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蠹(精选5篇)

  • 五蠹(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带剑者,指游侠; 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5、工商之民。 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 (来源:文章屋网 )

苹果蠹蛾,学名[Cydia pomonella(L.)],英文名Codling moth,又名苹果小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utidae),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z疫性有害生物[1]。苹果蠹蛾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不仅降低果树品质,而且造成大量落果。目前,该虫只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对陕西、山东等我国水果主产区和果品外贸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

苹果蠹蛾迷向防治技术,又称阻断防治技术,利用林间高浓度的性信息素使雄虫丧失寻找雌虫的定位能力,降低雌雄虫交尾比率,减少幼虫发生,从而达到防治苹果蠹蛾的效果[3]。2014―2015年,在伊犁地区伊宁县、新源县连续2年开展2种不同剂型苹果蠹蛾信息迷向剂对苹果蠹蛾控制效果的对比试验,调查试验数据测定防效指标,以期明确伊犁地区苹果蠹蛾控制效果较好的迷向剂制剂类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丝:载体为PVC塑料管,长度为(200±5) mm,性信息素净含量为(270±20) mg;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微胶囊:壁材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麦芽糊精、β-环糊精等,2~3 μm,芯材为性信息素。监测诱捕器为三角形粘胶诱捕器(18 cm×25 cm)和粘虫板(16.6 cm×25.0 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区选择面积为6.67 hm2,树龄10~20年,长势良好且具有一定郁蔽度的独立果园,距离其他果园200~300 m。试验地点为伊宁市巴彦岱镇干沟村、英也尔乡五大队果园(种植品种为红元帅、黄元帅),新源县塔勒德镇阿克其村、玉什托别村果园(种植品种乔纳金)。

1.2.1 迷向丝试验区。在性诱捕器第1次连续捕获苹果蠹蛾成虫之后,第1次悬挂迷向发散器;7月下旬或8月上旬开始第2次悬挂处理。试验区内悬挂迷向丝900个/hm2,悬挂时兼顾树冠各方向,悬挂高度不低于1.5 m。

1.2.2 微胶囊试验区。在性诱捕器第1次连续捕获苹果蠹蛾成虫之后,试验区使用苹果蠹蛾微胶囊迷向剂1 500 g/hm2药剂用毛刷涂刷树干。果树树冠中部第1次涂刷微胶囊迷向剂,涂刷每棵树树冠中部宽6~8 cm、长20~25 cm的部分,在果树离地面2/3处。5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旬分别再进行3次涂刷。

1.2.3 对照区。每个试验区设立1个常规防治对照区,面积2 hm2。试验区、对照区果园管理措施及主要技术措施相同,对照区采用常用农药防治。

1.3 防效调查

1.3.1 诱蛾量。试验区、对照区悬挂性诱捕器1.5台/hm2,诱芯每30 d更换1次,及时更换粘虫板。每周调查1次诱捕器诱蛾量。统计平均每周单个诱捕器的诱蛾量并比较诱捕雄蛾数量的变化,统计处理期间每周每个监测诱捕器诱到的雄蛾数量。

1.3.2 蛀果率。从6月中旬开始,每周调查1次苹果蠹蛾幼虫蛀果情况。试验区、对照区采用棋盘式取样法选取12株果树,每棵树调查30个果实,检查苹果蠹蛾蛀果个数,计算蛀果率。蛀果率(%)=(蛀果数/调查果实总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苹果蠹蛾在新疆1年发生2.5代[4]。根据对照区诱集成虫数据显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在5月上旬,第1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在8月下旬、9月上旬。

2.1 诱蛾量监测结果

试验区诱蛾结果对比情况见图1。迷向剂处理的试验区,在越冬代成虫羽化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诱集到较多成虫,在第1代、第2代成虫高峰期诱集的成虫数量明显少于越冬代;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和第1代、第2生高峰期的间隔期,很难诱捕到苹果蠹蛾成虫。通过性信息迷向剂的使用,干扰了成虫,减少了越冬代成虫产卵,从而降低了第1代、第2代幼虫和成虫的数量,诱捕器诱集到的成虫数量相应降低。

