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描写桥的作文范文第1篇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结合课文知识进行作文教学,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我寻找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的作文方面的训练。
比如在学习了《翠鸟》一课后,我觉得借助作者对《翠鸟》的描写方法,对学生进行动物类的写作训练是一个好时机。于是在讲课中我有意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形象、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这种生活在水边的可爱的小精灵呢?”显然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不知如何回答。我把问题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翠鸟的什么呢?”这下学生比较活跃的争着回答,有的说,“我最喜欢翠鸟的样子”,有的说,“我最喜欢翠鸟捕鱼”……我接着问:“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又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呢?”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姥姥家有两只小黄鹂,有的说妈妈养着小山羊,有的说奶奶家的大公鸡很可爱,还有的说我家的小猫咪是我的好伙伴……看到同学们的热情被点燃了,我接着问:“大家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小动物也写出来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喜欢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好!”“那我们就来认真的研究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作者是怎样形象、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这种生活在水边的可爱的小精灵呢?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的呢?。我们可以来学习文章《翠鸟》。”经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文章主要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动作特点。而翠鸟的外形更是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我请同学们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把惹人喜爱的翠鸟的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了文章写了翠鸟的羽毛、爪子、嘴巴等。我接着强调作者可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到哪写到哪,随便乱写,而是非常有顺序的描写。你看,在写羽毛的颜色时从头部写起,按照顺序往下写了背部、腹部。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要求读一句翠鸟外形描写观察一下插图,感受作者细致有序的描写。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很多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进行作文指导的素材。如在学习《赵州桥》一课后,我针对赵州桥一课的的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了作文指导。1、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先总起介绍了地理位置、建造年代、设计者、别名等。然后分着介绍了赵州桥的建筑特点:雄伟坚固和美观。最后总结介绍了其历史地位。2、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这个描写方法在二、三自然段有很好的体现。比如作者先概括赵州桥的雄伟的特点,然后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桥长、桥宽。让我们对它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可以想象大桥有10个教室那么长;比我们的3个教室还要宽;它全部用石头砌成,构造非同一般,十分气派……当然称得上是雄伟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也是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我引导学生自己去细细体会。3、学习课文的过渡方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第二段和第三段的链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不但承接上文,而且引出下文。告诉孩子们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过渡方法。4、学习文章对精美图案的描写,学会展开合理想象运用排比句。“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样的描写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我对同学们说:“我们的家乡也有一座古桥,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它就是咱们的万年桥。大家都去过这座桥吗?”因为我校离这座桥不远,所以都比较熟悉。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这座桥的视频和图片。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仿照赵州桥的写法来写一写万年桥。在写作中要运用1、总分总的结构2、要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3、要学会段与段之间的过渡4、学习“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有一位同学这样进行了描写:“在碧波荡漾的南阳桥上横跨着一座雄伟的古桥,它的名字叫‘万年桥’,从远处望去犹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所以又叫‘虹桥’。万年桥非常坚固……”在这篇学生的习作里既有总分总的结构,又有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还包含了巧妙地过渡和生动的排比。可以说只要我们老师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学生还是孺子可教的。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一次次的课堂作文的积累中,我自身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学生们也打下较扎实的写作基础,真心的希望孩子们不用再为写作而烦恼,让我们为孩子成功的写作而奠基。
