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精选5篇)

  • 物流企业(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简述物流成本控制概念 物流成本控制的理念在我国真正开始于2001年,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门的进一步打开,意味着国内企业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贸易更加频繁,商品流通迅速增加,物流压力显现。而随着海外企业不断入驻国内,市场竞争异…

物流企业(精选5篇)

物流企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的控制,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后,这种需求更加迫切。总之,物流成本控制,是现阶段中小企业摆脱自身限制,追求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点。然而目前我国物流成本体系欠完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一、简述物流成本控制概念

物流成本控制的理念在我国真正开始于2001年,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门的进一步打开,意味着国内企业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贸易更加频繁,商品流通迅速增加,物流压力显现。而随着海外企业不断入驻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本土企业为了寻求生存,不得不开发新的利益渠道,即开始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今天我们说的物流成本控制,简而言之就是针对物流的各个环节,采用特定的理论、方法以及制度等对其发生费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管理。它包括局部控制与综合控制。局部控制是一种细化控制,其包含运输费用控制、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包装费用的控制、存货持有成本的控制、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控制。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物流费用、成品的销售物流费用、废弃品的回收物流费用等的控制,其侧重关注整体效益,从整个供应链上进行成本的优化管理,统筹兼顾。以最小化的整体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需要企业兼顾好整体控制与局部控制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

二、中小企业物力成本控制问题突出,任重道远

1.意识淡薄,观念落后

有一位日本学者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理论“物流冰山说”,也即强调物流成本控制的隐性的成本,它主要是针对一些企业管理者只是关注一些表层的直接利害关系,却忽视了隐藏的成本。物流这个概念从引入国内到如今也已发展了三十年多,企业对于物流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越来越注重这方面的开发与拓展,但是部分企业还是陷入了“物流冰山说”的怪圈中,只关注表面显现的成本,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思维,不乐意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下狠功夫研究,所以在进行物流工作时,往往显得很被动,缺少一个成体系的方法与长远科学的规划,导致物流成本控制上的失衡。当然现在国内还存在中小企业管理者,对物流成本控制概念还模糊不清,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简单的以为,物流只是一个运输工作,其成本由油价、交通运输成本决定,是属于不可控成本,这种没有领会现代物流涵义,落后的思维逻辑,必将导致企业战略上的失败。而在这个复杂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如果不抓好物流成本的要点,在整个生产成本控制上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且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生产和长期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发掘更大潜力,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可能性。

2.引进专业人才,中小企业处于劣势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方面,一位专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人才,是需要精通会计成本学与物流管理学,如果真是一位比较专业的人士,一般是不会愿意从基层做起,把中小企业作为自己择业的对象。即便有时在中小企业干了一两年,能力得到了培养,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但是为了追寻更大的发展空间,一般都会选择跳槽去大型的物流公司或更大的企业。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的意识不强,在引进企业人才时,也不会侧重对这一专业人士的招揽与培养,这两方面都导致了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阻碍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3.物流成本控制信息网络滞后

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物流经营模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对物流信息只是简单地进行处理,没有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技术上的革新,不能形成高效能的的网络系统,就难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存货配置、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势必都将受到影响,不利于中小企业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降低了企业物流的效率。因此网络化程度低是中小企业发展亟待需要突破的瓶颈。

4.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不成熟

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制度比较混乱,没有规范物流成本记账细则,不能明确成本管理范围,导致总物流成本值,平均物流成本值等,很难在物流核算的会计账目上显现出来,使企业管理者难以找到物流成本控制的切入点,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自身没能形成一整套科学高效能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导致企业对物流成本评估受限,同时这也使得企业对产品的运输、装卸、包装、库存,原材料的采购、加工以及物流人员调动,账目的动态把握等诸多环节,无法智能的高效的进行管理优化,妨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对症下药”,积极应对挑战

1.增强意识,用先进的思维武装头脑

中小企业管理决策层首先应该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通过对一些国外企业或本土大型企业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的成果分析,借鉴,增强自身物流控制意识与素养,同时必须将有效控制物流成本思想向下渗透,在企业内部加大对物流成本控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由上到下,调动起企业每一个员工对物流控制的积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树立物流成本控制的新理念,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对外以一个追求现代化,科技化的姿态出现在纷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上来,对内,一方面对员工进行思想渗透,另一方面将物流成本的控制理念灌输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去,节节相扣,环环到位,力争以最先进的思想,统筹指导物流成本控制的各项工作。