2.2 蛀果率调查结果

试验区、对照区蛀果率调查结果见表1。从5月15日开始调查每周幼虫蛀果率。通过表1数据分析,试验区迷向剂干扰成虫,越冬代产卵率降低之后,第1代、第2代幼虫发生数量随之降低,蛀果率相应减少。对照区虽然减少了成虫数量,但难以控制卵和幼虫发生,成虫诱集数量和蛀果率高于试验区。

3 结论与讨论

迷向防控技术具有防治对象专一、对环境和天敌无害、无残留、对人畜安全等特点,与常规防治相比,是一种高效、绿色防控技术[5]。在苹果蠹蛾越冬代羽化高峰期,试验区与对照区均能诱到较多的成虫,但在苹果蠹蛾第1代盛期和第2代羽化高峰期,试验区平均诱蛾量、蛀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区[6]。在试验区,迷向剂干扰了成虫,减少了成虫产卵数量,从而降低第1代、第2代幼虫发生,减少蛀果率。对照区的常规防治,虽然可减少成虫数量,但难以控制成虫产卵和幼虫量,因而在羽化高峰期仍然能监测到数量较多的成虫,蛀果率也高于试验区。迷向丝、微胶囊是2种不同剂型的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载体,根据迷向丝试验区和微胶囊试验区的诱蛾量和蛀果率调查数据分析,微胶囊剂型迷向剂更加利于性信息素迷向剂的缓释,释放更为均匀,相比迷向丝对苹果蠹蛾的控制效果更好。

4 参考文献

[1] 徐志刚.植物检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1-262.

[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0.

[3] 范晓军,李瑜,李瑶,等.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36-4638.

[4] 徐婧,姜红霞,阿丽亚,等.甘肃、新疆、内蒙苹果蠹蛾成虫消长规律[J].应用昆虫学报,2012(1):89-90.

五蠹范文第3篇

我曾想,这位郝先生直挺挺地躺在七月的骄阳之下,晒得浑身滚烫,两眼冒金星,所为何来?他当然不是在作日光浴,书上没有说他了身子。他本不是刘伶那样的主义者。我想他是故作惊人之状,好引起“人问其故”,他好说出他的那一句惊人之语“我晒书”。如果旁人视若无睹,见怪不怪,这位郝先生也只好站起来拍拍衣服上的灰尘而去。郝先生的意思只是要向侪辈夸示他的肚里全是书。书既装在肚里,其实就不必晒。

不过我还是很羡慕郝先生之能把书藏在肚里,至少没有晒书的麻烦。我很爱书,但不一定是爱读书。数十年来,书也收藏了一点,可是并没有能尽量地收藏到肚里去。到如今,腹笥还是很俭。所以读到《世说新语》这一则,便有一点惭愧。

先严在世的时候,每次出门回来必定买回一包包的书籍。他喜欢研究的主要是小学,旁及于金石之学,积年累月,收集渐多。我少时无形中亦感染了这个嗜好,见有合意的书即欲购来而后快。限于资力学力,当然谈不到什么藏书的规模。不过汗牛充栋的情形却是体会到了,搬书要爬梯子,晒一次书要出许多汗,只是出汗的是人,不是牛。每晒一次书,全家老小都累得气咻咻然,真是天翻地覆的一件大事。见有衣鱼蛀蚀,先严必定蹙额太息,感慨地说:“有书不读,叫蠹鱼去吃也罢。”刻了一颗小印,曰“饱蠹楼”,藏书所以饱蠹而已。我心里很难过,家有藏书而用以饱蠹,子女不肖,贻先人羞。

