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技巧(精选5篇)

  • 访谈技巧(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电视访谈节目是一个拟态的话语交际过程,将日常生活的言语交流引入荧屏,并将这种交流本身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日常交际话语大量充斥着不确定性、不完整性、不明晰性,话语表征充满跳跃、变化的思维活动和内容。对于电视访谈节目而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

访谈技巧(精选5篇)

访谈技巧范文第1篇

技巧之一:

主动把握语境功能,准确理解和生成话语

电视访谈节目是一个拟态的话语交际过程,将日常生活的言语交流引入荧屏,并将这种交流本身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日常交际话语大量充斥着不确定性、不完整性、不明晰性,话语表征充满跳跃、变化的思维活动和内容。对于电视访谈节目而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就是避免说“废话”,而将想表达的话语顺利播出。

话语交际总是处在某一语境中。访谈节目现场主持人所面临的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兼具的双重语境因素,肩负着现场访谈、叙述故事、控制话题、发挥情感等多种功能。因此,主持人在建构话语时既要考虑到与访谈对象之间的交流,还要考虑到与场外观众之间虚拟的交流。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话语建构过程包括话语理解和话语生成两个阶段,也就是要同时扮演“听话人”和“说话人”两个角色。当作为“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有将言语信息放在与之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中来进行处理,才能有效地理解访谈对象的话语内涵;当作为“说话人”在生成话语时,必须根据语境来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进行表达。

为了使节目主持人更好地把握语境,在每个电视访谈专题运作之前,节目组要根据每个专题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主持人。在节目策划时就让主持人直接参与,让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与嘉宾充分交流直至模拟录制等环节,让主持人参与节目制作的全过程。这样,进入演播厅正式录制时,主持人对于访谈的内容及过程已经心中有数,与访谈对象也已十分熟悉,访谈起来较为自然顺畅,为主持人准确理解和生成话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巧之二:通过话语理解有效展示事件

节目主持人在访谈中的首要功能应该是在话语交际中展现“事件”。而主持人对于这些事件往往并不具有经验,但又必须通过与访谈对象的交流把事件信息展示清楚。基于此,主持人对访谈对象话语的理解,是整个节目话语建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第一阶段。

首先,要善于倾听。倾听有助于主持人和观众把访谈对象话语的内容听完整,有效接受整个事件的信息。主持人在倾听过程中,可以理清话语思路、抓住话语要点,为进一步理解话语、提出问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适当的反复与追问。在对访谈对象的话语有一个初步认识后,主持人需要对话语进一步推理和理解。鉴于访谈对象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用来提供其信息意图的证据,可能是省略性的、模糊的,主持人就不得不结合语境信息,重构访谈对象特定话语传达的意义。因此,适当的反复和追问就必不可少,将有效构筑主持人、访谈对象和观众三方的“共有语境”。

比如在“开局之年争创业”电视访谈系列节目中,有一档节目的嘉宾是一位颇有业绩的柑橘、茶叶种植园主。在录制前的接触交流中,编导得知他原本是一位中学体育老师,还是部级的羽毛球裁判。然而他下海了,一头扎进大山里搞起了种植业,十几年下来创出了一分骄人的业绩,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在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发觉他每每在谈到“弃教从企”的关键时刻,总是很快地跳过,或者只用简单的一句话带过。主持人感到这其中另外有“戏”,就当场增添了提问――

主持人:你决定下海的过程就这么简单?

企业家:刚才不是也谈到了很多促成因素吗?(他故意将“原因”巧妙地“概念偷换”了“过程”的追问。)

主持人:(进一步反复点明)从您下决心到开始创业这一段,您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企业家:(一时语塞)……

几秒钟的静场,企业家才涨红着脸说出了开始时遭遇了家庭特别是身为国家退休干部的父母亲的竭力反对。了解了这一新线索后,编导立即组织补充拍摄外景资料,增加了现场采访企业家父母亲的镜头。节目播出之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充实完善了节目的整体性,而且通过主持人反复追问的对话技巧,让访谈对象坦言,也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企业家这个人物,从而更深切地感知其创业之艰辛。