2.完善人才机制

中小企业要想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做出点成绩来,必须要有比较强大的人才储备作为基础,企业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建立并完善人才制度。第一就是积极主动的引进物流人才,可以是高薪聘请,也可以是福利照顾,可以是进企提供优质培训,也可以是政策上的优惠。第二是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或者专业培训,在体制内部设置人才培养、考核标准,特别是针对管理层与那些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要重点关注,侧重培养。同时要在充分发挥每位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尽量拓宽人才维度,保证在物流各个环节中都有一批骨干分子。如果此时企业在将这部分精英捆绑在一起,共同探讨企业存在的问题,给各个相关部门的骨干创造更多互动与合作的机会,那么离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形成就又近一步了。

3.构建信息化体系

物流过程的本质是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一体的过程,三者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物流成本的高低。所以中小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务必得谨慎处理好信息流与物流的关系,建立一个以物流为主体的强大的信息化体系。这要求企业,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积极构建物流网络平台,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容载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对物流系统各环节中的要素、实时状况和物流账目明细实现在线管理,监控,及时掌握物流动态,帮助企业领导人做出及时分析与准确判断,优化企业物流管理,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而借助计算机跨时跨域的超强链接能力,企业不但可以在各个部门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子系统,在内部范围内进行信息公开,整合,促进部门与部门的协作能力,而且同时还可以与外部战略伙伴建立联系,形成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拉近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距离。

4.规范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是企业根据物流活动中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和设定的成本项目,并运用专门的计算方法将物流运行中的各项物流费用和物流总费用进行汇总和分配,最终计算出每个本计算对象的单位物流成本和实际总成本。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如果国内对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企业自由发挥的的地方越多,就越容易造成混乱,不利于企业对形势的分析,所以建立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的第一要义即是规范物流成本核算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通过网络系统,把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联系起来,对物流费用进行单独核算,帮助企业对物流整体水平、业绩作出正确及时地评估、评价,将有关物流经费分解到消耗一定资源的具体活动来,对物流成本消耗明细进行有效追踪。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逐步建立,我国中小企业进步升级的潜力空间非常大,其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势必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楠.浅析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6.

[2]郭中原.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J].现代商业,2013(4):8-9.

[3]彭东.流程供应链工作流构建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11):110-113.

[4]郭健.供应链管理中的联合库存控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89-92.

物流企业范文第2篇

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有以下四种:

(一)自营物流: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企业,把物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营物流。

(二)直接使用第二方物流:对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物流活动并不很复杂,加上客观存在的一些原因,企业自己完成对第二方物流的整合。

(三)使用第三方物流:将物流活动外包,是近年来企业专注核心业务的结果。

(四)部分自理,部分使用第三方物流:这类企业往往在原料物流上自理,而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管理能力和配送能力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

物流外包已为众多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及跨国公司所采用,发展迅速,但物流外包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这种物流形式之前,需要对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做详细的分析,以制定应对策略,有效地控制风险。

企业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综上所述,物流外包虽然具有成本节约等方面的优势,但同时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这也是有些企业放弃物流外包而选择物流自营的原因之一。因此,企业需要进行物流决策:物流活动是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而承担一些风险,还是自身培养一些技术专家来防范相关的风险。

三、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模式

到底使用哪种物流运作方式,必须对企业的物流进行战略上的考虑。

(一)识别企业核心能力(KeyCompetence)

企业核心力量是企业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价值优越性、差异性、难代替性、可延伸性等特征。对企业的核心力量和非核心力量进行区分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在某一业务上的突出业绩并不意味着该项业务就一定是战略核心的一部分。在识别了本企业的核心力量之后,也就明确了非核心的能力。

(二)物流外包决策考虑因素

从某种意义讲,物流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任一物流活动,都存在着自己做或外购的决策。对于企业而言,物流外包决策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Hamel等BPR专家认为:“一个组织应该将价值创造体系中的每项活动定义为一种服务;仔细分析每项服务活动,看其是否能成为世界最佳;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公司内部供应成为世界最佳的活动,就将其取消、外包或与他人合作”。如果自营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并且通过自身努力难以达到最佳,那么,从企业战略上考虑,应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将物流外包。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外包存在的风险。