丧乱以来,所有的藏书都弃置在家乡,起先还叮嘱家人要按时晒书,后来音信断绝也就无法顾到了。仓皇南下之日,我只带了一箱书籍,辗转播迁,历尽艰苦。曾穷三年之力搜购杜诗六十余种版本,因体积过大亦留在大陆。从此不敢再作藏书之想。此间炎热,好像蠹鱼繁殖特快,随身带来的一些书籍竟被蛀蚀得体无完肤,情况之烈前所未有。日前放晴,运到阶前展晒,不禁想起从前在家乡晒书,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南渡诸贤,新亭对泣,联想当时确有不得不然的道理在。我正在佝偻着背,一册册地拂拭,有客适适然来,看见阶上阶下五色缤纷的群籍杂陈,再看到书上蛀蚀透背的惨状,对我发出轻微的嘲笑道:“读书人竟放任蠹虫猖狂乃尔。”我回答说:“书有未曾经我读,还需拿出曝晒,正有愧于郝隆;但是造物小儿对于人的身心之蛀蚀,年复一年,日益加深,使人意气消沉,使人形销骨毁,其惨烈恐有甚于蠹鱼之蛀书本者。人生贵适意,蠹鱼求一饱,两俱相忘,何必戚戚?”客嘿然退。乃收拾残卷,拖入室内。而内心激动,久久不平,想起饱蠹楼前趋庭之日,自惭老大,深愧未学,忧思百结,不得了脱,夜深人静,爰濡笔为之记。

五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献保护 古籍保护 古籍防蠹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30-04

Review of the Realistic Value about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Methods

Wang GuoqiangMeng Xiangfe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Systematic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of books have been invented in ancient China and rich experience was accumulated, some of which still have reference value toda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the realistic value of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methods in recent 30 years from library building, anti-worm, mildew proof and repair of books.

Key words: document protection;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ancient books anti-worm

CLC number: G256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30-04

我国古代对于书籍的保护工作,发明了系统化的保护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和方法,一部分自然地在现当代的古籍保护中沿传下来,一些方法经过改进,在现当代古籍保护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功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30年来,关于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现实价值研究产生了一批成果,本文从图书馆建筑、图书防蠹、防霉和装帧修裱等方面就古代文献保护方法及其现实价值作一综述。

1图书馆建筑

1.1位置

史向东等认为,古人认识到,建筑必须进行水文地质调查。[1 ]清代孙从添在《藏书记要》中说,“若往来多门,旷野之所,或近城市有无容地,接连内室、厨灶、衙署之地,则不可藏书”,“而卑湿之地不可待言也”。清代叶德辉《藏书十约》也指出:“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静室,宜高墙别院。”其思想与现代提倡的不能靠近江河或者低洼之地建筑的图书馆、档案建筑观是一致的。嘈杂之地,不便管理,易生变乱,而卑湿之地,湿度大,文献容易生虫、长霉。

1.2防潮

潮湿是书籍的大敌,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建设注意防潮。史向东等认为,我国古代藏书楼建筑防潮的方法很多,例如提高室内的地坪、增大围护结构的厚度、围护结构层选择导湿系数小的材料和通风。[2 ]

1.3防火

李龙如认为,“我国自古以来的公私藏书家对于防火工作都是相当重视的。远在古代为了防火就有将书籍装进铜柜、铁柜的。现存我国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从建楼到藏书无不将防火放在首位”。[3 ]奚可桢从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样式和建筑装饰等方面讨论了古代在建筑上对古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认为古人在藏书楼的各项设计中都注意到防火。“古代劳动人民已经会运用建筑工程学、材料学、气象学等现代科学原理,对自然通风、防火、防潮的物理机理,影响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因素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运用到藏书楼的设计、建造中,从而起到很好的效果。研究古籍保护方法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图书保护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4 ]

2图书防蠹

古代手工制作的纸张易受虫蠹。古明使用了多种药物防蠹,或用药物制作防蠹纸。书柜的材料和函套的材料也着眼于防蠹。不少现代图书馆仍然在采用着传统的防蠹药物保护古代文献,功效显著。奚可桢认为,药物防蠹可以古为今用,“凡是线装古籍较多的图书馆必须常备‘潢纸’、‘椒纸’、‘万年红’等做书中的衬纸、扉页和封面”。[5]

