学们一个病例,让同学们试着写出诊断、诊断依据、进一步检查项目和可能出现的结果、治疗措施及所用药物。然后个别提问,根据学生所作情况分析、判断、指出正误,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继而认真听课。

2.1.2 以病案结束一节课:到一节课后半部分,学生往往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这时通过病案结束一堂课,不仅可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以病案为线索,对本堂课进行归纳总结,还可以测试掌握情况并纠正错误。

2.1.3 把病案贯穿于一堂课中:教师一边授课,一边要观察学生神态,在学生感到疑惑或讲课中遇到重点、难点时适当穿插病例,达到解说难点,强调重点的目的。

转贴于

2.1.4 把病案作为课外作业:一个系统讲完之后,可精选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辩证思维的能力的病例,课外完成后上交老师批改,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加深对本系统知识的理解记忆。

2.2 以教师为主进行病案教学

此法适用于开课不久,病案教学初期或开课虽久,但病案难度较大,一般放在一个系统学习之后,可举出2—3份病例,例如心肌梗死,风心病。以教师为主、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注意疾病本身与并发症合并症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2.3 以学生为主体

讲完一个系统之后给学生2—3份病例,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就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治疗等问题展开演讲,一开始的发言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演讲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3.总结

病案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的临床学习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接触真正病人时的自信心。案例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实践证明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教学方法[3]。病案教学法通过对一个个病例的解析,完成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缩短与临床见习的距离,成为理论认识到临床感性认识的桥梁[3]。但值得注意的是,病案只是完成教材讲授的辅助手段,是教材内容的补充,离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和支持,病案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病案教学法也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教师积极、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其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病案教学不可过滥,否则把课堂教学变成了故事片,病案讨论引起学生反感。因此我们要认真备课,精心筛选病例,恰当安排好病案教学的时机和形式,可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并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杨潮萍,韩雪.分类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115-116.

西医内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CBS教学法;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调查问卷

中西医结合内科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是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CBS( case base study)教学法也叫以病例为引导教学,是华西医科大学[1]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为原理设计的,应用于基础主干学科的教学中效果良好。我校从2003年开办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以来,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改革方法,力争培养出适应临床需要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CBS教学法的满意程度和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临床能力以及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方面的认识。

1 研究目标和研究人群的确定

对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普通本科学生进行调查,初步掌握学生对CBS教学方法的认识为目的,在文献资料的研究基础上,确定研究人群为2005~2006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普通本科学生,其中2006级68人,为实验组,2005级51人,为对照组。为了调查问卷的设计,设定了预实验,随即抽取25名学生参加。

2 问卷的设计方法

2.1 问卷结构及条目池的确定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参考了大量测试教学方法的量表,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根据CBS教学法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结合中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问卷结构分为6个部分: (1)学生对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和目前教学方法的弊端;(2)学生对CBS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3)学生对CBS教学法的期望和接受程度;(4)CBS教学法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5)CBS对提高学生临床能力及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方面的作用;(6)CBS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围绕问卷结构,筛选体现该结构的主要方面,将各方面作为具体操作化的单元,形成条目池。

2.2 调查问卷类型的选择与答案的确定

问卷类型:一般调查问卷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2]。开放式是指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内容,优点是被调查者自由填写,内容丰富;缺点是难于编码和统计,费时间。封闭式是指研究者提供了答案,以供选择,优点是填答方便,省时省力,资料易于统计分析;缺点是自发性和表现力差。由于本问卷设计的目的在于进行摸底调查,要考虑问卷填写的简易性,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又想了解学生对教学的真实想法,因此,设计为开放与封闭结合式的问卷。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分自填式和结构访问两种,自填式的优点是省时省力,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缺点是不能保证回收率、应答质量受影响。由于CBS教学法客观表现的信息较少,多数是来自被调查者自身的感受,因此,本问卷以自填式为主,有利于调查结果客观可信。

确定条目答案的量化程度:条目答案一般分为3~7 级,分级太少,敏感性降低,分级太多,分级标准不易掌握,较难得到评定者间的一致性。本问卷采用4级评分,分级的设置尽量等距,每个条目的理论最高值是5,最小值为1。另外设置部分必备的辅助性条目,如对于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可以提高问卷的亲和性,使填写者能够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开放性。

2.3 问题的数量、顺序、编号的确定

问题的数量、顺序在问卷设计中直接关系到填写时学生的兴趣和依从性,因此,在编排上应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问卷问题的多少无一定之规,依研究的方法、目的和经费而定,时间一般不宜太长,本问卷涉及的范围较小,主要包含了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的信息,因此,问题数量不多,初步形成了30个,预调查结果表明,平均填写时间约25 min。问卷内容的设置是以结构为纲,问题条目列入各自所属的结构内,整体分布为一般信息在最前,其他结构的排列以重要性和自身感觉性信息在前,客观情况和环境情况在后。结构内问题的顺序也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问题在前,依次排列,具有相关性的系列问题集中在一起。编号反映问卷的完整性,按人们的习惯编号从1开始,依次排列到最后。

2.4 卷首语与填写说明的形成

2.4.1 名称

本问卷称:“《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调查问卷”,能够体现问卷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应用范围。

2.4.2 卷首语

卷首语的作用是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研究的情况,在编写卷首语时介绍了以下几方面情况:调查人员的身份、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范围、对调查者的要求、调查结果的保密措施等。

2.5 条目的筛选

2.5.1 采用Delphi法[3]

对45条备选条目进行初筛 经过中医学、统计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文献检索和反复论证,筛选出30个条目形成调查问卷。