2.物流对企业降低成本的影响

降低成本往往是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最原始的动机。由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往往拥有规模、专业优势、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这些都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企业可以借此获得较为显著的成本降低。据美智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仓储协会2002年对第三方物流市场状况的调查表明:有33%的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的原因是降低成本,占第一主要原因,而专注企业核心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减化复杂流程、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分别占27%、24%、13%、3%。

物流总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D=T+S+L+FW+VW+P+C

式中:D为物流系统总成本;T为系统运输总成本;S为库存维持费用;L为批量成本;FW为系统总固定仓储费用;VW为系统总变动仓储费用;P为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C为客户服务费用。

3.物流对企业提高服务水平的影响

物流实际上是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的一种权衡。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目的,在于以更少的成本达到目前的服务水平,或以现有的成本达到更高的服务水平,或增加少量成本,以实现服务水平的大提升。

4.物流外包对企业形象的影响

当前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低成本、高质量和准时交货等方面,其中低成本和高质量可由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但往往容易在交货时间和售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得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形象和顾客满意度。因此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可以使客户得到优质的物流服务,从而缩短定单的备货周期,有效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使制造企业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

5.物流外包对企业经营风险分担的影响

制造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时,可以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分散由政府、经济、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制

造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专业和规模优势对物流进行整合,可以更好地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在生产经营活动和物流活动中找到一种平衡,保持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使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总成本都达到最低,从而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分担。

参考文献

[1]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郝聚民:《第三方物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物流企业范文第3篇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

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ZHONG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

物流企业范文第4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现代物流将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推动物流业的发展,加速物流产业的改革与创新。宝供物流集团的发展战略就是信息化驱动战略。

下面摘自新闻媒体的报导:

*宝供储运--这么一个原本很小的民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竟然会这么执著。甚至,一些储运业的同行也不一定会理解或者赞同宝供储运的这种“另类做法”。然而,这种“另类做法”不但是宝供储运业务连续翻番、资产几十倍增长的关键,同时也正是我们之所以今天选择了宝供储运,而不是像一年前那样找一家证券企业或者航空公司来讲述“IT味道”的原因。

摘自《IT经理世界》杂志1999年8月笫15期《IT的味道--宝供储运的成长故事》

*在记者采访的众多物流公司中,无论是宝供的朋友还是宝供的对手,都对它的信息系统羡慕不已,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宝供依靠它获得了名气、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聚敛了不少的财富。从1994年底成立至今,短短6年的时间里,宝供的客户从最初宝洁一家发展到现在的40多家,其中多数是实力不菲的跨国公司。藏在这个非凡业绩下面的是宝供贯穿始终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在1997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还不知道Internet为何物的时候,宝供就开始用它来“武装”自己的物流系统。

摘自《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8月《一个成功的典范--宝供物流》

*宝供这几年的发展很是有了些神话的味道,不仅拿下了40多家外资企业的物流业务,还吸引了众多目光关注他们信息化进程。第三方物流要做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并提供全方位服务,所以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必由之路,而物流信息化也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所以宝供一直在进行内功修炼。

摘自《网络世界》2000年11月《宝供,扛起物流大旗》

*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建立世界级物流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流企业以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物流公司必须拥有强大的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设计和运行基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效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帮助和推动客户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才能赢得关键性的竞争优势。早在1997年,在国内企业“许多管理者还不明确IT的确切含义,还不能够想像IT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什么作用”的时候,宝供物流公司便看到了信息技术对物流业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果敢地制定并启动“企业信息驱动发展战略”。短短五年时间,宝供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五次飞跃”。

摘自《粤港信息报》2001年6月《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二、企业信息化与CIO