2.1防蠹药物

(1)芸香和芸香草

古人对芸草辟虫给予很高的评价。“使用芸香辟虫既经济又方便,夹于书中或者分袋置于每层书柜即可,对人又无毒副作用,因此今天诸如桂林图书馆、广西图书馆以及广东、江浙一带图书馆古籍防虫仍然继续使用”。[6 ]“1975年天一阁恢复香草辟虫的传统方法,1982年后,藏书普遍使用香草。在香草没有普及前,天一阁藏书基本上使用樟脑丸、樟脑精来辟书虫。那么,这些药物果真灵验吗?笔者……把蠹虫分别放在香草、樟脑精、樟脑丸三个玻璃瓶中,过一段时间以后打开一看,具有顽强生存力的蠹虫竟然还能快速爬行,毫无伤害迹象。从中可得出结论:范氏后代藏书,在思想上迷信这类言过其实的辟虫药物,在行动上又不进一步投入捉虫、除虫的长久、耐心、细致的保护书籍的管理中,以至书籍破损严重”。[7 ]省市级以上的图书馆大多仍用芸香草来保护珍贵的典籍。

(2)灵香草

《梦溪笔谈》记载蕙(今零陵香)用于防蠹。邓贵忠认为,“1985年《陕西档案》也有用灵香草驱虫效果显著的报导。以前我馆也从广西购入一些试用,并未得到预期效果。也许这两种驱避药物(灵香草和樟脑饼)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有些作用,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害虫习惯了,产生了抗药性,药越浓,抗药性也随之增强。我们在善本书库书柜中放置灵香草和樟脑饼,数量可谓不少,气味可谓够浓,以致浓到令人很难受的程度,但害虫照样繁殖、生长,图书照样被蛀食”。[8 ]而据梁桂英的介绍,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也使用灵香草用于古籍防虫。[9 ]

(3)樟脑

梁桂英说,“现代图书馆借鉴这一传统保护古籍之法,上海图书馆、江西图书馆、贵州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善本均用樟木箱盛放,大学图书馆如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图书馆善本也入樟木箱,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善本。樟脑丸、樟脑精块是现代图书馆普遍采用的驱虫之法”。[10 ]

林子雄认为,“在图书馆古籍书库里,使用樟脑防治虫害相当普遍……事实上樟脑的防治虫效果有限,特别是在敞开式书架,其作用更微。烟草甲幼虫深入书册,樟脑对它们的生长影响不大;蠹鱼初次嗅到樟脑的气味,会很快钻到书籍深处或别的地方躲藏起来,从书库表面看,蠹鱼好象被药味所驱除。其实不然,蠹鱼仍在药味不大的地方或书册深处啮食书页,繁殖生长。待药效一过,蠹鱼仍会照常活动。此外,蠹鱼对樟脑的抗药性,也使樟脑防蠹失却效力。鉴于上况,在古籍书库施放樟脑时,应注意四点:(1)应放置在封闭式的书柜或书箱内;(2)药物无包装的,应用纸包裹,既控制其挥发速度,又防止污染书籍;(3)药物属挥发性,不能持久,须一年一换;(4)注意跟踪检查药物的功效”。[11 ]

邓贵忠也认为,“樟脑饼,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驱避药物,但功效亦甚微”。[12 ]而沈大晟等人也沿袭了林文的说法。[13 ]

(4)烟草

古代有关于烟草防蠹的记载。目前在一些寺院藏经楼上仍有使用。李龙如认为,“我馆的古籍,凡夹有烟叶的书都没有被虫蚀。但是留下了淡黄色的痕迹,污损书籍。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曾用烟叶末(或烟草茎和叶),加水煮沸二三小时,制得烟草液。将较厚的白纸片放在烟草液里泡浸再捞出来,待阴干后,得到烟草液纸。我曾用一张浸过烟草液的,一张没有浸过烟草液的纸片,夹放在虫子很多的书页中,一个月以后,没有浸过烟草液的纸片被虫蛀蚀了,而浸有烟草液的纸片,不但没有被虫蚀,而且纸片周围的虫都死了,相应的页也没有虫了……杀中率以黄花烟叶最高,旱烟次之,烤烟最低”。他认为书籍用烟草液纸防虫的优点是:①成本低廉;②制作简单;③防虫效率高,比樟脑要好,不仅能避虫,还能灭虫;④对书籍和人的身体健康无影响。[14 ]罗茂斌也说,“黄花烟草的烟叶中含(碱)量最高,适于防蠹……将烟叶切成片、丝用纱布包裹或整叶置于柜内即可”。[15 ]