郝文惠,丁明明,教师,现居山东青州。
描写桥的作文范文第2篇
---说说古诗中的白描艺术
安徽 鲍亚民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诗的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 的铺垫。“客从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这首诗,纯用白描,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这首诗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
描写桥的作文范文第3篇
【写作经】
“探险”这个话题,对于我们当代的初中生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同学们不可能有像探险家那样的探险经历,在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中所谓的“探险”也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冒险经历而已。在这些经历中,同学们可以写写独自一人乘车回家的经历,可以写写独自一人留守在家的经历,也可以写写结伴同行外出野餐的经历……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拿起笔写这些特别的经历时,我们可以试着打开我们记忆中的生活,说说我们的情感和体验。
当我们在写这些情感和体验时,就应该关注以下几个写作点:1.写活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活动。人在冒险过程中,心理活动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好奇,有时期待,有时害怕,有时惊喜。写作时要考虑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出心理变化的不同阶段。要采用恰当的动词,写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动作(最好能写一些一连串的动作),突现自己不同寻常的活动。2.写活周边的环境。环境之险,是吸引人类探索行为的原因。写作过程中,要将环境的奇特之处作重点描写。比如山之高,洞之深,水之急,虫兽之出没,鸟之鸣叫,把这些让人罕见的景物写活了,就能及时地引出文中人物的相关活动。当然,这也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3. 张开想象的翅膀。写冒险经历时我们不妨巧用想象,虚实结合。有些经历我们会有生活的体验,有些经历由于条件所限或许体验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大胆想象了,可以借用别人的体验来写自己的体验,可以借用别人的情感来写自己的情感,当然在想象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巧妙做到虚实结合。写作中能把握好以上几个方面,自然就能把本单元“探险”话题的作文写好。
“探险”这个话题的文章既可以写叙事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成议论类的文章。如果同学们写成议论文的话,就要围绕探险的意义、探险的价值和探险需要的意志品质结合起来阐述,阐述时要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亲爱的同学们,拿起你充满灵性的笔,发挥你的想象和才智,相信优美的文字一定会在你的笔端流淌。
【作文本】
唯险而历为勇者
浙江省余姚市梨洲中学九(7)班 黄蓉
深深的绿色,摇晃着的绳索被吞没,在暗灰的绳索桥的木板上,颤颤地站着几个人,甚至不敢有什么大动作,只有小心翼翼地移动着。更有人只是将脚轻放上那嘎吱作响的木板,便立刻抚着胸口退下来,望一眼脚下的深渊,走向不远处的另一座桥。
另一种风景。修建得很坚固的廊桥,粗壮的圆木紧紧相扣,一块块厚实的木板严丝合缝,稳稳地越过悬崖。廊桥上只有零星几个小窗,泄进暖黄的光,别处都被木板阻挡。这头,妇女与小孩都笑着走入,又从对面那头出来。
“嘿,走哪边?”同行的伯伯走到我身边,“走绳索桥吧!冒险才有挑战性。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伯伯还饶有兴致地吼了两嗓子。我望着晃晃悠悠的绳索,不禁往后一退,却又忍不住探头张望。
很危险,却又很刺激。
悠悠的绳索一下又一下地牵动着我的心,不收紧,反而只是荡在那里,偏偏令人心里发痒。有人踏上绳索桥,走了几步,又急急地退回来。一旁的廊桥默不做声,仿佛在看一场闹剧,无声地发笑。
伯伯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害怕了?”我扯扯嘴角,想否认,但无法忽视心底的一丝颤抖。“咱走这一遭,就是看看这山的险。走那廊桥有什么意思?”牵着的绳索慢慢绷紧,不断将我拉向前去。我一掌拍在绳索桥的桥栏上,大吼一声:“走!绳索桥!”绳索桥猛地抖了抖,桥上的几个人立刻抓紧了桥栏,显得摇摇欲坠。伯伯大笑起来:“好姑娘!走着!”
我一咬牙,踏上薄薄的木板。往前紧走几步,本想忍住不往下看,可桥上的木板架得不规则,缝隙有大有小,不得不注意着。这下可惨了。往下便是呼呼作响的山风,还有深不见底的深渊,浓郁的墨绿让人心里发寒。我哭丧着脸,慢慢转头想退回去,却发现身后上桥的人越来越多。凛冽的风夹杂着几句话:“瞧那小姑娘都上去了,有什么好怕的!”我心里更是无奈,想要咆哮,脚下深深的深渊让我闭紧了嘴巴,使劲咬着牙,仿佛这样会让自己安心一点。好险!
只得往前走。脚下的木板不断地,几乎在下一秒就要断裂,粗糙的绳索磨得我手心发痛,还是不敢放开。渐渐地,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蔓延开来。风又猛了些,拉扯着脆弱的桥,连带着我们一起摇摇欲坠。我却慢慢平静下来,脚下越发像踩在虚空上,整个人仿佛在飞翔!余光瞥见一旁的廊桥,还是沉默着,庞大的身躯越发笨拙。
大致已走到桥中央,我面前只有那绳索桥,前面的人都已紧赶慢赶地走完,身后却还有一大串人。我停住脚步,往下望。原来这墨绿中还有许多深浅不一的绿,渐渐形成一个奇妙美丽的漩涡,令人不自觉地沉迷。在大片大片的绿中,有几段青灰色的山路蜿蜒而上,攀着陡峭的山。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笑了起来,放松了牙关。周边的风景迷人而纯粹,像有魔力一般将人吸引。铺就这山路的人可真叫人佩服!他征服了险峻的山峰,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景色。
身后传来催促声,我轻轻踮了踮脚,绳索桥便晃起来。耳后传来几声尖叫,伯伯在我身后叫道:“哎哎,可不能这么使坏的!”我咧开嘴笑,大步向前走去,感受着脚下的晃动,脑海里一片清明,心中充满喜悦与激动。要的就是一个“险”字!
当我终于踏上坚实的土地回头望,胸口有股子气叫嚣着要冲出来。我也这么做了,在崖边大声叫出来。山谷里有回音悠悠地回旋,惊起一群飞鸟。
有鸟儿悄悄落在脚边的石碑上。
唯险而历为勇者!