中国企业信息化正在蓬勃发展,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CIO-企业信息总监,随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所担当的角色、承担的责职、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企业,CIO的职能也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拓展,而发生分化和蜕变,素质上要求既懂技术,熟悉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发展趋势己从技术支持型提升到管理决策型,作为CIO对企业的业务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必须具备丰富的技术知识和接收新技术的能力,懂得如何将最合适的技术运用于本企业,能够合理安排技术投资的优先次序,作为管理者,需要具备出色的分析和组织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整合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主要信息资源,建立企业信息运作架构,还要有规划、执行与管理长期计划的能力,这样的CIO才有可能提升为企业最高决策层的成员,CIO的责职也从一个技术部门的业务范围的微观管理,进入到企业宏观规划的层面。

五年来,宝供物流从一个传统的储运公司转变为能提供集成化、客户化、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的物流企业的过程,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一个不断更新和递进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CIO也从电脑部负责人、计算中心主任、信息技术部经理到信息总监。而且逐渐从后台走向前台,更多地参与公司战略规划与设计,并成为企业管理层的重要一员。作为信息总监的岗位设置,公司明确规定其常规性职责、协同性职责的工作目标及工作内容。

常规性职责的工作目标如下:

1.制订、规划、设计、实施企业的IT发展计划.

2.善于把IT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结合.

3.IT技术策略的规划者和实施的组织者.

4对基础设备和结构(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稳定运行负责,并确保投资有效.

常规性职责的工作内容如下:

1.经常研究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进展,具有深刻的技术洞察能力,对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出方案.

2.拟定及审核本部门的组织发展规划,经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

3.拟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经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

4.检查、督促、帮助所属员工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开展工作,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

5.对每年预算的IT发展计划,负责组织安排.

协同性职责的工作目标如下:

1.从公司大局出发,协调处理本部门与公司其它部门的关系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与客户及相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保持良好的沟通.

3.掌握所属员工的思想状况及工作状况,采取有效的方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4.招聘、考核、培训及发展所属员工,在权力范围内提名或审批所属员工的升迁、调动及奖惩。

协同性职责的工作内容如下:

1.决定IT技术实施和服务中的哪些部分需要自己开发,哪些需要外包。

2.与关键的IT产品及技术提供商和顾问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物流企业范文第5篇

【摘要题】现代物流

【关键词】经济管理/物资企业/物流企业/转型

1994年以来,全国物资系统出现持续亏损,众多国有物资企业(以下简称物资企业)步履维艰,与当前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呈现彼消此长的明显反差。昔日辉煌的物资企业为何一蹶不振?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路在何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本质区别

在一些物流企业管理教材中,将物资行业等同于物流行业,把物资企业视同物流企业,我们实在不敢苟同。本文认为,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既有相近相似之处,更有本质差异。

二者的相同点是均属第三产业的流通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从事流通服务的市场主体。二者均通过流通服务,实现物资、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服务。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从服务对象看,物资企业的“物”是指工业品生产资料;物流企业的“物”是指物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退货和废弃物等,二者含义不同。物资企业连结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从生产企业购进物资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流通过程中从事各种流通活动,把销售服务作为主要对象。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涵盖面则要宽得多,除销售物流外,还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内部物流,以及外部的退货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也即以物品流通全过程的综合为对象。

2.从企业功能看,物资企业从事一手购进、一手销售的营销活动,主体功能单一,虽然也配合销售实施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和信息等服务,但均系从属并服务于销售的辅助动能,且彼此分割,忽视成本核算。物流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集成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进行一体化管理,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满足用户日益多样性、个性化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关注“效益背反”,追求整体最佳状态。

3.从服务目的看,物资企业服务的目的是在搞好供应、扩大销售中谋求购销差价、取得利润。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物资价格暴涨取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往往忽略或不计成本。物流企业的服务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周到的物流服务,包括提供货物运输、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有形服务,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物资企业难以企及的。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各功能、要素实现增值服务,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从管理体制看,物资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由于在理论上接受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1957年我国建立起了一套重要物资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以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管理制度和流通体系。其特点是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分离开来,生产资料又限定为工业品生产资料,即把农业生产资料分离开来,以计划分配调拨取代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在这种体制下,物资企业作为物资部门组织生产资料的基层单位,既执行国家物资部门的职能,又担负着物资经营业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优胜劣退,物资企业大多成为弱势企业。物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物品的物流管理经验,尤其是在物流中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流通领域的新态势表明,现代物流企业是物资企业的发展方向,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物资企业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物资企业的生产资料主业经营逐年萎缩,市场占有率连年大幅下降。2000年,全国物资系统物资销售总额仅占全社会物资销售总额52000亿元的5%,整体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明显削弱,给转型带来了困难。同时,在流通领域还存在着物资企业转型的许多制约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影响仍然存在。一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物资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企业创新意识仍然不强,习惯于传统物资营销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办法不多,与物流企业要求的创新发展能力差距较大。二是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尚未完全破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多头管理和相互划分导致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流通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三是生产资料市场发育不完善,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政出多门和不平等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不少市场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割裂着市场的统一性。