(5)多种药物同时施用

李龙如认为,“由于危害书籍的昆虫种类多,施放药物时,必须是挥发性与中毒性的药物同时使用,驱灭与诱杀相结合。在同一个书库里既放挥发性的药物如樟脑纸,也放中毒性药物如烟草液纸。还可在书页中夹放防虫植物叶子,既能避又能灭,也克服了一种药物只能对一种或几种害虫有效的缺点。如烟草液就不能对付烟草虫”。[16 ]2.2防蠹纸

明清时期,广东佛山一带生产万年红防蠹纸。“用万年红作为书籍的衬纸,所起的防蠹效能,已为历史所证明”。[17 ]刘启柏认为,“铅丹能直接杀灭细菌和寄生虫,作为书中衬页,除防蠹作用外,还有杀菌防霉防潮的作用”。[18 ]梁桂英说,“现在南方一些图书馆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中山图书馆、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等仍然采用万年红防虫,效果显著”。[19 ]

而相宝荣认为,铅丹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没有挥发性,是能长期保持辟蠹效果。但它的缺点是只辟勿杀,难以杀死虫卵”。[20 ]王芹、冯勇建也谈到,万年红“达不到长效”。[21 ]邓贵忠认为红丹纸作用微乎其微,“我馆古籍图书前后扉页多夹有红丹纸,但并未能避过被蛀食之命运,甚至红丹纸本身也被蛀的百孔千疮”。[22 ]“又如一些驱虫药物,灵香草、樟脑、红丹纸等,古代藏书家早就用来驱虫防虫,但我们的经验证明效果并不佳。” [23 ]

2.3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麻新纯提出,“档案不幸生蠹时,古人开始考虑用芸香、麝香、木瓜、樟脑、莽草、角蒿等药物熏蒸剂来熏杀档案有害生物。当然,以现代档案保护科技的眼光看,这些药物的杀虫效果其实很有限,而更多地具有‘驱避’的作用”。“从古人所采取的对档案有害生物的种种防治措施看,他们已经有意识地摸索档案材料自身防护的技术方法。在防治档案有害生物的道路上,由于其科技方面的局限性,其‘防’的能力明显强于‘治’的能力,一直遵循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路子”。[24 ]

藏书箱柜木材用料的选择也是以防为主。古代文献记载了具有防蠹效力的杉、柏、檀、银杏等制作书柜,今天的很多收藏古籍单位仍在使用。

总之,古代药物防蠹技术可以为今天古籍防蠹服务。[25 ]“我国古代的药物防蠹技术,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对昆虫有显著的毒杀作用。是可靠有效的杀虫剂”。“今天,为了更好地保护纸质文物,我们应当结合当地的药物植物资源,发掘、筛选那些高效、低毒、价廉、简便的中草药物,并逐步开展药用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合成和对昆虫毒理作用的研究工作,赋予我国传统技术以新的生命,让它在保护数量极为丰富的纸质文物上发挥作用”。[26 ]

3图书防霉

3.1翻晒

曝晒简便易行,防霉效果较佳,古人总结了很多曝书经验,这些经验被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应长兴、林祖藻认为,“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5~6月,都有一段环境湿度较高的梅雨季节……江南地区的图书馆员通常在梅雨季末或出霉时的春末夏初,都要做好曝书的工作”。[27 ]曝书方法“至今有些寺院仍在采用”。[28 ]

不过后世关于曝书,方法也不尽一致。应长兴、林祖藻认为,“曝(凉)书时,并非将书放在烈日中晒,而是重点在书脊处曝”。“浙江图书馆的古籍部过去都备有2米长、 40公分宽的曝(凉)书木板,就是为了做好这项工作”。[29 ]

晒书后要凉透才能入藏。冯淳玲认为,“曝书后必须凉透才能入藏,否则反而会损坏图书或容易生虫。曝书当然还要考虑季节及南北气候差异,要因时因地而变通”。[30 ]