技巧之三:通过话语生成准确传递事件

在理解访谈对象话语的基础上,主持人应该主动建构必要的话语,或引导访谈对象继续顺畅讲述或调节访谈对象情绪与现场气氛,或调动观众的收视期待。话语生成是整个节目话语建构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结束阶段。主持人在生成话语时,应该从他所面临的各种语境因素着手,寻找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恰当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将事件的核心信息和内蕴情感完整地传递给观众。

在节目进程中,主持人要牢牢把握话语的发展方向,在生成话语时,要始终围绕访谈的主题,才能生成合理的话语表达。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访谈系列中,访谈嘉宾陈先生的学识很高。当主持人问到社区文化建设的范畴包括哪些时,他从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一直谈到孙中山“大同世界”的治国理念,远远超出了访谈话题范围。于是主持人适时地插入话语:“不错,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要达到这个自由王国必须要有各方面长期的努力;我们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正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合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您谈谈我县这方面的工作……”既没有“阻断”当事人的侃侃而谈,又有效地表达了节目的交际意图,同时也关注到观众的认知语境,让观众形成收视期待。

访谈技巧范文第2篇

一、要准备充分

做好准备工作是成功采访的必备环节,尤其是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没有事前约定,一切都存在着变化,所以做好准备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在采访中存在着无穷变化,所以这也被称为“面对面的战斗”,记者跟采访对象进行一场斗智斗勇的思维交锋。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都要在采访前做好提问准备,还要尽可能通过各大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网络等渠道多获取一些资料,多查、多看、多思考,明确采访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准备的问题写成文字提纲,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避免临阵手忙脚乱。记者要写一份简明扼要的提纲,注明顺序和采访重点。艾丰同志曾对记者提问提出了6个“不要提”:第一是所提问题不宜太宽范围太大,切忌用一个问题让受访者说出所有信息;第二是不要涉及受访者不明白的问题,可不提就尽量不提;第三是带有暗示性的问题不要提;第四是没有意义和目的的问题不可提,此问题过于轻率;第五是硬生生的问题不提,避免受访者用“是”“否”等简单词汇回答;第六是审问式的问题不要提,对方会产生不好的心理反应。

二、要注意提问方式。

在我们的实际新闻采访中,记者通过什么样的问题来恰到好处的问出所需要的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采访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段和在不同的场合中提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样的回答效果等。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曾写了一本书,名叫《新闻报道与写作》,该书中,他把作者提问划分为2种形式:一种是开放式提问,一种是闭合式提问。前者主要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范围较广,比较抽象,具有概括性,句句都不受严格的限制,受访者可以自由的发挥;后者主要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简单具体,对回答内容有意地限制,受访者回答时需要仔细思考后才能作答,不能自由发挥。例如,一位记者在采访时政新闻时可以这样提问:“请你谈谈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学习活动体会好吗?”或在采访某企业管理者时:“你对你们的企业在发展上有什么新的见解?”这都是开放式的提问。其好处就是采访对象可以回答的内容不受限制,比较自由,可发挥的地方比较多,内容也由他自己组织,这样采访的场面氛围轻松、活泼,娓娓道来。当然了,此类问题也还是有它的限制之处,就是这类问题比较适合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社会阅历丰富的采访对象,像企业领导、某领域的专家或科学家等。相反,记者在采访农民、工人和社区干部时,此类问题就显得不合时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提问,做到一个一个地问,一点一点地挖掘,比如记者在采访儿童的访问中想了解一个优秀中队的事迹,可问以下的小问题:“你们中队有多少队员?”“你们最近开展了些什么活动?”……通过这样的小问题,孩子们回到起来也没有困难,关于优秀的典型事迹也随着一个个问题展现开来。采用这种闭合式的提问方式经常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由于记者可以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受访者需要一一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就浮现出来了。总的来讲,这两种提问方式各有所长,开放式提问多用于缓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闭合式提问方式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追溯情节和验证事实。有一句谚语说:“只要我们顺着河流走,就能发现大海。”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提问方式,灵活运用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自然能够获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三、要尊重采访对象,寻找采访突破口。