2.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沉重。一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量难以收回的应收帐款和改革开放经济过热年份形成的“三角债”,造成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捉襟见肘。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方针导致物资企业目前一方面人浮于事,且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开拓、能创新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重生产、轻流通,以及改革开放后物资企业上缴国家利锐多,国家对物资企业投资少,造成物资企业流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影响流通效率的提高,致使物资周转慢、库存大、占用资金多,经济效益差。

3.流通服务方式单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服务方式和手段简易。物资企业大多仅能分段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送货等流通服务。有的县级物资企业至今仍用手扶拖位机运输,送货、装卸仍是人拉肩扛。二是企业组织规模和经济实力大多偏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萎缩不振,市场份额缩减,由物资流通的“主渠道”变成了“支渠道”。三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总体不高。不少物资企业经营粗放,管理混乱,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为用户提供适时、适量、适质、齐备、便捷的规范化服务。四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滞后。由于全国物资系统没能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虽然不少物资企业配备了电脑等装备,但难以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指导决策和营销,现代化设备成了“花架子”。

4.改制改组未到位,企业机制不适应。一是省市、地市级物资部门虽然成建制改为物资集团总公司或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大多是换个牌子的“翻牌公司”,仍是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沿袭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成。二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物资企业虽然普遍地开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物资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初步的,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上还很薄弱,经济效益低。由于物资企业大多连年亏损,分配档次难以拉开,职工队伍不稳,有的人才外流,企业凝聚力明显下降。三是企业约束机制乏力。有的企业领导盲目决策,出现不少“三拍”(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工程项目,资金有投无回;有的用企业流动资金炒股票、搞期货,造成巨额资金损失;有的“官位”升上去,公司跨下来,或提前退休了事,或易公司当“官”;有的盲目为外单位甚至个体、私营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经济担保,造成经济损失。有的企业领导、损公肥私、收受贿赂、挥霍浪费。对企业业务骨干管理乏力,“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雪上加霜。

5.政策环境不宽松,市场竞争不公平。一是在税收政策上,由于税制改革,物资企业由过去按进销差额的10%缴纳营业税改为按进销差价的17%缴纳增值税,税负加重。而对个体、私营流通企业采用包税制,税率仅为物资企业的15%,使物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在财会制度改革上,国家大幅提高折旧率,企业成本大增。三是在投资政策上,多年来国家对流通行业的投资少,对物资企业的投资更少。四是在金融政策上,工业企业贷款易而物资企业贷款难,常使自有流动资金紧缺的物资企业束手无策。五是在改制政策上,兼并破产政策不适用于物资企业。这既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总体要求,也不利于物资企业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物资企业转型的对策思考

在近年物资企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物资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向物流企业转型的优势和物资基础。这部分物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创造条件,发展物流,逐步转型,将是可行的。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物资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资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资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资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各地物资企业产权改革看,主要有两个层次、两种模式:一个层次主要是在省市以上的物资企业建立以国有资产为运营主体的母子公司体制;另一个层次主要是在地、市、县级物资企业形成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为主的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产权体制。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业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3.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开展现代物流业务。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从现状看,我国许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用地、仓储设施、运输装卸手段和加工配送能力等物流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物质条件。充分利用这些物流资源,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调整企业发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物流企业为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业务创新为主线,以整合物流功能、要素为重点,以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中心,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物资经营企业可以选择物资为主业的集中经营战略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物资储运企业可以选择物资储存为主业的运输集中经营战略或以储为主、储贸结合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等。不论企业实施何种经营战略,都应对企业内部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企业物流。在此基础上,发展工物、物物联合,对企业外部物资资源整合与合作,与生产企业和其他物资企业开发社会化物流,并合作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