2.5.2 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条目筛选

用问卷进行预调查,用统计学方法对初选条目进行再次筛选,排除其中应答率低的条目,再进行同一方面条目(如提高学习兴趣方面) 之间以及条目与其方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可显示条目间的密切程度,相关系数(r) 取值在1和1之间,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4],因此,条目筛选的原则是,相关系数越大,意义越相近,说明可以相互替代,当然还要考虑条目代表的实际意义。条目筛选的统计分析举例见表1、表2,如表示学生对CBS教学法学习兴趣的2个条目相关系数(r=0.706 ,P0.05) ,不能互相代替,故全部保留。表1 学生对CBS学习法提高学习兴趣的条目相关性分析(略)注:*P0.05。

3 讨论

CBS教学法是来源于PBL教学法,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是5~7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折,导师只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小组讨论中所获得的许多新问题是自学的主要内容之一[5]。在较多的研究中,PBL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持有怀疑态度。CBS教学法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经验是非常少的。我国的国情与西方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别, CBS教学法既可能使教学方法与效果得到提高,也有可能带来某些不良的后果。所以,应该以积极和审慎的态度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研究需要应用问卷。在教学改改研究方面,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合理的设计有效的问卷就成了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重要手段手段。本问卷的制作按照严格步骤进行,突出了CBS和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常见的信息,内容设置较为广泛,特点是将学生对于教学改革主观的想法和CBS教学法具体反应的客观优势结合起来,内容精简规范,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在填写方式上,以自评为主,预调查证明该问卷内容清晰明了,篇幅适中,可接受性强。通过该问卷的评定,可以了解学生对当前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对CBS教学法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思考。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既不能一味强调传统中医治疗的优势,也不能盲目追求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必须掌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认真研究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找到合理的切入点,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贺加,高京生,王中强.七年制医学生学习类型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11 (5):1314.

2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0.

3 平卫伟.Delphi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J]. 疾病控制杂志,2003,7(3):3133.

西医内科学范文第4篇

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四十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 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二、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11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 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足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三、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 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 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西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 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 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可增强四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中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 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 (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 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 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 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四、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

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 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 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 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 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 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五、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再来看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的状况。现有中药具宏观内容,即具中药基本内容;现有西药具微观内容,即具现代科学内容。若能保留现有内容,又使所缺内容通过研究而具备,则均能得到现代科学化中药。也就是说,使现有中药;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使之再获现代科学内容,从而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使现有西药,通过按中医药学理论的研究,使之再获中药基本内容,从而成现代科学化中药。笔者曾称将四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中进行研究,使具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为西药中药化。 (关于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必要性、 基本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等,笔者在《医学与哲学》的1982年第一期以“试论西药中药化”为文,已作论述,故不再重述。)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即为中药现代科学化的 两条途径。

西医内科学范文第5篇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标准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长,但是从培养现状来看,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本科阶段依然将中医与西医完全分离开来,并未实现有机结合。由于本科阶段缺乏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导致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完全脱节。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本科阶段并未学习到中西医结合知识,传统的思维观念模式影响至深,并没有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

(二)课程设置欠科学

通过研究得知,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将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完全孤立开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无法培养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同时,中西医结合教学过程中,倘若仅仅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联系在一起,必然起不到中西医结合教育的作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依然存在偏科现象,在临床医学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将中医与西医有机关联起来,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1]。

(三)教材内容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完全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百花齐放。从大纲结构和教材内容设置方面来看,可谓是杂乱无序,一些高校分别进行了中医、西医两门课程的设计,也有一些高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进行了一本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编写质量层次不齐,基本上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用书体系。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有力支撑。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西医结合院校缺乏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尽管一些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也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教学能力,但是其知识体系过于单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无法完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另外,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同,对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的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专业、系统化认知,极大影响和阻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设置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作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必须加大本科阶段教育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中统一,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统一标准的设定。同时,要重视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均衡,重点以本科阶段教育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另外,逐步由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过渡,确保两个特殊阶段的连贯、有序,積极研究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可行依据。

(二)课程设置的科学规范化

传统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通常由中医和西医两部分构成,也就是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组合起来,这种简单的结合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因此,要注重研究和探索中医、西医之间的衔接性,通过理论、实践等知识的有机关联,形成互补优势,以此为切入点来实现突破。同时,通过运用中医、西医等知识,分析各类常见疾病的属性、机制、症状和特征,进而提出科学、可行的预防、治疗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实践操作方法,进而能够达到准确分析病因、诊断病情、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可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目的。总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实情、结合实际、突出科学规范性,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教材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确保教材内容编写与市场人才专业性完全相符,将中医、西医两大医学知识、临床医学技巧有机关联起来,确保教材内容能够开拓思维、教学大纲符合预期、内容简单、减少冗余,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比例设置适中[2]。同时,注重融入中医、西医之间的联系理论课程,也就是能够起到密切联系和纽带桥梁的作用,进而实现中西结合,达到中西医临床医学资源合理分配、有机整合的目的。

一套系统、全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与精简、优秀和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只有确保教材内容编写的科学、可行,方可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对于我国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来讲,要将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设置放在核心位置,尽可能多的编写有针对性、高质量教材,并邀请国内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家、学者参与课程内容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另外,教材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环节比例适中,不但要丰富学生理论学识体系,而且要为学生中西医临床医学实践操作提供有力依据。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在创新、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必须注重专业化、高素质、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通过研究认为,首先,各大院校要结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现状,进行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相关培训机构的建立,让学生接受国内外知名中西医结合院校讲师、教授的系统、全面讲解,通过中西结合的有机关联培训,达到更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化技能的目的;其次,高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和科研能力,掌握中西医结合相关知识;再次,中西医院校要定期组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鉴定大赛、知识竞赛,通过组织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专业化操作技能;最后,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鼓励在职年轻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专业讲座,以此来增广见识、拓宽视野,学习和掌握核心技术,吸取先进经验,更新知识体系,最终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