访谈技巧范文第3篇

拜访客户的谈话技巧第一、谈话方式要简洁干脆。

幽默干脆的谈话可以吸引客户,引出更多的话题。诙谐幽默的谈话可以使谈话的气氛更加活跃轻松,即使偶有争执,一句幽默的话也胜过十句苍白的辩解。当然,幽默是出于自然的,多一分便成为油滑,少一分便成为做作,这就要求客户经理平时要注重自身学习,多方涉猎,提高自身谈话的含金量。

拜访客户的谈话技巧第二、谈话内容要充实周到。

这是谈话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客户经理在推销商品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谈论卷烟的品种、数量和价格,还要了解所推销商品的各项内在指标,要清楚商品的优缺点以便于更全面、更详尽地向客户介绍产品。

拜访客户的谈话技巧第三、谈话结果要言行一致。

不能轻易向客户许诺,但许下的诺言必须付诸行动。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守信履行。一次违约毁信,就有可能将你个人乃至整个企业的信誉给毁掉。

拜访客户的谈话技巧第四、谈话内容要真实具体。

这是取信于人,树立自身形象的关键。首先,谈话不要吞吞吐吐,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要一是一、二是二,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尽量让客户明白你的意图,客户才有可能按你的意愿做事。其次,不能弄虚作假,要讲求真实。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付出真诚才能换取真诚。

拜访客户的谈话技巧第五、谈话对象要因人而异。

访谈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访谈 技巧

各种审计类型都需要进行访谈与沟通,相比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更需要甚至依赖访谈与沟通。管理审计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基于与被审者的人际关系乃至更大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访谈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插入问题,提供了探查可能存在问题领域的机会。良好沟通对于收集审计信息和证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内审人员应当学习面谈与沟通技术技巧,应当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不同人员提供的不同信息,应当学习与被审者在面谈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结合一些资料与案例,对访谈与沟通技巧做了一些粗浅的研究总结,以期抛砖引玉。

一、基础要求

(一)适时访谈

什么时候进行访谈比较适当?当审计人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发现某环节存在较大漏洞、较多问题,而又无法一下完全识别这些问题产生根源时,可以暂停测试,约谈相关管理人员或业务人员。此时如若扩大测试范围,可能不仅得不到答案,还会发现更多同样的问题,陷入尴尬困境。

(二)访前准备

审计人员应在调查访谈前准备一份参考提纲。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事项、不同阶段应采取的适宜方法和策略,甚至包括语气均应在访谈前做好准备。还需要提醒自己调整好心态和忌讳之处,比如不要介入人事或管辖权限等可能早已存在的纠纷,在初次会谈中切忌对某个问题表现得踌躇犹豫等。

(三)公正心态

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客观性,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是开展一切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审计准则对审计人员个人职业品性的基本要求。在访谈过程中同样应当保持公正客观诚实的态度和适度的谨慎。保持这种独立的精神状态要求审计师在对有关审计信息、审计事项作出判断时不能依附他人的意向,应当辨别潜在的利益冲突及偏见的信息。不作重大的质量妥协。不应收受影响客观性的礼物、酬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以及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

客观性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状态,审计人员平时应加强心理训练,提升个人修养。

(四)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有五个质量特征:相关性、客观性、合法性、充分性、重要性。每一个质量特征,访谈得到的审计信息都不能完全满足。比如合法性,口头的言词证据应转换为有签字的书面证据才具备法律上的效力。

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基本信息,然而访谈证据是不具有结论性的,不能仅凭这些信息得出审计结论。所以这些信息必须通过收集其他证据进行佐证――必须以某种形式得到加强,否则不能做为审计证据。

二、实战技巧

(一)营造气氛

面谈时的气氛很重要。要让面谈者感到轻松,个人没有受到指责、没有受到威胁,否则他会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宜采取的方法是间接的提出问题,获取与潜在问题有关的事实信息。直接提出问题,可能会让面谈者感到不适。访谈中还要注意非言语行为的影响,如语调、面部表情、态度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气氛,进而影响访谈质量。

(二)初次印象

在开展访谈的初期,审计人员要注意不能让受访者产生不平等的情绪,不能让被审计人员产生敌意、害怕、讨厌等心理,应从受访者的本职工作谈起比较好,让其感受到受重视、亲切的感觉。开始阶段也不宜谈一些量化的问题,总之和睦的关系才是访谈良好的开端,才有助于审计成功。