林子雄说,“50年代浙江图书馆仍采用抽晒善本古籍的办法……虽然晒书方法是否可行仍有待商榷,但它给予我们启示,要注意处置古籍书库的温度和湿度”。[31 ]

罗茂斌认为,晒的时间不宜太长,“但翻晒时受光、热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文献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晒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就会弊大于利。为提高翻晒效果,晒时应勤于翻动”。[32 ]

也有人认为,“如果有的书有潮或已长了霉,选择无风太阳光不是很强的天气适当晒一晒也是有好处的,既能晒干书籍上的潮气,又能晒死霉菌”。[33 ]

而有人则认为,光线中的紫外线对古籍纸张纤维性的内部结构有破坏作用,时间久了就会发黄褪色变脆,PH值降低,造成纸张的老化,缩短古籍的寿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有关于“不见日处曝书”的记载,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藏书多放于柜中或遮光处。[34 ]“晒书以阴晒、凉晒较好”,古人曝书,“可能是当时还不知道紫外线对书有害。现在仍有大曝其书的,则也许是注意欠周”。[35 ]在《图书档案保护技术资料汇编》收入的李龙如的《图书保管“八防”》涉及的晒书方法中加有编者注“晒书方法不宜提倡”。[36 ]

也有人认为应该借鉴古代晒书的理念。邓贵忠指出:“古代藏书家就常常在天气好时将书搬出户外晒晒太阳……可以取其搬动图书的理念,经常将书库中之藏书有意进行搬动和翻动,特别是注意将那些平时不借阅和少借阅之图书多翻动检查。” [37 ]

3.2防霉剂

防霉剂是一种防止图书霉腐的药剂,在古代是用白矾加工而成。这种药剂可使霉菌脱水,从而使霉菌因脱水而死亡,达到防霉的目的。

“古为中用,凡是线装古籍较多的图书馆必须……自制特别浆糊,这种浆糊可以掺入雄黄(防蚁)、百部根(防蠹)、白矾(防腐)、皂角(防鼠)等其他具有防蠹的中草药,并将其刷在一张白纸上,可以起到不腐、不霉、不被虫蛀的作用,以便专供修补古籍用。” [38 ]李龙如认为,“为了使修补装订书籍不霉、不潮、不腐、不生虫、不被老鼠啃,可以使用‘五防浆糊’或在浆糊里掺配别的药剂。笔者曾在修补装订古籍的浆糊里掺以白矾(防腐)、雄黄(防蚁)、皂角(防鼠)、百部根(防蠹,还能防其他虫)、石灰末(防潮)。将这种浆糊刷在一张白纸上,经过一段时间还不腐、不臭、不霉、不被虫蛀、老鼠不吃,故取其名曰‘五防浆糊’,专供修补古籍用。这种浆糊对人的健康无影响,对书籍无损害”。[39 ]周叔阳谈及古籍的修复,“最后用传统的浆糊制法对书进行裱页……这部书没有放入书库,只放在一般橱里,现已八年了,没有再生霉,也没有被虫蛀。只是制糊时放入少许明矾”。[40 ]

“这些方法由于加入了植物性和矿物性药物,都有增加浆糊防霉防蛀的作用,故直至今日,在善本古籍的修复中仍继续沿用……虽然矾具有一定的防腐功能,但其PH值在4.26以下,显然这样低的PH值对纸张有损害,加之白矾的防虫效果几乎没有,故目前在制作浆糊时已不使用矾作为添加剂了。” [41 ]邱晓刚也认为,制糊时加入白矾,在过去是为了使制作好的浆糊能存放的时间长一点,并没有考虑对纸张的不良影响。而《长物志》又记载,在制糊时放入明矾是三分,而放入石灰是一钱,使其酸碱中和,浆糊才不至于呈现酸性毁坏纸张,因此使用明矾时应该慎重。[42 ]

3.3通风

梁桂英认为,“古代通风和晒书的办法,对于维持空气流通,去除潮气都很重要,而且经济简便,今天某些图书馆仍在采用”。[43 ]