(指导老师 干颖聪)
描写桥的作文范文第4篇
师:(音乐起)著名画家陈逸飞曾以周庄为素材创作了一幅油画,请看――
(学生欣赏油画)
师:看着这幅画,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生:周庄的水非常清澈,和古老的桥相映成趣。
生:周庄的石拱桥看上去像是经历了沧桑,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生:水面上的建筑透露出一种静谧的水乡气息。
师:是呀,正是由于这幅画,使得周庄成了中外游客所向往的地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周庄,去感受它的独特风韵。(揭题)
【点评】开课伊始教师巧妙地引进课程资源,如音乐、图片提供外部刺激,让学生对周庄产生一种直观的、美的感受与体验,诱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亲近周庄并融入周庄,为下面理解课文语言做铺垫。实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的吸引力也大大地增强了。
【片段二】
(学生默读描写桥的部分,思考周庄的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用“■”划出有关的语句。)
师:谁来说说周庄的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周庄的桥形态各异。
师:从哪句话感受到的?请你读一读。
生:周庄的桥,或大或小,或曲或直,或古朴或新颖。
师:再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这句话有三组反义词。
师:是呀,这三组反义词正说明了周庄的桥富有变化,形态各异!
(出示周庄六种姿态的桥的图片,教师引读)
师:那作者又具体描写了哪几座桥呢?
生:(读句子)有祈求富裕安康的富安桥;有因周庄古名贞丰里而得名的贞丰桥;还有纪念太平军士兵的福洪桥;而最能体现古镇神韵的当属双桥,它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就像古时候的一把钥匙,开启着周庄走向外界的大门。
师:我们来和这些桥打打招呼吧!
(出示四座桥的图,学生读出桥的名字)
师:在这些桥中,作者又重点描写了哪座桥?
生:双桥。
师:为什么作者要重点描写双桥呢?
(学生沉默,无人举手)
师: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一下画面。
生:原来是双桥的样子特别,像把钥匙,吸引了许多人来参观旅游。不过我想看看真的有像钥匙形状的桥吗?
生:一座桥是怎么由两座桥联结在一起的呢?我也想看看双桥。
师:为什么说双桥像把钥匙呢?同学们都想看看双桥吗?
(播放双桥的风光片,配以音乐和解说词,同时展示了古代的钥匙进行对比)
师:看着优美的画面,听着动听的解说,你对这句话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吗?
生:哦,我明白了,双桥的样子真的很像把古代的钥匙,有种淳朴古老的美,开启了周庄走向外界的大门。
生:真是太神奇了!古代的人真是太有创意了!难怪作者说双桥最能体现周庄的神韵,这种神韵就是古老、淳朴、典雅!
【点评】周庄的桥很多,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光凭文字的描写很难想象具体的画面。尤其是样子像把钥匙的双桥,学生光从文字很难体会出它的神韵。因此利用课程资源如图片、文字、声音、录像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产生亲身体验的感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片段三】
(播放周庄的风光片,配以优美的解说)
师:啊,古老的周庄环绕着清澈的周庄河,温柔的周庄河倒映着淳朴的周庄,一座座石桥、一幢幢古屋,一条条小河,散发着浓郁的水乡气息,像是一幅清淡、古朴的水墨画令人向往,令人难忘!
师:浏览完周庄你有什么感受想和大家分享么?
生:我觉得周庄散发着古老、静谧的水乡气息,和我们繁华的大都市的美是完全不一样,难怪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
生:我真想亲自去趟周庄,走走那里的桥,摸摸那里的水,还要在那里住上几天,体会一下以船代车,以桥代路的水乡生活!
师:是啊!古往今来,许多中外游客都对周庄的美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同学们,在一节课上我们无法尽情领略它的美,所以这里老师提供几个周庄的网址给你们,希望你们课后细细游览,并写下游览心得!
(出示网址,学生的兴致很高,认真记录下来)
描写桥的作文范文第5篇
[内容]
1.从系统的高度认识单元设计的作用初中语文第三册继培养记叙能力之后,联系生活培养说明能力是主要任务。第一单元记叙文和说明文并存,要求在上学期记叙文学习的基础上,注意说明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联系与区别。备课时,应把握区别,注意关联,前瞻后顾,统筹设计教案。从内容、文体、语言、教法等方面前承后递,从单篇孤立的备课设计的圈子里跳出来。从系统的高度驾驭处理教材,是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实现从第二册记叙文教学到第三册说明文教学过渡的第一步。
2.从生活的广度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要较好地完成本单元记叙文到说明文的过渡衔接,首先应从生活的广度去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整体上把握课文题材与文体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课文内容的备课:一是前瞻上学期,结合第二册第七单元,复习不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二是后顾本单元,处理相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第二册第七单元记叙文和议论文共容,目的在于启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以记叙竺可桢的事迹为主,但叙中有议,以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谈骨气》重在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道理,却议中含叙,叙述事例,论证观点。通过复习叙中之议和议中之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内容适用不同文体的特点,为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过渡作好铺垫。本单元课文均以桥为题材,为何文体各异?因为各自写作目的不同。《中国石拱桥》为着讲述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侧重说明;《北京立交桥》重在描述桥的美丽风貌,报道桥的建设发展情况,故用记叙;《吴门桥》和《母亲架设的桥》或写景或记人,所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巴黎的桥》旨在描述巴黎桥多桥美,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因此,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认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温故而知新,是备课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