(三)变序提问

针对同一个主题,如果确定的受访部门及人数较多,审计人员有可能在过程中产生倦怠和无趣的感觉,影响访谈质量。此时审计人员应就所提问题改变顺序提问,或者使用有所差异的方式提问。但是,因为目标是既定的,所以不宜采用不同的问题而偏离目标。

(四)分别面谈

受访者较多时,不宜集中大家提问,不宜让大家以书面形式回答。书面回答与口头回答会产生很大差异,受访者会误认为是交待问题。书面材料必要时才采用,比如舞弊调查。

集中(或部分集中)提问时人们会观望,而不能主动说出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担心会传到自己领导耳中。况且让多人同时脱离岗位,未必能办到。所以最好分开来谈。二次面谈要慎重,除非事实已经清楚后,需要确定受访者的责任和参与程度,一般不建议对同一个人的二次访谈。

(五)关键信息

如果受访者告诉审计师的信息量很大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关注效率,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宜采取进行录音过后整理或者过后再找更多的人面谈的方法,找更多的人未必能得到想要的信息。其二,提高审计师自身素质,在谈话之前,尽量预先考虑到关键信息,不宜做详细记录,实不可取。谈话中不能让受访者来确定信息的性质,因为他是否有充分的经验和知识是不确定的。

(六)学会倾听

为了做到有效倾听,需要从细节上筛选重要想法,注意重要观点。有研究认为,多数人的头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比说话快三倍。因此有效的方法是将听到的重点同脑中已知的信息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回应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倾听时的不恰当反应有三种:马上准备回应。如果边听边准备答案,势必会影响倾听,尤其是他下面讲的内容。暗中观察说话人的非语言信息。如果能顾及他说话的内容,可以适当选择这种方式。如果做不到兼顾,则以倾听为主。对说话人的微反应做出判断,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独立学科,即使专业人才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所以这种兼顾的方式是不建议的。默记所有细节和谈话内容。这个太难了,也没有必要。

(七)正常程序

在现场观察、实地监测时,有可能会遇到反映情况的普通员工。遇到这类情况要根据所反映问题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处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审计师在进行现场观察时,遇到在化工品仓库工作的某员工反映问题,某物品经常引起他头疼。审计师不能漠然处之、置之不理,但这又超越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权限,审计师也不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去详细了解情况,调查事实。

如何处理?值得肯定的是审计人员不能推脱,不能表达漠不关心不感兴趣。比较好的做法是建议该员工走正常的管理渠道和管理程序反映问题,同时要向审计部门的领导反映该情况。但不能直接建议该员工去找单位的法律部门,这可能涉及法律甚至劳动保护一类的诉讼问题。

(八)不能威胁

在调查可疑舞弊行为过程中,同相关人员访谈的审计职责是尽可能多的收集事实证据。仔细倾听受访者的发言,了解被访谈者的情况,寻求真相。必要时,可以要求每位受访者写出书面说明。

审计人员没有权力将相关人员限制在办公室。访谈中不能涉及试图取得犯罪口供、也没有权力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或免予惩罚。不要试图让嫌疑人坦白,这与审计师的角色不符、职权不符,应避免留下审计师正在寻找供词或定罪的印象。

遇到不合作的人不能进行威胁。对于有嫌疑的人审计人员不能随便表态,超越权限。比如允诺交代问题后就可以继续回去工作,或者不予追究。这些都不是审计的职权,审计主要负责收集相关证据。

(九)疏通情绪

在审计师遇到积极对抗,即被审计单位不信认审计师合理提出的观点时,双方取得一致的最有效方式是让被审计单位再次解释他们的意见,从中发现一致之处。

在没有具体问题阻碍时,思想症结不能围堵。审计师不应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向被单位的上级谈论此事,这会使双方关系疏远。依赖逻辑观点,再次解释审计师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被审单位已经听不进去。只有他们敞开思想时才能接受逻辑。等待被审单位之后再提出理由,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较为通情达理。这也是不正确的。一个疲倦的、心烦意乱的人不是同审计师进行讨论的好听众。因此最好的方法先让其倾述,从中寻找一致性。