4装帧和修裱

李龙如指出,“根据藏书家的经验:我国北方雨量少,空气干燥,适宜用布函。而在我国南方气温高,雨量多,空气潮湿,就不宜用布函。清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谈到:‘书套,不用为佳,用套必蛀。虽于紫檀青楠匣内藏之,亦终难免。’湖南省图书馆发现凡有布函、布套的书,几乎都生虫……我国从古代一直到现在都在用布函、布套(适用于北方)和木夹板的(南北均可用)”。[44 ]

张清志认为中国传统文献修复技术的优点有:“能较好地保持文献原件的历史面貌。如操作过程精细,方法得当,对文献原件不致造成大的损伤。”“能增强文献原件的耐久性。由于特定技术与材料的运用,使文献修裱技术具有‘可逆性’。它是传统修裱技术的极可宝贵的特性,提高了修裱技术的使用价值。”“我国有些古文献所以能够保存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修裱技术在此起了一定的作用。”[45 ]王清源说,“古代文献修复……能使一部破损图书的面貌焕然一新”,“到明清时代,逐步发展成为文献保护和装饰书画、经卷图籍、档案等的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使用至今”。[46 ]杨晓黎提出,“历代文献修复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文献修复技术得以继承与发展”。[47 ]

5结语

众多研究成果认为,古人煞费苦心采取种种措施对古籍妥加收藏保管确实有效,在今日来说也是非常有借鉴作用的。“在建筑文献库房时,应注意库房的选址和布局,并进行合理设计,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以保证良好的防潮、防尘、防高温效果;在文献收藏过程中合理地使用防虫药物,并结合地理、气候特点采用科学的保护手段”。[48 ]研究我国古籍保护方法的历史,对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的古籍保护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张清志认为我们也要对传统文献保护技术中“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进行纠正和补充”;“要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现代利学技术,使文献保护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提高”。[49 ]

参考文献:

[1][2]史向东.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综述[J].档案,2000,(3):25-26.

[3]李龙如.火――书籍保护常识之四[J].图书馆,1984,(5):44-45.

[4]奚可桢.从建筑学角度探析古籍保护方法[J].东南文化,2006,(2):94-96.

[5][38]奚可桢.中国古籍的药物学保护技法述论[J].图书馆杂志,2003,(5):75-77.

[6][10][19][34][43]梁桂英.古籍保护方法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94-97.

[7]李大东.天一阁藏书保护经验谈[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1):52-54.

[8][12][22][23][37]邓贵忠.也谈广东古籍防虫[J].图书馆论坛,1995,(6):61-62.

[9]梁桂英.冷冻灭书虫与古籍保护的几个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75-76.

[11][31]林子雄.古籍保护方法的继承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1996,(5):28-29,51.

[13]沈大晟.也论图书馆古籍保护[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1):79-80.

[14][16][33][39][44]李龙如.图书保管“八防”[J].湘图通讯,1980,(1):32-36.

[15][28][32]罗茂斌.古代文献保护技术及其理论初探[J].云南档案,1994,(4):29-32.

[17][18]刘启柏.古籍防蠹[J].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3):93-102.

[20]相宝荣.图书的霉腐、虫蛀及防治方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0,(2):18-20.

[21]王芹,冯勇建.关于古籍保护措施之我见――从海南省的古籍保护谈起[J].图书情报工作,2005,(3):130-132.

[24]麻新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思想探析[J].北京档案,2005,(11):12-15.

[25]张贵江.古代图书的药物防蠹[J].图书与情报,2003,(4):77-92.

[26]周宝中.古代保护纸质文物药物防蠹技术[J].中原文物,1984,(4):87-92.

[27][29]应长兴,林祖藻.古籍保护继往开来[J].图书馆论坛,1999,(2):80-82.

[30]冯淳玲.古代藏书之保护[J].图书与情报,2003,(4):75-76,78.

[35]林列.谈谈图书的保护问题[J].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4,(4):48-49.

[36]北京图书馆图书保护研究组.图书档案保护技术资料汇编[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37.

[40]周叔阳.古籍修复三例[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5):43-44.

[41][47]杨晓黎.略论图书馆善本古籍的修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20-23.

[42]邱晓刚.再谈古籍修复中的浆糊问题[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6):22-23.

[45][49]张清志.论我国传统的文献保护技术[J].情报杂志,1998,(3):26-28.

[46]王清源.当前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A].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99.

五蠹范文第5篇

Abstract:Han Fei Qin philosophers is a famous thinker, is a master of Legalists thinking, Han Fei's thinking is very rich in content, this article over-population of the Han Fei's Thought for today's inspiration.

关键词:韩非子 先秦法家 人口过剩

Keywords: Han Fei Qin the overpopulation

人口过剩问题是指,在人口数量方面,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规模迅速膨胀,从而使人类与自然、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出现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自然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资源和产品既定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分配的资源和产品量相对减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关系将产生变化。

韩非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著名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内容很丰富,除了著名的“法、术、势”思想以外,他对人口过剩这个重要问题也很关注。

一 韩非子的生平概述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和法家的集大成者。他针对当时韩国日益危弱的情况,曾多次上书韩王,主张“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①,进行改革,但都未被采纳,遂退而著书,总结春秋以来各个诸侯国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以斥时弊。他的著作传至秦国,秦王读后,十分钦佩。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二 韩非子的“人口过剩”思想

虽然历史上由人口过剩引发的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事实上最早担忧人口过多的既不是马尔萨斯,也不是马寅初,其实是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韩非主要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人口已增加不少,尤其他所在的韩国,早在商鞅时就已“地狭而民众”,“其土不足以生其民”②。到了他生活的时代,更是人口繁多,仅宜阳一地,就有“城方八里,材土十万”③。因此,在人口问题上,他首先提出了人口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的观点。“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④。认为人口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且人口在几十年内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加,虽然这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远在公元前三世纪,他就提出了人口过剩问题的看法,是值得注意的。概括起来,韩非子的人口过剩思想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2.1强调物质资料与人口数量的对比

韩非第一次提出了用财货与人口对比来说明人口是多了还是少了的观点。他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⑤用财货与人口对比,比之以往用土地与人口对比,不仅是一个很大发展,且能更确切说明人口是多了还是少了。韩非离开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去寻找社会治与乱的原因,认为古代财货有余,人民就不发生争夺,他生活的时代财货不够,社会就动乱不安,固然是片面的,但他敏锐地看到了人口的再生产必须适应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看到了人口的多寡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则是很有见地的。

2.2强调增加农业人口

韩非从“富国以农”的观点出发,还十分强调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他说:“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⑥韩非认为农业是治国之本,只有增加农业人口,才能富国强兵,一统天下,做到“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⑦。韩非子提出这些观点时是在战国末期,对当时背景下,农业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些观点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

2.3强调人口的几何级数增长

韩非子指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⑧这个观点类似于人口的几何级数增长问题。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看,人口几何级数增长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韩非子的这个观点比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早了约2000年。

三 韩非子“人口过剩”思想的启示

以上就是韩非子关于人口过剩问题的主要观点,在他的主要著作中,对这个问题论述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很多观点对目前来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1重视物质资料与人口数量的对比

中国地域广阔,若只用地理面积与人口数量对比则不能反映现实情况,应重视物质资料与人口数量的对比,重视人均占有的物质资料的数量。这样有助于加强对人口过剩问题的认识。如果要改善物质资料与人口数量的比例,有以下措施:一是,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资料和财货的数量;二是,采取控制人口出生数量的措施,例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3.2重视农业生产

由于今天的现实与战国末期有了根本的变化,所以增加农业人口的做法并不可取,但是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很重要的,中国是人口大国,要解决大量人口的基本生存消费,必须要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和产量。

总之,韩非子的人口过剩思想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其人口过剩思想的很多观点对解决当今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战国)韩非著,郑之声,江涛编著.韩非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汉)司马迁撰,韩兆琦主译.史记,中华书局,2008.

[3] 石磊译注.商君书.中华书局,2009.

[4](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注释:

①《史记・韩非列传》

②《商君书・徕民》

③《战国策・周策》

④《韩非子・五蠹》

⑤《韩非子・五蠹》

⑥《韩非子・五蠹》