(十)适当妥协

有这样一个案例。审计师发现危险废弃物堆放场出现安全隐患,必须进行修缮。大家知道,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以安全为重,应该遵守危弃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审计师提出要有纠正问题强化经营的全面完整的方案。沟通时,业务部门提出当年预算中没有这方面资金计划。

审计师不宜采取的沟通方式有:等待下一年的预算。不管不顾,坚持要求修缮。业务部门会很为难。没有资金,很难落实审计意见。选择折中方案,比如不完整的纠正措施、暂时维持现状等。

最好的办法是要求高级管理层参加会议,在资金问题上进行决策。会上业务部门提出了一个最小投资方案,以安全解决该问题。审计师应考虑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接受这个方案。

不能固执己见,不能片面坚持,不能不考虑被审单位的实际环境。不能片面地向其上级寻求支持。也不应该有保留的接受这个方案,事后再要求业务部门全面落实审计意见。

三、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访谈与沟通四条基本的要求和十条实战技巧。无论什么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一种策略应对不同人员、不同事项、在不同的阶段产生的效果都可能大不一样,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主编 ,《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2][美]理查德等人著,《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第二版),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6月第二次印刷

访谈技巧范文第5篇

随着时展、科技进步,各种媒体的竞争,尤其是电视媒体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眼球,进而满足观众渴望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江苏卫视推出的《南京零距离》、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黑龙江卫视的《新闻夜航》等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为主打的民生新闻相继问世。“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

我们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民生新闻,都是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内容主要是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况、生活空间,关注老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报道形式上更加突出“三贴近”。再加上民生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就大大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一、寻找平民视角,建立平等交流,寓问于谈,深入交流

1 从百姓视角出发,平等与真诚的进行交流。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记者要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这一要求,所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都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新问题、新变化,捕捉、采录到具有普通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而且老百姓有喜闻乐见的新闻。此外,记者还要从贴近观众的角度,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突出以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同时。在语言、语境上也要体现平民意识。在交流中,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要始终保持平等,让被采访对象真切感受记者如同朋友一样的真诚可信,通过心灵的沟通来达到完成采访任务的目的。

2 捕捉关键信息,以此与采访对象深入交流。在采访活动中,记者是主导,采访对象是主体。高明的记者并不体现在采访中发表了多少宏论,而是巧妙地在现场“消隐”,穿针引线,引导采访对象尽情发挥。但记者采访提问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目的性很强的谈话,记者应该围绕采访主题,防止谈话偏离主题,使采访变成漫谈。提问具体明确,有一定针对性,力避空洞抽象。在这样的前提下,记者要思路敏捷,善于发现对方谈话中的关键信息,及时做出反应。提问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发采访对象深谈。在提问的过程中进行深入交流,可以挖掘关键性问题,从多侧面,多角度的不断深化主题。

3 抓住民生热点。升华整个新闻的主题。民生新闻关乎民生的经济、医疗政策的资讯和解读,关乎劳动就业、便民服务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提示等等的报道,因其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又有实际效果,颇受群众的关注。

二、根据不同人、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言语活动是人类一般的交际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意志的交流、信息的传递,一般都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在实际采访中,会遇到形形的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由于被访对象的年龄、职业、经历、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差异,言语的表达就应因人、因事而异。从实际出发。灵活应对。

1 因人因事而异,方式灵活多变。在具体采访中,记者可根据采访对象的性格、情绪、素养,选择合适的方式、语言进行提问交流。比如:开门见山、迂回接近、引导、激将等等。对性格直爽的人,就采取坦率直露的言语表达方式。而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可能适合礼节性的采访,而不利于针锋相对的探讨。旁敲侧击的方式,对性情急噪的人可能有效,而性格内向的人却可能适得其反。强硬之词几乎很少采用,但在有些时候,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因人而异。在时间紧迫、采访对象不愿客套应对的情况下,采取“倒金字塔式”的提问方法,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开头、再提次要问题,可以采取“答问”式提问,无须交谈,直接得到最关键的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

2 专业性领域的采访,记着在采访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记者要对采访对象从事的工作、活动和所研究的领域有一定的认识才能保证采访的深入进行,所以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性问题用来和采访对象深入交流。同时,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对专业问题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一些问题,用来强调、解释、说明采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